高效课堂必须解决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效课堂”建设必须解决的十大难题
景弘中学邓春林(转载必须注明作者)
高效课堂是一个新生事物,按马克思主义所说,新事物必然会取代旧事物,前途是光明的,但这个过程是曲折的。
有人怀疑、有人质疑、甚至有人反对,就算接受了高效课堂,准备践行高效课堂的人和学校,在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通常说,高效课堂改革有四个阶段:理念变观念、观念变方法、方法变文化、文化变信仰。
这是一个蝴蝶破茧、凤凰涅槃的过程。
综合景弘中学课堂改革过程中遇到过或正在摸索解决的问题,我们罗列出来,不是让大家以为高效课堂是一个多么难做的事情,多么高深的事情,而是坚信“凡事问题,都是机会”,以便所有有志于打造高效课堂,改变师生生存状态的同仁,一起“搂抱发展、共同成长”。
一、教师观念明白容易内化难
有人说,课改就是教师观念的改变,因为高效课堂真正的操作执行者还是老师。
但是,高效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主人和主角,占领了教师的地盘,抢夺了教师的专权,挑战了教师的能力,对于老师们而言,很多时候明白道理容易,真正内化为自身理解和行动就比较难。
高效课堂让教师走下了神坛,对于教师而言,有着否定自我的痛苦感,他们要么就是传统课堂的老手,甚至是传统课堂的得益者,要么就是饱受传统课堂的受教育者,未曾品尝过高效课堂的滋味。
要让这些老师明白什么是高效课堂,体会高效课堂的妙处,需要校长们有坚定的决心和恒心。
除了传统的习惯让老师们难以真正转变之外,更重要的是高效课堂对老师们而言是一种多方面的挑战。
(一)、挑战了老师整合教材的能力。
编写一份高质量的导学案,必须要有整合教材的能力,整合本册书的内容,整合教材和课外资源的能力,整合教学内容和练习题的能力等。
(二)、挑战了老师一直以来的安逸。
传统教学的教师只要对教学内容教过一两次,基本上就可以了然于心,甚至可以达到不备课、不带教案也上得了课。
因为整节课只需要老师讲得清、讲得完就可以了。
但是,高效课堂确不允许这样做,它要求老师们达到一课一学案,要求老师们必须对学情进行预设,要求老师们能应对得了课堂随时发生的“意外”。
每一个届学生、每一个班的学生、每一节课都不一样,迫使老师必须掌握更多的东西,预备更多的方案。
(三)、挑战了老师的安全感。
基本上除了精心准备的公开课外,教室都是封闭的,老师一个人在里面主掌大局,高高在上,自己觉得怎么讲好就怎么讲,把教学内容在45分钟讲完就是一堂“好”课。
但是,高效课堂却对老师发出了威胁:一方面,学生随时会提出问题、随时会发生问题,老师要随时准备解决和处理这些问题;另一方面,高效课堂是开放的课堂,除了接受学生的考验外,还要随时接受验评组、巡课组的考评,要求老师把每一节课都要上好,把每一个环节都要把握好。
老师们在操作高效课堂的时候,引发否定自我的痛苦感,面对这种变革,年轻的教师由于在教育教学经验和观念上还没有定型,适应尚容易些;年纪稍大一点的尤其是那些经验丰富、成就感强的优秀教师要发生这种角色转变,就不那么容易了。
他们原本依靠自身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
要他们否定几十年来积累的经
验,放弃他们认为行之有效的“教育法宝”,将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
这种痛苦的情绪如果没能得到有效的调适,极易产生对改革信念的动摇,甚至出现抵触情绪。
同时,传统师生关系的本质还是师道尊严,而高效课堂把学生当成“主人”,相对而言,教师就成了“助手”、“仆人”,或者说成了“首席学生”。
作为学校管理者,要通过各种途径让老师有机会接受高效观念的洗礼,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老师们明白什么是高效课堂,为什么要推行高效课堂;感受高效课堂的“震撼”,让他们观摩优秀的课堂,体会学生那种踊跃、大胆、自信、欢乐;加强老师们的学习习惯,浓厚老师们的研讨氛围,让老师们在学中做,做中学。
二、学生新规范要求容易养成难
长期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让学生变“懒”了,过去基本上只要被动接受,反复被强调的就是“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这样的学生就是好学生。
因此,循环着上课听——听完以后把老师讲做的练,不听讲不练习,不听懂练不出,老师讲得不好学生练不出来。
现在,老师少讲,学生多学、多说;老师先不讲,只是告诉学习的方法和内容,让学生先把60%-70%的内容先自己弄明白,然后把20%左右的跟同学讨论出来,老师则组织学生集中解决那剩下的20%-10%的内容。
学生要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索取,学生要将过去钉在桌椅上的身体运动起来,学生不仅要知道怎么做,还要在同学面前讲出来。
学生要从过去的观众、乘客、打酱油的,变成演员、驾驶员、当事人,要重建一种新的课堂秩序,要克服人类最大的弱点“惰性”。
同时,也有一些新的课堂规范让学生受到挑战。
没有机会打瞌睡,因为时刻都有同学和组长在监督;展示要站在聚焦处,面向全体同学,声音要洪亮,还要脱稿和肢体语言;板书要工整美观,使用双色笔……
规范坚持到一定程度就能变成习惯。
这一过程需要培训,昌乐二中赵校长说:“没有经过培训的课不准上”。
学生的规范变习惯,需要老师告诉学生如何做,需要老师坚持点评,需要老师采用合适的评价,关键在老师。
三、集体备课组织容易奏效难
传统备课也有集体备课,不是没有做得好的,但往往是这个人备一节,那个人备一节,凑在一起一个备课全学期的任务就完成了,最后到了上课,你拿我的,我拿你的,应付了学校的检查。
这种所谓的集体备课比“单独备课”危害更为严重,单独备课可能好歹还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和准备,而这样的集体备课往往造成打“无准备之战”,仓促上阵,敷衍了事。
当然,高效课堂也要提防类似的情况出现。
集体备课不仅仅是备课组的全体成员集中坐在一起就是集体备课,更应该是每个成员智慧的碰撞,所以我们将其理解为“集智备课”更符合目的。
“集”是集体、集中、集合,“智”是每个成员的智慧,不是备课组长个人的一家之言,也不是少数几个“强势者”的表现。
每个人都对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初备,然后大家集中在一起进行交流、讨论、取舍,把最终的精华集合在一起,打造共同的智慧的结晶。
学校要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要求,同时安排课程开发中心、年级部进行巡查,严格备课纪律,检查备课成果。
四、导学案建设编写容易保质难
导学案是我们学校三大抓手之一。
如果说课堂有问题,那么60%以上的问题出在导学案上。
导学案不是教案,也不单是学案,更不是教辅书、习题集等传统意义上的教辅资料。
认识导学案,就从它的字面进行最初的理解。
“导”就是指导、引导,导学案就像旅行用的路线图、汽车的方向盘、古时航海的指南针一样,学生从“入口”进入,循着“导”的标志牌,经过自己、同伴、老师的共同努力,可以自己找到最后的“出口”,完成课前的基本预习,以便带着成就、带着展示的欲望、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
“学”,首先明确老师是为谁设计导学案。
不是为了老师讲的方便,而是为了学生学的方便。
不为讲,只为学是根本的要求。
所以,导学案到处是“梯子”、“垫子”和“桥梁”。
“案”是一个方案,一种设计,而不仅仅是学习材料的堆积。
目前,我校的导学案已经几变,每一变都上升一个层次,但我们依然还在探究,怎样让导学案的学法指导更有“导”的作用,怎样让学生看到导学案更有“学”的兴趣与欲望。
我们常就导学案的建设问题编写成专题,让全校老师研讨;也坚持“要什么就评什么”,把导学案的评价纳入对备课组、年级组的考核,实行一课一案,验评组、巡课组把对导学案的检查纳入到每一节课的评价。
当然,和前面所讲的“集智备课”的管理也是紧密相连的。
为了避免“重编轻用”,使花费了大量精力编写出的导学案变成一张临时车票,教务处加大对导学案使用情况的检查。
导学案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纠。
五、学习小组建立容易建设难
学习小组的建设是高效课堂操作最关键的部分。
中国名校共同体副理事长、天卉中学校长胡志民说:“高效课堂只要一天不停,学习小组建设也不能停止。
”
学习小组建设包括建立和建设两个部分。
建立就是组建,这比较容易,按照学生的成绩、个性、性别等因素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组编,然后选组长、编序号。
一个班级的学习小组就建立起来了。
当然,组内还存在着学习对子、学习师徒等关系,基本上是课内学习对子进行交流、对学,每天、每节课都要用;学习师徒则更多是在课后进行帮扶。
但是,建设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包括组长和组员的培训、课堂的分工与合作、小组的评价与管理、小组文化的建设。
学习小组组长是一个小组的灵魂人物,领袖人物,选准一个组长,培训好一个组长,就相当于减轻了班主任和上课老师1/6的任务,如果能将6名组长培训好,那么老师自然是如鱼得水,事半功倍。
必须要做好的几个事:树立组员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把小组荣誉视为至高;设立好值日制度、评价标准,公正、合理、捆绑评价;从班级、年级到学校要建立立体评价机制,把对小组、组员的评价纳入更高级的考核体系。
六、验评巡课考评容易引领难
很多学校都还是建立了相应的管理评价体系,尽管称呼各不相同,有的叫验评组、质检组、督导组,但也暴露一些问题。
一是存在多只手在考核,老师有时候根本不知道该往哪走,只好以不变应万变;二是考评者本身的认识不一定到位,如此一来,使得考评本身就是在制造偏差;三是缺乏有效的反馈途径,使考评工作仅仅是得出分数,不能很好让老师意识到何去何从。
在这里,必须理清几个关系:课堂精不精彩在于学生的表现——学生的表现在于教师的组织和培训——教师的认识和操作在于评价的指向——评价的指向来源于学校对课改的认识和研究——最终落实于校长的决策。
校长应该成为,至少应该有这么一个核心团队:强力的执行者、课堂的行家里手、研究和创新的促进者。
叶澜教授提出“好课五条”——有意义(扎实)、有效率(充实)、生成性(丰实)、常态性(平实)、有待完善(真实)。
李炳亭也提出高效课堂的“好课五条”——状态(动作、声音、
表情)、参与(教师统计到组、组长统计到人)、效果(自主程度、合作效度、探究深度)、流程(自学、展示、反馈)、师德(讲超过10分钟师德不达标)。
归结为最简单的两点我认为就是:学生的表现(参与度高、状态好)、课堂效度(有效果、效率、效益)。
好好理解高效课堂,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才能指挥老师上出精彩优秀的课,最终才能又回到原点:实现高效课堂的宗旨——让课堂成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七、教师作用放手容易主导难
很多人始终不能很好把握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什么。
因为,从专家乃至校长等推动高效课堂改革的人来讲,有时候必须“矫枉过正”,强调的是“让学生讲”、“参与度要高”等。
但回到部分老师心里,就死死揪住“不准讲”大作文章,要么偷偷地打游击,能讲就讲,有人检查听课就不讲;要么就干脆不讲就不讲,把“放手”变成了“放纵”,把“活而不乱”变成了“乱而不活”或者依旧“死水一堂”,不讲是吧,你看就变成了这样子了?!当然,也有的是畏首畏尾,投鼠忌器,私底下就抱怨说“看看吧,这课堂哪还有什么学科特色?哪还有什么教师风格?”
教师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李炳亭老师说教师的作用有三:把湿柴火弄干(调动学生的艺术)、教学技能(流程控制)和知识学养(技术保底)、讲授艺术(在高效课堂体现在引导、质疑、追问、点评、总结等方式)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同样一个班级不同科目老师的上课,学生的表情是不一样的。
明确目标(课堂导入)的时候,你是干巴巴地念完目标还是通过情境或妙语引入?学生出现冷场或纠缠不清,你是急躁打断,直接告知,还是和颜悦色巧妙搭桥,引导学生豁然开朗?学生的课堂表现,你是视而不见,就算评价也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还是饱含感情真诚激励?整节课下来,你是面无表情、声音平淡,还是和带领学生一起声情并茂、面带微笑?……这一切不都是反映教师的作用和风格的吗?这一切不都是教师的用武之地吗?都还不用说你要精心编写导学案,做好课前准备了。
八、课堂展示参与容易精彩难
展示是高效课堂的亮点。
为什么要展示?展示什么?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如果任由课堂自由发展,课堂出现了“展示专业户”的问题;如果我们人为分工,扩大参与度,又使得展示虽然参与广泛但又变得“泛泛而展”,失去了精彩,不能够达到高效率。
首先,我们意识到展示即发表,即暴露,即提升。
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要高度重视展示。
但不可为了展示而展示。
展示的内容可以是成果展示、分享成果;可以是问题展示,探究问题。
展示的内容可以因科目特点而有区别,如文科更多是前者,理科更多是后者。
展示分为组内小展示、班内大展示。
形式可以丰富多样,说、辩、演、画、歌、舞、写、实验等。
但都应该有四性:问题性、层次性、互动性、生成性。
展示的内容有问题性,才有合作探究的价值,那些都会了的、一互助就懂了的,有现成或统一答案的不作为展示内容;分层次性才能让课堂更加公平,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展示的时候让更多C层次的学生参与基础的、主体的内容,让A、B层次做补充、归纳的任务;展示要有互动,不能是走马观花,把板书的内容念完、把小组答案讲完就了事,要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不断质疑、补充、追问,以达到生成性。
有此四性的展示才是精彩的展示。
九、学习任务设计容易达标难
在改革初期,很多老师纷纷反映,又要独学、对学、群学,又要展示,时间都不够用,往往一节课上不完,留下尾巴,要么割断,要么留到下节课,造成恶性循环。
问题出现在哪里?导学案按步骤设计了,环节都到位了。
问题出现在:导学案内容的设计不合理,求全,巴不得以前自己想讲到的内容都丢到导学案上去,让导学案代替自己过去“讲”的功能;课堂操作不熟练,或求全求细,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或不懂去调控课堂流程,要么冷场,要么不知疏导,前松后紧……这一方面说明教师的观念依然不相信学生,依然想变相地满堂讲,另一方面说明教师对自己的作用不理解。
精当地设计导学案,不要像吝啬鬼一样,什么都往自己“家”里搬,什么都舍不得丢,眉毛胡子一把抓,甚至同样的内容反复出现。
设计好专题内容,把握主线,然后在课堂里面拓展生成。
课堂上,老师控制进度,把握节奏,该介入的时候及时介入,但要注意不要生硬的叫停,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养成学生生动、精炼表达的习惯,养成互帮互助、合作攻关的精神。
十、教学质量暂降容易提高难
不排除有些学校推行高效课堂是朝着“高效”二字来的,而且望文生义,认为高效就是课堂效果好,考试得分高。
高效课堂并不是和升学率、考高分对立的,但是升学率、考高分不是高效课堂的直接目的,而是副产品。
但是也可能会出现教学质量的下滑,原因何在?撇开有的学校或老师因为学得四不像,最后归罪于高效课堂不说。
有人做了个比喻:刚开始骑单车的时候,歪歪倒倒,还真没有走路的人快,更别说追上那些拼命跑步的人了。
可是,当骑熟悉了,上路了,就是博尔特也追不上了。
再到后来,换上汽车,小心翼翼、熟悉操作,起初也赶不上骑单车的,但最终结果也不言而喻。
我对这个比喻做了进一步思考,如果把高效课堂比如成汽车的话,传统课堂是单车和走路,能不能保证更快更顺畅地到达目的地还有过程的区别。
走路的人,只管自己往前走就是,不闯红灯就行,约束少,可是只能到达近距离。
高效课堂行驶在公路上,有更高技术要求,有更多规则约束,可是实质上更轻松、舒服,更重要的是能达到更远的目标。
诚然,在教育的旅途上,有的只注重短期目标,把学生赶着跑向中考、高考,过完三年,就已经了事;但高效课堂不仅让这三年过得更精彩,还要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能力、更健康的心智在未来走得更远。
我们要摈弃急功近利的心态,我们要脚踏实地地做事,看准方向,熟悉操作,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当然,在高效课堂建设过程不可能只存在这么十个问题,肯定还有更多的问题,而且会不断产生问题。
有了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看不到问题,或不去解决问题。
问题就是机遇,问题就是课题,我们只要意志坚定,只要充满激情,一定能够克服问题,战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