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考点

合集下载

社 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社 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情境中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科学。

它涵盖了众多重要的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具有关键意义。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如何理解和解释他人、自己以及社会情境。

其中,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常见的现象。

首因效应指的是在最初接触到信息时形成的印象对后续判断产生较大影响;近因效应则是最近获得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起更大作用。

例如,在面试中,最初的表现可能会给面试官留下深刻的首因效应,而结束时的精彩回答可能产生近因效应。

归因理论也是社会认知的重要部分。

我们常常试图解释他人行为的原因,分为内部归因(个人性格、能力等)和外部归因(环境、运气等)。

然而,这种归因往往存在偏差,比如基本归因错误,即我们倾向于高估个人特质对行为的影响,而低估环境因素。

比如看到有人在公共场合大声争吵,我们可能会首先认为是这个人脾气不好,而忽略了可能是当时的环境压力导致。

另外,图式和刻板印象也影响着我们的社会认知。

图式是我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帮助我们快速处理信息,但也可能导致信息过滤和错误判断。

刻板印象则是对某一群体的过于简化和概括的看法,容易引发偏见和歧视。

二、社会影响从众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影响现象。

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行为或信念,以与群体保持一致。

比如在街头看到一群人都朝着一个方向跑,我们可能也会不自觉地跟着跑。

顺从是在他人直接请求下做出的行为改变。

例如销售人员向你推销产品,通过各种策略促使你购买。

服从则是在权威命令下做出的行为。

著名的米尔格伦实验就揭示了人们在权威面前服从的程度可能超出想象。

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也值得关注。

在他人在场时,有时我们的表现会更好,这是社会促进;有时则会更差,这是社会抑制。

比如在运动会上观众的加油可能让运动员跑得更快,但在考试时旁边有人注视可能会让我们感到紧张而发挥失常。

三、人际关系人际吸引的因素众多,包括相似性、互补性、熟悉度、外貌等。

相似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往往能促进彼此的吸引;而在某些方面的互补,如性格、能力,也可能让关系更加稳固。

社会心理学部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部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一)社会思维1.自我(1)自我的含义:即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知,包括生理状态, 心理状态, 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①主我及客我:詹姆斯。

②镜我:米德。

③现实自我和志向自我:罗杰斯。

(2)自我的结构:物质自我, 心理自我, 社会自我, 志向自我和反思自我。

其中,社会自我是自我的核心。

(3)自我的功能:保持个体内资的一样性:说明阅历;确定期盼。

(4)自我的形成及发展:①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终到心理自我。

自尊和自信是自我的两个主要成分。

②米德认为有三仿照(玩耍), 嬉戏和博弈三个阶段。

(5)及自我相关的概念:自我图式;自我关联效应;巴纳姆效应;自我增加(主要有六种方式:向下的社会比较,选择性遗忘,有选择地接受反馈,缺陷补偿,自我防卫性归因,自我设障)。

2.归因(1)归因的定义:个体依据有关信息, 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缘由进行推想及推断的过程。

(2)归因的原则:共变原则;解除原则;折扣原则;协变原则(凯利认为,协变原则最全面)。

(3)归因的理论:①海德的朴实心理学:个体行为缘由有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种,归因遵循共变原则和解除原则。

②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论:当人们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及其内在属性相一样时,就是在进行对应推断。

琼斯和戴维斯认为,在进行对应推断时,须要考虑行为的非期望性及非听从性,行为的自由选择性两个条件。

当他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且具有低的社会合意性时,人们最可能做出这样的结论。

③Kelley的三维理论:行为者, 客观刺激物和行为者所处情境或关系,是人们归因的三种形式。

在具体归因时,须要考虑三方面的信息:区分性信息, 一样性信息, 一贯性信息。

(4)归因偏差:基本归因错误;自利偏差,又称自我服务偏差,印象管理理论可以对其说明;自我贬损;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

今日这两部分内容只是对社会思维先做一个也许的了解,后续还有更多的理论和知识点要涉及,建议考生把这部分内容列一个表格,做一个简单系统的梳理,会简单记忆得多。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考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考点整理

A/T- ziizi 第一早一、研究方法概念(1)观察法:是指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研究者直接地、系统地观察研究对象在日常环境下发生的自然行为,记录客观发生的事实和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了解他们心理活动的方法。

(2)相关研究法:基于描述的科学方法,它能够描述事物之间共同变化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的第二个层次)(3)实验法: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变量,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一一探寻因果关系)因变量量程受限出现了天花板或地板效应会导致零结果错误,从而导致实验不符合假设。

即使在因变量恒定的条件下,如果因变量的测量范围受到限制,使测量结果只能“停留”量表的最顶端或最底端,则零结果也会发生。

我们分别称之为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

(零结果:指自变量的操作没有引起因变量的变化,因而因变量的变动为零。

)(4)调查法:根据被调查对象对事先拟定问题的回答来收集和整理资料,通过统计和分析来了解人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特征。

随机取样中造成偏差的潜在因素:a.不具有代表性的样本b.问题的顺序c.答案的选项d.问题的措辞二、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问题(1)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

要求特征:在心理学实验中,被试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总是以某种动机、态度来对待实验的,因而实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被试对实验的态度。

那么很有可能,被试会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例如: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霍桑效应:指那些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的个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

)(2)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大部分不合乎伦理的行为是由于研究者所承受的压力,使他在伦理上投机取巧。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背诵版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背诵版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背诵版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它探讨了人们如何感知、理解和影响他人,以及社会环境如何塑造我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知识点,帮助您更好地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他人、自己以及社会关系的认知过程。

这包括对他人性格、意图、动机的判断,以及对社会情境的理解。

1、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在社会交往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往往会根据最初的短暂接触形成对他人的初步看法,这种看法可能会影响后续的交往和判断,并且往往很难改变。

2、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个体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原因的过程。

归因可以分为内部归因(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特质、能力等内部因素)和外部归因(将行为归因于环境、运气等外部因素)。

3、认知偏差常见的认知偏差有:(1)刻板印象:对某个群体的一般性、概括性的看法,可能导致对个体的不准确判断。

(2)晕轮效应:如果一个人的某一方面被认为是好的,那么其他方面也可能被赋予积极的评价;反之亦然。

(3)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对认知的影响较大。

二、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或社会环境对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1、从众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以与多数人保持一致。

从众可能是由于信息性影响(为了获取准确信息而从众)或规范性影响(为了获得他人认可或避免惩罚而从众)。

2、服从服从是指在权威的命令下,个体做出原本不愿意做的行为。

米尔格拉姆的电击实验揭示了在特定情境下,人们服从权威的程度可能超出想象。

3、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社会促进指个体在他人在场时表现更好;社会抑制则指个体在他人在场时表现更差。

三、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联系。

1、人际吸引人际吸引的因素包括相似性、互补性、外貌吸引力、邻近性等。

2、爱情爱情有多种类型,如激情之爱、伴侣之爱等。

爱情的发展通常会经历不同的阶段。

3、人际沟通有效的人际沟通包括清晰的表达、积极的倾听和正确的理解对方的意思。

社会心理学考研考点

社会心理学考研考点

社会心理学考研考点一、社会认知和社会知觉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信息的处理过程,包括注意、记忆、形成印象、推断和决策等。

考点包括注意的分配、记忆的存储与提取、形象与归因、隐性印象和固定化思维等。

二、社会影响与合作竞争社会影响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受到他人行为、观点和期望的影响。

考点包括社会规范与行为规范的形成与维持、从众行为和抵抗社会影响的策略、社会认同与归属感、合作与竞争等。

三、群体心理与领导群体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态度和动机等。

考点包括群体决策的优势与劣势、集体行为和群体动力、群体冲突与合作、领导与权力等。

四、社会心理的应用五、社会心理学的实验方法以上只是社会心理学考研的一部分考点,实际考试中可能涉及到更多的知识。

首先,建议考生熟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验方法。

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是理解和解答考题的前提。

其次,考生可以通过参考历年真题以及相关教材和专业书籍进行练习和复习。

通过做题可以熟悉考试的题型和难度,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此外,建议考生积极参加讨论、研讨会和学术报告等活动,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案例。

这有助于拓宽视野,提高对社会心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最后,考生可以进行模拟考试和自我评估,及时发现自身的薄弱环节并进行重点复习。

同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规律的学习计划,为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总之,社会心理学作为考研科目,考点涵盖了广泛的知识点和理论。

考生需要全面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验方法,并通过练习、复习和参与相关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只有全面准备和积极备考,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题库考点(强化练习)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题库考点(强化练习)

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题库考点(强化练习)1、问答题简述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

正确答案:影响自我表现的因素很多,但主要的因素是情景因素,参照群体的认同和其他人的影响。

(1)情景因素。

人际交往环境的性质影响了个体决定建立何种形(江南博哥)象。

(2)参照群体的认同。

自我表现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参照群体的认同。

研究发现,为了表现出宗教群体的形象,人们会忍受生理上的更多的痛苦。

(3)其他人的影响。

自我表现会受到同伴特质的影响,人们总是试图扩大自己与自己喜欢的人的类似性。

2、填空题助人行为的认知决策过程的最后一个步骤称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可能的()所影响。

正确答案:执行助人行为;代价3、单选大多数复杂的人际互动过程的起点是人们的().A、意志B、自我C、本我D、超我正确答案:B4、多选以下哪种攻击性行为属于手段性攻击行为()。

A.猫咬老鼠,但却不吃B.母鸡攻击靠近小鸡群的猫C.蜜蜂蜇偷吃蜂蜜的熊D.炸毁敌方的碉堡正确答案:B, C, D参考解析:手段性攻击:也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主要目的不是要看被攻击者的痛苦,而是想获得其他好处。

5、单选在萨宾看来,浏览商品的顾客是属于:()A.0度参与B.漫不经心参与C.生物性参与D.深度参与正确答案:B6、名词解释群体盲思正确答案: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成员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一致,以至于使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估受到压抑。

这种群体决策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叫做群体盲思,也叫群体迷思。

(本质就是由于群体压力所导致的思考力、事实检测力和道德判断力的退化)7、单选框架优先选择模型的提出者是().A.斯蒂芬和卡普兰B.斯蒂芬和伯林C.卡普兰和伯林D.卡普兰和利顿正确答案:A8、判断题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研究的对象,而意识形态的关系不是社会关系研究的范畴。

正确答案:错9、问答题简述印象管理的作用。

正确答案:印象管理使得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自我表现。

印象管理在人际关系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社会心理学考点

社会心理学考点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第二章:社会思维一.自我意识1.定义:(米德)主我、客我2.构成:厌(自我体验)食(自我认识)控(自我控制)3.自我差异理论Higgins理想自我、应该自我、现实自我理想现实不一致:抑郁沮丧;应该现实不一致:焦虑激怒4.自尊(1)确立:成功经验、积极评价(2)提高方法:付账放下砖①服务的方式②障碍的策略③防位机制④向下比较⑤转到擅长二.社会认知(一)社会知觉1.社会知觉偏差①首因、近因②晕轮效应③预言自动实现效应④认知启发(3大策略):表征:可用、锚定(二)归因理论:(6个理论)罗控制,海内外,韦三维,凯三信,斯推论,阿风格1.罗特控制点:内控、外控2.海德:内外(原因)排变(原则)3.韦纳归因:内外因、稳定性、可控性4.凯利的三维归因(1)三维:行动者、刺激物、环境背景(2)三种信息:一致、一贯、独特5.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论内在品质:①非期望性和非顺从性②自由选择性6.阿伯拉姆森归因风格:抑郁、乐观(三)归因偏差(5个)1.基本归因错误:归因内部,低估情境2.自我服务偏差3.活动观察者效应4.自我贬损5.习得性无助:丧失信心,破罐子破摔三.社会态度(一)概念:三因素: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二)形成1.形成的认知理论:Ajzen计划行为理论(1)行为指向(2)主观规范(3)知觉到的控制感(三)改变1.方法:活体演说①活动参与法②团体影响法③角色扮演法④劝说宣传法2.理论(1)海德平衡理论:P-0-X模型(2)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态度行为不一致出现条件:罗文念经①违背逻辑②文化价值冲突③观念冲突④经验冲突减少和消除:改变行态引新(四)偏见1.特点①有限或者不正确的信息②刻板印象③过度类化④先入为主2.原因:知心社团①认知理论②心理动力理论③社会学习理论④团体冲突理论3.影响:对知觉、对他人、对社会4.克服:教会侄子克服偏见①受教育②社会化③直接接触④自我检控5.歧视社会心理学第四章第四章:分类学习心理一、知识的学习(一)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中对知识的分类①具体知识②方式方法知识③普遍原理知识(二)错误概念的转变(347大题)(1)特点①广泛性②隐蔽性③顽固性(2)转变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过程(3)步驟①引发冲突②营造情境③承认学生⑷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①推理能力②先前经验③原认知④动机(5)布鲁约概念转变的条件①不满②可理解性③合理性④有效性(三)学习与迁移1.学习迁移(1)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2)低通路迁移与高通路迁移2.学习迁移的理论形式训练重官能,不看内容自发生。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际互动、社会行为和群体动态的心理学分支。

它探讨了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行为如何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知识点:1.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如何感知、记忆、解释和推断关于自己、他人和社会情境的信息。

●社会认知包括注意力、记忆、印象形成、归因(对事件的解释)、判断和决策等过程。

2.社会认知偏差:●社会认知偏差是人们在对待社会信息时的系统性倾向,如选择性注意、确认偏误(只关注符合已有信仰的信息)等。

3.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看法,包括自尊、自我认同和自我效能感。

●社会心理学关注了自我概念如何受到社会比较和他人评价的影响。

4.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个体与某个社会群体或文化的归属感。

●社会认同可基于性别、种族、宗教、国籍等因素,影响着行为和态度。

5.社会影响:●社会影响研究了他人对个体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包括从同伴、权威人物和社会群体等的影响。

●社会影响因素包括规范(社会行为的规则)和规范性(社会期望)。

6.群体动力:●群体动力是研究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关系的领域,包括领导、合作、竞争、归属感和集体决策等。

●社会心理学探讨了群体内部动力如何影响行为和决策。

7.冲突和合作:●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冲突和合作现象,包括竞争、冲突解决、合作和谈判等。

●这些研究有助于理解社会争端的根本原因和解决方法。

8.态度和行为:●社会心理学探讨了态度(对事物的评价)如何影响行为,以及行为如何改变态度。

●研究包括行为一致性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等。

9.群体思维:●群体思维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思考和行为,通常包括决策、判断、信仰等方面的群体动态。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群体思维的心理机制和影响。

10.社会变革:●社会心理学也关注社会变革和社会问题,如文化变迁、社会正义、偏见和歧视等。

●研究有助于理解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供解决方案。

这些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它们帮助我们理解人际关系、社会行为和社会动态,以及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心理咨询基础知识:社会心理学知识题库考点(强化练习)

心理咨询基础知识:社会心理学知识题库考点(强化练习)

心理咨询基础知识:社会心理学知识题库考点(强化练习)1、单选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而把他人的失败内归因,这种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保护自我价值的倾向叫()归因偏差。

A.空间性B.情境性C(江南博哥).特异性D.动机性正确答案:D2、单选在社会心理学领域里,态度属于()的研究内容。

A.个体层面B.人际层面C.群体层面D.社会层面正确答案:A3、单选社会交换论认为态度改变的关键是()。

A.诱因的强度B.回避动机C.达到平衡状态D.趋向动机正确答案:A4、单选荣格创立了分析心理学,他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而不是治疗症状。

A.认知能力B.完整的人格C.恢复信心D.调整他们的情绪正确答案:B5、多选亲合与人的情绪状态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

A.恐惧越强烈,亲合倾向越弱B.恐惧越强烈,亲合倾向越强C.焦虑越强烈,亲合倾向越弱D.焦虑越强烈,亲合倾向越强正确答案:B, C6、单选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的状态转换到满足的状态,并产生新的需要的过程称为()。

A.归因过程B.定势过程C.动机过程D.转换过程正确答案:C7、单选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

A.U型曲线B.倒U型曲线C.线性关系D.指数曲线正确答案:B8、单选在印象管理时,为使他人对自己产生良好的印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个体往往会承认自己某些小的不足,以使自己在抬高某些重要方面时变得可信,这种做法被称为()。

A.隐藏自我B.自我抬高C.形象塑造D.自我暴露正确答案:B9、多选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包括()。

A.结婚年龄较低的夫妻容易离婚B.短时相识就结婚的夫妻,由于彼此不够了解,容易离异C.对性生活不满意的,容易离异D.有婚前性经验的人容易离异正确答案:A, B, C, D10、单选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的过程。

A.生理健康的人B.社会人C.心理健全的人D.成年人正确答案:B11、多选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应该遵循的原则包括()。

社会心理学考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考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三大直接来源:英国的本能主义心理学、法国队群体心理学、德国民族心理学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理论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强化、模仿桑代客提出三大学习规律:准备律(定势、心向)、练习律、效果律社会认知的心理过程的阶段:产生社会知觉;形成社会印象;进行社会判断认知失调的基本假设认知失调的条件:1逻辑的矛盾2文化价值的冲突3观念层次的冲突4新旧经验的冲突。

第四章社会化一.1.什么是人的社会化?社会化是个体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经验与规范,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角色与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佐斌2.社会化的分类1) 社会生活基本技能社会化生活自理技能;谋生技能2) 行为规范社会化道德规范;法律规范3) 社会角色社会化(角色:是一个人社会地位及其权利义务要求的行为模式)对社会角色的认知;确定社会角色的期望值;培养角色变化的适应能力4) 心理素质社会化基本心理素质;职业心理素质(思考:如何认识心理健康的标准?)5) 政治社会化政治制度;政治生活;政策;政治观念3.社会化的特点:社会强制性、个体能动性、终身持续性、与个性的统一性二.影响社会化的内在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2人的自主性因素外在因素:1社会文化的影响2家庭的特殊作用3学校4同伴群体5大众传媒埃里克森的生命发展八阶段论(1)信任与不信任0岁-1岁(2)自主与怀疑2岁-3岁(3)创造性与内疚感4-5(4)勤奋与自卑6-12(5)角色统一与混乱12-18 (6)亲近与孤立18-25(7)创造力感与停滞感(8)自我整合和绝望65以上三.社会化的影响源本性说与教养说之争(1)遗传因素略(2)社会环境因素1. 家庭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第一课堂,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交往对象,更是他们在早期发展阶段的核心影响源。

儿童在最初的生活中向父母学习语言,模仿父母的动作和行为,直接接受父母对其行为规范的要求和规定。

社会心理学考试复习要点

社会心理学考试复习要点

社会心理学考试复习要点1、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our):指由社会团体因素导致的并非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

社会行为不仅包括了流行、社会动荡、选举、生产管理、政府决策等宏观行为,也包括人际交往、助人、吸引和排斥等微观行为。

(课本第2页)2、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将关于人类行为的经济模式和斯金纳条件反射的观念集合起来,试图证明,稳定的社会规范能够作为个体利益的结果产生。

创始人是霍曼斯。

(课本第31页)3、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指的是存在个人无意识深处的更深广、更隐晦、年代更久远的东西,它不是源于个人获得物,而是源于遗传的一般心理功能的潜能,即源于遗传的大脑的结构,它是个体按照其祖先当时面临的类似情境所表现的方式去行动的先在的决定因素。

由卡尔.荣格提出(课本第36页)4、自我意识(sel f–consciousness):是个人对自己及对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不仅包括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识,还应包括伴随自我认识产生的情感体验以及自我控制。

(课本第64页)5、获得自我认识的途径(课本69~74页):1)、通过他人认识自己:①社会比较:把我们自己与其他人进行比较来得出关于自己特点的认识;②其他人的评价:表现为别人对自己清晰的反馈2)、通过观察我们自己的行为来认识自己:自我知觉理论:①态度的自我知觉;②情绪的自我知觉;③内部动机和过度合理化效应3)、通过内省认识自己:内省指个体往深处探索,直接检视自己的态度、情感和动机的过程。

6、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课本第129~137页):⑴、信息来源:①可信度:专业性、可靠性,可信度与睡眠者效应②喜爱性:一个说服者是否收到说服对象的喜欢与能否引起态度改变也有一定联系,比如外表和相似性⑵沟通过程:①差距;②恐惧唤醒;③单面船舶与双面传播;④修辞性疑问⑶说服对象:①自我卷入:事件卷入、反应卷入、承诺;②免疫:支持性防御和免疫性防御;③人格因素:自尊、智能、认知需求;④性别差异与年龄⑷情境:①预先警告:立场预警、意图预警;②分心:可以用认知反应的观点来解释;③心境;④信息重复7、态度(attitude):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特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社会心理学原理-终极必背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原理-终极必背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原理-终极必背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思维和情
感的科学。

了解社会心理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
为和决策,以及影响他们的社会环境。

以下是社会心理学的终极必背知识点:
1. 社会认知:人们在社会环境中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信息。

包括注意力、记忆、推理和决策等心理过程。

2. 社会影响:人们在社会互动中如何相互影响和受到影响。


括社会规范、社会比较、社会压力等。

3. 自我概念:个体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

包括自我认同、自尊、自我效能等。

4. 社会认同:个体对所属群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包括族群认同、性别认同、社会角色认同等。

5. 社会关系:个体在社会中的互动和关系。

包括亲密关系、合
作与竞争、集体行动等。

6. 社会接触:个体与他人接触和交往的方式和效果。

包括偏见
与歧视、群体间冲突、社会支持等。

7. 社会变革: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变化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包括社会化、文化间差异、社会运动等。

8.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现象的科学方法和工具。

包括实验设计、调查问卷、观察法等。

以上是社会心理学原理的终极必背知识点。

通过深入理解和掌
握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
和心理过程,促进社会互动的和谐和发展。

请注意,以上知识点只是社会心理学的基础,深入学习和实践
才能真正掌握社会心理学的精髓。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1.社会认知:社会心理学探究了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

社会认知过程包括注意力、知觉、记忆和推断等。

人们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评估他们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

2.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和评估。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通过与他人交往和比较中获得的。

自我概念对个体的态度、意图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3.非语言沟通:人们不仅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还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目光接触等非语言方式进行沟通。

非语言沟通可以传达情绪、意图和关系等。

4.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他人对个体的影响。

包括社会规范、社会压力和社会影响力等。

人们通过对他人的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适应社会规范。

5.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中与他人的交互。

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际关系中的友谊、亲密关系、群体性行为等。

人们的社会支持网络对他们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

6.担当责任: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的担当责任的心理过程。

担当责任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承担起责任。

担当责任感可以促使人们采取行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8.偏见和歧视: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对特定群体的偏见和歧视。

偏见是基于一些群体特征或负面经验的负向评价。

歧视是根据一些群体特征对其进行不公平对待。

9.领导和权威:社会心理学探究了领导和权威对人们的影响。

领导和权威可以影响群体中的行为和决策,并塑造群体文化和价值观。

10.团队合作: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在团队中的行为和决策。

团队合作需要个体间的合作和协调,涉及到领导、沟通、冲突解决和团队效能等因素。

以上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知识要点,社会心理学研究了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并揭示了个体如何与他人互动和适应社会。

这门学科对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有着重要的贡献。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大全1.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世界的知觉、思维和记忆。

它包括对他人的感知和评价、社会情境的解释和社会信息的处理。

社会认知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社会知觉,指个体对他人的观察和理解。

2.社会认知偏差:社会认知偏差是个体对社会现象的错误认知或判断。

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有:信息加工偏差、归因错误、社会比较、自我感知和偏见等。

3.互惠原则:互惠原则是指个体在社交互动中期望得到回报,或愿意回报他人的行为。

它是社会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社会共存的基础。

4.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群体对行为的期望和要求。

社会规范分为明示规范(如法律)和非明示规范(如道德)。

个体在社交互动中需要遵守社会规范,否则可能面临社会制裁。

5.集体行为:集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模式。

集体行为可能受到群体动力、社会影响和传染效应等因素的影响。

集体行为还涉及社会作用、分工合作和协调等方面的问题。

6.偏见和歧视:偏见和歧视是个体对特定群体或个人的负面评价和行为。

偏见和歧视有时源自个体的认知偏差和社会化经验,也可能受到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7.群体效应:群体效应是指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常见的群体效应有启蒙效应、集体行为效应、议论效应和归属感等。

群体效应能够影响个体的决策和行为。

8.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社会影响可以通过信息传递、社会规范和社会比较等方式发生。

社会影响还可以分为顺应、取信和抵制等不同形式。

10.群体决策:群体决策是指群体在进行决策时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群体决策可能受到信息加工偏差、社会影响和群体动力的影响,导致决策结果的偏差。

以上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社会心理学对于理解群体行为和个体行为的交互关系、揭示社会心理现象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考点一、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2、模拟实验:模拟实验室研究者设计一种人为的情境,去模仿真实的社会情境,并在其中进行控制的一种实验方法。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津巴多等人20世纪70年代所做的模拟监狱实验是经典的社会心理学模拟实验之一。

3、社会化:是个体走向社会公共生活,融入现实生活的起点。

4、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一项具体任务,指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并获得社会期望的、符合其相应性别的动机、价值、心理特征与行为模式的过程。

5、亲和动机:又称为结群动机、交往动机,是指个人害怕孤独而愿意和他人在一起,或者希望加入某个群体的需要。

6、社会情绪:是指伴随个体整个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主观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是个体在长期社会交往中所体验到和表达着的情绪。

7、情绪调节:就是有机体在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情绪唤醒,再被定向、控制、调整或修饰,从而使个体在情绪唤醒中适应性的生存与行动的过程。

8、社会认知:是个体如何理解与思考他人,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的事物或推论。

9、印象管理:通过有意识的管理自己来影响和控制他人,对自己印象形成的过程叫做印象管理。

10、归因:归因理论就是知觉者,推断他人与自己行为、为某种行为,找出解释原因的一组理论集合体。

11、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第一,人际关系表明了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

第二,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心理成分构成的,既有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也有行为成分。

第三,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活动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12、人际吸引:又称个人魅力,是指人与人之间在情感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即一个人对他人所持的积极态度。

13、从众:从中是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

社 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社 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它试图解释人们如何思考、感受和相互影响,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塑造我们的社会生活。

以下是一些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知识点。

一、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解释和推断。

归因理论认为,我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倾向于归因于内在特质(如性格、能力)或外在情境(如环境、压力)。

例如,如果一个人在考试中表现不佳,我们可能会将其归因于他不够努力(内在特质),或者是考试难度太大(外在情境)。

基本归因错误是指我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过度倾向于归因于内在特质,而低估了外在情境的影响。

比如,看到有人在公共场合摔倒,我们可能会认为他笨手笨脚,而忽略了地面湿滑的因素。

而自利归因偏差则是指我们在解释自己的成功时倾向于归因于内在特质,而将失败归因于外在情境。

比如,考试取得好成绩会觉得是自己聪明努力,成绩差就怪题目太难。

二、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中的信息。

首因效应指的是我们在与他人初次交往时,最先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较大。

比如,第一次见面时对方表现得很有礼貌,我们就可能认为他是个有教养的人。

近因效应则是指最近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更大。

比如,长期相处的朋友最近做了一件让你不满的事,你可能会暂时对他产生不好的看法。

刻板印象是对某一群体的概括性、固定的看法。

虽然有时刻板印象能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他人,但也容易导致偏见和歧视。

三、态度与态度改变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评价和倾向。

态度包括认知成分(对事物的看法)、情感成分(对事物的感受)和行为成分(对事物的反应倾向)。

态度改变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信息传播,如果新的信息具有说服力并且来源可靠,可能会改变我们的态度。

另外,角色扮演也能改变态度,当我们扮演某个角色时,可能会对相关问题产生新的看法。

四、从众与服从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以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比如在一个小组讨论中,大多数人都认为某个方案好,即使你最初有不同意见,可能也会选择从众。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汇总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以下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汇总:1. 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指个人在面对社会集体时的行为。

人们在群体中往往会受到群体思维、规范和归属感的影响。

群体行为:群体行为是指个人在面对社会集体时的行为。

人们在群体中往往会受到群体思维、规范和归属感的影响。

2.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世界的认知过程。

它涉及到对他人的观察、理解和推断,以及对自己在社会环境中的角色和地位的认识。

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世界的认知过程。

它涉及到对他人的观察、理解和推断,以及对自己在社会环境中的角色和地位的认识。

3.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建立的互动和联系。

人际关系的质量对个人的幸福感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建立的互动和联系。

人际关系的质量对个人的幸福感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4.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影响力。

社会影响可以通过参照他人的行为来引导个体的行为,例如赞同他人的观点或追随群体的行为。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影响力。

社会影响可以通过参照他人的行为来引导个体的行为,例如赞同他人的观点或追随群体的行为。

5. 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所属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社会认同是个体建立身份和自我价值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所属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社会认同是个体建立身份和自我价值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6. 偏见和歧视:偏见是对特定群体或个体的主观偏见和负面刻板印象。

歧视是基于这些偏见而对特定群体或个体进行不公平对待。

偏见和歧视:偏见是对特定群体或个体的主观偏见和负面刻板印象。

歧视是基于这些偏见而对特定群体或个体进行不公平对待。

7. 互助和合作:互助和合作是指个体之间通过相互帮助和合作来实现共同目标。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全)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全)

社会心理学知识要点第1节:概述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1.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一门学科。

2.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

(识记)3.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的定义:社会心理学应着重对社会关系、社会情境、个体的心理反应以及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的研究。

知识点: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1.社会行为2.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

即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

要点:社会行为(领会)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它包括群体的决策行为、建设性及破坏性行为与个体的习见行为,以及人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等。

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 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f—函数关系其意义是,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知识点:社会心理3.宏观的社会层面学的研究范围1.微观的个体层面2.中观的群体层面情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知识点:美国学者霍兰德的“三阶段理论”,即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及实证分析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知识点:哲学思辨阶段知识点:经验描述阶段知识点:实证分析阶段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知识点: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结合实际原则4.伦理原则要点:伦理原则1.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的措施和步骤;2.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3.在研究进行前,研究者应向被试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并征得其同意参与;4.在特殊情况下的欺瞒须经批准,并在事后向被试说明,求得理解;5.被试有退出研究的自由;6.对被试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

社 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社 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它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人际关系、社会认知、社会影响、态度和偏见等等。

以下是对一些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知识点的整理。

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他人以及社会情境。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方面:1、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进行解释和推断的过程。

有两种主要的归因方式:内部归因(将行为归因于个人的性格、态度等内部因素)和外部归因(将行为归因于环境、情境等外部因素)。

例如,如果一个人考试成绩不好,我们可能会认为是他不够努力(内部归因),或者是考试太难了(外部归因)。

2、认知偏差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常常存在各种偏差,如首因效应(第一次留下的印象更重要)、近因效应(最近的信息更有影响力)、晕轮效应(对一个人的整体印象影响对其具体特征的评价)等。

比如,我们可能因为一个人长得好看而认为他性格也好。

3、社会图式这是我们头脑中关于社会世界的已有知识和概念框架。

比如,我们对“老师”“医生”等角色都有一定的图式,会影响我们对这些人的期望和理解。

二、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以下是一些相关的知识点:1、人际吸引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包括相似性(人们往往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互补性(在某些方面互补的人也能相互吸引)、熟悉度(接触越多越可能产生好感)和外貌吸引力(虽然不是唯一的因素,但仍有一定影响)。

2、人际沟通有效的人际沟通包括清晰的表达、积极倾听和理解对方的观点。

非言语沟通,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也在传递信息中起着重要作用。

3、亲密关系包括爱情、友情和家庭关系。

在亲密关系中,信任、支持和共同的价值观是维持关系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社会影响1、从众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以与多数人保持一致。

例如,在一群人都选择某种产品时,我们可能也会跟着选择。

2、服从指个体在权威的命令下,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1.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3.人际层面。

3. 印象形成:对他人印象形成的过程叫印象形成,指人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人格特征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4. 心理学家阿什最早对印象形成做了最早的研究。

在研究中,阿什把人格特性分成中心特征和边缘特征。

结果发现人们对他人的印象形成主要是依照中心特征,边缘特征起的作用不大。

5. 个体知觉中的偏差有晕轮效应和正性偏差。

6.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体对周围事物有照明作用一样。

与其相对的是负晕轮效应。

7. 正性偏差:也称慈悲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们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影响。

8. 自我提升:也叫做自我美化。

它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从某种意义上看,自我提升实际上是一种自利偏差。

9. 自我确认:指个体寻找和解释情景,以证实自我概念的过程。

10. 自我表演:也叫自我展示,指人们在他人对自己印象形成事所做的显露。

11. 自我知觉障碍: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使用这种策略如果失败了就可以使得他们不把我们的失败归结于我们缺乏能力。

而如果成功了就更可能做出能力的归因。

12. 分类:在认知他人的时候,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的个体,而总是立即并自动的降至轨道某一类当中,这个过程就是分类。

13. 图式:是指一套由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14. Weiner 的归因理论: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

他认为内因和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从另外一个角度及稳定与不稳定的角度看待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社会思维认知失调理论含义:认知失调使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

菲斯汀格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但有时态度与行为也会出现不一致。

当人们的态度与行为不一致,并且无法对自己的行为找出外部原因时,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

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需要采取方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

条件:①违背逻辑②文化价值有冲突③观念层次有冲突④新旧经验有冲突减少失调的方法:①改变态度②增加认知(引进新的认知因素)③改变认知的重要性④减少选择感⑤改变行为。

首因效应:是由于第一印象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适用于不熟悉的人)近因效应:是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适用于熟人)晕轮效应:我们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也会影响对其他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评估其所有的特点。

预言自动实现效应:也叫自我实现的预言,对一种情景的最初错误解释,会引起某种预料的行为,使错误观念变成了现实。

认知启发:是指人在社会认知中喜欢走捷径,并不对关于他人的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倾向于抄近路,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的现象。

表征性启发:人们根据当前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

该策略认为,个体越是与某一群体的一般成员相似,它就越可能是那个群体中的一员。

可用性启发:哪些信息容易被回忆和联想,人们就倾向于根据哪些信息进行判断。

与容易回忆的信息相联系的事件,被认为更平常、更多见、更容易发生。

锚定和调整启发:它是指先抓住某个锚定点,然后逐渐调整,最终得出结论的判断方法。

此策略适合对模糊信息进行评价。

对人的判断,人们通常使用的锚定点是自己。

韦纳的归因理论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

⑴他把归因的维度划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三个维度;⑵归因的内外源维度影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稳定性维度影响个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可控性维度影响个体今后努力学习的行为;⑶能力、问题难度等是稳定的因素;环境、运气等是不稳定的因素;⑷若新的结果和过去的结果不同,常归因于不稳定因素;若一致则归因于稳定的因素。

凯利的归因理论任何事件的原因最终可以归为三个方面:行动者、刺激物以及环境背景。

归因时人们要使用三种信息:①一致性信息——其他人也如此吗?②一贯性信息——这个人经常如此吗?③独特性信息——是否此人只对这个刺激以及这种方式反映,而不对其他刺激有同样的反映?基本归因错误:是指在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将行为归因于内部稳定的个性特征,低估了情景的作用。

活动者-观察者效应:是指行动者对自身行为归因不同于他人对此行为的归因,行动者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个人,把失败归因于情境;而观察者则会更多地把成功归因于情境,把失败归因于个人的特质。

自我服务偏差:是指人趋向于把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而把别人的失败和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

个体一般都对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不好的、欠妥的行为则会否认自己的责任。

习得性无助:塞利格曼认为,习得性无助是指在不断地受到挫折后,感到自己对于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让人们自设藩篱,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破罐子破摔。

偏见产生的原因⑴团体冲突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为了争得稀有资源,团体之间会有偏见的产生,偏见是团体冲突的表现,当人们认为自己有权获得某些利益却没有得到,这时他们若把自己与获得这种利益的团体相比较时,便会产生相对剥夺感,这种相对剥夺感最可能引发对立与偏见。

⑵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偏见是偏见持有者的学习经验所致,在偏见的学习过程中,父母的榜样作用和新闻媒体宣传效果最为重要,儿童的种族偏见和政治倾向大部分来组父母,儿童所接受的新闻媒体的影响使得儿童学习到了对他人的偏见。

⑶认知理论:认知理论用分类、图式和认知建构等解释偏见的产生,认为人们对陌生人的恐惧、对内团体与外团体的不同对待方式以及基于歧视的许多假相关等都助长了我们对他人的偏见。

⑷心理动力理论:心理动力理论用个人内部的因素解释偏见,认为偏见是由个体内部发生、发展的动机性紧张状态引起的。

它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形式把偏见看成是一种替代性攻击,另一种形式则将偏见视为一种人格反常,一种人格病变。

消除偏见的方法:①社会化;②受教育水平;③直接接触;④自我检控社会关系旁观者效应:当有其他人存在的时候,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他人,其他人越多,帮助的可能性越小,同时给予帮助前的延迟时间越长。

这种现象被称为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产生的原因⑴责任扩散:即周围他人越多,每个人分担的责任越少,这种责任分担可以降低个人的助人行为;⑵情境的不明确性:从决策分析过程来看,人们有时无法确定某一情境是否真正处于紧急状态,这时,其他旁观者的行为就会自然而然地影响到该个体对情境的定义,进而影响到他的行为。

⑶评价恐惧:如果人们知道别人正在注视着自己,就会去做一些他人期待自己去做的事情,并以较受大家欢迎的方式表现自我。

也就是说,试图避免社会非难的心态抑制了人们的助人行为。

侵犯行为:有时也称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为。

这种伤害行为可以是实际上造成伤害的行动或语言,也可以是旨在伤害而未能实现的行为。

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利他行为:是指在毫无回报的状态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

助人行为:指一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包括期待回报的行为,其涵盖范围要大于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的特质:①是一种出于自觉自愿的行为;②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③不附有任何期望他人日后的报答;④利他者本身有所损失。

社会交换理论:人们在助人行为中也试图追求最大的收益和最小的付出。

助人行为的收益可以有多种形式,得到赞扬、受到奖励,甚至对将来可能的回报的预期等都可以看作是助人收益。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个人因素:①A型人格;②敌意归因偏差;③性别差异情境因素:①高温;②酒精和药物;③唤醒水平社会因素:①去个性化;②媒体暴力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一个人在某种情境下是否表现侵犯行为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个体愤怒程度、个体表达愤怒的倾向和个体是否为了他人才表现侵犯行为。

与此相关,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包括:①惩罚;②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③替代性攻击与宣泄。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1.情境因素①他人的存在。

当有其他人存在的时候,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他人,其他人越多,帮助的可能性越小,同时给予帮助前的延迟时间越长。

②环境因素条件。

物理环境也会影响人们的助人意愿,比如天气条件、社区大小以及环境种的噪声等都对人们的助人行为产生着影响。

③时间压力因素。

时间压力也影响人的助人行为。

在没有时间压力的情境下,人们会有更多的助人行为。

2.助人者的特点①助人者的人格因素。

的确存在一些人格特质,能使得一个人在一些情境下表现出较大的助人与利他倾向。

②助人者的心情。

心情也会影响人们的助人行为。

当一个人心情很好时,比较乐于帮助别人。

③助人者的内疚感。

内疚感是指当人们做了一件自己认为是错误的事时所唤起的一种不愉快情绪,为了降低这种情绪,人们常常会选择去帮助他人。

④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

个人困扰是指人们面对他人受难时所产生的个人反应,他会促使一个人设法去降低自己不舒服的感觉,而帮助他人就可以达到这一点。

同情性关怀则是指同情心以及对他人关心等情绪,尤其是指替代性的或间接的分担他人的苦难,这种关怀也只能通过帮助处于困境种的他人而降低。

⑤宗教信仰。

有宗教信仰的人比没有的人在帮助他人方面所花的时间更多。

⑥性别影响。

3.求助者的特点①是否受到他人喜爱:人们经常会帮助自己喜爱的人,很多情况下,长相漂亮的人更可能获取他人的帮助。

②是否值得他人帮助:假如一个人能够靠着自己的力量完成某种任务,人们便倾向于不去帮助他。

③性别的影响:男性比女性表现出更高的助人倾向,但这种行为只针对女性的求助者,尤其是漂亮的女性,而不是男性求助者,亲社会行为: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及趋向。

亲社会行为又称“向社会行为”“利他行为”。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⑴个人特质①个人品质:个性品质对人际吸引的影响很大,而且这种吸引比较稳定和持久。

我们喜欢那些诚实、正直、友好、热情的人,讨厌那些虚伪、狡诈、自私、贪婪的人。

②能力:人们往往比较喜欢有能力的人。

③外表的吸引力:人们最容易注意到的是他人的外表,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漂亮的人更招人喜爱。

⑵相似性:人们倾向于喜欢在态度、价值观、兴趣、背景及人格等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

⑶互补性:在恋爱与婚姻关系中,人们有时候喜欢与自己在某些方面相反的人。

在异性关系中,男性喜欢年轻的女性,而女性却喜欢老一点的男性,即相貌换地位。

⑷熟悉性:熟悉性导致喜欢是最常见的现象,即曝光效应,某个人只要经常出现在你的眼前,就能增加你对他的喜欢程度。

⑸接近性:与他人住的近也是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之一。

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⑴说服者的因素:说服者的可信度、说服者的吸引力、说服者的受欢迎程度⑵说服信息的因素:说服信息中所提倡的态度与被说服者原来持有的态度之间的差距、说服信息唤醒的恐惧感、信息的呈现方式⑶被说服者的因素:被说服者的人格特性、被说服者的心情、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被说服者自身的免疫情况、个体差异。

⑷情境因素:①预先警告:如果预先告诉或暗示被说服者他将收到与他立场相矛盾的信息,此时这个人的态度将难以改变;②分散注意:能够减少抗拒,在这样的情况下更有利于改变态度,说服效果更好。

社会影响从众:是指个人在社会团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从众的影响因素⑴情境因素①群体一致性。

个体在面对一致性的群体时所面临的从众压力是非常大的,当群体中意见并不完全一致时,从众的数量会明显下降。

②群体规模。

规模越大,则群体给个人的压力就越大,个体越容易从众,但是如果超过3-4人,则人数增加并不一定导致从众行为的增加。

③群体凝聚力。

即群体对其成员的总吸引力水平,它取决于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群体凝聚力越强,个体对群体的依附性和依赖心理越强烈,越容易对自己所属群体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④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在群体结构中,居于较低地位的个体常感到来自高地位者施加给他们的压力,人们往往愿意听从高地位者的意见,而忽略一般成员的影响。

⑤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

如群体中出现一个反对从中者时,其他人的从众行为会大大减少。

⑵个人因素①自我。

内在自我意识强的人做事往往按照自己的方式不太会从众,而公众自我意识强的人往往以他人的要求与期待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从众的可能性更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