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趋避
亲社会行为趋避一、引言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增进他人福祉而表现出的积极行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亲社会行为无处不在,它不仅体现了个体的道德品质,更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本文将从亲社会行为的定义、驱动力、表现、培养、好处、挑战与应对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提高大家对亲社会行为的认识和践行。
二、亲社会行为的驱动力亲社会行为的驱动力可以分为内在驱动力和外在驱动力。
内在驱动力主要源于个体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人格特质,如同情心、利他主义等;而外在驱动力则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如教育引导、社会评价等。
内外结合,促使个体产生亲社会行为。
三、亲社会行为的表现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助人行为、合作行为、分享行为和礼貌行为等。
助人行为体现在对遇到困难的人伸出援手;合作行为表现在团队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分享行为则是将自己的东西与他人共享;礼貌行为则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好表示。
四、如何培养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的培养需要家庭、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
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社会氛围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有利于亲社会行为的传播;个人素质的提升更是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基石,通过学习、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五、亲社会行为的好处亲社会行为带给个体的好处不言而喻。
首先,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亲社会行为的副产品,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助于个体在社会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其次,社会资源的整合使整个社会更加团结协作,提高社会效率;最后,亲社会行为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六、亲社会行为的挑战与应对在面对亲社会行为时,我们也会遇到各种挑战。
如个人困境的突破,需要在面临抉择时坚定信念;社会压力的应对,要学会在竞争中保持友善;负面影响的抵抗,要提高自己的免疫力。
七、结论亲社会行为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我们更加需要弘扬亲社会行为,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亲社会行为的践行者。
第十讲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
第十讲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一、亲社会行为1、亲社会行为与利他主义的定义☐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任何以利于他人为目标所采取的行动。
☐利他主义(altruism):即使需要助人者付出代价,仍愿意帮助他人。
2、亲社会行为的基本动机☐一、进化心理学的解释:为了基因的保存。
☐近亲选择:人们偏好直接指向血亲的利他行为。
证据:人们在灾难中寻找家人比寻找朋友的可能性大得多。
☐互惠规范:帮助对方能够增加对方将来帮助自己的可能性☐学习社会规范:自然选择使得学习社会规范成为我们基因组成的一部分。
人们要学习的规范之一就是帮助他人。
☐二、社会交换:助人的成本与报酬。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真正的利他主义是不存在的,只有报酬大于成本时人们才会助人。
☐三、移情-利他主义假设(empathy-altruism hypothesis):巴特森(batson,1991)认为人们常常纯粹是出于善心而助人。
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帮助他人,即使自己可能付出代价。
当移情发生的时候,会试图出于纯粹的利他主义理由来帮助这个人。
☐移情:把我们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并以那个人的方式体验事件和情绪的能力。
Batson,2002的研究☐2*2因素设计,自变量:1、移情;2、利己☐研究程序:☐大学生被试听录音,内容为一个出了车祸的学生需要帮助他人帮助补课。
☐移情条件的控制:通过指导语改变被试的移情程度。
高移情条件下,要求想象该学生遇到这样的事件感受是怎样的,低移情条件下,要求被试不要关注该学生的感觉。
☐利己条件的控制:研究者改变不帮助该学生的代价,高代价条件中,被试知道该学生下周将回班级上课。
那么被试将会因为拒绝帮助他而感到不舒服。
低代价条件:该学生会在家学习,不会来上课,被试不必面对他,并为没有帮助而感到内疚。
☐结果:在高移情条件下,无论代价高低,人们都愿意提供帮助。
在低移情条件下,认为将在课堂上遇到该学生的人比认为不会遇到她的人,愿意提供帮助的要多得多。
亲社会行为的名词解释
亲社会行为的名词解释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以帮助他人、关心他人利益、扶助弱势群体等方式对社会尽责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体现了人们对社会关系的重视和对他人福祉的关心,它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有助于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亲社会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关心他人福祉:亲社会行为体现了个体关心他人的利益和福祉,并积极采取行动来帮助他们。
个体意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愿意为他人的幸福和福祉付出努力。
2. 扶助弱势群体:亲社会行为倾向于帮助那些身处困境、弱势群体的人。
个体在面对他人的困难和不公正待遇时,愿意伸出援手,提供支持和援助,以减轻他们的负担和改善他们的境况。
3. 彰显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亲社会行为表明个体认同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互助的精神。
在亲社会行为中,个体体现了相互信任、理解和尊重的态度,愿意倾听和为他人提供支持。
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 义务劳动:个体主动参与社区的志愿活动,为别人提供义务劳动,如为老人提供陪伴、为弱势群体提供指导和支持。
2. 捐款捐物:个体通过捐款和捐物品的方式,向需要帮助的人或组织提供援助,如捐赠衣物、资金给慈善机构、灾民等。
3. 照顾他人:个体关心他人的需求,提供照顾和帮助。
例如,照看生病的亲人、帮助邻居做家务等。
4. 公共行为:个体在公共场所的行为,对整个社会和公众利益有正向影响,如排队、节约用水用电、不乱扔垃圾等。
5. 为社会做贡献:个体通过自己的职业或专业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例如,医生和救援人员在灾难中的救助行动、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等。
亲社会行为对社会的影响是积极的和可持续的。
它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增进社会凝聚力和稳定性。
亲社会行为的存在和发展意味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它不仅使个体享受到帮助他人所带来的快乐,也能提高社会的整体幸福感和福祉水平。
因此,维护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努力的方向。
第12章 亲社会行为
Oseola McCarty的案例
• Oseola是一个在密西西比长大的黑人女孩,六年 级时,她退学做了一名洗衣女工。时间飞逝,她 一直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她生活得很节省, 将不多的工资——大多数是美元硬币和零钱—— 都存进了银行里。在她87岁这一年,她将自己的 全部积蓄,15万美元都捐给了南密西西比大学, 作为黑人学生的奖学金。她解释说:“我希望能 与孩子们分享我的财富,……我不介意工作……但 是,也许我可以让这些孩子们不会像我那样工作 。”
进化理论
• 动物最愿意帮助那些基因上与它最接近的个 体;比起远亲或陌生个体,它们更愿意帮助 家庭成员。
• 母亲常比父亲更多地给后代以帮助。原因是 在一些物种中,雄性拥有繁殖大量后代生物 学基础,所以不需要对任何一个后代投入太 多,也可以使自己的基因永恒不灭。雌性则 只能繁殖出相对较小数目的后代,所以必须 帮助每一个后代以保证自己基因的传递。
(四)决策理论
拉坦内(Latane ) 达利(Darley )
任何情境中,给
助人决策前
要经历五个 步骤.
予帮助的决定都
包含复杂的社会 认知和理性决策
过程。
哪种情况更容易使你助人?
助人的决策过程
是否意识到他人需要帮助 不 他不需要帮助 是的 我有责任去帮助他吗? 不 我没有责任
是的
我的行动值得吗? 不 太冒险了,我并没有好处啊
实验研究
• 让被试玩一种游戏,其中一个人在自己没 有犯任何错误的情况下,输掉大笔金钱或 代币券,而对手却成了大赢家。游戏结束 后,赢家(真正的被试)有机会将他赢得的战 利品还一部分给他的对手。
• 尽管赢家是合理合法赢钱,但她还是有很 强的倾向性还给输家部分金钱。 • 相反,如两个人得到战利品数量相同,被 试则很少将自己的战利品分给对方。
社会心理学 第十一章 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
第十一章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第一节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利他行为(altruism)是一种不期望任何形式回报的自愿她帮助他人的行为。
一个行为是不是利他行为,决定于作出这个行为的人的企图。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behavior)是一个对助人行为较J”泛的定义。
任何帮助别人的行为,或目的是帮助别人的行为,不管给予帮助的人的动机是什么,都是亲社会行为。
许多亲社会行为都不是严格定义的利他行为。
亲社会行为包括最无私心的利他行为,也包括完全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作出的助人行为。
第二节有关亲社会行为的理论决策理沦侧重研究个体确定帮助是否需要这个过程。
还强调人在决定是否提供帮助时,对于代价和报醚的考虑;学习理论认为助人行为是通过基本的学习原则如强化、模仿而学得的;社会生物学认为助人行为部分来自于人的本能它是人类在进化过程巾保留下来的遗产。
一、决策理论助人行为只有在一个人决定提供帮助并且付之行动后才会发生。
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决定自己是否提供帮助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认知和理智的决定过程。
决策理论步骤示意图对需要的注意——没有人需要帮助|| 是承担责任——否与我无关|| 是考虑得与弊——否太冒险、太难受,花时间等|| 是决策如何帮助——否我不知怎么办|| 是给予帮助1、对需要的注意一个亲社会行为产生的重要的第一步是要注意到有事情发生,而且需要帮助。
那么依靠什么线索来决定他人是不是需要帮助呢?(1)事惰是突然地、出乎意料地发生的;(2)遇到困难者受到某种明显的威胁;(3)无人帮助,威胁、份害将会越来越大;(4)遇到困难者无能为力,需要别人帮助。
(5)某种有效的帮助是可能的。
2、承担责任当人感到个人有责任时,就更可能作出助人打为。
3、对利弊的考虑决策理论认为人们对自己的每个行为都要考虑可能的得失。
包括助人行为。
一个人如果认为作出亲社会行为的利大于弊,他就可能去帮助别人。
4、决定如何帮助决定是否提供帮助的最后一步就是要决定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亲社会行为
也有看后心中不快的场面
25
相关链接1:长途上车上强奸案 相关链接2:夫妻俩被人追杀,竟无人相 救,也无人报警。南京晨报,2005.5.12 相关链接3:2011年10月13日,佛山小月 月事件。
26
为什么没有人帮助?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27
28
第二节
责任分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N (number):作用源的人数
作用源某一维度被削弱,整个作用力的强度也会削弱; 提高某一维度的强度也可以弥补另一维度强度较弱带来的缺陷,从而提高 整个作用力的强度。
目标靶 作用源
43
第三节 助人的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44
一、助人的决策过程
(一)帮助需求觉察
注意突发事件 ;信息的明确性
(二)助人意图确定 1. 紧急事件 2. 非紧急事件
I 社 会 作 用 力 I = SNt ( t<1 )
N 作用源数量
42
3. 社会作用力乘法原则
3. 社会作用力乘法原则
I=F(SIN)
I (impact) :影响源作用于一个目标靶个体时,该个体体验到的作用力的量
S (strength):社会源的强度(身份、年龄、社会地位等) I (immediacy):接近性(时间、空间)
1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概述
2
一、相关概念
(一)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
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针对人、事、物等)
亲社会:合乎社会道德标准 反社会:违反社会道德标准
(二)助人行为: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 为。 (三)利他行为:不期望任何回报的、自觉自愿的帮助他人 的行为。是最高意义上的亲社会行为。 自我利他主义:减轻不安、自我价值。 纯利他主义:无私奉献。
06 亲社会行为
第一节 亲社会行为的涵义
一、亲社会行为及有关概念 亲社会行为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可能由利他主义引起。 亲社会行为可能由利他主义引起。 利他主义指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 指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 利他主义指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 利他行为的特点就是自愿帮助他人, 的特点就是自愿帮助他人 利他行为的特点 就是自愿帮助他人,而不期望得到 任何外部的回报。 任何外部的回报。 利他行为经常有个人遭受损失和面临严重危险的含 经常有个人遭受损失和面临严重危险 利他行为经常有 个人遭受损失和面临严重危险的含 义。 但是亲社会行为不一定都由利他主义引起 亲社会行为不一定都由利他主义引起, 但是 亲社会行为不一定都由利他主义引起 , 它也包括 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助人行为。 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助人行为。
一般的想法是, 在场的人越多, 一般的想法是 , 在场的人越多 , 个人采取行动的可能 性越大。 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性越大 。 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 往往是观望的人越 行动的人越少,甚至无人相助。 多,行动的人越少,甚至无人相助。
14
(一)责任扩散实验
遭难女士实验
被试者是单独或和其他人一起在房间里填写调查表。 被试者是单独或和其他人一起在房间里填写调查表。 在房间里填写调查表 被试处于四种条件下: 被试处于四种条件下:
20
2.社会作用力论
是指“ 是指“其他人的存在或行动对个体产生的任 何影响” 何影响”
拉塔涅在社会作用力理论中提出三个基 本法则, 本法则,并用数学表达式将它们加以定 量的描述。 量的描述。
21
心理学名词解释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帮助他人、合作、分享、遵守规则等。
这种行为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3篇《亲社会行为》,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亲社会行为》篇1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
这种行为有多种形式,包括帮助他人、合作、分享、遵守规则等。
亲社会行为的动机一般是出于内在的道德感、同情心、社会责任感等,而不是为了获得外在的奖励或惩罚。
亲社会行为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
当人们表现出亲社会行为时,他们会感受到自己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从而增强社会凝聚力。
此外,亲社会行为还可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当帮助他人或为社会做出贡献时,个体会感到自豪和满足,这种感觉会促进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帮助他人。
帮助他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
个体可以通过提供物质或精神上的支持来帮助他人,如捐款、志愿服务、提供情感支持等。
2.合作。
合作是亲社会行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个体可以通过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来实现合作。
合作有助于提高效率和质量,促进团队的和谐发展。
3.分享。
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个体可以通过分享资源、经验、知识等来帮助他人,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
4.遵守规则。
遵守规则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
个体可以通过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来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亲社会行为》篇2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通常是出于一种内在的道德动机或对社会的责任感而进行的。
亲社会行为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1. 帮助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如帮助老人过马路、扶起摔倒的人等。
2. 捐赠行为:向慈善机构、救灾基金等捐赠财物或时间,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3. 参与志愿活动:参加志愿服务,如参加义诊、清洁环境等。
亲社会行为—备战2021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易错题
易错点01 亲社会行为【知识点】1.亲社会行为主要包括哪些行为?亲社会行为包括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
2.我们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的意义)?(1)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2)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3)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
(4)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1)要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
(2)学会谦让、分享和帮助他人(3)要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到:积极参加综合实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关心国家大事。
4.为什么要关爱他人?(1)关爱传递着美好情感,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是维系友好关系的桥梁。
(2)关爱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润滑剂和正能量。
(3)关爱他人,收获幸福。
从一定意义上说,关爱他人也是关爱和善待自己。
5.如何关爱他人?(1)要心怀善意。
当他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在道义上给予支持,物质上给予帮助,精神上给予关怀。
(2)要尽己所能。
关爱不分大小,贵在有爱心。
(3)要讲究策略。
帮助他人时,要考虑他人的内心感受,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6.我们为什么要服务社会?(1)服务社会体现人生价值(2)服务社会能够促进我们全面发展。
7.人生的价值在于什么?怎样实现?(1)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得到什么。
(2)只有积极为社会作贡献,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认可,实现我们自身的价值。
8.我们应该怎样服务和奉献社会?(1)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青年担当责任。
(2)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公活动。
(3)服务和奉献社会,需要我们热爱劳动,爱岗敬业。
亲社会行为名词解释学前心理学
亲社会行为名词解释学前心理学在学前心理学中,亲社会行为是指儿童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积极、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本文将介绍亲社会行为的定义、特点、发展因素以及培养方法。
一、定义亲社会行为是指儿童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积极、有益于他人的行为,也称为利他行为或助人行为。
这种行为不是出于个人的直接利益,而是为了帮助他人或维护社会秩序而表现出来的。
例如,帮助他人捡起掉落的物品、分享自己的玩具、帮助弱势群体等。
二、特点亲社会行为具有以下特点:1. 无私性:亲社会行为是出于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而不是为了个人的私利。
2. 普遍性:亲社会行为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不同文化、不同地区的人都会有这种行为。
3. 多样性:亲社会行为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物质帮助、精神慰藉、服务等多种形式。
4. 发展性:亲社会行为随着儿童的成长而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经验的丰富,表现形式也会逐渐多样化。
三、发展因素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遗传因素:亲社会行为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有些儿童天生就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2.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的教育方式、行为举止等都会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3.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和谐、公正、有序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4.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对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教师引导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四、培养方法为了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树立榜样: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树立榜样的方式,引导儿童模仿亲社会行为。
2. 移情训练:通过移情训练,让儿童体验他人的情感和需求,从而激发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3. 表扬鼓励:家长和教师要及时表扬、鼓励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让他们感受到这种行为的价值和意义。
4. 创造机会:家长和教师可以创造机会,让儿童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课件-亲社会行为
学龄儿童
亲社会行为与观念的一致性逐渐提高 自我取向和奖励取向降低,他人取向动机逐 渐增多
成人期
成人期各方面的发展已 趋于成熟、稳定,社会 化过程基本完成,同时 也掌握了比较完整的社 会认知技能,亲社会行 为的表现形式更为多样, 也更高级。
柯莱波斯的理论
亲社会行为包括某一范围的行为以及这一范围 内的典型行为 克服了非此即彼,自私—利他的两分法 亲社会行为是根据直接引发行为的动机,而不 是只依据行为的后果来定义的 亲社会行为并不必然与付出高代价相联系 我和他人并不一定是截然分离的心理学实体 理想的亲社会行为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对他人有 利的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中介过程
认知发展学派的社会 认知结构:
加工社会信息 解释社会事件 理解社会事件 理解人际关系 解决人际关系
社会认知结构对PB的产 生的两种作用方式:
提供PB必须的信息 (认知过程)
导致情感和动机倾向 的产生(情感过程)
注意过程
认知观过点程采:择注(意p他er人sp的e需ct要iv,e-对帮助时机的 知t觉ak―in―gP)B发,生经的常必被要形条象件地比
喻不为同认“知从发他展人阶段的对眼他中人看需世求的界敏感性有个体 ”对差 不满或异同足年者自龄是己的看“需个要问站体、对在题讨不他”好同人权类威的型人角需物求度的的时敏机感敏性感不同
对人际关系敏感
关注社会公正、 观点
采择能力增加、可理解大范围内人们的深层需
要
注意过程
情感中介:与认知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随 认知能力发展而获得处理复杂情感的能力对目 标唤起的认知和解释影响PB 把唤起归为合理需求 积极情感状态(移情) 对PB产生有积极引导作用;不合理需求,反之 同时,当个体的自我概念越来越整合到对于他 人概念中去时,对他人痛苦就越来越敏感。
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及相关概念
•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指一切有益于他 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 我牺牲等。 • 助人行为(helping behavior)指以特定的个人或 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 利他行为(altruism)指无个人动机,不期望任何 回报的助人行为。
1、保护家族 一种自我牺牲的形式,就是为保留基因的继续存活 而热爱自己的孩子,将孩子的幸福放在自己的幸福之上。 在紧急情况下人们救助对象的排序似乎也使我们找 到进化论的根据。例如,总是先小孩后老人,先家庭成 员后朋友,先邻居后陌生人。 2、互惠 生物学家特里尔斯说,一个生物体帮助另一个生物 体是它期待反过来得到帮助。给予者期待日后成为得到 者,而得不到互惠就是受到了惩罚。
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不同的情景是否对助人行为有所影响? • 好天气>坏天气,小城镇或农村>城市 • 集体主义文化>个人主义文化 • 匆忙 • 摩根和帕克,助人的代价—报偿模式 • 情境性的内疚—补偿 • 旁观着在场 • 榜样的存在
案例二: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 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 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 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 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 时32分离世。
• 责任分散 对于案例一,拉塔内和达利的研究发现,其他 人在场减少了人们干预的可能性。他人在场情境的 一个重要效应是责任分散。 • 责任分散的实验验证 1、房间充烟 2、遇难女士 3、罪行作证 4、癫痫发作
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助人的决策过程
是否意识到他人需要 帮助 是的 我有责任去帮助他吗? 是的 不 我的行动值得吗? 是的 太冒险了,我并没有 好处啊 不 我没有责任 不 他不需要帮助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亲社会行为]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章亲社会行为一、亲社会行为的含义(一)亲社会行为及有关概念1.亲社会行为“亲社会”是指合乎社会道德标准,与“反社会”相对。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
2.利他主义亲社会行为可能由利他主义(altruism)引起,即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自愿帮助他人而不期望得到外部的回报。
3.助人行为亲社会行为还可能由助人行为引起,即为了某种目的,有所企图的行为。
4.亲社会侵犯行为亲社会侵犯行为(prosocial aggression)指的是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侵犯行为,虽然具有潜在伤害性但合乎社会要求,在一定意义上是积极的,其目的不是伤害。
(二)亲社会行为的发生1.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三种理论(1)社会交换理论(social-exchange theory)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在交往中使用的是“最低失分”策略,即以最小的成本得到最大的报偿。
但是这种成本和报偿的监控并不总是很有意识的。
①助人行为有隐蔽的个人利益帮助他人为获得的报偿可能是外部的,也可能是内部的。
外部报偿:为了树立自己的形象,为得到他人的赞许或友谊等;内部报偿:解除内心的烦扰,提升自我价值感等。
②移情是真正的利他主义的根源移情的时候,个体的忧伤集中在遭受痛苦的人身上,从而激起助人行为。
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都能使人做出助人行为。
看到他人的苦恼可能唤起一种自我聚焦的苦恼,也可能是他人聚焦的移情,后者才产生真正的利他主义,因为如果人们有方法摆脱自我聚焦的苦恼就可能不去助人。
(2)社会规范理论(social norm theory)社会规范规定着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方式,指明哪些行为是被社会接受的和受到鼓励的,哪些行为是不允许的或受到谴责的。
推动助人行为的两种社会规范是:①互惠规范(reciprocity norm)互惠规范是指人们认为对于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应该给予回报和帮助,而不是伤害。
第五章 亲社会行为与侵犯行为
2.年龄
• 受尊老爱幼社会规范的影响,老人和儿童往往能得 到人们更多的帮助。 3.外表 • 外貌有吸引力的人,衣着、仪表、言行符合现行社 会主流标准的人,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帮助。 4.与行为者的相似性 • 受助者与利他者之间在种族、态度、看法等方面的 相似性会导致亲社会行为的增加。
—— 不图任何形式的外部酬赏或日后回报
—— 自身可能有损失:时间、资源、身体
利他行为
助人行为
亲社会行为
二、亲社会行为的理论解释
(一)社会生物学的观点 • 著名的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认为,人类与社会性动 物都天生具有利他倾向,它是“生物本性”,是由 基因遗传决定的,是由基因安排的,旨在最大限度 地保存和复制自己的行为。 • 利他行为涉及亲属选择和群体选择。亲属选择是指 个体会优先选择帮助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群体 选择是指个体会优先选择帮助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的 内群体及其成员。
1.什么是旁观者效应
• 旁观者效应是指随旁观者人数的增多,个体利他等
亲社会行为有减少的趋势,或者说,他人在场对个
体的利他等行为产生了抑制作用。
• 迄今为止的社会心理学有关实证研究证明了旁观者
效应的存在,得出了共同的结论:旁观者的人数越
多,人们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提供帮助前的 犹豫时间就越长。
2.旁观者效应产生的原因
•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人们之所以产生亲
社会行为,是因为这样做可以使他们增加积
极情感或消除消极情感。具体来说,有三种 相近的理论假设: 1. 移情——利他主义假设。该假设认为亲社 会行为是由于设身处地的体验到他人的感受 而产生了助人动机所导致的反应。
1养成亲社会行为
郭明义23年无偿献血29 次,捐血小板49次,累 计捐款20万元。成立" 爱心团队"帮助弱势群 体,成员3千余人,资 助千余名学生。"有人 说他是郭傻子,问他做 那些图啥"。老郭说:" 图啥!帮助别人,快乐 自己。"
怎样理解奉献?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自己的行 为有利于社会,就是奉献。
为什么要奉献?
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属于社会行为中道德行为
的范畴,指一切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Nhomakorabea 谦让的意义
1.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要 求人们谦逊礼让。谦让是形成和谐的 社会秩序、文明的社会风气不可缺少 的道德规范。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 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 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 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 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 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 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 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 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 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 “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寓言故事:
某花农从国外引进了一种名贵的花。周围的人向 他索要几粒种子。他却想垄断这种花发大财,种子谁 也不给。 春天来了,花开的灿烂夺目。十里八乡竞相购买, 连皇帝都慕名而来,给了花农很多赏赐并要求他每年 进贡,花农高兴坏了,心想:往后可要发大财了。 到了第2年,鲜花获得大丰收。花农心花怒放,准 备领取更大的赏赐。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皇 帝派兵抓走了花农,不久砍掉了花农的脑袋。 后来,人们才知道,皇帝发现这次的鲜花比第一次 的花小了许多,还有不少杂色,香味也不浓了,认为 花农欺骗了他。
亲社会行为的意义
亲社会行为的意义
亲社会行为的意义:
1、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
亲社会行为作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已经引起了发展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关注,成为教育心理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
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有助于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有助于学校素质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
2、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
它受到人类社会的肯定和鼓励。
独生子女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与其道德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是一致的。
3、亲社会行为发展成为独生子女的心理品质的过程,是提高儿童道德意识水平、丰富其道德情感、有效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其在活动中帮助他人意志的过程。
这些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生育政策下独生子女谦虚、帮助、合作、分享等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原因:
1、本能论:亲社会行为是由遗传决定的,牺牲个体的内在机制来保证物种的生存。
为集体利益冒生命危险是利他主义的最高境界。
2、习得论:亲社会行为是个体在习得环境中不断学习形成的,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社会交换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人试图在尽可能少的付出的同时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4、社会规范论:人类道德规范最常见的组成部分是互动规范。
互动规范是规范社会交往、维护社会关系得失平衡的基本原则。
社会责任规范是人们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的社会期望。
亲社会行为易混淆知识点
亲社会行为易混淆知识点1、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含义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它主要包括分享行为、捐献行为、合作行为、助人行为、安慰行为和同情行为等。
助人行为特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根据助人行为的动机性质,可将助人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不期望有任何回报的助人行为,即利他行为。
一类是具有个人意图的助人行为。
2、利他行为的特征利他行为特性:自觉自愿;以帮助他人为目的;不期望有精神或物质的奖励;利他可能有所损失。
3、利他行为的倾向和形式丹尼尔·巴特森(D、Batson)认为,利他行为有两种倾向。
一种是为了减轻内心的紧张不安而采取助人行为,是为自我服务的,称为自我利他主义;一种是受外部动机的驱使,做出助人行为,以减轻别人的痛苦,目的是为了他人的幸福,这叫纯利他主义。
利他行为的形式:一是利他主义的行为,以助人为行为的目的,即“我为人人”,二是报答性行为,自己曾受人帮助认为自己应该帮助他人,即“人人为我”,所以我要帮助他人。
4、含义及分类亲社会行为,指任何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及趋向,也叫向社会行为或利他行为。
亲社会行为可分为自主的利他行为和规范的利他行为。
自主的利他行为:指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出于对他人的关心。
规范的利他行为:指亲社会行为的动机是期待个人报偿或避免批评。
5、亲社会行为理论(1)社会生物学理论:可以用“族内适宜性”来解释,个体为了维持种族的生存与繁衍,需要个体牺牲自己以换取“族内适宜性”。
(2)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S. Freud)认为,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良好的亲子关系,其中认同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旦利他原则被内化为理想自我的一部分,儿童将会主动提供帮助,以避免良心的惩罚(如内疚、羞愧和自责等)。
(3)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亲社会行为是强化和社会学习的结果。
(4)认知理论:认为随着智力的发展,个体掌握了重要的认知技能,从而影响了他们对亲社会行为推理和行为的动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 年养成 亲社会
行为 (P8)
意义 做法
(1)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 (2)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实 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 (1)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如阅 读图书报纸,收看电视广播,上网查询;进行社会调查;到农村、社 区、工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 (2)在社会生活中,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 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3)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
亲社会行为
含义
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
表现(P8)
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
个人与社会的 关系(P4—7)
(1)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2)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 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社会对个人成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