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亲社会行为
第12章 学校社会工作
(二)针对人际关系困境学生
• 对象:渴望与人沟通,但难以实现的学生
• • • • • 方法: 1.个案:严重人际关系困境 2.小组:自我肯定、交往方式训练 3.社工与学校教育结合:德育 4.资源整合:老师、家长、同学
15
(三)针对家庭生活困境学生
• 对象:家庭贫困学生与特殊家庭学生
• • • • 方法: 1.情感支持:个案会谈 2.发展支持系统:相似背景学生的互助小组 3.挖掘社会资源:民政部门、机构、学校、 社区 • 4.开发学生潜能:重点
两大部分 六个步骤
• • • • 1.促进亲社会联结:正向保护因子 (1)组织学生活动,建立健康同辈关系 (2)孩子与父母共同参与学校活动 (3)师生沟通
• 2.建立清晰、稳定的边界:以纪律形式将行为界 限具体化 • (1)纪律规范要体现关怀淡化惩罚 • (2)让学生参与纪律制定 • (3)多种形式宣传强化 • (4)将纪律规范送给家长
19
三、结合家庭与社区力量开展学校社会工作
• • • • •
学生成长的三大要素与基本空间: 1.学校 2.家庭 3.社区 虽是不同渠道与方式,但三者共同影响
20
(一)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
• • • • 1.访问家长:促使其关心、了解子女 2.家长互助小组:增进教育意识 3.组织老师与家长会谈:共同解决问题 4.为学生家长提供咨询服务
5.学校社会工作的目的:实现学校教育的目的
7
(二)学校社会工作的功能
• 1.帮助处境不利学生,促进教育机会均等: 机会均等与适才适性 • 2.推进学生知识学习,为丰富人生奠定基础 • 3.协助学生能力提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 4.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实现人生积极成长 • 5.协调各方教育资源,形成优质教育合力
《幼儿心理学》课件第十二章幼儿的社会性
家园沟通
教师和家长应保持密切沟通,及时交流幼儿的行为表现和进步情况, 共同调整干预策略。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榜样示范法在亲社会行为培养中应用
成人榜样示范
01
家长、教师等成人应以身作则,通过自身行为为幼儿树立正面
榜样。
同伴榜样示范
02
及时发现和表扬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幼儿,让其成为其他幼儿
的榜样。
文学、影视作品中的榜样示范
03
利用适合幼儿的文学、影视作品,引导幼儿学习和模仿其中的
亲社会行为。
情境模拟训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幼儿心理学》课件第十二章幼儿 的社会性
目 录
• 幼儿社会性概述 • 家庭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影响 • 幼儿园环境对幼儿社会性影响 • 幼儿自我意识与情绪管理能力培养 • 幼儿亲社会行为培养途径和方法 • 幼儿攻击性行为预防与干预策略
01 幼儿社会性概述
社会性定义与特点
社会性定义
社会性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社会行为和社会 情感,以及在这些行为情感中形成的自我认知、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等方面的 能力。
幼儿园因素
幼儿园是幼儿接触的第一个小社会,其中的师幼关系、同 伴关系、教育环境等都会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会呈现出不 同的特点,如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等都会对幼儿的社会行 为、情感表达等产生影响。
幼儿自身因素
幼儿的性格、气质、认知能力等也会对其社会性发展产生 影响,如性格开朗的幼儿更容易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 系。
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分析
陈国宁《学前心理学》第12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精选全文完整版
(二)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3-6、7岁) 1.游戏活动兴趣方面的差异 2.选择同伴及同伴相互作用方面的差异 3.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差异
四、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对学前儿童性别行为有一定影响 ◈ 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行为的生物因素主要是性激素(荷尔蒙)。
(二)父母的行为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和行为起着引导、被模仿和 强化的作用
1.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引导者 2.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模仿对象 3.父母对孩子性别行为的强化
五、男女双性化与教育
◈ 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对学前儿童 发展的意义
◈ 适当淡化幼儿的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对形成男女双性化性格是 有利的。应该从儿童早期就开始进行无性别歧视的儿童教育,而 不过分强调性别差异。
◈ 作为家长和教师应该意识到,至少在学龄前期,淡化儿童的性别角 色的教育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和性格发展是有益的。
第五节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亲社会行为是 儿童良好个性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提高集体意识、建立良好的 人际关系、形成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条件。
第二节 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社会心理学第十二章 帮助行为
第十二章帮助行为什么是亲社会行为?答: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
什么是利他主义?答:利他主义(altruism)指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
利他行为的特点就是自愿帮助他人,而不期望得到任何外部的回报,甚至没有要给人留下好印象的想法。
利他行为经常有个人遭受损失和面临严重危险的含义。
社会交换:助人的成本与报酬社会经济学:人们交换物质性的商品和金钱,还交换社会性商品:爱、服务、信息、地位等。
2.内部回报(1)内疚感:消除内疚感,减少不良的感觉,并恢复自我形象,促使人们坦白、道歉、帮助、避免再犯错,使人们敏感,使亲密关系能持久。
(2)坏心情——好行为的例外(3)好心情,好行为:快乐的人更乐于帮助别人,好心情使我们看到光明面,增加积极想法和积极自尊,更可能根据价值观与理想行事导致积极行为。
帮助行为能缓解不好心境,维持好的心境。
二、社会规范(一)含义:符合社会期望适宜的行为和应尽的义务1.互惠规范:对于曾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应当施以帮助而不是伤害。
2.社会责任规范:指人们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考虑以后的交换。
3.性别与受助:男性性别角色包括骑士风度和英雄主义;女性则被希望成养育和关怀。
被知觉为柔弱和具有依赖性更容易得到帮助。
三、演化心理学:本能与基因1.亲缘选择愿意关心与我们有亲缘关系的人,帮助近亲是本性(文化)2.互惠—期望得到回报在小的、与外界隔离的群体中更好地起作用。
经常看到帮助自己的人。
只发生在相熟且同甘共苦的同住者中。
偏远乡村的互惠行为比大城市多。
3.群体选择当群体之间进行竞争时,互相支持的、利他的群体比不利他的群体会存在更长久。
真正的利他主义真正的共情和怜悯驱使我们为了别人的切身利益而帮助他们。
当我们去评估他人的福利,发现他人需要帮助,并站在他人的立场时,我们就体会到了同理心式的关怀。
第二节帮助行为的影响因素(一)“旁观者效应”:“旁观者介入紧急事态的社会抑制”当旁观者的数目增加时,任何一个旁观者都会更少地注意到事件的发生,更少地把它解释为一个重大问题或紧急情况,更少地认为自己有采取行动的责任,可能更多的是在看其他观察者的反应。
第十二章 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
第十二章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 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的基础是()。
A.自我意识B.态度C.认知D.移情2.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
A.榜样 B.强化 C.父母的奖励 D.挫折3. 儿童形成亲社会行为的最主要场所是( )A.社会 B.小区 C.家庭 D.幼儿园4. 关于攻击性行为的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A.攻击型儿童受惩罚时其攻击性行为加剧B.惩罚对于非攻击型的儿童能抑制攻击性C.父母的惩罚本身就给孩子树立了攻击性行为的榜样D.惩罚是抑制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手段5. 儿童之间绝大多数的社会性交往发生在( )。
A.游戏情境 B.语言情境 C.社会情境 D.家庭情境6. 下列选项不符合近20年来关于独生子女问题的研究接受的结论的是( )。
A.独生子女发展中,存在某些生活环境上的特殊性B.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表现出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问题C.作为一个群体,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存在显着差异D.家长的错误教养方式是独生子女个性和社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7.作为一个有特定性别的人在社会中的适当行为的总和,是人的社会性一个重要方面的是()。
A.亲子关系 B.同伴关系 C.性别角色 D.攻击性行为8.下面不属于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因素的是()A.榜样B.强化C.移情D.挫折9.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存在着年龄差异,年龄越小的儿童,其攻击性行为越强,表现为为了玩具和其它物品,即他们的攻击性是()A.敌意型攻击B.工具型攻击C.破坏型攻击D.冲突型攻击10.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存在着年龄差异,年龄越大的幼儿,则更多表现为以人为中心的攻击,即他们的攻击性是()A.敌意型攻击B.工具型攻击C.破坏型攻击D.冲突型攻击11.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儿童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影响因素()A.合理需要的满足B.家庭的影响C.活动方式的影响D.电视12.下列哪一种情况更有利于激发幼儿的亲社会行为()A.父母的榜样B.游戏C.助人观念的灌输D.自我强化13.下列哪一种情况会增加幼儿的攻击性行为()A.玩具数量不足B.同伴的交往C.幼儿认知水平高D.幼儿了解攻击性行为的后果1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控制()A.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B.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C.多看各类动画片D.给予榜样示范15.真正做到减少和制止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父母应做到()A.耐心而仔细地听孩子讲话,并对其作出反应B.对孩子进行行为控制C.严厉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D.培养孩子的自尊心16.矫正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点不在于家长的训斥和批评、也不在于使孩子()A.以各种方式宣泄不良情绪B.明确非攻击性行为的方式和方法C.了解受害者的痛苦D.自我反省17.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称为()A.道德行为B. 角色采择C.移情D.亲社会行为18.儿童用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社会认知技能,称为()A.依恋B.印刻C.角色采择D.移情19.儿童体验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称为()A.依恋B.印刻C.角色采择D.移情二、填空题:1. ______指个体做出的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社会或群体有益的情感和行为。
亲社会行为
在有一群旁观者的情景 下,出现了责任分担的 情况 于是,一群旁观者的情 于是, 景中其中每一个人肩上 的责任就比单个旁观者 的情景下 小
亲社会行为的五个步骤
在1968年的研究基础上,Latané 和Darley 年的研究基础上, 于1970年提出了亲社会行为的五个步骤的理 年提出了亲社会行为的五个步骤 年提出了亲社会行为的五个步骤的理 论,很好地回答了人们何时会帮助别人。 很好地回答了人们何时会帮助别人。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Alone One Other Bystander Two Other Bystanders
% Helping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Alone One Other Bystander Two Other Bystanders
一
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 Prosocial Behaviour 善行 Benevolence 利他行为 Altruism
亲社会行为的定义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有利于他人的助人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有利于他人的助人行为, 这种行为不一定会给那些施助者带来直接 的利益,甚至还可能给他们带来风险。 的利益,甚至还可能给他们带来风险。
给侍应生较多 的小费以期留 下较好的印象
行为类型
定义
举例
善行
有意图地帮 助他人,且 助他人 且 没有要求回 报
慈善捐款 200元,以使 元 以使 自己内心感 觉良好
行为类型
定义
举例
利他行为
有意图地帮助 他人,没有任 他人 没有任 何内在或外 在的动机
有人落水,某 有人落水 某 人跳下去救人
帮助他人的行为是 一个外延非常大的 名词,包括亲社会 行为,善行,利他 行为 帮助他人的行为也 会因为职业的要求 而被激发,比如解 放军战士抗洪抢险
2017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及题型举例
社会心理学知识大纲及题型举例说明:知识大纲中粗体字部分是必修掌握的部分,知识大纲标注有应用心理的为应心必须掌握,标注有社会工作的为社工必须掌握,没作标注的为应心社工都要掌握!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心理(social mentality)的概念2、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or)的概念3、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的概念4、社会情境(social situation)的概念(应用心理)5、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社会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与社会学学科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2、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取向:一种是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着重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个体心理;一种是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着重研究群体心理。
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跨文化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着重研究文化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3、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应用心理)4、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社会工作)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任务与作用1、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任务(应用心理)2、社会心理学的实践任务3、社会心理学应用研究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4、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意义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1、社会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和来源2、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一般认为,科学实验是“科学”社会心理学建立的重要标志,是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F. Allport)在1924年在出版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学》为标志的。
这本书的出现,宣告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正式开始。
奥尔波特本人也被誉为科学或实验社会心理学创始人。
3、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第三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社会学习理论对个体学习行为的理解:三种机制2、社会认知理论要点:首先关注当前知觉而不是过去学习;其次强调个体对特定情境的知觉或解释而不是情境的客观性。
3、精神分析理论的社会心理学思想主要涉及的两个方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12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第二节 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三、 亲子交往的形式
一般来说, 亲子交往 活动表现为下面三种 活动形式。
(1)家长→儿童 (2)儿童→家长 (3)儿童←→家长
第二节 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三、 亲子交往的形式
2.父母的受教育水平、 社会经 济地位、宗教信仰以及父母之 间的关系状况等
第三节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实践练习题
1. 选择某班幼儿作为观察对象, 观察其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及教师的引导情况。 2. 选择某一幼儿作为观察对象, 观察其与父母的亲子互动, 分析其家庭教养方式 和亲子关系。 3. 选择某班幼儿作为观察对象, 分析幼儿同伴交往的情况。
随着儿童的成长, 在婴儿出生的头一年中出现了几 种重要的社会性行为和技能:
(1) 有意地指向同伴, 向同伴微笑、 皱眉以及使用 手势( H a y, 1 9 8 2) 。
(2) 能够仔细观察同, 这标志着婴儿对社会性交 往有着明显的兴趣( E c k e r m a n, 1 9 7 9) 。
(3) 经常以相同的方式对游戏伙伴的行为做出反应 ( Mu e l l e r&B r e n n e r , 1 9 7 7) 。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目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二节 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第三节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1. 了解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 的影响因素 2.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及影响 因素 3. 了解依恋的三种类型及家长教 养方式的四种类型 4. 把握影响依恋性质的因素及父 子交往的特点与作用 5. 理解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意义 6. 了解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及影 响因素
亲子关系对今后的同伴关系有预告 和定型的作用, 而更近一些的观点则 认为二者是相互影响的。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的趋势;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LOGO
Page 44
二、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一)父母的惩罚 (二)榜样 (三)强化 (四)挫折
LOGO
Page 45
第七节 学前期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
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以儿童性别概念的掌握为前提 的,即只有当孩子知道男孩和女孩是不同的,才 能进一步掌握男孩和女孩不同的行为标准。
LOGO
Page 25
性别角色属于一种社会规范对男性和女性行为的 社会期望。
男女两性是由遗传决定的,男女在家庭生活和社 会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则是从儿童时期起接受 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男女儿童通过对同姓别 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 模式,即性别行为。
差异(3~6、7岁) (三)出现明显的个性差异
LOGO
Page 40
三、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一)社会生活环境
社会环境、电视媒介
(二)儿童日常生活环境
家庭、同伴
(三)移情
LOGO
Page 41
第六节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 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
攻击性最大的特点就是目的性。
LOGO
Page 42
(一)攻击性行为的种类
言语攻击与生理性攻击 工具性攻击与敌意性攻击 可接受的攻击与不可接受的攻击 反应性攻击与主动性攻击
LOGO
Page 43
陈国宁《学前心理学》第12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 如何形成孩子良好的依恋呢? 1.注意“母性敏感期”期间的母子接触 2.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孩子的长期分离
3.父母亲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
4.父母亲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及时作出反应
二、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一)民主型 ◈ 父母对孩子是慈祥的、诚恳的,善于与孩子交流,支持孩子的 正当要求,尊重孩子的需要,支持子女的爱好、兴趣。 ◈ 同时,对孩子有一定的控制,常对孩子提出明确而又合理的要 求,将控制、引导性的训练与积极鼓励儿童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相结合。
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一)第一阶段:知道自己的性别,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
(二)第二阶段: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 (二)第三阶段: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
三、学前儿童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一)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
◈ 2岁左右是儿童性别行为初步产生的时期。具体体现在儿童 的活动兴趣、选择同伴及社会性发展三方面。 (二)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3-6、7岁) 1.游戏活动兴趣方面的差异 2.选择同伴及同伴相互作用方面的差异
(五)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 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行为,就是伤害他人或东西的行为。攻击 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发生的行为。
三、研究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必须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 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 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 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 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二节
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 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
◈ 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 养态度与方式。
社会心理学重点第六章亲社会行为
匆忙的被试(40%)比没有时间压力的被试(65%)更少给予帮助。但是,这一结果仅仅在被试认为他们的参与对研究很重要的情况下才成立。如果被试认为研究者并不重视他们,匆忙的学生(70%)和没有时间压力的学生(80%)提供帮助的比率差不多。
帮助我们喜欢的入 第9章中我们谈到,我们对一个人的最初印象受到了一些因素的影响,例如生理吸引力和相似性。这些类似的特征也会影响助人行为。至少在某些情境下,那些外貌上比较有吸引力的人更可能获得帮助。
该研究进一步的改进是,所有参与的学生都是研究宗教的。由于这个原因,他们即将参加的讲座的主题是,圣经故事——好人撒玛利亚,讲述一个人帮助路边受伤的陌生人的故事。其他学生则讨论与助人无关的话题如,关于神学学生毕业后可以考虑的工作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时间压力对助人行为有很强的影响。研究后的访谈中,所有的学生都记得看到过受伤者。但是,时间匆忙的学生仅仅有10%给予了帮助;而没有时间压力的学生则有63%给予了帮助。
尽管巨大的危险笼罩着她自己和她的家庭,Balwina还是掩护了这个犹太男孩,教他装成一个基督徒,然后安排他到几英里以外的农场做帮工。Samuel的家人被残杀了,但在那个他几乎不认识的、勇敢而无私的妇女的帮助下,这个男孩活了下来。
1
2
3
Bierhoff和Klein等指出,社会责任感(social responsibility)可能是利他人格的首要因素[10]。如果人们重视道德义务,他们的行为就会与其自身的道德信念保持一致。毋庸置疑,当今各主流文化当中,帮助弱者,关怀他人的品德依然受人崇尚;而见死不救、对他人痛苦视而不见的行为也通常遭受谴责。这种善良为本、助人为乐的道德信念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已经逐渐融入大多数人的道德观念当中。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人表现出助人行为。有研究者曾做过紧急状况下助人行为的研究,结果显示,社会责任与助人行为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核要点:第十二章 品德心理
第十二章品德心理(一)什么是品德1、识记品德:品德是指个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稳定的心理特征,这旨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2、领会品德与道德的关系:品德与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联系说,离开道德就谈不上有个人品德,个人品德的内容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
个人品德的发生、发展与道德一样都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但是,两者又有区别。
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它不以个人的存在、品德的好坏为转移;而品德的发生、发展则有赖于某一个体的存在。
道德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品德则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二)品德的结构1、识记道德认识:是指个人本对道德知识和行为远规范的了解、领会及掌握。
道德情感:是指在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个自觉地确定道德目的和动机,并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和动机的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各种行动。
2、领会我国传统的品德结构观点:在我国,许多学者认为,品德由道德认识、首先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组成,四者紧密相联,彼此依存。
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学者对知、情、意、行见解,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国学者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继承。
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4、道德行为。
林崇德的品德系统结构观点:其认为,品德结构是个多侧面、多形态、多水平、多联系、多序列的动态开放性的整体与系统。
它主要包括三个子系统:1、品德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关系系统,即道德动机系统和道德行为方式系统。
2、品德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活动的关系系统,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品德心理特征系统。
3、品德的心理活动和外部活动的关系及其组织形式系统,即品德的定向、操作和反馈系统。
章志光的品德形成三维结构:其认为,品德结构可以从生成结构、执行结构和定型结构三个断面或维度进行探讨,这些结构和宏观的社会环境及微观的群体环境发生关联或相互制约,就构成了一个包括品德机制在内的大的社会动力系统。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2学时)【教学目的】掌握了解学前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2学时)【教学目的】掌握了解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意义、发生发展特点。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基本情绪和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意义、情绪情感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教学的具体内容】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儿童心理、行为有着重大影响。
儿童年龄越小,这种影响就越大。
本章将涉及以下内容: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生与分化;学前儿童几种基本情绪(哭、笑、恐惧和依恋)及高级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的发展;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等。
学习者应重点掌握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了解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生、分化以及几种基本情绪和高级情感的发展状况。
第一节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情绪的动机作用情绪是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唤起者与组织者,也就是说情绪对婴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
婴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
情绪直接指导、调控着儿童的行为,驱动、促使着儿童去作出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或不去作某种行为。
例如,让儿童学会早上来园时跟老师说:“早上好”,下午离园时说“再见”,结果许多儿童先学会说“再见”,而问“早上好”则较晚才学会。
其重要原因是由于儿童早上不愿意和父母分离,缺乏向老师问早的良好情绪和动机,下午则愿意立即随父母回家,所以赶快说“再见”。
虽然同样是学说话,在不同情绪影响下,学习效果并不相同。
到了学前晚期,情绪对行为的动机作用仍然相当明显。
二、情绪对认知发展的作用情绪与认知之间关系密切,一方面,情绪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另一方面,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
孟昭兰曾以婴幼儿为被试,研究了不同情绪状态包括了快乐、痛苦、兴趣、惧怕、愤怒和大怒等,对其智力操作活动的影响。
结果表明,婴幼儿不同情绪状态对其智力操作的影响是明显不同的,具有显著的差别。
学前心理学简答题10—12章
1.幼儿期儿童的各种心理现象开始表现齐全,儿童心理的各个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系统,开始形成一个完整的主观世界。
2.心理活动独特性形成,儿童间的个别差异日益明显,并逐渐趋稳定3.心理活动的积极能动性开始形成。
社会性发展也称儿童的社会化。
是指儿童从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对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1.人际关系的建立社会性的核心内容就是人际关系2.性别行为的发展3.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4.攻击性行为的发展幼儿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但却经常发生的行为。
攻击性行为最大的特点是其目的性。
特点是: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和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行为更多是直接争夺或破坏玩具或物品。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有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工具转化的趋势。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幼儿园男孩不女孩更多地怂恿和卷入攻击性事件。
幼儿攻击性行为分为:反映型攻击性行为和主动型攻击性行为。
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有以下几点:1.父母的惩罚惩罚对非攻击型儿童能抑制攻击,对攻击型儿童则加重攻击性行为。
2.榜样电视上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性行为,暴力还能影响儿童的态度。
3.强化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听之任之就定于对侵犯行为的强化。
4.挫折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挫折。
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
他们的特征是:有自信心、事业成功、愿意为家庭和自己的信念奋斗(男性特征);温和、文雅、兼顾家庭和事业(女性特征)。
这种双性化理论强调,应该从儿童早期就开始进行无性别歧视的儿童教育,而不过分强调性别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seola McCarty的案例
• Oseola是一个在密西西比长大的黑人女孩,六年 级时,她退学做了一名洗衣女工。时间飞逝,她 一直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她生活得很节省, 将不多的工资——大多数是美元硬币和零钱—— 都存进了银行里。在她87岁这一年,她将自己的 全部积蓄,15万美元都捐给了南密西西比大学, 作为黑人学生的奖学金。她解释说:“我希望能 与孩子们分享我的财富,……我不介意工作……但 是,也许我可以让这些孩子们不会像我那样工作 。”
进化理论
• 动物最愿意帮助那些基因上与它最接近的个 体;比起远亲或陌生个体,它们更愿意帮助 家庭成员。
• 母亲常比父亲更多地给后代以帮助。原因是 在一些物种中,雄性拥有繁殖大量后代生物 学基础,所以不需要对任何一个后代投入太 多,也可以使自己的基因永恒不灭。雌性则 只能繁殖出相对较小数目的后代,所以必须 帮助每一个后代以保证自己基因的传递。
(四)决策理论
拉坦内(Latane ) 达利(Darley )
任何情境中,给
助人决策前
要经历五个 步骤.
予帮助的决定都
包含复杂的社会 认知和理性决策
过程。
哪种情况更容易使你助人?
助人的决策过程
是否意识到他人需要帮助 不 他不需要帮助 是的 我有责任去帮助他吗? 不 我没有责任
是的
我的行动值得吗? 不 太冒险了,我并没有好处啊
实验研究
• 让被试玩一种游戏,其中一个人在自己没 有犯任何错误的情况下,输掉大笔金钱或 代币券,而对手却成了大赢家。游戏结束 后,赢家(真正的被试)有机会将他赢得的战 利品还一部分给他的对手。
• 尽管赢家是合理合法赢钱,但她还是有很 强的倾向性还给输家部分金钱。 • 相反,如两个人得到战利品数量相同,被 试则很少将自己的战利品分给对方。
是的 我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吗?
不
恐怕我不知道怎么做
是 的,给予帮助
一 起 谋 杀 案 的 受 害 者
吉蒂· 格罗维斯(Kitty Genovese)
经典案例
•
格罗维斯事件
新闻调查发现:
一九六四年三月十三日纽 约市的一个清晨,格罗维 斯刚由工作的酒吧下班回 家,当她停好车正往自己 的公寓走去时,一个男人 拿着尖刀顶住她,她努力 的跑开,但随即又被歹徒 追上,格罗维斯于是大声 尖叫,好几间公寓的灯都 亮了起来,虽然歹徒闪躲 了一阵,但随即又走向躺 在血泊中的格罗维斯,她 又再度大声尖叫,歹徒惊 吓走开,之后又再度回来 ,用刀刺她直到格罗维斯 断气。
Regan1978年的研究
• 证明这一想法,人们偏爱互惠性的帮助。
• 大学生成对进行测验,每个被试的同伴都 是秘密的实验协助者。 • 任务是做出认知和审美判断。 • 被试被分隔在不同的房间,要求他们对一 系列照片做出评定,然后有一个短暂的休 息。
• 一种实验条件下,实验协助者给被试以帮 助。在休息时,实验助手离开房间,买回 两瓶可口可乐,他将其中一瓶给了被试, 并说:“我问过实验人员能否买杯可乐, 他说没问题。所以我给你也买了一杯。” 所有的被试都接受了可乐。 • 第二种实验条件下,研究者给被试和协助 者提供饮料,并说“我给你们买了可乐。 ” • 第三种实验条件下,无饮料提供。 • 休息之后,研究者让被试评定第二系列图 片。
泛指一切符合 社会期望而对 他人、群体或 社会有益的行 为。.
指帮助他人 的行为,表现 形式为 “回报 性行为”或“ 补偿性行为” 。
指不期望任 何回报的、自 觉自愿的帮助 他人的行为。
二、理论阐释
亲社会动机
自
利
利
他
亲社会行为
先 天 本 能
后 天 习 得
(一)进化理论
• 达尔文(C.Darwin)曾经指出,经过一个自 然选择的过程,有利他性的生物更有可能 使它们的物种留存下来。 • 这一观点已被当代著名社会生物学家威尔 逊(E.D.Wilson)的《社会生物学:新的综 合》所证实。
社 会 规 范 理 论
坎贝尔 (Campbell)
利他行为成为社 会习俗或规范的 一部分,人们会 自觉遵从并从中 得到满足,如果 违反则会产生罪 恶感和内疚感。
三种社会规范 与助人行为特 别相关: 社会责任 互惠 社会公平
(二)社会规范理论
• Campbell称之为“社会进化” • 人类文化或文明的历史发展观点来解释。 • 依据Campbell的观点,人类社会逐步并有 选择地演进某些能够增加群体繁荣幸福的 技巧和信念。由于亲社会行为通常对社会 有益,它就成了社会习俗或规范的一部分 。
例如
• 美国的明尼苏达州就明文规定:“任何人 在紧急情况下,如果他知道有人正在或即 将忍受着巨大的生理伤痛,在不危及自己 和他人的情况下,对伤痛者应给予力所能 及的帮助。”
第二,互惠规范
• (norms 0f reciprocity)指我们应帮助那些帮 助过自己的人。
•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人们更愿意帮助那些 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
拉坦内和达利的观点
两位生活在纽约的年轻社会心理学家却 另有所见:
• 约翰· 达利(John Darley)纽约大学的 副教授 • 毕博· 拉坦内(Bibb Latane)是哥伦比 亚大学的讲师 他们认为:
一定有更好的解释办法。
实验一 “癫痫发作”
实验条件: 选取72名大学生作为被试,以电话会议方式参加一项生活 调查,在过程中一位被试发生身体不适(癫痫)的症状。 被試在三种状况下被观察: 情境一:被试是唯一1位旁观者; 情境二:被试与另1位同时在场; 情境三:有5位被试同时遇到这个突发状况。 实验结果: 提供帮助情况比例分别为:85%,62%,31%, 帮助前时间延迟依次为: 52秒,93秒,166秒 结果表明: 越多人在场,介入的人数越少。
群体成员有选 择地帮助与自
成员以牺
牲自己来
保证群体 生存、发
已有亲密关系
的群体而不顾 其他 。
展。
社会生物学家 认为,利他行 为并源自人类所 特有,动物也 有利他行为。
利他是动物以 个体的“自我 牺牲”换取物 种存在和延续 的一种本能。
基 因 选 择 论
• 爱德华· 威尔逊(Wilson) 提出: 利他行为是由基因安排的、旨在最 大程度复制其自身的行为。是以自 己的牺牲增加与自己相似的基因在 其他成员身上保存并复制的机会。 拉什顿(J· Rushton )认为: P· 人类和动物之所以利他,目的就是 保存基因。两个个体的基因越类似 ,其中一个个体需要帮助时,另一 个体就越可能从事利他行为。
群体选择论
进化理论
亲缘选择论
基因选择论
亲 缘 选 择 论
汉密尔顿 (Hamilton)
个体有选择 地帮助自己 的亲属而不 顾其他。
“假如能够以自 己的一死拯救两 个以上同胞兄弟 的生命──至少 不能低于此数, 那么,它就会为 此而献出自己的 生命。”
群 体 选 择 论
爱德华兹 (Edwards)
◆谋杀过程持续约三十五分钟
◆这期间,她反复尖叫,大声呼救 ◆歹徒两度离开又回来
◆有38人从公寓窗口听见和看到她 被刺的情形
◆没有人走出来保护她 ◆她躺在地上流血也没有人帮她 ◆甚至没人打电话报警
公众的反应
当骇人听闻的案件发生后,社会对没有人伸出援手大 加鞑罚——冷血动物、没人性。 • 有位读者说:“我认为贵报应该设法取得这些目击 者的名单,并公告大众。这些人坐视不管而导致难 以挽救的结果,理当受到社会谴责。” • 一名教授夫人写道:“他们的沉默,甚至是懦弱、 冷漠,简直让人难以臵信。假如现行的纽约州法律 不能给予这些人若干惩处,我们认为贵报应该敦促 纽约州议会尽快修订法律。此外,既然这38位目击 者对道德义务臵之不理,我们认为贵报应公布其姓 名地址,以示惩戒,最好公告在头版。”
第三 社会公平规范
• (norms of social justice)指关于公正和资源公平 分配的规则。 • 公平(equity)是公认的原则。依据此原则,两个人 对任务贡献相等的话,应该得到一样的报酬。如 果一个人得到的报酬多于另外一个,那么人们就 会有压力,重新分配报酬最后达到两个均等。报 酬较少或利益较低的那个人很明显会感到痛苦。 • 有趣的发现是,得到报酬较多(超过公平分配的量 )的人可能会给报酬较少的人一些钱;一个观察到 这种不公平事件的旁观者,可能也会对受到不公 平待遇者给予支持。
• 有三种社会规范与助人行为特别相关:社 会责任、互惠和社会公平。
第一,社会责任规范
• (nom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指我们应帮助 那些依赖我们的人。
• 我们期望父母关心照顾他们的孩子,如果 父母不能履行自己的责任,社会机构就会 进行干预。教师应该帮助他们的学生,教 练应该照顾他的队员,同事之间应该互相 帮助。一些社会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规范强 调帮助他人的责任感,有时这种责任甚至 会被写进法律。
(三)学习理论
• 斯金纳(Skinner)、班杜拉
( Bandura)提出: 利他是后天习得的,强调学习 对帮助的重要性,人们通过强 化、观察来学习帮助他人。
模仿:利他行为是出于模仿。
强化:利他行为是希望获得奖
励,避免惩罚。
学习理论
• 强化作用:根据传统学习理论,利它行为(与 其他行为一样)是通过强化而建立的.研究表 明儿童将重复那些已经得到过奖励的利他 行为,并驱除那些自私的行为以避免受到指 责和惩罚,这就是强化作用.
• 第二系列图片评定完后,又一次休息。 • 实验协助者询问研究者(声音大到足以让被试听到 )他是否可以给被试写张小纸条。
• 研究者回答“可以”,但不能涉及实验内容。实 验协助者写下这样一段话(Regan,1968,p.19) : • 你愿意帮我个忙吗?我每天放学后就为我就读的 高中卖彩票,他们要建一座新的体育馆。每张彩 票是25美分,奖品是一艘新的巡洋舰模型。事情 是这样的,如果我卖掉大部分彩票,我可以得到 50美元。如果你想买的话,请你写下想买的数量 ,并将纸条尽快传回给我,我会统计彩票数量。 购买一张都是有帮助的,当然 越多越好。谢谢! • 测量被试同意购买彩票数量作为助人行为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