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_攻击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社会关系》:攻击:伤害他人

《社会心理学:社会关系》:攻击:伤害他人

《社会心理学:社会关系》:攻击:伤害他人人际行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奇怪、最不可预测和最难以解释的现象。

自然界中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恰是人类本身。

一:攻击的概念攻击指的是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语言行为。

攻击行为可以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敌意性攻击指的是由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

工具性攻击指的是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

二:攻击的理论1、生物学理论:神经系统的影响(前额叶抑制攻击,杏仁核激发)、基因的影响(一个人幼年表现出来的气质通常是稳定的)生物化学的影响,同样影响神经系统对攻击性刺激的敏感性。

比如酒精、睾丸激素、不当饮食等。

生物学与行为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挫折——攻击理论挫折指的是任何阻碍我们实现目标的事物。

攻击的能量并非直接向挫折源释放,而是转移,比如路怒症,外群体的目标尤其容易成为攻击的替罪羊。

挫折产生的是愤怒,即攻击的一种情绪准备状态。

挫折感来源于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3、社会学习理论人们对攻击的学习不仅发生在亲身体验其后果时,通过观察别人,人们也可以进行同样的学习。

三:攻击的影响因素1、厌恶事件除了挫折外,还有疼痛、令人不适的炎热、受攻击以及过度拥挤等。

2、唤醒水平唤醒状态只会强化情绪。

任何一种来源,甚至包括身体锻炼或性刺激导致的唤醒都能被转化为愤怒。

攻击线索(如一把枪的出现)增加了攻击行为的可能性。

3、媒体和群体环境色情作品和性暴力提升攻击性,电视和互联网对思维的影响如下:脱敏作用、社会脚本、改变知觉、认知启动、以及消耗时间。

观看过多的电视暴力与攻击行为有关。

很多攻击行为是群体发生的,激怒个体的情境同样可能激怒群体。

通过分散责任和极化行为,群体情境能够增强攻击反应。

四:减少攻击行为1、宣泄假说宣泄假设已经扩展到不仅仅包括观看戏剧,也包括回忆、重新体验往事、表达情绪和各种行动。

但是没有用,发泄攻击更多的引发攻击的产生,而非减少。

2、社会学习法建议消除引发攻击的因素来控制,通过建设令人厌恶的刺激,奖励和塑造非攻击行为,以及引发与攻击行为不一致的反应。

社会心理学0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09-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 #;
§9.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Ⅰ攻击的原因
攻击的本能论
(二)K.Lorentz的习性学观点
攻击具有护种功能:
从生态学意义上看,人和动物保卫边界的攻击有 助于保持同一物种在环境中的分布平衡;
族内争斗可以挑选出最优秀和最强壮的成员来繁 殖后代。
通过攻击挑选出强壮的成员来护雏和保护家庭
的科学。
习性学的主要观点:动物行为模式的基本系统或组成 部分是在发育过程中随成熟而出现,而非由学习而获 得的。动物某种行为模式出现的时间和形式是由种系 进化过程形成“蓝图”(blueprint)所决定的。这些行为 “ 蓝 图 ” 即 是 一 些 固 定 的 行 为 模 式 (fixed action patterns)。
的行为; 2. 判断是否为攻击行为,必须考虑行为者的动机或意图; 3. 攻击是社会所不允许的。
. #;
§9.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Ⅰ攻击的原因
什么是攻击
(二)攻击的分类
1. Lorentz & Reise:情感性攻击Vs工具性攻击 2. Hartup:敌意性攻击(以打击、伤害他人为目的)Vs工具性攻击(攻
产生的结果对其攻击行为具有强化作用
. #;
§9.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 Ⅰ攻击的原因
攻击的社会学习观点
(四)自我调节机制
儿童的自我认知结构(尤其是道德认知结构)对 其行为反应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自我调节机制由3个子过程组成:
自我观察 判断 自我反应
. #;
§9.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 Ⅰ攻击的原因
§9. 攻击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Ⅰ攻击的原因
攻击的本能论
(一)S.Freud的精神分析观点

《社会心理学》第十课_暴力与攻击37页

《社会心理学》第十课_暴力与攻击37页
1
二战:纳粹屠杀犹太人
2
二战:中国东南亚抗日战争
3
二战: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
• 当时广岛人口为 34 万 多人,靠近爆炸中心 的人大部分死亡,当 日死者计 8.8 万余人, 负伤和失踪的为 5.1 万 余人,以上数字不含 军人(据估计军人伤 亡在4万人左右)
4
越战
5
海湾战争
6
共和国的三场战争
27
5,挫折
• “挫折-攻击假设”:任何不愉快或反感的情绪引起攻击 的背后原因是挫折。 – 生气 – 痛苦 – 酷热的天气
• 你要去赶着面试,跑出门发现忘了带简历,匆忙跑回 宿舍发现钥匙锁门里了。无奈的跑去车站发现公车已 经错过。
• A看见满头大汗的你,幽默的问“面试怎么样?”
28
挫折:目标受阻 排队买饭,队伍很长。哪种更让你
1.1950----1953朝鲜 战争
2.1960.6---1960.10 中印战争
3.1979.2---1979.3对 越自卫战争
7
第一部分
攻击行为的定义
8
1,什么是攻击行为
定义:引起身体痛苦或心理痛苦的有意 行为。
• 高自尊不等于高攻击。 • 朋友向你扔啤酒瓶,但没砸中。
算不算攻击行为? • 关键点是:意图(是否有意)。
• 人性本善“高尚的野蛮人” • 卢梭
13
佛洛依德:死本能
• “它在每个生命体中都会起 作用,它会竭力使他走向 毁灭,生命变成最初的无 生命状态。”
• 攻击性能力需要被释放。
14
人性比兽性更可怕
• “实际上,极端‘残暴’的情况只发生在我们 人类身上;在自然界中再也找不到像我们 人类这样自相残杀的种群了。”
生气? – A加塞在第14位 – B加塞在第4位

社工考研-社会心理学- 第7章 攻击行为

社工考研-社会心理学- 第7章 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的种类
二、攻击行为理论(2)
1.1 本能论和进化心理学
弗洛伊德的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理论的解释
生的本能包括性本能或爱本能,是原先自我本能和性本能的综合,
死的本能是指某种侵犯本能或自我毁灭的本能,追求生命的终结,把有机体的生命带回到无生命的状态。

侵犯行为是体内的紧张自然蓄积的结果。

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对攻击行为的解释
进化社会心理学家宣称社会行为是长期进化形成的,并会世代传递。

运用侵犯来保证基因的存活,在动物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人类的侵犯行为也可用来保卫社会和经济利益。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为什么酒精会增加攻击行为行为呢?
体内酒精含量升高时,生理唤醒的增加可以导致更强的神经心理功能受损也会导致攻击行为行为的增加
枪支不仅仅使暴力成了可能,也刺激了暴力。

手指抠动板机,板机也带动手指”。

这类攻击难道是天生的吗?
有关统计:小学毕业,平均每个儿童在电视中看
克雷格·安德森爱荷华州立大学
“精神健康室”“情绪发泄室”。

社会心理学之四攻击、模仿

社会心理学之四攻击、模仿

情景和社会事件会改变攻击。
• 专家称偏见是南非暴力事件深层原 因 • 解说:由排外情绪引发的暴力 事件一直是南非社会安定的重大隐 患。南非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近 日分析认为,偏见是这些排外心理 的根源。 • 另据南非耶稣难民救助会的代 表表示,排外心理往往是政治或经 济利益斗争的产物,这种心理甚至 会引起严重的犯罪行为。 • 今年的世界杯比赛结束后,南 非警方曾经接到报案称,位于约翰 内斯堡和西开普省的几家外国人经 营的商店被洗劫一空。
、减少攻击
你认为呢 ?
1、惩罚
认为依靠攻击行为, 认为依靠攻击行为,观看他人 涉及攻击行为, 涉及攻击行为,或进行涉及行为 的幻想, 的幻想,可能减轻积累的攻击 能量,并因此降低进一步攻击 能量, 行为的可能性。 行为的可能性。
责怪受攻击者
韩国平泽,韩国双龙汽车公司的劳资谈判破裂后,遭裁退工人占领工厂长达两个多月,多日来一直与警方对峙。8月4日,警方出动直升机和突击队收 复工厂,工人则放火烧汽车和以燃烧弹还击。 警方出动直升机和突击队收复工厂。 工会成员还利用娴熟的焊接工艺自制“螺丝钉大炮”、“喷火器叉车”等武器对抗警力。 工人则以燃烧弹还击工人用弹弓反击。 警方出动直升机收复工厂。工人反击。工人坚守工厂。



• •

G级(GENERAL AUDIENCES All ages admitted.):大 级 众级,所有年龄均可观看大众级,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 观看——该级别的电影内容可以被父母接受,影片没有 裸体、性爱场面,吸毒和暴力场面非常少。对话也是日 常生活中可以经常接触到的。 ·PG级(PARENTAL GUIDANCE SUGGESTED 级 Some material may not be suitable for children.):普通 级, 建议在父母的陪伴下观看,有些镜头可能让儿童产 生不适感。辅导级,一些内容可能不适合儿童观看—— 该级别的电影基本没有性爱、吸毒和裸体场面,即使有 时间也很短,此外,恐怖和暴力场面不会超出适度的范 围。 ·PG-13级(PARENTS STRONGLY CAUTIONED 级 Some material may be inappropriate for children under 13.):普通级,但不适于13岁以下儿童。特别辅导级, 13岁以下儿童尤其要有父母陪同观看,一些内容对儿童 很不适宜——该级别的电影没有粗野的持续暴力镜头, 一般没有裸体镜头,有时会有吸毒镜头和脏话。 ·R级 级 (RESTRICTED Under 17 requires accompanying parent or adult guardian.):限制级,17岁以下观众要求 有父母或成人陪同观看——该级别的影片包含成人内容, 里面有较多的性爱、暴力、吸毒等场面和脏话。 ·NC-17级(NO ONE 17 AND UNDER ADMITTED): 级 17岁以下观众禁止观看——该级别的影片被定为成人影 片,未成年人坚决被禁止观看。影片中有清楚的性爱场 面,大量的吸毒或暴力镜头以及脏话等,不适宜在影院 播放。

《社会心理学》攻击与利他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攻击与利他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攻击与利他知识点在社会心理学的广阔领域中,攻击与利他是两个引人深思的重要主题。

它们不仅反映了人类行为的多样性,也对我们理解社会互动和人际关系有着关键的意义。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攻击行为。

攻击可以被定义为有意伤害他人身体或心理的行为。

这种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从直接的身体冲突,如打架斗殴,到间接的言语攻击,如诽谤、侮辱等。

攻击行为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原因。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一些研究表明,个体的遗传因素可能会影响其攻击倾向。

例如,某些基因的变异可能导致个体更容易冲动、情绪不稳定,从而增加攻击行为的发生风险。

心理因素在攻击行为的形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挫折是引发攻击的常见心理因素之一。

当一个人的目标受阻,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会感到挫折,这种挫折感可能会转化为攻击行为。

例如,一个学生在努力学习后考试成绩依然不理想,可能会因为这种挫折而对身边的同学发脾气。

社会学习也是攻击行为形成的重要途径。

通过观察他人的攻击行为以及其带来的后果,个体可能会模仿并习得这种行为模式。

比如,孩子经常看到家长通过暴力解决问题,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可行的应对方式,并在自己遇到类似情况时也采取攻击行为。

环境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长期生活在充满暴力、冲突和不稳定的环境中,个体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

例如,生活在犯罪率较高的社区的居民,可能会因为周围的不良影响而增加攻击他人的可能性。

接下来,我们将目光转向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指自愿帮助他人,而不期望任何外在回报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社会中处处可见,从简单的为他人开门,到在紧急情况下舍己救人。

利他行为的动机多种多样。

其中,同理心是一个关键的驱动因素。

当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痛苦和需要时,往往会激发帮助他人的愿望。

比如,看到一个受伤的人在路边呻吟,我们因为能够体会到他的痛苦而选择伸出援手。

社会规范和文化价值观也对利他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一些文化中,互助和关爱他人被视为重要的美德,人们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更有可能表现出利他行为。

社会心理学_攻击

社会心理学_攻击

6
死的本能(death instinct,Thanatos):驱 使人回到有生命之前的无机物状态。 死的本能本来是一种对内的自我破坏的倾向, 但受到生的本能的妨碍,从而对内的破坏力 量转向外部,以攻击的形式表现出来。 如果受到社会规范的限制,则表现为竞技体 育、争论、冒险等。 如果无法释放,则会导致精神病。
三、成熟个性的培养(P343)
26
四、其他方法
道歉 预先归因(preattribution) 参与其他活动 接触无攻击的模范 学会与他人相处 如何应对他人的挑衅?如何使其平静? 如何对他人的要求说“不”,并不使其愤怒?
27
28
4
(三)攻击的普遍性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攻击——暴力(violence)——战争(war)
仓廪实而知礼节
5
二、攻击的本能论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
生的本能(life instinct,Eros):一切与 保存生命有关的本能。 力必多(libido):一切与生的本能有关的 心理能量。包括性欲、饥饿和口渴。 力必多是用于延长生命的能量,驱使人去 追求快乐。
三、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
22
第四节 减少攻击的方法与途径
有什么方法能将人们从战争的威胁中拯
救出来呢?
——爱因斯坦给弗洛伊德的一封信(1932)
23
一、宣泄(catharsis)
基本假设:P339 实际的、想象的与观察他人的攻击都具有宣泄 的作用。 宣泄是针对已具有攻击准备状态的个体而言的。 实际生活中的宣泄。 宣泄是以相对安全的方式给愤怒的人提供一个 机会去表达其攻击冲动,这将减少他们去进行 更具伤害性攻击的倾向。
24
参与各种对他人没有伤害性的活动能够减少 因挫折和挑衅所产生的情绪唤醒。但这种效 果是暂时的,一旦个体想起让其生气的事情, 由挑衅引起的唤醒就会重新出现。 更具伤害性的攻击不会因下列因素而减少: (1)观看媒体暴力;(2)攻击无生命的东 西。打吊带会增加攻击而非减少攻击;(3) 口头攻击他人。 宣泄在减少攻击上比广泛相信的效果要差。

社会心理学第11章攻击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11章攻击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十一
攻击——意图对他人的伤害
精选课件
1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 以下三类问题的科学
社会思维
• 我们如何自觉自我和他人 • 我们的信念是什么 • 我们所能做的判断 • 我们的态度
社会影响
•文化与生物 •从众的压力 •说服 •团体
社会关系
•偏见 •攻击 •吸引力和亲密关系 •助人
“人际行为是人类社会中最 奇怪、最不可预测和最难以解释 的现象,而自然界中人类面临的 最大威胁恰是人类本身。”
同样,藏有枪支的家庭发生自杀的可能性也高出5倍 (Taabes, 1992)。与相同性别、年龄、种族的其他人 相比,家有枪支者被杀的可能性要高出41%,而自杀的 可能性则高出3.4倍。
精选课件
32
枪支并不只是提供攻击线索,它们还拉大攻击 者和受害者之间的心理距离。
就像米尔格拉姆(Milgram)的服从实验告诉我 们的那样,与受害人的远离使我们更加残忍。
对有暴力倾向的人来说,这似乎是一个因素。
精选课件
11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基因的影响
在分开询问的条件下,对异卵双胞胎来说,同卵 双胞胎更可能在“脾气很大’或者“经常打架” 的问题上给出一致的回答。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对几百名新西兰儿童进行 了追踪,结果显示攻击行为是由一种能够改变神 经递质平衡的基因和童年时期的受虐待经历共同 决 定 的 ( Caspi & others,2002 ; Moffitt & others,2003)。
35
中国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2005报道说,专 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在青少年常犯案件中,强 奸案位居第三,仅次于偷窃和抢劫。
与其他案件不同,观看黄色淫秽的内容是导致 孩子性犯罪的一个重 说, 目前 中国 建立 的网 站多 达 60多万 个, 网民 8000多万,其中未成年的网民1500 多万。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攻击性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攻击性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攻击性导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下的行为、思维和情感的学科。

而社会攻击性则指的是个体对他人的攻击、嘲讽和伤害行为。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对社会攻击性的理解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影响因素。

一、社会攻击性的心理机制社会攻击性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一种互动模式。

它的产生可以归结为多个心理机制的综合作用。

首先,社会认同和归属感的缺失会导致个体对于不同群体的成员产生敌对心态,从而促使攻击性的表现。

其次,竞争和资源争夺也是社会攻击性的重要诱因,个体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在竞争环境中选择攻击性的行为。

再次,个体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可能会借助攻击他人的方式来宣泄负面情绪,以此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解脱感。

二、攻击性的影响因素攻击性行为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个体自身的特质在决定攻击性表现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人天生具有更强的攻击性倾向,比如大五人格理论中的外向性和神经质。

此外,个体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以及受教育程度等也影响着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研究发现,家庭中暴力行为和虐待经历的个体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

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比如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以及文化背景对攻击性的塑造。

三、攻击性的影响和后果攻击性行为对个体和社会都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在个体层面,攻击性行为削弱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和紧密联系,使人陷入痛苦的争斗中。

攻击性也使人陷入了恶性循环中,远离了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在社会层面,攻击性行为破坏社会稳定,导致人们之间的紧张关系加剧。

此外,攻击性行为也容易造成冲突、暴力和社会不安。

四、控制社会攻击性的方法为了降低社会攻击性的表现,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首先,提高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情绪调节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处理负面情绪,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其次,加强教育和宣传,特别是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此外,社会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减少资源争夺引发的攻击性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攻击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 攻击行为
第三章
攻击行为
3.1 人类为什么会有战争? 攻击行为的概念和特点
据不完全统计,在近5560年,人类共发生 14531次,平均每年是2.6次。从1740年到 1974年的234年,共发生过366次,平均每 年1.6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中,包括现在仍旧在进行 着的,就有87次之多,平均每年2.3次。期间,29次 在亚洲,26次在中东和北非,17次在中、南部非洲, 10次在中南美洲,5次在欧洲
他认为,人类皆有好斗的劣根性。他相信 攻击倾向是通过祖先的遗传而来的本能, 人们基本不能摆脱他,只有通过替代性的 活动消耗攻击动力才能使攻击倾向得到控 制。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 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精神病医 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攻击行为必须是有意图、有 目标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研究视野下 的攻击行为还具有一个 重要特征就是违反了社
会主流规范
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 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
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怎样判断哪些是攻击行为? 个体的外在表现行为 其行为是否违反社会主流规范 个体的内在动机或意图如何。※
康拉德•萨卡里亚斯•洛伦茨(Konrad Zacharias Lorenz,1903.11.7-1989.2.27), 奥地利动物学家、比较心理学家、现代行为 学的奠基人。
攻击是人类生活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人类之所以在每个 时代都有大规模战争发生,是人的攻击能量定期发泄的结 果。他认为,现代社会已经使人难于在日常生活中实施攻 击,而战争就成了发泄攻击冲动的重要途径。
攻击的本能理论还停留在用一种特殊概 念来推测内在的生物过程和生物机制的

《社会心理学》攻击与利他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攻击与利他知识点

第十章攻击与利他第一节攻击行为的定义和种类一.攻击行为的定义攻击是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他人的行为。

可见,一种行为能否被判定为攻击,必须要研究两方面的情况,其一为个体的外在表现,其二为内在的意图或动机。

二.攻击行为的种类反社会型的攻击行为;亲社会型的攻击行为;社会认可的攻击行为攻击行为的判断标准:行为者的社会角色(父亲儿子)、行为者的身份特性(警察)、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足球比赛)、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正当防卫,报复行为)。

第二节攻击行为的成因一.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杏仁核;睾丸激素;小白鼠实验(芬兰)——遗传特性;克兰费尔特综合症(丹麦)——基因改变二.挫折攻击论和学习论挫折是引起人类攻击行为的一个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挫折的一个可能作用是加强个人对与暴力有关联事件的攻击行为。

相对剥夺三.媒体暴力对攻击行为的影响四.人格与攻击行为是不是有一些特指的人格状况,他们本身就是那种高攻击性的特性。

(A型人格,B型人格)五.攻击行为的情景性因素1970京巴多提出“去个性化”武器的效应性别角色酒精温度、拥挤、噪音第三节攻击行为的预防与控制惩罚宣泄认知干预社会技巧熟练——怡情(幽默等)社会公平第四节利他行为概述一.利他行为的概念是指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利他行为有如下几个特征:以利他为目的;不期望有精神的或物质的奖励;自愿的;利他者本身会有所损失。

二.利他行为的分类利他性助人行为——调节性行为;帮助性行为;分享性行为;完全利他性行为。

社会性助人行为——习俗性行为;包容性行为;公正性行为;控制性行为。

三.关于利他行为1.外在赏酬与内在赏酬2.利他动机与利己动机3.自我利他主义和纯粹利他主义4.进化利他主义和本土利他主义四.我们为什么会帮助别人?1.基因决定(亲缘性的选择,落水救人,母亲接坠儿)2.心境假设(问卷调查,卖花)3.社会交换(赞许)4.社会规范(社会文化)5.人格的因素(社会赞许性比较高的人特别容易去实施帮助性的行为;高怡情性的人也比较容易形成对他人的帮助性的行为;诱导他的内疚感也会增加他的帮助性的行为)6.文化的因素(新几内亚的几个部落)五.何时我们会帮助别人?1.旁观者效应和责任分散2.助人的决策过程是否注意到事件是否将其看作紧急性事件是否承担责任提供帮助六.我们倾向于帮助谁?性别因素——女性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帮助相貌因素——美的即好的相似性(老者,酒鬼;小伙子约会)关系的远近七.如何增加利他行为?1.减少模糊性,提高责任感2.内疚和对自我形象的关心3.树立利他榜样4.学习利他。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攻击行为与利他行为PPT课件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攻击行为与利他行为PPT课件
7
酒精: 酒精能使人变得易于被激怒及好斗,许多研究支持这种假 设。过量饮酒的人易于被激怒,从而表现出高的侵犯倾向。 为什么喝酒能使人们变得好斗呢?一些研究者认为是酒精 给侵犯行为提供了直接的生化刺激,使得喝酒的人的激起 增加:“酒壮人胆”。大多数的研究人员则认为酒精降低 了人们对侵犯行为的控制,Hull等人称之为“去抑制” 。
16
兴奋转移: 敌意性的侵犯行为总是伴随着情绪的激起,所以心理学家 想知道由于其他刺激所引发的生理激起是否会转移到侵犯 性冲动之上。Zillmann等人在研究爱情行为时发现,由其 他刺激诱发的情绪性激起会转移到爱的对象之上,他称这 一心理过程为兴奋转移。他认为兴奋转移不仅发生于爱情 中,也可以解释侵犯行为的发生。 启示:不要惩罚那些已经愤怒的人
17
(三)控制攻击行为
• 1.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 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 • 唤醒 • 攻击线索:情境中与侵犯相关的一些线索,如刀、枪、棍等器械
往往会成为侵犯行为产生的起因,这种现象称为武器效应。比赛中应 该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 媒体影响:文学、电视、电子游戏 • 群体影响
18
媒体与侵犯行为
Lore 和 Schultz(1993)指出:动物中普遍的侵犯现象之所 以在进化过程中被保留下来,乃因为其具有使动物存活的价值。 同时,几乎所有的动物似乎都已演化出一种有力的抑制机制, 使他们在最有利的情况下,抑制他们的攻击。
11
2.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
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
挫折是指任何阻碍我们实现目标的事物。
挫折侵犯理论认为人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时,会 增加一个人作出侵犯行为的可能性。挫是侵犯行为产生的 原因,侵犯是挫折的必然结果,二者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心理学家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受对意 图的认知的影响,当人们认为别人有意给自己造成挫折的 时候,人们才侵犯他人。

社工考研-社会心理学- 第7章 攻击行为

社工考研-社会心理学- 第7章 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的种类
二、攻击行为理论(2)
1.1 本能论和进化心理学
弗洛伊德的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理论的解释
生的本能包括性本能或爱本能,是原先自我本能和性本能的综合,
死的本能是指某种侵犯本能或自我毁灭的本能,追求生命的终结,把有机体的生命带回到无生命的状态。

侵犯行为是体内的紧张自然蓄积的结果。

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对攻击行为的解释
进化社会心理学家宣称社会行为是长期进化形成的,并会世代传递。

运用侵犯来保证基因的存活,在动物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人类的侵犯行为也可用来保卫社会和经济利益。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为什么酒精会增加攻击行为行为呢?
体内酒精含量升高时,生理唤醒的增加可以导致更强的神经心理功能受损也会导致攻击行为行为的增加
枪支不仅仅使暴力成了可能,也刺激了暴力。

手指抠动板机,板机也带动手指”。

这类攻击难道是天生的吗?
有关统计:小学毕业,平均每个儿童在电视中看
克雷格·安德森爱荷华州立大学
“精神健康室”“情绪发泄室”。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攻击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攻击
8
挫折—攻击假说认为,“攻击总是挫折的结 果……,攻击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 为前提,而且挫折的存在总是导致某种形式 的攻击”。
这个理论的一个吸引人的特点是它的简明性。
9
注意,这些心理学家认为,攻击只有一个起 因(挫折),挫折只有一个反应(攻击)。
学生因上不了光荣榜而受挫,老鼠因找不到 食物而受挫,
26
这种考察挫折─攻击的新方式与早期假设 相比有几个优势。
首先,新模式可解释为什么挫折不是经常 导致攻击。
挫折只为攻击提供了不愉快的强度上的条 件。
其次,该模型阐述了为什么一些想法会增 加或减少行动攻击性的概率。
27
例如,如果你在考试中失败了,是因为你室 友驾车回家度周末而你的课本在他的后备箱 里,你可能感到很受挫折。
雷霆,或者一个运气不好的篮球运动员破 口大骂偶然推到他的对手。
38
简单地说,一些经验的调查支持挫折会导 致替代性攻击的说法,也证实了挫折─攻 击假说的一个方面和弗洛伊德对这个主题 的一些早期想法。
39
宣泄与攻击听人说,你应该适度地宣泄自己, 而不要盛怒之下做出一些后悔事。
根据这种分析,任何不愉快情绪都会导致 攻击。
例如,研究者发现令人不舒服的高温增加 了攻击,这温度至少超过人的正常温度 (Anderson & Anderson,1998)。
25
类似的呛人的烟味和嘈杂的噪音会增加人 们给予无辜旁观者的惩罚量(Berkowitz, 1989)。
因此,问题不在于一件事情是否使人受到 挫折,而在于它使人的情绪如何地不愉快。
他们提出,挫折有时导致一种间接表达的攻 击。
14
间接攻击能用多种形式表达。 一种就是把攻击迁移到一个新的目标上。 比如把工作中的挫折发泄到配偶身上。

社会心理学 第十章

社会心理学 第十章

第十章攻击行为:伤害他人1.攻击行为的定义:攻击行为是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2.攻击行为分类:(一)敌意性攻击行为:愤怒引起,伤害为目的,属于冲动性的情感爆发。

(二)工具性攻击行为: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

有明确的、现实的和战略性的目标。

3.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1.本能论(1)弗洛伊德两极化的本能假设,一种是生的本能(包括性本能和自我本能),一种是死的本能(包含侵犯行为),攻击源于自我破坏的冲动,把对死亡原始的强烈欲求所蕴涵的能量转向他人。

(2)洛伦茨侵犯是一种本能,不指向毁灭,具有生物保护意义,通过侵犯可以保护领地、求食、固种,同类的侵犯以失败者的让步为目的。

●进化心理学认为:攻击行为对于获取资源、抵抗攻击和威吓、甚至干掉情敌、防止配偶的不忠都有一种有效策略。

●神经系统的影响大脑中存在促进攻击行为的神经机制:杏仁核●5—羟色胺前额叶激活水平14% 前额叶小15%●基因影响——影响神经系统对暴力线索的敏感性●生物化学因素(1)酒精(2)睾丸激素(3)不良饮食2.挫折—攻击理论(敌意性攻击)攻击行为是对挫折的自然反应多拉德(1935):挫折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厌恶事件(1)疼痛(2)炎热(3)受到攻击或侮辱——报复性回击,(4)唤醒(5)群体影响(6)武器效应: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作“武器效应” (weapon effect)。

4.社会学习理论●学习可以“引导”出攻击行为●攻击行为的回报攻击行为是为获得特定回报而采取的手段。

中国历史上的做法:杀一儆百●观察学习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1961 年在斯坦福大学(1)家庭日常生活中,我们受到来自家庭、文化和大众媒体的攻击性榜样的影响。

(2)文化●在一个特定的文化中,社会环境的变化常常会导致攻击行为的显著变化。

易洛魁族人的攻击行为●攻击与荣誉感崇尚男子汉气概名誉文化●媒体影响:色情作品和性暴力●电视对思维的影响(1)脱敏作用303名学生观看暴力电影片段,测量他们的生理唤醒水平。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 攻击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 攻击行为
• 社会学习观点 减少令人厌恶的刺激 奖励塑造非攻击行为 产生与攻击行为不一致的反应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1.当别人要求他做某种他不愿做 的事时,内心极易生气,但又 不直截了当地用恰当的方式表 达自己的不满。
2.故意延误、耽搁必须完成的重 要任务,尤其是令他不快的人 希望他能按期完成的任务。
3.对确实不想干、又无力推脱的 事,则有意消极怠工或干得很 差。
第十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主要内容
• 什么是攻击行为? • 攻击行为的理论 •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 如何减少攻击?
什么是攻击行为
• 攻击行为是:意图伤害他人的 身体行为或言语行为。
• 动物发怒时,典型的社会性攻 击行为。
• 掠食者潜行在猎物之后,典型 的静息性攻击行为。
人类的攻击行为
• 敌意性攻击行为:由愤怒引起 的,以伤害为目的的。
• 工具性攻击行为:只是把伤害 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
(恐怖活动)
攻击行为的理论
•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 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 • 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攻击行为的Leabharlann 物学理论• 本能论和进化心理学 • 神经系统的影响(脑区的活动) • 基因的影响 • 生物化学因素(酒精、激素)
7.这种人多数性格内向、孤僻、 胆小,心胸狭窄,好记仇,不 善人际交往。
•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的 主要特点简单地讲就是:用消 极的、恶劣的、隐蔽的方式发 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以此来 “攻击”令他不满意的人或事。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4.经常在内心批评或断言他人的 要求不合理,看不起或蔑视处 于权威地位的人。
5.常常由于不干或干不好自己应 干的那部分工作,影响了整个 集体的利益,或妨碍了集体、 别人的工作,以此暗示别人自 己是集体中很重要的一分子。

社会心理学相关知识总结(8)

社会心理学相关知识总结(8)

攻击(aggression):亦称“进攻”、“侵犯”。

因其他个体或事物反对自己而采取的敌对性、破坏性的冲动行为。

可表现为一种心理情绪状态或人格特质,也可表现为一种攻击行为。

攻击的内容和形式因人、因时、因具体条件而异。

根据其性质可分为敌对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根据其表现方式可分为直接攻击和间接攻击,根据攻击者的人格特征可分为特质性攻击和状态性攻击,根据攻击者所用手段可分为躯体动作攻击和言语攻击。

不同理论对攻击的解释不同。

美国心理学家阿伦森(Elliot Aronson,1932—)认为攻击是一种目的,在于引起伤害或痛楚的行为;德拉特等人认为攻击和挫折有关;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死本能导致了攻击性;阿德勒认为,攻击性源于人的权力意志;洛伦茨认为攻击可能是由于人类对攻击性的抑制机能特别弱;多拉德和N.E.米勒认为,攻击是个体追求目标的动机性行为受挫时表现出的强烈反应;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认为,攻击是社会模仿学习的结果。

工具性攻击(instrumental aggression):以获得利益、克服挫折为主要目的的攻击。

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等人认为,挫折导致攻击,攻击是挫折的结果。

攻击可作为克服挫折的工具。

敌意性攻击(hostile aggression):亦称“仇视性攻击”。

以制造悲痛和伤害为主要目的的攻击。

一般是由痛苦(如侮辱、挫折或嫉妒)或不安引起的情绪性行为。

其目的是伤害别人,如打架斗殴。

这种性质的攻击可能转变为致死的行为,以伤害对方的身体为最终目的。

亲社会攻击(prosocial aggression):为捍卫群体与道德标准,使用社会认可的方式进行的攻击。

也属于暴力行为,只是行为的缘由合乎社会的准则,如人们经常会提到的“为正义而战”等。

攻击的目的是为了捍卫主权或自主领地,但由于所处立场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划分标准。

攻击性刺激(aggressive stimulus):导致某种攻击行为的有关线索或物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二、移情能力的培养
移情(empathy)是个体对他人情绪和情感状 态的一种感知体验,是对他人的情感及其原因 的理解。
“I feel your pain and I understand your pain.”— —Clinton
移情能力与攻击行为之间呈负相关。 移情能力的培养 “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用别人的心体验世 界”。 角色扮演(role playing)
14
性唤起与攻击 Baron (1974)的研究
自变量:看轻度色情刺激(裸女图画);穿衣服的女 人图画;中性刺激(风景画等)。 因变量:攻击行为
15
结果: 结论:轻度的性唤起可能会减少攻击行为。
Zillmann(1971)的研究
自变量:色情片(一对夫妇在做爱);攻击片 (暴力拳击比赛);中性片(一次中国旅 行) 因变量:攻击行为 结果: 结论:高度的性唤起则会增加攻击行为。
7
(二)洛伦茨的习性学观
8
攻击是生的本能的体现。 攻击冲动需要转移、耗散,否则会以可怕的 方式爆发。
三、挫折—攻击理论(frustrationaggression theory)
挫折是阻碍个人达到目的的外部情境。 挫折是攻击的充分必要条件。 修正
9
10
武器效应 伯克威茨(Berkowitz,1978) 挫折导致不愉快的情绪状态(如愤怒), 必须有适当的情境线索(如武器),才可 能产生攻击。 如果没有这种线索,个人可能耐心地试图 克服挫折,或变得沮丧、退缩。 weapon effect:The tendency of weapons to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of aggression by their mere presence.
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石 伟
E-mail: shiwei@
1
第八章 攻击(aggression)
第一节 攻击的实质
一、什么是攻击
(一)攻击的定义
攻击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 可的行为。 攻击的伤害性:生理伤害 or 心理伤害 攻击的动机性:实际伤害 or 可能伤害 攻击的社会规范不许可性:
2
(二)攻击与敌意
敌意(hostility):非身体接触性的直接或间 接的伤害。如言语中伤、侮辱、造谣、间接捣 毁破坏别人的财产、伤害别人所喜爱的东西等。 所谓的敌意经常会造成更大的伤害,特别是心 理的伤害。
3
从现在开始,你只许疼我一个人,要宠我, 不能骗我,答应我的每一件事情都要做到, 对我讲的每一句话都要真心,不许欺负我, 骂我,要相信我。别人欺负我,你 要在第一 时间出来帮我,我开心呢,你要陪着我开心, 我不开心呢,你要哄我开心。永远觉得我是 最漂亮的,梦里面也要见到我,在你的心里 面只有我! ——《河东狮吼》台词
24
参与各种对他人没有伤害性的活动能够减少 因挫折和挑衅所产生的情绪唤醒。但这种效 果是暂时的,一旦个体想起让其生气的事情, 由挑衅引起的唤醒就会重新出现。 更具伤害性的攻击不会因下列因素而减少: (1)观看媒体暴力;(2)攻击无生命的东 西。打吊带会增加攻击而非减少攻击;(3) 口头攻击他人。 宣泄在减少攻击上比广泛相信的效果要差。
6
死的本能(death instinct,Thanatos):驱 使人回到有生命之前的无机物状态。 死的本能本来是一种对内的自我破坏的倾向, 但受到生的本能的妨碍,从而对内的破坏力 量转向外部,以攻击的形式表现出来。 如果受到社会规范的限制,则表现为竞技体 育、争论、冒险等。 如果无法释放,则会导致精神病。
三、道德发展水平的提高
22
第四节 减少攻击的方法与途径
有什么方法能将人们从战争的威胁中拯
救出来呢?
——爱因斯坦给弗洛伊德的一封信(1932)
23
一、宣泄(catharsis)
基本假设:P339 实际的、想象的与观察他人的攻击都具有宣泄 的作用。 宣泄是针对已具有攻击准备状态的个体而言的。 实际生活中的宣泄。 宣泄是以相对安全的方式给愤怒的人提供一个 机会去表达其攻击冲动,这将减少他们去进行 更具伤害性攻击的倾向。
一、攻击行为的社会制约
增加攻击的成本 注意事项: 对攻击行为必须及时惩罚; 必须明确告知出现了攻击行为后必定会受 到惩罚; 惩罚的力度必须达到会使攻击者感到不愉 快;
21
必须让受惩罚者感到受此惩罚是公正的或 是自己应得的。
二、去个性化的避免
去个性化(deindividuation)是指个人在群 体意识的影响下暂时丧失了自知力,丧失了 自己的身份,匿名地与群体合为一体的心理 状态。 Zimbardo(1969)的实验。P336~337
三、成熟个性的培养(P343)
26
四、其他方法
道歉 预先归因(preattribution) 参与其他活动 接触无攻击的模范 学会与他人相处 如何应对他人的挑衅?如何使其平静? 如何对他人的要求说“不”,并不使其愤怒?
27
28
4
(三)攻击的普遍性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攻击——暴力(violence)——战争(war)仓廪实而知礼节5二、攻击的本能论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
生的本能(life instinct,Eros):一切与 保存生命有关的本能。 力必多(libido):一切与生的本能有关的 心理能量。包括性欲、饥饿和口渴。 力必多是用于延长生命的能量,驱使人去 追求快乐。
16
二、道德发展水平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前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
17
三、社会角色与群体的影响
监狱模拟实验(Zimbardo,1973) 当一种社会角色与攻击行为之间存在某种合理 性时,攻击行为增加。 群体的相互作用导致攻击行为增加。
四、大众媒介
18
第三节 攻击行为的控制
11
“Guns not only permit violence, they can stimulate it as well. The finger pulls the trigger, but the trigger may be pulling the finger.” ——Berkowitz
13
第二节 攻击的影响因素
一、情绪唤起水平
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高度的情绪唤起水平, 都会导致在随后遇到挑衅、挫折等因素下的 攻击行为的增加。
兴奋转移理论(excitation transfer theory) (Zillmann,1988):由于情绪唤醒的消退是缓 慢的,因而一种情境中产生的唤起会延续到后来 的另一种情境中,并增强在后一种情境中的情绪 反应。
12
四、攻击的社会学习观
攻击是习得的,也可通过学习予以减少或消 除。 (一)攻击因强化而习得。 (二)攻击因观察学习而习得。 (三)去学习过程和再学习过程 行为的习得与行为的表现(潜伏学习) 替代性强化:观察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必直接 受到外在强化,只要看到仿效对象的行为受 到强化就等于自己也受到强化的过程。 再学习过程与去学习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