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十章 攻击行为
社会心理学学习笔记(10):侵犯与亲社会行为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社会心理学学习笔记(10):侵犯与亲社会行为第一节侵犯及其控制1.侵犯:即侵犯行为,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伤害行动、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构成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2.人们将非身体接触性的直接或间接的有意伤害归为敌意。
敌意不是侵犯,但可能会激发别人的侵犯,也可能发展为侵犯。
3.侵犯发生的原因(1) 侵犯的生物学解释①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人有两种基本的本能:性本能和自我保存本能。
性本能是人们行为的基本动力,使人们的心为遵循快乐原则;自我保存本能或自我本能则使人有适应现实环境、趋利避害的变通性,侵犯性是性本能的一部分。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弗洛伊德见他原来的两大基本本能,修正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他提出了与性本能(生的本能)相对立的侵犯本能(死的本能),认为侵犯本能的目的在于破坏。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死的本能本来是一种对内的自我破坏倾向。
但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是对立的。
人只要活着,死的本能就会受到生的欲望的妨碍,从而对内的破坏力量转向了外部,以侵犯的形式表现出来。
弗洛伊德认为,侵犯是社会不允许的方式表现出的侵犯冲动,如过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表现出来,则表现为争论、竞争、冒险等。
但是不管哪种方式,侵犯的冲动作为一种能量必须得到宣泄,不然就会得精神疾病。
② 洛伦茨的习性学观点同弗洛伊德一样,洛伦茨也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但与弗洛伊德相反,他不认为侵犯指向毁灭,而认为侵犯时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本能的体现。
动物通过争斗来保护自己的领地,人类也是如此。
洛伦茨相信,侵犯是人们生活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并预言人口爆炸会导致世界爆发战争的危险。
(2) 挫折—侵犯理论① 早期的观点多拉德挫折一次有两种含义:一是指阻碍个人达到目的的外部情境;二是指由于目的行为受到阻碍而激发的心理紧张状态。
挫折—侵犯理论中的的挫折是指“阻碍目的行为的一切事物”挫折—侵犯行为最初是由心理学家多拉德等人于1939年提出的,最初理论观点可以概括为三点:侵犯的强度同目的受阻的强度成正比列关系;抑制侵犯的力量,同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的强度成正比关系;挫折强度一定的情况下,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社会心理学》第十课_暴力与攻击37页
二战:纳粹屠杀犹太人
2
二战:中国东南亚抗日战争
3
二战: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
• 当时广岛人口为 34 万 多人,靠近爆炸中心 的人大部分死亡,当 日死者计 8.8 万余人, 负伤和失踪的为 5.1 万 余人,以上数字不含 军人(据估计军人伤 亡在4万人左右)
4
越战
5
海湾战争
6
共和国的三场战争
27
5,挫折
• “挫折-攻击假设”:任何不愉快或反感的情绪引起攻击 的背后原因是挫折。 – 生气 – 痛苦 – 酷热的天气
• 你要去赶着面试,跑出门发现忘了带简历,匆忙跑回 宿舍发现钥匙锁门里了。无奈的跑去车站发现公车已 经错过。
• A看见满头大汗的你,幽默的问“面试怎么样?”
28
挫折:目标受阻 排队买饭,队伍很长。哪种更让你
1.1950----1953朝鲜 战争
2.1960.6---1960.10 中印战争
3.1979.2---1979.3对 越自卫战争
7
第一部分
攻击行为的定义
8
1,什么是攻击行为
定义:引起身体痛苦或心理痛苦的有意 行为。
• 高自尊不等于高攻击。 • 朋友向你扔啤酒瓶,但没砸中。
算不算攻击行为? • 关键点是:意图(是否有意)。
• 人性本善“高尚的野蛮人” • 卢梭
13
佛洛依德:死本能
• “它在每个生命体中都会起 作用,它会竭力使他走向 毁灭,生命变成最初的无 生命状态。”
• 攻击性能力需要被释放。
14
人性比兽性更可怕
• “实际上,极端‘残暴’的情况只发生在我们 人类身上;在自然界中再也找不到像我们 人类这样自相残杀的种群了。”
生气? – A加塞在第14位 – B加塞在第4位
社会心理学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 指攻击行为是为了得到特定回报而 采取的手段。 • 如,儿童一旦成功地使用武力胁迫 其同伴,他可能会越来越富于攻击 性。
• 2.观察学习
•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我们的攻击行 为是习得的。通过亲身经历和观察 别人的成功,我们会习得攻击行为 的好处。 • 我们可以从家庭,文化和大众媒体 中学习攻击性行为。
(二)攻击行为的挫折 – 攻击理论 • 经典挫折-攻击 理论
• 挫折产生攻击的动机,由 于对反对和惩罚的畏惧, 人们往往不直接对挫折源 进行攻击,转而攻击其他 目标,甚至伤害自己。
老板
小狗
孩子
丈夫
妻子
• 伤害他人
• /programs/view/EsApA1fcj 9Q/ • 伤害自己 • /v_show/id_XMzk2MjM5MjY4. html
• /news/society/201108/aa a6ddf4-4b14-4eb9-80510c164e843344.shtml
• 5.生物化学因素
• 血液中的化学成分,可以影响神经系 统对攻击性刺激的敏感性。 • 酒精可以降低人们的自我觉知和考虑 后果的能力,进而增加暴力行为发生 的可能。使人们的个性弱化,降低我 们的抑制能力。 • 暴力行为与雄性激素,即睾丸激素也 有关系。
主要内容
• 一、什么是攻击行为 • 二、攻击行为的理论
学前儿童的攻击行为.ppt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儿童攻击理论的学习,掌握儿童 攻击发生规律性,初步掌握干预儿童攻击行 为发生的技术
教学重点,难点: 攻击的社会学习理论
干预
儿童攻击行为的
第三节 攻击的理论
一、习性学理论 认为攻击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随着成熟而
出现的固定行为模式,对其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著名的奥地利习性学家劳伦滋对动物和人类的 攻击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出版了《论 攻击》认为攻击是人类和动物的一种本能,其 驱力来自于有机体内部,而与外界刺激无关。 简评。
四、认知理论
攻击的认知理论强调人类认知对攻击行 为的调节作用,试图从人类心理活动内部来 揭示攻击发生的规律与机制。主要有三种理 论模型:攻击的信息加工模型归因模型和社 会问题解决模型。
第四节 学前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
主要有这几种方法: 一、榜样法 二、强化法 三、移情法 四、角色扮演法 五、认知提高法
、挫折——攻击理论
该理论是由多拉德等人提出来的,认为 人类的攻击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攻击本能, 而是由挫折所导致的。他明确提出:“攻击 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必然前提”。简 评。
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是一种 习得的社会行为。它由四个互相作用的子过 程构成:获得机制、启动机制、保持机制 (外部强化、不恰当的惩罚、替代性强化和 自我调节机制)。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攻击的社会学习理论是怎样认识儿童的 攻击行为的? 2、你是怎样看待挫折与攻击行为的? 3、试就某一攻击性强的儿童提出干预方案。
下次课预习要点: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侵犯与利他行为PPT课件
(二)习得的抑制
✿ 1社会规范的抑制 ✿ 2痛苦线索的抑制 ✿ 3对报复的畏惧
Page 15
(三)置换(metathesis)
某人由于另外一个人的阻碍而遭受挫折和烦恼,但又不能还 击他,因为那个人有地位、有权威或其他缘故。在这种情况下, 他会通过另外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其中之一便是侵犯那些与 制造挫折者相似的人。
该理论最初是由心理学家多拉德、米勒等人于1939年 提出。
J.Dollard:“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 Pag以e 1挫0 折的存在为先决条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总是导致某种形式
的侵犯。”
简言之:“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二)理论的修正
批评:过去的理论过于简单 1、ler(1941)修正:挫折并不一定引起侵犯
侵犯概念的3要素:伤害行为、伤害意图、社会评价。
✿ 1. 侵犯必须是伤害性的,包括实际的伤害和可能造成
伤害的行为
外显行为
✿ 2. 判断是否是侵犯,必须考虑行为者的动机,即行为
意图
内在动机
✿ 3. 侵犯是社会所不允许的
Page 4
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常采用以下标准来鉴别侵犯: ✿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家庭里、大街上?) ✿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父母、外人) ✿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前嫌) ✿4、行为者的身份特性
三 侵犯行为是不是本能 1、S.Freud的精神分析观点 2、K.Lorentz的习性学观点
Page 8
四 侵犯行为的生物学解释
(1)激素 (2)遗传基因 (3)染色体(见图)
Page 9
社会心理学 第十章 侵犯行为_2014级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三)侵犯的普遍性
120 每 个 (世 纪 单 因 位 战 : 争 百 死 万 )亡 的 人 数 100 80 60 40 20 0
16
17
18
15
19
1—
世纪
图 最血腥的一百年——20世纪
20
(到
95
年
)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四)侵犯的稳定性 侵犯行为有较强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早年的侵犯性与后 来的侵犯行为有普遍联系。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二)侵犯的生物学理论
侵犯归于个体内部 脑机制: 海马:影响情绪; 杏仁核:该区域受到电击时,温和的机体变得暴躁;当该 区域的神经活动被抑制时,暴躁的机体变得温和; 大脑皮层:皮层受损时,会表现出更激烈的侵犯行为。 神经递质:
5-羟色胺:抑制攻击(5-羟色胺少,侵犯增多);
雄性之间为争夺配偶而互相攻击,该种行为能够成功保 护配偶并把基因传给下一代,使得攻击性基因得以发展传递。
雄性对异性攻击的倾向弱很多,因为雌性可能会拒绝攻 击自己的雄性。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4.对本能论的评述 本能论认为侵犯行为的出现是因为人具有与生俱来的侵 犯本能。这种观点遭到很多研究者的质疑,主要表现在: (1)在动物身上,是否真的存在侵犯本能? (2)即便在动物身上存在侵犯本能,那么是否就意味着 人类就一定具有侵犯本能呢?如果人类具有侵犯本能,那么 我们可以预期,人类应该在侵犯本能的驱动下程序化地表现 出侵犯性。由此,人类侵犯行为的表现上应该有许多相似之 处。事实上,人类的侵犯行为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无论从 数量还是从种类上。
2.从效果上看,这种行为可以是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 亲社会行为——认可的侵犯行为(Sanctioned aggression)
攻击行为
侵犯的普遍性
侵犯的稳定性
攻击行为的理论 本能 社会 学习 进化 论 挫折、攻击 理论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对人类适应具有重要意义)
• 神经系统的影响(脑区的活动)
• 生物化学因素(酒精、激素)
• 基因的影响
• 2007年4月16日,弗吉尼亚工学院 发生枪击事件,一共有三十三人 死亡,其中包括凶手本人,他最 后举枪自杀。
一、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
(一)A型人格因素 • A型人格的人更有竞争性,更能为成个人奋斗 • A型人格有时间紧迫感 • A型人格对待挫折是容易产生攻击和敌意 (二)敌意归因偏差 当我们的归因有偏差时,通常把他人的动机归因为是不 善意的,从而做出侵犯行为 (三)性别 研究说明侵犯行为存在性别差异
二、影响侵犯行为的情境因素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主要内容
• 什么是攻击行为?
• 攻击行为的理论
•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 如何减少攻击?
什么是攻击行为
• 攻击行为是:意图伤害他人的 身体行为或言语行为。
敌意与侵犯
• 动物发怒时,典型的社会性攻 击行为。 • 掠食者潜行在猎物之后,典型 的静息性攻击行为。
间接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
• 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 行为 • 挫折:阻碍我们实现目标的事 物 • 例如:出现故障的自动售货机
经典挫折-攻击理论(踢猫)
直接攻击 替代攻击
外向攻击
攻击的激发
内向攻击(自杀)
挫折
(目的阻碍)
其他反应(如退缩)
伊拉克战争
• 原因:
• 美国等国家对伊拉克开战的主要理由是萨达姆政权拥 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及伊拉克政府践踏人权的行径 。根据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的说法,美国对这 场战争最终要达成的目的包括: ●铲除萨达姆政权,帮助伊拉克人民建立一个自 治的政府, ●发现并销毁藏匿在伊拉克境内的大规模杀伤性 武器以及恐怖分子, ●结束制裁,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保护伊拉克的石油以及其他天然资源。 但伊斯兰国家如伊朗,叙利亚则认为原因并不单 纯。根据伊斯兰共和报等媒体的看法,美国已经被犹 太集团所操纵,占领伊拉克仅仅只是犹太集团庞大侵 略计划的序曲。美军攻下伊拉克后,将以伊朗有大规 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出兵伊朗,最后则轮到叙利亚。 最终目的是通过控制伊拉克,伊朗,侵吞伊斯兰民族的 经济命脉——石油,从而瓦解巴勒斯坦的抵抗,支配整 个中东地区。
社会心理学攻击行为——伤害他人-PPT精选文档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李振宇 李玉庭
个案
• 皮丘什金:令人恐 怖的连环杀手 • 皮丘什金被指控在 1992年至2019年 14年间谋杀52人。 检方说,亚历山大 已承认,其中大多 数命案确系自己所 为,并坚称自己实 际杀害了63人。
• 《莫斯科时报》2019年8月13日报道:与 很多罪犯一样,皮丘什金童年非常不幸。 他生来没有父亲,他的妈妈先送他进收容 所,后来又让他和祖母一起生活。 • 因看护不慎小时候玩游戏时头部曾严重撞 伤。 • 祖母去世后,便只剩下皮丘什金一个人, 他经常一个人带着狗到比茨维斯基公园散 步。这只狗死后,皮丘什金把它埋在公园 里,而狗的墓地周围正是皮丘什金后来的 杀人场所。
(一)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 1.本能论 • 弗洛伊德:人类的攻击行为根源于 一种自我破坏的冲动。 • 洛伦兹:攻击行为更多是适应性的, 而非自我破坏。 • 以上两种理论都认为,攻击性的能 量来自本能(instinctual),是非 习得的和普遍的。
• 2.进化心理学 • 巴斯和沙克尔福德(进化心理学家): 攻击行为对于人类的远抗攻击、打败情敌、防止 配偶不忠等。 • 这有助于解释攻击行为更多出现在男 性之间。 • 动物驯养中的体现(野猪—宠物猪)
• 电影《七宗罪》又译《火线追缉令》,年 青的警官在暴怒的冲动下,杀死罪犯。
社会心理学 第十章
第十章攻击行为:伤害他人1.攻击行为的定义:攻击行为是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2.攻击行为分类:(一)敌意性攻击行为:愤怒引起,伤害为目的,属于冲动性的情感爆发。
(二)工具性攻击行为: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
有明确的、现实的和战略性的目标。
3.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1.本能论(1)弗洛伊德两极化的本能假设,一种是生的本能(包括性本能和自我本能),一种是死的本能(包含侵犯行为),攻击源于自我破坏的冲动,把对死亡原始的强烈欲求所蕴涵的能量转向他人。
(2)洛伦茨侵犯是一种本能,不指向毁灭,具有生物保护意义,通过侵犯可以保护领地、求食、固种,同类的侵犯以失败者的让步为目的。
●进化心理学认为:攻击行为对于获取资源、抵抗攻击和威吓、甚至干掉情敌、防止配偶的不忠都有一种有效策略。
●神经系统的影响大脑中存在促进攻击行为的神经机制:杏仁核●5—羟色胺前额叶激活水平14% 前额叶小15%●基因影响——影响神经系统对暴力线索的敏感性●生物化学因素(1)酒精(2)睾丸激素(3)不良饮食2.挫折—攻击理论(敌意性攻击)攻击行为是对挫折的自然反应多拉德(1935):挫折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厌恶事件(1)疼痛(2)炎热(3)受到攻击或侮辱——报复性回击,(4)唤醒(5)群体影响(6)武器效应: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作“武器效应” (weapon effect)。
4.社会学习理论●学习可以“引导”出攻击行为●攻击行为的回报攻击行为是为获得特定回报而采取的手段。
中国历史上的做法:杀一儆百●观察学习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1961 年在斯坦福大学(1)家庭日常生活中,我们受到来自家庭、文化和大众媒体的攻击性榜样的影响。
(2)文化●在一个特定的文化中,社会环境的变化常常会导致攻击行为的显著变化。
易洛魁族人的攻击行为●攻击与荣誉感崇尚男子汉气概名誉文化●媒体影响:色情作品和性暴力●电视对思维的影响(1)脱敏作用303名学生观看暴力电影片段,测量他们的生理唤醒水平。
攻击反应
阿尔伯特· 班杜拉,美国当代著 名心理学家,现任斯坦福大学心 理学系约丹讲座教授。他是新行 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 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所提出 的社会学习理论是在与传统行为 主义的继承与批判的历史关系中 逐步形成的,并在认知心理学和 阿尔伯特· 班杜拉 人本主义心理学几乎平分心理学 (1925— )是美国当 天下的当代独树一帜。他认为来 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 源于直接经验的一切学习现象实 拉对心理学的最大贡献 就是提出了社会学习理 际上都可以依赖观察学习而发生 ,其中替代性强化是影响学习的 论与行为矫正技术。 一个重要因素。
男性被试平均 17 次﹑女性被试平均 15.7 次模 仿了榜样的言语攻击行为。
这些特定的身体和言语攻击行为,在无攻击行 为榜样组和控制控制组几乎没有发现。
班杜拉和他的助手曾预测,无攻击行为的榜样能对儿童的攻 击行为起到抑制作用。为了支持这种假设,结果应该显示被 试在无攻击条件下攻击行为的平均数明显低于没有榜样的控 制组。在表中,如果你对比一下非攻击性榜样组的数字和控 制组的数字,你会发现结果是混杂的。比如,在用木槌攻击 行为中,观察无攻击行为的男性榜样的男孩和女孩榜样的男 孩表现出的攻击明显低于控制组;而观察无攻击行为女性榜 样的男孩表现出的攻击行为却远远高于控制组。这种矛盾性 结果不能说明无攻击榜样能对攻击行为产生抑制作用。
每个儿童分别接触不同的实验程序。首先,实验者把一名儿童 带入一间活动室。在路上,实验者假装意外地遇到成人榜样, 并邀请他过来“参加一个游戏”。儿童坐在房间的一角,面前 的桌子上有很多有趣的东西。
攻击反应
有土豆印章,和一些贴纸,这些贴纸 颜色非常鲜艳,还印有动物和花卉, 儿童可以把它们贴在一块贴板上。随 后,成人榜样被带到房间另一角落的 一张桌子前,桌子上有一套儿童拼图 玩具,一根木槌和一个 1.5 米高的充 气波比娃娃。
社会心理学第十章 攻击行为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1.当别人要求他做某种他不愿做 的事时,内心极易生气,但又 不直截了当地用恰当的方式表 达自己的不满。
2.故意延误、耽搁必须完成的重 要任务,尤其是令他不快的人 希望他能按期完成的任务。
3.对确实不想干、又无力推脱的 事,则有意消极怠工或干得很 差。
第十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主要内容
• 什么是攻击行为? • 攻击行为的理论 •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 如何减少攻击?
什么是攻击行为
• 攻击行为是:意图伤害他人的 身体行为或言语行为。
• 动物发怒时,典型的社会性攻 击行为。
• 掠食者潜行在猎物之后,典型 的静息性攻击行为。
人类的攻击行为
• 敌意性攻击行为:由愤怒引起 的,以伤害为目的的。
• 工具性攻击行为:只是把伤害 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
(恐怖活动)
攻击行为的理论
•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 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 • 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攻击行为的Leabharlann 物学理论• 本能论和进化心理学 • 神经系统的影响(脑区的活动) • 基因的影响 • 生物化学因素(酒精、激素)
7.这种人多数性格内向、孤僻、 胆小,心胸狭窄,好记仇,不 善人际交往。
•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的 主要特点简单地讲就是:用消 极的、恶劣的、隐蔽的方式发 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以此来 “攻击”令他不满意的人或事。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4.经常在内心批评或断言他人的 要求不合理,看不起或蔑视处 于权威地位的人。
5.常常由于不干或干不好自己应 干的那部分工作,影响了整个 集体的利益,或妨碍了集体、 别人的工作,以此暗示别人自 己是集体中很重要的一分子。
攻击行为
首先是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的意图与结果问题。究竟是应该根据行为的意图,还是行为结果 来判断它是否属于攻击行为?这个问题一直是研究者争论的焦点。巴斯(,19 61)认为,攻击指任何伤害他人的 行为,不管其是否有伤害的目的或动机。还有研究者( D. Zillmann,1979)只重视伤害的动机,认为攻击是对 他人造成身体或心理伤害的企图。如果只考虑结果,显然会把许多没有攻击意图的行为也纳入攻击行为的待列。 体育课上,一个学生接别人传过来的篮球时不小心伤了手指,那也被视为遭到了攻击,这种看法显然不妥当。因 此,是否有伤害他人的意图,应该被视为界定攻击行为的重要前提。虽然强调动机和意图的重要性是必要的,但 是在实际操作中却有一定困难,因为人们不能轻易确定行为者头脑里是否有攻击的动机,或者仅仅是过失。这就 好像在足球场上,一个球员和对方球员的冲撞究竟是违规的,还是合理的,或者是过失,裁判有时也很难判定。 人们一般通过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行为者的社会角色、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和行为者的身份特征等方面,来 推断行为者是否具有攻击意图。
第三,进行不至于产生伤害的攻击。在这种实验中,让被试有机会对某个不还击的受害者(一般是主试的同 伙)进行攻击,攻击的工具通常是玩具枪。为了引发被试的攻击行为,可以通过让同谋者故意在被试完成一项任 务时,制造出巨大的噪声来干扰他们。然而,这种方法有太强的游戏性质和人为因素,缺乏真实性。
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与干预
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与干预近年来,儿童攻击行为在社会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儿童攻击行为指的是儿童在与他人交往中表现出的身体或言语上的敌对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给攻击对象带来伤害,也对儿童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和谐造成了负面影响。
因此,了解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于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一、儿童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学解释1.1 家庭环境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儿童的家庭环境是其攻击行为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发现,家庭暴力、亲子关系紧张、父母监管不力等因素与儿童攻击行为之间存在显著关系。
家庭暴力会模仿和学习的方式影响儿童,使其在与他人交往中采取攻击性的方式。
而亲子关系紧张和父母监管不力则导致儿童在家庭中缺乏安全感,从而通过攻击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或寻求关注。
1.2 同伴关系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除了家庭环境,儿童的同伴关系也对其攻击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儿童在同伴中学会社会规范和行为模式,同伴间的攻击行为会相互传递和强化。
如果儿童身处于一个攻击性的同伴群体中,他们更容易采纳和表现出攻击行为。
此外,与同伴关系紧张、孤立或者受欺凌的儿童也更容易表现出攻击行为,作为自我保护和应对策略。
1.3 社会文化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社会文化背景也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形成和表现产生着重要影响。
不同文化社会对于攻击行为的接纳程度和态度不同,这会影响儿童对攻击行为的认同度和采纳程度。
同时,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也会塑造儿童的行为模式。
比如,在一些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攻击行为可能被视为成功和权力的象征,从而在儿童群体中被广泛接受。
二、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措施2.1 家庭干预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首要环境,因此家庭干预对于解决儿童攻击行为问题至关重要。
父母可以通过建立积极、支持性的亲子关系,提升儿童的自尊心和归属感,从而减少其采取攻击行为的需求。
此外,父母应当加强对儿童的监管,设定明确的行为规范和界限,引导儿童学会以更适当的方式应对挫折和冲突。
第十章 攻击行为
群体事件是如何发生的?
政府对群体事件应该如何处理?
什么是攻击行为
Aggressive 攻击性、有进取心
攻击行为是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语言行为。 攻击行为包括社会性攻击行为和静息的攻击行为。
人类的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攻击(以伤害为目的, 由愤怒引起)和工具性攻击(手段)。
大多数恐怖活动属于工具性攻击:目的在 于实现…… 谋杀大多数是敌意的。其中约有一半因为 意见不合而爆发。
认同暴力人物的身份并进行角色扮演 积极地演练暴力行为,而不是被动地观看 参与扮演暴力活动的全过程--选择刺杀对象,购买枪支 弹药,靠近目标,进行瞄准,扣动扳机。 参与持续武装暴力活动并进行威胁恐吓。 不断地重复暴力行为。 从有效攻击中获得奖赏。
在实际的研究中,对36个研究的数据进行 统计分析,发现玩暴力电子游戏更容易:
厌恶事件 唤醒 媒体 群体氛围
厌恶事件
疼痛
疼痛使人(很多动物)产生攻击行为,包 括语言上的
炎热
短时的天气变化会影响人们的行为 在炎热的条件下,人们的暴力行为显著增 多
挑衅
以牙还牙
唤醒
人们对唤醒的情绪要给予解释和分类
攻击线索
攻击行为需要线索,武器是最好的线索
美国一半的谋杀是用手枪完成的,而家藏 的手枪杀死家庭成员的可能性远高于杀死 入侵者。 枪支不仅使暴力成为可能,还可以刺激它 的发生--手指扣动扳机,扳机同样可以拉动 手指。
社会学习观点
如果攻击行为是习得的,那么就存在控制 它的希望。
厌恶体验、如挫折等会导致敌意性攻击, 所以避免给人们以错误的、不可达到的预 期是明智的。 大部分的攻击是冲动引起的。我们必须在 攻击发生之前阻止它,学会攻击之外的手 段是必要的。
第十章 攻击行为
●主要内容●什么是攻击行为●攻击行为的理论●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如何减少攻击行为●生活中的数据我们记得的911事件可以说是最为严重的暴力事件,但从伤亡人数来讲,大约与之同时发生的刚果种族大屠杀事件才算是最为惨重的。
据报道,死亡人数约300万!部分民众被砍刀活活砍死,其他民众大多在逃离村庄后死于饥饿和疾病(Sengupta,2003)。
在邻国卢旺达,约75万人,在1994年夏天的种族灭绝性屠杀中惨遭杀害(Staub,1999)。
以上行为显示了人类是何等的残忍!图最血腥的世纪●生活中的数据2000年后,这种暴力和毁灭性冲突不再只局限于中东和非洲地区。
全世界,人类每天要花费20亿美元在武器和军队上,而20亿美元可以为世界上数百万贫困人口提供足够的食物。
教育资源并进行环保投资。
回顾刚刚过去的20世纪,250场战争夺走了1.1亿人的生命,足以建立一个人口超过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芬兰、挪威和瑞典总人口之口的“死亡国度”!这些揭示着整个人类潜质中异常残忍的一面!●难道我们像希腊神话中的米诺陶斯一样是半人半兽吗?●1941年,仲夏夜的一天,在波兰耶德瓦布内的一个小镇上,非犹太人的一般居民对另一半的犹太居民进行疯狂屠杀,1600名犹太人中只有十几人幸存(Gross,2001)●我们要如何来解释人类的这种攻击倾向呢?●什么是攻击行为●什么是攻击行为◆攻击行为(aggression)定义为企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
◆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攻击行为、工具性攻击行为两种:敌意性攻击行为由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
(谋杀)工具性攻击行为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
(恐怖活动)●两种攻击行为大多数恐怖活动属于工具性攻击行为。
罗伯特·佩普(2003)对1980~2001年间发生的所有自杀性爆炸事件进行研究后指出:“所有自杀性恐怖活动的一个共同特征是都有明确的、现实的和战略性的目标——迫使自由的民主国家从恐怖分子眼中属于他们的家园的领土上撤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攻击行为的理论
•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 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 • 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 本能论和进化心理学
• 神经系统的影响(脑区的活动) • 基因的影响
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 家庭:家庭暴力的影响。 • 文化:男子汉气概的社会文化。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厌恶事件: • 疼痛 • 炎热 • 攻击 唤醒 攻击线索 色情文学与性暴力 电视 电子游戏 群体影响(责任分散)
电视对思想的影响
• 脱敏作用:持续观看是否让我 们对残忍的行为麻木了? • 改变知觉:是否歪曲了我们对 现实的知觉? • 认知启动:是否引发了攻击的 想法?
• 生物化学因素(酒精、激素)
攻击行为的挫折-攻击理论(P283)
• 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 行为 • 挫折:阻碍我们实现目标的事 物 • 例如:出现故障的自动售货机
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 人们对攻击行为的学习不仅发 生在亲身体验其后果时;通过 观察别人,人们可以进行同样 的学习。
• 当看到别人的攻击行为没有受 到惩罚时,我们也会学习这种 攻击行为。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7.这种人多数性格内向、孤僻、 胆小,心胸狭窄,好记仇,不 善人际交往。
•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的 主要特点简单地讲就是:用消 极的、恶劣的、隐蔽的方式发 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以此来 “攻击”令他不满意的人或事。
电子游戏对儿童的影响
• 提高唤醒水平——心跳加速, 血压升高 • 引发攻击性思维 • 唤醒攻击性情绪——挫折体验 增强,表达敌意更多 • 诱发攻击性行为——容易有攻 击性倾向 • 减少亲社会行为——在帮助别 人方面变得迟钝
如何减少攻击
• 宣泄 讨论:减少攻击行为还是增加 攻击行为?
• 社会学习观点 减少令人厌恶的刺激 奖励塑造非攻击行为 产生与攻击行为不一致的反应
第十章
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主要内容
• 什么是攻击行为?
• 攻击行为的理论 •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 如何减少攻击?
什么是攻击行为
• 攻击行为是:意图伤害他人的 身体行为或言语行为。 • 动物发怒时,典型的社会性攻 击行为。 • 掠食者潜行在猎物之后,典型 的静息性攻击行为。
人类的攻击行为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1.当别人要求他做某种他不愿做 的事时,内心极易生气,但又 不直截了当地用恰当的方式表 达自己的不满。 2.故意延误、耽搁必须完成的重 要任务,尤其是令他不快的人 希望他能按期完成的任务。 3.对确实不想干、又无力推脱的 事,则有意消极怠工或干得很 差。
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4.经常在内心批评或断言他人的 要求不合理,看不起或蔑视处 于权威地位的人。 5.常常由于不干或干不好自己应 干的那部分工作,影响了整个 集体的利益,或妨碍了集体、 别人的工作,以此暗示别人自 己是集体中很重要的一分子。 6.回避责任,声明自己已经尽力 了,或强调别的客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