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望诊识病症
【中医望诊】局部望诊(2)
![【中医望诊】局部望诊(2)](https://img.taocdn.com/s3/m/92cfec06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5e.png)
【中医望诊】局部望诊(2)局部望诊还包括对躯体、四肢和皮肤的望诊。
【望躯体】躯体部的望诊包括颈项、胸、腹、腰、背及前后二阴的诊察。
1、望颈项部:颈项是联接头部和躯干的部分,其前部称为颈,后部称为项。
颈项部的望诊,应注意外形和动态变化。
①外形变化:颈前颌下结喉之处,有肿物和瘤,可随吞咽移动,皮色不变也不疼痛,缠绵难消,且不溃破,为颈瘿,俗称“大脖子”。
颈侧颌下,肿块如垒,累累如串珠,皮色不变,初觉疼痛,谓之瘰疠。
②动态变化:如颈项软弱无力,谓之项软。
后项强(jiàng)直,前俯及左右转动困难者,称为项强。
如睡醒之后,项强不便,称为落枕。
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多为肝风内动。
2、望胸部:隔膜以上,锁骨以下的躯干部谓之胸。
望胸部要注意外形变化。
正常人胸部外形两侧对称,呼吸时活动自如。
如小儿胸廓向前向外突起,变成畸形,称为鸡胸,多因先天不足,后天失调,骨骼失于充养。
若胸似桶状,咳喘、羸瘦者,是风邪痰热,壅滞肺气所致。
患者肋间饱胀,咳则引痛,常见于饮停胸胁之悬饮证。
如肋部硬块突起,连如串珠,是佝偻病,因肾精不足,骨质不坚,骨软变形。
乳房局部红肿,甚至溃破流脓的,是乳痈,多因肝失疏泄,乳汁不畅,乳络壅滞而成。
3、望腹部:隔膜以下,骨盆以上的躯干是腹部。
腹部望诊主要诊察腹部形态变化。
如腹皮绷急,胀大如鼓者,称为膨胀。
其中,立、卧位腹部均高起,按之不坚者为气臌。
若立位腹部膨胀,卧位则平坦,摊向身侧的,属水臌。
病人腹部凹陷如舟者,称腹凹,多见于久病之人,脾胃元气大亏,或新病阴津耗损,不充形体。
婴幼儿脐中有包块突出,皮色光亮者谓之脐突,又称脐疝。
4、望背部:由项至腰的躯干后部称为背。
望背部主要观察其形态变化。
如脊骨后突,背部凸起的称为充背,常因小儿时期,先天不足,后天失养,骨失充所致。
若患者病中头项强直,腰背向前弯曲,反折如弓状者,称为角弓反张,常见于破伤风或痉病。
痈、疽、疮、毒,生于脊背部位的统称发背,多因火毒凝滞肌腠而成。
中医诊病的关键:腹诊
![中医诊病的关键:腹诊](https://img.taocdn.com/s3/m/dfffe0cf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fe.png)
中医诊病的关键:腹诊腹诊的临床症状腹诊是确定虚实、寒热、表里和病位的关键。
腹部有压痛者,属实,喜按者,属虚。
痞满而无压痛者,属气滞。
剑突下小范围内有压痛者,为痰实。
整个胃脘有压痛者,属胃中实滞不化;按胃脘而咳喘加剧者,属脾胃寒痰凝结。
左胁下有压痛者,属肝寒;右胁下有压痛者,多实热或痰实。
脐一旁疼痛而按之疼痛不剧者,为肝郁络瘀或肝郁寒滞。
脐部疼痛,按之不剧烈者,属脾肾虚寒;脐部疼痛,时轻时重,或窜痛者,属蛔虫。
小腹胀而不痛者,属下焦气滞,或在膀胱,或在大肠,或属肝肾;胀而有压痛者,多属气滞血瘀,或寒凝气结。
少腹一侧或两侧疼痛者属肝,其中压痛者,多属气血瘀滞,或寒凝血滞;无压痛者属气滞。
整个腹部均剧烈疼痛拒按多属痈、结胸、脏结,若疼痛不剧烈而按之较硬者,属水或瘀血凝结。
此外,痛彻心胸者,属心脾;痛彻胁下者,属肝胆;痛彻腰部者,属肾。
腹部为脾、胃、肝、肾等所居之所,是气血升降的枢纽所在,气不升降,非病则死,故危重疾病必须诊腹。
若不诊腹则不知虚实,不知表里,治之必然无效。
所以危重疾病必须按腹。
腹诊注意事项1、发病和特殊反应物的部位即胁下、脐旁、少腹两侧属肝;剑突下属肺、胃、心;胃脘属心、脾、胃;全腹属脾;小腹(关元穴附近)属肾、膀胱、冲任;脐中属脾肾。
即喜按者属虚,拒按者属实,按之痛移者属气,喜温热者属寒,痛而胀者属气滞,痛而不胀者属瘀血、虚寒,痛而柔软者属虚,痛而腹肌紧张者属实,痛而起包块者属寒凝气结,痛而冷者属寒,痛而热者属热或瘀血。
3、包块坚硬不移者属瘀血,柔软不移者属痰湿,时隐时现者属寒凝气滞4、胀满胃脘满闷而外形不大者为痞,属寒热夹杂,外形胀大属气滞,有压痛者属实,按之如坚盘一块者属寒痰。
全腹胀满属脾胃气滞。
小腹自感胀满而外形不胀大者属瘀血。
小腹胀大属下焦寒凝气滞。
少腹一侧拘急微胀属肝气郁结。
小腹满而小便不利属膀胱气滞。
胁下、脐一侧胀满均属肝气郁结。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属实;腹满时减时剧属寒湿或虚寒。
腹部切诊辨寒热 识病症
![腹部切诊辨寒热 识病症](https://img.taocdn.com/s3/m/61ab7526647d27284b735135.png)
腹部切诊辨寒热识病症中医腹部切诊又称按诊、触诊,主要是医师用手按触腹部进行诊断。
新北市中医师公会名誉理事长陈风城医师表示,腹部切诊包括触诊、叩敲、揣摸患者腹部,以便辨识皮肤冷热状态,如此即可初步识别病症。
例如腹部按压发凉者多半为寒证、发凉拒按者多半为寒实、暖手按压舒适者多半为虚寒。
触诊时患者通常要平躺,两手自然伸直,两腿自然屈曲,首先从腹部中央向两侧按摸,力道应由轻而重、深度应由浅而深。
陈理事长指出,若是肚脐下寒多代表肾阳不足、若是肚脐周围发凉代表脾胃虚冷、若是肚脐上凉代表心肺阳虚、若是两胁腹凉代表肝胆生发之气不足。
陈风城医师进一步指出,腹部按压热者或灼手多半为热证、喜冷拒按者多半为实热、自感四肢温热但按压不热者多半为表热之证。
此外,重按腹部其热灼手者,代表可能为伏热、热不易去,如果久按却热感更重者,代表可能为邪热帜盛。
小朋友肚腹胀满,稍微按压有热者代表可能消化不良。
重病患者少腹冰冷,代表阳气欲绝,经过治疗之後脐下转温者,则表示阳气回复之徵兆。
少腹位於肚脐以下部位。
值得一提的是,触诊时如果患者腹壁厚而宽大、按之柔而有力、按之如水上浮板有底相应,像这些情况均属於健康之相;若是腹部按之陷下且久久不起,代表水停肌肤;若是腹部肚脐以下应手陷下,则多半表示此人具有肾虚水肿之象;腹壁薄廓小、按之偏硬无弹性、虚软如水上浮纸无底相应,通常代表病重之象。
陈风城医师表示,中医腹诊除了能够得知腹内脏腑、全身状态之外,甚至还可以从疼痛识别病症。
不过,腹痛患者应从不痛侧按压,最後才按压痛点,以便避免腹肌紧张,进而影响到诊断。
腹壁重按有压痛感,多半代表腹内可能出现炎性病变;按压不痛代表症状轻微或正常现象,疼痛代表出现局部病变、病情笃重,甚至於按压疼痛愈重者代表病情愈严重;左少腹作痛、按之有硬块,可能肠中有宿便;右少腹作痛、按之痛重且有反弹痛,可能患有盲肠炎。
患者腹部疼痛,按压时拒按或痛得更严重,通常代表邪实内阻之象,例如瘀血、胃肠燥结等症皆是;患者腹部轻按即痛,主要代表病在表浅,重按方痛,主要代表病在深处。
中医腹部望诊的操作方法
![中医腹部望诊的操作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a4bed73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9e.png)
中医腹部望诊的操作方法
中医腹部望诊是中医诊断中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腹部的形态、色泽、皮肤纹理等来判断病情及器官功能的变化。
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1. 患者取坐或平卧位,松开衣物,露出腹部。
2. 医生站在患者的侧面,用自然或人工光源照射患者腹部,以观察腹部的色泽和表面情况。
3. 用目测或放大镜观察腹部的肌肉形态、皮肤色泽、皮肤纹理等。
正常情况下,腹部的形态应该平坦均匀,无任何肿块、瘢痕等异常形态。
4. 注视腹部肌肉的收缩情况,以观察是否有腹壁肌肉松弛、凹陷等情况。
5. 针对不同部位的腹部,可以进行特定的望诊方法。
如观察脐部周围的突出或凹陷情况,观察左右腹部是否对称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腹部望诊需要医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准确判断。
此外,望诊仅是中医诊断的一个方面,通常需要结合问诊、闻诊、切诊等方法综合判断病情。
因此,如果患者有腹部不适或其他疾病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并请医生进行全面的中医诊断。
腹部检查方法
![腹部检查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993fb01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ef.png)
腹部检查方法
腹部检查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一种体格检查方法,对于诊断腹部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腹部检查方法主要包括观察、触诊、叩诊和听诊四个方面,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首先是观察。
在腹部检查时,患者应该处于仰卧位,医生站在床边,用肉眼观察患者腹部的外形、腹壁的肿胀、皮肤的颜色、瘀斑、褥疮等情况。
观察时应该注意腹部的对称性,是否有腹壁静脉曲张、腹壁肿块等异常情况。
其次是触诊。
触诊是腹部检查中最重要的一环,通过触摸腹部来了解腹部脏器的大小、形状、质地和活动度。
医生应该用手轻轻按压腹部,观察患者是否有腹痛、压痛等不适感觉。
同时,医生还可以进行深度触诊,以了解腹腔内脏器的情况。
叩诊是腹部检查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
医生应该用手指轻轻叩击患者的腹部,通过听觉和触觉来了解腹腔内脏器的情况。
叩诊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腹腔内是否有积液、气体等情况,对于诊断腹部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是听诊。
医生可以用听诊器在患者腹部进行听诊,以了解腹腔内脏器的蠕动声、血管杂音等情况。
通过听诊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肠鸣音减弱、血管杂音等情况,对于诊断腹部疾病具有一定的帮助。
总结来说,腹部检查方法主要包括观察、触诊、叩诊和听诊四个方面。
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腹部的情况,对于诊断腹部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腹部检查时,医生应该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腹候诊察方法及诊断标准
![腹候诊察方法及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0965afb6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9d.png)
腹候诊察方法及诊断标准腹诊是一种中医诊断方法,通过触摸、观察和询问等方式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征。
以下是腹诊的诊察方法和诊断标准:1. 准备工作:患者仰卧于诊察台上,放松四肢(下肢伸直,必要时屈膝),宽解衣服。
医师立于侧面,以右手四指或拇指,掌心向下,贴近患者腹壁,轻轻按抚,自胸而腹,自左至右。
2. 触诊:先让患者仰卧于诊察台上,放松四肢(下肢伸直,必要时屈膝),宽解衣服。
医师立于侧面,以右手四指或拇指,掌心向下,贴近患者腹壁进行触诊,触诊前医师的手要温热,避免冷手突然触及腹部惹起腹肌挛缩甚至腹肌反应性抵抗而变硬影响诊断。
3. 望诊:观察患者的腹部外形、呼吸、胀满疼痛等情况。
4. 问诊: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
5. 听诊:用听诊器听取患者腹部的声音,如肠鸣音等。
6. 闻诊:嗅患者腹部的气味,如是否有异常气味等。
诊断标准因病种和病情轻重而异,一般而言,腹诊可以诊断出以下几种疾病:1. 脏躁:多见于女性,常表现为形体肥胖、性情抑郁、频发全身痉挛、四肢抽搐而精神神志正常。
腹部左侧动悸亢进、腹部直肌拘挛紧张等。
2. 腹水:多见于肝硬化腹水患者,表现为腹部胀大、下肢水肿、食欲减退等。
3. 腹痛:多表现为腹部疼痛、胀满不适、恶心呕吐、大便异常等症状。
4. 便秘:多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排便费力、粪质较硬或呈球状、排便不尽感等。
5. 泄泻:多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呈水样便、排便不尽感等。
6. 胃痛:多表现为胃脘部疼痛、胀满不适、嗳气、恶心呕吐等。
7. 胁痛:多表现为胁肋部疼痛、胀满不适、胸闷等。
8. 鼓胀:多表现为腹部胀大、四肢水肿、食欲减退等。
9. 积聚:多表现为腹部胀满不适、疼痛拒按、食欲减退等。
10. 黄疸:多表现为身黄、目黄、小便黄等。
需要注意的是,腹诊只是一种辅助诊断方法,不能替代其他临床检查方法。
同时,腹诊的结果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诊断结论。
望诊大全:1、肾亏眼肚黑,肺热准头红,肝...
![望诊大全:1、肾亏眼肚黑,肺热准头红,肝...](https://img.taocdn.com/s3/m/4c8eba95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66.png)
望诊大全:1、肾亏眼肚黑,肺热准头红,肝...望诊大全:1、肾亏眼肚黑,肺热准头红,肝盛两眸赤,寒喘两颧乌。
2、多风蓝眼白,痰湿眼中黄,多痰眼肚肿,寒胃口唇青,肾绝耳黑槁。
3、湿盛面皮黄,肝热皮毛燥,脾热眼颧红,夹色眼昏暗,足伤月脖沉。
4、失血乌年寿,遗泄面青黄,气虚面浮肿,多汗面唇青,痛病眉心皱。
5、火燥额堂乌,额焦宜补水,唇白勿尝寒,颧赤清肝肺,肥盛痰要除。
6、瘦人肝火盛,赢弱气虚防,困喉发噎食,困口发胃寒,泄泻面黄白。
7、腹痛白面唇,面黑蓝防泄,眼圆突防狂,似鹤成痨症,如紫定骨蒸。
8、鬼惊面蓝黑,绝胃口门青,服毒白人口,发红下血症,面黄如染纸。
9、肠风及血崩,眼沉成眼病,鼻丑腰不宁,怪部黑忧症,斑缠亦同评。
10、悬针灵锁印,中焦病必成,鼻上成三折,手足断宜惊,痰盛面光亮。
11、气紧腰痹防,鼻耳暗将亡,诸病宜查此,临症不张忙。
面诊小口诀1.凡看病,望为先。
精气神,最重要。
脏腑位,要牢记。
多重影,应分清。
2.病多端,起气血。
面色青,主寒痛。
面色泽,气血充。
面色赤,定有火。
3.赤如妆,乃虚火。
面色黑,肝肾见。
面晄白,主虚寒。
白无华,是血虚。
4.面黄泽,为湿热。
面黄暗,病肝肾。
额头亮,精神爽。
额头暗,有灾殃。
5.眼有神,无大病。
眼无神,精气虚。
眼色红,内有火。
眼白黄,病肝胆。
6.虹膜缺,主脑病。
胃环大,有中毒。
黑纵线,是炎症。
黑凹陷,伤器质。
7.皮炎痒,虹周灰。
血管硬,白圆环。
虹膜诊,学问大。
同心圆,是关键。
8.多节段,排成环。
环环扣,象全身。
眼为鱼,贵明亮。
鼻光泽,无大病。
9.鼻色青,主寒伤。
鼻色白,主伤血。
鼻土偶,胃气绝。
鼻不正,病不轻。
10.鼻有痣,病陷危。
人中明,无大病。
泪堂下,宜饱满。
青黑干,主肾虚。
11.夜不寐,多伤神。
沟平坦,性无力。
人中疔,主胃火。
人中歪,命不长。
12.唇淡红,无大病。
唇色白,主伤血。
唇青紫,寒痛瘀。
面光亮,为水积。
13.面黄黑,脂肪肝。
耳面焦,防癌症。
面清瘦,宜小心。
腹部望诊PPT课件
![腹部望诊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2d934615acfa1c7aa00ccb3.p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中 南 大 学
儿 科 学
鼻:有无畸形、堵塞、排液,鼻窦区有无压痛, 鼻唇沟是否对称。 口腔:气味,口腔粘膜颜色,有无斑疹溃疡、 色素沉着。 唇:有无紫绀、疱疹、溃疡、皲裂、兔唇。 齿:牙齿数目,有无缺齿、龋齿,齿龈有无红、 肿、齿槽溢脓、色素沉着和出血。 舌:舌苔与乳突颜色,伸出方向、震颤,舌系 带是否过短。 咽:有无充血及分泌物;扁桃体大小、充血、 渗出物、伪膜;喉发音有无嘶哑。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中 南 大 学
儿 科 学
手术同意书 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同意书 病危(重)通知书 医嘱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中 南 大 学
儿科病历的特点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儿 科 学
入院记录(成人)
中 南 大 学
儿 科 学
诊断缺陷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对各种辅助检查结果未结合临床病情进 行分析。 遗漏主要合并症、并发症的诊断。 治疗缺陷 不合理使用或滥用抗菌药物(无指征、 无指征多药联用、超时间使用、超规格 使用)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个人史
中 南 大 学
儿 科 学
应从以下五个方面重点描述 一般情况下,三 岁以内的患儿均应详细书写生活史、喂养史、 发育史以及免疫史。三岁以上的患儿仅书写与 本次发病有密切关系的生产史、喂养史、发育 史以及免疫史,重点描述生活史。 出生史:胎次、产次、孕期、生产方式(顺产 或难产),接产方式及地点(新法或旧法,医 院或家中),出生时体重,出生时情况,必要 时加问母亲孕期营养及健康情况。
中医腹诊四要素
![中医腹诊四要素](https://img.taocdn.com/s3/m/76d8a40a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70.png)
中医腹诊四要素1.观外形腹部膨满:腹部自觉有膨胀感,膨隆凸起。
属于病理状态的,最多见于气腹痛、肠麻痹、肠结核等疾病;伴有腹部呈青筋显露,多见于肝积或腹腔内肿瘤。
脐腹凹陷:以脐腹部为中心的部位下陷或凹陷,腹肌瘦削,腹皮皱褶。
多见于久病,提示元气、精血亏损或中气不足。
腹脐凸出:以脐部出现圆形隆起,仰卧则脐平。
多见于脐疝,或久咳引起的大量腹水。
少腹凸块:两侧(或单侧)少腹部位有圆形肿块凸起,时起时消,战立时明显,平卧时消失,提示肝气失调,疏泄失常,或老年气虚下陷,或狐疝。
2.按腹力以脐为中心的腹部内压力,称之腹力。
被诊者自然呼吸,诊查者用手按于被诊者脐腹,候其举指而起的腹力大小,若手按下后随即放松腹起举手无力而脐腹软弱者,属于虚证。
按其脐腹不软,腹壁张力较强,按之凹陷度小,手下觉有抵触的感觉,松手后脐腹部凹陷随即恢复原状,但手下有腹力不实,举指乏力,提示虚中夹实。
脐腹部按之坚实,或指下如触摸在石板上,按之凹陷度较小,提示实证。
3.测腹温腹部按之肌肤凉而喜温,提示寒证。
右少腹部局部肌肤灼热,且痛而拒按,提示肠痈可能。
4.触痞硬心下痞、心下痞满、心下痞硬:心下痞是自觉心下部痞塞不适,但触摸时没有抵抗和压痛。
心下痞伴有膨满的,称之心下痞满。
心下部的腹直肌紧张,按之有坚硬感,抵抗感较强,称心下痞硬。
胁下硬满与胸胁苦满:胸胁部满闷不舒服的自觉症状,胁下部位触按时,触及石硬。
胁肋苦满,胸胁部满闷不舒服,触压肋骨下多有抵抗与压痛。
少腹满、少腹硬满:少腹部位的膨满,称之为少腹满。
少腹满伴有触摸抵抗感的,称之为少腹硬满。
腹部望诊——精选推荐
![腹部望诊——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9d859721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e0.png)
一)腹部望诊1)望腹形态大者,多为肥胖偏痰之人,多有阳虚。
亦有平素腹大者属正常范围。
2)望腹形态小者,多为素体消瘦偏阴虚之人。
也有本质腹小者,属正常范围。
3)望腹部局部膨隆者,多为痈肿、症瘕、积聚所致包块,也有属气胀者。
4)望腹部全部膨隆者,为腹水病人或膨胀病人。
5)望全腹部时膨时消者,为气胀病人。
6)望腹部凹陷如舟状船者,为恶性病质,常见慢性消耗性病人的后期或恶性肿瘤后期。
7)望腹部青筋暴露者,多为腹部静脉曲张,压力增大者。
8)望腹部有瘀痣,按之即消,释手即现者,为肝硬化腹水病人的表现。
9)望腹部有瘀点者,应警惕出血性病变,如流行性出血热等。
10)望腹部有气从下腹上冲腹上者,可见于奔豚气病人,也有时见于水饮病人。
11)望腹部有气冲脐中,突变而起伴有自觉动悸者,可见于水饮病、阳虚病及腹主动脉病变。
(二)腹部切诊怎样进行腹部常规切诊呢?要求患者仰卧,屈膝,腹壁放松,从腹部两侧用双手推、拉法去触摸腹部有无气块和硬块,有浅入深而查出。
注意手法要缓、慢、软、绵,查到腹部疼痛部位或有无包块,从而基本定出病变的性质、部位、范围、是否有包块,以及包块的硬度、大小、数量、是否固定等状态。
只要用心,熟练一段时间即能掌握。
1)凡腹部各部分出现相应疼痛、隆起、及压痛者,均应根据腹部分区原则考虑相应器官的疾病。
右胁下————肝胆。
心下————胃脘。
脐周————肠。
少腹————膀胱、子宫。
右下————阑尾。
2)腹部以手叩或叩出空音者,多为腹部气胀。
3)腹部以手叩或叩出实音者,多为腹部有实质性病变,如肿瘤、痈肿等。
4)腹部按摸腹壁肥厚者多见于实证病人。
5)腹部按摸腹壁薄瘦者多见于虚证患者。
6)腹壁弹力强者,多见于实证。
7)腹壁弹力弱者,多见于虚证。
8)腹皮温度低而发寒者,为寒证。
9)腹皮温度高而热者,为热证。
10)腹皮温度高而久摸之仍有增高者,多见于阴虚及小儿骨蒸病变。
11)腹部皮肤润泽而肤色鲜明者,预后多良,津液未伤。
12)腹部皮肤干燥而肤色糙暗者,预后多差,津液已伤。
望诊看身体内脏,身体13个内脏,都全了,收藏了慢慢看吧
![望诊看身体内脏,身体13个内脏,都全了,收藏了慢慢看吧](https://img.taocdn.com/s3/m/9c6492c6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01.png)
望诊看身体内脏,身体13个内脏,都全了,收藏了慢慢看吧望诊是中医看病的一部分,通过望诊也可以看出人们身体患有哪些疾病,特别是面部望诊。
我们的脸部是内脏的缩影,不同部位的异样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内脏问题。
1、生殖系统:反射区域在人中及嘴唇四周部位。
若女性嘴唇下面有痣、痦子、下巴发红、而肾的反射区域比较光洁的话,证明此人子宫后倾,腰部酸痛。
若女性嘴唇四周有痣、痦子,而肾反射区域也不好,或女性的嘴唇四周发青、发乌或发白,肾的反射区域也不好,这两种情况一般都证明此人性冷淡。
若女性人中有痦子,一般是她子宫有疾病。
若男性嘴唇上周有痣、痦子,而肾反射区域也不好,说明此人生殖系统有问题。
若40岁以上的男性的上嘴唇比较厚,可能是前列腺增大;若上嘴唇有粉刺,且好了又生者,可能是前列腺炎。
男性上嘴唇不平,有沟沟,是男性性功能障碍,男性上嘴唇两边发红,也是前列腺炎。
2、心脏:反射区域在两眼角之间的鼻梁处,此处出现横纹或横纹比较明显,证明心律不齐或心脏状况不好;若出现的横纹深而且舌头上面也有很深的竖纹(沟),可能是有比较严重的心脏病。
心脏病者一般小肠功能不好;还能引发血管、脑、甲状腺、甲状旁腺等疾病。
下耳唇有皱纹是冠心病,嘴唇发紫是心脏病。
3、脑:反射区域在两眉头之间,此处出现竖纹,竖纹很深并且本部位发红的话,证明此人心脑血管供血不足、头痛、神经衰弱、多梦、睡眠不良、心悸、烦躁等4、胸(乳):反射区域在两眼角与鼻梁之间。
若男性此部位晦暗或发青,说明他胸闷气短。
若女性此部位晦暗或发青,说明她经期时乳房胀痛。
上眼皮内侧部位有痣、痦子或闭上眼睛此部位有粉痘状的突起,说明女性乳房有小叶增生、男性胸膜炎。
若女性眼角部位有小包,说明女性乳腺增生或乳腺积瘤。
5、肝:反射区在两眉1/2处至太阳穴以上,额头1/3以下的部位,及鼻梁中段(即鼻梁最高处)。
若这两个部位发青暗或有斑,而此人比较年轻或是有钱的老板或是大官,可能是脂肪肝。
若这两个部位或其中一个部位有青春痘(疙瘩),证明此人肝火旺。
腹诊望诊之腹诊分区
![腹诊望诊之腹诊分区](https://img.taocdn.com/s3/m/1d0432ba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69.png)
腹诊望诊之腹诊分区#我在高校做老师#中医腹诊的望诊包括胸部和腹部视诊。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均有胸腹部望诊内容,其主要方法是根据胸腹部分区,观察胸腹部的变化。
西医的胸腹部视诊主要内容有胸腹部外形、胸腹壁状态、胸腹部的起伏活动、脐部改变、蠕动波及腹部搏动等,胸腹部分区主要基于解剖结构,胸腹部体表分区及对应脏器明确,多注重内部脏器的生理变化或病理病变,但未能仔细推敲腹部外观的变化所反映的整个机体的功能及形态变化。
传统的中医腹诊腹部分区有多种版本,但大部分腹诊分区图都将心肺体现在剑突下部,横膈膜下方,且有两个胆对应的区域,肝对应位置在左,这些与西医学胸腹部分区明显不同。
这种分区让人产生误解,怀疑中医学对人体解剖结构的认识不足,但从《内经》已经记载了非常详细而具体的解剖知识,并且对各脏器结构及功能的理解,远远领先与同时期的西医学。
因腹诊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形成,中医学各脏器的功能远大于西医同名器官,因此历代医家更注重各脏器在对应分区功能表现及四诊合参的辩证关系,没有拘泥于解剖结构对应关系。
笔者整理分析了现行的主要腹诊分区图及其特点,望大家提出宝贵的建议。
一、《难经》腹诊分区《难经》腹诊分区相关主要在十六难及五十六难中描述。
总结如下1.肝部《十六难》···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满闭,溲便难,四肢转筋。
《五十六难》···其位在脐左,其主筋,其性疏泄。
2.心部《十六难》···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善笑,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啘。
···心脉钩,其色赤,其声笑,其位在脐上。
《五十六难》···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
3.脾部《十六难》···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
常见病自测-观察机体局部辨病-腹部辨病-脐部辨病
![常见病自测-观察机体局部辨病-腹部辨病-脐部辨病](https://img.taocdn.com/s3/m/1d614709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2b.png)
常见病自测-观察机体局部辨病-腹部辨病-脐部辨病
脐部是指肚脐及其周围一圈的部位。
脐部的一些异常情况也与某些疾病有关。
脐部从形状上看,有的有明显的一个小窝,有的被一块组织覆盖而不明显,这多是由于出生时剪断脐带后愈合过程中形成不同的形态。
肥胖的人肚脐往往很大很深,这是由于肥胖造成的,没有特别的含义。
脐部有下面一些情况应视为异常。
有些人,特别是小孩子,在咳嗽以后发现肚脐出来了,其实这是脐疝,是由于肚脐与腹腔存在一应该闭合而未闭合的通路引起的。
咳嗽引起腹腔内压力过高,挤压脐部造成的,膨出的多为肠道。
正常人的脐部是没有分泌物的,如有了分泌物则是异常的病态。
如分泌物是脓性,有臭味,多为肚脐发炎。
如脐部发炎,即有红肿热痛的表现,并且溃烂,可能是化脓或结核感染。
如果分泌出水样液体,并有尿味,这是由于脐尿管未闭合的表现。
如果脐部出现溃疡并且摸上去非常硬,位置固定并向外凸起,多为癌症。
上面介绍了肚脐辨病的一些常识,生活中许多人尤其是儿童,喜欢用手去掏肚脐,小孩子多为好玩,成人多认为里面有脏东西。
注意不可掏肚脐,这样做往往会引起发炎,而且这儿的腹壁很薄,炎症如加重,会有穿透至腹腔内的危险,引起更为严重的急腹症。
如里头确有脏物,可用沾有酒精的棉杆将其拨出,动作亦要很轻柔才行。
中医腹诊介绍
![中医腹诊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1987d72c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3c.png)
腹诊介绍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
中医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是医者运用指端之触觉,在病者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今天我们来一起了解中医切诊中的腹诊介绍,供中医爱好者们学习讨论。
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是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检查手段对疾病作出诊断,简称四诊。
其中切诊是切按触摸身体一定部位,脉诊是触按经脉搏动,脉诊包括在切诊之内。
切诊除包括脉诊外其它常被采用的为胸背触诊和腹部触诊,尤其是腹诊更为重要一些。
下面就这方面的内容,做一简要的介绍。
腹诊的起源相当久远,《素问·脉要精微论》载有:“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
”首先以脉所见,进而征之腹诊,少腹有形突起,诊为心疝。
《素问·腹中论》有:“帝日: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否?岐伯日:病名日伏梁。
帝日:伏梁因何而得之?岐伯日: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记伏梁的发病特征及原因,不能用切挤方法治之。
《灵枢·水胀篇》有:“水与腹胀,何以别之?承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
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腹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鼞鼞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昚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论述腹水与腹胀之鉴别,腹诊描写绘声绘色。
同篇又记有:“肠覃……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
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
中医常见腹诊简介
![中医常见腹诊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88ef2625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10.png)
中医常见腹诊简介腹诊在伤寒杂病论中广泛存在,是中医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属于中医四诊之切诊范畴。
一、腹诊协助判断体质黄煌教授在临床上非常重视体质的判定,腹诊是判断体质的一个重要方法,以下列举几种常见体质的腹诊特点。
◎大黄体质腹证:腹部饱满,大腹便便,腹部皮肤厚而油润,紧绷有弹性,按之腹部充实,有底力。
大黄体质属实性体质,易表现为里实热证,是适合长期服用大黄剂的体质类型。
附:防风通圣散体质防风通圣散体质属于大黄体质的一个类型,其显著特点是以脐部为中心的腹部充实高鼓。
◎黄芪体质腹证:腹部大而松软,脂肪层厚,腹肌软弱无力,按之无抵抗感及痛胀感。
黄芪体质为骨弱肌肤盛者,属于虚体,容易出现肺脾气虚,表气不固证,是适用长期服用黄芪剂的体质类型。
◎柴胡体质腹证:腹部大小中等,或偏瘦或偏胖均可见。
腹部皮肤较干燥,腹肌偏紧,尤其是上腹部肌肉容易紧张。
腹部多怕冷。
胸胁苦满是柴胡体质者最明显的腹证。
所谓胸胁苦满,一方面是病人的自觉症状,另一方面又可以是一个客观体征。
当医者按压病人胸胁及胸胁下时,医者感觉肌肉紧张,有抵抗感,同时病人也感觉到胀闷或疼痛。
同时柴胡带的不适也是胸胁苦满证的延伸。
柴胡带处于身体之两侧,包括头额,肩颈,胸胁,腰胯,少腹,腹股沟。
柴胡体质属于气郁型体质,容易出现少阳枢机不利,肝胆胃的气滞和气逆证,是适合长期服用柴胡剂的一种体质类型。
附1:大柴胡汤体质大柴胡汤体质是柴胡体质和大黄体质的复合体,其特点是上腹部充实和肌张力大,胸廓宽厚,以上半身大为明显的体型特点。
附2:四逆散体质四逆散体质是柴胡体质的一种,腹部偏瘦,当用常规手法按压胸胁苦满征不明显时,黄煌教授发现用冲击性腹诊法却见明显的胸胁苦满征,患者胸胁下腹肌紧张收缩,压痛明显。
◎桂枝体质腹证:腹部扁平甚则凹陷,腹部皮肤薄而细腻,多湿润,脂肪层薄,腹肌薄弱按之无底力,但却偏紧,甚至腹直肌拘急,触之有抵抗感。
该体质容易出现心动悸,脐周悸,故而可在虚里,心下及脐周扪及搏动感。
如何通过中医望诊改善肠胃功能紊乱
![如何通过中医望诊改善肠胃功能紊乱](https://img.taocdn.com/s3/m/2ccc6b31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1e.png)
如何通过中医望诊改善肠胃功能紊乱肠胃功能紊乱是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它可能导致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中医望诊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身体的状况,为改善肠胃功能紊乱提供有益的线索和指导。
中医望诊主要包括望神色、望形态、望舌象等方面。
首先,望神色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整体健康状态。
如果面色苍白无华,可能是气血不足,肠胃的运化功能也会相对较弱;而面色萎黄,多提示脾胃虚弱。
当一个人长期处于精神压力大、焦虑或抑郁的状态时,神色也会显得疲惫、暗淡,这也可能对肠胃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望形态方面,身体过于消瘦或肥胖都可能与肠胃功能紊乱有关。
消瘦者可能是由于肠胃吸收不良,无法充分摄取营养;肥胖者则可能存在痰湿内阻、脾胃运化失调的情况。
观察腹部的形态也很重要,如果腹部膨隆,按之柔软或有抵抗感,可能是肠胃积气、积食所致。
舌象是中医望诊中的重点。
正常的舌头应该是淡红而润泽,舌苔薄白均匀。
当肠胃功能紊乱时,舌象往往会发生变化。
比如,舌苔厚腻,多为湿浊内停,常见于消化不良、食积等情况;舌苔黄腻,可能是肠胃有湿热,表现为口臭、大便黏腻等症状;若舌苔薄白而润,多为寒证,可能是脾胃虚寒,容易出现腹部冷痛、腹泻等。
通过中医望诊了解了肠胃功能紊乱的情况后,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
饮食调理是关键。
根据望诊结果,如果判断为脾胃虚弱,应多食用一些健脾益胃的食物,如山药、薏米、芡实等。
这些食物性质温和,有助于增强脾胃的功能。
对于肠胃有湿热的人,要少吃辛辣、油腻、甜食等容易生湿生热的食物,多吃一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如绿豆、苦瓜、冬瓜等。
同时,无论何种体质,都要注意饮食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减轻肠胃的负担。
生活习惯也对肠胃功能有着重要影响。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让肠胃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肠胃蠕动,增强肠胃的消化功能。
比如散步、慢跑、瑜伽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中医绝技,看看肚子就能诊病1、上...
![中医绝技,看看肚子就能诊病1、上...](https://img.taocdn.com/s3/m/b11dc4f1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5c.png)
中医绝技,看看肚子就能诊病1、上...
中医绝技,看看肚子就能诊病
1、 上腹部及右季肋部局限性凹陷——胃胀痛,胃、十二指肠穿孔早期
2、 腹皮紧急光亮,抚之太热——内痈重症
3、 臌胀——气、水、血积于腹内
4、 疳积——脾胃久虚,滞积内停
5、 疝气——寒滞肝经,或气虚升提无力,气滞腑气不通
6、 腹筋怒张——久病体羸、血瘀气滞
7、 腹上凹陷而下部凸出呈袋状——胃下垂
8、 腹皮枯而无泽,腹皮拘急,或如板者——内有瘀血
9、 腹部皮
从脐形征象看看你是否正常
![从脐形征象看看你是否正常](https://img.taocdn.com/s3/m/1132163102020740be1e9b45.png)
从脐形征象看看你是否正常
*导读:凹陷形肚脐当腹内发生炎症变化时,如粘连性结核性腹膜炎,肚脐可向内凹陷。
……
近年来有文献报道,国外一些医生根据临床经验发现,从肚脐眼的形状,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健康。
●向上形肚脐肚脐眼向上延长,几乎成为一个顶端向上的三角形。
具有这种肚脐的人,不论男女,半他们的冒、胆囊和胰脏的情况不佳。
●向下形肚脐形状与向上形相反。
这种肚脐表明患有胃下垂、便秘等疾病。
亦要注意慢性肠胃病及妇科疾病。
●偏右形肚脐易患肝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偏左形肚脐肠胃不佳,宜注意便秘、大肠粘膜等疾病。
●浅小形肚脐肚脐眼又浅又小,具有这样肚脐者,不论男女,身体都较为虚弱,他们的体内激素分泌不正常,经常会感到浑身乏力。
气功出偏差者和有精神障碍者的肚脐,常见这样的形状。
●海蛇形肚脐因静脉扩张使肚脐的周围如海蛇缠绕一般,这种肚脐是肝硬化等肝脏疾病常见的征兆。
●凸出形肚脐当腹内有大量积液或卵巢囊肿时,肚脐可向外突出。
●凹陷形肚脐当腹内发生炎症变化时,如粘连性结核性腹膜炎,肚脐可向内凹陷。
另外,腹壁静脉曲张,腹壁膨隆,腹壁皮肤紧张而发亮,脐周围静脉突起、曲张。
此种症状特征主要见于肝硬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部望诊识病症
中医腹部望诊起源久远,中医古籍《黄帝内经》已有相关记载。
腹诊可以识病症,通常腹部皮肤颜色跟身体皮肤颜色相同,如果发现皮肤发红、发黄、发青黑、纹路变色等异常情况,代表身体出现潜在病症。
如果只有腹部皮肤色红,全身皮肤没有明显变化,按压一下就褪色,通常代表火热之邪壅聚于腹部,这时若伴有剧烈腹痛,很可能是肠胃穿孔的紧急征兆,患者最好马上积极诊治。
若仅仅局部皮肤焮红,则可能为疮疡、肿毒、痈疽。
疮疡指的是皮肤生疮溃烂;肿毒指的是一般性皮肤炎症;痈疽指的是毒疮,又多又广称为痈,病灶比较深称为疽。
如果腹部皮肤色黄、全身也跟着发黄,通常代表此人患有肝胆疾病。
如果腹部皮肤突然发起青黑色,通常表示患者出现肝肾危证,必须立即接受诊治。
此外,如果腹部纹路呈现蓝色、紫红色,通常代表此人可能罹患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中医认为,观察肚脐也可以找出疾病的征兆。
此外,临床诊病时发现,观察肚脐形状变化即可了解身体疾病的征兆。
肚脐俗称肚脐眼,中医称为“神阙”,通常男性肚脐呈现圆形,并且下半部丰厚朝上,像这种情况代表肠胃功能比较强;通常女性肚脐丰盈呈满月形,下半部结实有弹性,如此情况代表内分泌、卵巢功能正常良好。
如果肚脐向上,形成一个顶端向上的三角形,通常代表此人消化机能不良,以及可能罹患肝胆疾病;如果肚脐向下的话,通常表示此人可能患有便秘、胃下垂等病症;肚脐小而浅,这类型人可能体质虚弱多病;肚脐呈现凸出状,这类型人多半腹内有积液、女性卵巢有囊肿。
肚脐凹陷很深多半代表腹内慢性发炎;周围形状如蛇缠绕一般,多半代表肝脏有疾病;肚脐眼偏右常会出现肠胃炎、肝功能不良、四肢关节神经疼痛等病症;肚脐偏左常会出现腹泻、便秘、口臭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