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编导的声画组合
第二讲声音和画面的结合
第二讲声音和画面的结合第二讲??影视是画面和声音的结合观众接受影视剧,通过两个渠道:视和听,也就是影视中所提供的画面和声音。
电影电视剧中的声音应包括三个方面:人声、声响、音乐人声主要是指人物语言,还有喘息声、呼吸声,以及群众场合中的嘈杂人声、交谈声等等。
如果编剧能够考虑到上述种种人声的运用,自然会有助于创造出真实环境中的气氛来。
声音中的第二个元素是声响。
影视中,特指为为剧情服务的自然界除人声外的声音电影理论家巴拉兹说,“声音将不仅是画面的必然产物,它将成为主题,成为动作的泉源和成因。
换句话说,它将成为影片中的一个剧作元素。
”声音中的第三个元素是音乐。
在所有的艺术中,音乐是最善于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和表现节奏的。
因此,电影音乐也就成为电影在叙述故事、表现情绪、完成影片节奏等方面的有力手段。
?声音的三个组成部分:人声、音响和音乐,不是简单地相加。
在电影里,这三个组成部分只有当它们合在一起,相互交织,相互补充,成为一个艺术整体时,才有意义。
在影视中,声音和画面的结合,呈现为三种形态:第一种,声画合一。
声画合一,又可叫做“声画同步”或“写实声”。
声画合一是声画蒙太奇中最常见的一种。
也是在影视作品中被运用得最多的一种。
电影《人约巴黎》电影《人约巴黎》所谓“声画合一”,是指画面中的形象和它所发出来的声音同时出现,又同时消失,两者互相吻合。
所以又可以叫做“声画同步”。
声画合一的作用是加强画面的逼真性和可信性,使银幕或屏幕上所展示的一切,显得有声有色,自然真实,提高了视觉形象的感染力。
只有当声音和画面结合在一起时,银幕或屏幕上展现的世界才是具体的和真实的。
第二种,声画分立。
所谓“声画分立”,是指画面中的声音和形象不同步,互相离异;或者说,观众听到的声音和观众所看到的画面不一致,所以叫“声画分立”。
”’经常被使用的声画分立有以下三种:1,反应镜头在两个人谈话时,插入听话人的反应镜头,用以描绘他的表情变化。
此时,虽然观众看不到说话人,却听得到他的声音(画外音)。
编导的声画组合
编导的声画组合关于编导的声画组合编导就是编和导,从编导从事的工作性质来看编可理解为:编写、编撰、编排、编辑、编剧等;导可理解为:引导、指导、领导、导向、导播、导演等。
关于编导的声画组合,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知识,欢迎阅读了解。
一、“声画组合”题型是编导类考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电影声音观念是声音的“从属意识”。
认为有声电影只是无声电影的简单的延续,因而电影仍旧是“视觉艺术”。
所以应当是“视觉为主、声音为辅”,声音单方面为画面服务,被用来补充、说明、丰富和扩展画面的内容与涵义,并无论声音显示出如何的表现力,也只能以画面的附庸而存在。
这一观点最典型的标准用语即是声音主要是:“烘托画面气氛”。
总之,声音从属于画面。
而当代电影声音观念,则是声音与画面并行的综合意识。
即认为有声电影不是无声电影的简单延续,它是另外一种独立的艺术,它属于“视听艺术”,应当声画并重。
认为电影的银幕空间、银幕形象是声音与画面共同构筑的艺术综合体,声音与画面是两个互为依存、共同构筑的艺术序列。
如陈凯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中的王志文饰演的老师给小春上最后一刻的片断和影片最后的车站相遇片断。
其中在最后一课片断中,衣着整洁的老师坐在琴旁为小春伴奏,两个人沉浸在乐曲中。
配合着音乐,观众看到了两人即将分离的不舍、老师对小春的爱和小春在音乐道路上的潜力和希望。
在影片最后车站相遇的片断中,小春因为领悟到父爱的珍贵在火车站大厅里激动的拉响了小提琴。
带有感恩色彩的琴声配合小春带着泪水的脸以及众人激动的表情共同把影片推向高潮。
在纪录片中,声画同步可以体现真实感(声画同期录制)。
这样的例子很多,如《神奇的地球》中播出过的《最后的蒸汽机火车》。
本片讲述的是当地最后一列蒸汽机火车即将退役时最后一天的纪录。
用胶片拍出的画面带着与众不同的温暖的褐色调子,颇具老照片的情调。
进站时火车周围包裹的浓浓的白色水蒸气和蒸汽机火车特有的轰鸣声让观众被感真实。
如今电影中的声音在影视艺术作品中,有时甚至超过画面的重要性成为影视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
声“画”结合 展现广播的声音魅力
声“画”结合展现广播的声音魅力作者:闫冬梅来源:《新闻世界》2013年第04期【摘要】广播是声音的艺术。
有声语言和音乐、音响构成广播的全部声音表现,声音的再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决定着广播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这其中有声语言又是最活跃、最影响广播传播效果的一个因素。
本文结合播音作品《探秘宣纸的制作技艺》,谈谈广播声音的魅力。
【关键词】广播播音创作声音“百闻不如一见、耳闻不如目睹”似乎凸显着视觉在感知事物时的优势。
的确,视觉相比听觉在感知“画面”时给人的感受更直接、更真切,但听觉系统可以充分发挥声音独有的魅力,引领听者去想象画面,那种想象联想、“如临其境”的感受有时比亲眼目睹更有美感、“更胜一筹”。
当然,如何发挥声音的魅力,如何调动听者的想象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播音作品《探秘宣纸的制作技艺》力求声“画”结合,以此为基点营造播音语境;通过声音变化转换报道层次和场景,较好地把“现场”还原给听众,在传播信息的同时,表现了广播的声音魅力。
该作品获得了2011年度安徽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优秀作品一等奖。
一、总体语境的设计《探秘宣纸的制作技艺》一开始以记者现场报道的方式出现,之后主要结构是解说加同期声,其中女播又承担着“现场”报道的角色。
这与电视专题片的结构极为相似。
没有画面的广播能不能运用电视专题片解说的语言样态来完成播音创作?这样做会不会导致听众因为看不到画面而听不明白、听不清楚?这是我们在备稿之后、播音之前着力思考的一个问题。
电视解说词因为画面的原因,观众能看到的、能弄明白的就不会过多着笔,广播文稿恰恰是因为没有画面,往往注重用文字把“画面”阐释清楚,避免听众不解或误读。
有声语言要根据稿件进行二度创作,在反复揣摩稿件之后,我们觉得这篇作品的主要信息、文章的重点多在采访录音。
因此,从理论上说,播音员的语言应该让位于采访录音,也就是说表达的时候声音的运用不能太实,要“躲一躲”,用小实声或者柔声(绝不能用虚声,不真实,也不好听),这样的声音运用能够突出现场的声音。
声画组合名词解释
声画组合名词解释嘿,朋友!咱们今天来聊聊“声画组合”这个听起来有点专业,但其实很有趣的名词。
你想想啊,咱们平时看电影、电视剧,或者欣赏一些艺术作品的时候,是不是会觉得有的画面配上声音,那感觉简直绝了!而有的呢,就觉得怪怪的,不搭调。
这其实就是声画组合在起作用。
声画组合,简单来说,就是声音和画面这两个家伙搭伙过日子,它们相互配合,一起给咱们带来各种各样的感受和体验。
比如说,一个恐怖的画面,如果配上阴森的音乐和风声呼呼的音效,是不是瞬间就让你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这就是声画组合的魅力!声音可以强化画面的氛围,让你更加沉浸其中。
再比如,一部浪漫的爱情电影,男女主角在美丽的夕阳下相拥,这时要是配上轻柔舒缓的音乐,那甜蜜的感觉是不是都要从屏幕里溢出来了?这就是声画组合营造出的美好氛围。
那声画组合都有哪些类型呢?这就像是不同口味的冰淇淋,各有各的妙处。
有一种叫声画同步,就好比你走路的时候,脚步和影子同时移动,声音和画面完美匹配,同步进行。
比如一个人在敲鼓,你看到他敲的动作,同时也听到了鼓声,这多带劲!还有声画对位,这就有点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和一个严肃的家长,看似不搭,却能产生奇妙的效果。
比如说战争的画面,配上欢快的音乐,是不是让你一下子就感受到了那种荒诞和讽刺?声画分立呢,就像是牛郎织女,声音和画面各走各的路,但又相互关联。
比如画面是一个人在沉思,声音却是外面热闹的街市声,是不是让你能感受到这个人内心的孤独和外界的喧嚣形成的鲜明对比?你看,声画组合在影视作品中多重要啊!要是没有它,那电影电视剧得多无聊啊!就好像炒菜没放盐,总觉得缺了点啥。
咱们生活中其实也有声画组合的影子。
比如你去参加一个热闹的派对,灯光闪烁的画面,再加上欢快的音乐和人们的欢声笑语,这不就是一场完美的声画组合吗?或者你在安静的公园里散步,听到鸟儿的叫声,看到绿树红花,这也是一种自然的声画组合呀。
所以说,声画组合可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专业术语,它就在咱们身边,给咱们的生活增添色彩,让咱们的感受更加丰富和深刻。
电视编辑-声画组合
❖ 2、音乐:
❖ 电视中有两种音乐,一种是声源来自画面中的客观 音乐,即画面中的人物直接唱出的歌曲,或是画面 中乐器直接奏出的声音.
❖ 另一种是声来自画面之外,为烘托画面内容而配制 的主观音乐,主要作用在于表达画面内容的情绪, 渲染特定的环境气氛,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等.
❖ 在影视作品中,音乐最大的作用是抒发情感、营造 气氛、渲染情感等.
四、声画组合
❖ 声画组合是将画面和声音这两大类信息形成整体 综合处理画面和声音,使画面和声音既有各自的表 现特征,又达到声音协调、配合的高度统一,最终 使电视节目成为一种相对完美的视听综合艺术.
❖ 声画组合有三种表现方式: ❖ 声画统一、声画并行、声画对立
1、声画统一
❖ 声画统一,就是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协调统一,语 言、音乐、音响各声音元素在基本内容、时代色 彩、环境特征、人物情绪上与画面风格基本统一.
❖ 声画组合有三种方式:声画统一、声画并行和声画对立. 声画统一是声画组合中运用最多的一种,但声画并行和声 画对立更能表达深遂的思想含义,收到更加吸引人的艺术 效果.
一、 声音的构成
❖ 电视声音构成:人声、音乐、音响三要素.
❖ 人声表意、音响表真、音乐表情,三者之间既各自 展示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又要互相配合,顺畅连惯, 互为呼应,来表现人物感情,环境气氛及故事发展, 构成完整统一的艺术化的听觉世界.
❖ 4、声音是增加信息量的主要因素
❖ 荧屏画框是框不住声音的,声音可以是画框内的, 也可以是画框外的,可以是左边的、右边的、天上 的、地下的,也可以是脑子里想的或从前发生过的.
❖ 通过声音增加节目的信息量,主要是声音的密集化、 声音在时空中的压缩和画外音对时时空的扩展.
❖ 5、声音是画面组接多样化的因素
声画并列的例子
声画并列的例子《声画并列的那些奇妙瞬间》嘿,大家好呀!今天咱来聊聊声画并列这个有意思的话题。
你们知道不,那声画并列带来的感觉可神奇了!就好比看电影的时候,画面上是英雄在激烈战斗,热血澎湃,而耳边响起的音乐超级燃,那二者一结合,哇塞,真的是让人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这就是声画并列的魔力呀!我记得有一次看那个《星球大战》,那宇宙飞船呼啸而过的画面,配上那超级震撼的音效,就感觉自己仿佛真的置身于那个浩瀚宇宙中,跟主角一起在冒险。
还有啊,当看到那些激烈的光剑对决时,那擦擦的击剑声,和画面上绚烂的光效,绝了!真的是让我这个科幻迷过足了瘾。
再说说咱平时看的那些动画片,那也是声画并列的典型例子。
我特别喜欢的一部动画片里,有个可爱的小精灵,每次它一出现,就会响起特别俏皮的音乐,那感觉就好像这个小精灵自带BGM 一样,特别有趣。
每次看到小精灵出现,耳朵里同时听到那熟悉的音乐,我就忍不住笑出声来。
有时候,声画并列也能带来一些“惊吓”呢!比如看恐怖片的时候,突然一个阴森森的画面出现,再配上那毛骨悚然的音效,哎呀妈呀,真能把人吓一跳!那一瞬间,感觉心脏都要蹦出来了。
不过这也是一种特别的体验呀,虽然有点吓人,但过后想想还是挺刺激的。
除了电影和动画,咱平时生活中也有声画并列的时刻。
比如说走在路上,听到街边店里放着熟悉的歌曲,同时看到街头的热闹景象,那也是一种特别的感受。
有时候会因为一首歌而记住那个场景,或者看到某个场景就想起与之搭配的那首歌。
总之啊,声画并列就是这样一种神奇而有趣的东西。
它能让我们的感受更加丰富,让我们更加沉浸在那个情境之中。
它就像生活中的调味剂,给我们带来各种不同的体验,有时候是热血,有时候是搞笑,有时候是恐怖,还有时候是温馨。
真是让人感叹,这世界真是奇妙,声画并列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彩啦!好了,不说了,我要继续去寻找那些声画并列的奇妙瞬间啦!。
声画结合片段构思范文
声画结合片段构思范文可以采取声画蒙太奇和声音蒙太奇两种方式。
一、声画蒙太奇声画蒙太奇是以声音的最小可分段落为时空单位,在画面蒙太奇的基础上进行声音和画面、声音和声音之间的各种形式和关系的组合。
有以下几种声画结合形式:1、声画统一所谓声画统一,就是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协调统一,语言、音乐、音响各元素在基本内容、时代色彩、环境特征、人物情绪上与画面风格基本统一,画面上有什么声源,就出什么声音。
通常表现为电视节目中与画面同步的同期声、采访语言、主持人出图像解说,以及同期声效果音响,这也是典型意义上的声画统一。
此外就是解说词和画面的声画统一。
在声画统一中比较重要的是音乐和画面风格要保持统一性。
2、声画并行所谓声画并行是指声画与画面在两条线上发展,二者之间若即若离,表面游离,实质上是貌离而神合,通过声画并行调动观众的联想,去理解声画结合之后的新的意义。
常见的有:·对于“过去时”的表现。
许多电视节目是运用声画并行的方法来处理的。
·音乐和画面的并行。
音乐有时不可能和画面完全同步和统一而是和画面貌离神合表面上游离并行各行其是其实是配合默契的。
如风光专题片中画面都是自然风貌而声音有时是解说有时却是音乐。
3、声画对立所谓声画对立是指声音与画面是在相反、对立的关系中,通过对立双方的反衬作用,表现出更为深刻的思想意义,从而收到更加感人的艺术效果。
二、声音蒙太奇声音蒙太奇是通过声音组接来实现的,主要技巧手法有以下几种:·声音切入切出。
指一种声音突然消失,另一种声音突然出现。
通常与画面变换一致,有时也可以进行特殊的时空转换。
·声音延续。
画面切换后,前一个镜头中画面声源形象所发出的声音延续下去,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下一个镜头称为声音延续。
·声音导前。
画面切换前后一个镜头中画面声源形象所发出的声音提前出现在前一个镜头之中,称为声音导前。
·声音渐显、渐隐。
是指声音出现后音量逐渐增强和声音音量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声画组合范文
声画组合范文
声画组合是指在表演或创作中,声音和图像相结合,共同传达出特定的情感或意义。
下面是一个关于声画组合的范文。
标题:《天籁之音》
正文:
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表达,画是思维的放射。
当这两者相互结合,便会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以独特的方式触动人们的心灵。
在我看来,最美的声画组合是一首纯音乐配合着一幅抽象画。
音乐是无声的语言,它可以直接渗透到人们的内心深处,激发起各种情感。
抽象音乐没有具体的歌词或乐曲,而是通过旋律和节奏来传达情感。
当它与抽象绘画相结合时,可以为观众创造出一种超越语言的感知体验。
想象一下,一首悠扬的钢琴曲响起,音符们如同鸟儿在蓝天中自由翱翔。
声音带给人们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仿佛置身于柔和的光线中。
与此同时,一幅抽象画在舞台上展开,图像流动起来,像是水波荡漾。
画面中的色彩鲜艳而又迷幻,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心灵深处的大门。
观众通过音乐和画作,可以自由地在虚拟的世界中徜徉,沉浸在自己的感受之中。
通过声画组合,可以实现对情感和思想的更深层次的表达。
音乐可以调动人们的情绪,画作则可以表达作者对世界的理解和想法。
两者相结合,可以将情感和思想以一种更为综合、独特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这种美的声画组合不仅令人陶醉,更能够
引发人们对生活、对艺术的思考。
总而言之,声画组合是一种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艺术形式。
它能够将音乐和绘画的特点相结合,以独特的方式传达出情感和意义。
正是由于这种神奇的组合,音乐和绘画才能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成为许多艺术家追求的目标。
有关声画关系的总结及疑问
有关声画关系的总结及疑问第一篇:有关声画关系的总结及疑问声画关系:1,声画同步,即画面的内容就是发声体本身;影片中的对白和声响与画面动作相一致。
即影片的声带与画面严格配合,使声音(包括配音)和画面形象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关系,画面中的视像和它所发出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吻合一致。
反之则为声画不同步。
声画同步的作用,主要在于加强画面的真实感,提高视觉形象的感染力。
影片音画关系的一种。
指音乐与画面的情绪一致,节奏相同。
常用于动画影片。
美国美术电影导演沃尔特•狄斯尼(WaltDisney,1901-1966)在他所导演的“米老鼠”影片中充分运用音画同步的艺术处理。
因而音画同步的音乐,也称“米老鼠音乐”。
也常用于歌剧片、舞剧片、戏曲片或喜剧样式、惊险样式的故事片中。
有时还会形成画面、音乐与音响效果三同步。
例如中国影片《孙中山》中,北伐军出城跑步出征,先是画面与脚步音响同步出现,然后音乐也同步出现,脚步声与音乐的低音声部相结合,加强了音乐的低音,显得更加雄壮和紧张。
2,声画分立,即画面内容不是发声体本身,但表现的是和发声体相对应的人或物,如两个人谈话时画面不是讲话的人,而是倾听的人(反应镜头);影视作品声画不同步的一种情形,也称声画并行、声画平行,指影视作品中声音与画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艺术风格和戏剧性矛盾冲突相互贴近,但速度节奏并不同步,声音与画面各自按照自己的逻辑展开,互相补充,若即若离。
其基本特点是声音(尤其是音乐)重复或加强画面的意境、倾向或含义。
说明性音乐、渲染性音乐都属于声画平行的音乐。
也称“音画平行”。
影片音画关系的一种。
指影片中音乐与画面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人物性格、艺术风格和戏剧性矛盾冲突相互贴近,但速度节奏并不同步。
其基本特点是音乐重复或加强画面的意境、倾向或含义。
说明性音乐、渲染性音乐都属于音画平行的音乐。
3,声画对位,即画面和声音相互对立,产生特殊的效果,如反讽等,例如两个人争吵,声音渐渐变成了犬吠。
声画组合方式
声画组合方式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声画组合方式:声画同步(统一、同一)自声音进入电影后,电影即由纯粹的视觉艺术变为视听结合的艺术。
电影画面不再只是动作的影像,还配有声音。
这两种电影元素交互作用,彼此配合,构成声画结合的不同蒙太奇形式。
声画同步是其中最原始、最常见的一种。
在剪辑时,要求影片的声音与画面在内容上严格匹配,使发音的人或物体在银幕上与所发声音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的关系,使画面中视像的发声动作与它所发出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吻合一致,反之为声画不同步。
声画同步的作用,主要在于加强画面的真实感,提高视觉形像的感染力。
声音串位声音和画面内容上的组合可以同步,也可以不同步,在时间配合上可以同时也可以不同时,在正常情况下,声画应当是同时性的,有时为了表现某种主观情绪,或制造特殊气氛,便让声音先于画面或后于画面出现,形成声画对位上的时间差,这便叫声音串位,它又分串前串后。
声音串前声音先于画面出现这叫串前,在《爱国者》中有多次声音串前的镜头,每次表现战争前,都是苏格兰风笛演奏的进行曲响起,然后画面才出现两军对垒的厮杀场面,这种色声音串前,就表现出了战争的一触即发性和连绵不断性,营造出炮火连天的战争氛围。
声音串后指画面声音已经隐去,但音响还不绝于耳,这种情况较多的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如一场浩劫过后,人们由于恐惧惊吓而形成了心理失衡,精神异常,耳边老是出现浩劫时的声音,说明人物还没有从恶梦中挣脱出来。
如《大决战淮海战役》中有这样一个串位,一场激战过后,我军有重大伤亡,烈士们静静的躺在一间大屋子里,老大娘在给他们净身,大嫂们在撕扯白布包裹遗体,随后一排排裹上白布的烈士被慢慢的推出画外,然而撕布声却依然存在,且音量越来越大,充斥整个银幕,此时撕布声震动着每位观众的心,因为大家都明白,每撕一块白布就意味着多了一位烈士,虽然烈士的画面已经隐去,但随着扯布声,该画面在观众脑海中却在继续扩大,这组声音串后的镜头,在审美效果上优于声画同步,原因就在于画面隐去后,银幕上就有短暂的空白,让声音充分发挥作用,观众在听其声音时也就有时间去感受思索了。
浅议影视艺术中几种声画组合方式
浅议影视艺术中几种声画组合方式作者:任肖甜来源:《电影评介》2011年第15期[摘要] 声音在影视中的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清醒的意识到,声音已经不只是对画面的说明或注释,它已经成为现代影视艺术表现手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声音与画画结合主要有三种形式,即声画同步、声画分离和声画对位。
总体上讲,声音和画面是一体的、相辅相成的,声音的运用丰富并扩大了电影的时空,声音表现力的运用给电影蒙太奇展开了广阔的天地。
[关键词] 影视艺术声画组合声画同步声画分离声画对位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5.008默片时代,字幕是电影唯一的语言,在观众欣赏影片的过程中,不时插入的字幕,容易打断情节,严重影响了观众欣赏的兴趣,加上当时录音机和小汽车的出现,电影工业越来越不景气,上座率屡屡下降。
而1927年,美国华纳兄弟公司在多年实验的基础上推出的《爵士歌王》,代表着有声电影时代的开始。
有声电影的成功,让无声片时代的字幕被演员的对话或独白代替;让乐队现场伴奏(伴唱)被精心制作的音乐代替;甚至出现了人的脚步、呻吟、哭泣,动物的叫声,以及风声、水声、雷声、雨声等音响效果。
声音使电影银幕上的世界有声有色,也使观众耳聪目明。
如今,声音在影视中的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清醒的意识到,声音已经不只是对画面的说明或注释,它已经成为现代影视艺术表现手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影视艺术一种不可缺少的审美造型手段。
正如波布克在《电影的元素》中所说“电影一旦没有了声音,无论画面拍得多好,剪辑得多好,仍然不再有真实感,因而也失去了感染力”。
前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的代表人物爱森斯坦也曾借助汉语的象形文字说“口”与“鸟”相加不只是意味着鸟有口,而是表达了“鸣”这样一种新的意义。
所以,声音与画画面的相互配合,不是二数之和而是二数之积,成为了一种新的审美创造。
人们通常把影视艺术中这种声音与画面结合的方式称为声画蒙太奇。
电影纪录片中的声画分析
电影纪录片中的声画分析一、“声画组合”题型是编导类考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电影声音观念是声音的“从属意识”。
认为有声电影只是无声电影的简单的延续,因而电影仍旧是“视觉艺术”。
所以应当是“视觉为主、声音为辅”,声音单方面为画面服务,被用来补充、说明、丰富和扩展画面的内容与涵义,并无论声音显示出如何的表现力,也只能以画面的附庸而存在。
这一观点最典型的标准用语即是声音主要是:“烘托画面气氛”。
总之,声音从属于画面。
而当代电影声音观念,则是声音与画面并行的综合意识。
即认为有声电影不是无声电影的简单延续,它是另外一种独立的艺术,它属于“视听艺术”,应当声画并重。
认为电影的银幕空间、银幕形象是声音与画面共同构筑的艺术综合体,声音与画面是两个互为依存、共同构筑的艺术序列。
如陈凯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中的王志文饰演的老师给小春上最后一刻的片断和影片最后的车站相遇片断。
其中在最后一课片断中,衣着整洁的老师坐在琴旁为小春伴奏,两个人沉浸在乐曲中。
配合着音乐,观众看到了两人即将分离的不舍、老师对小春的爱和小春在音乐道路上的潜力和希望。
在影片最后车站相遇的片断中,小春因为领悟到父爱的珍贵在火车站大厅里激动的拉响了小提琴。
带有感恩色彩的琴声配合小春带着泪水的脸以及众人激动的表情共同把影片推向高潮。
在纪录片中,声画同步可以体现真实感(声画同期录制)。
这样的例子很多,如《神奇的地球》中播出过的《最后的蒸汽机火车》。
本片讲述的是当地最后一列蒸汽机火车即将退役时最后一天的纪录。
用胶片拍出的画面带着与众不同的温暖的褐色调子,颇具老照片的情调。
进站时火车周围包裹的浓浓的白色水蒸气和蒸汽机火车特有的轰鸣声让观众被感真实。
如今电影中的声音在影视艺术作品中,有时甚至超过画面的重要性成为影视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
声画糅合 摄人心魄---浅析《花样年华》之声画结合
声画糅合摄人心魄----浅析《花样年华》之声画结合姓名:袁敏学号:10515190班级:戏剧影视文学四班声画糅合摄人心魄----浅析《花样年华》之声画结合声音与画面是一部电影必不可少的两大构成要素。
如若要成为一部称得上优秀的电影作品,声音与画面的完美融合便又成为其重要的判断标准之一。
所以,在电影艺术中,画面赋声音以形态,声音赋画面以质感,两者相辅相成。
接下里就以王家卫执导的《花样年华》为例浅析电影中声音与画面的相互结合。
一、音乐与画面的糅合有的音乐,不是因为它的尖叫动人心魄,而是音乐包含的灵魂,像《花样年华》的音乐使得人们的心在不断被触动,只要这个音乐响起,我们就能感觉到我们的灵魂也随着这个音乐声出窍了。
而随着影片中音乐的一次次响起,我们也一次次感受到影片的灵魂所在。
《花样年华》中,王家卫在电影中放入了三首Nat King Cole的歌曲那磁性而沧桑的男声,在弦乐的铺陈中,如张曼玉华丽的旗袍般摇曳多姿,撩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
以《Quizas Quizas Quizas》为其中的代表,歌曲的旋律低回委婉,速度缓慢但流动感强。
怀旧的歌声,唱出时光流逝的感伤,在周慕云和苏丽珍的相遇时一再重复响起,画面里,狭窄的楼道,昏黄的路灯,两个人不断进进出出、上上下下,昏暗忧郁的画面配上低回的音乐,两人冷清的生活状态级孤单的心境便一览无余了。
听着主题音乐看着苏丽珍在昏暗狭长的楼道里缓慢行走的动作,我们不能不体会到她内心的寂寞与压抑。
看到周慕云默默离开宾馆房间的一系列动作,我们无不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心中的痛苦与无奈。
诸如此类,导演用慢镜头的手段把电影画面和电影的主题音乐完美结合,增加了影片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在平缓的节奏下,我们感受到了影片所要抒发的感情思想、感受到了二人由寂寞到相爱再到离去的爱情过程,到底是对是错,已经说不清楚了。
二、人声、音响与画面的糅合人声在电影中的体现即台词。
影片《花样年华》中的台词像一种格言,又像一首飘渺的诗,里面不乏幽默,文学味儿很足。
四川省编导创意联考真题整理2012年
2012年四川编导联考真题声画组合类:1.蚂蚁搬家作声画组合2.活泼的猴子声音配画面3.大象的脚步声声音配画面4.酣睡的猪声声音配画面5.舞龙队声画结合6.口哨声配画面7.偷桃子的猴子8.公鸡打鸣声音配画面9.懒懒的猪声音配画面10.中国传统乐器声配画面11.口琴口哨声配画面12.以12生肖中的一种动物为题作声画结合13.偷吃食油的老鼠声音配画面14.古琴声音配画面二、节目策划类:1.婚庆主题栏目策划2.以“共同关注”为话题做节目策划3.以“独生子女”为话题作节目策划4.作“红十字会”节目策划5.中国人口老龄化节目策划6.关注农民工节目策划7.为红十字会策划一期形象重建的栏目8.为春节联欢晚会策划一期与以往不同的节目9.我的春晚节目策划10.配合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讨论的访谈性栏目三、广告创意类:1.以钢琴声给羽绒服打广告2.婴儿奶粉创意广告3.以爆竹的声响作为产品的饱满程度的创意广告4.为留守儿童作公益广告5.以蓝天,白云作一则公益广告6.以原野,山、湖为汽车作创意广告7.为运动鞋作一则创意广告8.为网络作一则创意广告9.为红旗超市作一则宣传广告10.为保暖衬衣做创意推广广告11.为失学儿童做一则创意广告12.为报纸作创意广告13.以“漂亮”为题作创意广告14.为读者杂志作创意广告15.为牛奶作创意广告16.以呼喊声作创意广告17.为保暖被作创意广告18.以雷锋日记为题作公益广告19.为雀巢婴儿奶粉作创意广告20.为空巢老人作公益广告。
声画组合方式有哪些?
声画组合方式有哪些?声画组合方式:声画同步(统一、同一)自声音进入电影后,电影即由纯粹的视觉艺术变为视听结合的艺术。
电影画面不再只是动作的影像,还配有声音。
这两种电影元素交互作用,彼此配合,构成声画结合的不同蒙太奇形式。
声画同步是其中最原始、最常见的一种。
在剪辑时,要求影片的声音与画面在内容上严格匹配,使发音的人或物体在银幕上与所发声音保持同步进行的自然的关系,使画面中视像的发声动作与它所发出的声音同时呈现并同时消失,两者吻合一致,反之为声画不同步。
声画同步的作用,主要在于加强画面的真实感,提高视觉形像的感染力。
声音串位声音和画面内容上的组合可以同步,也可以不同步,在时间配合上可以同时也可以不同时,在正常情况下,声画应当是同时性的,有时为了表现某种主观情绪,或制造特殊气氛,便让声音先于画面或后于画面出现,形成声画对位上的时间差,这便叫声音串位,它又分串前串后。
声音串前声音先于画面出现这叫串前,在《爱国者》中有多次声音串前的镜头,每次表现战争前,都是苏格兰风笛演奏的进行曲响起,然后画面才出现两军对垒的厮杀场面,这种色声音串前,就表现出了战争的一触即发性和连绵不断性,营造出炮火连天的战争氛围。
声音串后指画面声音已经隐去,但音响还不绝于耳,这种情况较多的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如一场浩劫过后,人们由于恐惧惊吓而形成了心理失衡,精神异常,耳边老是出现浩劫时的声音,说明人物还没有从恶梦中挣脱出来。
如《大决战淮海战役》中有这样一个串位,一场激战过后,我军有重大伤亡,烈士们静静的躺在一间大屋子里,老大娘在给他们净身,大嫂们在撕扯白布包裹遗体,随后一排排裹上白布的烈士被慢慢的推出画外,然而撕布声却依然存在,且音量越来越大,充斥整个银幕,此时撕布声震动着每位观众的心,因为大家都明白,每撕一块白布就意味着多了一位烈士,虽然烈士的画面已经隐去,但随着扯布声,该画面在观众脑海中却在继续扩大,这组声音串后的镜头,在审美效果上优于声画同步,原因就在于画面隐去后,银幕上就有短暂的空白,让声音充分发挥作用,观众在听其声音时也就有时间去感受思索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编导的声画组合一、“声画组合”题型是编导类考试的必然趋势传统的电影声音观念是声音的“从属意识”。
认为有声电影只是无声电影的简单的延续,因而电影仍旧是“视觉艺术”。
所以应当是“视觉为主、声音为辅”,声音单方面为画面服务,被用来补充、说明、丰富和扩展画面的内容与涵义,并无论声音显示出如何的表现力,也只能以画面的附庸而存在。
这一观点最典型的标准用语即是声音主要是:“烘托画面气氛”。
总之,声音从属于画面。
而当代电影声音观念,则是声音与画面并行的综合意识。
即认为有声电影不是无声电影的简单延续,它是另外一种独立的艺术,它属于“视听艺术”,应当声画并重。
认为电影的银幕空间、银幕形象是声音与画面共同构筑的艺术综合体,声音与画面是两个互为依存、共同构筑的艺术序列。
如陈凯歌的影片《和你在一起》中的王志文饰演的老师给小春上最后一刻的片断和影片最后的车站相遇片断。
其中在最后一课片断中,衣着整洁的老师坐在琴旁为小春伴奏,两个人沉浸在乐曲中。
配合着音乐,观众看到了两人即将分离的不舍、老师对小春的爱和小春在音乐道路上的潜力和希望。
在影片最后车站相遇的片断中,小春因为领悟到父爱的珍贵在火车站大厅里激动的拉响了小提琴。
带有感恩色彩的琴声配合小春带着泪水的脸以及众人激动的表情共同把影片推向高潮。
在纪录片中,声画同步可以体现真实感(声画同期录制)。
这样的例子很多,如《神奇的地球》中播出过的《最后的蒸汽机火车》。
本片讲述的是当地最后一列蒸汽机火车即将退役时最后一天的纪录。
用胶片拍出的画面带着与众不同的温暖的褐色调子,颇具老照片的情调。
进站时火车周围包裹的浓浓的白色水蒸气和蒸汽机火车特有的轰鸣声让观众被感真实。
如今电影中的声音在影视艺术作品中,有时甚至超过画面的重要性成为影视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
电影声、画之关系,越来越出现变化无穷的境界,新的声画语言组合方式也因而不断被电影艺术家们推出。
影视艺术作品中声音和画面的关系主要有三种:其一,画面占主要地位,声音烘托画面;其二,声音占主要地位,画面烘托声音(音乐电视、音乐题材的影片);其三,声音与画面同样重要,谁也离不开谁。
电视作为一门综合的艺术,声音和画面是其主要表现手段,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主要面对未来中国影视行业培养合格人才,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导、主持和制作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艺术与技术的复合型、创新型传媒人才,因此在选拔入学之前增加“声画组合”的题目是必然趋势。
二、将“声音”在“声画组合”题目中突出,打动评委“声画组合”作为本年度推出的新型题型,笔者认为将重点考察“如何将声音与画面或者情景融合”,甚至将“声音作为一种叙事和表达主题的手段”,因此,考生必须掌握声音在影视中的表现功能,并熟练运用。
影视中主要存在三种声音,即:人声、音乐和音响,这将成为考试中的重点。
电影中的声音,首先是作为造型元素参与影片银幕空间和银幕形象的塑造。
声音给了银幕世界以生命的活力和无限的空间延伸——包括进入人们的心理空间(如音乐及某些具有一定社会含义的自然声等)。
第二,一切艺术最根本的职能就是表达情绪,所以,声音参与电影的视听造型,寻求银幕空间真实、生动的目的,是为了履行作为一种艺术形态表达情绪的根本职能。
因而声音又必须是作为情绪元素(思想元素)参与影片的创作。
在那些堪称艺术品的影片中,每一项声音的每一次使用,几乎都同时是作为情绪元素而存在的。
最后,在一些特定的、必要的情况下,作为造型元素和情绪元素的声音(包括人声、动作声、自然声、音乐声等)又常常直接参与影片的结构,或推动影片动作的发展,从而成为影片的剧作元素参与影片的创作。
《红高粱》和《孩子王》是真正的把声音作为造型元素、情绪元素、剧作元素来使用和发挥的两部好片子。
那高粱地里的风声和歌声,那硕大茅草屋顶下和空旷山野里的朗朗书声,还有那酒歌、轿夫歌、那齐天的唢呐等等。
虽然两片对自然声的运用还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关注,但总的说来,在电影声音的创作方面已经表现出难能的、鲜明的、积极能动的创作意识。
1、两种声音(可译的与非可译的)综合使用有声电影中的声音,既具有非可视空间形象的单纯听觉运动的形式,又具有与画面一起完成银幕可视空间描述的“绘画”或“照相”的性质(包括画内与画外)。
由此我们把声音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可以称作“可译的”声音,即可以由声及物、具有声源可视性的声音形象,意思是可以翻译为其它表述方式或可视形象的声音,如风、雨、苗电、枪炮等等。
另一类则属于非可视空间的纯听觉运动的声音形象,如电子合成器的一些声音以及现实物质世界中一些我们一时无法识别或判明的自然声音。
它们大多无须“翻译”,甚至根本无法用别的表述方式来表述,它们就是它们自己,它们只是一种情绪和形象,这一类声音我们权且称之为“非可译的”。
①人声与音乐人声与音乐,是属于被赋予一定文化的含义或社会含义的一类声音,作为人们表达和交流信息和情绪的手段,它们经常担负着非常直接的使命。
首先,毫无疑间,人声是表达人物情绪、个性以及人物和影片的任何“伟大”思想的重要手段。
对话、心声、旁白等等推动影片动作的发展,表现主客观对事件的感觉和判断……。
如果没有了对话,如果涵义不清,任何“伟大”的思想就都无从谈起。
当然,某一片断的情绪、思想并不一定(也不应该)完全依赖对话和人声,但对整部影片来说,思想的表现却极少不需要对话所提供的明晰的确定性和逻辑。
因此,考生不可忽略人物声音的表现。
第二,音乐是一种潜在的力量,也是所有听觉艺术中最强有力、最能洞穿人们心灵的武器。
如果说准确无误地表达逻辑与思想是话语最值得骄傲的特长;那么音乐,它那不容忽视的魅力和极度权威性,它在表达情绪与思考方面的抽象的能力是无与伦比的,而且常常是不可替代的。
音乐最大的特点是常常绕过人们的智力活动、不诉诸智力而直接融入观众的心田和撞击人们的心灵。
正如人们常说的—所有的艺术都仰望着音乐。
电影音乐从来是电影表现情绪、从心理上推动电影动作的最重要、最强有力的手段。
第三,对话、音乐及自然声等创造的声音形象,如同画面一样,也常常能长长地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有时甚至比画面的形象更生动、更深刻。
以对话为例:比如译制片中列宁讲话的声音形象或国内影视中周恩来总理的声音形象,就是很好的例子。
再如美国西部片《西部的故事》开头不久那只落在帽子上的苍蝇时起时落的“嗡嗡”声以及希区柯克《群鸟》中那铺天盖地丰富多变的鸟声等等,都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②用自然声表达情绪自然声不等于“噪音”,在过去众多有关电影声音的专著中,几乎都把自然声称作“噪音”。
自然声应该是即除了由人类发出的声音(人声)和人类制造的声音(如机器声、飞机声等等)以外的大自然中的所有声音——包括大自然中所有生物、非生物的物质存在,以任何形态的振动方式所发出的所有声音。
这是区别于人类声音的、未被赋于特定的文化的与社会含义的声音(当然也有很多例外,如喜鹊、乌鸦等,考生在使用自然音的时候,要十分注意使用这些被赋予了“特定文化”和“特定含义”的声音,方可唤起考官的共鸣)。
此类声音,由于其几乎是纯天然的,因而更接近人们的心灵,也具有更大的可塑性。
这一特点,对于我们的电影具有更为可贵的意义。
2、要将声音作为考试中给定情景和片段的造型“耳熟的声音总会在人们的内心唤起声源的形象”、“会唤起人们对现实物质方面的注意”,这是一般意义上的声音造型功能的基础。
这里所说的“一般意义”相对于电影以外的其它艺术又具有非常的、特殊的意义。
因为电影一经完成,声音与画面就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了,所以一旦成为电影,就不可过多地强调“个性”,而要强调其结合或综合。
首先,影片中的声音——人声、自然声、音乐声、动效声——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和物理存在,具备了一般艺术造型所藉以激起人们产生审美意识的几乎所有因素,如形态、色彩、同一、对比、节奏、变化等等,更何况人们由生活经验和记忆所赋予的联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更无限地扩大了声音的成形力。
譬如,我们单凭声音就可以感觉和判断一列火车正以如何的速度、行进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离我们多远,是空车还是重车,进山洞了或是过铁桥了……再如,一声空间感鲜明的滴水,能勾画出一个深邃空旷的山洞,手表的“嚓嚓”声可以强调时间的行进,挟着巨大气浪冲过来的降落着的飞机声,表现出了很大的动势和运动等等。
(在这一感知过程中,当然同时还有一股强大的情绪力量潜移默化地注入人们的心中,这就是考试重点——用声音去延伸考官的想象空间。
)第二,电影中的声音以听觉为感知方式,具备了光(以视觉为感知方式)在电影银幕造型中几乎所有的造型和表现的功能。
比如我们看一幅画上的小河,不一定会感觉到河水的流动,但听到小河“徐徐”的流水声,人们马上就会感觉到有生命的、活的存在。
第三,电影中的声音形象本身又都是一种情绪。
如风声、雨声、瀑布、爆炸、流水等等(音乐也属于此类声音)。
它们的感知,已经类似于人们对音乐形象感知的性质了,却又往往比音乐更具体、更生动、更接近生活与大自然,因而更接近人们的心灵。
电影声音既是造型元素又是情绪元素的特征在此类声音上表现得尤为典型。
对此类声音感知的特点,是常常绕过人们的智力活动,直接浸入人们的心田,并因而具有了音乐的性质。
当《芙蓉镇》结尾那“疯子”沿街大喊“运动啦,运动啦”时候,影片的思想力量是显而易见并震撼人心的。
3、要使声音成为考试中给定情景或片段的“隐喻”或者“象征”可以识别的自然声,常常会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果我们注意到它,并在考试中有意地运用此类含义,就有可能把自然声这一现实的物质存在,转化为组成思想过程的单位,使之具有语言式的表达功能,把自然声当作对话、心声、旁白、音乐等来使用。
使用声音做象征和隐喻,又常常是分别以声音与画面之间或声音与声音之间的横向或纵向的组合等手段来完成的。
借用符号学的术语,这是利用电影的“组合性内涵”来完成的。
比如:在一部风格化的影片中,表现两个儿童足球队的比赛,当比赛进行到激烈的时候,球场上的动作声和观众的呼喊、鼓掌声,演化成一场真枪实弹的战斗背景和士兵的喊杀声,以讽喻小足球员之间的拼搏就象一场真刀真枪的战斗,并从而取得一定意义的幽默。
这里是利用两个部分各自的声画横向组合,以及前后两个半截之间的纵向组合来完成的。
又如:在影片《贞女》中,有两场紧接的戏。
前一场,女主人公桂花蹲在一群喧闹的小鸡中,手里托着一只小鸡痴痴地望着,想着自己因丈夫有病而不能作母亲的痛苦,她多么喜欢这个小生命啊。
后一场,一群红领巾来她的店里吃饭,她置身于一群孩子的叽叽喳喳之中,她的招呼声与孩子们的喧闹相呼应,就象一只母鸡置身于一群小鸡中间。
前场小鸡的喧闹在下一场变成了儿童的喧闹,其间所引发的联感和联想形成了隐喻,并产生了思考的意识。
此类方式,以时间先后顺序组合的声音的对比、变化,可以称作声音或声画的纵向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