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孔融让梨的故事寓意造句翻译等
《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
从前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懂事,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兄弟七人相处的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了许多梨,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有大有小。
他不挑好的,也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
心想,别看这孩子还小,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
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应该才对呀。
”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你真是个懂得谦让的好孩子,长大一定会很有出息!”。
《孔融让梨》的典故
《孔融让梨》的典故从前啊,有这么个小娃娃,名叫孔融,聪明伶俐,人见人爱。
他家呢,兄弟姐妹好几个,每天吃饭时候可热闹了。
有一天,家里头买了几个大鸭梨,黄澄澄的,看着就让人流口水。
老爹老妈想着孩子们平时都挺乖的,这回得好好奖励一下,就把梨洗干净,放在了盘子里,准备让大家分着吃。
孔融呢,作为家里的小弟弟,按说应该先挑个大的,毕竟小孩子嘛,都爱吃个大的甜的。
可你猜怎么着?孔融这家伙,眼睛滴溜溜一转,小手没往大梨上伸,反而先拿了个最小的,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
这一举动,可把家里的大人小孩都给看愣了。
“融儿,你咋不挑个大的呢?”老爹笑眯眯地问,心里头却是又惊又喜,这孩子,懂事儿得让人心疼。
孔融抬起头,小嘴油光光的,一脸认真地说:“爹,我年纪最小,应该吃最小的梨。
大的留给哥哥姐姐们,他们平时照顾我,辛苦了。
”这一番话,说得全家人心里暖洋洋的。
哥哥姐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好意思起来,心想自己平时也没干啥大事儿,咋就让小弟弟这么惦记呢?“融儿真懂事!”老妈眼眶都红了,赶紧拿了个大梨塞到孔融手里,“好孩子,你也得吃大的,长身体呢!”孔融摇摇头,把大梨推了回去,坚持说自己吃小的就够了。
这下子,家里头的气氛更温馨了,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笑声不断。
这事儿啊,很快就传遍了乡里乡亲。
大伙儿都夸孔融是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说他小小年纪就懂得谦让,将来定有出息。
就连学堂里的老夫子听说了,也特意把孔融叫到跟前,摸了摸他的小脑袋,夸他做得对,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叫做“孔融让梨”,要让所有的小朋友都向他学习。
从此以后啊,孔融让梨的故事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飞进了千家万户。
每当家里分东西的时候,大人们总会提起这个故事,教育孩子们要相互谦让,不要争强好胜。
而孔融呢,也因为这个小小的举动,成了大家心目中的小英雄,走到哪里都受人尊敬。
岁月如梭,转眼间孔融长大了,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才子。
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小时候的那次让梨经历,总是把谦让和分享的精神记在心里,用实际行动去影响和帮助身边的人。
二年级素材关于孔融让梨成语故事
关于孔融让梨成语故事
从前,有个叫孔融的小朋友
他有五个哥哥
因为孔融年龄最小,哥哥们都特别疼爱他
一天,爸爸带回来一篮新鲜的梨
看上去又大又好吃
哥哥们都舍不得先吃,就让孔融先去挑
孔融把篮子里的梨挨个看了看
然后,他高兴的拿起了那个最小的梨,说“我要吃这个”
爸爸看到了
笑着问孔融:“这么多梨,又让你先挑,你为什么先挑了最小的梨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最小,应该拿最小的,剩下的留给爸爸妈妈和哥哥们吃”
只有4岁的小孔融,就懂得孝敬父母,谦让自己的哥哥
大家都夸他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小朋友们,如果让你来挑选,你会选哪个梨呢?。
孔融让梨【睡前小故事】
孔融让梨【睡前小故事】
孔融让梨文字版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
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
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
孔融让梨的意思和道理
孔融让梨的意思和道理孔融是东汉末年的一位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他的让梨故事是非常有名的,也被广泛传颂。
让梨是指孔融在年幼时,为了让给别人,自己让出了自己手中的梨子。
这个故事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首先,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让利于人是一种高尚的品德。
孔融当时只有六岁,他已经懂得了让利于人的道理。
他不顾自己的小小利益,而是把自己手中的梨子让给了别人。
这种行为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是却展现了孔融高尚的品格和崇高的道德境界。
这种让利于人的品德,是我们应该学习和追求的。
其次,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分辨轻重缓急。
孔融当时虽然想吃梨子,但是他却认识到了自己的欲望是可以被控制的,而且自己的欲望并不是那么重要。
相反,他认为别人更需要这个梨子,他就毫不犹豫地把梨子让给了别人。
这种分辨轻重缓急的能力,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我们要学会分辨哪些事情是最重要的,哪些是可以暂时放下的,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生活。
第三,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换位思考。
孔融当时虽然想吃梨子,但是他却想到了别人的需要。
他想到了如果自己是别人,自己也希望能够得到这个梨子。
这种换位思考的能力,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我们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理解别人的需要和感受,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
最后,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感恩。
孔融当时虽然让出了梨子,但是别人却因为他的让利而对他产生了感激之情。
这种感恩的心态,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我们要学会感恩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个事物,这样才能更好地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总之,孔融让梨的故事虽然看似简单,但是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它告诉我们要让利于人,要懂得分辨轻重缓急,要懂得换位思考,要懂得感恩。
这些道理不仅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适用于我们的工作和社会生活。
只有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教益,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孔融让梨文言文注释
孔融让梨文言文注释孔融,字文举,东汉末年的名士。
他年轻时就以才华出众、品德高尚而闻名于世。
孔融的一生中,有一件事情被后人广为传颂,那就是他让梨的故事。
据史书记载,当时孔融还是个年轻人,他和一些朋友一起在园中玩耍。
这时,他们看到一棵树上结满了梨子,梨子又大又甜,引得众人垂涎欲滴。
大家都想摘下梨子品尝一番,可是树上的梨子太高了,无法够到。
众人纷纷表示无法摘到梨子,只有孔融站出来说:“我有一计,可以让我们都能够品尝到这些美味的梨子。
”众人听了都很好奇,纷纷询问孔融的计策。
孔融微笑着说:“我愿意让梨给你们,但是在我让梨之前,我希望你们能够先让我一次。
”众人听了都不解,纷纷问道:“你要我们让你什么呢?”孔融答道:“我希望你们能够让我先摘下一颗梨子,然后再由我来分给你们。
”众人听了都觉得这个要求很奇怪,但是又觉得没有什么不妥,于是纷纷表示同意。
孔融高兴地爬上树,摘下了一颗梨子。
他将梨子分成了几份,然后逐一给众人。
每个人都得到了一份梨子,大家都非常满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孔融让梨的行为体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宽容的胸怀。
他不仅愿意与人分享美味的梨子,还主动让别人先享受,展现了他的谦虚和大度。
孔融的这种行为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因为那个时代的人们普遍存在着争强好胜、争夺利益的心态。
而孔融的让梨行为,无疑是一种道德的典范,也是一种对人际关系的良好处理方式。
孔融的让梨行为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当我们拥有一些好处或者资源时,我们可以选择与他人分享,让别人先享受。
这样不仅能够展现我们的善良和宽容,还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更多的朋友和支持。
总之,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我们,宽容和分享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对待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我们应该学习孔融的高尚品德,将宽容和分享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注释:孔融:字文举,东汉末年名士。
让梨:指孔融让众人先享用梨子的行为。
孔融让梨的寓意是什么
孔融让梨的寓意是什么相传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
在他四岁的时候,有一天,家里吃梨。
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
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从故事中我们认识到:我们从小就要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尊长的习惯。
与此同时,我也发现这个故事的漏洞:一违背儿童天性的虚伪四岁的孩子,应该是天真烂漫,稚拙天真的。
在作出选择的时候,更过的是出于本能和诚实。
在众多兄弟面前,第一个作出选择,根据儿童的天性,如果梨好吃,孔融能吃完大的,他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拿最大的,如果他人小,胃口小,只能吃完一个小的,他就可以选择拿小的`。
可是,他为了讨得父母的欢心,非得编出一套理由来,把大的既留给哥哥,也留给弟弟,哄得父亲心花怒放。
他这样做有明显的功利性,就是讨父母的欢心。
为什么呢?因为孔融在家中既不是老大,也不是老小,处于容易被父母忽略的位置,为了让父母注意他,小小年纪的他就学会了察言观色,投其所好。
所以,孔融让梨的真相:是在跟几位兄弟争宠的过程中,违背天性的虚伪的选择。
我儿子四岁时,我曾试探过他,摆出一盘梨,问他要大的还是要小的,他说要小的,因为他只能吃完小的。
这个答案更诚实,更符合孩子的天性。
二无原则无规矩的圆滑凡事都有一定之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孔融说出的让梨理由,貌似有道理,实则标准混乱,完全以个人主观意愿为主,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关于儿童成语故事精选:孔融让梨
儿童成语故事:孔融让梨关于儿童成语故事精选:孔融让梨[古文]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
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
融四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
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
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
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现代文]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
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
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给小弟弟吃。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融四岁,能让梨。
”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故事意义告诉我们从小就要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也告诉人们,要互相忍让,不要只想自己,不想别人。
孔融让梨成语故事
孔融让梨成语故事孔融让梨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孔融让梨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从前,有个叫孔融的小朋友他有五个哥哥因为孔融年龄最小,哥哥们都特别疼爱他一天,爸爸带回来一篮新鲜的梨看上去又大又好吃哥哥们都舍不得先吃,就让孔融先去挑孔融把篮子里的梨挨个看了看然后,他高兴的拿起了那个最小的梨,说“我要吃这个”爸爸看到了笑着问孔融:“这么多梨,又让你先挑,你为什么先挑了最小的梨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最小,应该拿最小的,剩下的`留给爸爸妈妈和哥哥们吃”只有4岁的小孔融,就懂得孝敬父母,谦让自己的哥哥大家都夸他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小朋友们,如果让你来挑选,你会选哪个梨呢?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孩儿名字叫孔融。
他家有六个兄弟,他排行第六,大家都叫他小六儿,因为他性情活泼、随和,大家都喜欢他。
虽然家里兄弟多,但爸爸妈妈对他们每个人的要求都很严格:要勤奋读书;对人要懂礼貌;说话要和气;无论什么事,兄弟们都要互相谦让,不要光想着自己;别人有困难要给予帮助。
孔融年纪虽小,爸爸和妈妈的话,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他喜欢做事,总抢着扫地呀,端碗什么的,非常讨人喜欢。
在孔融四岁那年,有一天,爸爸的一个学生来看老师和师母,并带来了一大堆梨。
客人让孔融把梨分给大家吃。
在爸爸点头同意后,小孔融站起来给大家分梨。
他先拿个最大的梨给客人;然后挑两个大的给爸爸、妈妈;再把大的一个一个分给了哥哥们;最后,他才在一大堆梨中,拿了一个最小的给自己。
客人问小孔融为什么捡一个最小的给自己呢?孔融回答:"我年纪最小,当然应该吃最小的。
"客人听了孔融的回答直夸奖他。
爸爸也满意地点了点头。
后来,爸爸的学生便把孔融分梨、让梨的故事写成了文章。
于是大家就把它传诵开了,从古代一直讲到现在。
孔融让梨的故事(文字版)
孔融让梨的故事(文字版)《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千古流传。
小编今天就为大家带来《孔融让梨》,欢迎阅读。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世说新语笺疏》: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
高祖父尚,钜鹿太守。
父宙,泰山都尉。
”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
人问其故。
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
’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
’由是宗族奇之。
”翻译后意思: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神童。
4岁时,他就能背诵许多诗词,并且还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因为排行第六,大家都叫他小六儿,因为他*情活泼、随和,大家都喜欢他。
虽然家里兄弟多,但爸爸妈妈对他们每个人的要求都很严格:要勤奋读书;对人要懂礼貌;说话要和气;无论什么事,兄弟们都要互相谦让,不要光想着自己;别人有困难要给予帮助。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
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今天,我读了一本《懂礼貌的故事》书,其中有一篇叫《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是:在东汉鲁国时期,有一个四岁的孩子叫孔融,有一天,叔叔送来一筐梨,爸爸让孔融给大家分梨吃,他把大的让给了爸爸、妈妈、哥哥们,自己留了一个最小的。
礼让兄长的成语故事
礼让兄长的成语故事孔融让梨成语是指有一个叫孔融的孩子从小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的中国传统美德,后形容一个人的谦让以及尊老爱幼的精神美德。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融四岁,能让梨。
”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
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
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
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在任,孔融径直往大府内走。
这时守门人忙把他拉住,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
”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
”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
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说到:“请他进来吧!”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
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说认识我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
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
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
孔融让梨全文的意思
《孔融让梨》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讲述了孔融在面对梨子时,选择将大的梨子让给兄长和弟弟,而自己选择最小的梨子的故事。
这个故事强调了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道德价值观。
以下是《孔融让梨》的全文意思:
孔融是一个聪明而有礼貌的孩子。
一天,他的家人拿出一盘梨子来分给兄弟们吃。
孔融主动选择了最小的梨子,将大的梨子留给了兄长和弟弟。
他的父亲很惊讶,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孔融回答说,他年纪小,应该尊敬兄长,让兄长吃大的梨子;而弟弟比他年幼,他也应该爱护弟弟,让弟弟吃大的梨子。
父亲听后非常高兴,夸奖孔融懂得尊重和爱护兄长和弟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这个故事通过孔融的行为,教育人们要学会尊老爱幼、和睦相处,以及在生活中体现出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价值观。
它鼓励人们关心他人,尤其是对待家人和亲人要有爱心和宽容。
这个故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传颂,以培养孩子们的品德和社交技能。
孔融让梨成语故事(精选20篇)
孔融让梨成语故事孔融让梨成语故事(精选20篇)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孔融让梨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孔融让梨成语故事篇1从前,有个叫孔融的小朋友他有五个哥哥因为孔融年龄最小,哥哥们都特别疼爱他一天,爸爸带回来一篮新鲜的梨看上去又大又好吃哥哥们都舍不得先吃,就让孔融先去挑孔融把篮子里的梨挨个看了看然后,他高兴的拿起了那个最小的梨,说“我要吃这个”爸爸看到了笑着问孔融:“这么多梨,又让你先挑,你为什么先挑了最小的梨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最小,应该拿最小的,剩下的留给爸爸妈妈和哥哥们吃”只有4岁的小孔融,就懂得孝敬父母,谦让自己的哥哥大家都夸他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小朋友们,如果让你来挑选,你会选哪个梨呢?孔融让梨成语故事篇2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
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
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
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在任,孔融径直往大府内走。
这时守门人忙把他拉住,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
"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
"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
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
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
孔融让梨的文言文的翻译
昔孔融年方七岁,聪明过人,性慈孝,事亲以孝闻。
一日,融母病,医者言需梨汁以疗疾。
时家中有梨,然皆大而甘美,融独取其最小者,以奉母饮。
邻里闻之,皆惊异,问融曰:“尔何独取小梨?”融答曰:“吾母病,医者言梨汁可疗,恐大梨之汁不足,是以取小者以奉母。
吾等兄弟,皆当以孝为先,吾自当让小梨以示敬意,非独取之也。
”邻里叹服,曰:“孔融七岁,已能以孝道自律,吾等成人,岂可不愧?”未几,融父归自外,闻此事,亦大加赞许。
融父曰:“融儿,汝之孝心,吾已闻之。
古有云:‘孝子不遗亲之患。
’汝今之举,真乃孝道之典范也。
”融父于是命家人将家中所有梨皆分为三份,一份奉母,一份与邻里共飨,一份留以自食。
融于是教兄弟曰:“孝道非独事亲,亦当及人。
今吾家梨多,当与邻里共享,方显吾家仁义。
”邻里感融之德,纷纷馈赠佳果,以报答融之孝行。
融父见此,亦深感欣慰,曰:“融儿之孝,非独吾家之幸,亦邻人共沾其泽也。
”自是之后,孔融之名传遍乡里,人皆称其为“孝子”。
融虽年幼,然其孝心仁德,已深植人心。
后融成人,学业有成,官至司徒,仍以孝治家,以仁义待人,终成一代名臣。
故曰:孔融让梨,非独一事,乃孝道之体现,仁义之彰显。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融能以孝道自律,实乃吾等之楷模。
愿吾辈皆能效仿孔融,以孝为先,以仁为本,以义为行,方不负此生。
翻译如下:昔日,孔融年纪虽仅七岁,却聪明异常,性情孝顺,孝顺之事闻名于世。
一日,融的母亲生病,医生说需要梨汁来治疗。
当时家中正好有梨,但都是大而甜美的,融却只取最小的那个,用来给母亲饮用。
邻里听到这件事,都感到惊讶,问融说:“你为什么只拿最小的梨?”融回答说:“我的母亲生病了,医生说梨汁可以治疗,恐怕大梨的汁液不够,所以拿最小的那个给母亲。
我们兄弟,都应该把孝顺放在第一位,我应该拿最小的梨来表示敬意,并不是只为自己拿梨。
”邻里都感叹佩服,说:“孔融七岁,已经能够用孝道来约束自己,我们这些成年人,怎能不感到羞愧?”不久,融的父亲从外面回来,听说了这件事,也大大赞扬了融。
孔融让梨的造句
孔融让梨的造句
孔融让梨的造句如下:
1、《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它讲的是孔融按照长幼顺序分梨,而自己却挑选最小的。
2、希望你如孔融让梨般知礼,有孙叔敖砍蛇般的勇气,与司马光砸缸的智慧可比,比区寄预谋杀敌还要心细。
智勇无敌,必成大器!儿童节快乐!
3、周礼国学文明载,先祖懿德泽后脉;孔融让梨仁义怀,丹心效国忠长在;为人师表臻至善,桃李芬芳处处开;正气修身扬四海,文明短信报春来!
4、文明修身,礼仪情长。
兼容并蓄,和睦安康。
孔融让梨,少小惟善。
珍爱食粮,美德弘扬。
诚信经商,地广天宽;中华精神,万古流芳;华夏百年,不朽辉煌!
5、我给宝宝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然后我问他‘宝宝你觉得孔融这小朋友好不好?’宝宝撇撇嘴说‘一个傻孩子有什么好不好的。
’我‘……’。
6、他们的观点是,既然学完了《孔融让梨》这篇课文,就应该学习“孔融让梨”的精神。
7、我们从小受到“孔融让梨”式的教育,父母老师们都告诉我们,要有谦让的精神,处处让着别人。
8、我们听着“孔融让梨”的故事长大,却来反思该不该把这个故事再讲下去。
9、我们只知道去宣传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这样的生活事迹,去展现他们的美德与聪颖。
孔融让梨文言文解释
孔融让梨文言文解释稿子一嗨,亲爱的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说说《孔融让梨》的故事。
这故事可有意思啦!原文是这么说的:“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啥意思呢?就是说孔融这孩子呀,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让梨啦。
你们想想,四岁的小朋友,能有这样的举动,多难得!那时候,家里有一盘梨,孔融和他的兄弟们都想吃。
可孔融呢,没有急着去拿大的,反而挑了一个小的。
大人就好奇啦,问他为啥。
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大的留给哥哥们。
”而且哦,咱们从这个故事里也能明白,家庭里兄弟姐妹之间要相互关爱。
不能因为一点小事就争吵打闹,要像孔融一样,心里想着别人。
咱们在生活中也是一样,不能光想着自己占便宜,得学会分享,学会照顾别人的感受。
这样,大家在一起才会开开心心,和和睦睦的,对不对?稿子二亲人们,咱们来聊聊《孔融让梨》的故事哈。
话说孔融四岁的时候,就做出了一件让人称赞的事儿。
有一天,家里有一堆梨,大家都想吃。
这时候,孔融登场啦!他没有挑最大最甜的梨,而是选了个小的。
别人就奇怪呀,问他:“你咋不拿大的呢?”孔融笑眯眯地说:“我小嘛,哥哥们比我大,大梨应该给他们吃。
”瞧瞧,这孩子多聪明,多有礼貌!他知道按照年龄大小来分配东西,尊重兄长。
这故事给咱们的启发可大啦!告诉我们从小就要学会谦让,不能自私自利。
其实呀,当我们学会谦让,会发现身边的人都更喜欢我们,我们自己也会更快乐。
就像孔融,因为让梨这件事,被大家称赞,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榜样。
咱们也可以在生活中多做这样让人称赞的好事儿,你们说好不好呀?。
孔融让梨成语故事
孔融让梨成语故事孔融让梨成语故事1古文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
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
融四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
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
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
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现代文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
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
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给小弟弟吃。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融四岁,能让梨。
”故事意义告诉我们从小就要向孔融学习,养成尊老爱幼的习惯,也告诉人们,要互相忍让,不要只想自己,不想别人。
孔融让梨成语故事2从前,有个叫孔融的小朋友他有五个哥哥因为孔融年龄最小,哥哥们都特别疼爱他一天,爸爸带回来一篮新鲜的梨看上去又大又好吃哥哥们都舍不得先吃,就让孔融先去挑孔融把篮子里的梨挨个看了看然后,他高兴的拿起了那个最小的梨,说“我要吃这个”爸爸看到了笑着问孔融:“这么多梨,又让你先挑,你为什么先挑了最小的梨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最小,应该拿最小的,剩下的留给爸爸妈妈和哥哥们吃”只有4岁的小孔融,就懂得孝敬父母,谦让自己的哥哥大家都夸他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小朋友们,如果让你来挑选,你会选哪个梨呢?孔融让梨成语故事3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
孔融让梨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孔融让梨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1. 《孔融让梨》的文言文以及译文
原文: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也。
高祖父尚,钜鹿太守。
父宙,泰山都尉。
”
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
人问其故。
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译文: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高祖父孔尚当过钜鹿太守,父亲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别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
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扩展资料: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遵守公序良俗。
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
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
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其他有关梨子争夺的故事: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和弟弟们都抢着要大的。
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孩子们,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都有权利得到它,但大苹果只有一个,怎么办呢?那咱们做个比,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3块,你们3人一人一块儿把它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
”结果 ... 的最好,就赢得了最大的苹果。
孔融文言文翻译
孔融文言文翻译1. 孔融让梨文言文翻译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世说新语笺疏》: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四世孙也。
高祖父尚,钜鹿太守。
父宙,泰山都尉。
”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
人问其故。
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
孔融七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
有一盘酢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
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
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
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
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
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
”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
”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中国。
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其人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
字文举。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孔融府。
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
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
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
兴平二年(195)领青州刺史。
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
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
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
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著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
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融让梨的寓意:孔融让梨是指人们懂得谦让、礼貌和尊重他人具有尊老爱幼和尊长的好习惯!
孔融让梨造句:妈妈买了两个本子小红把漂亮的本子给了妹妹她具有孔融让梨的精神大家都要跟她学习!
孔融让梨翻译:Kong Rong is deferential to seniors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