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典故大全
孩子应该知道的50个中国历史典故
孩子应该知道的50个中国历史典故1. 炎黄子孙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三个较大的氏族部落,分别是黄帝,炎帝,和蚩尤。
黄帝打败炎帝部落,炎帝投降,炎黄部落合并。
后来炎黄部落一起打败了蚩尤,蚩尤的臣民也融入炎黄部落里面,炎黄部落的子孙就世世代代地繁衍下来。
我们便开始把炎帝黄帝奉为始祖,以炎黄子孙自居。
2. 大禹治水续炎黄之后,中华大地上又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领袖,他们分别是尧,舜,和禹。
尧舜之时,洪水滔天,禹以天下为己任,率领百姓治理水患。
大禹常年在外与百姓共同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因此舜晚年把首领位置禅让给禹以表彰他的治水之功。
3. 商汤灭夏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的朝代:夏朝。
夏朝末代国君桀是一个暴君,他骄奢淫逸,暴虐无道,对百姓和所属部落进行残酷压榨,引起很多诸侯国的憎恨与反感。
汤在商丘积蓄粮草,训练军队,在鸣条打败夏军并一举灭掉夏朝,建立商朝。
4. 武王伐纣商纣王沉湎酒色,横征暴敛,与夏桀并称“桀纣”。
周武王姬发联合各族部落一起讨伐纣王,于牧野打败殷商,纣王自焚于鹿台。
商朝灭亡,周王朝建立,定都稿京(今陕西西安)。
5. 烽火戏诸侯周幽王有一妃子褒姒。
周幽王十分宠爱她,虽然她生得如花似玉,性格却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周幽王从来没有见她笑过。
周幽王想尽一切办法但都无济于事,最后幽王悬赏求计,谁能逗笑褒姒,赏金千两,故“千金博一笑”。
有一大臣名叫虢石父提议让幽王平白无故点燃烽火台以逗褒姒一笑。
昏庸的幽王依计行事,各方诸侯看到烽火以为是犬戎进攻,纷纷带兵前来勤王。
当诸侯看到幽王和褒姒只是放烟火取乐,个个怀怨而回。
褒姒见千军万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不禁嫣然一笑。
周幽王大喜,立刻赏虢石父千金,又多点了几次烽火,但诸侯渐渐就不来了。
后来犬戎真的进攻稿京,周幽王连忙点燃烽火向诸侯求援,没有一个诸侯前来勤王。
不久犬戎攻破稿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并帮助周王室迁都洛邑,建立东周,自此周王在诸侯国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乱战的春秋战国开始了。
中国历史典故100条
中国历史典故100条中国历史悠久,充满了许多有趣的典故,这些典故往往与历史人物、文化传统或重要事件相关。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百个中国历史典故,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
1. 高山流水:出自唐代音乐家董庭谐的名篇,讲述了两位音乐家在高山流水之间的对话和较量,成为形容音乐技艺高超的典故。
2. 桃李满天下:出自《诗经·邶风·击鼓》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形容门徒出类拔萃,为人称道。
3. 刻舟求剑:出自《庄子·外物》篇,讲述了一个人在划船时,剑滑入水中,他却错误地认为剑仍在船上,一再寻找的故事。
4. 鸿毛泰山: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句话:“鸿毛泰山,不足与偕也。
”形容不相配的事物之间的差距。
5. 闭月羞花: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出自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6. 纸上谈兵:形容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经验,做事不切实际的人。
7. 杯弓蛇影:出自晋代张华的《酉阳杂俎》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指因胆小而被自己的影子吓到。
8. 守株待兔:出自《庄子·逍遥游》中的一则寓言故事,以形容人仍然沉迷于过去的经验,不愿去发展自己。
9. 刮骨疗毒:出自《庄子·外篇·大宗师》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比喻治疗疾病必须除掉病根。
10. 志同道合:指志趣相投、追求相同目标的人们。
11. 瓜田李下:比喻做事不慎重,给人以可疑之处。
12. 悬梁刺股:指为学习刻苦努力,不辞辛劳。
13. 三顾茅庐:形容对人才的重视和坚持,来源于三国时期刘备拜访诸葛亮三次的典故。
14. 卧薪尝胆:形容坚决报复敌人,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15. 妄自菲薄:形容自卑、自贱。
16. 画蛇添足:比喻做事不恰当,反而弄巧成拙。
17. 刍荛之见:指零碎的见解,不能全面把握事物本质。
18. 金口木舌:形容口才极好、能言善辩。
中国历史典故大全
中国历史典故大全一、神话传说类1. 后羿射日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后羿是一个著名的神射手。
后羿的妻子嫦娥误食仙丹后,飞升到了月宫。
为了解救妻子,后羿决定射下太阳,以期地球变得黑暗,让妻子返回人间。
后羿成功射下了9个太阳,使得人间得到了宝贵的阴凉,但同时也因为缺少阳光而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这个典故主要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爱情的忠诚。
2. 牛郎织女牛郎织女是中国最著名的爱情传说之一。
相传,牛郎是一个人兽合体,而织女是天上的仙女,两人因为牛郎对织女的善良而相爱。
然而,由于他们之间的身份差异,他们被天帝分开,只能在每年的七夕相会一次。
在这一天,喜鹊会形成一座鹊桥,让牛郎和织女再度相聚。
这个典故反映了中国人对纯洁爱情的向往和对相聚离别的无奈。
二、历史事件类1. 秦始皇焚书坑儒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王朝的创建者。
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下令焚毁了大量的历史书籍,并迫害儒家学者。
这个事件被称为秦始皇焚书坑儒,对中国的文化遗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这个事件被视为中国古代专制统治的一个典型例证,也引发了对文化保护和知识传承的深思。
2. 司马迁的报仇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化名人,他的父亲曾受到王阳明的迫害而被杀。
为了为父报仇,司马迁坚持写下了《史记》,并加以广泛流传。
《史记》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巨著,对后世影响深远。
司马迁的坚持和报仇行为反映了中国人民以家国情怀和卓越成就来铭记先人。
三、名人轶事类1. 孔子见齐梁王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的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传孔子曾被齐梁王招为官,可是齐梁王并不重视孔子,将他安排在马厩中住宿。
孔子为了表达自己的坚持和态度,毅然离开了齐国。
这个轶事展示了孔子崇高的品德和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帝王对于思想家和知识分子的态度。
2. 岳飞的精忠报国岳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名将,他以其忠诚、聪明和勇敢而著称。
岳飞多次抵抗金军的进攻,但最终被宋徽宗所陷害,被处死。
中国历史典故
中国历史典故1、钱可通神唐朝宰相张延赏有一次过问一场冤狱,要有关狱吏十天内查明判决。
第二天一早,他见案头放着一份小贴子,上写:“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
”他大怒,把案子催得更紧。
第三天,又见有小帖子,写明“钱五万贯”。
他更加光火了。
要求两天内结案。
第四天,又见小帖子,写明“钱十万贯”。
这一下,他气馁了,说道:“钱到十万,已可通神,我还管得了吗!”见唐张固《幽闲鼓吹》。
后以“钱可通神》极言钱的诱惑力之大。
2、鸟尽弓藏把鸟射完以后,弓就用不着了。
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后怀疑韩信谋反,把他抓起来。
韩信说:“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现在天下已定,我是应该死了。
”见《史记。
淮阴侯列传》。
又《越王勾践世家》也载有范蠡的话:“飞鸟尽,良弓藏。
”后以“鸟尽弓藏”为事后拋弃有功之人的典故。
3、屏风误点三国时,曹不兴给孙权画屏风,不小心,误点了一滴墨,便将它画成一只苍蝇。
孙权看到后。
以为是真苍蝇,用手去赶它。
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曹不兴》,后以“屏风误点”形容画艺高超。
4、蒲柳先秋晋代人顾悦之与简文帝同岁,但头发早白了。
简文帝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经霜弥茂。
”意思是我像蒲草与柳叶一样,一到秋天就萎落;你像松树和柏树,虽然经历霜雪,却越来越茂盛。
简文帝说他答得很好。
见《世说新语。
言语》、《晋书。
顾悦之传》。
后以“ 蒲柳先秋”为体质弱的典故。
5、墙东窥宋战国时的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说道:登徒子在楚王面前说宋玉好色,宋玉否认了,并且说:天下的美色,没有能比得上我家东邻的女子,她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傅粉则太白,涂朱则太红。
但她登墙偷看我三年,我至今都没有动心。
后以“墙东窥宋”为美女多情的典故。
6、屈谷巨瓠古代寓言:宋人屈谷去拜见齐居士田仲,说道:“我听说先生不恃人而食(不依赖别人生活)。
现在我有巨瓠(一种瓜)坚硬的像石头,又厚又没有窟窿,想拿来献给先生。
”田仲说:“瓠是用来盛东西的,而你的瓠,却厚而无窍,又硬得像石头,剖不开来,我拿来做什么用呢?”屈谷说:“是的,无益于人之物,我只好把它丢了。
历史典故故事大全
历史典故故事大全历史典故故事是我们了解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它们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思想,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经典的历史典故故事吧!1. 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解救濒临灭亡的蜀汉,三次前去拜访荆州名士刘备。
刘备初次见到诸葛亮时,他的才华和胸怀就深深地打动了刘备,从而成为了他的重要谋士,最终一起建立了蜀汉。
2. 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三次迁居,是为了给孟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她的母爱和对孩子的教育重视,成为了后世的典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3. 韩信点兵。
韩信在战争中,面对敌方的强大兵力,他巧妙地利用了点兵的策略,让敌方产生了恐慌,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策略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4. 白蛇传。
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它讲述了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浪漫和传奇色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情是美好而纯洁的。
5. 狄青抗金。
狄青是宋朝的名将,他在抗击金兵的战争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国情怀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6. 孙膑兵法。
孙膑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他创立了一套独特的兵法,被后人称为“孙子兵法”。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军事智慧和战略谋划对战争的重要性。
7. 诸葛亮的空城计。
诸葛亮在对抗曹魏的战争中,利用了空城计,成功地迷惑了敌方,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谋略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8. 鲁班造船。
鲁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木工匠人,他在制造船只方面有着非凡的技艺,被后人称为“鲁班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技艺和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9. 岳飞抗金。
岳飞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抗金名将,他在抗击金兵的战争中,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国情怀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10. 铁杵磨成针。
这是一个寓意深远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毅力和恒心,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中国著名历史典故
中国著名历史典故1. 《负荆请罪》廉颇气呼呼地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蔺相如凭什么比我职位高!”就好像我和我的好朋友,有一次我觉得老师对他更好,心里那个气呀,就像廉颇一样。
但后来知道了朋友的优点,我才明白自己错啦,要是我也能像廉颇那样去认错就好了。
2. 《三顾茅庐》刘备恭敬地说:“先生若不出山,如苍生何也?”这就像我求哥哥教我玩游戏一样,一次又一次地去请他,多诚恳呀,哈哈。
诸葛亮能遇到这样真诚的刘备,真幸运呢。
3. 《完璧归赵》蔺相如坚定地说:“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感觉就像我答应了朋友要帮他保管好东西,一定要说到做到。
蔺相如可真厉害,面对那么大的压力也不怕。
4. 《草船借箭》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哎呀,这多像我有了一个好主意,胸有成竹的样子呀。
诸葛亮真是太聪明啦,巧用天时地利。
5. 《卧薪尝胆》勾践咬着牙说:“我一定要报仇雪恨!”这就好像我考试没考好,心里暗暗发誓下次一定要考好一样,勾践的决心可真大呀。
6. 《画龙点睛》张僧繇自信地说:“点上眼睛,龙就会飞走。
”哇,这好像我画画的时候,觉得自己画的某个地方特别棒,特别得意呢。
张僧繇真神呀!7. 《凿壁偷光》匡衡坚定地说:“我一定要读书!”这就好像我特别想玩某个游戏,就会想尽办法去玩一样,匡衡为了读书也是想尽办法呢,真佩服他。
8. 《闻鸡起舞》祖逖激昂地说:“我们要抓紧时间练武!”就像我和小伙伴约好了早起跑步,要互相鼓励一样,祖逖他们好有毅力呀。
9. 《程门立雪》杨时诚恳地说:“我们就在这儿等先生吧。
”这和我等喜欢的老师来上课有点像呢,不过我可没在雪地里等过,杨时他们可真有耐心。
10. 《指鹿为马》赵高得意地说:“这明明是马呀!”哎呀,这赵高也太坏了吧,就像有人故意颠倒黑白一样让人讨厌。
这种人可不能学呀!我觉得做人还是要诚实正直。
历史典故故事大全
历史典故故事大全中国历史悠久,充满了许多典故故事,这些故事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还能够给我们以启示和教训。
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些经典的历史典故故事。
1. 蚩尤治水。
相传在古代,中国大地遭受了连年的水灾,百姓们生活困苦。
于是,有一位名叫蚩尤的英雄挺身而出,他带领人们修筑堤坝,治理洪水,最终解除了水患。
蚩尤治水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人们齐心协力,就能够克服困难,创造美好的生活。
2. 三顾茅庐。
三国时期,诸葛亮三顾茅庐请刘备出山辅佐,最终成就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心诚意待人,有时候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
3. 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三次迁居,孟子也因此成为了后来的大儒。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愿意做出的牺牲。
4. 赤壁之战。
三国时期,曹操率领大军攻打荆州,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在赤壁大战中打败了曹操。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团结一致,就能够战胜强敌。
5. 伍子胥报仇。
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为了报父仇,历经千辛万苦,最终成功讨伐了越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报恩雪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6. 愚公移山。
愚公是一个老翁,他为了让家门口的两座大山不再阻挡他的生活,决定自己动手挖山。
虽然有人嘲笑他愚蠢,但他坚持不懈,最终感动了上天,得到了神仙的帮助,成功移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坚持不懈,就能够战胜困难。
7. 孙膑和庞涓。
战国时期,孙膑和庞涓是两位著名的军事家,他们之间展开了一场智慧的较量。
最终,孙膑以智慧取胜,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名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胜过武力,智者能够化解危机。
8. 草船借箭。
三国时期,刘备在赤壁之战中,用草船借箭的计策,成功骗取了大量的箭矢,为后续战斗提供了充足的弹药。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的运用,可以事半功倍。
以上这些历史典故故事,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更是对我们今天生活和工作的启示和教训。
希望我们能够从这些故事中汲取力量,不断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历史典故100条
中国历史典故100条1、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
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u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e)”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
纣创造了“炮烙”、“虿(cha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0、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o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著有《周易》,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11、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chu)”,比干被挖心、萁(qi)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12、周幽王千金难求妃子(褒姒)笑,烽火连台戏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都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中国文化之历史典故大全_历史典故大全带解释
中国文化之历史典故大全_历史典故大全带解释历史是过去,也是我们借鉴的方向。
生活中有哪些有趣的历史文化典故?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中国文化之历史典故大全_历史典故大全带解释,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1】负米养亲【出处】《孔子家语・致思》。
【释义】借米以赡养父母,形容人非常孝顺。
【历史典故】子路,春秋末年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一性一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父母去世以后,于路南游到楚国。
楚王非常敬佩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
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石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子路常常怀念双亲,感叹说:“真希望再同以前一样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
”孔子赞扬他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2】乘兴而来“乘兴而来”这则成语的乘兴一时的高兴。
趁着兴趣浓厚的时候到来。
比喻高高兴兴地到来。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王徽之传》,徽之曰:“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安道耶?”王徽之是东晋时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三儿子,生性高傲,不愿受人约束,行为豪放不拘。
虽说在朝做官,却常常到处闲逛,不处理官衙内的日常事务。
后来,他干脆辞去官职,隐居在山阴(今绍兴),天天游山玩水,饮酒吟诗,倒也落得个自由自在。
有一年冬天,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接连下了几天,到了一天夜晚,雪停了。
天空中出现了一轮明月,皎洁的月光照在白雪上,好像到处盛开着晶莹耀眼的花朵,洁白可爱。
王徽之推开窗户,见到四周白雪皑皑,真是美极了,顿时兴致勃勃地叫家人搬出桌椅,取来酒菜,独自一人坐在庭院里慢斟细酌起来。
40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
40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1. 樊哙献诸葛亮:指人愿意默默为他人做贡献的精神。
2. 共病之君:指君主的错误政策导致民众受苦。
3. 指鹿为马:指刻意歪曲事实,颠倒黑白。
4. 杯弓蛇影:指因为过度恐惧而想象出来的虚幻危险。
5. 梦蝶:指人的梦幻和现实的感觉相混淆。
6. 雷声大,雨点小:形容声势浩大但实际效果微小的事物。
7. 数九寒天:形容极端寒冷的冬天。
8. 纸上谈兵:指只在纸面上空谈而缺乏实际行动。
9. 一箭双雕:形容一举两得或一次解决多个问题。
10. 闭月羞花:形容女性容貌极美,人所难及。
11. 三纲五常:指儒家的伦理观,主要包括君臣、父子、夫妻三纲和孝悌忠信节义五常。
12.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形容一个人得势之后,连带着周围的人也得到好的待遇。
13. 虎父无犬子:形容子女继承父辈的品质或才能。
14. 画蛇添足:指多此一举,做了多余的事情。
15. 醉翁之意不在酒:形容说话或行动表面上与本意无关,实际是有所深意。
16. 纸包不住火:比喻事情的真相无法掩盖。
17. 功亏一篑:指做事虽然付出了努力,但最后因为一点小疏忽而功亏一篑。
18. 拔一切不平之事:指人为消除不公平现象而行动。
19. 众望所归:指某人获得了人民的普遍支持。
20.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指人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这是最大的善行。
21. 井底之蛙:比喻眼界狭窄,见识浅薄的人。
22. 老骥伏枥:比喻年老体衰而仍有所作为。
23. 浑水摸鱼:比喻在混乱的局面中捞取私利。
24. 抛砖引玉:指故意丢出一块砖头,引来别人给予更好的意见、观点。
25. 天作之合:形容两个人天生就是一对的婚配。
26. 悬梁刺股:形容为学习或工作而废寝忘食、毫不松懈的精神状态。
27. 察己知人:表示人要时刻反省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才能正确地判断别人。
28. 亡羊补牢:比喻事后废后悔是没有用的,必须及时补救错误。
29. 改邪归正:指人能够从错误、邪恶的道路上回头向善。
中国古代历史典故
中国古代历史典故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厚,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典故。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典故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历史典故(一)清风两袖于谦是明朝著名的忠臣和民族英雄。
他曾先后担任过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尚书等职,其人作风廉洁,为人耿直。
当时朝政腐败,贪污成风,贿赂公行。
宦官王振权势极大,经常以权谋私,各地官僚为了讨好他,总在进京时献上珠宝白银与当地土特产等。
巡抚于谦却与别人不同,每次进京奏事都不带任何礼品。
有位同僚劝他说:“你虽然不献金宝,攀附权贵,也应该带一些土特产如线香、蘑菇、手帕等物,送点人情呀!”于谦当下笑着作了首诗以示对那些阿谀奉承之人的嘲弄:“绢帕茹蘑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这首诗的意思是:绢帕、蘑菇、线香这些东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可是因为贪官污吏的搜刮,它们反而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所以我什么也不带,只带两袖清风去朝见天子,免得老百姓心生不满。
)然后,他果然不带一物,两袖清风地上路了。
小编解读后人用“清风两袖”(或“两袖清风”)形容为官者正直、清廉的品行。
《论语》中说“清正在德,廉洁在志。
”于谦能在贪腐成风的社会环境中出淤泥而不染,正是因为他有着“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志向。
历史典故(二)疏广论遗产汉宣帝刘询在位时,曾聘用疏广做太子的老师。
在疏广的精心教导下,太子进步非常快,疏广因此受到汉宣帝的赏识。
当他年老退休时,为了表彰其教导太子的卓著成绩,宣帝赐给他黄金20斤,皇太子又赠给他黄金50斤!衣锦还乡后,疏广置办酒食,请亲戚朋友同享皇帝的恩赐。
有人劝疏广,用这些黄金为子孙购置产业。
疏广说:"我虽然老了,可我还没有糊涂到不念及子孙后代的地步。
我早就考虑到,就家里现有的房产、土地,已经足够了。
只要儿孙们辛勤劳动,完全可以丰衣足食。
贤明的人有过多财富,就会抛弃自己的志向;愚昧的人有过多财富,就会增加他们的过失。
20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
20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中国古代历史是一座厚重的文化殿堂,留下了许多典故让人们津津乐道。
这些典故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智慧和道德的象征。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20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
1. 夸父逐日夸父是中国神话中的一位英勇的猎人,他非常傲慢自负,曾经追逐太阳,结果因过度疲劳而死去。
这个典故告诉了人们虽然追求梦想很重要,但也不能放弃对自身能力的理性评估。
2. 山海经《山海经》是中国古代记载山川地理和神话传说的一部重要著作。
其中描述了许多神奇的山川和奇异的生物。
这部古籍代表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3. 曹操与诸葛亮曹操是魏国的开国皇帝,聪明、机智而且善于用兵。
而诸葛亮是刘备的谋士,才智过人,被誉为“卧龙”。
这两位历史人物的智谋在中国史书上被广泛讲述,成为了聪明才智的象征。
4. 李白醉酒李白是中国唐代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喜欢饮酒。
他的诗歌常常描绘了醉后的豪情壮志和对生活的热爱,因此被后世誉为“诗仙”。
5.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关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将领,他在三国时期效力于刘备。
他以身经百战、武勇过人而闻名,所以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于他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
6. 赵云单骑救主赵云也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他勇猛善战,武艺高强。
在赤壁之战中,他曾一人穿越敌阵,奋不顾身地救出了刘备,被尊称为“龙的传人”。
7. 孟母三迁“孟母三迁”是一则教育故事。
孟母为了给孟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三次迁居,以期望他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8. 范蠡与西施范蠡是春秋时期越国著名的谋士,非常聪明机智。
西施是一个美丽的女子,被誉为“四大美女”之一。
范蠡因了解西施的美丽,而借机帮助越国建立了强大的实力。
这个典故展示了智勇双全的人物形象。
9. 孔子与弟子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创立了儒家学说。
他的弟子们认真学习他的思想,传承其道德伦理观念,并广为传播。
中国的十大历史典故8篇
中国的十大历史典故8篇中国的十大历史典故8篇中国的十大历史典故篇1【青梅竹马】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形容少男少女天真无邪,亲昵嬉戏的形状。
又以“两小无猜”喻幼男幼女天真纯洁,彼此相处融洽。
如《聊斋志异。
江城》:“翁有女,小字江城,与生同甲,时皆八九岁,两小无猜,日共嬉戏。
”典见《李太白集》中国的十大历史典故篇21.魏道武帝拓跋入选理由:爱吃羊肉汤一碗羊肉汤成就了毛修之。
拓跋跬打败夏国后,擅长烹饪的毛修之被俘。
后来他便找时机炖了一碗羊肉汤给尚书崔浩吃。
崔浩一尝,认为这是天下第一美味,便把毛修之推荐给了拓跋焘。
拓跋焘吃了毛修之的佳肴后,也点头称赞,便命毛修之为太官令,成了皇帝的私人厨师。
从此,毛修之平步青云,仕途上一帆风顺,后又做尚书、光禄大夫,直到南郡公。
2.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入选理由:爱吃柑橘宋文帝病重,便让弟弟刘义康做代理皇帝。
故送礼的,把礼品一分为二,上品给刘义康,次品留给文帝。
文帝有次吃柑,见其又小又涩。
刘义康见后,给文帝从家里拿了些又大又甜的。
3.齐明帝萧鸾入选理由:爱吃粽子太官端上的有粽子,齐明帝萧鸾便说:“这么多饭食,我一顿吃不了。
粽子四个角都破了,我打包行不,留下来当晚饭吃吧。
”4.周宣帝宇文S入选理由:爱吃羊肋宇文S在吃饭时,吃了一个羊肋,把肉吃完后,把骨头送给了傅伏,并说道:“这骨头,你要好好保存。
这可是我啃过的骨头。
”傅伏连忙把骨头收藏起来,后与宇文邕共同进餐。
5.唐肃宗李亨入选理由:爱吃熟肉唐肃宗还是太子时,经常陪着老爹玄宗吃饭。
一次御膳房准备了熟肉。
其中有熟羊腿。
皇帝让肃宗把羊腿分割开来,肃宗便将羊腿割开,然后他用饼将手上沾满的羊油擦下去,皇帝看了很不高兴。
肃宗擦完手将饼吃了,唐玄宗又很满意了,对肃宗说:“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理应珍惜。
”6.宋太祖赵匡胤入选理由:爱吃羊肝赵匡胤半夜突然起来。
他此时非常想吃羊肝,却犹豫不决,不肯下令。
中国历史典故10篇
中国历史典故10篇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
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今日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典故大全,接下来随着我一起来看看吧!历史典故(一)侨札之分《左传.襄公二九年》:“(吴公子札)聘於郑,见子产如旧相识,与之缟带,子产献紵衣焉。
”春秋郑国公孙侨(子产)与吴国公子季札在外交事务中一见如故,互赠缟带纻衣以表友情。
后因以此譬如挚友之交的典故。
《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
《三国志.吴书.陆抗传》:“故得将士欢心。
”裴松之注引晋.孙盛《晋阳秋》:“抗与羊祜推侨札之好,抗尝遗祜酒,祜饮之不疑,抗有疾,祜馈之药,抗亦推心服之。
”依样画葫芦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一:“谷自以久次旧人,意希大用。
建隆(宋太祖年号)以后为宰相者,往往不由文翰,而闻望皆出谷下。
谷不能平,乃俾其党与,因事荐引,以为久在词禁,宣力实多,亦以微伺上旨。
太祖笑曰:‘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
何宣力(致力,用力)之有?’谷闻之,乃作诗书于玉堂之壁曰:‘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
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
’太祖亦薄其怨望,遂决意不用矣。
”(见《稗海》第三函)此事又见宋.孔平仲《孔氏谈苑》卷四,宋释文莹《续湘山野录》,内容大概同。
陶谷以自己是翰林苑老臣,盼望得到提拔。
但宋太祖认为,翰苑之人,没有创新,只是效仿照搬,故不用。
后常用以譬如照式效仿,毫无创新的作法。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发凡》:“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那么经生之案也。
”历史典故(二)使船如使马晋.崔豹《古今注》下卷《杂注》第七:“孙权时名舸为赤马,言如马之走陆也,又以船名驰马。
”三国时,孙权以舟行喻奔马,故以各类船只命名为赤马、驰马之称。
后因用“使船如使马”指南人惯使舟行水中之典。
中国古代历史典故
中国古代历史典故
1. 楚庄王:古代史书《左传》提到,楚庄王曾发明“信使”,把他的使者装满礼物,从楚国送到六国以讨晋国的支持。
后来的《史记·王莽传》把这个故事给改成了楚庄王发明了“鸟使”把使者送到六国。
2. 田忌赛马:古代史书《吕氏春秋·田赋》记载,楚国曾请夏侯惇出马讨伐楚,楚国国王田忌为了阻止夏侯惇,发挥赛马的计谋,派出三匹马去赛跑,并让马夫临阵比试,结果夏侯惇的马夫败北,最终避免了楚国的一场灾难。
3. 东汉桓温之乱:桓温,字子牙,号琳卿,东汉末年大臣,曾煽动诸侯,与刘秀联合起来反抗曹操,发动汉朝历史上最大的内乱——东汉桓温之乱。
这一乱事最终被刘秀战胜,最终使汉朝垮台。
中国历史典故大全
中国历史典故大全中国历史悠久,充满了丰富的典故,这些典故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还能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智慧和启示。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国历史典故,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启迪和思考。
一、子牙三尺又何妨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周本纪》。
相传周朝有一位名叫燃灯古佐的大臣,他才华横溢,深得周文王赏识。
有一次,燃灯求学于射圣子牙,子牙看出燃灯的才华非凡,对他说:“三尺之童又何妨?”这句话意味着人的才华应该以实际表现为准,而不应被年龄所限制,年龄不是判断一个人能力的唯一标准。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要被别人的眼光所束缚。
二、刻舟求剑这个典故出自《庄子·逍遥游》。
相传有一位叫庄子的哲学家,他的一个朋友游到一座河边,不小心将剑掉入了河中。
朋友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下记号,想要以船的位置来记忆剑的位置。
庄子笑着说:“你以为剑还在船上吗?在水底,你的刻舟求剑是无用的。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人生中有时候我们会固守一些已经过时的观念或者行为方式,而不愿意改变。
三、殊途同归这个典故出自《庄子·列御寇》。
相传古代有两个人分别从山东和山西两地去往楚地,他们在路上相遇并一同迈出了上山的脚步。
但是他们选择了不同的路径,一个沿着空旷的草原走,另一个则沿着陡峭的山岩攀爬。
最终,他们都到达了山脚下。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虽然每个人的生活道路不同,但最终都能达到成功。
四、愚公移山这个典故出自《列子·汤问》。
相传有一个叫愚公的老翁,家门前的两座大山挡住了他通往家门口的路。
愚公决心要搬走这两座大山,尽管周围的人嘲笑他无知的决定。
但是愚公坚持不懈,最终得到了神仙的帮助,成功搬走了两座大山。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毅力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五、管鲍之交这个典故出自《史记·管晏列传》。
相传管仲和鲍叔是春秋时期的两个重要人物,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管仲和鲍叔互相帮助,共同致力于国家的发展。
中国历史典故
中国历史典故中国历史典故1.炎黄子孙: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ī)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自称“炎黄子孙”。
2.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
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因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3.桀骜不驯: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é)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4.烽火戏诸侯:周幽王千金难求妃子(褒姒)笑,烽火连台戏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都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太子即位,为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5.春秋五霸:东周在历史上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第一个称霸的齐桓公,与后来的晋文公(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起,在历史上被称为“春秋五霸”。
(后两位也有说是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6.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子牙之交。
7.秦晋之好:指秦穆公帮助流亡在秦国的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嬴(yíng)嫁给了重耳,成就了“秦晋之好”。
8.问鼎中原: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9.卧薪尝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历经22年,复仇雪恨灭吴国,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
10.商鞅变法:商鞅(yāng),原名公孙鞅,秦孝公期间,其通过变法使秦国变得强大,但因执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后用车裂之刑(五马分尸)将其处死,可谓商鞅称王,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在乌江边拔剑自刎,“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西楚霸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19.飞将军李广:汉朝猛将,一生抗击匈奴,赢得飞将军美名,后被卫青陷害引剑自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典故大全
典故的来源大致有三个。
第一,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典故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典故(一)
振臂一呼
西汉时,汉朝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
第二年秋天,汉将李陵带领五千步兵北上。
他的军队走了很长时间,在一处开阔的地方,与匈奴单于率领的三万骑兵相遇。
尽管敌强我弱,但李陵及其部下毫不畏惧,奋勇杀敌。
匈奴单于见汉军非常骁勇,于是向北撤退。
李陵率众追赶,歼敌两千多人。
单于十分生气,又调来八万骑兵,与李陵的部队作战。
单于发现汉军没有后援部队,就打算把他们全部消灭。
李陵见势不妙,只得撤退。
单于率领部队追击。
李陵率领部将英勇反抗,杀死了很多敌军士兵。
单于觉得李陵太英勇了,恐怕自己吃败仗,就想收兵。
可是在这个时候,汉军中的一个小头目投降匈奴,泄露了军事秘密,说汉兵只剩下三千多人,而且受伤、得病的人非常多。
单于觉得汉军可以很快消灭,打消了原来的主意,下令对汉军进行全线进攻。
汉军吃了败仗,尸体堆满了原野,血流成河。
剩余的汉军已不足百人,且以伤者、病者居多。
李陵不肯服输,挥动着手臂,高声呼喊道:“快杀敌啊!”在李陵的号
召下,众士兵无论有伤无伤,全都举起手中的兵器,向匈奴冲杀过去。
匈奴兵见汉军这样英勇,惊得心惊胆战,纷纷向后退去。
后来,这支汉军部队还是被匈奴消灭,李陵万般无奈,只得投降匈奴。
历史典故(二)
唾面自干
娄师德是唐代的一位名臣。
他性情温和,为人厚道,为官四十年,从不与人结怨。
武则天欣赏他的才能,委以重任。
一次,他的弟弟被提拔到代州去做刺史。
临行前,娄师德对弟弟说:“我和你都蒙受皇上的恩宠,待遇十分优厚。
这是很容易招惹别人妒忌的,一定有人想找我们的过错。
如果遇到这样的人,你将怎样应对呢?”
他的弟弟想了想,说:“假如有人把口水吐到我脸上,我绝不和他计较,擦干净就是了。
”
没想到娄师德却说:“人家既然把口水吐到你脸上,表示心中在怨恨你,擦干净一定会增加他的怒意。
所以,你应该让口水自己干掉,含笑承受,这样他的怒气才会消失。
”
弟弟大为折服,忙说:“谨受教。
”
历史典故(三)
山公启事晋代山涛任吏部尚书,擅于擢拔人才,每有官缺,均先亲自选题数人,写成奏章,密启皇帝选录,然后公奏,故举无失才,时称为“山公启事”。
见《晋书.卷四十三.山涛传》。
后用以称扬荐贤举能,知人明鉴。
唐.张九龄.《奉和吏部崔尚书雨后大明朝堂望南山诗》:“山
公启事罢,吉甫颂声传。
”唐.李商隐.《赠宇文中丞诗》:“人间只有嵇延祖,最望山公启事来。
”后遂用“山公启事、名贤启事、山公启、山涛启、山公鉴、山涛鉴、山公识”等称扬荐贤举能,知人明鉴。
龙阳泣鱼《战国策.魏策四》:“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馀鱼而涕下。
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
’王曰:‘然则何为出涕?’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
’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後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
今以臣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
今臣爵至人君,走人於庭,辟人於途。
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於王也,必褰裳而趋王。
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之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后遂以“龙阳泣鱼”为失宠之典。
历史典故(四)
1、楚王问鼎
《左传》记载,春秋时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不得不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竟骄横地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
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
鼎是古代国家的权利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2、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次诸侯会盟的盟主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说指齐桓公,晋襄公,楚庄公,武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指战国时期的七个最强的诸侯国齐、楚、燕、韩、赵、
魏、秦。
历史典故(五)
1、逐鹿中原
楚汉战争时期,汉王刘邦封部将韩信为齐王,对他非常宠信。
韩信的谋士蒯通看到韩信的力量已经很大,就劝韩信背叛刘邦,带领军队与刘邦、项羽共争天下,那时天下三分之势可以实现。
可是,韩信觉得刘邦对他不错,不忍心背叛汉王。
刘邦打败项羽后,当上了皇帝。
可是,他开始猜忌韩信了。
有一次,刘邦带兵出征后,吕后假传圣旨,将韩信抓起来,说韩信想篡夺帝位,准备将他杀死。
韩信见到刘邦、吕后这样无情无义,后悔地说道:“我当初不听蒯通之言,所以才有今天这个下场!”
刘邦打了胜仗回来后,听别人讲述韩信的遗言,就将蒯通抓来,要治他的罪。
蒯通大喊冤枉,说自己无罪。
刘邦问他:“你当初唆使韩信反叛我,我今天准备杀了你,这不是很合理吗?你还有什么话可说?”
蒯通一点儿也不害怕,从容不迫地说:“狗都知道对自己的主人要忠诚,我那时是韩信手下的谋士,当然要忠于韩信,为他考虑。
再者说,那时候秦朝失去了政权,全天下的人都在追逐它,谁有本事就能得到它。
你的对手因为力量不够才会失败,你要愿意杀就杀吧!反正你是胜利者。
”
刘邦听完蒯通的话后,觉得这个人就是胆子大,对自己并不构成威胁,就把他放了。
2、画地为牢
打柴的武吉是一个孝子。
一天他到西岐城来卖柴。
在南门,正赶上文王车驾路过。
由于市井道窄,将柴担换肩时不知塌了一头,翻转扁担时把守门的军士王相耳门上打了一下,当即就打死了,被拿住来见文王。
文王说:“武吉既打死王相,理当抵命。
”
命在南门地上画个圈做牢房,竖了根木头做狱吏,将武吉关了起来。
三天后,大夫散宜生路过南门,见武吉悲声痛哭,问他:“杀人偿命,理所当然。
你为什么要哭呢?”武吉说:“小人母亲七十岁了,她只有我一个孩子,小人也没有妻子,母老孤身,怕要被饿死了!”
散宜生入城进殿来见文王,说:“不如先放武吉回家,等他办完赡养母亲的后事,再来抵偿王相之命。
不知如何?”文王准了,就让武吉回家去了。
“画地为牢”比喻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
中国历史典故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