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40个典故
中国古代常用典故(共92个)

中国古代常用典故(共92个)1、鸿雁《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
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
”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2、神器指帝位、政权。
《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3、琴瑟(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4、螟蛉《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
”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
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作为螟蛉养子的代称。
5、月老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
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官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见《续幽怪录·定婚店》)。
后来因此称煤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6、陶朱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
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7、祝融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8、秋水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春山,指眉。
9、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
40个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

40个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中华上下五千年,产生了无数历史故事。
当你说出一个典故的时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吗何为'永结秦晋之好'为什么说“问鼎中原”“桃李满天下”又出自什么典故1、炎黄子孙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二族又融合在一起,所以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
2、周公吐哺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他曾两次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崩,又辅佐成王摄政,制礼乐,天下大治。
据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成为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典范。
3、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之交。
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后,公子纠死,管仲被囚禁了起来。
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
后管仲在齐国为相掌政,助齐桓公成为霸主。
管仲曾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4、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曾多次通婚。
晋献公曾将女儿嫁给秦穆公。
后献公妃子骊姬为乱,迫害献公之子申生、重耳。
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国时,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文赢并同宗四女嫁给了重耳。
公元前636年,穆公帮助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成就了“秦晋之好”。
5、楚王问鼎《左传》记载,春秋时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不得不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竟骄横地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
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
鼎是古代国家的权利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6、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次诸侯会盟的盟主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说指齐桓公,晋襄公,楚庄公,武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指战国时期的七个最强的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秦。
中华典故500则

中华典故500则本文将精选500则中华典故,从历史传说到名人故事,从寓言故事到成语引用。
让我们一起来探寻这些中国传统典故的魅力。
一、历史传说1. 大禹治水在古代,《大禹治水》是中国四大文化神话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的缩影。
传说大禹治水耗时九年,劝农耕田,引河直道,最终战胜洪灾,天下太平。
大禹治水成为了中国改革传统的代表,并且大禹治水也是大禹学堂的教育理念的来源。
2. 妲己在《山海经》中,妲己是商纣王的美女宠妃,她曾经勾结率领各部落反叛,最终被周武王所灭。
3. 吕布与貂蝉《三国演义》中,吕布是曹操手下的大将,貂蝉是国色天香的绝世美女,两人之间的故事成为了千古传颂的爱情故事。
4. 西施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因为长得太漂亮,被迫牵延千里。
5. 孟姜女哭长城孟姜女是一个很感人的古代故事,她丈夫被强迫劳作,她在长城旁召集村民,想重新寻找丈夫的尸体。
6. 白蛇传白蛇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爱情传说,故事主要讲述了荆宁和白素贞之间的爱情故事。
7. 梁山泊《水浒传》中的梁山泊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宋江和他的几百兄弟反抗腐败官员的故事。
8.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三国时期的群雄争霸和英雄豪杰之间的恩怨情仇。
9.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这个故事讲述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
10. 燕郊说葛《燕郊说葛》是《史记》中的一篇记载,主要讲述了齐国人葛文的故事,作为后人向往和学习的榜样。
二、名人故事11. 孔子的言行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成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12. 孟子说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言行对后人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13. 关公关公是中国古代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他的忠诚和义气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14. 范蠡的为山移范蠡是春秋时期越国的贤臣,他通过为山而移水的举动,成就了岳州。
15. 诸葛亮的隆中对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他的用兵谋略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作文素材】《人民日报》总结的40个不可不知的中国古代历史典故(1)

《人民日报》总结的40个不可不知的中国古代历史典故中华上下五千年,产生了无数历史故事。
当你说出一个典故的时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吗?何为“永结秦晋之好”?为什么说“问鼎中原”?“桃李满天下”又出自什么典故?1.炎黄子孙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二族又整合在一起,所以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
2.周公吐哺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封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他曾两次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制礼乐,天下大治。
据说他“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周公也成为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典范。
3.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的朋友之情。
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后,公子纠死,管仲被囚禁了起来。
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
后管仲在齐国为相掌政,鲍叔牙甘居管仲之下,情谊不减。
后来,管仲助齐桓公成为霸主。
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
”4.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曾多次通婚。
晋献公曾将女儿嫁给秦穆公。
后献公妃子骊姬为乱,迫害献公之子申生、重耳。
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国时,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文嬴并同宗四女嫁给了重耳。
公元前636年,穆公帮助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成就了“秦晋之好”。
5.楚王问鼎《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
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6.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次诸侯会盟的盟主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说指齐桓公、晋襄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中国一百个常见的历史典故

中国一百个常见的历史典故导读:你知道中国有哪些常见的历史典故吗,下面为你介绍一百个常见的历史典故,仅供参考!1、夸父逐日——追求真理、理想信念、献身精神等。
2、神农尝百草——开拓创业、勇于实践、不断探索等。
3、精卫填海——矢志不渝、持之以恒、敢于奋斗等。
4、尧舜禅让天下——可以论证出于公心、选贤举能、欣然让位等。
5、大禹治水——奉献精神、公而忘私、勇于实践等。
6、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眷恋故园、忠贞气节等。
7、周文王礼遇姜子牙——礼贤下士、起用人才等。
8、周公吐哺——当政者心怀天下、延揽贤士等。
9、周成王桐叶封第——言而有信、谨言慎行等。
10、曹刿论战——知彼知己,审时度势、一鼓作气等。
11、管仲、鲍叔牙之交——人的诚挚友谊、信任、彼此关怀等。
12、董狐的直笔——耿直仗义、不畏权势、实事求是、忠于职守等。
13、晏子使楚——不卑不亢、聪明机智、维护人格国格等。
14、赵简子与中山狼——不辨敌友、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等。
15、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奋发图强等。
16、鲁班发明锯子——类比思维、触发灵感、造福后世等。
17、孙武操练女兵——严于律令、整军经武效果惊人等。
18、西门豹治邺——破除迷信、革故鼎新、兴利除弊等。
19、商鞅变法——改革求新、富国强兵、动机与效果背反等。
20、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谏纳谏、广开言路、勇于接受批评等。
21、孙膑、庞涓斗智——气量之宽窄、智谋之高下等。
22、孟尝君养士——重视人才、招贤纳士、一技之长皆有用等。
2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突破传统、努力学习引进等。
24、孟子母亲择邻而居——正确引导子女、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等。
25、冯谖孟尝君狡兔三窟——居安思危、深谋远虑、留有后路等。
26、庄子谈庖丁解牛——得其要道、掌握规律、应刃解难等。
27、李冰修都江堰——功在当代、泽及后人、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等。
28、扁鹊见蔡桓公——病须早治、讳疾忌医、后患无穷等。
29、苏秦悬梁刺股——立志自强、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等。
中国100个常见典故-初中

中国100个常见典故011、夸父逐日:追求真理、理想信念、献身精神等。
2、神农尝百草:开拓创业、勇于实践、不断探索等。
3、精卫填海:矢志不渝、持之以恒、敢于奋斗等。
4、尧舜禅让天下:可以论证出于公心、选贤举能、欣然让位等。
5、大禹治水:奉献精神、公而忘私、勇于实践等。
6、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眷恋故园、忠贞气节等。
7、周文王礼遇姜子牙:礼贤下士、起用人才等。
8、周公吐哺:当政者心怀天下、延揽贤士等。
9、周成王桐叶封第:言而有信、谨言慎行等。
10、曹刿论战:知彼知己,审时度势、一鼓作气等。
11、管仲、鲍叔牙之交:人的诚挚友谊、信任、彼此关怀等。
12、董狐的直笔:耿直仗义、不畏权势、实事求是、忠于职守等。
13、晏子使楚:不卑不亢、聪明机智、维护人格国格等。
14、赵简子与中山狼:不辨敌友、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等。
15、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奋发图强等。
0216、鲁班发明锯子:类比思维、触发灵感、造福后世等。
17、孙武操练女兵:严于律令、整军经武效果惊人等。
18、西门豹治邺:破除迷信、革故鼎新、兴利除弊等。
19、商鞅变法:改革求新、富国强兵、动机与效果背反等。
20、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谏纳谏、广开言路、勇于接受批评等。
21、孙膑、庞涓斗智:气量之宽窄、智谋之高下等。
22、孟尝君养士:重视人才、招贤纳士、一技之长皆有用等。
2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突破传统、努力学习引进等。
24、孟子母亲择邻而居:正确引导子女、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等。
25、冯谖孟尝君狡兔三窟:居安思危、深谋远虑、留有后路等。
26、庄子谈庖丁解牛:得其要道、掌握规律、应刃解难等。
27、李冰修都江堰:功在当代、泽及后人、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等。
28、扁鹊见蔡桓公:病须早治、讳疾忌医、后患无穷等。
29、苏秦悬梁刺股:立志自强、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等。
30、田单以火牛阵攻燕:不屈不挠、智勇抗敌、创新开拓等。
0331、廉颇与蔺相如:大智大勇、改过从善、团结保国等。
传统历史文学典故100例

传统历史文学典故100例1、炎黄子孙:大约四千七百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禅让制: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
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u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e)”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
纣创造了“炮烙”、“虿(cha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0、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o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著有《周易》,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11、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chu)”,比干被挖心、萁(qi)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中国历史典故100条

中国历史典故100条1、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
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u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e)”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
纣创造了“炮烙”、“虿(cha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0、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o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著有《周易》,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11、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chu)”,比干被挖心、萁(qi)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12、周幽王千金难求妃子(褒姒)笑,烽火连台戏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都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40个典故春秋战国历时500余年,其间战役此伏彼起,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形势跌宕变幻。
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兵营中的运筹帷幄,交际场合的战略比武,给咱们留下了许多耳熟能详的前史典故。
1烽烟戏诸侯(图三)在西周末年,糊涂的周幽王为赢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吝在城中扮演以烽烟向诸侯请教的闹剧。
效果,少数民族犬戎攻击西周,复兴烽烟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完毕。
从此周皇帝的威望一泻千里,呈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形势。
2尊王攘夷齐桓公在效果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
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随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抢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
但齐桓公上台后,垂青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施行革新,总算国富兵强。
春秋时期,周皇帝的方位一泻千里,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壮的诸侯趁机发起吞并战役,强逼别的各国供认其霸主方位。
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帜,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全国”,变成春秋时期榜首个霸主。
3闻名华夏传闻楚庄王在推广霸业的进程,曾率军在周王室地址的洛邑城外张牙舞爪,并遣使问九鼎的巨细轻重。
鼎标志王权,庄王闻名,标明夺权之心。
4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争,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
楚成王收留并招待他,他承诺如晋楚发作战役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忙下重回晋国执政。
晋国支撑宋国与楚国发刁难立,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化而大胜。
5一举成名(图四)相传楚庄王临政三年整天作乐,不睬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风闻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样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举成名。
”然后整理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构成大治形势。
6谙熟门路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恳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略;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恳求救兵,管仲跟从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
在回国途中,因假导游引着迷谷,使齐军受困。
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领路而化险为夷。
7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屡次建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以为自个的武功盖过他的嘴。
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屡次躲避,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羞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洽,变成同生共死的友谊。
8坐而论道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法,能善谈用兵之道,连爸爸也难不倒他,自以为是全国无敌。
赵奢以为他是坐而论道不知交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代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竭力对立,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9千叮万嘱(图五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干,就将180名年青宫女交给孙武练习。
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
孙武向宫女们奉告了口令往后伐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部队乱成一片。
孙武再一次下达指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柢不听指令。
孙武说号令已然现已了解又不听令,这是头目之罪,指令将两名队利益死。
吴王匆促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依然杀了两个王妃。
然后,孙武从头练习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10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动戎行救赵。
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建议引兵去攻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么,不光能免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惫不胜。
田忌采用了孙膑的战略,引兵直奔大梁。
魏军闻讯匆促撤回攻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拯救大梁。
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
魏军大北,简直全军覆没。
11胡服骑射赵国国君武灵王决计革新图强。
武灵王见胡人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做法迅疾,十分灵敏,便抉择向胡人学习,革新战士服装,翻开马队。
不到一年功夫,赵国具有一支强壮的马队,经过身经百战,赵国成了其时稀有的强国之一。
12窃符救赵(图六)秦国派兵攻击赵国的国都邯郸。
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
秦国风闻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要挟魏王,魏王屈从于秦国,指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
赵王向魏国令郎信陵君写信求救。
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恳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然后夺取了兵权,带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13朝梁暮陈战国年代秦楚相争再三,各诸侯国视好坏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
因而构成了一个描绘在列强抢夺势力计划的条件下,各集团和咱们的心境不坚决多变,重复无常的成语。
14图穷匕见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扮演悲凉的一幕。
荆轲离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勇士一去兮不复还。
”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
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区域的地图,当赢政翻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
秦王大惊,猛地脱节。
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15发愤图强(图七)春秋末年,南边的吴、越也参与了争霸战役,吴王夫差大北越国,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摧残,越王勾践受尽耻辱。
勾践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雪恨,请范蠡帮忙练习戎行,委任有贤达的人,自个亲身参与劳作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履历,后来总算灭掉吴国。
16爱媵贱女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旧日秦穆公嫁女儿怀赢给晋令郎,预备了十分丰盛的陪嫁品,光穿戴有富丽衣裳的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
新嫁到晋国时,晋国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么美丽,所以都想找个陪嫁的女妾抢回家去,却以为秦国的国主还不如女妾美丽,而轻贱秦国的国主。
这则故事是韩非答复楚王所提出的疑问时讲的一则故事。
所举的“秦伯嫁女”一例与“买椟还珠”一同阐明一种就事的道理,即切勿怀文忘用,乃至以文害用。
后世常以此比方办作业舍近求远,舍本求末。
17白虹贯日(图八)出自<战国策之魏策四>:聂政是战国时韩国轵人,由于杀人避仇,逃到齐国,以屠宰为生。
韩卿严遂与韩相韩傀有隙,想要报仇,风闻聂政侠义勇为,便送黄金百镒做为聂政妈妈的寿礼,并阐明欲请聂政刺杀仇敌之意。
聂政以妈妈尚在需求人赡养为由没有容许。
后来聂政的妈妈身后,聂政独行仗剑刺杀韩傀,碰上了白虹贯日的景象,刺中了韩哀侯,他自个也自杀身死。
白虹贯日是一种大气光学景象,即是如今所说的日晕。
古人迷信,常把此做为是损害君王的天象异兆,也附会为精诚上感天道。
18毕万昌大出自<左传闵公元年>:春秋时,晋献公灭掉魏,把魏地赐给大臣毕万。
管占卜的大夫卜偃说:“毕万往后必大。
万,盈数也;魏,台甫也(魏同巍,故云),如今把魏地赏给毕万,是天意要启示他的子孙,使其昌大。
”后来,毕万的子孙公然树立了战国时的魏国。
正本这些都是古人附会之说。
后世就常以“毕万昌大”的典故指人晚辈发扬,茂盛昌大。
19抱冰握火出自<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别传>: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复国,常常以艰苦的日子条件来磨炼自个的毅力。
他隆冬抱冰,炎夏握火,发愤图强,废寝忘食,内修军政,外结诸侯,经过十年生聚,十年履历,总算转弱为强,灭亡了吴国。
后人以“抱冰握火”比方喫苦自厉,也用指日子艰苦。
20常存抱柱信(图九)出自<庄子盗跖>,屋生与自个心爱的女子相约于河桥之下,女子一向到河水涨潮时都没有来,而尾生则甘愿抱梁柱而死都不肯践约。
尾生忠于爱情,信守约誓,但头脑僵化,不知变故,故抱柱而死。
后以此为据守信约的典故,格外多用于男女间的爱情信誓方面。
21表里山河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时,晋楚决战之前,晋文公的谋臣,他也是晋文公的舅舅子犯劝文公参与决战,他以为即便仗打败了,凭太行山和黄河之险,也可坚守无虞。
明地舆国防之固。
而元张养浩在<潼关心古>中:峰峦如聚,波澜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者,意踟蹰。
中的“山河表里”即用此事,一方面阐明潼关形势的险峻;另一方面反衬诗人一路所见秦汉宫阙的破落,群众处于战乱之际的无边磨难。
22自愧不如(图一十)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
在秦晋韩原之战中,晋军大北,晋惠公被秦兵所抓获,晋大夫头发蓬乱下垂的拔帐随行。
秦穆公劝说道:“二三子何其忧虑也!寡人预备请晋君去我秦国,岂敢过火分呢(这是表面上安慰晋国大夫等人的话)?”晋大夫所以三拜稽首道:“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鄙人风。
”实习上晋大夫这番话,是与秦穆公约誓,期望他说了话要管用。
“劣势”的意思即是你的许诺不只六合共鉴,咱们鄙人这些做臣子的也都听见了,期望你不要食言。
“拜劣势”原是谦恭卑怯的举动,后逐步又演化成“自愧不如”的成语,用为甘居下列的自谦词。
23背城借一出自<左传成公二年>:公元前五八九年,晋、鲁、卫三国的联军打败齐军后,齐顷公派大臣宾媚人(即国佐,曾掌管齐国之政)带上贿赂去见晋军主帅却克,当晋方提出耻辱齐国的严苛条件时,宾媚人本着保护齐国庄严,坚决地加以回绝,并预备”背城借一“。
鲁、卫两军主将,都劝说却克与齐休战求和,晋总算扔掉了持续攻击的建议,签定了盟约,齐国得以化险为夷。
后来以“背城借一”标明誓与敌人决一死战。
24班荆道故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春秋时,楚国伍子胥的祖父伍举与蔡水师子朝(文公之子,令郎朝)的儿子公孙归生是好兄弟。
伍举娶与王子牟(即申公),王子牟因违法流亡后,楚人皆言:“王子牟流亡实为伍举护卫之。
”所以伍举也因受牵连而逃奔到郑国,然后预备到晋国去。
恰在这时,公孙归生也行将去晋国,二人在郑国郊国相遇。
他们“班荆(扯草铺地)相与食(坐在上面,一面吃东西),而言复故(一面扳话回来楚国的作业)。
后以“班荆道故”指兄弟在途中邂逅相逢共话旧情。
25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
苌弘是春秋时周敬王的大臣刘文公所属的大夫。
刘氏与晋范氏代代通婚姻,苌弘曾帮忙过范氏,晋卿赵鞅为此声讨他,晋君怪怨周敬王,周敬王便把苌弘杀死。
苌弘死于蜀,蜀人感之,以柜盛放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及精诚之至也。
当然化碧之说为后人的演义。
后来常以“苌弘化碧”来比方忠贞之人含冤而死;或指为国牺牲,忠烈精力长存。
像明末出名将领袁崇焕就有身后,鲜血化碧一说。
26凿壁偷光(图一十一)出自<战国策秦策一>。
苏秦游说秦王,上书前次,秦王没有采用他的建议,他回到家中,爸爸妈妈妻嫂都不睬睬好。
他伤感之余,喫苦自励,废寝忘食的竭力攻读。
夜里读书至困欲睡时,就用锥子刺扎大腿,以便清醒起来,持续学习。
这种勤苦自强的精力,向来被人赞颂,变成旧时劝学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