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常用的历史典故
中国历史典故大全【5篇】_中国历史典故一分钟诵读
![中国历史典故大全【5篇】_中国历史典故一分钟诵读](https://img.taocdn.com/s3/m/b355a9fb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81.png)
中国历史典故大全【5篇】_中国历史典故一分钟诵读历史文化总是那么的吸引人们的眼光,中国历史典故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中国历史典故大全【5篇】_中国历史典故一分钟诵读,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乌鸟私情【出处】(晋代)李密《陈情表》。
【释义】乌鸟:古人传说,小乌能反哺老乌。
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
【历史典故】李密,名虔,字令伯,武一一人,西晋文学家。
李密从小境遇不佳,出生六个月就死了父亲,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何氏改嫁。
他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一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闻名。
相传,祖母生病的时候,李密痛哭流涕,每天晚上衣不解一带,守在祖母的身旁,侍奉其左右。
所有的食物、汤药,一定要先自己尝过,然后才给祖母进食。
蜀国灭亡后,晋武帝准备让李密做太子洗马这个官,郡县不断催促他前去任职。
这时,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岁,年老多病,李密舍不得离开祖母,于是,就上书给晋武帝,陈述家里情况,说明祖母年老多病,需要人侍奉,这就是著名的《陈情表》。
李密在《陈情表》中恳切地说:“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我,今天祖母需要我,否则就不能安度晚年。
据说乌鸦都知道喂养衰老的母鸟,人岂能不如鸟呢?况且陛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许多官员都受到您的垂怜,何况我比他们更加特别。
我请求陛下准许我奉养祖母,让她安度晚年!”《陈情表》言语恳切,委婉动人,晋武帝看了,为李密对祖母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一奴一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惊弓之鸟解释: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
原指以巧制胜,现以“惊弓之鸟”来形容受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反过来说,它启示我们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品行端正,方能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俗话说的“未作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就是这个道理,也是与做贼心虚恰恰相反的意思。
成语故事:更羸(léi)陪同魏王散步,看见远处有一只大雁飞来。
30个经典的历史典故
![30个经典的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a48325a56529647d272852bd.png)
三一文库()〔30个经典的历史典故〕导语:历史,一是指过去事实的记载;二是指已过去的事实;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关于历史典故你们了解多少呢。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30个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30个经典的历史典故▲【典故】:▲1、顾恺之东晋时期绘画卓越的代表人物,是我国早期绘画理论家,代表作《洛神赋图》。
▲2、隋统一公元581年,杨坚灭北周,称帝,国号隋,为隋文帝,建都长安。
杨坚登基后以“节俭”、“杀贪官污吏”稳定了政权,后进行了系列的改革,其中最大的功绩是,废除了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开创了科举制。
公元587年,隋文帝举兵南下,消灭了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270年(东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3、唐朝建立公元604年,杨坚次子杨广夺取皇位,是为隋炀帝,公元617年,晋阳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攻入长安,立代王侑为帝。
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被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杀于江都,五月李渊在长安废隋恭帝侑,称帝,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隋朝灭亡。
▲4、玄武门之变唐高祖李渊有四子:三子玄霸早亡,长子太子建成、次子秦王世民、四子齐王元吉。
长子建成、四子元吉因惧怕李世民的势力,屡次设计谋杀李世民,公元626年,李世民伏兵玄武门,杀太子建成、齐王元吉,高祖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5、房谋杜断指唐太宗的两个得力的宰相,房玄龄、杜如晦,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能断大事,二人默契配合共同辅佐唐太宗,唐太宗视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6、文成公主和亲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朝松赞干布和亲,为加强藏、汉两族的友好作出了贡献。
▲7、玄奘西游取经公元627年,玄奘孤身西行取经,历经大小110个国家,到达佛教圣地——天竺。
公元645年返回长安,历时18年,带回佛经600余部,著《大唐西域记》。
▲8、贞观之治公元649年五月,唐太宗病逝,太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唐太宗在位期间“偃(yan)武修文”,使得百姓安居乐业,文化繁荣,国力鼎盛,史称“贞观之治”。
中国历史典故100条
![中国历史典故100条](https://img.taocdn.com/s3/m/02a2bcfb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80.png)
中国历史典故100条中国历史悠久,充满了许多有趣的典故,这些典故往往与历史人物、文化传统或重要事件相关。
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百个中国历史典故,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
1. 高山流水:出自唐代音乐家董庭谐的名篇,讲述了两位音乐家在高山流水之间的对话和较量,成为形容音乐技艺高超的典故。
2. 桃李满天下:出自《诗经·邶风·击鼓》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形容门徒出类拔萃,为人称道。
3. 刻舟求剑:出自《庄子·外物》篇,讲述了一个人在划船时,剑滑入水中,他却错误地认为剑仍在船上,一再寻找的故事。
4. 鸿毛泰山: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句话:“鸿毛泰山,不足与偕也。
”形容不相配的事物之间的差距。
5. 闭月羞花: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出自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6. 纸上谈兵:形容只有理论没有实践经验,做事不切实际的人。
7. 杯弓蛇影:出自晋代张华的《酉阳杂俎》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指因胆小而被自己的影子吓到。
8. 守株待兔:出自《庄子·逍遥游》中的一则寓言故事,以形容人仍然沉迷于过去的经验,不愿去发展自己。
9. 刮骨疗毒:出自《庄子·外篇·大宗师》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比喻治疗疾病必须除掉病根。
10. 志同道合:指志趣相投、追求相同目标的人们。
11. 瓜田李下:比喻做事不慎重,给人以可疑之处。
12. 悬梁刺股:指为学习刻苦努力,不辞辛劳。
13. 三顾茅庐:形容对人才的重视和坚持,来源于三国时期刘备拜访诸葛亮三次的典故。
14. 卧薪尝胆:形容坚决报复敌人,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15. 妄自菲薄:形容自卑、自贱。
16. 画蛇添足:比喻做事不恰当,反而弄巧成拙。
17. 刍荛之见:指零碎的见解,不能全面把握事物本质。
18. 金口木舌:形容口才极好、能言善辩。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历史典故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6ba949fb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eb.png)
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历史典故中国古代历史典故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和琢磨,沉淀下来的智慧和教训。
这些典故以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引领着人们,在日常生活、教育和文学艺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中国古代十大著名历史典故:1. 黄粱一梦《黄粱一梦》是指一个人失去了一切,只是在一个梦里享受美好生活。
这个典故出自《列子·黄粱》。
这个典故通常用于形容虚妄和不切实际的幻想,警示人们要理性对待现实,不要迷失于虚构的美好。
2. 三顾茅庐《三顾茅庐》是指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典故,出自《三国演义》。
刘备苦心寻找人才,最终在茅庐中找到了智勇过人的诸葛亮。
这个典故被用来形容经过多次尝试和努力,终于达到目标的坚持不懈。
3. 横扫千军《横扫千军》是指一个人或一军队勇往直前,战胜众多强敌的典故。
这个典故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率领大军,奋勇杀敌,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典故被用来形容战胜强敌的英勇气概。
4. 杞人忧天《杞人忧天》是指一个人过分焦虑和担心,对无关紧要的事情感到极度担忧的典故。
这个典故出自《庄子·秋水》。
故事讲述了一个杞国人担心天空将塌下来,而杞国没有天空支撑的担心。
这个典故常被用来形容无事生非的思维。
5. 纸上谈兵《纸上谈兵》是指一个人只在纸面上讨论战争和战术,而没有实际经验和实践的典故。
这个典故常用于批评那些理论缺乏实践的人,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6. 守株待兔《守株待兔》是指不思努力、固步自封,只等待机会主动来临的典故。
这个典故出自《庄子·应帝王篇》。
故事讲述了一个农夫不思努力,只守着株上的兔子,最终因为等待而失去了机会。
这个典故被用来形容对待机会的消极态度。
7. 背水一战《背水一战》是指处境万分危险,只能通过拼死一战来求生存的典故。
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平准书》。
故事讲述了汉朝将领汉阳侯参用计策抵挡了强敌,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个典故被用来形容在绝境中坚持战斗的决心和勇气。
中国著名历史典故故事10篇
![中国著名历史典故故事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98d7b772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66.png)
中国著名历史典故故事10篇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事件,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这些典故不仅告诉我们很多道理,还可以拓展我们的历史知识。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中国著名历史典故,方便大家学习。
《高山流水》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
”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
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庄周梦蝶》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
《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
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
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
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倾国倾城》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
”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
“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凌波微步》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长兄曹丕当政以后,备受猜忌,郁郁不得志。
他的《洛神赋》是一篇传诵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洛神的步态之美云:“体迅飞鸟,飘忽若神。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写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迹之态十分传神。
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轻盈。
如贺铸《青玉案》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即用此典。
(典见曹植《洛神赋》)。
《破镜重圆》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
40个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
![40个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57b45353fc4ffe473268ab29.png)
40个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中华上下五千年,产生了无数历史故事。
当你说出一个典故的时候,知道它背后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吗何为'永结秦晋之好'为什么说“问鼎中原”“桃李满天下”又出自什么典故1、炎黄子孙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二族又融合在一起,所以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
2、周公吐哺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他曾两次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崩,又辅佐成王摄政,制礼乐,天下大治。
据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成为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典范。
3、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之交。
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后,公子纠死,管仲被囚禁了起来。
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
后管仲在齐国为相掌政,助齐桓公成为霸主。
管仲曾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4、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曾多次通婚。
晋献公曾将女儿嫁给秦穆公。
后献公妃子骊姬为乱,迫害献公之子申生、重耳。
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国时,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文赢并同宗四女嫁给了重耳。
公元前636年,穆公帮助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成就了“秦晋之好”。
5、楚王问鼎《左传》记载,春秋时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不得不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竟骄横地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
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
鼎是古代国家的权利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6、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次诸侯会盟的盟主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说指齐桓公,晋襄公,楚庄公,武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指战国时期的七个最强的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秦。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10个典故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10个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25cf50345f0e7cd185253604.png)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10个典故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春秋战国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
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相对后世论资排辈,熬年头等官做的体制有所启示,本文整理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典故与大家分享。
1、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
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2、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3、朝秦暮楚:战国时代秦楚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事楚。
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条件下,各集团和人们的态度动摇多变,反复无常的成语。
4、图穷匕见: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
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
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
秦王大惊,猛地挣脱。
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5、大义灭亲这个故事就比较有名了,在〈东周列国志〉上也有记载,不过我要讲的则是出自〈左传隐公四年〉:春秋时,卫国石蜡之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共谋杀君篡位。
石厚为了安定国内人心,去求计于自己的父亲。
石蜡因之而设计,借陈桓公的帮助,乘他们到陈国之机,逮捕了州吁和石厚。
卫国派人到濮杀死了州吁,石蜡派家臣到陈杀死了石厚。
《左传》因此称赞道:“君子曰:‘石蜡,纯臣也。
中国历史典故10篇
![中国历史典故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9346dce7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2f.png)
中国历史典故10篇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
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历史典故大全,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历史典故(一)侨札之分《左传.襄公二九年》:“(吴公子札)聘於郑,见子产如旧相识,与之缟带,子产献紵衣焉。
”春秋郑国公孙侨(子产)与吴国公子季札在外交事务中一见如故,互赠缟带纻衣以表友情。
后因以此比喻朋友之交的典故。
《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
《三国志.吴书.陆抗传》:“故得将士欢心。
”裴松之注引晋.孙盛《晋阳秋》:“抗与羊祜推侨札之好,抗尝遗祜酒,祜饮之不疑,抗有疾,祜馈之药,抗亦推心服之。
”依样画葫芦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一:“谷自以久次旧人,意希大用。
建隆(宋太祖年号)以后为宰相者,往往不由文翰,而闻望皆出谷下。
谷不能平,乃俾其党与,因事荐引,以为久在词禁,宣力实多,亦以微伺上旨。
太祖笑曰:‘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
何宣力(致力,用力)之有?’谷闻之,乃作诗书于玉堂之壁曰:‘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
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
’太祖亦薄其怨望,遂决意不用矣。
”(见《稗海》第三函)此事又见宋.孔平仲《孔氏谈苑》卷四,宋释文莹《续湘山野录》,内容大略同。
陶谷以自己是翰林苑老臣,希望得到提拔。
但宋太祖认为,翰苑之人,没有创新,只是模仿照搬,故不用。
后常用以比喻照式模仿,毫无创新的作法。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发凡》:“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案也。
”历史典故(二)使船如使马晋.崔豹《古今注》下卷《杂注》第七:“孙权时名舸为赤马,言如马之走陆也,又以船名驰马。
”三国时,孙权以舟行喻奔马,故以各类船只命名为赤马、驰马之称。
后因用“使船如使马”指南人惯使舟行水中之典。
中国一百个常见的历史典故
![中国一百个常见的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401911f4b84ae45c3b358caf.png)
中国一百个常见的历史典故导读:你知道中国有哪些常见的历史典故吗,下面为你介绍一百个常见的历史典故,仅供参考!1、夸父逐日——追求真理、理想信念、献身精神等。
2、神农尝百草——开拓创业、勇于实践、不断探索等。
3、精卫填海——矢志不渝、持之以恒、敢于奋斗等。
4、尧舜禅让天下——可以论证出于公心、选贤举能、欣然让位等。
5、大禹治水——奉献精神、公而忘私、勇于实践等。
6、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眷恋故园、忠贞气节等。
7、周文王礼遇姜子牙——礼贤下士、起用人才等。
8、周公吐哺——当政者心怀天下、延揽贤士等。
9、周成王桐叶封第——言而有信、谨言慎行等。
10、曹刿论战——知彼知己,审时度势、一鼓作气等。
11、管仲、鲍叔牙之交——人的诚挚友谊、信任、彼此关怀等。
12、董狐的直笔——耿直仗义、不畏权势、实事求是、忠于职守等。
13、晏子使楚——不卑不亢、聪明机智、维护人格国格等。
14、赵简子与中山狼——不辨敌友、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等。
15、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奋发图强等。
16、鲁班发明锯子——类比思维、触发灵感、造福后世等。
17、孙武操练女兵——严于律令、整军经武效果惊人等。
18、西门豹治邺——破除迷信、革故鼎新、兴利除弊等。
19、商鞅变法——改革求新、富国强兵、动机与效果背反等。
20、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谏纳谏、广开言路、勇于接受批评等。
21、孙膑、庞涓斗智——气量之宽窄、智谋之高下等。
22、孟尝君养士——重视人才、招贤纳士、一技之长皆有用等。
2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突破传统、努力学习引进等。
24、孟子母亲择邻而居——正确引导子女、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等。
25、冯谖孟尝君狡兔三窟——居安思危、深谋远虑、留有后路等。
26、庄子谈庖丁解牛——得其要道、掌握规律、应刃解难等。
27、李冰修都江堰——功在当代、泽及后人、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等。
28、扁鹊见蔡桓公——病须早治、讳疾忌医、后患无穷等。
29、苏秦悬梁刺股——立志自强、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等。
中国历史典故
![中国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175d1092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99.png)
中国历史典故1、钱可通神唐朝宰相张延赏有一次过问一场冤狱,要有关狱吏十天内查明判决。
第二天一早,他见案头放着一份小贴子,上写:“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
”他大怒,把案子催得更紧。
第三天,又见有小帖子,写明“钱五万贯”。
他更加光火了。
要求两天内结案。
第四天,又见小帖子,写明“钱十万贯”。
这一下,他气馁了,说道:“钱到十万,已可通神,我还管得了吗!”见唐张固《幽闲鼓吹》。
后以“钱可通神》极言钱的诱惑力之大。
2、鸟尽弓藏把鸟射完以后,弓就用不着了。
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后怀疑韩信谋反,把他抓起来。
韩信说:“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现在天下已定,我是应该死了。
”见《史记。
淮阴侯列传》。
又《越王勾践世家》也载有范蠡的话:“飞鸟尽,良弓藏。
”后以“鸟尽弓藏”为事后拋弃有功之人的典故。
3、屏风误点三国时,曹不兴给孙权画屏风,不小心,误点了一滴墨,便将它画成一只苍蝇。
孙权看到后。
以为是真苍蝇,用手去赶它。
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曹不兴》,后以“屏风误点”形容画艺高超。
4、蒲柳先秋晋代人顾悦之与简文帝同岁,但头发早白了。
简文帝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经霜弥茂。
”意思是我像蒲草与柳叶一样,一到秋天就萎落;你像松树和柏树,虽然经历霜雪,却越来越茂盛。
简文帝说他答得很好。
见《世说新语。
言语》、《晋书。
顾悦之传》。
后以“ 蒲柳先秋”为体质弱的典故。
5、墙东窥宋战国时的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说道:登徒子在楚王面前说宋玉好色,宋玉否认了,并且说:天下的美色,没有能比得上我家东邻的女子,她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傅粉则太白,涂朱则太红。
但她登墙偷看我三年,我至今都没有动心。
后以“墙东窥宋”为美女多情的典故。
6、屈谷巨瓠古代寓言:宋人屈谷去拜见齐居士田仲,说道:“我听说先生不恃人而食(不依赖别人生活)。
现在我有巨瓠(一种瓜)坚硬的像石头,又厚又没有窟窿,想拿来献给先生。
”田仲说:“瓠是用来盛东西的,而你的瓠,却厚而无窍,又硬得像石头,剖不开来,我拿来做什么用呢?”屈谷说:“是的,无益于人之物,我只好把它丢了。
中国著名历史典故
![中国著名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b182c95d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3b.png)
中国著名历史典故1. 《负荆请罪》廉颇气呼呼地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蔺相如凭什么比我职位高!”就好像我和我的好朋友,有一次我觉得老师对他更好,心里那个气呀,就像廉颇一样。
但后来知道了朋友的优点,我才明白自己错啦,要是我也能像廉颇那样去认错就好了。
2. 《三顾茅庐》刘备恭敬地说:“先生若不出山,如苍生何也?”这就像我求哥哥教我玩游戏一样,一次又一次地去请他,多诚恳呀,哈哈。
诸葛亮能遇到这样真诚的刘备,真幸运呢。
3. 《完璧归赵》蔺相如坚定地说:“我一定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来!”感觉就像我答应了朋友要帮他保管好东西,一定要说到做到。
蔺相如可真厉害,面对那么大的压力也不怕。
4. 《草船借箭》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哎呀,这多像我有了一个好主意,胸有成竹的样子呀。
诸葛亮真是太聪明啦,巧用天时地利。
5. 《卧薪尝胆》勾践咬着牙说:“我一定要报仇雪恨!”这就好像我考试没考好,心里暗暗发誓下次一定要考好一样,勾践的决心可真大呀。
6. 《画龙点睛》张僧繇自信地说:“点上眼睛,龙就会飞走。
”哇,这好像我画画的时候,觉得自己画的某个地方特别棒,特别得意呢。
张僧繇真神呀!7. 《凿壁偷光》匡衡坚定地说:“我一定要读书!”这就好像我特别想玩某个游戏,就会想尽办法去玩一样,匡衡为了读书也是想尽办法呢,真佩服他。
8. 《闻鸡起舞》祖逖激昂地说:“我们要抓紧时间练武!”就像我和小伙伴约好了早起跑步,要互相鼓励一样,祖逖他们好有毅力呀。
9. 《程门立雪》杨时诚恳地说:“我们就在这儿等先生吧。
”这和我等喜欢的老师来上课有点像呢,不过我可没在雪地里等过,杨时他们可真有耐心。
10. 《指鹿为马》赵高得意地说:“这明明是马呀!”哎呀,这赵高也太坏了吧,就像有人故意颠倒黑白一样让人讨厌。
这种人可不能学呀!我觉得做人还是要诚实正直。
中国历史典故100条
![中国历史典故100条](https://img.taocdn.com/s3/m/26300f7fa45177232f60a234.png)
中国历史典故100条1、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2、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
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u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e)”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9、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
纣创造了“炮烙”、“虿(cha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0、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o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著有《周易》,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11、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chu)”,比干被挖心、萁(qi)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12、周幽王千金难求妃子(褒姒)笑,烽火连台戏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都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经典的中国历史典故
![经典的中国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4ee85719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af.png)
经典的中国历史典故中国有着上下两千多年报的历史,经典的历史典故许多,你知道的有哪些?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经典的中国历史典故_历史典故大全简短,作为参考,盼望你喜爱。
悬梁刺股【出处】《战国策・秦策》暨宋・李《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
【释义】股:大腿。
将头发悬在梁上,用锥子刺大腿,以防止打瞌睡。
形容读书学习发愤刻苦。
【历史典故】战国时期,有个人名叫苏秦,字季子,是当时出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曾与张仪起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
学成之后,他到各国去游说,盼望各国的君主可以接受他的政治主见,但却始终无所获。
最终,他的钱全都花光了,只能回家。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邻居们也都在暗地里称赞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愤读书。
从今,他闭门不出,埋头苦读,经常读书到深夜,有时疲乏得直打盹,想睡觉,他就用冷水冲醒自己。
但是,,到后来冷水也没有什么用了,于是他想出了另个方法,预备把锥子,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
这样,猛然间感到痛苦,使自己糊涂了,再坚持读书。
几年的苦读之后,他把握了丰富的学问,于是他再次去游说,后最终成为位声望颇高的大纵横家。
东汉时期,也有个像苏秦样勤学苦读的人,他叫孙敬,字文宝,是当时闻名的政治家。
开头由于学问浅薄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决心仔细钻研,常常关起门,独自人如饥似渴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经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疲乏得直打瞌睡。
他想了许多方法来刺激自己,但是到后来都失去了效用。
他怕影响自己读书,就想出了个特殊的方法。
他找来根绳子,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头则绑住自己的头发。
当他读书疲惫打盹时,头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自己立刻糊涂,再连续读书学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孙敬后来最终成为个高校问家。
按图索骥【拼音】:àntúsuǒjì【解释】:索:找;骥:良马。
根据画像找到匹好马。
比方遵循规章和搜寻。
在春秋时期,秦国的伯乐特别擅长识别马匹。
十个著名的历史典故
![十个著名的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498eceff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64.png)
十个著名的历史典故一、高山流水:中国的十大历史典故春秋战国时代的列子汤问: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叹道:“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
后来在吕氏春秋:中还记载着: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二、广陵散:此曲是一首曲调较为激昂的古琴曲,它的背后,包含了聂政和嵇康的两个典故。
此曲最早出现在东汉蔡邕的琴操:里: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由于不能及时交付而被杀。
于是聂政成了遗腹子。
长大后聂政在山中遇到了仙人,学会了鼓琴的绝艺,还掌握了异容术。
一天聂政在闹市鼓琴,“观者成行,马牛止听”。
韩王听后立即召见聂政,命聂政当众鼓琴。
聂政取出琴中藏匿的剑,刺杀了韩王,为父报仇。
这个故事被蔡邕取名为“聂政刺韩王”。
聂政时代大约六百多年后,西晋一位才智超绝的人物,使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响。
此人就是“竹林七贤”中最有影响力的嵇康。
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遭杀害,临上刑场时弹奏了此曲。
三、平沙落雁:此曲描写了雁群降落前在空中盘旋顾盼的情景。
据说明朝饱受内忧外患困扰,天下有识之士无不忧心忡忡,此曲“借鸿鸪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也”,以示儒家倡导的“贫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从此来看,此曲曲中之音和曲外之意,包涵了对怀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励志,和对因言获罪而退隐山林者的慰藉。
四、梅花三弄:梅花,志高洁,历来是文人墨客咏叹的对象。
“三弄”是指同一段曲调反复演奏三次。
乐曲通过歌颂梅花不畏寒霜的顽强性格,来赞誉具有高尚情操之人。
它的典故是东晋大将桓伊为狂士王徽之演奏的故事。
王徽之应召赴东晋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码头。
恰巧桓伊在岸上,两人并不相识。
王徽之便命人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
”桓伊此时已是高官,却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
二人相会虽不交一语,却是难得的机缘。
历史典故集锦(90个)
![历史典故集锦(90个)](https://img.taocdn.com/s3/m/44786a5e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f8.png)
历史典故集锦(90个)1. 好人牧羊据说在公元前7世纪,达芬城的一位姓史的人好心帮助了一位迷路的牧羊人,牧羊人十分感激,并对史一家表示了感谢,于是把史家的祖先当作自己氏族的祖先,建立了氏族。
2. 钟馗捉鬼《捉妖记》中提到,唐朝时期,一个叫做钟馗的人曾担任京城的捉拿妖怪的差事。
据说他喝酒后便不眠不休,于是在夜间巡逻,深入迷草滩,看见了一只上窄下宽的恶鬼准备偷取游客的糕点,钟馗迅速出手将其缚住,并把它交给县官处置。
这件事传遍了整个大唐帝国,以变向吓唬黑暗力量的人或者儿童而知名。
3. 一瓢水救自尽马据说在唐朝时期,某位官员想用他的马赢得皇帝的赏识。
结果被一个乘着牛车的农夫教训了一顿,农夫告诉他说,在他们的眼中,江山不及活着的马更重要。
这个官员被农家民愚深深地打动了,在他的拱手膜拜之后,他离开了那个城镇。
最终,他将衣着褴褛的马独自马在草原上放牧,并守着那匹马一晚上,万分感动。
农民们也被这个举动感动,并开始慢慢地传颂开来。
4. 李白醉骑白鹿这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故事。
据说他曾在白马坡对这只鹿哥唱了一首有关鹿的诗,结果白鹿被感染了,眼里流出了泪水。
李白不仅没有杀死鹿,反而和鹿同骑,在花海中翩翩起舞。
此事被传颂开来,成为诗人的经典故事。
5. 文风鼎盛的唐朝唐朝,也被称为“诗仙之盛世”。
这个时期,有着数不清的文人墨客,其中有一些人被尊为文学的巨人。
谢灵运、李白、杜甫、王之涣、白居易、白居易,这些在唐朝始终被人们所崇拜、所景仰的文学之巨,他们的思想,风格都影响了接下来的文学界。
6. 黄巢起义公元875年,黄巢(877年—879年)发动了一场规模庞大的农民起义。
起义的发动和发展已经让很多门阀豪强和地主恐慌。
作为领袖的黄巢,更是狂言要灭废贵族,推行平等共产主义,他的反抗行动气势汹汹,势必影响到朝廷的稳定。
7. 太宗建立大唐唐太宗李世民被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下,大唐朝廷建立起许多盛世。
大唐的疆域涵盖了现代中国大部分的地区,并且对于目前所知的世界也有着不小的影响。
20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
![20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186d3f23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15.png)
20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中国古代历史是一座厚重的文化殿堂,留下了许多典故让人们津津乐道。
这些典故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智慧和道德的象征。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20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
1. 夸父逐日夸父是中国神话中的一位英勇的猎人,他非常傲慢自负,曾经追逐太阳,结果因过度疲劳而死去。
这个典故告诉了人们虽然追求梦想很重要,但也不能放弃对自身能力的理性评估。
2. 山海经《山海经》是中国古代记载山川地理和神话传说的一部重要著作。
其中描述了许多神奇的山川和奇异的生物。
这部古籍代表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3. 曹操与诸葛亮曹操是魏国的开国皇帝,聪明、机智而且善于用兵。
而诸葛亮是刘备的谋士,才智过人,被誉为“卧龙”。
这两位历史人物的智谋在中国史书上被广泛讲述,成为了聪明才智的象征。
4. 李白醉酒李白是中国唐代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喜欢饮酒。
他的诗歌常常描绘了醉后的豪情壮志和对生活的热爱,因此被后世誉为“诗仙”。
5. 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关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将领,他在三国时期效力于刘备。
他以身经百战、武勇过人而闻名,所以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于他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
6. 赵云单骑救主赵云也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他勇猛善战,武艺高强。
在赤壁之战中,他曾一人穿越敌阵,奋不顾身地救出了刘备,被尊称为“龙的传人”。
7. 孟母三迁“孟母三迁”是一则教育故事。
孟母为了给孟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三次迁居,以期望他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8. 范蠡与西施范蠡是春秋时期越国著名的谋士,非常聪明机智。
西施是一个美丽的女子,被誉为“四大美女”之一。
范蠡因了解西施的美丽,而借机帮助越国建立了强大的实力。
这个典故展示了智勇双全的人物形象。
9. 孔子与弟子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创立了儒家学说。
他的弟子们认真学习他的思想,传承其道德伦理观念,并广为传播。
中国的十大历史典故8篇
![中国的十大历史典故8篇](https://img.taocdn.com/s3/m/91a81f09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6d.png)
中国的十大历史典故8篇中国的十大历史典故8篇中国的十大历史典故篇1【青梅竹马】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形容少男少女天真无邪,亲昵嬉戏的形状。
又以“两小无猜”喻幼男幼女天真纯洁,彼此相处融洽。
如《聊斋志异。
江城》:“翁有女,小字江城,与生同甲,时皆八九岁,两小无猜,日共嬉戏。
”典见《李太白集》中国的十大历史典故篇21.魏道武帝拓跋入选理由:爱吃羊肉汤一碗羊肉汤成就了毛修之。
拓跋跬打败夏国后,擅长烹饪的毛修之被俘。
后来他便找时机炖了一碗羊肉汤给尚书崔浩吃。
崔浩一尝,认为这是天下第一美味,便把毛修之推荐给了拓跋焘。
拓跋焘吃了毛修之的佳肴后,也点头称赞,便命毛修之为太官令,成了皇帝的私人厨师。
从此,毛修之平步青云,仕途上一帆风顺,后又做尚书、光禄大夫,直到南郡公。
2.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入选理由:爱吃柑橘宋文帝病重,便让弟弟刘义康做代理皇帝。
故送礼的,把礼品一分为二,上品给刘义康,次品留给文帝。
文帝有次吃柑,见其又小又涩。
刘义康见后,给文帝从家里拿了些又大又甜的。
3.齐明帝萧鸾入选理由:爱吃粽子太官端上的有粽子,齐明帝萧鸾便说:“这么多饭食,我一顿吃不了。
粽子四个角都破了,我打包行不,留下来当晚饭吃吧。
”4.周宣帝宇文S入选理由:爱吃羊肋宇文S在吃饭时,吃了一个羊肋,把肉吃完后,把骨头送给了傅伏,并说道:“这骨头,你要好好保存。
这可是我啃过的骨头。
”傅伏连忙把骨头收藏起来,后与宇文邕共同进餐。
5.唐肃宗李亨入选理由:爱吃熟肉唐肃宗还是太子时,经常陪着老爹玄宗吃饭。
一次御膳房准备了熟肉。
其中有熟羊腿。
皇帝让肃宗把羊腿分割开来,肃宗便将羊腿割开,然后他用饼将手上沾满的羊油擦下去,皇帝看了很不高兴。
肃宗擦完手将饼吃了,唐玄宗又很满意了,对肃宗说:“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理应珍惜。
”6.宋太祖赵匡胤入选理由:爱吃羊肝赵匡胤半夜突然起来。
他此时非常想吃羊肝,却犹豫不决,不肯下令。
古代历史典故大全_中国历史典故有出处
![古代历史典故大全_中国历史典故有出处](https://img.taocdn.com/s3/m/3c3603d6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8c.png)
古代历史典故大全_中国历史典故有出处中国古代历史典故有着千年的历史文化,它会告诉我们怎样的一个道理?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古代历史典故大全_中国历史典故有出处,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1】南辕北辙【出处】《战国策・魏策四》。
【释义】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
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
【历史典故】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魏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
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魏王,劝阻伐赵。
魏王见他如此匆忙,很奇怪,就问他:“你有什么急事吗?难道出了什么大事?”季梁没有从正面回答魏王,他严肃地说道:“大王,我在路上遇见了一个怪人,他做的怪事我从未听说过,特来禀报大王,请求大王指教。
”魏王听了很好奇,就催促季梁快点说。
季梁很严肃地说:“我在外出办事的路上,看见一个人在急急地往北走。
我问他到哪里去,他说到楚国去。
可楚国在南边啊。
我见他走的方向不对,便对他说:‘到楚国应往南走,你怎么往北去呢?’他却回答说:‘那不要紧,我的马是上等的马。
有这样的好马,还担心到不了楚国吗?’听了他的回答,我不理解,又告诉他:‘即使你的马是上等的马,走得快,可你所走的路却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那是枉费力气呀!’那人听了我的话,仍不觉悟,反而还对我说:‘我的马好,路费也多。
如此的好条件,还发愁到不了楚国吗?’我见他如此糊涂,感到惊讶,也很气愤,就对他大声喊道:‘你的费用多也不管用,这条路并不通向楚国!’那人又指着给他驾车的人,有点故意炫耀地又对我说:‘您看看,我的这个驾车人也是一等的驭手啊,所以呀,我根本不用发愁到不了楚国。
’说完这话,他高声命令那驭手扬鞭催马,,仍然朝北边方向奔驰而去。
”魏王听罢这个故事,不禁笑道:“这个赶路人也太糊涂了!世上哪有这么愚蠢的人,他该朝南走才是楚国的方向啊!”季梁听了这话,知道魏王还没有明白他讲这件事的目的。
20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
![20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02773830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b0.png)
1.炎黄子孙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二族又融合在一起,所以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
2.周公吐哺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他曾两次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制礼乐,天下大治。
据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成为礼贤下土、求才若渴的典范。
3.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之交。
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后,公子纠死,管仲被囚禁了起来。
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
后管仲在齐国为相掌政,助齐桓公成为霸主。
管仲曾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4.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曾多次通婚。
晋献公曾将女儿嫁给秦穆公。
后献公妃子骊姬为乱,迫害献公之子申生、重耳。
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国时,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文赢并同宗四女嫁给了重耳。
公元前636年,穆公帮助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成就了“秦晋之好”。
5.楚王问鼎《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
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6.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次诸侯会盟的盟主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说指齐桓公,晋襄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指战国时期的七个最强的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秦。
7.合纵连横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在纵横家苏秦的游说主张下,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结成联盟,“合纵”抗秦,秦谋士张仪则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用“连横瓦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历史典故
![中国古代历史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d86ec7d9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b4.png)
中国古代历史典故
1. 楚庄王:古代史书《左传》提到,楚庄王曾发明“信使”,把他的使者装满礼物,从楚国送到六国以讨晋国的支持。
后来的《史记·王莽传》把这个故事给改成了楚庄王发明了“鸟使”把使者送到六国。
2. 田忌赛马:古代史书《吕氏春秋·田赋》记载,楚国曾请夏侯惇出马讨伐楚,楚国国王田忌为了阻止夏侯惇,发挥赛马的计谋,派出三匹马去赛跑,并让马夫临阵比试,结果夏侯惇的马夫败北,最终避免了楚国的一场灾难。
3. 东汉桓温之乱:桓温,字子牙,号琳卿,东汉末年大臣,曾煽动诸侯,与刘秀联合起来反抗曹操,发动汉朝历史上最大的内乱——东汉桓温之乱。
这一乱事最终被刘秀战胜,最终使汉朝垮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常用的历史典故
导读:中国常用的历史典故20则
1 钱可通神
唐朝宰相张延赏有一次过问一场冤狱,要有关狱吏十天内查明判决。
第二天一早,他见案头放着一份小贴子,上写:“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
”他大怒,把案子催得更紧。
第三天,又见有小帖子,写明“钱五万贯”。
他更加光火了。
要求两天内结案。
第四天,又见小帖子,写明“钱十万贯”。
这一下,他气馁了,说道:“钱到十万,已可通神,我还管得了吗!”见唐张固《幽闲鼓吹》。
后以“钱可通神》极言钱的诱惑力之大。
2 骑猪
唐朝武则天时,河内王武懿宗,率军去赵州一带打仗。
懿宗听说敌方有数千骑从北而来,便弃甲而逃,其实当时双方相距还有七百里之遥。
后来懿宗回师京都,置酒庆功。
张元一在武则天面前写诗嘲笑他,有“忽然逢着贼,骑猪向南窜”之句。
武则天问:“懿宗难道没有马吗?为什么要骑猪?”张元一说:“骑猪是是夹豕走也。
”按:豕即猪,豕与屎同音,夹豕走,意思是来不及大便,夹着大便就逃走。
见唐孟棨《本事诗。
嘲戏》、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四。
后以骑猪指仓皇逃跑。
3 鸟尽弓藏
把鸟射完以后,弓就用不着了。
汉高祖刘邦的妻子吕后怀疑韩信
谋反,把他抓起来。
韩信说:“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现在天下已定,我是应该死了。
”见《史记。
淮阴侯列传》。
又《越王勾践世家》也载有范蠡的话:“飞鸟尽,良弓藏。
”后以“鸟尽弓藏”为事后拋弃有功之人的典故。
4 屏风误点
三国时,曹不兴给孙权画屏风,不小心,误点了一滴墨,便将它画成一只苍蝇。
孙权看到后。
以为是真苍蝇,用手去赶它。
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曹不兴》,后以“屏风误点”形容画艺高超。
5 蒲柳先秋
晋代人顾悦之与简文帝同岁,但头发早白了。
简文帝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姿,经霜弥茂。
”意思是我像蒲草与柳叶一样,一到秋天就萎落;你像松树和柏树,虽然经历霜雪,却越来越茂盛。
简文帝说他答得很好。
见《世说新语。
言语》、《晋书。
顾悦之传》。
后以“蒲柳先秋”为体质弱的典故。
6 弃席
春秋时,晋国的重耳在外流亡二十年,不少人跟随他出生入死。
后来,他加国为晋文公。
在途经黄河边时,下令把原来的生活用品如席蓐(卧具)笾豆(食具)等都丢掉。
凡是手足胼胝,面目黧黑的人都走在后面。
跟随他流亡的人中有个叫咎犯的.听后大哭。
重耳问他:“回国应该高兴,你为什么样哭呢?”咎犯说:“你所丢弃的,正是流亡中赖以生活之物和出生入死的功臣,我能不感到悲哀吗?”重耳当即
收回成命,表示永不拋弃故旧。
见《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后以“弃席”比喻对下属故旧弃置不用。
7 黔娄被
春秋时,齐国贤者黔娄善于韬略,能退敌兵,国人对他很敬重。
鲁恭公请他为相,齐威王聘他为卿士,他都不去。
他非常穷困,死后因被子太小,连遗体都盖不住,孔子的学生曾子,建议他的妻子把被子斜过来盖,他妻子说:“宁可正而不足,也不能斜而有余。
”见汉刘向《列女传。
鲁黔娄妻》、晋皇甫谧《高士传。
黔娄》后以“黔娄被”为清贫的典故。
8 墙东窥宋
战国时的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说道:登徒子在楚王面前说宋玉好色,宋玉否认了,并且说:天下的美色,没有能比得上我家东邻的女子,她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傅粉则太白,涂朱则太红。
但她登墙偷看我三年,我至今都没有动心。
后以“墙东窥宋”为美女多情的典故。
9 乔迁
《诗经。
小雅》里有一首《伐木》诗,开头四句是:“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意思是:砍伐树木,丁丁丁,鸟儿鸣叫,嘤嘤嘤。
它们飞出深谷,迁上高高的树林。
按:唐代以后,都把诗中的鸟认作黄莺,后以“乔迁”、“莺迁”为迁居或升官的贺词。
10 青白眼
晋代的阮籍能为青白眼,凡遇到他喜欢或尊敬的人就用青眼,即眼睛正视,眼珠在中间。
遇到他讨厌或轻视的人就用白眼,即眼珠向上或向旁边看。
他母亲死后嵇喜来吊丧,他用白眼,嵇康来吊丧,他用青眼。
见《晋书。
阮籍传》后以“青白眼”表示对人尊敬、重视或轻视、憎恶。
11 “蘧轮”
春秋时卫国大夫蘧轮,字伯玉,有很好的名声。
一次,卫灵公和夫人夜坐,听到车声辚辚,到宫门附近就听不见了,过了一会儿,在宫门的另一边又响了起来。
卫灵公问夫人:“这是谁的车子?”夫人说:“一定是蘧伯玉的。
”灵公问何以见得。
夫人解释说:“只有像他这样的人才会夜间行车也不失礼,过宫门而下车。
”卫灵公派人去查看,果然是蘧伯玉。
见汉刘向《列女传。
卫灵夫人》。
后以“蘧轮”为称颂贤臣的典故。
12 屈谷巨瓠
古代寓言:宋人屈谷去拜见齐居士田仲,说道:“我听说先生不恃人而食(不依赖别人生活)。
现在我有巨瓠(一种瓜)坚硬的像石头,又厚又没有窟窿,想拿来献给先生。
”田仲说:“瓠是用来盛东西的,而你的瓠,却厚而无窍,又硬得像石头,剖不开来,我拿来做什么用呢?”屈谷说:“是的,无益于人之物,我只好把它丢了。
”其实,屈谷是借此讽刺田仲自称不恃人而食,但也无益于人之国(宋国),属
于坚瓠之类。
见《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后以“屈谷巨瓠”、“坚瓠”比喻无用之物或无用之人。
13 如皋射雉
春秋时,祁国大夫贾辛,相貌丑陋。
妻子却很美,妻子嫌他丑,三年不言不笑。
后来贾辛为妻子驾车如皋(到皋泽去),打猎,射中一只雉鸡。
妻子见他有本事,才开笑口讲话。
贾辛感慨地说:“人实在少不了本事,我如果没有这点射技,你就一直不言不笑下去了。
”见《左传。
昭公二十八年》,后以“如皋射雉”为一技之长可以发挥作用的典故。
14 襦袴欢声
东汉人廉范,字叔度,曾经任蜀郡太守,有惠政。
(有很好的政绩),百姓为他作了这样的歌:“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
平生无襦今五袴。
”意思是:廉叔度啊,你早就该来了,你来了以后,不禁止我们开夜工,我们都安心劳动。
过去,我们短衣没有一件,现在我们裤子都有五条了。
见《后汉书。
廉范传》后以“襦袴欢声”为称颂太守一级地方官惠政的典故。
15 孺子牛
孺子,小孩子。
春秋时的齐景公喜爱小儿子荼,曾经自己两手着地当作牛,口里衔着绳索,让荼骑在背上玩耍。
荼玩得高兴,一不小心,从“牛背”上滚下来,绳子把齐景公的牙齿拉断了。
见《左传。
哀公六年》。
后以“孺子牛”比喻为大众谋利益而不惜献身的人。
16 倾盖论交
春秋时,孔子在郯地的路上遇见程子,两人停车交谈,车盖靠得很近,因为意见投合,一谈就是一整天。
见《孔子。
杂训》。
后以“倾盖论交”形容志同道合、一见如故。
17 青鸟传书
传说汉武帝有一次在承华殿,见有青鸟从西方飞来,集于殿前。
汉武帝就此事问东方朔。
东方朔说:“这是西王母要来了,它们是先来报信的。
”不久,西王母果然来了,有两青鸟如鸾,夹侍其旁。
见《汉武故事》。
后以“青鸟传书”比喻传信,以“青鸟”比喻传信的使者。
18 青钱万选
唐代著名传奇小说《游仙窟》作者张鷟所作的诗文,不仅流行国内,连日本、新罗使者也纷纷前来购求,。
他曾八次应试,都登科甲。
当时有个叫员半千的人说张鷟的“文词如青铜钱,万选万中。
”世人因此称他为“青钱学士”后以“青钱万选”为文才出众的典故。
汉武帝派终军去劝说南越(亦作“粤”)王来朝,终军请求给他一根长缨,表示一定要把南越王缚回来。
后来,他果然不出所料说服南越王归汉。
见《汉书。
终军传》。
后以“请缨”为投军报国或要求给以重任的典故。
20 染指
春秋时,郑国大臣子公每逢食指动起来,就会吃到好东西。
郑灵
公知道这件事,有一次赐大家吃鼋肉,故意不给子公吃。
在这以前,子公的食指早已动了起来。
他见灵公不让他吃鼋,一气之下,用指头往锅里一染,伸到嘴巴里去,说道:“这不是也吃到了吗?”见《左传。
宣公四年》。
后以“染指”为吃到某种东西、沾到某种利益或参与某种事情的典故。
中国常用的历史典故20则
1.中国常用的历史典故
2.中国历史典故
3.中国趣味历史典故
4.中国历史典故大全
5.中国趣味历史典故大全
6.中国历史典故之晏子使楚
7.中国历史典故锦集
8.中国关于酒的历史典故
上文是关于中国常用的历史典故,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