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的成因

合集下载

煤炭的成因、分类、分布及储量估计

煤炭的成因、分类、分布及储量估计

煤炭的成因、分类、分布及储量估计
一、煤的成因
炭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天然能源,应用广泛,发电、取暖等都能用到它。

它是植物被地壳运动所掩埋,大量集中的植物残骸经过长期而复杂的生物化学、地球化学、物理化学作用后转变而成,这个时间可长达数亿年甚至几十亿年,这个过程称为成煤作用。

上图为地质学界巨擘李四光先生书发掘祖国地下宝藏
二、煤的分类
根据成煤作用的完全程度,大致可以分为焦煤、肥煤、无烟煤、瘦煤、长焰煤、贫煤等。

上图为焦煤矿物标本上图为瘦煤矿物标本
上图为无烟煤矿物标本上图为贫煤矿物标本
三、煤的储量及分布
早在1920年,李四光先生曾指出,煤炭比石油的蕴藏量要大得多,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

他估计我国的煤炭储量可达1万亿吨,而且主要分布在北方,埋藏于二叠纪地层中。

世界煤炭储量表单位:亿吨
地区储量
北美洲地区2544
欧洲和欧亚大陆地区2871
南美洲地区199
非洲地区503
中东地区 4
大洋洲地区2969
上图为世界煤炭储量分布图
四、煤炭的开采
煤炭的开采工艺主要有露天开采和矿井开采两种,露天开采一般是用于埋藏浅的煤层,即把表面的风化残留物或岩层清除,即可采用机械或人工开采,工艺相对简单,但浅层煤炭的储量相对比深层的要小。

矿井开采主要是对深层埋藏的煤层,这种煤层一般都储量大,开采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

上图为矿井采煤示意图。

煤化学试题及答案

煤化学试题及答案

煤化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煤的成因属于:A. 沉积作用B. 火山作用C. 变质作用D. 风化作用答案:C2. 煤的化学结构中,哪一部分是煤的主要成分?A. 碳B. 氢C. 氧D. 硫答案:A3. 煤的分类中,烟煤属于:A. 褐煤B. 无烟煤C. 次烟煤D. 动力煤答案:C4. 煤的热值是指:A. 煤的重量B. 煤的体积C. 煤的燃烧温度D. 煤燃烧时释放的能量答案:D5. 煤的灰分是指煤中:A. 可燃物质的比例B. 不可燃物质的比例C. 硫的含量D. 水分的含量答案:B6. 煤的挥发分是指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时:A. 煤中挥发出来的气体B. 煤中挥发出来的液体C. 煤中挥发出来的固体D. 煤中挥发出来的物质总量答案:A7. 煤的固定碳是指煤中:A. 碳的含量B. 固定不动的碳C. 固定的碳化合物D. 固定的碳氢化合物答案:A8. 煤的水分含量对煤的燃烧效率:A. 有提高作用B. 有降低作用C. 无影响D. 取决于煤的类型答案:B9. 煤的硫含量对环境的影响是:A. 减少酸雨B. 增加酸雨C. 无影响D. 取决于煤的燃烧方式答案:B10. 煤的热解是指煤在:A. 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B. 有氧气的条件下加热C. 常温下D. 液化条件下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煤的变质程度由低到高依次为:褐煤、____、无烟煤。

答案:烟煤2. 煤的灰分含量越高,其燃烧效率越____。

答案:低3. 煤的挥发分含量越高,其燃烧时产生的____越多。

答案:烟4. 煤的固定碳含量越高,其燃烧时产生的____越少。

答案:灰分5. 煤的水分含量越高,其燃烧时产生的____越多。

答案:蒸汽6. 煤的硫含量越高,其燃烧时产生的____越多。

答案:二氧化硫7. 煤的热解过程主要产生____、煤焦油和焦炭。

答案:煤气8. 煤的热值越高,其燃烧时释放的____越多。

答案:能量9. 煤的热解温度通常在____摄氏度以上。

煤的成因与类型研究

煤的成因与类型研究

煤的成因与类型研究煤是一种重要的化石能源,广泛应用于工业和生活中。

然而,我们对于煤的成因和类型了解有限。

本文将探讨煤的形成过程以及不同类型的煤。

煤的成因主要与植物残体的堆积和变质有关。

数亿年前,地球上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随着植物的死亡,它们的残体逐渐堆积在湖泊、河流和沼泽等地。

这些植物残体在湿润的环境中被压实,形成了褐煤。

褐煤的含水量较高,燃烧时产生的热量较低。

随着地壳的变动和地质作用的影响,褐煤逐渐埋藏在地下,经过长时间的高温和高压作用,形成了煤。

煤的形成过程中,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质经过化学反应,逐渐转化为煤质。

煤质主要由碳、氢、氧、氮和硫等元素组成,其中碳的含量最高,通常超过50%。

根据煤的含碳量和热值,可以将煤分为不同的类型。

最常见的煤类型有褐煤、烟煤和无烟煤。

褐煤的含碳量较低,热值较低,主要用于发电和供热。

烟煤的含碳量较高,热值也较高,适用于工业生产和冶金。

无烟煤的含碳量和热值更高,燃烧时产生的烟尘和有害气体较少,被广泛应用于城市供暖和家庭取暖。

除了褐煤、烟煤和无烟煤,还存在一些特殊类型的煤。

例如,泥炭是一种含水量极高的煤,主要用于园艺和土壤改良。

煤层气是在煤矿中储存的天然气,可以作为能源供应。

此外,还有一些煤的变种,如石墨和煤沥青,它们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材料制备。

煤的成因和类型研究对于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煤的形成过程,可以为煤炭勘探提供指导。

同时,不同类型的煤在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和限制。

了解煤的特性,可以更好地选择和利用煤炭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煤的成因和类型研究还有助于我们对地球历史的理解。

煤是地球上数亿年前植物生长和演化的见证,通过研究煤的形成过程,可以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变迁和演化。

煤的形成过程中,植物残体逐渐转化为煤质,这是一种长期的地质过程,需要数百万年的时间。

煤的成因分类介绍

煤的成因分类介绍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煤的成因分类介绍
煤的成因分类主要分为由高等植物生成的腐殖煤和由低等植物生成的腐泥类,以及由上述两类混合形成的腐殖腐泥煤和腐泥腐殖煤以及残殖煤5 大类。

其中以腐殖煤在地球上的比例最多,约占全部煤的95%以上。

各类煤的基本特性如下。

腐殖煤。

古代高等植物死亡后,其残骸堆积在空气不太充足的低地沼泽中,产生不完全的氧化分解作用(称为半败作用),随后,由于死亡植物残骸的不断堆积,它们完全与空气隔绝而氧气停止进入,这时植物残骸依靠本身含有的氧而发生厌氧细菌的分解作用,从而开始脱水、去羧基(-COOH),放出二氧化碳、水及甲烷等气体,使残骸的碳含量相对增高,氧和氢含量则逐渐减少,形成了一种凝胶状的物质,这种物质称为泥炭。

随着地壳的下沉,堆积在沼泽中的泥炭就逐渐被黏土、砂石等物质的堆积而形成了岩层。

泥炭在上覆岩层的压力作用下又发生了压紧、失水、胶体老化、硬结等物理和物理化学作用,使覆盖泥炭的化学组成也发生了不断的变化,最后变成了碳含量更高、氧和氢含量更低而致密度更高的褐煤。

褐煤在岩层压实下又经过高温(200℃左右)、高压(几千至几万大气压)作用下而逐渐演变成烟煤和无烟煤。

地球上真正由高等植物形成的腐殖煤由泥盆纪开始。

世界的煤炭资源中有95%以上为腐殖煤。

腐殖煤的原始成煤物质为高等植物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的主要成分,它们是在植物死亡后逐渐形成的。

腐泥煤。

由细胞中含有大量原生质的古代菌藻类低等植物和浮游生物死亡后堆积在湖沼、海湾等水体底部的缺氧环境中,经过腐败作用和物理作用及物理化学作用。

煤石油天然气演化过程的差异与成因联系

煤石油天然气演化过程的差异与成因联系

【煤石油天然气演化过程的差异与成因联系】引言:煤、石油和天然气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源资源。

它们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地质、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煤石油天然气演化过程的差异与成因联系,希望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这三种能源资源的形成过程。

一、煤的形成过程及其成因1. 煤的形成过程煤是由植物残体经过长时间的生物、地质作用形成的矿物质。

在古代的湖泊、沼泽等地方,大量的植物残体被淤泥覆盖,经过压实和生物作用,逐渐形成了煤层。

2. 煤的成因联系煤的形成与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

火山岩熔岩或火山灰对植物的埋藏会促进煤的形成,而富含植物的泥炭质沉积岩则是煤的主要原料。

二、石油的形成过程及其成因1. 石油的形成过程石油是在地下深层由有机质经过热解、聚合等过程形成的烃类混合物。

大量的有机质在地下深层经过高温高压作用,逐渐转化为石油。

2. 石油的成因联系石油的形成与蕴藏地质构造有直接关系。

富含有机质的古生物富集区域和适宜的沉积环境是石油形成的重要条件,同时构造运动、地层断裂等地质活动也会影响石油的富集和分布。

三、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及其成因1. 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天然气是地质条件下由有机质经过厌氧条件下微生物作用形成的气态烃类。

大量的有机质在地下深层经过生物和地质作用,逐渐形成了天然气。

2. 天然气的成因联系天然气的形成与沉积环境和地质构造有密切相关。

有机质丰富的海相沉积和富有机质的盆地是天然气形成的主要地质环境,同时构造运动和地层压力也影响着天然气的生成和储集。

总结与回顾:通过对煤石油天然气演化过程的差异与成因联系的探讨,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了这三种能源资源的形成过程。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都与地质条件、沉积环境、构造活动等多种因素有密切联系,这也为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能源资源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未来的能源开发和利用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地质条件和环境因素,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煤的形成课件

煤的形成课件

高等植物
沼泽环境
腐植煤
低等植物
湖泊环境
腐泥煤
高等植物 低等植物
沼泽、湖泊环境
混合煤
高等植物遗体经残植化作用,孢子、 花粉、角质层、树脂、树皮等稳定组 分富集,经成煤作用转变成的煤
煤的成因分类及其依据
煤的形成
1.3 成煤原始物质-概述
l 成煤的原始物质是植物遗体或残体。 l 植物可以分为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两大类
成煤作 用
高等植物 沼泽
泥炭
低等植物 湖泊或浅海 腐泥
煤 地下 褐煤→烟煤→无烟煤
石 墨
成岩作用
变质作用
泥炭(腐泥)化作用 高等植物从死亡到变成泥炭过程 低等植物从死亡到变成腐泥过程 泥 炭(腐 泥)变成 褐煤的过程 褐煤 → 烟煤 → 无烟煤的过程
煤化作用 → 泥炭化作用 → 腐泥化作用 → 成岩作用 → 变质作用
煤的形成
1.3 成煤原始物质-概述
苔藓苔藓类植物 裸子植物
蕨类植物
被 子 植 物
1.3 成煤原始物质-植物的演化史
从地史上与成煤作用的关系,植物的演化大体上可以分为: l 菌藻类时期:元古代~D1,广阔、稳定的浅海环境提供了藻 24~4.0 类大量繁殖的良好条件,因此形成了具有工业价值的 亿年 煤.这是地史上最早的聚煤时期。本时期所形成的煤,
1.3 成煤原始物质-植物的演化史
l裸子植物时期: D3~R1。海西和印支运动,陆地面积增 3.7~0.55 大,地形分化,气候改变,适应干旱气候的被子植物
亿年
繁盛。中生代聚煤期-第二个重要聚煤史。
l被子植物: k3~今。被子植物占优势。新生代聚煤期-第三
0.9亿年 ~今
个重要聚煤史。

煤的地质特征及煤层气赋存规律分析

煤的地质特征及煤层气赋存规律分析

煤的地质特征及煤层气赋存规律分析煤是一种重要的化石能源,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和生活领域。

了解煤的地质特征以及煤层气的赋存规律对于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煤的成因、组成和特征入手,探讨煤层气的赋存规律。

煤的成因主要有植物残体的堆积和变质两个过程。

植物残体的堆积是煤形成的基础,而变质过程则使植物残体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形成煤的主要成分。

煤主要由有机质和无机质组成,其中有机质是煤的主要组成部分,占煤的大部分质量。

有机质的主要成分是碳、氢、氧、氮和硫等元素,其中碳含量最高,通常超过50%。

无机质则主要由矿物质组成,如粘土矿物、石英等。

煤的地质特征主要包括煤的种类、煤的颜色和煤的结构。

根据煤的形成过程和煤的成分特点,可以将煤分为无烟煤、烟煤、褐煤和泥炭等不同种类。

无烟煤含碳高、灰分低,是高品质的煤种,适用于发电和冶金等行业。

烟煤含碳较高、灰分较高,适用于炼焦和化工等行业。

褐煤含碳较低、水分较高,常用于发电和供热。

泥炭是最原始的煤种,含水分较高,燃烧性能较差。

煤的颜色可以反映煤的热演化程度,一般可分为黑色、褐色和灰色等。

煤的结构则指的是煤的组织结构,可分为块煤、层状煤和纤维煤等。

煤层气是煤中储存的天然气,是煤的重要伴生矿产资源。

煤层气的赋存规律与煤的地质特征密切相关。

首先,煤层气的赋存与煤的类型有关。

煤层气主要赋存于无烟煤和烟煤中,这是因为无烟煤和烟煤的孔隙度较高,有利于气体的储存和运移。

其次,煤层气的赋存与煤的热演化程度有关。

随着煤的热演化程度的增加,煤中的孔隙度逐渐减小,煤层气的赋存量也会减少。

此外,煤层气的赋存与煤的构造特征和构造应力有关。

在构造复杂的地区,煤层气的赋存量较高;而在构造简单的地区,煤层气的赋存量较低。

最后,煤层气的赋存与地下水的存在有关。

地下水的存在会对煤层气的赋存和运移产生影响,一方面可以促进煤层气的释放,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煤层气的丧失。

综上所述,煤的地质特征及煤层气的赋存规律是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依据。

煤化学资料

煤化学资料

1、煤是由什么形成的?煤是由植物遗体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演变而成的沉积有机岩。

2、成煤植物的主要化学组成是什么?它们各自对成煤的贡献如何?(1)碳水化合物(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果胶质)纤维素一般不溶于水,在溶液中能生成胶体,容易水解。

在活的植物中,纤维素对于微生物的作用很稳定,但当植物死亡后,在氧化性条件下,易受微生物作用而分解成CO2、CH4和水。

在泥炭沼泽的酸性介质中,纤维素可以分解为纤维二糖和葡萄糖等简单化合物。

半纤维素:的化学组成和性质与纤维素相近,但比纤维素更易分解或水解为糖类和酸。

果胶:糖的衍生物,呈果冻状。

在生物化学作用下,水解成一系列单糖和糖醛酸。

(2)木质素木本植物的木质素含量高,木质素是具有苯基丙烷芳香结构的高分子聚合物,含甲氧基、羟基等官能团。

木质素的单体以不同的链连接成三度空间的大分子,比纤维素稳定,不易水解,易于保存下来。

在泥炭沼泽中,在水和微生物作用下发生分解,与其他化合物共同作用生成腐植酸类物质,这些物质最终转化成为煤。

所以木质素是植物转变为煤的原始物质中最重要的有机组分(3)蛋白质高等植物中蛋白质含量少;低等植物中蛋白质含量高。

植物死亡后,完全氧化条件下,蛋白质完全分解为气态物质;在泥炭沼泽和湖泊的水中,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喹啉等含氮化合物,参与成煤作用,但对煤的性质没有决定性的影响。

煤中硫、氮元素的来源之一。

(4)脂类化合物脂肪:属于长链脂肪酸的甘油酯。

高等植物中含量少(1-2%),低等植物含量高(20%左右)。

在生化作用下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分解生成脂肪酸和甘油,参与成煤作用。

蜡质:主要是长链脂肪酸与含有24~26个碳原子的高级一元醇形成的脂类,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受细菌分解。

树脂: 树脂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分泌物,当植物受伤时,胶状的树脂不断分泌出来保护伤口。

针状植物含树脂较多,低等植物不含树脂。

树脂不溶于有机酸,不易氧化,微生物也不能破坏它,因此能很好地保存在煤中。

煤的成因性质及分类

煤的成因性质及分类

成煤环境
沼泽环境
适合植物生长和堆积的环 境,为成煤提供了物质基 础和环境条件。
湖泊环境
湖泊中的水生生物死亡后, 在湖泊底部形成泥炭堆积, 进而形成煤。
海洋环境
海底植物和动物遗体在海 洋环境中形成泥炭堆积, 进而形成煤。
成煤过程
泥炭化阶段
植物遗体在缺氧的环境下,经过 生物化学作用转化为泥炭。
煤化阶段
断口与解理
煤的断口形状和解理程度与煤 的内部结构和组成有关,通常 呈现出贝壳状或不规则状断口

化学性质
含碳量
煤中碳的含量是衡量煤质量的重要指 标之一,通常随着煤化程度的提高, 含碳量增加。
含氢量
煤中氢的含量也与煤化程度有关,通 常随着煤化程度的提高,含氢量降低。
含氧量
煤中氧的含量与煤的形成环境和条件 有关,对于煤的燃烧和加工利用有一 定影响。
泥炭经过压实、脱水、增碳等作 用,逐渐转化为褐煤、烟煤、无 烟煤等不同级别的煤。
02 煤的性质
物理性质
颜色
煤的颜色因煤化程度和矿物质 含量不同而有所差异,常见的
有黑色、深褐色和灰白色。
光泽
煤的光泽也因煤化程度和矿物 质含量而异,常见的有金属光 泽、玻璃光泽和油脂光泽。
硬度与脆度
煤的硬度与脆度与煤化程度有 关,通常随着煤化程度的提高 ,硬度增加,脆度降低。
煤的可选性是指通过一定的选煤方法,将 不同成分和质量的煤分离开来,以满足不 同工业和民用需求。
03 煤的分类
按煤化程度分类
褐煤
无烟煤
煤化程度最低的煤,外观呈褐色或黑 色,含碳量较低,挥发分高,燃烧时 易产生刺激性气味。
煤化程度最高的煤,外观呈黑色,含 碳量极高,挥发分低,燃烧时烟色极 淡。

煤的成因与形成过程

煤的成因与形成过程

煤的成因与形成过程煤是一种重要的矿产资源,广泛应用于能源、化工、冶金等领域。

那么,煤是如何形成的呢?本文将从煤的成因和形成过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煤的成因煤的成因主要与植物的生长和地质作用有关。

在地质历史的漫长岁月中,植物不断繁衍生息,形成了丰富的植被。

这些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积累了大量的有机物质。

当这些植物死亡后,它们的遗体会被埋藏在水下或泥炭沼泽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形成了煤层。

二、煤的形成过程煤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腐殖质阶段、褐煤阶段和烟煤阶段。

1. 腐殖质阶段在这个阶段,植物遗体被埋藏在水下或泥炭沼泽中,受到水分和微生物的作用,逐渐分解成腐殖质。

腐殖质是一种棕黑色的有机物质,含有大量的碳、氢和氧元素。

这个阶段的煤主要是褐煤和泥煤,质地较软,含水率较高。

2. 褐煤阶段在褐煤阶段,腐殖质经过压实和加热作用,逐渐转化为褐煤。

褐煤的质地比腐殖质更加致密,颜色也更深。

褐煤中的水分和挥发分含量较高,燃烧时产生的热量相对较低。

褐煤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亚洲的一些地区。

3. 烟煤阶段在烟煤阶段,褐煤经过更长时间的压实和加热作用,逐渐转化为烟煤。

烟煤的质地更加坚硬,颜色更加黑色,含有的固定碳和热值也更高。

烟煤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煤种,主要用于能源和冶金行业。

总结起来,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它的成因与植物的生长和地质作用密切相关,经过腐殖质阶段、褐煤阶段和烟煤阶段逐渐形成。

煤的形成过程中,压实和加热作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煤的质地和热值得以提高。

煤的形成过程不仅揭示了地球历史的演变,也为我们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煤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煤的形成需要数百万年的时间,而我们的煤炭资源并非无穷无尽,因此,在使用煤炭的过程中,应当注重节约和环保,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煤的成因与形成过程

煤的成因与形成过程

煤的成因与形成过程煤是一种重要的化石燃料,广泛用于发电、供暖和工业生产等领域。

然而,对于煤的成因和形成过程,很多人可能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本文将从地质学的角度,探讨煤的成因和形成过程。

一、煤的成因煤的成因与植物的生长和演化密切相关。

在地质历史长河中,地球上曾经存在过大量的植物,这些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生长繁衍。

然而,当这些植物死亡后,它们的遗体并没有完全分解,而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逐渐转化为煤。

具体来说,煤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 植物堆积:当大量植物死亡后,它们的遗体会堆积在湖泊、河流或沼泽等低能量环境中。

这些地方通常缺乏氧气和微生物分解的条件,从而使得植物遗体能够保存下来。

2. 植物转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遗体逐渐被压实,并受到地壳运动的作用,进一步加深埋藏。

在这个过程中,植物遗体中的水分和挥发性物质被逐渐排出,留下了富含碳的残留物。

3. 热解反应:当植物遗体被埋藏到一定深度时,受到高温和高压的作用,发生了热解反应。

这个过程中,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了煤的主要成分。

综上所述,煤的成因主要是由于植物遗体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逐渐转化而来。

不同类型的煤,如褐煤、烟煤和无烟煤,其成因和形成过程也有所不同。

二、煤的形成过程煤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腐植质积累、初级煤形成和高级煤形成。

1. 腐植质积累:在湖泊、河流或沼泽等低能量环境中,大量的植物遗体逐渐堆积形成腐植质层。

这些腐植质层通常富含有机物质,是煤的前体。

2. 初级煤形成:当腐植质层被埋藏到一定深度时,受到高温和高压的作用,发生了初级煤的形成。

初级煤中的有机物质含量较高,但质地较松散,煤质较差。

3. 高级煤形成: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初级煤经过长时间的加热和压实,逐渐转化为高级煤。

高级煤中的有机物质含量较低,但质地更加致密,煤质更好。

需要注意的是,煤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常需要几百万年甚至几千万年的时间。

煤的外表特征和生成

煤的外表特征和生成

第一章煤的外表特征和生成煤是由许多高分子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无机矿物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

煤是一种主要的能源,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煤作为一种商品和工业原料,其性质、质量与煤的价格、煤的利用关系密切,为了计划地开采和合理地利用煤炭资源,就需要对煤的诸多因素中,成煤原始物质和成煤的环境至关重要。

第一节煤的种类和外表和特征一、煤的成因类型煤是由植物转变而成,不同类型的植物形成的煤的特征、性质都有差异。

根据成煤原始物质和堆积环境的不同,可把煤分成腐殖煤类、腐泥煤类、腐殖腐泥煤类三种类型(见表1-1)表1-1煤的成因分类1.腐殖煤类是指由高等植物的遗体经过泥炭化作用和煤化作用形成的煤。

腐殖煤在自然界分布最广泛,储量最大,腐殖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工艺性质变化很大,适合各种不同的工业用途,是煤炭加工利用和主要对象。

腐殖煤类又分为腐殖煤和残殖煤两种类型。

腐殖煤主要由植物中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形成,占煤储量的绝大数,人们通常所说的的煤就是指腐殖煤。

残殖煤由植物有机组分中性质稳定的树脂、树蜡、角质、木栓质、孢粉等富积而成。

残殖煤的储量很少,很难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的工业煤层,通常呈薄层或透镜状夹在腐殖煤中。

2.腐泥煤类是指由低等植物和浮游生物经腐泥化作用和煤化作用形成的煤。

根据植物遗体分解的程度,可分为藻煤和胶泥煤。

藻煤中藻类遗体大多未完全分解,镜下可见保存完好、轮廓清晰的藻类。

胶泥煤中藻类遗体多分解完全,已看不到完整的藻类残骸。

腐泥煤中矿物质含量较高、光泽暗淡。

常呈褐色,均匀致密,贝壳状断口,硬度和韧性较大,易燃。

燃烧时有沥青味。

腐泥煤常呈薄屋或透镜状夹在腐殖煤中,有时也形成单独的可采煤层。

腐泥煤的氢含量较高,干馏时焦油含量较高,适宜做低低温干馏的原料。

3.腐殖腐泥煤类腐殖腐泥煤是腐殖煤与腐泥煤中间的过度类型,是由高等植物遗体一低等植物遗体共同形成的煤,主要有烛煤的煤精两种。

烛煤为灰黑公或褐色,易燃且发出蜡烛衡般明亮的火焰。

chap2-1煤的的形成

chap2-1煤的的形成
论据有四: 1. 煤层底板有植物化石; 2. 由树干变成的煤还保持树干形状; 3. 显微镜观察煤中还保留有某些植物
的原始组分,如细胞结构、年轮、角质层等。
4. 实验室条件下人造煤的生成。
第一节 成煤物质
1、煤是由植物形成的 煤是由植物遗体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 用演变而成的沉积有机岩。 1.1 植物的演化及种类 一般认为,植物是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演化的,植物 界传统是划分为五大类:藻菌植物、裸蕨植物、蕨类 和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将第一种称为低 等植物,后面称为高等植物。前三种又称为孢子植物, 就是植物用孢子繁殖。而种子植物则能产生种子,用 种子繁殖。低等植物与高等植物的组成差别较大,且 对成煤的性质有较大影响。
第二节 成煤环境
煤是由堆积在沼泽中的植物遗体转变而成的, 植物遗体堆积并转变为泥炭,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 煤炭的生成,必须有气候、生物、地理、地质 等条件的相互配合,才能生成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 煤炭矿藏。这些条件包括: (1) 大量植物的持续繁殖(生物、气候的影响) (2)植物遗体不能全部氧化,能保存下来转变为 泥炭--适合的堆积场所(沼泽、湖泊等) (3)地质作用的配合(地壳的沉降运动--形成 上覆岩层和顶底板--多煤层)
(二)泥炭沼泽的演化
(二)泥炭沼泽的演化
(二)泥炭沼泽的演化
(二)泥炭沼泽的演化
(二)泥炭沼泽的演化
第二节
二、泥炭沼泽的类型
成煤环境
沼泽
1、按水分补给来源分 (1)低位泥炭沼泽(2)高位泥炭沼泽 (3)中位泥炭沼泽 2、按距离海岸的远近分 (1)近海泥炭沼泽 滨海泥炭沼泽,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红树林泥炭 (2)内陆泥炭沼泽 3、按植物群落分 (1)草本泥炭沼泽 (2)木本泥炭沼泽 4、按水介质的含盐度分 (1)淡水沼 低等植物主要有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组成, 脂肪含量高; 高等植物主要有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 素组成。 成煤的原始物质不同,煤炭在性质和用途 上也不同。

煤的成因与形成机制

煤的成因与形成机制

煤的成因与形成机制煤是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生活用途。

然而,很少有人真正了解煤的成因和形成机制。

本文将探讨煤的成因与形成机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能源的来源。

一、煤的成因煤的成因与古代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地球的漫长历史中,有大量的植物生长繁衍,其中一部分植物死亡后被埋藏在地下,逐渐形成煤矿。

煤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植物残体的堆积:在古代,大量的植物死亡后,它们的残体会被风、水等自然力量带到低洼地区,形成植物残体的堆积。

这些植物残体会逐渐受到压力和温度的影响,发生化学变化。

2. 腐殖质的形成:植物残体在地下经过长时间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逐渐转化为腐殖质。

腐殖质是煤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富含有机质和碳元素。

3. 煤化作用:腐殖质在地下经过煤化作用,逐渐转化为煤。

煤化作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压实、脱氧、脱水等化学反应。

随着时间的推移,腐殖质中的有机质逐渐减少,而煤中的碳含量逐渐增加。

二、煤的形成机制煤的形成机制涉及多个因素,如植物类型、环境条件等。

以下是煤的形成机制的几个关键因素:1. 植物类型:不同类型的植物对煤的形成有着不同的影响。

例如,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在煤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的残体更容易被埋藏和保存。

2. 环境条件:煤的形成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

例如,湿地和沼泽地是煤形成的理想环境,因为这些地区湿度高、氧气供应不足,有利于植物残体的保存和煤化作用的进行。

3. 压力和温度:压力和温度是煤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较高的压力和温度有利于植物残体的煤化作用,促进煤的形成。

然而,过高的压力和温度也会导致煤的质量下降。

4. 地质运动:地质运动对煤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地壳的隆起和沉降会改变地下的压力和温度,进而影响煤的形成。

地质运动还可能导致煤层的破裂和变形。

总结起来,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植物残体的堆积、腐殖质的形成和煤化作用是煤成因的关键环节。

简述煤的形成过程

简述煤的形成过程

煤的形成过程介绍煤是一种重要的矿产资源,主要用作能源和原料。

了解煤的形成过程对于正确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地质和化学因素的作用。

本文将从煤的形成原理、主要成因以及形成过程中的变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原料与成因煤的形成主要涉及有机质的转化过程。

有机质是指生物体的遗骸和排泄物等有机化合物,例如植物的木质素、纤维素等。

煤的形成主要依赖于以下三个要素:1.植物残骸:植物残骸主要是指植物的木质部分,包括植物的树干、枝叶、根系等。

这些植物残骸中富含有有机质,是煤的主要原料。

2.水:有水的存在是煤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

水在形成过程中扮演着溶解、催化和传递热量等重要角色。

3.地质条件:地质条件对煤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压力、温度和地质构造等地质条件会影响煤的质量和种类。

煤的形成过程煤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颗粒物质的堆积1.植物残骸在湖泊、河流等水体中逐渐沉积,形成堆积物。

这些植物残骸受到水的保护,避免暴露在空气中。

2.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有机质堆积在一起,形成厚厚的沉积物。

腐殖质的形成1.在压力和温度的作用下,植物残骸中的有机质开始逐渐发生化学变化。

这些变化导致了腐殖质的形成。

2.腐殖质是一种含碳丰富、不溶于水的有机质,是煤形成的前驱物质。

亚质变1.当腐殖质进一步埋藏在地下时,压力和温度逐渐增大。

在这种环境下,腐殖质逐渐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进而形成煤。

2.这个阶段被称为亚质变,主要有两个过程:物理压实和化学改造。

物理压实是指煤的纤维结构被压紧,有机质中的气体和液体被排出。

化学改造是指有机质中的化学键发生改变,形成新的化合物。

主质变1.主质变是煤形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煤的质量和种类会发生明显的改变。

2.主质变主要包括两个过程:干馏和热液作用。

干馏是指煤在高温条件下分解,产生气体和液体副产物。

热液作用是指煤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与周围介质发生反应,形成新的化合物。

煤炭的成因及其地质特征

煤炭的成因及其地质特征

煤炭的成因及其地质特征煤炭是一种常见的化石燃料,广泛应用于发电、工业生产和家庭供暖等领域。

那么,煤炭是如何形成的呢?它又有哪些地质特征呢?煤炭的成因主要与古代植物的生长和地质作用有关。

在地球演化的过程中,古代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

这些有机物质在植物死亡后,会被埋藏在沉积物中,并在地质作用下逐渐转化为煤炭。

煤炭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植物残体的沉积、压实和热解。

首先,当植物死亡后,它们的残体会被水流或风力带到湖泊、河流或海洋等水体中,形成植物残体的沉积。

这些植物残体在沉积过程中,会逐渐被泥沙覆盖,并受到压力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沉积物会逐渐堆积形成厚厚的沉积层。

在这些沉积层的作用下,植物残体逐渐被压实,水分和气体被排除,形成了含有有机质的岩层,也就是煤矿。

然而,煤炭的形成还需要经历热解的过程。

当地壳运动或地热活动导致地下温度升高时,煤矿中的有机质会受到高温的影响,发生热解反应。

这个过程中,有机质中的水分和气体会被释放出来,而碳元素则会逐渐聚集,形成煤炭。

煤炭的地质特征主要包括煤层的厚度、组成和纯度等方面。

首先,煤层的厚度与煤炭的形成过程和沉积环境有关。

一般来说,沉积环境越有利于植物残体的堆积和保存,煤层的厚度就越大。

例如,在湖泊或沼泽等湿地环境中形成的煤层通常较厚。

其次,煤炭的组成也是其地质特征之一。

煤炭主要由碳、氢、氧、氮和硫等元素组成,其中碳元素的含量最高,可达到60%以上。

根据煤炭中碳元素的含量和有机质的类型,煤炭可以分为无烟煤、烟煤、褐煤和泥炭等不同等级。

最后,煤炭的纯度也是其地质特征的重要指标之一。

纯度高的煤炭燃烧时产生的烟尘和污染物较少,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小。

而纯度低的煤炭则燃烧时会产生较多的烟尘和污染物,对空气质量和健康造成较大影响。

总之,煤炭是通过古代植物的生长和地质作用形成的一种化石燃料。

其地质特征主要包括煤层的厚度、组成和纯度等方面。

了解煤炭的成因和地质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这一重要的能源资源。

煤的成因、分类及煤炭燃烧中的相关问题

煤的成因、分类及煤炭燃烧中的相关问题

煤的成因、分类及煤炭燃烧中的相关问题吴国光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一、煤的成因煤是植物遗体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又经过物理化学作用而转变成的沉积有机矿产,是多种高分子化合物和矿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从植物死亡、堆积到转变为煤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个过程称为成煤作用。

成煤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植物在泥炭沼泽、湖泊或浅海中不断繁殖,其遗体在微生物参与下不断分解、化合、聚集的过程。

这个过程起主导作用的是生物地球化学作用。

高等植物形成泥炭,因此成煤第一阶段可称为泥炭化阶段。

当已经形成的泥炭由于地壳的下沉等原因而被上覆沉积物所掩埋时,成煤作用就转为第二阶段——煤化作用阶段,即泥炭在以温度和压力为主的作用下变为煤的过程。

成煤第二阶段包括成岩作用和变质作用。

在这一阶段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物理化学作用。

在温度和压力的影响下,泥炭进一步变为褐煤(成岩作用),再由褐煤变为烟煤和无烟煤(变质作用)。

图1 成煤作用的阶段划分煤与煤之间的性质千差万别,不仅不同煤田的煤质差别较大,即使是同一煤田中不同煤层的煤质,其差异也很大。

在同一煤田同一煤层不同地点采的煤样,其煤质也有较大的差别;甚至是在同一煤田同一煤层同一地点采样,而采样时,将煤层从上到下分成若干个分层采样,各分层的煤质也有差别。

引起煤质千差万别的原因,与成煤物质、成煤环境和成煤作用有关。

二、煤的分类1974年我国有关部门开始对煤炭进行新的分类,经有关部委、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多次会议论证,并对全国主要煤矿、煤产地的煤质资料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基本上取得了一致意见。

1985年1月19日通过了煤炭分类国家标准,并于1989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所使用的主要分类指标有两个:一是表示煤化程度的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 daf)(在900℃时测定,而原分类方案挥发分测定温度为850℃),用来区分无烟煤、烟煤和褐煤;二是表示煤的工艺性能的粘结性指标。

根据粘结性大小的不同,分别选用粘结指数G、胶质层最大厚度Y和奥亚膨胀度b作为指标。

1煤的形成与性质t

1煤的形成与性质t

• 原生矿物质:极难用机械的方法将其分开
• 次生矿物质:由风和水带来的细粘土,砂粒或由水中
钙、镁、铁等离子生成的腐植酸盐及FeS2等混入而成
• 外来矿物质:在采煤过程中混入煤中的顶,底板和夹
矸层中的矸石所形成的
3.挥发分和固定碳
• 挥发分:煤中有机质热分解的产物 ,评价煤质时
为了排除水分,灰分,变化的影响,须将分析煤样
生电力
• 炼焦 :煤在1200℃的密闭炉(称为炼焦炉)中干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煤的开采
• 开采煤有两种方法:
• 露天开采:埋藏很浅的煤层可进行露天开采
• 矿井开采:埋藏很深的煤层
二、煤的性质
• 物理性质:煤的密度、表面性质(湿润性、表面积、
孔隙度)、光学性质(折射率、反射率)、电性质
(电导率、介电常数)、磁性质、热性质(比热容、 热导率、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质(硬质、脆度、可 磨性) • 工艺性质:粘结性 、结焦性 、发热量 、反应性 、
任务一 煤的形成及煤的性质
一、煤的形成
1.煤的成因
• 煤是由植物遗体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
演变而成的沉积有机岩。
• 煤的成份绝大部份为碳,另外有少许的氢、氧、硫
等,埋在地底下的时间越久,含水及其他挥发成份越
低,煤质越佳。
2.煤的使用
• 发电 :多数发电装置使用蒸汽涡轮机,利用高压蒸
汽产生电力,蒸汽推动涡轮之轮子,转动发电机而产
挥发分换算为以可燃物为基准的挥发分
• 固定碳:测定挥发分后残留下来的机物质的产率
谢谢大家!
热稳定性 、焦油产率 、可选性 、灰熔点和熔融灰
的粘度
1.水分
• 外在水分(Wwz):煤在开采、运输和洗选过程中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氧化环境层 过渡层 还原环境层
各泥炭层中的微生物特性
泥炭表层空气流通,温度高,又有大量有机质,有利于微 生物的生存。在1g泥炭中含有微生物几百万个至几亿个。如在 低位泥炭沼泽的表层,含有大量喜氧性细菌、放线菌和真菌, 而厌氧性细菌数量较少。植物的氧化分解和水解作用,主要是 在泥炭沼泽表层进行,因而泥炭沼泽表层又称为泥炭形成层。
泥炭化作用peatification
泥炭的分类 ①高位泥炭:高位沼泽中形成,为温带高纬度植物埋在地层下经长期 堆积炭化而形成。以羊胡子草属、水藓属植物为主,分解程度较低, 氮和灰分元素含量少,酸性较强,pH值在4至5之间。容重较小,吸 水透气性好,一般可吸持水分为其干重的10倍以上,适合作无土栽培 基质,但pH值必须调至5.5至6.0 左右,也可用于配制培养土。
(1) 泥炭沼泽水的覆盖,使正在分解的植物遗 体逐渐与大气隔绝,进入弱氧化或还原环境。 (2)微生物要在一定的酸碱度环境中才能正常 生长。在泥炭化过程中,植物分解形成酸性产 物,使沼泽水变为酸性,则不利于喜氧细菌的 生存。所以泥炭的酸度越大,细菌越少,植物 的结构就保存得越完好。 (3) 有的植物本身就具有防腐和杀菌的成分, 如高位沼泽泥炭藓能分泌酚类,某些阔叶树有 丹宁保护纤维素,某些针叶树含酚,并有树脂 保护纤维素,都使植物不致遭到完全破坏。
成煤的条件和环境 environment
• 煤炭的生成,必须有气候、生物、地理、 地质等条件的相互配合,才能生成具有工业利 用价值的煤炭矿藏。这些条件包括: (1) 大量植物的持续繁殖 (生物life-form、 气候climate的影响) (2)植物遗体不能完全腐烂--适合的堆积 场所accumulation locale(沼泽、湖泊swamp and lake等) (3)地质作用的配合(地壳的沉降运动 subside--形成上覆岩层和顶底板--多煤 层)
• 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的特点(characteristic)

低等植物(lower plant):包括菌类和藻类,
是由单细胞和多细胞构成的丝状体或叶状体植
物,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
• 高等植物(higher plant) :包括苔藓、蕨类、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进化论认为,高等植 物由低等植物长期进化而来,构造复杂,有根、
烟煤 bituminous coal (长焰煤、气煤、肥煤、 焦煤、瘦煤、贫煤)
无烟煤 anthracite。
泥炭化作用peatification
• 泥炭化作用的概念: 高等植物死亡后,在生物化学作用下 biochemical reaction,变成泥炭的过程称为泥炭化 作用。
• 在这一阶段,植物首先在微生物microorganism 作用下,分解decomposition和水解hydrolyzation为 分子量较小的性质活泼的化合物,然后小分子化合 物之间相互作用,进一步合成新的较稳定的有机化 合物,如腐植酸humic acid、沥青质pitch等。
1~7
0
桦川草本 泥炭 合浦木本 泥炭
55.87
6.35
2.90
34.97
19.69
0.75
0
3.50
43.58
65.46
6.53
1.20
26.75
o.89
0.39
0
0
42.88
泥炭化作用peatification
泥炭化作用中微生物的活动
泥炭的分层 泥炭层的垂直剖面,分为氧化环境表层、中间层及还原环 境底层。
0 0 10 20~30 20~30 20~30
50~80 40~50 15~20 10~15 5~10 1~7
60~75 65 60 5 2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30 20 10 0 0
1 8 2 5 70
2~3 5~8 25~30 90 10
煤炭的成因类型 genesic type
根据形成煤炭的物质基础划分煤炭的类型称为成因类型。主要是: 腐植煤、腐泥煤、残植煤和腐植腐泥煤。 • (1)腐植煤 humic coal: 由高等植物经过成煤过程中复杂的生 化和地质变化作用生成。
不同植物化学组成的差异性
植 物 碳水化合 物 12~28 30~40 30~50 50~60 50~70 60~70 木质素 蛋白质 脂类化合 物 5~20 10~20 8~10 3~5 5~10 1~3
细菌 绿藻 苔 藓 蕨类 草 类
松柏及阔叶 树 木 木质部 本 叶 植 木 栓 物 孢粉质 的 原生质 不 同 部 分
低等植物——海带 kelp
低等植物——地衣(lichen)
低等植物——蘑菇 mushroom
高等植物——蕨类植物 fern
高等植物——松树 pine
植物的主要化学组成 (constituent)
• (1)碳水化合物( carbohydrate ) (2)木质素( lignin ) (3)蛋白质( protein ) (4)脂类化合物( lipid/lipidic compound )
泥炭化作用peatification
泥炭的组成
泥炭主要由有机物、矿物质和水组成,其中含水量70%~90%, 矿物质含量随泥炭产地不同差异很大,有机物的组成包括一下几个 部分: (1)腐植酸:它是泥炭中最主要的成分。腐植酸是高分子羟基芳香 羧酸所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具有酸性,溶于碱性溶液而呈褐黑,它 是一种无定形的高分子胶体,能吸水而膨胀。 (2)沥青质:它是由合成作用形成的,也可以由树脂、蜡质、孢粉 质等转化而来。沥青质溶于一般的有机溶剂。 (3) 未分解或未完全分解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和木质素。 (4) 变化不多的稳定组分,如角质膜、树脂和孢粉等。 另外,在泥炭中一般可以看到植物的组织,如根、茎、叶等。
成煤物质(material for coal formation)
煤是由植物( plant )形成的
煤是由植物遗体(plant debris)经过生 物化学作用(biochemcal reaction)和物理化 学作用(physico-chemical reaction)演变而成 的沉积有机岩( sedimentary organic rock)
( carbohydrate )
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及果胶质。 纤维素(cellulose):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 分。纤维素一般不溶于水,在溶液中能生成胶体, 容易水解。在泥炭沼泽的酸性介质中,纤维素可以 分解为纤维二糖和葡萄糖等简单化合物。 半纤维素(hemi-cellulose):化学组成和性质与纤 维素相近,但比纤维素更易分解或水解为糖类和酸。 果胶(pectin / pectic substance):糖的衍生物, 呈果冻状。在生物化学作用下,水解成一系列单糖 和糖醛酸。
蛋白质 protein
• 蛋白质:由若干个氨基酸(amino acid)结合而 形成的结构复杂的高分子。由于含羧基 carboxyl和羟基hydroxyl,蛋白质具有酸性和碱 性官能团,强烈亲水性胶体colloid。 高等植物中蛋白质含量少;低等植物中蛋 白质含量高。 植物死亡后,完全氧化条件下,蛋白质完 全分解为气态物质;在泥炭沼泽和湖泊的水中, 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喹啉等含氮化合物,参 与成煤作用,但对煤的性质没有决定性的影响。 是煤中硫、氮元素的来源之一。
木质素 lignin
• 木质素也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常分布在 植物根、茎部的细胞壁中。木本植物的木质素 含量高,木质素是具有苯基丙烷芳香结构的高 分子聚合物,含甲氧基methoxyl 、羟基 hydroxyl等官能团。木质素的单体以不同的链 连接成三度空间的大分子,比纤维素稳定,不 易水解,易于保存下来。在泥炭沼泽中,在水 和微生物作用下发生分解,与其他化合物共同 作用生成腐植酸类物质,这些物质最终转化成 为煤。所以木质素是植物转变为煤的原始物质 中最重要的有机组分。
泥炭化作用peatification
第二阶段:缺氧条件下
在沼泽水的覆盖下,出现缺氧条件,微生 物被厌氧细菌所替代。分解产物相互作用,进 一步合成新的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如腐植酸、
沥青质等。这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在植 物分解作用进行不久,合成作用也就开始了。
泥炭化作用peatification
成煤作用过程
由高等植物转化为腐植煤要经历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一般需要几千万年到几亿年的时间。腐植煤成煤作用 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即泥炭化作用 peatification和煤 化作用coalification。 煤化作用又分为两个连续的过程即成岩作用 diagenesis和变质作用metamorphism. 图示如下:
泥炭化作用peatification
泥炭化作用中微生物的活动 各泥炭层中的微生物特性
泥炭表层以下,随着深度的增加,喜氧细菌、 真菌和放线菌的数目减少,而厌氧细菌活跃,它们 利用了有机质的氧,留下富氢的残留物。在微生物 的活动过程中,植物有机组分一部分成为微生物的 食料,另一部分则被加工成为新的化合物。 若条件适宜,植物会被完全分解成为气体和液 体而流失,不能形成煤炭。但实际上,在泥炭沼泽 中,植物中的化合物会转化、保留下来成为煤炭, 原因是:
茎、叶的区别。
5.45 4.95 4.40 4.10 3.54 2.98 2.51
成煤地质年代
2.03
1.44 0.2-0.6
0.018
我国主要聚煤期
我国主要聚煤期: 新 生 代 新近纪-古近纪(约0.24~0.65亿年) 中 生 代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约1.44亿年) 早、中侏罗世(约2.03亿年) 晚三叠世(约2.5亿年) 晚古生代 晚二叠世(约3亿年) 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约3~3.54亿年) 早石炭世(约3.54亿年) 早古生代 早寒武世(约5.45亿年)
• (2) 腐泥煤 sapropelite: 主要由湖沼或浅水海湾中藻类等低 等植物形成。储量大大低于腐植煤,工业意义不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