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和时间先在性问题
《存在与时间》导论第一章讲稿
《存在与时间》导论第一章讲稿主讲:方将荣首先讲一讲,海德格尔为什么把书命名为存在与时间。
这个原因在该书导论的第八节有过说明,存在的意义问题是最普遍最空泛的问题,但这种普遍性,并不排斥特殊性,也就是说“存在”可以通过“此在”这种特殊存在者来突入存在概念,而“此在”这种存在者本身是历史的,简单地说,也就是时间性的。
依时间性阐释此在,进而进一步解说存在问题是全书的主题。
将其命名为《存在与时间》也就非常恰当了。
不过我给大家留的课后思考题是,空间在海德格尔哲学处于何种地位?接下来,我讲导论。
第一章:存在问题的必要性、结构和优先地位。
第一节是讲存在问题的必要性。
第二节是讲存在问题的形式结构。
第三、四节是讲存在问题在存在论上和存在者层次上的优先性先讲第一节:存在问题重提的必要性。
海德格尔在第一节一开头,便讲述了自己对哲学史对待存在问题的不满。
第一个不满是:存在问题被人遗忘,原书中说“存在问题,却久已被遗忘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都有过对存在的探讨,哲学巨匠们都有过关于存在的争论。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对存在的探讨成果曾经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有所继承,尽管这种继承是有过各种各样偏离和修正的,但这种存在讨论,在海德格尔看来是远远不够的,是零碎的、初级的,甚至在一些地方,他完全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功绩。
为区别他的存在论,他以形而上学和本体论探讨来总结古代哲学家对存在问题的研究,认为,实际上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代,存在问题就已经被遗忘了。
海德格尔经常说,形而上学是存在的遗忘史。
第二个不满:海德格尔认为古希腊人对存在的最初阐释逐渐形成了教条,妨碍了对存在的探讨。
形成了哪些教条呢?一是认为追问存在的意义是多余的;二是认可了对存在问题的假象,反而把存在问题遮蔽了,各种各样的有关存在问题的成见很多,海德格尔他不可能一一详尽地说出来。
不过他作了归纳,主要是三大问题来说明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第一、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
哲学通论孙正聿讲义
哲学通论孙正聿讲义哲学通论(讲义)孙正聿绪论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对“规则”的反思,是对“思想前提”的追问,追问构成各种思想的根据。
具体的讲,就是“一纵二横”。
“一纵”,就是诉诸人类的认识史、哲学发展史,知道古往今来的哲学家都是怎么理解哲学的。
恩格斯说:哲学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
哲学是一种历史性的思想。
“二横”:第一横,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基本方式之间的关系中去追问哲学;第二横,是当代哲学的各种哲学观(八种哲学观)的比较中去理解哲学是什么。
哲学是以具有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个体性的风格,去求索人类性问题。
哲学是把思想本身当作对象研究,即反思。
哲学是一种爱智的智慧、一种批判的智慧、反思的智慧和创造的智慧。
对本科生要求学哲学方法概括为四句话就是:激发你的理论兴趣、拓宽你的理论视野、撞击理论思维、提升理论境界。
莱辛说:“与其记住两个真理,莫如弄懂半个真理”。
对硕士生的要求:“寻找理论资源、发现理论困难、创新理论思路、作出理论论证。
”对博士生的要求:“抓住基础理论、稳定研究方向、坚持独立思考、进行课题研究。
”最终达到:“高举远慕的心态、慎思明辨的理性、体会深切的感情、执着专注的意志、洒脱通达的境界”。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
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第一章哲学问题哲学是一个问题的王国。
哲学的全部理论问题可以概括为六大基本问题:哲学有八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科学技术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
一、人类与世界的关系问题1世界观与观世界(理解与协调人类与世界的关系)哲学是关于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把全部的哲学问题归结为一个问题,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即世界观的问题。
过去我们常识地理解哲学世界观,就是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
认为人站在世界之外去看整个世界,把人与世界割裂开来;这还涉及到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马克思哲学问题,批判问题,客观合理性,真理观,意识形态
一、马克思为什么批判哲学?思想方面:西方哲学从柏拉图开始,2000多年以来,存在固定的一个思维模式,即认为“在人类认知之上,存在先天设定的本质,对与它相符的认知,便是真理”,本质被先在设定,表面上看,这的确是关于思维方式与世界存在的探讨,但哲学本身使之影响力不合适限于具体领域,不符合人的问题,而是面向理念、方法领域。
采用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在回答“人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时,将会是认为在人类存在之前,存在者一个“人的本质”,它决定了人类存在的价值,并起到现实的规范作用。
马克思批判哲学的思想原因是:形而上学的思想是本质是先在设定的,在逻辑和时间上是先在的,即使不知道是什么,也先在的设定其存在;人类社会维度下,在将哲学与政治相结合讨论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时,先在本质及其所有的变形(真理、自由、道德、信仰、精神等等)在社会上形成一种独裁与专制之力;最终会演变为讨论谁拥有权力,是君主,宗教还是神,最后还是会陷入神秘主义论中,人转化为了“本质”的附庸,也就是自我想象的附庸,社会与个体具有失去反思能力的可能。
历史原因:在青年马克思看来,普鲁士落后于当时的英法等国,根本原因就在于固守德国古典哲学传统。
到后来对发展为历史唯物主义,即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合理性进行探索,马克思批判先天设定的人类本质,指出这种哲学对历史的解释不过是一种自我解读,马克思认为历史的规律应该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一个人很难跳出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来考虑问题,生活物质环境条件决定其思想的界限和局限性,决定一个人的思想和思维。
封建主义中存在社会关系矛盾,为解决矛盾资本主义得以产生,资本主义是社会巨大的进步,但是同时也带来矛盾,而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历史进步。
由于人们从一个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到另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原有的个体与社会矛盾还没有解决,想要解决原有社会制度而产生新的社会制度,而新的社会制度产生的现有问题被忽视了,发展的不充分,使得人类创造的关系反过来奴隶了人类,资本主义使用交换价值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抹平,导致社会道德失范、人被异化。
论效八大考点-推理类错误-强加因果
论效八大考点-强加因果强加因果错误的逻辑本质强加因果的错误本质是错误的建立了两件事情(两个行为)的因果关系。
同时或者先后发生的事情,不一定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影响我们做正确逻辑判断的最大敌人叫做“巧合”。
两件事情到底是因为“巧合”联系在了一起,还是因为两者有内在的逻辑关系,需要多角度多层次的验证,而不能武断的下结论。
在逻辑上,错误的建立两个事情的因果关系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种。
(1)时间上先后或同时发生的事情,逻辑上不一定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2)因果倒置,错误的判断了因果关系,把原因当成了结果。
(3)统计数据上看似有相关性,但逻辑上不一定有因果关系。
(4)由果推因,忽略了导致结果的其他原因。
(5)两个并没有必然相关性的论述,建立起因果关系1.时间上同时或先后发生的事情,逻辑上不一定有因果关系。
(1)某明星一去某城市开演唱会,该城市就会下雨。
很多粉丝起了一个绰号叫做“雨神”。
(2)某甲去朋友家做客,刚进门没几分钟就停电了。
该朋友笑称,你怎么这么大能量,一来把我家的电都搞没了。
(3)1978年利物浦队夺冠,英国王子结婚,教皇不幸去世;2005年利物浦队夺冠,英国王子结婚,教皇不幸去世;2018年,英国王子已经结婚了,利物浦打进了决赛,教皇老人家瑟瑟发抖。
(4)所有的“阴谋论”,在没有足够多确凿的证据之前,一切的猜测和联想都是有可能严重偏离事实的。
2.因果倒置,错误的判断了同时发生的两件事情的因果关系。
【范例】拥有宠物的人有较强的自我依靠能力,明显增强的忍耐力以及良好的社交技能,所以,养宠物是主人社会生存能力明显改善的原因。
上述论述的逻辑推理结构为:论据:养宠物的人同时生存能力强(A和B共存)结论:养宠物为因,能力强为果(A为因,B为果)即使在论据中的“养宠物”和“社会生存能力强”有因果关系,也有两种可能性。
(1)A为因,B为果,因为养宠物,所以社会生存能力强。
(2)B为因,A为果,社会生存能力强,所以愿意养宠物。
从“逻辑先在性”角度认识哲学唯心主义
从“逻辑先在性”角度认识哲学唯心主义关于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通常的解释是:人们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首先,遇到的就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即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
对于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不同回答,基本上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二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凡是主张物质自然界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神是第二性的,都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凡是断言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意识或者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都是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尽管物质的本原论这个唯物主义方法的客观根据已经被科学史和人们普遍经验所证实,因为任何正常的普通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科学事实:先有地球,后有人类及其意识;物质世界是“本原”性的存在,而精神世界是“派生”性的存在;但是唯心主义为什么还要无视科学事实否认物质本原呢?哲学唯心主义为什么还能够长期存在呢?一些“聪明”哲学家为什么搞这种唯心主义?这正是人们最为大感不解的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不仅是一个科学事实问题,有一个逻辑关系问题,要解开这个谜,必须从必“逻辑先在性”角度认识哲学唯心主义。
一、时间先在性与逻辑先在性的区别列宁曾经指出,“从粗陋的、简单的、形而上学的形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不过是胡说。
相反地,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个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化了的绝对。
这说明哲学唯心主义长期存在有深刻的认识论的根源,因此,列宁评价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朵。
人的认识不是直线的,而人们在理解人的认识的时候,却往往是从认识的某个环节出发,把它作为理解人的认识的出发点。
由此便造成了认识中的“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而这些却恰恰是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如何理解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呢?这里的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困难的理论问题,就是“时间先在性”和“逻辑先在性”及其相互关系问题。
案例:从“逻辑先在性”看哲学唯心主义
案例:从“逻辑先在性”看哲学唯心主义任何一个正常的普通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科学事实):先有地球,后有人类及其意识;物质世界是“本原”性的存在,而精神世界是“派生”性的存在;先有事物的存在,后有关于事物的观念。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哲学呢?为什么会有“聪明”的哲学家搞这种唯心主义呢?在旧唯物主义者看来,哲学唯心主义是纯粹的“胡说”,唯心主义者简直是一群无法理喻的“疯子”。
之所以会对唯心主义作这个简单地理解,从根本上说,就在于旧唯物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素朴实在论”,是以一种“表象思维”和“常识思维”去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唯心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刻的认识论根源。
列宁指出:“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
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在那里统治阶段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
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列宁全集》第38卷,第411-412页。
)列宁的这段论述是极其深刻的。
人的认识不是直线,而人们在理解人的认识的时候,却往往是从认识的某个环节出发,把它作为解释人的认识的出发点。
由此便造成了认识的“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而这些却恰恰是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这里最为重要也最为困难的理论问题,就是“逻辑先在性”问题。
在对人的认识非直线的思考中,也就是在对人类认识的复杂性的思考中,我们首先应当考虑“时间先在性”和“逻辑先在性”及其相互关系问题。
“时间先在性”是易于理解的:它是对经验事实(包括科学事实)的陈述,即表述经验对象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
对于这个问题,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做出了明确的回答:就存在论的意义来说,自然界先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因而“物质”是“意识”的“本原”;就认识论的意义来说,客观世界先于人的意识内容而存在,因而“客观世界”是“意识内容”的“本原”。
如何处理工作中的时间冲突与优先级问题
如何处理工作中的时间冲突与优先级问题时间冲突和优先级问题是工作中常见的挑战。
正确处理这些问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处理工作中的时间冲突与优先级问题,并给出一些建议。
一、理解时间冲突与优先级问题在工作中,时间冲突指的是两个或多个任务在同一时间段需要完成,而优先级问题则意味着你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决定哪些任务应该优先完成。
这些问题常常引发压力和困惑,但合理的时间管理可以帮助你克服这些挑战。
二、制定具体计划要处理时间冲突和优先级问题,首先需要制定一个具体的计划。
列出所有需要完成的任务,并根据紧急性和重要性对它们进行排序。
紧急性指的是任务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而重要性则指的是任务对工作目标的贡献程度。
三、设定合理期限在排列任务优先级时,要设定合理的期限。
合理期限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规划时间、避免任务拖延,并确保按时完成任务。
同时,要合理评估任务完成所需的时间,避免过度承诺,导致任务难以按时完成。
四、应用时间管理技巧时间管理技巧对于解决工作中的时间冲突和优先级问题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时间管理技巧:1. 制定日程表:制定一份详细的日程表,明确安排每个任务的时间段。
将任务分为较小的部分,并为每个部分设置合理的时间。
2. 利用工具和应用程序:使用时间管理应用程序和工具,如ToDoist和Google日历等,来帮助你记录任务、设定提醒和管理时间。
3. 集中注意力:在处理任务时,尽量避免分心。
关闭与工作无关的通知和娱乐应用,专注于当前任务。
4. 学会委托:将一些任务委托给其他同事或团队成员,以减轻自身负担,并分担工作压力。
五、灵活处理时间冲突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时间冲突。
灵活处理时间冲突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应对挑战。
1. 优先级重排:如果遇到时间冲突,重新评估任务的优先级。
根据紧急性和重要性调整任务的顺序。
2. 协商与沟通:如果时间冲突涉及其他人或团队,及时与他们协商并沟通,寻找解决方案。
3. 调整期望:如果任务无法在原定期限内完全完成,要勇于与相关人员沟通,调整期望并寻找妥协。
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观及与恩格斯的分歧比较
后,马克思辩证法的落脚点应该是革命实践 ,恩格斯的理解仍然处在 旧唯物主义的水平上。
关 键 词 :卢卡奇; 恩格斯; 辩证法;盼级意识; 实践 作 者 简 介 :许坤平,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硕 士研 究生 ( 邮政编码 20 1) 103
构 的影 响 ,也 与 恩 格 斯 对 马 克 思 辩 证 法 的 错 误 理 解 有 关 。
“ 总体 ”这一概念源 远流 长,从古希腊哲学开始便与辩 证法思想纠结在一起 ,到 了德 国古典 哲学 时期 ,总体思想
发 展 到 了极 致 。 费 希 特 发 展 了 自 己 的 同 一 哲 学 ,而 黑 格 尔 则 彻 底 将 总 体 思 想 发 展 到 了巅 峰 ,创 立 了 一 门 在 “ 对 精 绝
中卡奇的马克思主义 辩证法观
及 与恩格斯 的分歧比较
许坤 平
摘 要 :在 ‘ 历史与阶级意识> 一书中,卢卡奇阐述 了 自己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解 ,认为马克思辩证法是 革命 的
辩证法,丽不是恿榕斯所谓 的 “自然辩证 法” 卢卡奇认为:首先 ,马克思的辩证法是总体 性的认识 方武.不是恩格斯的
现 在 对 结 构 性 和历 史 性 两 方 面 。所 谓 结 构 性 ,是 指 在 总 体
与部 分 的关 系 当 中 ,总 体 对 于 部 分 具 有 认 识 过 程 中 的 逻 辑 先在 性 。在 认 识上 ,部 分 必 须 服 从 于 总 体 , 这 是 部 分 与 总 体结 构 功 能不 同所 体 现 出 的 必 然 要 求 。卢 卡 奇 认 为 ,马 克 思 的认 识 方 法 不 只 是 抽 象 地 强 调 总 体 的 作 用 ,总 体 还 是 “ 体 的” 总 体 。因 为 人 与 事 物 的 存 在 均 具 有 历 史 性 ,所 以 具 认 识 也 必 须具 有历 史 性 。通 过 强 调 马 克 思 辩 证 法 的 历 史 主 义 原 则 ,卢 卡 奇就 将 自 己 同 把 社 会 仅 仅 看 作 经 济 决 定 论 的 庸 俗 马 克 思 主 义 者 区 分 开 来 。卢 卡 奇 认 为 ,通 过 结 构 性 的 横 轴 和 时 间 历 史 性 的 纵 轴 就 可 以 形 成 对 社 会 现 象 认 识 的 “ 体 的总 体 ” 具 。
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哲学解读
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哲学解读人是一种有限的存在物,但人又具有自主性、创造性和超越性,哲学在根本上就是探讨人的生存问题,即人与人生存的世界的关系,这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问题。
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是广义的自然界的特定历史阶段和组成部分,因此,广义的自然界,也就是人生存的世界,具有无可置疑的时间先在性。
自然界的这种先在性决定了人对外部世界的依赖性,也就决定了人的有限性。
但是,在这个有限的范围之内,人仍然表现出非同寻常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和超越性。
从古代到现在,从西方到中国,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一切领域之中,是哲学世界观最根本的问题。
但以往哲学界对此进行深入分析时人们却容易陷入一个逻辑悖论之中,即一方面人是一种有限的存在物,但另一方面人又具有超越有限追求无限的超越性和创造性。
本文旨在从这一矛盾关系出发,深入分析这一矛盾产生的背景及思想溯源,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对其重新解读,辩证分析这一矛盾关系,并试图找出正确处理这一对关系的有效途径。
本文的主体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人生悖论,即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的产生及其思想溯源进行考察。
这一部分从人生悖论产生的背景和思想溯源出发,综合考察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再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思想理论,把握这一问题发展演变的脉络。
第二部分,梳理和总结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基本涵义和表现。
有限性主要是指人的生命短暂性和人的未特定性或未完成性,无限性主要是指人的超越性,人具有意识性,能够意识到自身的有限性,并能在实践活动中发挥超越性和创造性。
两者的表现主要是通过对以往哲学中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思想所做的整理归纳。
第三部分,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对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关系进行辨证把握,本部分分为三小节:前三节重点论述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第四小节论述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统一的基础,包括人性基础、思维基础和实践基础。
如何快速解答事件排序题
如何快速解答事件排序题事件排序问题是事业单位推理部分相对简单的一部分题目。
从近年来的公考的规律来看,这部分题目会出5道,由于题目难度不大,多数考生能够做对多数题目,所以每道题占分也不多,但往往有个别难题失分率很高,主要是大家对事件本身感到不甚熟悉。
因此,对于这种大家正确率都不低的考题,考生们应该追求的不光是正确率,还要追求速度,并且这种追求既是非常必要的,又是针对事件排序问题所特殊要求的,同时也是完全能够达到的。
答事件排序题的过程是这样的,每道题给出五个事件,每个事件是以简短语句表述的,接着给出四种假定发生顺序的数字序列,考生来选择其中很合乎逻辑的一种事件顺序。
在回答这种问题时,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和对事件间的逻辑关系的理解做些补充或合理假设,但要以很少的假设来联系和安排这五个事件的发生顺序。
为了让大家对题目有个基本的认识,让我们先来看两道例题。
例1:①物业多次维修②购买新房③要求物业赔偿④泡坏家具⑤新房漏雨A.②⑤④①③B.③②⑤④①C.②④①③⑤D.④①③②⑤解答:此题正确答案为A。
购买新房——新房漏雨——泡坏家具——物业多次维修——要求物业赔偿,这一事件发生的顺序相对于其它顺序而言很为合理。
例2:(1)林凯到电视台做实习记者 (2)采访在华外国留学生(3)暑期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4)结交很多外国朋友(5)感到自己的英语不好A.3—1—2—5—4B.3—5—4—1—2C.1—2—5—3—4D.3—4—5—1—2解答:此题正确答案为A。
暑期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3)林凯到电视台做实习记者(1)采访在华外国留学生(2)感到自己的英语不好(5)结交很多外国朋友(4),这一顺序相对于其它顺序而言很为合理。
第一个例题北京市09年公考第42题,第2道题是05年国家公考2类的76题。
通过这两道题,相信大家对事件排序有了基本的认识,可能有的考生会觉得非常简单,有的会觉得略花心思,相信很少有考生会觉得这两道题很难。
案例12:从“时间先在性”看旧唯物主义
案例12:从“时间先在性”看旧唯物主义当马克思着手建立他的具有重大变革意义的新哲学时,他面临的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旧学,因而马克思就要进行一番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工作。
马克思的批判工作也就从两个方面进行,即分别揭示出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缺陷。
关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有论者从“时间先在性”和“逻辑先在性”的关系作了说明。
即认为唯心主义为了超越旧唯物主义的“时间先在性”的简单认识,提出了事物之间在“逻辑”上的“优先地位”的见解。
这种逻辑先在性表现在“自在”意义上,是指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现象在“逻辑”上具有优先地位,而唯心主义夸大了这一点,将事物的本质从事物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存在;这种逻辑先在性表现在“自为”意义上,是指认识活动中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在“逻辑”上具有优先地位,而唯心主义夸大了这一点,将主体的感觉、思维视为本原,而客体则成了派生物。
唯心主义就是这样将本来具有积极意义的“逻辑先在性”之螺旋性曲线或圆圈或认识过程中的一个片断、碎片或小段变成了一条独立、完整的直线,因此走向了否定客观存在的(僧侣主义的)虚假立场。
同样,旧唯物主义之所以带有客体性和直观性的缺陷,也是因为将本来具有积极意义的“时间先在性”加以片面地夸大,使这一在螺旋曲线或圆圈式认识过程中的一个片断、碎片或小段变成了一条独立、完整的直线。
这一情况的发生,是经由将“时间先在性”进一步“自然本体化”,然后再将其“客体主体化”而实现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在哲学认识论阶段围绕哲学问题的争论而形成的两个基本的学派。
既然认识论哲学之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那么为了获得正确的认识,首先就需要确定这构成认识活动的两大因素谁更重要。
正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思维对存在的判定而这种判定取决于思维活动因而思维比存在更重要那样,旧唯物主义则认为认识是思维对存在的反映而这种反映取决于存在的客观性质因而存在比思维更重要。
为了确立各自执以为重的因素的重要地位,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就分别将思维和存在当做对方的本原,即第一性的、原始发生的、决定对方性质的因素。
如何应对工作中的时间冲突和优先级问题
如何应对工作中的时间冲突和优先级问题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时间冲突和优先级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任务延误、效率下降,甚至造成项目失败。
因此,学会应对工作中的时间冲突和优先级问题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应对策略,帮助你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时间冲突和优先级问题。
1. 分析和计划在面对时间冲突和优先级问题时,首先需要进行分析和计划。
分析工作任务的性质和重要性,了解任务所需时间和资源的情况,以及任务之间的相互关系。
然后,根据任务的紧急程度和重要性进行优先级排序,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
2. 设定清晰的目标在应对时间冲突和优先级问题时,设定清晰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明确工作的目标和期望结果,以便更好地分配时间和资源。
同时,设定可衡量的目标和里程碑,有助于跟踪工作的进展,及时调整优先级。
3. 学会拒绝和委托在工作中,经常会面临任务过多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学会拒绝和委托。
根据任务的紧急程度和重要性,合理评估自己的时间和能力,如果无法处理所有任务,不要害怕拒绝一些不重要或者可以委托给他人的任务。
合理地分担任务,可以有效减轻自己的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4. 合理安排时间在应对时间冲突和优先级问题时,合理安排时间非常关键。
根据任务的紧急程度和重要性,将时间分配给不同的任务。
可以使用时间管理工具,如日历、任务列表等,帮助自己更好地管理时间。
同时,也要避免时间浪费,如合理控制会议时间、减少社交娱乐等,保证时间能够被高效利用。
5. 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在工作中,沟通和协作是解决时间冲突和优先级问题的关键。
与同事、上级以及相关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项目进展和任务变化,避免工作冲突和任务交叉。
同时,与团队成员建立良好的协作机制,合理分工和协调工作,共同解决时间冲突和优先级问题。
6. 反思和调整在应对工作中的时间冲突和优先级问题时,积极反思和调整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自身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工作中的时间管理和任务优先级的经验,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从“逻辑先在性”看哲学唯心主义
从“逻辑先在性”看哲学唯心主义“任何一个正常的普通人都知道这样一个基本事实(科学事实):先有地球,后有人类及其意识;物质世界是‘本原’性的存在,而精神世界是‘派生’性的存在;先有事物的存在,后有关于事物的观念。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唯心主义哲学呢?为什么会有‘聪明’的哲学家搞这种唯心主义呢?”《从“逻辑先在性”看哲学唯心主义》在开头就提出了这些问题。
列宁说 “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他还说 唯心主义“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 同上列宁的这些论述说明 对唯心主义决非用“胡说”所能概括得了的,对其认识论根源的内部细节有进行深入探讨的必要。
首先,从夸大意识的能动性上看 唯心主义把客观对象需要主体 意识来反映,歪曲为由主体 意识来创造。
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
但是,没有反映者、被反映者的性质、属性、特征和作用都无从谈起。
因为,客观事物本身不会产生认识。
从这个意义上讲,主观与客观在认识中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既没有无客观的认识,也没有无主观的认识。
离开客观,主观会因没有被反映的对象而无法产生认识#离开主观,客观将不再作为认识的对象而存在。
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把认识论建立在客观和人的感觉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一前提上,”这样,“必然会陷入唯心主义”。
因为,认识固然是在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中产生的,二者不可分割,但是,作为认识对象的物质世界,绝不因未被认识而不存在。
唯心主义片面地抓住主观同客观在认识过程中不可分割这一点,并把它夸大成认识论的全部,进而又把客观依赖主观去认识歪曲成依赖于主观而存在。
这样就从根本上抛弃了被反映者不依赖反映者而独立存在这个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前提,把客观对象看作是由主观来创造的。
理在情先
理在情先(一)1.理是情的集中表现。
比如,孝敬父母这是个理的问题,但实质是情的问题,是情在人心中的凝结,以至于成了公理。
2.追求忠贞的爱情这是理,没有谁会公开反对这个理。
而这种理恰恰是建立在情的基础上的。
出卖朋友的行为是可耻的,这是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因为友情是可贵的!3.人们常说:法不容情!其实,法也是建立在情的基础之上的。
他体现的是多数人在常规情况下的情。
违法的行为,多数是对他人构成伤害的行为,实质就是践踏情的行为。
我们常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蛮法三千,道理一个。
”从小只有听说:“读书要明理,做人做事务必按照道理。
”并没有“读书为了有情”或“读书为了守法”这一类的话。
我们与人发生纠纷,便要商请第三者出面“评评理”,理得的时候,就会心安;理亏的时候,往往不得不俯首认错,赔个不是。
第二场正方:一见钟情中理体现在哪?若理在情先,那么理在服务谁呢?法律是一种感情的集合。
人要有爱,也要情,无情就成了禽兽。
原始社会先于社会主义社会,难道能说原始社会更重要吗?对联:上:儒俊潇洒明辨是非之理?下:难忘今宵共铸土木之情?横批:情在理先??反方: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人与自然要怎样和谐?是理还是情?人的七情六欲有好有坏,你怎样判断其好坏?是不是一个“理”字呢?一夜情导致了什么理?女士优先,难道女士比男士重要吗?情是客观上存在的,还是主观上产生的呢?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不正说明了理在情先?、“情”是受意识控制的,唯物主义观点不支持。
“理”是终结的东西,一般不会受意识左右,而“情”一般是跟着理走的。
论据一: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论据二:在理才有法,合理才合法。
论据三: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这里的规矩就是理。
(二)正方资料:1、在时间上,情的产生先于理,因此,情是理的源头;2、情是理的基础,也就是说,每个人做任务事情都会有感情倾向;3、情是理的归宿,也就说,人们讲理,归根到底,是为了满人的情感需要。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关于时间源始性的研究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关于时间源始性的研究时间是哲学的重要课题,本世纪更为哲学家关注,海德格尔以其名著《存在与时间》昭世:时间原本就与哲学所思之根本——存在内在地联系着,对时间之真实意义的阐释决定着形而上学的命运。
海德格尔的哲学是受胡塞尔哲学的启发而成立的,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形而上学已开始回归时间,此一时间被称为源始性时间。
以往的哲学家没有提出过(或没有认真研究过)时间的源始性问题,因为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的传统形而上学相信,源始性的唯有‚存在‛,而‚存在‛是超越时间(空间)的。
他们至多是在主客体关系的格局中,从不同方面探讨了时间的本质和结构。
只有柏格森比较深入地考虑过这个问题,他在批评康德先验论的时空学说中开始了对时间本体论意义的追溯,要求从自我意识生命的纯绵延上来把握真正的时间,这就为时间的源始性研究敞开了路径,胡塞尔由此进入了自己独特的内在时间意识的现象学分析。
从胡塞尔的《内在时间意识的现象学》到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时间源始性问题在时间研究中的根本性地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而其复杂性也从他们之间学理的分歧中更加显示了现来。
本文拟就这两部著作中的时间源始性研究作一些比较分析。
一在胡塞尔看来,源始时间只有通过分析人的现意识过程才能达到,而在海德格尔看来,它却存在于此在的生存活动之中,大相径庭。
但在探求这一源始的方法上,两人却是一致的,那就是:现象学方法。
按照现象学的‚面向事情本身‛的原则,源始性时间,就是显现的原始时间现象,至于在这一原始现象是否还有‚使其成‛的背后原因,现象学是拒绝考虑的,因为在现象学的现象‚背后‛,本质上就没有什么别的东西,从现象学还原来考虑时间的源始性,其探讨方面并不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宇宙时间从无到有的问题,而是哲学意义上的时间‚原始构成‛问题。
胡塞尔对这一原始构成的分析是以内在时间意识两个层次的分析来开展的。
第一个层次,内在时间意识是作为对于内在时间对象的意向性经历出现;第二个层次,内在时间意识是作为纯粹的、构成性时间意识流出现。
常见的逻辑顺序
常见的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一种组织和表达思想的方式,它遵循一定的规则和原则,使文章或讲话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常见的逻辑顺序有以下几种:1. 因果顺序:因果顺序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来安排的顺序。
在写作或讲话时,先提出原因,再说明结果,或者先提出结果,再分析原因。
例如,我们先说明污染的原因,再分析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2. 时间顺序:时间顺序是根据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安排的顺序。
在写作或讲话时,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件的发展过程。
例如,我们先讲述过去的事件,再讲述现在的事件,最后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3. 空间顺序:空间顺序是根据事物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来安排的顺序。
在写作或讲话时,按照空间的位置关系来描述事物。
例如,我们先描述左边的物体,再描述右边的物体,或者先描述上方的物体,再描述下方的物体。
4. 重要性顺序:重要性顺序是根据事物的重要性来安排的顺序。
在写作或讲话时,将重要的事物放在前面,将次要的事物放在后面。
例如,我们在讲述一个问题时,先将最重要的问题放在前面,再将次要的问题放在后面。
5. 对比顺序:对比顺序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来安排的顺序。
在写作或讲话时,将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或将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
例如,我们先将两个相似的观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再提出不同的观点进行对比。
6. 递进顺序:递进顺序是根据事物的发展程度或层次来安排的顺序。
在写作或讲话时,按照事物的发展程度或层次来展开论述。
例如,我们先将基本的概念和原理介绍清楚,再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问题。
7. 分类顺序:分类顺序是根据事物的分类关系来安排的顺序。
在写作或讲话时,先将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再分别进行论述。
例如,我们先将人群按照年龄分为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再分别讨论他们在教育方面的需求。
8. 举例顺序:举例顺序是根据事物的代表性来安排的顺序。
在写作或讲话时,先提出一个观点或问题,再举出具体的例子来支持观点或说明问题。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上册8《数学广角——合理安排时间》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上册8《数学广角——合理安排时间》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数学广角——合理安排时间》是人教新课标四年级数学上册的一章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掌握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时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时间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在合理安排时间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不能很好地制定计划,容易拖延,对时间的利用不够高效等。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提高时间利用效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掌握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能够运用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时间管理意识,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掌握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提高时间利用效率。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卡片、计时器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出示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合理安排时间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总结出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
3.案例分析:教师出示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合理安排时间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旅游的起源及相关问题再考
引用格式:陈海波.旅游的起源及相关问题再考[J].旅游学刊,2020,35(9):123-133.[CHEN Haibo.Restudy on the origin of tourism and related issues[J].Tourism Tribune,2020,35(9):123-133.]旅游的起源及相关问题再考陈海波1,2(1.湖南省城市经济研究基地,湖南益阳413000;2.湖南城市学院管理学院,湖南益阳413000)[摘要]旅游的起源关联着旅游的本质、旅游何以可能、如何可能以及将向何处去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论问题,事关旅游学科的发展阶段、研究取向与成熟程度。
在借鉴和思考的基础上,从惯常环境的切换复位和闲暇时间生产两条相互耦合的理路进发,分别形成旅游活动分化自旅行、旅游活动是一种闲暇时间的生产方式两个理论判断,得出旅游是人开展或实施的活动、旅游活动与个人的生命相始终、旅游活动与人类的历史相始终的观点。
文章基于搭建的理论平台,讨论了全域旅游的理论内涵及实践导引、旅游学新的历史方位和使命担当等问题。
[关键词]旅游;闲暇时间;生产;旅行[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20)09-0123-11Doi:10.19765/ki.1002-5006.2020.09.015引言文献和经验事实均表明,旅游活动具有人类学所说的人类普遍性,是一种跨历史、跨地域、跨文化的现象。
也正因为如此,人类旅游活动萌芽于何时一直是旅游研究中的未解之题[1]。
截至目前,相关研究仍然集中在对“旅游最初形式的论述和对旅游起源时间的界定两个方面”[2]。
国内外主要的观点有原始探险说、贸易起源说、祭祀说、宴飨说、质疑反抗说、休闲说、商品经济条件说等[3-10],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应该说,旅游起源问题绝非一个无关紧要可以等闲视之的小问题。
一方面,它牵涉旅游的本质、旅游何以可能、旅游如何可能以及将向何处去等旅游学科的重大和基础性问题,从某种程度上反映着旅游学术共同体的成熟度和研究水平;另一方面,追问旅游的起源问题,也是一条可期窥见旅游内核的进路。
解决问题时的时间优先原则和策略
解决问题时的时间优先原则和策略时间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是宝贵的资源,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时刻追赶着时间的节奏。
在面对各种问题时,有效管理和利用时间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能力。
因此,采用时间优先的原则和策略,可以帮助我们高效地解决问题,提高生活和工作效率。
本文将探讨解决问题时的时间优先原则和策略。
一、确认问题的紧迫程度在面临众多问题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每个问题的紧迫程度,即事务的优先级。
通过判断问题的紧急程度,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问题的时间安排和策略。
例如,如果遇到紧急且重要的问题,我们可以迅速采取紧急措施,保证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二、制定合理的时间安排在处理问题时,制定合理的时间安排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们可以根据问题的复杂程度、优先级和时间限制等因素,制定一份详细的时间计划表。
这样可以使我们清晰地了解每个问题所需要的时间,并能够更好地管理时间,合理分配工作量,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三、使用时间管理工具现代社会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时间管理工具,例如日程安排软件、待办事项列表、提醒功能等。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时间,提醒我们重要的事务,并使我们能够按部就班地解决问题。
通过合理利用这些工具,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控时间,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四、分解问题,分步解决有些问题可能会因其复杂性而令人望而却步。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类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分解问题的方法。
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较小和可操作的子问题,然后逐一解决这些子问题。
通过分步解决问题,我们可以有效利用时间,避免陷入过度纠结的境地,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五、避免时间浪费解决问题时,我们应当时刻注意避免时间的浪费。
时间的浪费可能是由于拖延、无效的会议、社交媒体的使用等各种原因造成的。
为了更好地利用时间,我们应当树立追求高效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充分认识到时间即生命,避免将时间耗费在无意义的事务上。
六、积极寻求帮助与合作有时,我们可能会遇到难以独自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寻求他人的帮助与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先在性
它所陈述的并不是事物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而是事物之间在“逻辑”上的“优先地位”。
总体而言,它可以分为“自在”意义的逻辑先在性和“自为”意义上的逻辑先在性。
“自在”意义的逻辑先在性:是指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现象在“逻辑”上具有优先地位,即事物的本质决定事物的存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事物的本质决定事物自身的产生、演化和灭亡。
“自为”意义的逻辑先在性:是指人的认识活动中的主—客体的关系中,主体对客体具有“逻辑”上的“优先地位”,即客体之所以作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是以主体存在为前提的,主体在何种程度上把握到客体,客体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主体的对象,也是以主体的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为前提的。
时间先在性
它是对经验事实(包括科学事实)的陈述,即表述经验对象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
具体地说,一事物先于他事物而存在,这一事物较之他事物就具有时间上的“先在性”。
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中,“时间先在性”问题具有存在论和认识论的双重内涵:
就存在论说,时间先在问题所陈述的是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的问题,即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
就认识论说,时间先在问题所陈述的是客观世界与意识内容谁为本原的问题,即先有客观世界还是先有意识内容的问题。
逻辑先在性与时间先在性:
逻辑先在性”是相对于“时间先在性”而言的。
它陈述的是事物之间在道理上逻辑上的优先地位。
而“时间先在性”陈述的是事物之间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顺序,即谁先谁后。
“逻辑先在性”是相对于“时间先在性”而言的,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事实上都没有真正理解和区分“时间先在性”和“逻辑先在性”,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实现了“时间先在性”与“逻辑先在性”的辩证统一。
相对于“时间先在性”问题,“逻辑先在性”问题是较难理解的,它不能像旧唯物主义者那样以一种“常识思维”去解决问题,而是需要辨证的思维方式,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具体分析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