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年最新审定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资料:评课稿(名校精编资料)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集合》教学设计含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集合》教学设计含反思教学内容:《数学广角——集合》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几何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集合的意义,了解韦恩图。
教学难点:能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姓名卡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帮助小明解决问题。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从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怎么清楚的表示出重复的2个人呢?提出问题:喜欢这两项运动的一共有几人?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请表格中同学上来把自己的名字贴在合适的位置。
2.用集合图来表示。
为了清楚的表示出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用集合圈来表示。
在数学中,我们把喜欢跳绳的同学看成一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
把喜欢踢毽的同学看成一个整体,它也是一个集合。
画一画。
分别圈出喜欢跳绳和喜欢踢毽的同学。
中间重叠的部分表示既喜欢跳绳又喜欢踢毽的同学。
这幅集合图也叫韦恩图,介绍韦恩图。
3.分析集合圈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左边的圆圈、右边的圆圈、中间的重合部分分别表示什么?同桌说一说。
集合圈各部分表示的是什么。
知道了集合圈各部分的含义,请同学们列出算式,求出喜欢跳绳和喜欢踢毽的同学一共有几人。
练习本上列算式。
学生汇报。
小结:在解决这类问题的时候,我们通常先把两个集合的人数加起来,再减去中间重复部分的人数。
三、巩固新知,拓展练习练习1、课本第105页做一做。
2、某小组喜欢唱歌的有9人,喜欢绘画的有8人,既喜欢唱歌又喜欢绘画的有3人,这组一共有多少人?四、梳理课堂,进行小结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了重叠问题,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跳绳踢毽5+6-1=9(人) 既喜欢跳绳又喜欢踢毽《集合》教学反思《集合》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节课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学习,渗透简单的集合思想,并能应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023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说课稿(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说课稿(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说课稿第【1】篇〗【说教材分析】重叠问题,学生对它的掌握程度允许有差异性,即学生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所以设计的重叠问题有较简单的,也有一题多法的,还有课后让学生继续研究重叠问题的实践题目,使每个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各有所乐,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又由于重叠问题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较复杂和抽象,所以设计让学生在操作学具中领会重叠问题的基本结构,并让他们借助实物图等帮助思考。
【学情分析】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
如学习数数时,把2个三角形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
而以后学习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都要用到集合的思想。
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应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说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感知集合图形的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的价值,理解集合图中每部分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难点:借助直观图解决集合问题。
【说教学准备】课件。
【说教学流程】【情境导入】1.看电影: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2.小明排队:小明排队去做操,从前数起小明排第3,从后数起小明排第4,你猜这排小朋友一共有几人师:在生活中这种现象很多,我们经常会遇到,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数学广角,来研究一下这有趣的重复现象。
(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初步感知重复现象。
(1)调查本班学生参加数学小组、作文小组的情况。
2016-2017年最新审定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资料:评课稿(名校精编资料)
《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评课稿
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
本节课从思维的抽象到思维的迁移再到思维的转化一直到思维的深化,王老师一环扣一环,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课的伊始,王老师通过简单的复习,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明确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且用手比划出他们的长度。
这样可以为后面1分米和1毫米长度的建立打下基础,导入简洁。
无论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还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都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
新课部分王老师把讲授和学生自学处理的很好。
王老师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找一找等一系列有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概念。
在教学毫米时,老师是通过让孩子估测1分硬币的厚度,然后直接告诉孩子因为用厘米已经不能直接准确地量出它的厚度,通过描述自己的感受,然后引入毫米这一长度单位。
然后王老师通过一些操作让学生感受1毫米有多长:量1分硬币的厚度,比划1毫米的长度。
画出5毫米、10毫米使学生感受出毫米很小很小。
这一环节教师指出思维的方向,学生根指导要求自主学习,通过交流汇报,这节课是成功的,孩子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都是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知识。
但是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更细致地考虑孩子的情感目标,在教学实践中继续去探索、反思、逐步完善,才能臻于完善。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九单元《集合(1)》人教版
教案标题: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九单元《集合(1)》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集合是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
2. 培养学生运用集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集合的概念。
2. 集合的表示方法。
3. 集合间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集合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水果摊上的水果、文具盒里的文具等,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集合的概念。
2. 新课导入(1)讲解集合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集合是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
(2)介绍集合的表示方法,如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等。
(3)讲解集合间的关系,如包含、不包含、相交等。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如将不同物品进行分类,用集合表示并分析集合间的关系。
4. 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巩固学生对集合概念、表示方法和集合间关系的理解。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板书设计1. 集合的概念:集合是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
2. 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等。
3. 集合间的关系:包含、不包含、相交等。
七、课后评价课后评价旨在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建议。
本教案根据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集合(1)》的内容编写,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因为这是整堂课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对集合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导入环节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的重要步骤。
集合说课稿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集合》说课稿《集合》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数学源于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亲切感;又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丰富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一、说教材。
《集合》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是数学的基础,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所以对集合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如把一堆物品分类,需要一定的标准,这种分类思想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再如学习数数时,把一个人、两朵花、三支铅笔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这样表示出的数学概念,更直观、形象,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教学目标:1、理解集合圈里各部分的意义。
会读集合圈中的信息,会按条件填写集合圈。
2、使学生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3、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韦恩图﹚表示重叠现象的方法,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并能用数学语言表述。
4、培养学生初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是对重复部分的理解,数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做数学”。
集合的抽象性是在它最终形成结论才具有的,而在结论形成过程中,必然以大量的具体内容为基础。
本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亲身感知集合的思想,并使他们亲身体验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在体验的过程中感悟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说教学方法:本课主要使用师生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深入,进而将问题解开,达到教学目标。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内容,思维力度较强,有一定的挑战性。
五、说教学过程:﹙一﹚上课伊始,我请学生帮帮我:我昨天去超市买东西,付款里需要排队,从前面数我排第3,从后面数我排第4,一共有多少人排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最新原创】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教学设计与反思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积累经验领悟新知——《集合》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104-105页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圈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具准备:课件、名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道脑筋急转弯: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他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
这是为什么呢?(指2人回答)师:谁说的对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你一定会有答案。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分一分,演一演师:同学们喜欢动物吗?(喜欢)那我们一起走进有趣的动物世界吧!(课件出示第一张动物图片:师:这是————生:金鱼,依次出示图片,学生叫出名字)师:漂亮吗?有一些小动物就藏在我们中间呢!我们欢迎它们出场。
(师鼓掌)(6只小动物站在台上,小兔举手)师:小白兔,你有什么话想说吗?小白兔:大家好!我是小白兔,我想考考大家,你们能帮我们分分类吗?师:可以怎样分呢?生:金鱼、海豚为一类,大象、兔子、公鸡、青蛙为一类师:你为什么这样分?生:金鱼、海豚是生活在水里的,大象、兔子、公鸡、青蛙是生活在陆地的。
(师贴出:生活在水里生活在陆地)师:请你来当导演,老师这里有两个圈,左边的圈表示生活在水里的,右边的圈表示生活在陆地的,你上来给小动物们分一分。
预设1、两个分开的圈,师:你们对他的分法有什么意见吗?(指名说)那你上来分一分。
预设2、已经分对了,师:这样分可以吗?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提问,如果没有师:老师有个问题,你怎么把青蛙放这里?生:因为青蛙水、陆都能生活。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9数学广角──集合》公开课获奖教案_0
校
案例名称
三年级上册《集合》
案例类型
数学
学段
小学
教学/活动目标
1、学生经历维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3、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
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学习者分析
在后面的练习中,我利用本校学生在重阳节献爱心的活动,把这些学生分成了两个组,学生经过观察、讨论得出:要解决“求总人数的问题,关键是看有没有重复的”。在学生得到所有的信息后,在完成老师提前放在抽屉中的作业纸“维恩图”,并用算式求出总人数。再次借助维恩图让学生弄清集合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同时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最后,我通过礼物盒让学生大胆猜一猜,“最多有几种礼物?最少有几种礼物?”,从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总结出来的结果来看,学生已经掌握了维恩图。动态演示验证学生的想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本题的设计渗透了集合中的包含关系,学生体会交集、并集、差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学到了“活”的数学知识。
3、生成问题:计算出来的人数和实际人数却不一样?为什么?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学生发现问题:有两种选择的学生贴了两个号,计算时重复了,应该减去一次。
2、师:如果老师只给两种选择的学生一个学具号,应该把他们放在哪儿?(放在中间)
3、师:如果不借助语言和这样的演示,怎样表示才能让别人看出他们既喜欢吃苹果又喜欢
2、出示两个礼品盒,A礼品盒有4个礼物,B礼品盒有3个礼物
师:同学们大胆地猜一猜,最多有几种礼物?最少有几种礼物?
五、课堂总结:
今天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一定有不少收获,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集合评课稿
《集合》评课稿授课:上饶市五小饶淑珍评课:黄柏中心小学张丽云各位老师:大家好!很高兴于12月27日在德兴一中倾听了黄爱华、徐定、饶淑珍、杨泽剑4位名师的讲学。
黄老师带给我们的是风趣幽默、充满智慧、师生灵性涌动、守望孩子终身幸福的至美课堂。
饶老师的教学语言精练、教态大方,外加旁征博引,幽默诙谐,使学生爱上数学,乐于学习。
此外,还有杨泽剑、徐定老师带来的精彩教学,都使我受益匪浅。
下面我就饶淑珍老师的《集合》这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到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饶老师上的是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104页的内容--《集合》。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维恩图”的产生过程,并能借助维恩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次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渗透用画图或操作法来帮助解决问题的学法思想。
我先说说饶老师这节课的亮点。
首先饶老师的导入可谓是一箭双雕,她在课前先定位好师生关系,与新学生交流情感,在预先准备的卡片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方便认识。
当然,这个小卡片在后面的教学中还有妙用。
然后饶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道非常有意思的脑筋急转弯:房间里有两个爸爸和两个儿子,却只有三个人,这是怎么回事?这个趣味问答不但调动了学生的情趣,还暗藏了本课所要学的一个重难点,重叠问题,题中的爸爸包含了两个角色,一个爷爷的儿子另一个是儿子的爸爸。
学生的精彩回答也为课堂增色不少,博得台下听课的教师阵阵掌声,其次饶老师的提问定向明确,聚焦了学习主题。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饶老师结合即将来临的元旦”s诵经典,迎新春”微型诵读比赛,饶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句贺岁诗,叫4名学生来朗诵,接着又叫3名学生来诗句接力,这一环节它整合了语文知识的教学,当然它的妙处不光在此,饶老师在此峰回路转,突然给学生们提了一个问题“刚才参加老师提问的同学有多少人?”在坐的每一位听课的教师无不佩服饶老师的这个提问,原来以为饶老师的这个环节只是为了穿插语文教学,原来她真正的目的在此,从而发现有两个学生两个问题都参加了,顺势引导学生画出我“维恩图”。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集合》资料:说课稿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集合》资料:说课稿本节课的教材是《数学广角》,主要是为了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
本节课的主题是集合,特别是重叠问题,这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
在本节课前,学生已经研究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集合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要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学为后继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学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图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掌握解决重叠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研究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经历集合产生的过程,并学会用集合来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们需要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呢?经过多方面考虑,最后确定了教学思路:以“认知冲突设疑导入——探究新知感悟XXX——解决问题运用韦恩图”为结构,以“冲突——思考——交流——验证”为教法,力求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让学生借助直观图体会、理解重叠问题各部分的关系,正确解答重叠现象中的相关数量关系。
在探究生活中重叠问题的过程中,利用生活事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研究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进行了激情导课,通过脑筋急转弯和问题引导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激发了学生无限的研究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大胆的猜想,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思考,在争论中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整合。
接着进行了民主导学,通过游戏中明算理,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集合的概念和重叠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最后进行了集体总结和个人小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研究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并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我们既满足了学生的研究需求,又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兴趣。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九单元【第一课时】集合》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九单元【第一课时】集合》人教新课标一. 教材分析集合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它是描述事物集合的一种数学模型。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九单元《集合》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用集合表示事物,并掌握一些简单的集合运算。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集合的定义,集合的表示方法,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补集)。
这些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能够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集合现象,但对于集合的抽象概念还需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帮助他们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集合的运算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了解并集、交集、补集的定义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集合的观点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了解并集、交集、补集的定义。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集合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集合运算的原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直观地展示集合的运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集合的概念,让学生感知集合的存在。
2.教学新知:讲解集合的定义、表示方法,并通过实物模型展示集合的运算过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集合的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4.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集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集合》评课稿
《集合》评课稿非常荣幸能再次听到张专家的课。
《集合》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涉及到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集合思想。
集合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孩子们初次接触,既是一个认知的跨越,也是一个思维的跨越。
我就其中我感受最深的几点来谈谈。
首先,张老师创设了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设计了新颖、活泼的学生活动,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张老师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脑筋急转弯和圈人游戏这些趣味性的情境不但调动了学生的情趣,而且还暗藏了本课的重难点——重叠(重复)问题。
其次,张老师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圈人游戏环节,当出现既有三角形卡片又有圆形卡片的2位同学到底该站在哪个位置这个认知冲突时,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探究方法,把两个圈套在一起,那2位同学站在两个圈重叠的位置里面,接着把自己的名字按照各自站的位置写在黑板上的圈里。
学生们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直观生动地演示出了集合圈的产生过程,学生也清楚地理解三部分各表示什么并用“即……又……”“只有”这样精准的语言表述出来,用不同的方法求出了一共有多少人并说出了理由。
从直观形象到抽象画图再到列式解答,教师注重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发展了学生的思维,通过比较不同算法找到最好的解题策略:三角形集合的人数+圆形集合的人数-重叠的人数=一共的人数,后面的例题也就能轻而易举地解答。
整个学习新知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操作与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它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操作,抓住认知冲突,自主探究的过程。
最后,张老师设计的练习层次性强,由浅入深,既巩固了本课的新知,还把可能性有机融合。
练习题中的第3题有包含与交叉重复和没有重复的不同情况,学生们做出了不同的猜测,第一个学生从图中礼物包装是一样的,认为只有一种礼物,还有猜测B盒中有1种、2种、3种与A盒重复,也有猜测没有重复的。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教案与反思第【1】篇〗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教学过程:1.引入(1)章头导言(2)集合论与集合论的创始者-----康托尔(有关介绍可引用附录中的内容)2.讲授新课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1)有那些概念?(2)有那些符号?(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4)如何给集合分类(一)有关概念:1、集合的概念(1)对象:我们可以感觉到的客观存在以及我们思想中的事物或抽象符号,都可以称作对象.(2)集合: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3)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要注意“∈”的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1)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任何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是确定的了.(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固定的顺序.4、集合分类根据集合所含元素个属不同,可把集合分为如下几类:(1)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Ф(2)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3)含有无穷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注:应区分符号的含义5、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 或N+(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注:(1)自然数集包括数0.(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课堂练习:教材第5页练习A、B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集合论的发展,学习了集合的概念及有关性质课后作业:第十页习题1-1B第3题〖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教案与反思第【2】篇〗一、教学目标:1、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和特征性质描述法)。
【参考文档】集合评课-优秀word范文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集合评课篇一:《集合》评课稿《集合》评课稿201X年10月17日,学校科研处组织了一次赛教活动,我去听了蒋老师上的《集合》一课。
听完后我深有感触,她的课都上得很有特色而且能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听而也有所得,她的内容紧跟教材,教学方法新、理念新。
蒋老师的这节课改变了过去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通过师生多种感官的全方位参与,促进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和多维互动的教学关系的生成,实现让学生主动和大胆的去想象、去发现,放飞思绪,大胆质疑,发表个人见解,解决疑难问题,老师客观评价、热情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互相交流,气氛和谐,民主平等充分体现。
还通过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
而且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教材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上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把学生读死书、以"费"(费时费力,教学效率低)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改变成了学生自主学习,运用孔子的学导式教学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一改"教师讲学生听"的老习惯,课堂教学氛围充满激情。
在授课过程中,蒋老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功能,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如及时表扬"你回答得真棒""你表现得不错"等之类鼓励肯定的话,是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生积极性。
从而让学生学的更容易,掌握的更轻松。
《集合》评课稿(11篇)
《集合》评课稿(11篇)《集合》评课稿(11篇)《集合》评课稿篇1我评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25课《矛和盾的集合》。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
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
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
张老师所讲授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依据课程标准改革精神,以及实验要求,确定了本课的教养、教育和发展目标是在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并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依据实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结合本课的教材特点,教学重点是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是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法,民主交流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
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指导的作用,达到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有这样几个亮点:一、复习旧知识字是读写的基础,人教版实验教材对此十分重视,为了进一步巩固对生字的识记,张老师先指名读了一遍课文,再通过课件出示生字词,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之后,她听写了部分本课要求会写的词语,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接着提问:听写的词语中有不懂的吗?学生互问互答,在理解“大显神威”这个词后,让学生围绕这个词,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提出了“谁大显神威?”“它具有什么神威?”“它为什么能大显神威?”等一些问题。
这样就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改变“被动接受”的局面,让学生进入积极的读书状态,在文章中寻找答案,在思考中寻找答案。
二、感悟、理解课文以疑促读,既把握了课文的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思维浪花相互激趣、强烈碰撞的信息交换场。
《集合》评课稿
《集合》评课稿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集合》评课稿“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这是一句流行语,有思想的课堂,永远是有高度、宽度、厚度的课堂。
聆听了冉老师执教的“数学广角-----集合”更让我感触颇深。
本节课,冉老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识的前提下能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以故事“理发师的困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课的一开始,就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再以学生喜欢的游戏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构建了一个生动、活动、主动、能动的数学新课堂。
1、关注情景创设,构建生动的课堂以故事引入不仅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主要的是借助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能抓住问题的核心,感受中年男子“既是….又是….”这一“重复”身份,从而自然巧妙地将学生的关注引入到本课内容的学习当中。
初步体会集合思想,能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关注操作实践,构建活动的课堂集合问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这里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对他们来说既是一个认知的跨越,也是一个思维的跨越。
因此从教学内容到课型的特点,都是对教师的挑战。
基于这种情况,冉老师设计了低年级孩子喜欢的猜拳、抢座位的游戏活动,一步步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经历“设疑----验证”的过程,体验发现的喜悦,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开放的探索过程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在主动探索中得到发展,积极的调动学生运用现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
3、关注学习过程,构建主动课堂利用呼啦圈回顾参与各种游戏人数过程,给学生提供了独立观察、分析、判断的思考空间,当思考遇到困难或有了答案时,再组织学生讨论,在交流中解除困惑,明确思想。
并引导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集合》评课稿
《集合》评课稿《集合》评课稿2007年10月17日,学校科研处组织了一次赛教活动,我去听了蒋老师上的《集合》一课。
听完后我深有感触,她的课都上得很有特色而且能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听而也有所得,她的内容紧跟教材,教学方法新、理念新。
蒋老师的这节课改变了过去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通过师生多种感官的全方位参与,促进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和多维互动的教学关系的生成,实现让学生主动和大胆的去想象、去发现,放飞思绪,大胆质疑,发表个人见解,解决疑难问题,老师客观评价、热情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互相交流,气氛和谐,民主平等充分体现。
还通过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
而且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教材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上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把学生读死书、以"费"(费时费力,教学效率低)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改变成了学生自主学习,运用孔子的学导式教学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一改"教师讲学生听"的老习惯,课堂教学氛围充满激情。
在授课过程中,蒋老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功能,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如及时表扬"你回答得真棒""你表现得不错"等之类鼓励肯定的话,是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生积极性。
从而让学生学的更容易,掌握的更轻松。
听完这次评优课通过比较这一点反映的很明显,因此,在今后我会科学的选取和灵活地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形式,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说课稿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说课稿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集合说课稿第【1】篇〗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说教学重点: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说教学难点:学生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说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姓名卡片等。
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1.出示信息。
出示教科书例1,只出示统计表,不出示问题。
让学生说一说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出问题,激发“冲突”让学生自由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重点关注“参加这两项比赛的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让学生解答。
关注不同的答案,抓住“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独立思考表达方式,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师:大家对这个问题产生了不同的意见。
你能不能借助图、表或其他方式,让其他人清楚地看出结果呢?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
2.汇报交流,初步感知集合概念。
(1)小组交流,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
(2)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案全班交流。
请每幅作品的创作者上台介绍自己的思考过程,注意追问“如何表示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体会两个集合中的公共元素构成的交集。
预设1:把参加两项比赛的学生姓名分别列出,把相同的名字连起,就找到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了,有3人。
这样参加跳绳比赛的9人,加上参加踢毽比赛的8人,再去掉3个重复的,应该是14人。
预设2:先写出所有参加跳绳比赛同学的姓名,再写参加踢毽比赛的。
如果与前面的相同就不重复写了,连线就能表示了。
一共写出了14个不同的姓名,说明参加比赛的有14人。
从姓名上如果引出两条线,就说明他两项比赛都参加了。
预设3:把参加两项比赛学生的姓名分别放到两个长方形里,再把两项比赛都参加的学生的名字移到一边,两个长方形里都有这三个名字,把这两个长方形的这部分重叠起来,名字只出一次就可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广角集合》评课稿
《集合》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学习内容。
这个内容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本节课涉及到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集合思想。
集合问题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这里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对他们来说既是一个认知的跨越,也是一个思维的跨越。
从本节课的整个课堂教学来看,郎老师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大胆放手,使学生在实践、探索与交流的数学活动过程中,经历集合图产生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和建构中理解集合图的本质,突破教学的难点。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趣引入,渗透重叠思想
郎老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时,采用一个有趣情景引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环节时间不多,却达到了既激发兴趣,又为下面的新知做好了很好的铺垫。
二、合作交流,体验和建构集合图的思想
集合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是韦恩图。
通过出示表格:“请你算一算参加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有几人重复,引导学生整理集合图,动手圈一圈,学生能够清楚地理解各部分所表示的意思,并引导学生自己尝试用各种方法计算总人数。
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经历韦恩图的产生过程,并充分感知和体验韦恩图的作用,把具体问题上升到抽象,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而且整个过程不断有思维的碰撞,环环相扣,扎实有效,使教学目标真正落到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