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2(2课时)
《巍巍中山陵》教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巍巍中山陵》教学案(苏教版七年级必
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领会课文紧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选取材料,突出重点。
2、学习本文按时间先后及空间位置的变化来介绍对象的方法,能根据课文内容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3、了解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
二、课前预习
1、注音
山麓()莽原()嵯峨()汲取()
参错()灵柩()坡陀()深邃()
牌坊()琉璃()门楣()趺()
嵌()
2、中山陵有关知识
三、教学过程
1、整体地感知课文。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3、分析课文内容
1)写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
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山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
·
·
·
『点此察看与本文相关的其它文章』『相关课件』『相关教学视频|音像素材』
【】【】】。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巍巍中山陵》教案苏教版
《巍巍中山陵》教案教学目标:1.用图示解说法了解中山陵的布局,并掌握空间的说明顺序。
2.紧扣说明对象的特征,从多角度细说中山陵“巍巍”的特征。
3.学习描写、说明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掌握列数字这一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重难点:紧扣说明对象的特征,从多角度细说中山陵“巍巍”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导入清明的细雨还在飘飞,为故去的亲人坟前插一朵黄菊,随周定舫一道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都表达了我们对亲人和先烈的追思。
今天,我们的脚步随著名的建筑家刘叙杰前往南京,祭奠一个伟人的陵园。
中山陵(板书)二.解说布局1.中山陵是一座规模很大的陵园,我们必须先熟悉一下陵园的布局。
请同学们把书本翻到P98课后练习第二题,看看哪位同学的预习最有成效。
学生交流预习成果2.请根据这幅布局图示,再引用课文中相关表示瞻仰顺序的方位词,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三.细说“巍巍”过渡语:刚才我们对中山陵的布局有了详细了解,作为一篇说明文,紧扣对象的特征来说明非常重要,请用一个词概括中山陵的特征。
巍巍(板书)1.投影出示字典上的释义:巍巍:高大壮观的样子①.请快速浏览课文第1—3小节,找出巍巍的近义词浩荡漫长辉煌(投影)明确:南京是一座古都,辉煌悠久出示老师改动后的小诗浩荡的长江之滨坐落着漫长辉煌的古都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就长眠在这里巍巍哉南京雄伟高大坡陡崖峭峰石突兀巉岩嵯峨气概雄伟景象万千(投影)(注意字音字形字义的教学)明确:钟山是一座雄伟巍峨的高山出示老师改动后的文字(可以让学生将这些词语组织起来,形成几句小诗)坡陡崖峭、峰石突兀绵延着嵯峨的高山巍巍哉钟山总结:这些形容词,描写了中山陵所处地理环境的巍巍②.认真读课文第7—11小节,找出说明中山陵建筑本身高大壮观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怎么写的?关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写出某部分的高大雄伟。
出示教师改动的文字高大宽广的陵门高悬“天下为公”的金色大字宽广高峻的大平台变换着四季朝暮的奇妙景色深广高大的祭堂就像巨人一样矗立在最高处坚固的墓室安放着先生洁白的卧像巍巍哉中山陵这么宏大的建筑来自一个优秀的设计,请齐读第4小节陵园设计方案的特点部分。
七年级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
教案:七年级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感受中山陵的壮丽和历史文化内涵。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教师展示中山陵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 教师简要介绍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中山陵的详细信息。
4.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中山陵的感受和认识。
5.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中山陵的历史文化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第二章:中山陵的建筑特点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如布局、建筑风格等。
2. 培养学生对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中山陵的建筑特点。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中山陵的建筑艺术。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教师展示中山陵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 教师简要介绍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如布局、建筑风格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3.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
4.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中山陵建筑艺术的感受和认识。
5.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中山陵的建筑艺术价值。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展示,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欣赏能力。
第三章:中山陵的历史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意义,如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
2.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中山陵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中山陵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 教师展示中山陵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 教师简要介绍中山陵的历史意义,如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感受中山陵的气势——《巍巍中山陵》教案2
感受中山陵的气势——《巍巍中山陵》教案2。
中山陵建于1926年,历时三年有余才全部竣工。
整座陵墓建筑独具东方风情,风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山陵歌词“千秋功罪”,更表示了孙中山先生是一位标志性人物。
中山陵气势磅礴,文化内涵丰富,使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雄伟壮观的景象,同时还能领略孙中山先生的伟大贡献。
仪式感与历史感并重中山陵不仅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也是历史的见证。
中山陵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从创作构思到建造,都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
对于孙中山先生来说,中山陵为他所创造的一切而代言,并将其伟大的历史功绩永久地记录在历史的长河中。
中山陵建筑磅礴壮观,衬托出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形象,历史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使中山陵成为了一个集文化与历史于一体的地方,游客们在参观时,不仅可以欣赏到陵墓雄伟的壮观景象,还能够了解到孙中山先生的义举思想、革命事迹和人物形象等。
品味中山陵的文化节奏中山陵充满了中国文化的传统节奏。
建筑、雕刻、造型和配色之间的和谐统一,以及建筑风格所表达的深厚文化底蕴,从种种形式层面彰显了其文化的内涵和历史的价值。
中山陵的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斗志,残留着“革命”的烙印,道出了革命理念的重要意义。
同时,中山陵还非常注重文化气息的强调,牢固根植在人民群众心中的民族精神与文化底蕴也得到了充分显示,这样的安排体现了对孙中山先生对于中国民族空前的贡献的高度赞扬。
亲历中山陵的文化底蕴中山陵是一座充满人文烟火的文化场景。
从建筑风格、地域文化到历史气息,中山陵所体现的伟大文化底蕴值得我们深度体会。
在参观考察中山陵时,我们除了能够直接感受到历史水印的烙印,还能够通过几代人之间不断继承和传承的民族精神,领略中国传统工艺、民俗文化等方面的丰富内涵。
在中山陵碑廊中,我们可以看到孙中山先生革命事迹的精彩呈现。
这里展示着孙中山先生一生的实践经验和革命理念,他的敬业精神和社会伦理,以及他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的创业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劳动精神和奋斗精神的价值观。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2课《巍巍中山陵》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巍巍某某陵》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某某陵的主要建筑及其布局,细读课文,理出空间顺序。
(2)概括某某陵的建筑特征,了解文中重点说明的建筑的风格。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明的特点,体会说明文中生动形象的描述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1)根据某某陵全景图介绍建筑布局,或根据课文相关说明画出示意图,形成对空间顺序的感受和认识。
(2)体会某某陵的设计理念,感受建筑所承载的伟人思想和表现的民族风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某某陵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根据补充的相关材料,了解孙某某先生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先驱的历史性功绩,从而生发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概括某某陵的建筑特征,了解文中重点说明的建筑的风格。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能辨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2.难点把握文章的空间说明顺序。
课时安排2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图片激趣出示孙某某的图片,一组紫金山、某某陵的图片给学生欣赏。
问:认识这个人吗?2.预习检测学生介绍孙某某的生平、思想及贡献。
孙某某(1866-1925)伟大的某某革命先行者。
某某香山(某某)人,1892年毕业于某某西医书院。
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
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某某的思想:某某博爱、天下为公。
3.深情导入请听一段导游词:(教师模仿导游的语调说)各位朋友,来到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大家一定想看看当地最有名气、最具特色的景点吧。
到了某某,如果没去某某陵,可以说你只看了半个某某城。
尽管某某素有“六朝古都”之称,拥有“金陵四十景”等众多名胜古迹,但某某陵无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一个。
听了这样一段导游词,我和多数没到过某某的同学一样,充满无限向往,可今天我们不能把课堂搬到某某呀。
不过,有东南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教授X叙杰先生的《巍巍某某陵》一文,你我完全可以得到“如临其境”的感受。
第11课《巍巍中山陵》教案(苏教版初一下)doc初中语文
第11课《巍巍中山陵》教案(苏教版初一下)doc初中语文教学目的:1、领会课文紧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选取材料,突出重点。
2、学习本文按时刻先后及空间位置的变化来介绍对象的方法,能依照课文内容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3、了解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
教学重点:依照课文内容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教学难点:讲明顺序的明白得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同学们,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之际,到处绿阴浓浓花香似海,那你们明白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节日?为了纪念谁?学生纷纷回答。
今天咱们就走进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去瞻仰中山陵的宏伟和先生人格的伟大。
二、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结果:1、课堂交流孙中山生平事迹的资料及中山陵的图片资料。
〔教师总结略〕2、给以下字注音:山麓莽原嵯峨汲取参错灵柩坡陀深邃牌坊琉璃门楣趺嵌三、合作探究:1、阅读5—11段,依照讲明内容填写以下示意图,比一比哪组填得又快又准确:〔图略〕学生活动:4—5人一小组,阅读填表。
2、讲你当一次讲解员,用简洁的语言把这幅图解讲清晰。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选口才较好者才讲导游员。
比比谁讲得好?〔能够出示预备好的图片〕3、请你讲讲作者是按如何样的顺序来讲明中山陵的?教师明确:空间顺序由内而外,由整体到局部。
四、难点探讨:文章7—11段分写了陵园的要紧建筑,什么缘故第六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教师明确:本段关于陵园的平面布局的总讲,起了提挈下文的作用,使读者对中山陵的要紧建筑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
五、板书设计:南北中轴对称,三处风景区联为一体总体特点:陵园大道两旁及道外大面积绿化总体介绍:总平面布局:南:石牌坊、墓道北:陵门、墓室依次介绍:南石牌坊、墓道、守陵卫士驻所、陵门石阶、碑亭平台、石阶、祭殿北祭堂墓室附补充资料:孙中山〔1866—1925〕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广东香山〔中山〕人,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
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
七年级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
七年级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2)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
(2)学会欣赏和评价历史文化遗产,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历史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中山陵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点。
三、教学难点1. 中山陵建筑风格的理解和分析。
2. 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中山陵的相关图片、资料和视频。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中山陵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环境氛围,激发学生对中山陵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中山陵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点,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 欣赏评价教师组织学生欣赏中山陵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评价中山陵的美。
5.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对中山陵的认识,用自己的彩笔描绘出中山陵的画面。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中山陵的历史文化价值。
7. 课后作业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给出建议和意见,促进共同进步。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践操作成果,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景点,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感受。
2. 开展历史文化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安徽省固镇三中七年级语文下册 12《巍巍中山陵》(第2课时)教案 (新版)苏教版
巍巍中山陵
根据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教学内容方面:教材处理的合理性;导入、结课的激励性;深层意义的规律有否揭示与发掘。
2、教学过程方面:教学程序安排的合理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媒体运用的适切性;反馈评价的准确性。
3、从课堂管理方面进行反思:班级成员涉及面的广泛性;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学法指导的经常性;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性。
4、时间安排方面:时间分布的合理性;课内时间的可压缩性。
5、学生活动方面:学生活动的能动性;交往状态的合理性;学生心智活动的发展性。
6、目标达成方面: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性;学生学会学习的水平性;教师课内教学监控的有效性。
撰写教后录的切入点
1、成功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
如课堂上一个恰当的比喻,教学难点的顺利突破,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
又如一些难忘的教学艺术镜头:新颖精彩的导语,成功的临场发挥,扭转僵局的策略措施
2、失败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砸锅点。
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造成的“吃不了”或“吃不饱”之现象;教学引导的度把握不适,造成的“一问三不知”的僵局;教学方法选择不当,造成的低效等。
3、遗漏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设计中遗漏的一些环节或知识点。
如教学衔接必需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材料,拓展延伸的内容等。
4、改进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经过微调可以追求更高效益的那些点。
如更合理的分配讲与练的时间,更恰当的选择例题,更完美的板书设计,更科学的媒体选用等。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巍巍中山陵(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
巍巍中山陵教学目标:1、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2、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后记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七年级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
七年级下册《巍巍中山陵》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
(2)培养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
(2)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中山陵的壮观景象,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增强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仰之情。
二、教学重点:1. 中山陵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2. 中山陵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点。
三、教学难点:1. 中山陵建筑风格的理解和把握。
2. 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中山陵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
3. 合作探讨: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欣赏评价:学生欣赏中山陵的图片和视频,提高审美情趣。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中山陵的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
2. 搜集更多关于中山陵的资料,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3. 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景点,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中山陵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 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4. 比较法:引导学生将中山陵与其他文化遗址进行比较,加深对中山陵的认识。
七、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中山陵的相关课件,展示中山陵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教材:准备七年级下册的《巍巍中山陵》课文。
3. 参考资料:搜集关于中山陵的历史、建筑、艺术等方面的资料。
4.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巍巍中山陵》教案2(2课时)
《巍巍中山陵》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介绍陵园建筑以空间为序,由总到分展开说明的方法。
2.学习本文,体会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教学重点1.理清说明的顺序,把握说明的特征。
2.理解本文介绍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地理环境的作用。
教学难点1.在说明中抓住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有重点的说明。
2.理解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对人们纪念孙中山的伟大精神所起到的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根据他的遗愿将陵园建于南京的钟山,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座陵园的建筑布局,学习孙中山先生的崇高精神。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你能从书上找到一些表示地理位置的词语,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准确地说明中山陵所在的位置吗?第1节大江之滨――南京――东郊――-南麓1.结合书后练习二,了解中山陵的布局,理清说明顺序,见书本。
作者按空间顺序,由外向内,由总体到局部的说明(餐馆的顺序)。
2.以上这一部分内容在文中处于什么地位(主体)3.讨论并概括中山陵的特征。
第5节安详、宁静、庄严肃穆雄伟、博大不朽的业绩第9节高大雄伟、气势非凡第10节庄严肃穆第12节整齐、宁静、肃穆、不朽4.根据以上特征,题目上哪个词用的好?“巍巍”,形容高大。
5.课文哪些地方直接说明了这一特征?(1)用钟山的雄伟高大衬托中山陵的“巍巍”特征。
(2)用确凿的数据直接说明中山陵的高大。
第4节用地面积2000多亩第7节陵门高15米第8节石碑高8米第9节共290级第10节祭堂高28.7米第11节墓室高8.4米6.“巍巍”除了指陵园高大雄伟的气势,还有什么更深的含意吗?也指孙中山先生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博大的精神世界和伟大人格的写照。
三、板书设计巍巍中山陵大江之滨――南京――东郊――南麓特征:巍巍:高大雄伟、庄严肃穆、气势非凡空间顺序,由外向内、总体到局部第2课时一、合作研读1.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用了较多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势、优美景色呢?从钟山的雄伟高大,衬托中山陵的“巍巍”特征。
《巍巍中山陵》教案2
《巍巍中山陵》教案2《巍巍中陵》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
2.学习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3.了解中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教学重难点抓住特征,按空间顺序,有重点地说明事物以及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
设计思路讲解这篇,要先引导学生读,熟悉内容,明确中陵的建筑特征及其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在此基础上,再去理解如何抓住特征,有重点地说明事物,揣摩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
以上这些问题,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完成。
安排一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1.教师导人。
中陵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先生的陵墓,坐落在南京市东郊钟南麓,西邻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整个建筑群依势而层层上升,气势宏伟。
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笔墨,去瞻仰一下中陵。
(板书题。
)2.介绍作者。
刘叙杰,东南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教授。
二、自主学习师:本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
下面自学,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1。
)1.认真读。
朗读或男女生分角色读。
2.画出并掌握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写中陵的巍巍气势与写孙中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什么关系?营造中陵肃穆的氛围,寄托了人们对孙中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4.本是介绍中陵的,为什么中第2自然段用一多半的字写钟的地理形势、优美景色?.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人选的?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6.中陵的总体设计为什么是“值得称道的”?陵园大道及其周围栽种的树木,与陵园庄严肃穆气氛的形成有何作用?7.第7—1l自然段分写了陵园的主要建筑,为什么第6自然段还要总写陵园的平面布局?8.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1.给加点字注音。
(出示幻灯片2。
)麓莽灵柩竣工深邃牌坊琉璃门楣趺参错要求:让一名学生起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学生进行纠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巍巍中山陵》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介绍陵园建筑以空间为序,由总到分展开说明的方法。
2.学习本文,体会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说明的顺序,把握说明的特征。
2.理解本文介绍中山陵的巍巍气势与地理环境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在说明中抓住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有重点的说明。
2.理解营造中山陵肃穆的氛围,对人们纪念孙中山的伟大精神所起到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根据他的遗愿将陵园建于南京的钟山,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座陵园的建筑布局,学习孙中山先生的崇高精神。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你能从书上找到一些表示地理位置的词语,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准确地说明中山陵所在的位置吗?
第1节大江之滨――南京――东郊――-南麓
1.结合书后练习二,了解中山陵的布局,理清说明顺序,见书本。
作者按空间顺序,由外向内,由总体到局部的说明(餐馆的顺序)。
2.以上这一部分内容在文中处于什么地位(主体)
3.讨论并概括中山陵的特征。
第5节安详、宁静、庄严肃穆
雄伟、博大
不朽的业绩
第9节高大雄伟、气势非凡
第10节庄严肃穆
第12节整齐、宁静、肃穆、不朽
4.根据以上特征,题目上哪个词用的好?
“巍巍”,形容高大。
5.课文哪些地方直接说明了这一特征?
(1)用钟山的雄伟高大衬托中山陵的“巍巍”特征。
(2)用确凿的数据直接说明中山陵的高大。
第4节用地面积2000多亩
第7节陵门高15米
第8节石碑高8米
第9节共290级
第10节祭堂高28.7米
第11节墓室高8.4米
6.“巍巍”除了指陵园高大雄伟的气势,还有什么更深的含意吗?
也指孙中山先生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博大的精神世界和伟大人格的写照。
三、板书设计
巍巍中山陵
大江之滨――南京――东郊――南麓
特征:巍巍:高大雄伟、庄严肃穆、气势非凡
空间顺序,由外向内、总体到局部
第2课时
一、合作研读
1.本文是介绍中山陵的,为什么用了较多的文字写钟山的地理形势、优美景色呢?
从钟山的雄伟高大,衬托中山陵的“巍巍”特征。
“巍巍”不仅指陵园的高大雄伟气势,而且还指孙中山在广大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2.第2节也揭示了选址原因,哪句话可以直接说明?
第2节最后一句,这是外部原因。
3.另一个原因是什么?
曾到此打猎,生前愿望。
正是钟山的雄伟、景色的鲜丽、和谐,孙中山先生才有渗后要埋葬于此的愿望。
这是选址的内部原因。
4.陵园的设计方案是怎样入选的?
第4节通过方案竞赛入选“密封评议的方式”
5.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有哪些特点?
第4节4-13行文字描述。
6.默读第九节,思考并回答:
(1)这段毛蟹了登山祭堂前的平台的所见不属于中山陵建筑本身,为什么作者要用较多笔墨来写?
用中山陵周围的环境衬托它的高大、雄伟,令人感到气势非凡,大自然是永恒的,孙中山的精神与大自然一样永恒。
(2)说明文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平实,为什么这里用生动的语言描写所见景象?
诚然,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平实,但为了生动地表现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并不排斥适当使用描写的手法。
7.本文写陵园建筑,除了通过总体设计和布局,衬托中山先生博大襟怀和不朽业绩外,哪些地方还以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表现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和伟大形象?
二、板书设计
介绍中山陵(5~11,主体)
南北中轴对称,三处风景区联为一体
5~6(总体介绍)
第5段:总特点
南:石牌坊、墓道
陵园大道两旁及道外大面积绿化
第6段:总平面布局
北:陵门-墓室
南:石牌坊、墓道、守陵卫士驻所、陵门石阶、碑亭
第7~11段:以此介绍平台、石阶、祭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