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知识结构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知识结构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区域的主要特征①区域的概念(a) 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②区域的基本特征(b)基本特征:⑴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⑵区域内部表现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⑶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是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的空间结构①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及类型(a) 区域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一般,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面和网络四种形式组成。

类型: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和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3、区域产业结构①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a)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②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a) 第一产业是广义上的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①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三个常用指标(a)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

②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特征(b)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不高,以传统农业为主。

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

区域空间结构简单,区内经济差异小,中心城市缺乏,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少,分布稀疏,对外开放程度不高,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区域内部人地关系基本协调,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

5、工业化的阶段工业化阶段的区域经济特征(b) 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第二、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区域内部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区域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大为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区域经济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

第1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3节 第1课时四大地区

第1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3节 第1课时四大地区

第一课时四大地区[生活链接] 2018年9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区域发展报告,数据显示,区域发展差距经历了一个由扩大到缩小的过程。

改革开放之初,沿海率先发展战略使东部地区一马当先,保持领先地位。

进入2000年后,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发展差距不断缩小。

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核心素养以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

知道:我国四大地区的范围及其发展差异。

理解:我国四大地区差异形成的原因和各自发展战略。

应用:学会利用区位分析理论比较区域发展差异的基本方法,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综合思维:通过区域景观图、区域图及文字叙述,说明区域差异的表现、分析区域差异的原因。

地理实践力:通过旅游、野外实践活动,观察地理环境特征,并与自己的家乡形成对比,探究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

自主预习固根基主干引导夯基固本一、四大地区101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2.范围(1)02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台11个省(市、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2)03鄂、湘、04皖、赣6个省区。

(3)05云、贵、川、藏、桂12个省(市、区)。

(4)06黑、吉、辽3省。

[自我探究] 有人说,我国四大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是造成四大地区差异的根本原因,对吗?[答案]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我国四大地区差异是一系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101差异突出,东部地区经济社会相对发达、中部地区加速02崛起、西部地区各方面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东北地区在转方式、调结构、03节能减排等方面成效显著。

2.具体表现(1)产业结构差异地带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04第三产业相对发达05农业在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以06重化工业为主导工业结构以轻型或07综合型产业为主具有08过渡性特征以09重型工业为主(2)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①东部、东北地区工业化进程10快,而中、西部地区相对11滞后;东部地区工业产值12高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②从城市化水平来看,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13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14高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同类城市。

区域地理第1章知识点总结

区域地理第1章知识点总结

区域地理第1章知识点总结1. 区域地理学的定义区域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上各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它以区域为研究对象,以自然与人文环境相互作用为研究内容,以区域规律性和地方特色为研究目标,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2. 区域地理学的发展历史区域地理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形成阶段、现代阶段和发展阶段。

初期形成阶段是19世纪至20世纪初,主要研究地球表面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特征;现代阶段是20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主要研究区域内相互作用关系和区域内部发展规律;发展阶段是21世纪,主要研究全球化时代的区域地理学。

3. 区域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区域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包括区域划分、区域内部结构和功能、区域发展和区域规划等内容。

其中,区域划分是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依据,将地球表面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单位;区域内部结构和功能是研究区域内各种自然资源和人文活动的空间配置和相互作用关系;区域发展是研究区域内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发展的动态过程;区域规划是研究如何合理利用区域内的资源,实现区域内部的均衡发展。

4. 区域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区域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考察、统计分析、模型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等手段。

实地考察是通过实地调查和观察来获取区域的实际情况和特征;统计分析是通过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来研究区域内部的特征和规律;模型建立是通过建立地理模型来研究区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相互作用关系;地理信息系统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存储、处理和分析地理信息数据;遥感技术是通过传感器和卫星技术来获取区域内部的地理信息。

5. 区域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区域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全球化时代的区域地理学、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地理学、信息技术的区域地理学和跨学科研究的区域地理学。

全球化时代的区域地理学主要研究地球表面整体性问题和全球范围内的区域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地理学主要研究如何实现区域内部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平衡;信息技术的区域地理学主要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对区域内部的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跨学科研究的区域地理学主要研究如何将区域地理学和其他相关学科进行跨学科研究,提高区域地理学的研究水平和成果。

高一地理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以研究地球和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通过对地球上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和描述,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和适应我们的环境。

在高一的地理学习中,我们首先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点,下面就是我对高一地理第一单元的知识点做出的总结。

一、自然地理知识点1.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是一个略呈扁球形的星球,有黄赤两极,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四个部分组成。

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有助于我们认识地球的地理特征和地球上的自然现象。

2. 大地形和大地貌大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况,包括高山、平原、台地、盆地等。

大地貌则是指地球表面的特征和形态,比如山脉、峡谷、河流等。

了解大地形和大地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球上的自然景观和地理环境。

3. 气候和气象气候是指一个较长时期(如30年)内某地的气候状况,气候的形成与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有关。

气象则是研究短时间内(如几天或几小时)的天气现象和变化规律。

了解气候和气象的变化规律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天气,灵活应对不同的气候环境。

4. 水资源和水循环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水资源包括地下水、河流和湖泊等,水循环则是指水在地球上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水、蓄水等。

了解水资源和水循环对于地球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合理利用至关重要。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1. 人口与发展人口是指某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总数,人口的数量和分布对于地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口因素要素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密度等。

了解人口与发展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和解决人口问题,促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 城市化和农村问题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农村问题则是指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了解城市化和农村问题的原因和影响有助于我们研究城市发展和农村改革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3. 区域发展与资源利用区域发展是指特定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资源利用是指人类对于地球上各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式。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

(完整word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归纳整理第一单元 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1区域与区域差异 一、中国三大自然区1、划分依据:地形、气候地形、气候:自然差异的基本因素——地形和气候是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 2、自然地理五要素 土壤、植被:植被是自然带的标志(镜子) 水文4、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1)、南北差异①分界线:秦岭—淮河1月0℃等温线——划分暖温带与亚热带;800mm年等降水量线——划分湿润区与半湿润区②南北差异(2)东部季风区的四大亚区的差异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1、依据: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补充:“西部大开发”的西部范围:西部经济地带所包括省区+内蒙古+广西1、在图上填注:(1)山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2)东北平原的三大组成: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3)内蒙古高原(4)主要河流:松花江、嫩江、辽河、黑龙江、乌苏里江2、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地理条件自然条件——①气候条件:气候是区域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气候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东北地区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②地形条件:地形影响着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东北地区包括平原、高原、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农业可多种经营。

③土壤条件:黑土、黑钙土分布广泛,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④工业发达(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一些工业部门以农产品为原料。

形成工促农牧,农牧兴工的格局。

);⑤交通发达,对外联系便利——东北亚经济合作为本地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机遇。

⑥开发时间较晚,地广人稀。

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和大农业。

4、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区域内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形成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①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

初中地理的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知识点归纳

初中地理的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知识点归纳

初中地理的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知识点归纳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知识点归纳地理环境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地球上固有的自然环境,包括大气、水文、地质、生物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人类活动则是指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行为和活动,包括农业、工业、城市化、交通等方面。

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相互作用,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一、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1. 气候与人类活动:气候是指长期气象要素的统计行为,包括温度、降雨、风向等。

不同气候条件下,会对人类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气温较低地区农作物种植有限,但适宜发展温室种植;而气温较高地区则适宜发展农田经济,开展种植业。

2. 地形与人类活动: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地势和地貌的形态。

地形的不同会影响人类的行动和活动。

山区地形多为陡峭,交通不便,不利于农业发展,但对旅游业有利。

平原地形则适宜发展农业和城市化。

3. 水文与人类活动:水文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它们的运动、分布和变化。

不同水文条件下,会影响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水源。

水资源丰富的地区适合发展农业和工业,而干旱地区则需合理利用水资源。

二、城市与人类活动1. 城市化与人类活动:城市是人类集聚居住和经济活动的地方,与农村地区相比,城市拥有更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物质条件,吸引着人们的流动与活动。

城市化对人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 交通与人类活动:交通是连接城市和农村,实现人与物的流动的重要方式。

交通对于人类活动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交通不便的地区人流稀少,经济发展相对较弱;而交通便捷地区则有更多的人流和资源流动,促进经济繁荣。

三、资源与人类活动1. 农业与人类活动:农业是人类的基本生产方式之一,以种植和养殖为主要内容。

农业的发展需要合适的气候条件、土壤质量和水资源等。

不同地理环境下,农业发展形态和方式各异,如山区发展山地农业、平原发展粮食种植等。

2. 工业与人类活动:工业是以机械化生产为特征的经济活动,需要充足的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等资源。

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知识点

必修三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知识点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课标要求:l 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

4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式、范围或界线,其内部的特定性质或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

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一般,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面和网络四种形式组成。

类型:乡村地域(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和城镇地域(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1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原因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这些因素的变化就会引起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

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这些产业和事物的变化也是引起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

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2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三区域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1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2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是广义上的农业,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指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包括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2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鲁教)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鲁教)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一、区域的含义1.含义: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的。

2.区域特点:区域是有一定的面积、范围、形状或界线;区域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3.划分指标:可采用单一指标,也可采用综合指标来划分;可按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也可按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划分目的:是为了进一步了解个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二、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指那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要素平等)2.功能区: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由区域的中心和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

(一般指经济区和工业区,具有核心)三、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整体案例:青藏高原、海南岛2.差异性:区域内部有相对一致性,但各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案例:英国和日本的比较、中国三大自然区的比较3.开放性:各个区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案例:全球一体化注意和差异性的区别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空间上的差异=水平差异+垂直差异)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①地理位置的比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②自然环境的比较(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产资源等)③人类活动的比较(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劳动力状况等)[鲁教]英国和日本区域差异比较[鲁教]中国三大自然区的比较名称: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界限: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区半干旱区以400毫米降水线为界,青藏高寒区北部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为界,东部以横断山脉(3000m等高线)为界。

划分依据:地形、气候[湘教]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注意三大自然区和三大经济区的划分)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小结教案含解析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单元小结教案含解析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搜集资料是分析区域差异的基础。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要有目的有重点地搜集。

搜集的资料必须能反映区域的区位特点、环境特点、资源特点、社会经济特点、人地关系特点等。

搜集资料的方法有两种(见下表):方法具体做法直接搜集法通过对区域的实地考察和调查,得到第一手资料间接搜集法通过会议、座谈、上网或查阅报纸、杂志、书籍等,搜集有关统计数据、文字材料等2.在对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以及对区域差异进行分析比较时,要注意分析不同区域的差异性,同时归纳出不同区域的共同性。

分析区域差异的方法如下表所示:方法含义说明举例方定性的法对区域内的地理事物进行定性的描述和说明,包括文字叙述、图像展示和列该方法主要反映区域内地理事物的概况和基本特点等描述区域的位置、范围、形状,以及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特点等表归纳等定量的方法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借助于数学手段对地理事物进行量化研究该方法的实质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要求,对地理资料进行分析处理,明确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区域内气温、降水量和河流的流量等进行定量分析,了解河流流量与气温、降水量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并预测河流流量的变化情况综合的方法对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该方法能够综合分析区域发展中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河流上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从综合效益、对环境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即经过比较选择重要的或有意义的地理事物进行描述和说明;定量的方法必须以大量的数据为基础,数据可通过观测、统计、模拟、假设等多种手段获得,定量分析需要借助一定的数据分析、处理和计算方法;影响全局的重大课题,常用综合的方法。

3.分析区域差异的目的是对区域发展进行评价,并制订区域发展的规划,以进一步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对点演练]读下图,回答1~3题。

甲乙1.甲、乙两图所示区域农业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土壤不同B.热量不同C.降水量不同D.地形不同2.甲图中P平原区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充分发挥()A.气候资源优势B.生物资源优势C.劳动力资源优势D.土地资源优势3.下列能够正确体现乙图所示区域特征的是()1有广泛分布的黑土2雨热同期,大陆性气候稍强3水稻土4水田5水稻种植业⑥综合性工业基地⑦重工业基地⑧旱地耕作业A.2234B.245⑥C.5⑥⑦⑧ D.12⑦⑧解析:1.B 2.D 3.B 第1题,由甲、乙两地的农作物熟制及两地经纬度位置,可推知造成两地耕作制度及作物品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热量。

3.1.2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发展阶段

3.1.2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发展阶段

【例2】下列关于区域开发方式的叙 述,正确的是( c ) A、粗放型的区域发展方式,对自然 资源的利用规模小 B、粗放型的区域发展方式,对生态 环境的破坏小 C、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资源和 环境的代价小 D、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区域和 经济的发展速度较慢
二、区域发展阶段 1、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区域产业结构:传统农业比重较大,工业化处于 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 业为主体。
区域空 间结构
区域发 展状态
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案例:——活动:P9
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区域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美国建国初期,匹兹堡只是一个普通的毛皮贸易场 所。尽管附近有优质大煤田,但几乎无工业可言。19世纪 中叶,随着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崛起,尤其是宾夕法尼亚 运河的开通和铁路的修建,通过五大湖和运河运进苏必利 尔湖附近出产的铁矿石,匹兹堡才逐渐发展成为美国的钢 铁工业中心。
区域的总体发展趋势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地理条件、发 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 相关,并且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 的总体发展趋势
• 区域发展过程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 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平衡——不平衡—— 平衡……的总体发展趋势。 分析:在区域发展初期,经济发展水平低,区域内 部的差异比较小,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的平衡发展状态,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起步和加速发展,城市的发展 速度要明显高于区域的平均速度,整个区域呈现出不平 衡的加速发展状态;随着区域的进一步发展,其内部的 差异缩小,区域处于比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因此,区 域空间结构的演化表现出:平衡——不平衡——平衡…… 的总体趋势
(2)区域发展水平与对外联系 区 域 发展水平 较低地区 发展水 平较高 地区 对外经济联系

2024地理重点知识点

2024地理重点知识点

2024地理重点知识点一、自然地理部分。

1. 地球的宇宙环境。

-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的顺序、特征(如类地行星与巨行星、远日行星的区别)。

-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等);太阳活动(黑子、耀斑、太阳风等)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影响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在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等)。

2. 地球的圈层结构。

-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地核(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的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和主要特征。

- 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各层的特点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等,其中陆地水又包括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冰川水等,重点掌握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地球特有的圈层,它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

3. 大气的受热过程。

- 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反射作用(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使得天空呈现蔚蓝色)。

- 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的原理,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大气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温,同时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 热力环流:形成原理(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如城市热岛效应、海陆风、山谷风等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表现形式)。

-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摩擦力(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风受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高中地理区域环境与人类活动考点专题总结

高中地理区域环境与人类活动考点专题总结

区域环境与人类活动考点专题总结一、区域特征1.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方法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应从区位入手,从整体上把握,具体思路和程序如下所示:一个区域内的地理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分析区域地理特征时,正确掌握区域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知识间的联系线索,有助于从整体上掌握区域地理特征。

其中区域自然环境条件是区域地理特征分析的突破口,如下图所示:2.区域差异的分析区域间的差异,首先表现为自然环境的差异,一般可从纬度和海陆位置入手,探寻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不同。

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人类的活动也会不同,一般来说,可从农业生产类型(种植业、畜牧业等)和生产方式(包括耕地类型、复种指数等)、工业发展特点和布局、人口、城市、交通等方面进行比较。

区域差异的综合分析如图所示:但区域的比较不要面面俱到,而要先找到最明显的具有代表性的要素。

比较区域差异的目的在于找出区域典型要素,理解主要特征,探求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经济的措施。

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变化规律根据区域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的比重关系,可以推断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1.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2.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3.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且第三产业比重大于第二产业比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合理。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1.南水北调2.西气东输(一线工程)(1)主体工程的起止点: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到上海。

(2)建设意义。

3.西电东送(1)我国水能分布的不均匀性:90%的可开发装机容量集中分布在西南、中南及西北地区。

(2)西电东送工程的必要性:水电资源分布与用电负荷分布的不平衡性,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能源资源短缺。

4.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调入区、调出区的地理环境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三、产业转移1.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是利润,利润与生产成本、市场份额有直接关系,如下图所示:2.影响因素: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和市场因素。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认识区域第1课时区域的含义与类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区域的定义,区域的划分和区域划分的目的。

②了解均质区和功能区两种基本的区域类型以及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2.过程与方法①在教学“区域的含义”时,首先展示教材第2页图1—1—2、图1一1—3,也可展示中国其他区域或当地的资料。

其次,引导学生对两区域进行比较,包括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再引导学生阅读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等相关地图。

最后,概括归纳出“区域”的定义。

②列举实例理解均质区和功能区。

充分利用教材图片或补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树立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区域的思想。

②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本课时重难点解读】[重难点突破一]如何理解区域的含义第一:区域是根据研究的需要,以某一指标为依据划分的,如热量带的划分以积温为依据、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以地貌和气候等自然要素特征为依据、人口密度区则以人口分布这一人文要素特征为依据等,因此明确区域划分是以某指标为依据的这一点很重要。

第二: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包括“具有某些方面的共性或结构的一致性”、“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的联系”、“具有共同职能的功能区”等几个层次的含义。

[易错点提醒]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划分指标的理解,主要要明确以下两点:(1)区域是以某种指标划分的。

既可以是单一指标,又可采用综合指标。

(2)区域划分的指标既可以按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也可以按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

[重难点突破二]如何理解均质区和功能区均质区是指那些要素相对一致或相似的区域。

人们既可以按照某一自然要素的相似性划分自然区域,如根据地形地势划分出高原区、平原区等,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划分出湿润区、干旱区等;也可以按照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出人文区域,如水田农业区、方言区等。

功能区则是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初中地理知识点整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

初中地理知识点整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

初中地理知识点整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初中地理知识点整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条件,而人类活动又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自然环境。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自然环境的构成要素。

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等方面。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有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丘陵等类型。

山地地势高耸,坡度陡峭,通常气温较低,降水较多。

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农业发展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

高原海拔较高,气压低,氧气含量少,但也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资源。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气候可能较为干燥。

丘陵起伏和缓,是农业和林业发展的重要区域。

气候是一个地区长时间内大气的一般状态,包括气温、降水、风等要素。

不同的气候类型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热带气候终年高温多雨,适合种植热带作物;温带气候四季分明,农业生产的类型也较为多样;寒带气候寒冷干燥,人口相对稀少。

水文方面,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水资源,还在交通运输、水能开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河流可以灌溉农田、发电,还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湖泊能够调节气候、蓄水防洪,也是渔业和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海洋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能源,同时也是国际贸易的重要通道。

土壤是地球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的肥力和性质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和分布。

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而贫瘠的土壤则需要通过改良和施肥来提高生产力。

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构成了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森林能够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提供木材和药材等。

动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皮革和药材等资源,同时也在生态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

接下来,我们看看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在农业方面,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决定了农作物的种类和种植方式。

例如,在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的地区,适合种植水稻等作物;在气候干旱、光照充足的地区,适合种植小麦、棉花等耐旱作物。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框架范文

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框架范文

【一】: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总结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部分知识清单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表空间单位。

区域的划分①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单一指标;综合指标)②以某种要素为依据(自然要素;人文要素)2、区域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界线(明确的;过渡的)、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结构区域中各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区域的产业结构划分的指标三次产业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内部构成。

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的格局。

第二节区域发展阶段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标志常用的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其他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2、区域各发展阶段的特征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框架。

1四大地区的差异①四大地区的划分东部沿海10省区(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6个省区(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2个省区(新、内蒙古、陕、甘、宁、青、臧、川、渝、滇、贵、桂);东北3个省区(黑、吉、辽)。

②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步骤①地理位置的比较(纬度位置、海陆位置)②自然环境的比较(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产资源等)③人类活动的比较(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劳动状况、交通、市场等)③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知识点总结
【课程标准】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区域——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划分指标
单一指标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的某一方面。

综合指标多种要素。

二、区域类型
2、按空间尺度:大尺度、中尺度、小尺度区域(中国三大经济地带)
特点:区域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越宏观;反之,尺度越小描述的就越具体、越详细
三、区域的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四、区域差异
1、比较的方法
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
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资源
人类活动:经济发展特点、工业、农业、人口、城市、政治、历史、宗教、习俗等
2、日本和英国的区域差异
(1)自然环境
(1)划分依据:地形、气候。

(2)三大自然区的界线
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分界线与400毫米等年降水量线比较接近。

青藏高寒区东部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为横断山脉。

青藏高寒地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