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
海绵城市设计初探——低影响开发设施应用及植被选择
海绵城市设计初探
——低影响开发设施应用及植被选择
目录
• “海绵城市” 理念 • 低影响开发设施 • 低影响开发设施应用及植物选择
“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建设LID——低影响设计和低影响开发 Low Impact Design and Development
适应环境变化和 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 具有良好的“弹性” 下雨时 吸水、蓄水、渗水、净水 需要时 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植被缓冲区: 水陆交错地带 土壤较潮湿
湿生植物
千屈菜 黄菖蒲 莎草科 柽柳 柳属等
浅水区:0-0.45m 深水区:0.45-1.8m
根系发达 净化能力强 抗较深水淹
挺水植物
香蒲、芦苇、水葱、慈姑、 鸢尾、荷花
浮水植物
睡莲、凤眼莲
沉水植物金鱼藻Fra bibliotek铺装形式嵌草砖 植物低矮、耐践踏 承受周期性的雨涝
及长时间的干旱
结缕草、野牛草等
植被浅沟
城市道路两侧 不透水地面周边 收集、输送截留 雨水径流
结缕草、野牛草、草地早熟禾等
抗雨水冲刷:75-150mm草本植物 根系发达:净化污染加固土壤 耐周期性雨涝和长时间干旱 种植密度大:延缓雨水径流
雨水湿地
控制雨水径流 调蓄利用雨水 改善场地景观
低影响开发设施
下沉绿地及广场
雨水景观湿地
绿色屋顶
植被浅沟
滞留地
透水地面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应用 及植物选择
绿色屋顶
控制雨水径流 改善建筑环境
根系浅 抗风能力强 耐旱、抗性强
八宝景天、垂盆草、 佛甲草、紫花地丁等
透水地面
多用于人行道、停车场 车流量较少的道路及广场
有效促进雨水入渗 减缓径流流速 调节微气候 铺装形式嵌草砖
厂房海绵城市建设和低影响开发理念,雨水入渗或收集利用措施
厂房海绵城市建设和低影响开发理念,雨水入渗或收集利用措施咱今儿就来说说这厂房海绵城市建设和低影响开发理念,还有那雨水入渗或收集利用措施。
你想想啊,那雨水要是哗哗地流走了,多可惜呀!就好像你有一堆宝贝,却眼睁睁地看着它们从你眼前溜走一样。
所以呢,咱得想办法把这些雨水给留住,让它们发挥大作用。
海绵城市建设,就像是给厂房穿上了一件神奇的“吸水衣”。
它能让雨水慢慢地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就像给大地打了一针“营养剂”。
这多好呀,既避免了雨水一下子涌出来造成的麻烦,又给大地带来了好处。
再说说这低影响开发理念,那可真是个好东西。
它就像是个细心的守护者,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比如说,在建设厂房的时候,咱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材料和设计,让雨水能够自然地流淌和渗透,而不是横冲直撞。
这就好比你走路,你是愿意顺着平坦的路走呢,还是愿意去撞那些石头呀?那雨水入渗措施呢,就像是给雨水开了一扇门,让它们能顺利地进入地下。
可以铺设一些特殊的地面材料,让雨水能够快速地渗下去。
这就好比是给雨水修了一条“专用通道”,让它们能乖乖地往地下跑。
还有雨水收集利用措施,这可真是太妙啦!把雨水收集起来,可以用来浇花、洗车、冲厕所,用处可多了去了。
这就像你有一个百宝袋,里面装满了各种有用的东西。
比如说,在厂房顶上安装一些雨水收集装置,把雨水收集起来存着,等需要的时候再用,多方便呀!你想想看,如果每个厂房都能做好这些,那得节约多少水资源呀!那对环境的改善得有多大呀!这可不是小事儿,这是关乎我们未来的大事儿。
咱不能只想着眼前的利益,得为子孙后代着想呀!如果我们现在不重视这些,以后子孙后代问起来,咱咋交代呀?所以呀,大家都得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厂房海绵城市建设和低影响开发理念中来。
让我们一起努力,把我们的厂房变得像海绵一样,既能吸水又能放水,让雨水为我们所用,而不是给我们添乱。
这难道不好吗?难道我们不应该这样做吗?我相信,只要我们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让我们一起为了美好的未来而奋斗吧!。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的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和环境压力。
为了改善城市内涝和水资源利用问题,我国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旨在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而为了实现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低影响开发(LID)技术被广泛应用。
海绵城市建设是指通过绿色基础设施、低影响开发和生态修复等手段,以城市水循环为导向,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减少洪涝灾害,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与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相比,海绵城市注重将自然系统与城市系统融为一体,以自然的手段解决城市水资源与环境问题。
其核心理念是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系统修复,不仅能提高城市内涝防治能力,还能减轻城市对水资源的消耗。
为了实现海绵城市的理念,低影响开发(LID)设施的应用至关重要。
低影响开发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修复手段,通过减少地面硬化、提高雨水利用率、增强自然滞蓄能力等措施,减少城市对自然水循环的干扰,实现雨水自然入渗和透水利用。
LID设施主要包括雨水花园、雨水牛皮癣、雨水湖泊等。
雨水花园是一种通过植物组成的湿地,既可以收集滞留的雨水,还可以净化城市水体。
雨水牛皮癣是一种人工铺设的透水砖石路面,能够增加地面透水性,减少径流产生。
雨水湖泊是一种通过地下蓄水设施和湖泊构成的水体,能够收集雨水,减少涝灾风险。
LID设施的应用可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LID设施能够收集和利用雨水,减少城市的水资源消耗。
LID设施可以减少城市的洪涝灾害风险,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
LID设施还可以提供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我国在海绵城市建设及LID设施应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政策体系,导致海绵城市建设和LID设施应用缺乏规范性。
由于资金和土地等资源的限制,一些地区在建设海绵城市和应用LID设施方面进展较慢。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
海绵城市海绵城市的定义,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1]。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2]。
海绵城市的建设实际上就是雨水开发的一种低影响开发系统。
低影响开发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称为低影响设计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
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见图 1-1)。
从水文循环角度,要维持径流总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等方式,实现开发后一定量的径流量不外排;要维持峰值流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调节等措施削减峰值、延缓峰值时间。
发达国家人口少,一般土地开发强度较低,绿化率较高,在场地源头有充足空间来消纳场地开发后径流的增量(总量和峰值)。
我国大多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仅在场地采用分散式源头削减措施,难以实现开发前后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等维持基本不变,所以还必须借助于中途、末端等综合措施,来实现开发后水文特征接近于开发前的目标。
图 1-1低影响开发水文原理示意图从上述分析可知,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提出,最初是强调从源头控制径流,但随着低影响开发理念及其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之我国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城市内涝、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用地紧张等突出问题的复杂性,在我国,低影响开发的含义已延伸至源头、中途和末端不同尺度的控制措施。
城市建设过程应在城市规划、设计、实施等各环节纳入低影响开发内容,并统筹协调城市规划、排水、园林、道路交通、建筑、水文等专业,共同落实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
因此,广义来讲,低影响开发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2-10-09T03:18:30.440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2年6月第11期作者:郭俊辉1 吴勇2 王克全2 [导读] 海绵城市建设通过综合措施,实现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郭俊辉1 吴勇2 王克全2 1重庆建工第九建设有限公司,重庆 400080 2 重庆和合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重庆 401120摘要:海绵城市建设通过综合措施,实现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促进形成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有效缓解目前城市突出的内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以明显增加城市绿地,减少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城市小气候,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低影响开发是一种典型的以源头分散式管理为主的管理体系,是海绵城市的重要建设途径。
基于此,文章介绍了海绵城市概念、背景和低影响开发原理及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形式,并通过具体市政道路实证,旨在通过低影响开发途径进一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关键词:低影响开发;海绵城市;城市建设、市政道路0 引言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然而,快速城镇化的同时,城市发展也面临巨大的环境与资源压力,出现了很多如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洪涝多、水环境差等水方面的问题,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实现一种活泼、安全、可持续、健康的城市愿景已经成为所有人一致和迫切的需求[1]。
为此,必须坚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协调城镇化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要求,“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低影响开发是海绵城市的重要建设途径。
对此,文章介绍了海绵城市概念、背景和低影响开发原理及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形式,并通过具体市政道路实证,旨在通过低影响开发途径进一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低影响开发(LID)海绵城市在城市配套设施及道路中的应用 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为例
低影响开发(LID)海绵城市在城市配套设施及道路中的应用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为例摘要:随着近几年西安城市发展速度的急剧加快,原设计的雨水排水系统不能满足要求,城市内涝多发、水环境污染和雨水资源大量流失等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LID英文的全称是Low Impact Development,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旨在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环。
LID低影响开发是一种可轻松实现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生态技术体系,其关键在于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或回补地下水。
本文主要研究LID在道路结构层,城市道路、排水管排水沟、绿化带中的应用。
关键词:雨水排水系统;LID低影响开发;城市配套应用;1、前言:LID技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马里兰州开始实施。
低影响开发主要通过生物滞留设施、屋顶绿化、植被浅沟、雨水利用等措施来维持开发前原有水文条件,控制径流污染,减少污染排放,实现开发区域可持续水循环。
与国外相比,低影响开发技术目前在国内应用较少,但已列入国家“十二五”水专项重大课题进行研究。
低影响开发强调城镇开发应减小对环境的冲击,构建与自然相适应的城镇排水系统,合理利用景观空间和采取相应措施对暴雨径流进行控制,结合市政配套设施及道路的排水管、绿化带等的应用。
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在道路的施工中,大力推广LID海绵城市理念,近年来已经取得很大的成果。
2、LID技术应用在市政道路中城市道路的车道一般可以分成两种:第一,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以前城市道路的人行横道和非机动车道大多使用的是不透水的材料,因此很容易让道路表面产生积水、雨天道路表面湿滑等现象,从而降低了城市道路的安全度和实用性,还限制了地下水的活动;第二,根据海绵城市理论的要求,机动车道路面的铺装需要使用透水的材料,但是为了可以较好的避免雨水或积水渗透到道路地基内,进而破坏道路结构,需要在道路表面层使用透水的混凝土进行铺装,地基层和下层结构可以使用不透水的材料,这样可以使雨水或积水渗透到道路表面层之后,沿着不透水层排放到水沟内,然后再排放到水井和隔离带内。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城市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与规划指标-北京建筑大学-王文亮
64.8
18.3
25.8
36.3
43.5
52.8
65.0
19.5
27.2
37.8
44.8
53.8
65.6
19.3
28.0
40.7
49.5
60.7
76.0
21.5
30.4
44.0
53.7
66.4
84.6
三、设计降雨量的地域分布——成因
中国暴雨分区
(邹进上,王梅华,张薇.中国暴雨区划研究[J].地理学报,1987,42(2):151-163.)
10.1
14.4
20.7
25.0
30.8
38.4
……
……
……
……
……
……
14.0
19.8
28.3
34.4
41.9
51.5
14.0
20.1
28.9
35.0
42.5
52.3
15.9
22.1
30.5
36.0
43.0
53.0
16.7
23.5
33.1
40.0
49.5
63.4
17.4
24.6
34.7
41.8
51.4
13.1
17.8
21.0
24.9
30.3
9.8
13.4
18.1
21.3
25.4
30.8
……
……
……
……
……
……
10.8
15.1
21.1
24.9
29.9
36.6
8.8
12.9
玉溪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LID)技术
玉溪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LID)技术摘要:海绵城市建设途径主要有:对原有生态系统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低影响开发三种。
低影响开发LID (Low lmpact Development)指在场地开发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
本文以玉溪老城片区海绵城市建设为例,分析玉溪玉溪体育场所采用的LID设施,包括雨水花园、生态渗透沟、垂直绿墙、息壤渗透沟、蓄水模块、透水铺装等形成的多级雨水利用系统,可有效削减雨水径流量、净化污染物、利用雨水。
关键词: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 LID 技术1前言低影响开发强调以生态系统为根基,尽可能减少城市建设对原有自然地表径流的影响,提倡将雨洪管理的起始点提前至径流源头,模拟蒸发、过滤、渗透、贮留等自然界的雨水传输路径。
根据实验资料数据,低影响开发模式可减少约30%一99%的暴雨径流,并延迟约5min-20min的径流峰值,还可有效去除径流中的磷、氮、油脂等污染物,有效中和酸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
低影响开发技术一般利用雨水花园、植草沟、绿化屋顶、渗透路面、雨水桶等分散式生态措施,消纳和减排雨水,减少雨洪期市政管网的压力,降低城市洪灾风险。
2项目概况玉溪市体育场位于玉溪市红塔区凤凰路89号,东南临紫艺路,东北接玉溪体育馆, 西南临凤凰路,西北接玉溪市体校。
是市民运动健身的重要场地之一,同时,兼具休闲娱乐,生态,防灾等功能,项目总用地面积53995.9m2 海绵城市改造内容为:下凹式绿地330.4m2;渗透铺装24625.6m2;雨水花园485.1m2;高位花坛182.1m2;蓄水模块480m3;息壤渗透沟12m3;垂直绿化240m2。
3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主要措施3.1雨水花园玉溪体育场根据海绵城市建设的功能和需求,在玉溪体育场周边增设约500㎡的雨水花园,使玉溪体育场常年处于“海绵”状态,降低玉溪体育场年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物。
雨水花园是低影响开发技术中的一项生态技术,是指在地势低洼的绿色区域内种植花草树木等,以此达到雨水滞留净化目的的工程,利用植物根系的降解作用和土壤的过滤进而净化雨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
建设 研 究 院 有 限公 司 、北 京市 园林 古 建 设计 研 究 院 有 限公 司 、上
海市 绿 化 管 理 指导 站 、北 京市 市 政 工 程 设计 研 究 总 院 有限 公 司 、
据 本 地 自 然地 理 条 件 、水 文 地 质 特 点 、水 资 源 禀 赋 状 况 降 雨 规 律 、水环 境 保 护 与 内 涝防 治 要 求等 ,合 理 确定 低 影 响 开 发控 制 目标 与 指 标 .科 学 规 划 布局 和 选 用 下沉 式 绿 地 植草 沟 、雨 水 湿 地 、透水 铺 装 、多功 能调 蓄 等低 影 响开 发设 施 及其 组 合 系统 。
指 南 》 提 出 了海 绵 城 市 建设 —— 低影 响开 发 雨 水 系统 构 建
先规 划 后 建设 体 现规 划 的科 学 性 和权 威 性 .发挥 规 划 的 控 制 和
引领 作 用 。生 态 优 先 。 城 市 规 划 中应 科 学 划 定 蓝 线 和 绿 线 。城 市 开 发 建设 应 保 护 河流 、湖 泊 湿地 坑 塘 ,沟渠 等 水 生 态敏 感 区 .优 先 利用 自然 排水 系统 与 低 影 响开 发 设 施 .实现 雨 水 的 自 然 积 存 、 自然渗 透 、 自然 净化 和 可 持 续水 循 环 .提 高 水 生 态 系统 的 自然修 复 能 力 ,维 护城 市 良好 的生 态功 能 。安 全 为 重 。 以保护 人 民生 命财 产 安 全 和 社会 经 济 安 全 为 出发 点 .综 合采 用 工 程 和非 工 程 措 施提 高低 影 响 开发 设 施 的 建设 质 量 和 管 理水 平 .消 除 安全 隐 患 ,增强 防 灾减 灾 能 力 ,保 障城 市 水安 全 。 因地 制 宜。 各 地应 根
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课件)--市管线中心
设施在降雨历时(一般取2h)内的雨水下渗量也属于设施控制容 积范畴,不计入会导致设施规模偏大。
六、海绵城市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④ 未进行生物滞留设施存水区雨水排空时间校核及溢流口溢流能力校核 不进行排空时间校核无法确定雨水花园是否具有合理的排空时间。 不进行溢流能力校核,可能导致雨水花园雨水漫流至场地。
4. 海绵设施工艺计算问题
① 容积海绵设施服务范围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取值过高或过低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过低则雨水污染削减效果差,过高则造成海绵
设施规模浪费,甚至会造成不受控硬质下垫面过多。(单个容积式海绵 设施服务范围的控制指标不宜低于项目总规划指标的85%) ② 设施服务范围与设施控制容积没有实现一一对应
五、海绵城市设计的主要步骤
4. 雨水径流组织
① 雨水径流组织应采用重力流,雨 水地面散排距离不宜不长,以防 止地面积水过多。
② 没有设置容积式海绵设施的子分 区应通过径流组织设施及时将径 流雨水汇入雨水检查井。
③ 设置有容积式海绵设施的子分区, 雨水径流组织设施应尽量采用植 草沟、排水沟等设施,防止容积 式海绵设施标高过低增加工程投 资及增加排水难度。
六、海绵城市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1. 海绵城市控制指标的选取问题
① 海绵城市控制指标选择依据混乱 海绵城市指标选择的优先顺序:海绵城市规划指标 → 项目所在 地的有关政府文件 → 低影响开发设计标准。
② 针对个别项目的海绵规划控制指标过高的情况,设计不提出相应的 解决方案 个别项目海绵规划控制指标过高,导致实施性及落地性较差, 甚至无法落地。设计单位应及时向业主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调 整海绵规划控制指标。但应提供详细的论证资料,并应提出满足排 水分区总规划指标不降低的合理方案。
浅谈海绵城市的建设与低影响开发(LID)
浅谈海绵城市的建设与低影响开发(LID)摘要:最近几年,每到雨季我国许多城市均会遭遇不同程度的积水,特别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大城市,遇雨必涝的现象已成为一个城市病。
“海绵城市”最早是在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外印发了《海绵城市建设指南》,提出海绵城市建设。
这将意味着在我国未来的城市建设要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城市建大管子、以快排为主的治水思想,充分利用新型海绵城市及低影响开发理论进行城市的规划建设,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环节,通过城市雨水源头减排、分散蓄滞、缓释慢排和合理利用等方式,充分地解决好雨水资源,解决水安全、水生态,构建新型绿色生态海绵城市。
关键词:雨水;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LID)引言:海绵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渗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是上世纪末发展兴起的对雨水治理和面源污染处理的技术,旨在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建设前后尽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环。
LID低影响开发是一种可轻松实现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生态技术体系,其关键在于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或回补地下水。
1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LID)的主要内容1.1传统的雨水管理(硬质工程)和低影响开发雨水管理(软质工程)传统的雨水管理:在城市开发中,雨水系统采用有组织汇流、转输、排放,使大部分雨水排入下游河道。
因没有在源头采取渗、滞、蓄等措施利用雨水资源,以至于城区雨水资源大大流失,而且会带来严重的城市防洪问题。
低影响开发雨水管理:其核心使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从水文循环角度,实现开发后一定量的径流量不外排。
1.2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的主要内容(1)建筑与小区海绵建设1)绿色屋顶现在建筑物屋面均为硬化屋面,径流系数大,产生径流量多,因此考虑对硬化屋面变为绿色屋顶。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具体措施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具体措施研究资料2016.7.19海绵城市功能•小雨不湿脚,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海绵型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排水防涝设施、水系保护与修复等6 类项目。
•当城市里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当需要时把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再利用造福人类。
海绵城市中与景观设计结合最为紧密的低影响开发,通过对雨水的渗透、储存、调节、传输、截污净化等功能有效地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
传统的城市开发斩断了雨水的自然循环路线,那么低影响开发就是使用一系列景观与工程手法使城市的排水能模拟自然对雨水的吸收、储存、蒸发,使城市的排水系统遵循雨水循环规律。
海绵城市处理雨水的先后顺序归纳成三大类,分别是用于收集雨水的“收水措施”,用于含蓄、储存、过滤雨水的“蓄水措施”,及如何有效利用雨水的“用水措施”。
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
狭义的雨水花园仅为规模有限、结构简单的浅凹绿地,适用于小区或私宅绿化。
而广义的雨水花园则可囊括具有调蓄和净化雨水径流能力的下沉式绿化设施。
在调蓄的同时运用生物净化手段对径流进行阶梯式处理,为其所在公园提供了大量灌溉水。
在硬质地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或通过水渠和沟槽将雨水引流至街道附近的滞留设施中,净化的雨水可以就地消化于水景观中,打造互动的亲水景观。
在承重、防水和坡度合适的屋面打造绿色屋顶,利于屋面完成雨水的减排和净化。
德国音乐排水管,下雨时不仅能起到收集雨水的作用,还能“演奏”一曲雨中交响曲。
通过收水措施收集的雨水在下渗补充地下水之后多余水量由蓄水措施进行储蓄。
蓄水措施是低影响开发雨水处理的中间步骤。
用水措施是海绵城市雨水处理的最终环节。
将收集净化好的雨水在各方面进行利用,减少对自来水的需求,缓解用水压力。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城市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与规划指标全解
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百分比。
北京 VCRa&H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日降雨量(mm)
2、设计降雨量H VCRa与H为对应关系,当以径流总量为控制 目标时,设计降雨量可用于确定低影响开发设 施的设计规模。
图 设计降雨量为25mm时原方案管网运 行情况
图 新方案内涝风险评价 (20年)
二、径流总量目标
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 VCRa) 当地多年日降雨量数据统计得出,指通过自
然和人工强化的渗透、集蓄利用、蒸发(腾)等 方式,场地内累计全年得到控制(不外排)的雨
海口 万源 上海 北京 哈尔滨 甘孜 拉萨 乌鲁木齐 和田
对应降雨的累计雨量占年均总降雨量的 比例(%)
80%
70% 60% 50% 40% 30% 海口 万源 上海 北京 哈尔滨 甘孜 拉萨 乌鲁木齐 和田 0% ≤10 10-20 20-30 30-40 40-50 50-60 >60 日降雨量(mm)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城市径流总量控制区域划分与规划控制指标
王文亮 李俊奇
wwl841012@ 北京建筑大学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4-12
一、低影响开发目标——多目标
图 美国雨水管理标准及新型技术体系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一、低影响开发目标——多目标
表 设施占绿地面积比例 用地类型 居住用地 设计降雨量(mm) 10 20 30 40 雨水 设施面积占绿地面 9 18 27 36 花园 积的比例(%) 设施面积占绿地面 渗透塘 4.5 9 13.5 18 积的比例(%)
一文读懂海绵城市建设的四大核心手段
一文读懂海绵城市建设的四大核心手段国际雨水管理是指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对城市雨水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和保护的一种水资源管理方式。
其核心思想是将雨水视为一种可再生的水资源,通过合理的管理和利用,减少城市内涝,提高城市防洪能力,同时实现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今天,海绵君就为大家带来国际雨水管理的四个概念讲解:低影响开发、水敏型城市设计(WSUD)、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以及新加坡ABC水计划。
一、低影响开发(LID)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也称低冲击开发,低影响设计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
作为一门新兴的雨水管理技术,旨在土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来控制雨水,并利用场地内的设施和条件,尽可能地模拟自然界水循环的过程,有效缓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洪峰流量增加、径流系数增大和面源污染负荷加重等城市雨水管理问题,减少对水文特征的影响,维持和保护场地自然水文功能。
█低影响开发的优点:(一)增加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二)最大限度地使水渗透,减少径流,达到蓄水泄洪的目的;(三)建立起健全的分布式水文网络;(四)控制了径流污染。
和传统的技术如湿地、滞留塘和草沟等不同的是,低影响开发技术因地制宜,在径流产生的源头部位设计各种低影响/绿色设施,维持场地开发前后的水文平衡。
▲『海宁浙江大学国际校区北侧办公园区』湿地花园对园区雨洪管理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结合下凹绿地、透水铺装、雨水收集回用设施等从源头、过程和末端全面控制雨水,达到净化水质、改善地块水环境的目标,也为缓解洪水压力提供支持。
▲『陕西西咸沙河廊道生态湿地运动健康公园』步道与绿地使用目前常用的低影响开发模式进行设计,如渗透铺装的绿色街道、截水沟、植被草沟和适量的小型、分散、多样式、耐干旱的雨水花园以及合理的生物滞留系统。
█低影响开发的功能:根据主要功能的不同,低影响开发技术一般可分为渗透、储存、调节、转输和节污净化等。
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理念概述
一、海绵城市的定义和概述1.1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理念概述1.1.1海绵城市理念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更好的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能够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就如同海绵一般具有弹性。
当城市面临洪涝自然灾害时,能够将雨水纳入自身的循环系统,“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将自然途径和人工方式实现有效结合,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在解决城市洪涝灾害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实现城市雨水的自然化解,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进一步深入,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海绵城市要充分考虑到水循环系统各个环节的合理利用,包括自然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系统,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用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保护城市的原有生态系统。
对水生态敏感区域实现最大程度的保护,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然需求,保护原有的敏感生态,让河流、湿地、池塘、草坪等发挥原有的功能,能够实现自然生态循环。
在建设过程中,城市必须留有足够的水循环区域,能够涵养水源,应对强降雨,保持自然水文特征。
第二,强调“生态恢复和修复。
”利用生态技术手段与方法修复与已经在历年快速的城市夸张中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在规划层面保留与划拨一定的生态空间比例,让自然生态环境实现有效恢复。
第三,开发要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城市在开发的过程中,要遵循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理念,对开发强度、开发程度进行合理控制,留有足够的绿地系统,科学平衡透水面积和不透水面积,“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能够推动城市水自然循环体系的有效运转,最大程度上减少对城市水生态环境破坏。
除此之外,应该根据生态环境的需求,适当的扩充水域面积,让水资源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自我循环。
海绵城市的建设必须进行科学的规划、合理的设计,包括以下几个系统:第一,设计低影响自然降雨系统,该系统能够有效地实现雨水的渗、储存、净化灯功能,能过对径流总量、峰值和污染等进行科学的控制、疏通、分流。
海绵城市LID解读
海绵城市LID解读什么是LID?LID是英文“Low Impact Development”的缩写,中文翻译成低影响开发,是一种以最小化城市环境改变为目的的城市开发模式。
它通过各种绿色技术和管理策略,减少水、能耗、二氧化碳等资源的使用,以及减少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破坏等负面影响,达到可持续城市发展的目标。
海绵城市LID是什么?海绵城市LID是LID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是在城市排水管理中采用了海绵化的策略。
具体来说,它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吸收与保水能力,将排水收集到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生态湿地和廊道等绿色基础设施中进行过滤、沉淀和蓄积,使得积水不会在城市中大量积聚,从而减少了城市内的洪涝灾害和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并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LID的特点1.“海绵”结构:海绵城市LID的基础设施通常都是一些具有较强“海绵性质”的结构,如绿色屋顶、生态雨水花园、生态城市公园、生态河道等。
这些结构通常都有着较高的吸水、保水、排水和净化能力。
2.整合多种技术手段:海绵城市LID不仅仅是单一的绿色结构,还需要通过整合多种技术手段,如地埋式收集系统、新技术材料、新型排污设施、水生态修复等,形成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城市LID策略。
3.灵活性:海绵城市LID需要根据不同的城市规划、用地现状、气候条件、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量身定制不同的LID策略,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
海绵城市LID的意义1.美化城市环境:海绵城市LID的基础设施大多都是绿化设施,有效地提高了城市植被覆盖率,增强了城市的生态美感和人文氛围。
2.减轻城市排水压力:当前城市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大量塞车、工厂污染等因素导致的排水压力过大,海绵城市LID的应用可以减轻排水系统的负荷,从而缓解城市的排水压力。
3.预防洪涝灾害:海绵城市LID的基础设施可以在雨季到来时吸收和集聚雨水,从而减少城市内部水的积聚。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预防城市内部的洪涝灾害。
海绵城市问题答疑
海绵城市建设基本问题答疑一、问题答疑1、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的基本概念?内涵?内在联系是什么?2、绿色、生态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能否全面解决中国城市雨水系统问题?3、如何制定海绵城市的控制目标,兼顾排水防涝、污染控制等综合控制目标?4、海绵城市建设必然涉及城市规划、环保、给水排水、水利、园林景观、建筑、道路等许多行业和专业,如何取得共识,并协调这些复杂的关系?5、如何在既有条件下克服各种障碍,推进低影响开发和常规、超常规雨水蓄排系统(有时也分为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或小排水和大排水雨水系统)的提标改造,为切实实现海绵城市提供必要的条件?6、海绵城市建设有哪些实现途径?7、对于海绵城市中低影响开发(LID)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和解读,其中就包含“LID无用论”和“LID万能论”两种极端倾向,这两种极端倾向具体是什么?正确的理解是什么?8、LID理念的由来?1990年在马里兰州乔治王子郡环境资源署首次提出。
9、何为狭义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从发达国家目前的建设应用情况来看,多指进入市政管道之前,在场地规模上应用的一些源头分散式小型措施,主要是生物滞留措施(雨水花园)、绿色屋顶、透水铺装、植草沟、雨水桶等,主要针对中小降雨事件进行径流总量和污染物的控制,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及设计降雨量作为重要的控制目标和建设依据。
10、何为广义的低影响开发概念和雨水系统?狭义的海绵设施对于应对大流域、特大暴雨事件的能力不足,涵盖措施也不够全面,而任何一个大中型城市都面临径流污染、排水防涝、防洪减灾、水资源短缺等错综复杂的雨洪问题和严峻挑战,上诉狭义的LID并不能应对,必须将雨水塘、湿地、多功能调蓄、洪泛区等许多绿色基础设施考虑进去。
我国正处城市化建设快速发展时期,项目设施规模大,所谓的“源头控制”也是相对而言,很多时候需要小型设施和大型设施的组合应用。
即,这些具有绿色特征和生态功能的、符合低影响开发理念的各种尺度和类型的设施整体,就是所指的广义的低影响开发概念和雨水系统。
LID在老旧小区海绵改造中的应用
LID在老旧小区海绵改造中的应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老旧小区的改造已经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议题之一。
而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海绵城市建设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而在老旧小区的海绵改造中,低影响开发(LID)技术的应用正逐渐受到重视。
本文将就LID在老旧小区海绵改造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 LID技术的概念低影响开发(LID)是一种以自然的方式处理和控制雨水的技术。
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径流的量和速度,减少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减轻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保护城市水资源和水环境。
LID技术包括但不限于雨水花园、绿色屋顶、透水铺装、雨水收集和利用等,都能有效地将雨水资源利用起来,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二、老旧小区海绵改造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老旧小区多因历史原因,建设年代久远,基础设施老化,雨水排水系统存在问题,常常出现内涝和外溢的情况。
由于老旧小区道路狭窄、建筑密集,很难有足够的空间来进行传统的排水设施建设。
老旧小区的海绵改造面临着一系列的技术和空间难题。
三、LID技术在老旧小区海绵改造中的应用在老旧小区海绵改造中,LID技术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
雨水花园可以利用老旧小区的花坛、庭院等地方进行设计布置,改变原有的排水方式,将雨水收集利用起来,既可以美化环境,又可以减少排水压力。
老旧小区的建筑屋顶可以进行绿色化改造,植被覆盖使得雨水得到滞留和蓄积,减少径流的产生。
老旧小区的道路可以进行透水铺装,利用多孔的铺装材料使得雨水可以渗透到地下,减少径流的产生。
四、老旧小区海绵改造中的案例分析上海市闵行区的XX小区是一个 typ家庭住宅小区,建设年代较久,基础设施老化,常出现内涝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该小区引入了LID技术进行海绵改造。
在小区内建设了雨水花园和雨水收集池,改变原有的排水方式,使得雨水得到收集利用。
在小区的屋顶进行了绿化改造,选择了适合的植被进行建设,使得雨水在屋顶上得到了滞留和蓄积。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
2 适用范围
本指南借鉴国际上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的成功经验, 并吸纳了我国相关政策 法规的要求和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工程实践经验,适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 指导海绵城市建设各层级规划编制过程中低影响开发内容的落实;二是指导新 建、改建、扩建项目配套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设计、实施与维护管理;三是指 导城市规划、排水、道路交通、园林等有关部门指导和监督海绵城市建设有关工 作。
3 基本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是规划引领、 生态优 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 规划引领 城市各层级、各相关专业规划以及后续的建设程序中,应落实海 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先规划后建设,体现规划的科学 性和权威性,发挥规划的控制和引领作用。 生态优先 城市规划中应科学划定蓝线和绿线。城市开发建设应保护河流、 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 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水循环,提高水生态 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维护城市良好的生态功能。
i
前
言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 大力推进建设自 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 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依据《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 、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2013〕23 号) 、 《国务院 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 (国发〔2013〕36 号)等国家法规政策,并 与《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 、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国 家标准规范有效衔接,编制了本指南。 本指南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 规划控 制目标分解、落实及其构建技术框架,明确了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建设、维护 及管理过程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要求和方法,并提供了我国部分 实践案例。 本指南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则、 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规划、 设计、 工程建设和维护管理,共六章。 本指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 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 北京建筑大学、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管理办公 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 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市绿化管理指 导站、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本指南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负责管理, 北京建筑大学负责技术解 释。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海绵城市的定义,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1]。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2]。
海绵城市的建设实际上就是雨水开发的一种低影响开发系统。
低影响开发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也称为低影响设计或低影响城市设计和开发。
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见图 1-1)。
从水文循环角度,要维持径流总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等方式,实现开发后一定量的径流量不外排;要维持峰值流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调节等措施削减峰值、延缓峰值时间。
发达国家人口少,一般土地开发强度较低,绿化率较高,在场地源头有充足空间来消纳场地开发后径流的增量(总量和峰值)。
我国大多数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普遍较大,仅在场地采用分散式源头削减措施,难以实现开发前后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等维持基本不变,所以还必须借助于中途、末端等综合措施,来实现开发后水文特征接近于开发前的目标。
图 1-1低影响开发水文原理示意图从上述分析可知,低影响开发理念的提出,最初是强调从源头控制径流,但随着低影响开发理念及其技术的不断发展,加之我国城市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城市内涝、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用地紧张等突出问题的复杂性,在我国,低影响开发的含义已延伸至源头、中途和末端不同尺度的控制措施。
城市建设过程应在城市规划、设计、实施等各环节纳入低影响开发内容,并统筹协调城市规划、排水、园林、道路交通、建筑、水文等专业,共同落实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
因此,广义来讲,低影响开发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1 技术类型低影响开发技术按主要功能一般可分为渗透、储存、调节、转输、截污净化等几类。
通过各类技术的组合应用,可实现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目标。
实践中,应结合不同区域水文地质、水资源等特点及技术经济分析,按照因地制宜和经济高效的原则选择低影响开发技术及其组合系统。
低影响开发设施选用一览表:2 单项设施各类低影响开发技术又包含若干不同形式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塘、调节池、植草沟、渗管/渠、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等。
低影响开发单项设施往往具有多个功能,如生物滞留设施的功能除渗透补充地下水外,还可削减峰值流量、净化雨水,实现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控制等多重目标。
因此应根据设计目标灵活选用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系统,根据主要功能按相应的方法进行设施规模计算,并对单项设施及其组合系统的设施选型和规模进行优化。
2.1 透水铺装概念与构造透水铺装按照面层材料不同可分为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
意义:1) 表径流洪峰流量,减轻排水压力。
由于透水性沥青路面可减少地面70%~80%的径流量,所以设置简单的路侧排水沟即可满足排水要集中降雨时透水路面能减轻城市排水管线的泄洪压力,减少地下的排水设施的建设投入。
2)提高行车安全性、舒适性。
透水路面下雨时能较快消除道路的积水现象,大大提高行车安全性。
反光现象减少后行车更加安全和舒适,尤其是在夜间,效果突出。
3)环保效益良好。
透水路面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可将雨水渗入地下,自然补充地下水资源,有利于植物的生长,维护地下水。
经过路面和路基的截留、吸附、物降解等作用,净化径流,使其水质更好。
透水路面的孔隙率较大,具有吸音作用,与常规路面相比可减少行车噪声。
4)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透水路面可以起到隔热层的作用,因而缓解热岛效应。
据报告,透水路面温度维持在35℃40℃,而常规密级配沥青路面温度则在60℃左右。
5)拥有系列色彩配置,更加美观。
透水路面颜色中较丰富,有利于提高城市市容市貌,可以根据周围环境需要进行设计,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材料的选择渗透性(透水)路面透水路面是由上至下均有良好的透水性,在表层采用孔隙率高的耐磨材料(如连锁砖、植草砖、水泥板块、砌石、透水性沥青),并以透水性较高的砂石为基层,则降水可由表层面材间的缝隙渗入地表以下,使得整体而言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
一般透水性路面的透水能力为正常土壤吸收雨水的60倍。
对于透水性路面,其主要性能参数是透水性、抗压性、耐磨性。
同时,路面下基础层的蓄水度和土壤层的吸水能力也是此种路面渗透雨水的能力的相关因素。
透水性路面多采用透水沥青混合料、透水水泥混凝土、透水路面砖等多孔材料来铺装面层。
1.透水沥青混合料:透水沥青混合料常用于路表磨耗层,兼具磨耗与排水功能,加之所用集料级配为空隙率较高的开级配,故常称开级配磨耗层沥青混合料(OGFC)。
透水沥青混合料所用粗集料为单一粒级且用量较大,而细集料与矿粉填料用量很少,从而形成骨架—空隙结构,空隙率可大于20%。
透水沥青混合料的设计以经验设计为主,其排水、降噪等功能发挥的关键在于空隙率。
2.透水水泥混凝土透水水泥混凝土属大孔混凝土,它采用单一粒级的粗集料,同时严格控制水泥浆用量,使其恰好包裹粗集料表面、但不致流淌填充其间空隙,这样便在粗集料颗粒间形成可透水的较大空隙。
透水水泥混凝土通常不加砂,但也可加入少量砂以增加强度。
3.透水路面砖目前我国透水路面砖品种较为繁杂,常见的有混凝土透水路面砖、自然砂透水路面砖、陶瓷透水路面砖等,其设计、生产方法不尽相同。
混凝土透水路面砖和自然砂透水路面砖是将粒径相近的砂、石颗粒用无机胶凝材料或有机粘结剂搅拌混合后压制成型,形成带有通道孔的砖坯,再经养护而成;陶瓷透水路面砖是将粒径相近的陶瓷碎粒经配料压制成型,并预留通道孔,烧结而成。
此外,近年来多孔混凝土透水路面砖在工程中的用量增多,其砖体透水孔隙的形成不是靠预留通道孔、而是在原材料中加入松香等发气剂,发气剂在制砖过程中因体积膨胀而形成连续孔隙,此种孔隙孔径较小、分布较均匀。
4.植草格在人行道和停车场地面,非连续拼接块状或镂空的植草砖、连锁砖,这些框格状镂空模块铺在较厚的粗砾石之上,多孔的可渗透织物铺设在砾石之下,以防止土壤颗粒扩散进入砾石的空隙之中。
模块中间植草,使雨水渗透到土层,使地表土既可渗水又可接触空气、阳光,以利植物生长。
草皮砖因有草类植物生长,能更好地净化雨水径流及调节大气温度和湿度,试验表明它对重金属如铅、锌、铬等有一定去除效果。
框格状地砖铺设的可渗透路面,基本不存在堵塞问题,它在任何气候条件下都能较好的工作。
然而砖块会因为受过多车辆的碾轧易发生沉降或错位现象。
注意事项:(1)透水铺装对道路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潜在风险较大时,可采用半透水铺装结构。
(2)土地透水能力有限时,应在透水铺装的透水基层内设置排水管或排水板。
(3)当透水铺装设置在地下室顶板上时,顶板覆土厚度不应小于 600 mm,并应设置排水层。
透水砖铺装典型构造如图 4-6 所示。
透水面60-80mm图 4-6 透水砖铺装典型结构示意图适用性:主要适用于广场、停车场、人行道以及车流量和荷载较小的道路,如建筑与小区道路、市政道路的非机动车道等,透水沥青混凝土路面还可用于机动车道。
透水铺装应用于以下区域时,还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次生灾害或地下水污染的发生:(1)可能造成陡坡坍塌、滑坡灾害的区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和高含盐土等特殊土壤地质区域。
(2)使用频率较高的商业停车场、汽车回收及维修点、加油站及码头等径流污染严重的区域。
优缺点透水铺装适用区域广、施工方便,可补充地下水并具有一定的峰值流量削减和雨水净化作用,但易堵塞,寒冷地区有被冻融破坏的风险。
平面组合式透水模式组合式透水模式主要是采用两种类型的铺装材料,即透水铺装材料和不透水铺装材料相结合,在平面上组成不同的铺装图案,构成点、线、面三种生态化透水的铺装形式(图11),通过透水点、透水带、透水面达到生态透水的目的。
加一张全部全透水平面组合式透水模型图设施维护(1)面层出现破损时应及时进行修补或更换; (2)出现不均匀沉降时应进行局部整修找平;(3)当渗透能力大幅下降时应采用冲洗、负压抽吸等方法及时进行清理。
相关规范:《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 《透水沥青路面 技术规程》(CJJ/T190)、 《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135)。
2.2 绿色屋顶概念与构造 绿色屋顶也称种植屋面、屋顶绿化等,根据种植基质深度和景 观复杂程度,绿色屋顶又分为简单式和花园式,基质深度根据植物需求及屋顶荷 载确定,简单式绿色屋顶的基质深度一般不大于 150 mm ,花园式绿色屋顶在种 植乔木时基质深度可超过 600 mm ,绿色屋顶的设计可参考《种植屋面工程技术 规程》(JGJ155)。
绿色屋顶的典型构造如图 4-7 所示。
图 4-7 绿色屋顶典型构造示意图植物基质层 排水口过滤层 排水层 保护层排水管建筑屋顶防水层适用性绿色屋顶适用于符合屋顶荷载、防水等条件的平屋顶建筑和坡度≤15°的坡屋顶建筑。
优缺点绿色屋顶可有效减少屋面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负荷,具有节能减排的作用,但对屋顶荷载、防水、坡度、空间条件等有严格要求。
设施维护(1)应及时补种修剪植物、清除杂草、防治病虫害;(2)溢流口堵塞或淤积导致过水不畅时,应及时清理垃圾与沉积物;(3)排水层排水不畅时,应及时排查原因并修复;(4)屋顶出现漏水时,应及时修复或更换防渗层。
2.3下沉式绿地概念与构造下沉式绿地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下沉式绿地指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在200 mm 以内的绿地;广义的下沉式绿地泛指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在以径流总量控制为目标进行目标分解或设计计算时,不包括调节容积),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绿地,包括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等。
狭义的下沉式绿地应满足以下要求:(1)下沉式绿地的下凹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确定,一般为100-200 mm。
(2)下沉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顶部标高一般应高于绿地50-100 mm。
狭义的下沉式绿地典型构造如图4-8 所示。
溢流口蓄水层100-200mm种植土250mm原土接雨水管渠图4-8 狭义的下沉式绿地典型构造示意图适用性下沉式绿地可广泛应用于城市建筑与小区、道路、绿地和广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