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概念
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占比标准

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占比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海绵城市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城市治理理念,旨在通过建设具有海绵性质的城市,实现城市水资源的自然循环和净化,缓解城市水logging问题,提高城市的整体生态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占比标准是评定一个城市是否真正实现海绵城市理念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就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占比标准展开探讨。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及特点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像海绵一样能够吸水、透水并且持水的城市。
它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利用绿色和蓝色基础设施,如绿地、湿地、蓄水池等,通过天然和人工手段,实现城市的雨水收集、储存、过滤和利用,减少城市的洪涝灾害风险,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可持续性。
海绵城市的主要特点包括:1. 雨水资源化利用:海绵城市积极推动雨水的回收和再利用,将雨水纳入城市的水循环系统中,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 多功能绿地空间:海绵城市注重绿地系统的构建,不仅可以提供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还可以起到雨水缓冲和生态保护的作用。
3. 生态环境改善:海绵城市通过绿地的种植和湿地的建设,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4. 风险减灾能力强:海绵城市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的洪涝灾害风险,提高城市的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增强城市的抗灾能力。
二、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占比标准的意义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占比标准是评定一个城市是否真正实现海绵城市理念的重要指标。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政府需要确定一定比例的海绵城市面积,来确保城市具有海绵性,可以有效实现雨水的收集、储存和利用。
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占比标准的制订可以起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1. 规范海绵城市建设:制定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占比标准可以明确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和要求,规范海绵城市的规划和设计,确保海绵城市达到预期的效果。
2. 促进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通过确定一定比例的海绵城市面积,可以有效提高城市雨水的资源化利用率,减少城市的洪涝风险,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海绵城市运营管理方案

海绵城市运营管理方案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水资源和环境问题。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通过多种可持续的方式收集、储存和利用雨水,改善城市内的水资源供应和处理污水,达到减缓城市雨洪、改善城市环境的目的。
本文将着重从海绵城市的概念、目标、原则、运营管理的方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二、海绵城市概念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中,以生态、自然、可持续的理念为基础,打造集雨水收集、雨水渗透、雨水利用、水文调蓄、雨水径流控制、蓄洪、生态修复于一体的城市建设理念。
通过构建织密排水网,绿色道路、绿色屋顶、人工湿地等,使城市在面对洪涝、水短缺、水污染三大水问题时,能够快速减缓和响应环境的影响,最终实现城市水环境的整体改善。
三、海绵城市的目标和原则海绵城市的目标主要包括:解决城市雨洪的困扰、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城市永续发展。
为了达成这些目标,海绵城市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 保障城市的洪水安全。
通过改善城市的排水设施和水资源管理,减少城市的洪水危害。
2. 促进城市雨水资源利用。
通过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和利用设施,将雨水资源合理利用,降低城市的供水需求。
3. 促进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恢复。
通过建设城市的绿地、湿地和绿色屋顶等,增加城市的自然环境,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4. 促进城市的永续发展。
通过改善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5. 倡导公众参与。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海绵城市运营管理方式海绵城市的运营管理主要包括城市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设施维护、技术研发等方面。
具体来说,海绵城市的运营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城市规划设计。
海绵城市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地形、气象、水资源和城市功能等方面的因素。
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恢复的要求,并在城市设计中予以充分体现。
1海绵城市知识点总结

海绵城市一、海绵城市的概念和作用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主要通过构建综合性“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来实现。
海绵城市建设有三大突出作用,一是,保护水资源,突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吸纳尽可能多的水资源。
为城市所利用。
二是,防治水污染,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减少雨洪初期雨水对水体的污染。
三是,减轻洪涝灾害影响,通过减少径流系数的方式,使较大降雨量得到就地吸纳,降低城市内涝的影响。
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无论是李克强总理,还是习近平总书记,都提出了“让城市有面子,更要有里子”的建设宗旨,现在到了注重里子的时候。
树立三段论观念:包括源头减排设施、排水管渠设施、排涝除险设施。
达到四大目标:城市排水工作一定要有系统的理念,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工作,达到系列综合目标,即: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河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协调五大专业: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规划、建筑、绿地、道路、水务等专业共同协调。
海绵城市不仅是给排水行业的事情,但我们没有跨界的条件,无法指挥道路怎么设计、绿地怎么做。
只有各个专业相互协同、相互配合,才能够把海绵城市的系统理念建立起来。
牢记六字箴言:分别为渗、滞、蓄、净、用、排。
其中,构建系统的理念,更要牢记后四字。
三、建设途径1. 保护修复城市原有生态系统。
对地表和地上水体进行全方位的保护,运用生态方法对已受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恢复,其中地表水包括湿地、河流、坑塘、湖泊、沟渠等。
在对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中,尤其要注意保护可以吸纳较大降水的生态单元,如湿地、湖泊、林地、草地等。
2. 低影响开发技术应用。
低影响开发(LID low impactdevelopment),是城市建设中,运用各种工程及非工程手段,尽量使开发前后的水文特性保持不变,增加透水面积,减轻径流污染、径流总量等对生态造成的不利影响。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
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
然而,不再“城中看海”却不仅仅是管道扩容这么简单。
目前(2014年)中国99%的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从管道里集中市排涝抗旱的思路必须调整,把雨水这个包袱变成城市解渴的财富。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
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首先要加强城市雨水的下渗能力,使用透水景观铺装、透水道路铺装和绿色建筑。
传统的城市开发中无论是市政公共区域景观铺装还是居住区景观铺装设计中多数采用的都是透水性差的材料,所以导致雨水渗透性差,而在这一方面可以通过透水铺装实现雨水渗透,或通过水渠和沟槽将雨水引流至街道附近的滞留设施中。
还可以将园区道路、居住区道路、停车场铺装材料改为透水混凝土,加大雨水渗透量,减少地表径流,渗透的雨水储蓄在地下储蓄池内经净化排入河道或者补给地下水,减少了直接性雨水对路面冲刷然后快速径流排水对于水源的污染。
海绵城市建设措施不仅在于地面,屋顶和屋面雨水的处理也同样重要。
在承重、防水和坡度合适的屋面打造绿色屋顶,利于屋面完成雨水的减排和净化。
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对于不适用绿色屋顶的屋面,也可以通过排水沟、雨水链等方式收集引导雨水进行贮蓄或下渗。
海绵城市的定义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
• 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 • 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 • 三是低影响开发。
海绵城市建设应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
• 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 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
下水位、地形等特点。
2、组合系统中各设施的主要功能应与规划控制目标相对应。
设备选用流程图
必要的数据(难点之二、三)
• 制定控制目标和指标。(径流总量、径流 峰值和径流污染控制目标)等
• 确定设施规模。(水文和水力学模型计算 得出)
生物滞留带实景
植草沟实景
透水铺装和下沉式绿地实景
透水性彩色沥青路面实景图
• 路面宜采用透水铺装,透水铺装路面设计应满足路基路 面强度和稳定性等要求。
• 道路人行道宜采用透水铺装,各种开发设施应该防止径 流雨水下渗对道路路面及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造成破坏。
技术的选择(难点之一)
• 有哪些技术
• 主要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 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湿塘、雨 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塘、调节 池、植草沟、渗管/渠、植被缓冲带、初期 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等
结合国内情况的定义
• 结合国情将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联系起来
• 在我们国家,低影响开发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 程中采用源头削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多 种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 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 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 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详解

(2)雨水塘 雨水塘是渗水洼塘即利用天然或人工修筑的池塘或洼地进行雨水渗透,补及地 下水,雨水塘能有效地削减径流峰值。但雨水塘护坡需要种植耐湿植物,若雨 水塘较深(超过 60cm) 护坡周边就要种植低矮灌木,形成低矮绿篱,消除安全 隐患。同时整个雨水塘系统还要形成微循环才能防止水体腐坏。
▲采用下沉式公路绿地截断面源污染
▲采用植被缓冲带截断面源污染
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建立,是指在满足城市安全、生产、生活等需求的前提下丰 富生物种类,形成生态系统。
▲保持生物多样性,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手段
2海绵城市建设的精髓:四个尊重
即尊重水、尊重表土、尊重地形、尊重植被,其核心是尊重自然。
▲肥沃的表土层。表土是植被生长的基础,微生物活动的载体,在降雨过程中表土能够渗透、储存和净 化降水。
市政公共区域雨水收集净化:
市政公共区域雨水收集净化对比前两个区域环境有 着不一样的方面,绿地面积大,不同地区山体高程 不同所以导致径流量不同,并且河流、湖泊面积较 大,所以减缓雨水冲刷对山体表面的冲击破坏和对 水源的直接污染是最为重要的问题。就上述问题来 讲,市政区域雨水净化在雨水收集方面要考虑生态 滞留区和植物缓冲带对山体的维护作用以及对河流、 湖泊的过滤作用。在雨水调蓄方面主要使用调蓄池 来对下渗雨水进行调蓄,净化后的水一方面用于市 政绿化和公厕冲厕,一方面排入河流、湖泊补给水 原,解决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工业区雨水收集净化:
工业区有别于居住区,相对来说绿地面积较 少,硬质场地和建筑较多,再加上工业产物 的影响,所以在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和净化环 节就要格外注意下渗雨水的截污环节。经过 承载海绵城市原理的园林设施对工业污染物 的过滤之后,雨水经过土壤下渗道模块蓄水 池,在这个过程中设置截污处理对下渗雨水 进行第二次的净化,进入模块蓄水池之后配 合生物技术再次净化后再次的循环利用到冷 却水补水、绿化灌溉、混凝土搅拌等方面。
海绵城市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解析

海绵城市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解析海绵城市是近年来在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中备受关注的概念,其通过合理设计和规划,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自然系统,使城市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同时能够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等挑战。
在建筑规划设计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最早由美国学者哈德逊(Hudson)提出,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吸收、储存、净化和利用雨水,并将之合理地利用于城市绿地、城市景观和城市建设的系统。
海绵城市概念主要强调在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城市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等多方面的因素,实现城市的水资源的集约利用,并提高城市对雨水、洪水和污水的自然调控能力。
1. 绿色屋顶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绿色屋顶是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屋顶是将植被种植于建筑屋顶或屋面的一种形式,通过植物的吸水蒸发和根系的吸水功能,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的雨水径流量,提高城市的雨水渗透能力。
据统计,一个绿色屋顶可以减少约30%的降雨径流量,这对于降低城市的洪涝风险以及减少城市的雨洪排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在建筑规划设计中,可以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将屋面、道路等表面径流的雨水进行集中收集和利用。
通过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将雨水储存起来,在需要的时候用于城市公园的灌溉、景观水体的补水以及城市其他用水等方面,实现雨水的最大程度利用,降低城市的自来水消耗,达到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3. 透水铺装材料在城市的建筑规划设计中,可以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将城市的地面铺设成透水性材料,以增加城市地面的透水率。
透水铺装材料可以有效减少城市地面的雨水径流量,促进地下水的补给,改善城市的地表水环境,提高城市的自然排水能力。
4. 生态廊道设计在建筑规划设计中可以设置生态廊道,将城市的绿地、水体和建筑进行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廊道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可以作为城市的生态通道,方便城市的生物多样性的迁徙和交流,促进城市的生态平衡。
海绵城市

望城项目部海绵城市总结海绵城市一、基本概念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017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海绵城市”材料实质性应用,表现出优秀的渗水、抗压、耐磨、防滑以及环保美观多彩、舒适易维护和吸音减噪等特点,成了“会呼吸”的城镇景观路面,也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让城市路面不再发热。
二、基本内涵本质:城镇化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传统城市:改善自然、利用土地为主改善、改变原有生态、粗放式建设、地表径流量大增。
海绵城市: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原有生态、低影响开发、地表径流量不变。
目标: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2.1保护原有生态系统:最大限度保护原有河湖水系、生态体系、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2.2恢复被破坏水生态:对传统粗放式建设破坏的生态给予恢复、保持一定比例的城市生态空间、推广河长制、治理水污染。
2.3低影响开发: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留望城项目部海绵城市总结足生态用地,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积存净化。
2.4通过减少径流量,减轻暴雨对城市运行的影响。
转变排水防涝思想3.1:“快排”模式:降雨后直接通过蒸发、下渗、80%的排放。
3.2:海绵城市:降雨后通过蒸发、下渗减排(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集蓄利用(蓄水池、雨水罐、湿塘、雨水湿地)、40%排放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不变。
三、措施收水措施(收集雨水)收水措施是海绵城市雨水处理的首要环节,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通过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及截污功能有效控制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实现改善城市水环境的愿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0, 500 379, 000 535, 500
Pervious pavement at Portland, OR
生物滞留池
可渗透路面
绿色屋顶
1
4.分区测评、以奖代拨、奖优惩劣
我国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图
5.LID智慧化
重点:公益、生态、灾害应对
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
智慧排水、雨水收集;管网堵塞在线监测实时反应 智慧水循环利用 城市地表水污染实时监测(遥感) 暴雨预警与水系统智慧反应(分路段积水、径流量监测和快速反应)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智慧水污染治理 公共建筑水耗在线监测、排名公布 ……
绿色建筑:纳入评价标准或指标体系 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各类绿地及周边用地雨水控制利用等 城市道路与交通专项规划:水文保护、红线内外LID系统布置
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规划区及各地块LID控制目标,统筹协调、系统设计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责任主体 城市人民政府
低 影 响 开 发 雨 水 系 统 构 建 途 径 示 意 图
智慧城管平台主 动发现问题、有 预见性地应对
物联网智能传感
结语
城市不仅是造成水危机的源头而且是解决之道 海绵城市(LID)概念内涵仍在发展之中,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海 绵城市理论、规范、标准任重道远 海绵城市(LID)规划与智慧水务是协调海绵城市各单元有效运行 的两大系统工程 区域、城市、社区、建筑四层次LID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需要上下 结合推进系统创新 分区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海绵度”测评并给予奖励引导尤为重要
发挥自然水体作用
利用天然水系调蓄
水景观与雨水调蓄相结合
改造城市道路、广场 目标: 透水性地面≥70%(其中下凹式绿地≥25%) 径流系数≤0.5
模块式雨水调蓄设施
地下雨水调蓄池
下沉式雨水调蓄广场
透过透水路面收集和下渗雨水
居住区、工商业区LID设计 目标: 透水性地面≥75% 绿地率≥30%(其中下凹式绿地≥70%) 径流系数≤0.45
3.建筑雨水利用与中水回用
1.区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a、重要生态斑块识别
b、生态廊道的构建
c、划定全市域蓝线与绿线
生态保护线
路 公 光 侨 路
蓝绿交融 规划拼合生态绿地
深圳市光明新区在生态保护线调整优化的基础上(83.44平 方公里,超过全区面积的50%),划定全区的河道蓝线,全 面保护山体、水体、低洼地、湿地等生态敏感区。
绿色屋顶
透水地面
雨水利用
建筑雨水利用与中水回用
城市分区中水回用、污水处理、雨水收集综合管网系统
27
27
总结
功能 单项设施 集蓄 利用 雨水
○ ○ ○ ○ ○ ○ ○ ○ ○ ● ● ● ● ○ ○ ◎ ○ ○ ○ ○ ◎ ●
控制目标 净化 雨水
◎ ◎ ◎ ◎ ◎ ◎ ● ◎ ◎ ◎ ● ◎ ◎ ◎ ○ ◎ ◎ ● ○ ● ● ●
38
谢谢
39
特殊区域 (建筑密度高、绿地率低及受土地 利用布局等条件制约的区域)
径流流量控制目标
共同达到城市排水防涝系统设计标准LID转输与 排放设施应符合相关规范的重现期要求 通过径流总量控制来实现,控制指标SS、COD等
径流污染控制目标
初期雨水污染总量削减≥40%
18
扩建或新建城市水系 目标: 蓄水量增加率≥20% 蒸发量变化≤10%
削减 峰值 流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转输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径流 总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径流 峰值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年径流总量(多年平均)
<40%
排放
下渗减排 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 、生物滞留设施等
集蓄利用 蓄水池、雨水罐、湿 塘、雨水湿地等
5
4.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不变
径流总量不变:渗透、存储等 峰值流量不变:渗透、调节等 峰现时间不变:滞留、调蓄等 径流量 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措施
低影响开发
尊重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普通居民的利益、 实现宽敞的农村原野和紧凑的城镇和谐并存
13
13
d、水生态系统修复
系统的生态修复
e、人工湿地-重建城市之肾
西溪湿地
2.城市规划区海绵城市(LID)设计与改造
顶层设计、明确要求
城市总体规划:自然水文条件保护、紧凑型开发指标、提出LID理念及要求
专项规划: 城市水系专项规划:供水、节水、污水(再生利用)、排水( 防涝)、绿线、蓝线等
分散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对 集中
— — — — — — — √ √ √ √ √ — √ √ — — — — — — √
景观 维护 (以SS 效果 费用 计,%)
低 中 中 中 低 低 低 中 低 中 中 中 低 中 中 低 低 低 中 低 中 中 80-90 80-90 80-90 70-80 — — 70-95 70-80 — 50-80 50-80 80-90 80-90 — — 35-90 35-90 — 35-70 50-75 40-60 — — — 好 一般 好 好 一般 — 好 好 — — 一般 — 一般 好 好 — 一般 — 好
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7
小 结
建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低影响开发(LID ) 模式,是系统解决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问题的
有效措施
自然积存:削峰调蓄、控制径流
自然渗透:恢复生态、自然循环
自然净化:减少污染、改善水质
8
二、实现海绵城市(LID)三项基本途径
1.区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2.城市规划区海绵城市(LID)设计与改造
• 地表径流量大 增
• 人与自然和谐
海绵 • 保护原有生态 城市 • 低影响开发 • 地表径流量不 变
3
2.目标: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
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
最大限度保护原有河湖水系、生态体系 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恢复被破坏水生态
对传统粗放建设破坏的生态给予恢复 保持一定比例的城市生态空间 推广河长制、治理水污染
传承历史文化、由下而上再设计
减少面源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
人工湿地(自然净化)
雨水篦净化装置 雨水处理装置
32
雨水管理的低扰动管理技术: 3. 引入碳排放测算
被动雨水处理 :
•
利用自然系统处理雨水径流,可以提高水质、减轻集中式处理系统的负担
影响 在南加州和旧金山湾地区的城市化区域施行低扰动技术可能达到的效果:
规划
排水
道路
园林
交通
项目业主
其他
规划
总体规划 理念 实施 实施 纳入 目标 策略 指标 控制
专项 (专业) 规划
城市水系规划
绿地系统规划 排水防涝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 其他 实施 要求 建筑与小区 用地/竖向/ 绿地/道路/ 排水/水系等 系统协调 政策:实 施办法、 导则、奖 励办法等
详细规划 布局 控制
处置方式 径流 污染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经济性 建造 费用
低 高 高 高 低 低 中 中 低 高 高 高 低 高 高 低 低 中 中 低 低 高
补充 地下 水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海绵城市(LID)内涵、途径与展望
仇保兴 博士
2014年11月27日
1
一、海绵城市(LID)四项基本内涵
二、实现海绵城市(LID)三项基本途径
三、深化海绵城市(LID)五项展望
2
1.本质:城镇化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
一、海绵城市(LID)四项基本内涵
• 改造自然
• 顺应自然
• 利用土地为主 传统 • 改变原有生态 城市 • 粗放式建设
传统开发Biblioteka 开发前 (自然状态)低影响开发水文原理图
时间
6
习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 为什么这么多城市缺水?一个重要原因是水泥地太多,把能
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给占用了,切断
了自然的水循环,雨水来了,只能当作污水排走,地下 水越抽越少。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比如 ,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 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
低影响开发
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留足生态用地,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积存净化
通过减少径流量,减轻暴雨对城市运行的影响
4
3.转变排水防涝思路
降雨 蒸发(腾)
传统模式: “快排”
年径流总量(多年平均)
>80%
排放
下渗 降雨 蒸发(腾)
海绵城市:
“渗、滞、蓄、 净、用、排
设计
设计任务书 设计 原则 技术 要求 指标 落实 设施 布局
设 计 设施 设计 工程 预算
道路 绿地与广场 水系 其他 审查监督
建设实施 运行维护
排水/园林/道路/交通/ 建筑等多专业协调与衔接
明确目标,层层落实
区域类型 一般区域 年径流总量 控制率 80%~85% ≥50%
径流总量控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