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概念及做法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众多领域 ,包括水文、生态、环境工程 等,技术难度较大。目前,我 国在这方面的技术水平还有待 提高。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得到公众的 支持和参与,但目前公众的环 保意识还不够强,参与度较低 。
目前,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法 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这给建设 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水系连通
通过疏通河道、连通湖泊等水系,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和调蓄能力,降低内涝 风险。
03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技术手段
源头控制技术
总结词
通过改善地形地貌、加强绿化等方式,控制雨水径流,减少污染排放。
详细描述
源头控制技术主要针对雨水排放的源头进行治理,通过改善地形地貌、加强绿化等方式,降低地表的径流速度和 流量,从而减少雨水携带的污染物质。例如,利用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技术手段,增加地表的渗水性,延缓雨 水流速,减少径流量。
将城市传统排水系统改造为现代生态排水系统,即“渗、滞 、蓄、净、用、排”等多种措施的综合运用,促进雨水资源 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使城市生态、环境、经济等多方面 效益得到提高。
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通过加强城市海绵化建设,提高城市地面的渗水能力,减 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有效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
雨水收集与
通过集水设施,如集水池 、集雨罐等,将雨水收集 起来。
雨水利用
利用收集的雨水进行冲厕 、浇花、洗车等日常用途 ,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
雨水回用
将处理后的雨水用于景观 补水、绿化灌溉、道路清 洗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 效率。
绿色屋顶与雨水花园
绿色屋顶
在建筑物的屋顶上种植植物,通 过植物的吸收和蓄滞作用,减少 雨水径流。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
海绵城市施工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问题和水环境污染,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成为了一种趋势和目标。
本文将围绕海绵城市的概念和目标,探讨其施工方案以及相应的实施细则。
一、海绵城市概述海绵城市是指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以自然的方式处理和管理城市的水资源,实现城市内外水循环的良性闭合,降低洪涝风险,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海绵城市的建设原则包括“渗、蓄、滞、净”,即渗透、蓄水、滞留和净化。
二、施工方案1. 绿地建设:海绵城市的核心是增加绿地和湿地的建设。
绿地可以增加土壤的渗透性,减少地表径流;湿地则能够对污水进行净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2. 雨水收集系统建设: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包括设置雨水收集器、雨水廊道和雨水蓄滞洪区,将雨水收集、利用和排放进行有机结合,实现雨水的最大化利用。
3. 硬质铺装改造:将部分传统硬质铺装改造为透水铺装,增加地表的渗透性,减少地表径流和城市内涝。
4. 整体排水系统综合改造:通过建设综合排水系统,包括雨水管网、污水管网、地下蓄滞洪区等,实现雨水与污水的分类、处理和利用。
5. 智能监测系统建设: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智能监测系统,对海绵城市的各项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城市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情况。
三、实施细则1. 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海绵城市的方案,制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2. 建设标准:制定相应的建设标准和设计规范,确保海绵城市的施工质量和效果。
3. 监测评估:建设过程中,设置监测评估机制,对施工过程和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4. 资金投入: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通过政府支持、社会资本和市场机制等多种方式,筹集相应资金。
5. 宣传推广:开展海绵城市的宣传和推广活动,增加市民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参与度和支持度。
通过以上施工方案和实施细则,可以有效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和水环境污染,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18
目录
• 海绵城市概念 • 海绵城市建设基本原则和指导
思想 •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 • 海绵城市建设实践案例及效果
评估 • 海绵城市未来发展趋势及展望
01
海绵城市概念
海绵城市定义
•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 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 、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对雨水的吸 收和利用能力,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 ,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注重生态保护和修复,通过 恢复湿地、雨水花园等自然生态系统,提 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增强城市防洪能力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加强雨水排放和利用设 施的建设,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减 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加强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合作,形成 合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03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
雨水收集与利用
雨水收集系统
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 起来,经过处理后用于绿化灌溉 、冲厕等。
雨水利用技术
利用雨水收集系统收集的雨水, 通过过滤、消毒等处理技术,将 其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用于 城市绿化、景观水体等。
风险防控
加强风险评估和预警,采取有 效措施降低城市内涝、水污染
等风险。
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思想
01
02
03
04
生态文明建设
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生态文明 建设的重要内容,促进城市可
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海绵城市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工程与管理手段,改变城市水文循环,强化城市生态功能,达到减缓城市洪涝灾害,改善城市水资源供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目标的城市建设理念。
海绵城市的建设依靠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来实现,下面将详细介绍基本的概念及相关技术。
1.推广自然治理技术:海绵城市建设强调以自然为师,通过改善地表径流、促进地下水补给等手段来解决城市雨水和水资源问题。
推广自然治理技术包括建设湿地、雨污分流、透水路面、生态护岸等措施,利用植物和土壤的水生物活动来实现水的净化和保持。
2.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为了缓解城市的雨洪压力并增加水资源供应,海绵城市引入雨水收集利用系统,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墙、雨水池等设施,收集并利用雨水。
将雨水用于灌溉、景观绿化、冲厕、消防等用途,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3.透水铺装:透水铺装是海绵城市建设中常用的技术之一、通过使用透水材料,改变传统的铺装方式,使得水能够渗透到地下水层,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
透水铺装广泛应用于人行道、道路、停车场等城市交通场所,既能减少洪水的发生,又能改善城市的热环境。
4.绿色屋顶和墙面:绿色屋顶指在建筑物上种植植被,形成绿色生态覆盖,达到降温、净化空气、增加蓄水量等效果。
绿色墙面则是通过垂直种植植被,提供生态功能的墙体。
这些手段能够有效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加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生物滞留与净化技术:为了改善城市的水质,减少污染物的输入,海绵城市建设中引入生物滞留与净化技术,例如湿地滞留带、生物滞留池等。
这些技术利用湿地植物的吸收和土壤的过滤作用来净化雨水和污水,达到提高水质的目的。
6.水文模拟与管理:为了科学地进行城市水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海绵城市建设强调水文模拟与管理。
通过建立城市水循环系统模型,预测和模拟城市水资源的供应和需求,从而制定合理的水资源调配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是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改变城市的水文循环,强化城市生态功能,达到减缓洪涝灾害和改善水资源供应的目标。
海绵城市概念及做法
海绵城市概念和做法城市就是水泥森林那可不一定,一点巧思,一点改变就可以让城市与自然联结,在城市里也可以遇见自然!那么究竟什么是海绵城市呢目前我国的从理论到实践都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海绵城市概念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目前处于什么阶段从这两年的总体发展来看,当前我国的海绵城市研究和建设案例,对于城市和房地产开发而言,其指导意义非常有限。
海绵城市的初衷立意在于减少投资,但造个大公园不管怎么说都是很贵的。
从开发商研发的角度,现在基本都在观望,嘴上时髦一下罢了。
发展中暴露的问题问题1 ?拿来主义海绵城市借鉴自日本、北美和西欧的相关思想和经验。
但是,这些地方地下排水设施本来就修的不错,人家似乎没有把零食当正餐吃的习惯。
另外,具体的气候差异也比较大。
例如西雅图,很多学者喜欢拿这个城市作为案例,说明海绵城市的有效合理性,并作为将其引入我国的论据。
然而比较尴尬的是西雅图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都是绵绵细雨,我国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家有兴趣可以查一下西雅图的降水记录,看那里一个月的降雨量,是不是赶得上武汉夏季一场典型大暴雨的降雨量。
问题2 ?定量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其实是一个复杂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大工程。
需要定量的分析报告才能去执行,这包括但不仅仅包括:1.各个精细地块的设计最大降雨量、流向、特点。
2.当前软硬质地表对应的雨水阻滞能力,对比对应的各种”海绵城市“策略下的单位地块的雨水阻滞能力,实施的可行性。
3.针对现有设施和降水记录的调研与数据报告。
4.基于以上数据的降雨滞——排数学模型。
5.在数学模型指导下的规划设计策论。
以上几点,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人做出来。
然而在缺乏数据理论研究的情况下,有些人却言之凿凿,大谈其研究成果有多么成熟。
海绵城市解说词
海绵城市解说词(实用版)目录1.海绵城市的定义与概念2.海绵城市的作用与意义3.海绵城市的设计原理4.海绵城市的实际应用案例5.我国海绵城市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正文1.海绵城市的定义与概念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称为“水弹性城市”。
这样的城市在遇到强降雨时,能够吸纳、储存、过滤和排放雨水,从而有效减少城市内涝、水污染等问题。
2.海绵城市的作用与意义海绵城市的建设对于解决城市雨水灾害、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率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海绵城市能够有效地减少城市内涝,保障城市交通的畅通和市民的生活安全。
其次,通过收集、储存和利用雨水,可以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
最后,海绵城市的建设还有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3.海绵城市的设计原理海绵城市的设计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低影响开发:通过采用绿色建筑、绿色景观等低影响开发技术,降低城市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提高城市对雨水的吸纳能力。
(2)雨水收集与利用:通过设计雨水花园、屋顶绿化、下沉式广场等设施,收集和储存雨水,用于绿化灌溉、景观补充水、建筑用水等方面。
(3)排水防涝:优化城市排水系统,提高排水能力,确保城市在遇到强降雨时不会出现内涝现象。
4.海绵城市的实际应用案例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如美国的费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等。
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也得到了高度重视。
比如上海的世博园区、深圳的龙岗区等都进行了海绵城市试点工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我国海绵城市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规划近年来,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总体规模和质量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为了更好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如《海绵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
图文解说——海绵城市
图文解说——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通过屋顶绿化、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措施,让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吸收和释放雨水,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应对自然灾害,做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同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1.海绵城市的“前因”-传统的开发模式带来的问题“雨季一来,城市看海”。
我国99%的城市目前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在硬化地面上只能从管道中集中快排,强降雨一来,修再多管道也不够用。
许多城市几十年前的地面径流系数是0.3,现在是0.7,也就是说现在一下雨70%的水要在地面流淌,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么让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工程建设做地面硬化使得形成了“铁壳城市”,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
钢筋水泥过多地替代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池塘,裸露的土地成为稀缺的资源,自然水循环系统就被切断了,导致城市无法“自由呼吸”,产生“热岛效应”。
2.海绵城市的“后果”-LID让城市返璞归真、道法自然,建设自然、生态、绿色的基础设施。
针对传统城市开发模式的遗留问题,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技术措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实现低影响城市开发建设(LID),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将城市建设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体”。
二、海绵城市详细解读把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密切结合,统筹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
海绵城市介绍
添加标题
海绵城市的特点:能够吸收、储存、净化和释放雨水减少城市内涝和洪涝灾害的发生。
添加标题
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城市居民 的生活质量。
添加标题
海绵城市的建设内容:包括雨水收集系统、雨水利用系统、雨水排放系统等。
与传统城市比较
传统城市:以硬质路面为主雨水直接排入下水道容易造成内涝和污染
国内案例
深圳:深圳是国内最早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之一其成功案例包括深圳湾公园、深圳国际 会展中心等。
武汉:武汉是国内海绵城市建设的典型城市之一其成功案例包括武汉东湖绿道、武汉中央商 务区等。
青岛:青岛是国内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行城市之一其成功案例包括青岛西海岸新区、青岛世博 园等。
成都:成都是国内海绵城市建设的示范城市之一其成功案例包括成都天府新区、成都锦江绿 道等。
成功经验与教训
案例:新加坡滨海湾花园
成功经验:雨水收集系统、绿色屋顶、生态 墙等
教训:需要长期维护和管理确保设施正常运 行
案例:中国上海虹桥商务区
成功经验: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生态墙等
教训:需要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参 与度
海绵城市的发展前
05
景
技术创新方向
绿色屋顶技术:通过种植绿色植物提高城市绿化率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雨水收集系统:通过收集雨水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城市内涝
海绵城市:采用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措施增加雨水的渗透和滞留减少 内涝和污染
传统城市:雨水直接排入下水道容易造成水资源浪费
海绵城市:通过雨水收集和利用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浪费
传统城市:城市热岛效应明显环境舒适度低
海绵城市:通过增加绿地和植被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提高环境舒适度
如何理解「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定义及内涵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基于城市水文循环,重塑城市、人、水新型关系的新型城市发展理念,具体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其建设能有效缓解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各种水问题,有效改善城市热岛效应等生态问题,创造具备生态和景观等功能的公共空间,是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力手段。
“海绵城市”提出的背景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得强大引擎,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然而,我国在快速城镇化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城市水问题,例如城市内涝频发、水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等。
为此,必须创新城镇化发展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我国城市建设的重大任务。
2014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标志着我国海绵城市创建迈出了重要一步。
目标与指标建设海绵城市要取得老百姓认可,达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理想效果,同时要积极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的管理模式。
对于水生态,要划定蓝线(河道保护线)、绿线(生态控制线),加强山水林田湖等生态空间的有效保护并稳步提升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要做好源头径流控制与利用。
对于水安全,要完善排水防涝系统,基本解决城市内涝积水问题;重视和完善城市雨水管渠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源头减排设施、超标暴雨的调蓄与排放设施统筹建设,综合提高城市排水及内涝防治能力。
海绵城市定义、政策及技术介绍
海绵城市定义、政策及技术介绍一、海绵城市定义顾名思义,“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海绵城市”遵循“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三大功能。
“海绵城市”的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
传统城市习惯于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城市建设模式,结果造成严重的城市病和生态危机;“海绵城市”则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低影响发展模式。
在城市排水上,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是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建设理念,而“海绵城市”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建设理念,追求城市人水和谐。
二、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政策2014年10月22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规划控制目标分解、落实及其构建技术框架,明确了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建设、维护及管理过程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内容、要求和方法,并提供了我国部分实践案例。
2014年12月31日,《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建﹝2014﹞838号)发布,明确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三年,具体补助数额分档确定。
2015年4月2日,国务院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号),明确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建设滞、渗、蓄、用、排相结合的雨水收集利用设施。
新建城区硬化地面,可渗透面积要达到40%以上。
2015年10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意见明确,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确保城市生态 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自然与人工相结合
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和生态条件 ,通过人工措施进行补充和完善。
统筹规划与分步实施
制定全面、系统的规划方案,并根据 实际情况分阶段、分步骤实施。
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引导,同时发挥 市场机制的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理念强调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注重发挥自然生态功能,保护和 恢复原有的水生态系统,通过构建绿水相融的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和自然的和谐 共生。
海绵城市发展背景
城市化进程加快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水资源 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灾害等问题日 益突出,需要寻求新的城市水资源管 理方式。
生态文明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 技术措施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海绵城市概述 • 海绵城市建设基本原则与目标 •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 • 海绵城市运营管理策略 • 海绵城市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 案例分析:成功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定义与理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 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 以利用。
改善水环境质量
通过净化雨水、减少污染源等 方式,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
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防范水灾害
通过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 提高防洪标准等方式,防范和 应对水灾害,保障城市安全。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注重生态保护和 修复,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
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02
海绵城市建设基本原则与目标
建设基本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旨在应对城市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风险管理的新型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
它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最大程度地模拟和恢复自然水循环过程,减少城市面临的洪涝、干旱、水质污染等风险,并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下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基本概念:1.雨水管理:海绵城市通过采用雨水收集、蓄存和利用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径流,改善城市排水系统的工作效率。
例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绿色屋顶、河岸带和湿地公园等生态设施来收集和储存雨水。
2.绿色基础设施:海绵城市将生态系统与城市基础设施相结合,通过建设湿地、绿地、景观河道等生态设施,提高城市的雨水补给能力,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3.多模态交通:海绵城市鼓励使用非机动交通工具(如步行和自行车),并优化公共交通系统,减少汽车使用量。
同时,建设支持可持续交通的基础设施,如自行车道、步行街、电动车充电桩等。
4.生态水利工程:海绵城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水岸景观、生态廊道等,提高城市内涝和洪水风险管理能力,减少城市污水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技术措施:1.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通过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如雨水桶、雨水花园等),将雨水储存和利用于家庭、酒店、商业和公共场所的冲洗、冷却和灌溉等用途,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
2.湿地处理系统:通过建设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等,提高城市的雨水滞留能力和水质净化能力,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3.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通过在建筑物屋顶和周围空地上种植植物,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提高雨水的渗透和蓄存能力。
4.雨水渗透系统:通过建设透水铺装、植被格栅和雨水花园等,促进雨水的地下渗透,减少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位的上升。
5.绿色交通系统:通过建设自行车道、步行街、轨道交通等,优化城市交通结构,减少汽车使用量,改善交通环境。
6.抗洪设施:通过建设河岸带、防洪墙、堤坝等,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减少洪水灾害的发生和损失。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采用了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来模拟和恢复自然水循环过程,改善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风险管理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涵盖了雨水径流管理、水资源利用、生态系统保护等多个方面。
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解决城市水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解决城市内 涝、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等问 题,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保护生态系统、恢复自然水 文循环,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推 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
安全为重原则
01
02
03
防范自然灾害
海绵城市建设应注重防范 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 确保城市水安全。
基础设施安全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 设计和建设,提高设施抗 灾能力和运行安全性。
监测与预警体系
建立完善的监测与预警体 系,实时监测城市水文、 气象等关键指标,提前预 警潜在风险。
因地制宜原则
考虑地域特点
透水沥青混凝土
采用特殊工艺和材料制备的透水沥青混凝土,用 于道路建设,能够实现雨水的快速渗透和排放。
3
透水铺装设计
在透水铺装设计中,考虑地形、坡度等因素,合 理布置排水设施,确保雨水能够快速、有效地排 除,防止内涝现象的发生。
04
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挑战
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分享
厦门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复杂的水文、生态和工程技术问题,如何综合考虑各 种因素,实现城市水文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是一项亟待解决的技术难 题。
资金压力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技 术研发等方面,如何筹措足够的资金,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另一个挑战。
03
跨部门协作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需要跨部门、跨领域的协作和配合
。
雨水储存
利用地下储水设施,将收集的雨 水进行储存。储存的雨水可以在 干旱期或用水高峰时用于植物灌 溉、冲洗厕所等非饮用用途,减
什么是海绵城市如何建设海绵城市
什么是海绵城市如何建设海绵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我们面临着一系列与城市发展相关的挑战,其中之一便是城市内涝和水资源短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
那么,究竟什么是海绵城市?又该如何建设海绵城市呢?海绵城市,顾名思义,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往往是硬化地面过多,雨水无法自然渗透和存储,只能通过排水系统迅速排走。
这不仅容易导致内涝,还使得宝贵的雨水资源白白流失。
而海绵城市则强调优先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生态排水设施,减少对人工排水系统的依赖。
海绵城市的建设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通过增强城市对雨水的吸纳和存储能力,减少雨水在短时间内大量汇集造成的积水和洪涝灾害,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正常生活秩序。
其次,能够有效补充地下水资源。
雨水的自然渗透可以补充地下水,改善地下水水位下降的状况,维持水资源的平衡。
再者,海绵城市还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增加绿地、湿地等自然景观,提高城市的生态质量,为居民提供更舒适的居住环境。
此外,它也能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减少能源消耗,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如何建设海绵城市呢?这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综合施策。
规划引领是关键。
在城市规划阶段,就要充分考虑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
合理布局城市的绿地、水系、道路等基础设施,预留足够的雨水吸纳和存储空间。
比如,规划建设更多的公园、湿地和雨水花园,让城市有更多的“海绵体”。
加强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
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水体,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
这些自然水体本身就是重要的雨水调蓄设施,能够有效地减轻城市的排水压力。
推广绿色建筑也是重要的举措。
在建筑物的设计和建设中,采用绿色屋顶、雨水收集系统等技术,让建筑物能够吸纳和利用雨水。
(完整版)海绵城市解读
五、海绵城市的设计
3、对于城市主次干道、支路等道路,在满足同等道路功能的前提下,道路横断面设 计应充分考虑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需求,优先选用含绿化带的横断面形式。
4、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应优先布置在道路侧分带、宽带大于2米的道路中分带以及道 路外侧市政绿地。应结合道路功能、道路竖向和景观要求,合理组合,优化布局。
五、海绵城市的设计
5、在符合景观要求和微地形设计的基础上,城市绿地宜做 成下沉式,以消减峰值流量,延缓峰值时间,净化雨水 径流。
6、城市绿地中的景观水体、草坪绿地和低洼地的建设宜和 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相衔接,设计为集雨水调蓄、净化和 生态景观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设施。
五、海绵城市的设计
7、城市绿地与广场的规划设计,应充分利用生物滞 留设施、雨水湿地和植被缓冲带等低影响开发设 施对雨水径流进行净化。
五、海绵城市的设计
5、建筑宜采取措施将屋面排水引入周边的低影响开 发设施,或通过植草沟、雨水管渠将雨水引入场 地内的集中调蓄设施。
6、以雨水收集利用为目的的设施,应设置初期雨水 弃流装置或设施。
7、在紫线范围内项目,应在保持历史原貌的前提下, 合理确定低影响开发设施规模,不宜采用雨水径 流下渗型设施。
10、下沉式广场、湿塘、雨水湿地和蓄水池等以调蓄为主要功能的设施,应设置溢流 排放系统,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
11、湿塘、雨水湿地、景观湖和下沉式广场等调蓄设施应建设预警标识和预警系统, 保障暴雨期间人员的安全撤离,避免事故发生。
五、海绵城市的设计
城市道路
一、设计导则 1、城市道路应在满足道路基本功能的前提下达到相关规划提出的海绵城市控制目
5、道路人行道可采用透水铺 装,新建区轻荷载的非机 动车道和机动车道可采用 透水沥青路面或透水水泥 混凝土路面,透水铺装设 计应满足国家有关标准规 范的要求。
海绵城市概念
Sponge City:Symbiosis of Water、City and People
1 海绵城市概念 2 海绵城市五个原则
3 海绵城市两大途径
4 海绵城市四种角色 5 海绵城市四大指标
6 海绵城市八大技术
海绵城市
——会呼吸的城市
1 概念定义
海绵城市
源头分散、慢排缓释
水系河道
城 市 下 垫 面
建筑场地 绿地公园
道路广场
水系河道
植被缓冲带+生态河床
主要利用滨水的乔木、灌木、草本构建的不同植物群落带以及 水岸的土壤、砂石等渗透性材料对雨水进行生态管理,在雨水 径流最终注入水体前完成对雨水径流减速、雨水渗透减量、雨 水过滤净化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100-200米 水土保持:80-100米 防治污染:30-50米 降温等生态方面:200米 功能 水土保持 作者
河流
湿地
区域层面应识别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重要的生 态基础设施,并加以保护和修复,以留出足够的雨水涵养和 生态调蓄空间。
湖泊
海绵城市两大途径
城市层面: 低影响生态开发
四种参与角色
4 海绵城市四种角色
Ecology at Philosophical Level
政府:统筹者
规划从业者:设计者
1 概念定义
末端雨水快排模式
海绵城市处理模式
刚柔并济、双管齐下
海绵城市的建设,强调优先利用绿色、生态化的“弹性”或“柔性”设施,并注重与传统的“刚 性”工程设施进行有效衔接。通过“刚柔相济”,建立和完善城市的“海绵体”,强化对城市径 流雨水的排放控制与管理,从而实现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径流污染负荷、提高雨水资源化水平、 降低暴雨内涝控制成本、改善城市景观等多重目标,最终为城市构建起可持续、健康的水循环系 统。
二建海绵城市知识点
二建海绵城市知识点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也被称为“水弹性城市”。
这个概念强调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够在降雨时吸收、蓄存、渗透和净化雨水,并在需要时释放并利用这些蓄存的水。
海绵城市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全域谋划:系统谋划,急缓有序,突出重点,优先解决积水内涝等对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影响大的问题。
2. 系统施策:科学编制规划,合理确定规划目标指标,合理划分排水分区,“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围绕城市现状和规划目标实事求是确定技术路线。
3. 因地制宜:根据城市特点,排水、园林绿化、建筑、道路等多专业融合,城市绿地、建筑、道路等在满足自身功能前提下统筹考虑雨水控制要求,简约适用,减少全生命周期运行维护的难度和成本。
4. 有序实施:在规划建设管控下,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5. 组织落实:城市人民政府是海绵城市建设的责任主体,政府统筹、多专业融合、各部门分工协同。
6. 完善标准规范:地方标准、图集、导则突出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性内容和技术性要求,指导海绵城市建设。
7. 雨水处理:通过人工手段恢复城市生态水循环系统,解决城市水资源紧缺引发的畸旱畸涝问题,美化城市、改善市民生活环境。
雨水可通过透水性地面下渗、绿地滞滀等途径补充地下水、城市、湖泊等。
除此之外,大量的雨水通过雨水收集装置、弃流装置、过滤装置、传输通道以及储存装置被回收。
8. 技术应用:充分利用自然山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建设海绵城市,提升水源涵养能力,缓解雨洪内涝压力,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
鼓励单位、社区和居民家庭安装雨水收集装置。
大幅度减少城市硬覆盖地面,推广透水建材铺装,大力建设雨水花园、储水池塘、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等雨水滞留设施,让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不断提高城市雨水就地蓄积、渗透比例。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二建海绵城市的更多知识点,建议查阅相关论坛或咨询专业人士。
什么是海绵城市?如何建设海绵城市
什么是海绵城市?如何建设海绵城市什么是海绵城市?如何建设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海绵城市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建设理念,追求城市人水和谐,已经成为各国城市建设的重要选择。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
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
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三是低影响开发。
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根据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韩国首尔:提高渗透性重塑水环境韩国首都首尔市在过去60年间经历了急速的城市化进程,在跨入国际一流大都市行列的同时,也染上了区域性水循环恶化等都市病。
为改变这种局面,首尔市从提高地表的渗透性入手,提升土地自身的蓄水能力,将首尔市打造成“让水可以呼吸的绿色城市”。
首尔市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解决方案:一是以政府机关为先导,改善地表透水状况。
首先在沥青、花岗岩覆盖的道路两侧修建绿化带,同时使道路地形便于雨水的自然渗入,分阶段地将路边人行道和停车场的不透水地砖更换为透水地砖。
特别是从2015年开始,首尔市将确保人行道等设施的透水性列为义务性措施。
什么是海绵城市如何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什么是海绵城市如何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如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那么,究竟什么是海绵城市呢?又该如何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呢?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简单来说,海绵城市就是要让城市在应对雨水时,不再是简单地将其排走,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
传统的城市建设往往采用硬化地面,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只能通过排水系统迅速排走。
这样一来,一旦遇到强降雨,排水系统压力过大,就容易导致城市内涝。
而海绵城市则强调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建设生态排水设施,减少硬化地面,增加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让雨水能够自然地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同时减轻排水系统的负担。
那么,海绵城市具体有哪些特点和作用呢?首先,海绵城市能够有效地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等设施,增加雨水的渗透和储存能力,减少地表径流,降低洪峰流量,从而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减少内涝灾害的发生。
其次,海绵城市有助于节约水资源。
收集和储存的雨水可以用于城市绿化灌溉、道路清洗、景观用水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外部水源的依赖。
再者,海绵城市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增加绿地和水体面积,有利于调节城市气候,减少热岛效应,提高空气质量,为居民创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此外,海绵城市还能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和建设,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城市建设和运营成本,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既然海绵城市有这么多的好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呢?首先,要做好规划引领。
在城市规划中,要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到土地利用、道路交通、水系规划、园林绿地等各个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海绵城市(入门知识)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流程(景观公司都做了竖向设计)
以小区为例的典型设计——场地设 计
结合现状地形地貌,合理利用场地内原有的湿 地、坑塘、沟渠等。 应优化不透水硬化面与绿地空间布局,建筑、 广场、道路周边宜布置可消纳径流雨水的绿地。 有景观水体的地方,景观水体宜具备雨水调蓄 功能,景观水体的规模应根据降雨规律、水面 蒸发量、雨水回用量等,通过全年水量平衡分 析确定
植被缓冲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植被缓冲带为坡度较缓的植被区,经植被拦截及土壤下渗作用减缓地 表径流流速,并去除径流中的部分污染物。
初期雨水弃流设施
缓解初期冲刷效应,降低雨水的后续处理难度。
技术的选择(难点之一)
如何优化组合 组合系统的优化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组合系统中各设施的适用性应符合场地土壤渗透性、地
规划控制目标(建设目标——水)
径流总量控制 径流峰值控制 径流污染控制 雨水资源化利用
关键技术环节
制定控制目标和指标。(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控制 目标)等
建设用地选择与优化。
低影响开发技术、设施及其组合系统选择。(比如:地下水超 采地区应首先考虑雨水下渗,干旱缺水地区应考虑雨水资源化 利用,一般地区应结合景观设计增加雨水调蓄空间。 ) 确定设施规模。(水文和水力学模型计算得出)
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的下凹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确定。 下沉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
流排放。
生物滞留设施
按应用位置不同又称作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高位花坛、生态树池等。 对于污染严重的汇水区应选用植草沟、植被缓冲带或沉淀池等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 生物滞留设施宜分散布置且规模不宜过大。 生物滞留设施的蓄水层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来确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概念和做法
城市就是水泥森林?那可不一定,一点巧思,一点改变就可以让城市与自然联结,在城市里也可以遇见自然!那么究竟什么是海绵城市呢?目前我国的海绵城市从理论到实践都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海绵城市概念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目前处于什么阶段?
从这两年的总体发展来看,当前我国的海绵城市研究和建设案例,对于城市和房地产开发而言,其指导意义非常有限。
海绵城市的初衷立意在于减少投资,但造个大公园不管怎么说都是很贵的。
从开发商研发的角度,现在基本都在观望,嘴上时髦一下罢了。
发展中暴露的问题
问题1 拿来主义
海绵城市借鉴自日本、北美和西欧的相关思想和经验。
但是,这些地方地下排水设施本来就修的不错,人家似乎没有把零食当正餐吃的习惯。
另外,具体的气候差异也比较大。
例如西雅图,很多学者喜欢拿这个城市作为案例,说明海绵城市的有效合理性,并作为将其引入我国的论据。
然而比较尴尬的是西雅图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都是绵绵细雨,我国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家有兴趣可以查一下西雅图的降水记录,看那里一个月的降雨量,是不是赶得上武汉夏季一场典型大暴雨的降雨量。
问题2 定量
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其实是一个复杂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大工程。
需要定量的分析报告才能去执行,这包括但不仅仅包括:
1.各个精细地块的设计最大降雨量、流向、特点。
2.当前软硬质地表对应的雨水阻滞能力,对比对应的各种”海绵城市“策略下的单位地块的雨水阻滞能力,实施的可行性。
3.针对现有设施和降水记录的调研与数据报告。
4.基于以上数据的降雨滞——排数学模型。
5.在数学模型指导下的规划设计策论。
以上几点,目前在我国还没有人做出来。
然而在缺乏数据理论研究的情况下,有些人却言之凿凿,大谈其研究成果有多么成熟。
问题3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也没有太武断,先搞试点。
可是学术问题没有研究透彻之前,也怪不得资金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大。
做好海绵城市可以从以下几个基础设计层面着手:
绿色基础设计
01
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是采用在屋顶覆土或用容器的方式蓄滞雨水的设施。
绿色屋顶不仅能净化雨水,还可以减少大雨时地面排水设施的压力。
它是隐藏于建筑之巅的桃花源。
绿色屋顶又分为简单式和花园式,基质深度根据植物需求及屋顶荷载确定,简单式绿色屋顶的基质深度一般不大于150mm,花园式绿色屋顶在种植乔木时基质深度可超过600mm。
绿色屋顶典型结构示意▼
02
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主要适用于建筑、道路及停车场的周边绿地,以及城市绿化带等绿地内。
它是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
狭义的下沉式绿地指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在200mm以内的绿地;广义的下沉式绿地泛指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在以径流总量控制为目标进行目标分解或设计计算时,不包括调节容积),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绿地,包括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等。
03
生物滞留设施
生物滞留设施指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的设施。
生物滞留设施分为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和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按应用位置不同又称作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高位花坛、生态树池等。
04渗透塘
渗透塘是一种用于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的洼地,具有一定的净化雨水和削减峰值流量的作用。
渗透塘典型构造示意图▼
05
植草沟
植草沟指种有植被的地表沟渠,可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并具有一定的雨水净化作用,可用于衔接其他各单项设施、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除转输型植草沟外,还包括渗透型的干式植草沟及常有水的湿式植草沟,可分别提高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控制效果。
植草沟典型构造示意图▼
雨水湿地
雨水湿地利用物理、水生植物及微生物等作用净化雨水,是一种高效的径流污染控制设施,雨水湿地分为雨水表流湿地和雨水潜流湿地,一般设计成防渗型以便维持雨水湿地植物所需要的水量,雨水湿地常与湿塘合建并设计一定的调蓄容积。
雨水湿地与湿塘的构造相似,一般由进水口、前置塘、沼泽区、出水池、溢流出水口、护坡及驳岸、维护通道等构成。
雨水典型构造示意图▼
灰色基础设计
01
透水铺装
下大雨时,城市地面很容易积水,路面不透水,透水铺装所用的砖块有着密密麻麻的孔隙,它模拟土壤的空隙结构,雨水能迅速通过这些空隙排走,解决了积水问题。
透水铺装具有一定的峰值流量削减和雨水净化作用。
有了它,城市可以自由“呼吸”啦。
透水铺砖典型结构示意图▼
02
蓄水池
蓄水池指具有雨水储存功能的集蓄利用设施,同时也具有削减峰值流量的作用,主要包括钢筋混凝土蓄水池,砖、石砌筑蓄水池及塑料蓄水模块拼装式蓄水池,用地紧张的城市大多采用地下封闭式蓄水池。
GRAF蓄水模块典型断面构造示意图▼
03
渗透渠/管
指具有渗透功能的雨水管/渠,可采用穿孔塑料管、无砂混凝土管/渠和砾(碎)石等材料组合而成。
GRAF雨水渗透渠可线路铺设,也可两只渗透渠堆叠成管道状线路铺设,可以灵活地适应特定的条件和系统存储容量要求,进行产品的设计及安装。
04
雨水罐
雨水罐也称雨水桶,为地上或地下封闭式的简易雨水集蓄利用设施,可用塑料、玻璃钢或金属等材料制成,适用性适用于单体建筑屋面雨水的收集利用。
GRAF雨水罐可以进行单体串联、与渗渠组合搭配,解决其储存容积较小的限制,施工安装方便,便于维护。
05
过滤设备
利用滤网、滤布或介质过滤雨水径流中的泥沙及悬浮物从而实现低影响开发面源污染控制目标的附属设备。
【GRAF外置过滤器】主要用于地面管道雨水收集,可用于前期雨水弃流及雨水过滤。
全自动弃流、过滤、排污。
内置不锈钢过滤器,过滤精
度0.35mm。
产品外壳吹塑成型,井盖可承压汽车通过。
性能稳定不耗能,设备稳定、耐用,自带清洗喷头,检修方便。
当然,除了上述介绍到的措施之外,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再创新、创造的方法。
深入研究,不断探索,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远离雾霾等污染,实现在城市遇到自然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