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培训ppt详解.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时分秒(全章)》PPT教学课件》PPT教学课件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时分秒(全章)》PPT教学课件》PPT教学课件

实战演练 练习
知识点3:时间的计算
20分
11 40
12 00
45分
25分
4 15
5 00
5 25
实战演练 知识点3:时间的计算
练习
一列火车本应9:15到达,现在
要晚点25分钟,什么时候能到达?
火车晚点了!
“晚点”是什么意思?
问题怎么解决?你是怎么想 的?
9时40分
实战演练 知识点3:时间的计算
把分化成时(或把秒化成分),就想几分(或几 秒)是由几个60加起来的,就是几时(或几分)。
归纳小结
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计算经过的时间,可以看钟面数格子后,用 乘法计算;也可以用结束时刻减去开始时刻。
巩固练习
现在才早上8:40,我 还要等多久才开门呢?
营业时间 早:9:00开门 晚:8:00关门
新知探究
120秒=( 2 )分
60秒是1分,120秒是2个60秒。
60+60+60+60=240
4分=(240 )秒
1分是60秒,4分就是4个60秒。
新知探究
5时=(300 )分
可以想,1时是60分,5时里有 几个1时,就是几个60分。
巩固练习
60秒=( 1 )分 3分= (180 )秒 600分= (10 )时
(教材P5 做一做)
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需要利 用的信息有哪些?
答:我还要等20分钟才开门。
巩固练习
在○里填上“>”“<”或“=”。(教材P6 第4题)
9分○﹥90秒 3时﹤○200分
24分﹤○4时 140秒○﹥2分
1分15秒○﹥65秒 1时30分○﹦90分
课后练习
一、看谁填得快。
1. 1分=( 60 )秒 1时=( 60 )分 2. 120分=( 2 )时 3. 1分30秒=( 90 )秒 4. 1小时15分=( 75 )分 5. 95秒=( 1 )分( 35 )秒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课件)(共22张PPT).ppt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课件)(共22张PPT).ppt

下边____ 右边____
__四__个__角__都__是__直__角___
四条边都___相__等____
3.通过折一折、量一量,你发现了什么?
_我__发__现__:__正__方__形__的__四__条__边__都__相__等__,__四__个__角__都__是__直__角__。_

正方形



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 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1.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 )
2.四边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 )
3.四边形就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 )
4.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 )
第二关:我会填
( 6厘米 )

4
4



)米
6厘米
(5厘米 )
(5
(5


)米
)米
5厘米
第三关:我会剪
用一张长方形纸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说 一说为什么这样剪。
第四关:我会猜 信封里装的是一个四边形,猜一猜可能是什 么形状。
作业:
收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图 形,并了解图形的特征, 与同学分享。
快速抢答
快速抢答
四边形 封闭图形 (1)有4条直的边;(2)有4个角。
小朋友 们好!
人教数学三年级(上)
第7单元 长方形 和 正方形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探索新知
猜想:长方形有什么特征
活动一(小组合作)
量一量、折一折,找出长方形的特征。 1.折一折我发现:
边:__上__边和__下__边_相__等___ 角: __左__边和__右__边_相__等___ _四__个__角__都__是__直__角_____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米的认识》教学PPT课件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米的认识》教学PPT课件

7.单位换算 师:2厘米=()毫米 80厘米=()分米 师:该怎么想呢? 生:1厘米是10毫米,2厘米有2个10毫米,也就是20毫米。10厘米是1 分米,80厘米里有8个10厘米,所以80厘米等于8分米。 师:你的分析头头是道。当我们进行单位换算的时候,要把高级单位换 成低级单位就是用这个数乘他俩的进率,反之就是除以进率。
5.分米和米的关系 师:请你拿出米尺找一找米和分米的关系。 生:老师我数出来的1米=10分米。 生:老师因为1米里面有100厘米,100厘米里面有10个10厘米,所以我 觉得1米=10分米。
6.毫米、厘米、分米和米的关系 请同学们把我们所学的长度单位都整理一下,看看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老师我发现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师:你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1分米等于100毫米,1米等于100厘米。 生:1米等于1000毫米。 师:这些长短单位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要认真捋一捋,熟记心间 。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4.不足: ①学生动手测量时,应在课前指导测量方法。在教学分米部分所用时间过 短,学生对分米的认识还没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②在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较小的长度单位这一部分没有让学生理解透彻, 如果能让学生理解用较小的长度单位会更精确就更好了。
板块三、课堂练习 1.算一算。 10分米-3厘米=( )厘米 8分米+120厘米=( )分米=( )米 50厘米+3分米=( )分米 2.排排队(从大到小)。 200米 200厘米 74分米 140厘米
答案: 1.97、2பைடு நூலகம்、2、8 2.200米>74分米>200厘米>140厘米
板块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各自的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既能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能锻炼 学生的表达能力】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6.2笔算乘法(不进位)课件(15张PPT)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6.2笔算乘法(不进位)课件(15张PPT)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第2课 笔算乘法(不进位)
口算。 32×2=64 21×3=63 24×2= 48 43×2=86 33×3=99 12×4= 48
问题:直接说出得数,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1
可以用加 法计算。
怎样算一共有 多少支彩笔?
12+12+12= 36 ,
(教材第60页例1)
知识点1: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23×2=46(元) 23×3=69(元) 答:买2支钢笔46元,买3支69元。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谢谢观看
844
(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
2. 3
×2
6
×2
46
123 ×2
246
你能说说乘的顺序吗?
(教材第63页第2题)
3.
14元 (1)买2辆
23元 多少钱?
14×2=28(元)
答:买2辆 28元。
23元
(教材第63页第2题)
3.
14元
23元
23元
(2)小明用50元买2个 ,应找回多少钱?
50-23×2=4(元)
答:应找回4元。
(教材第63页第2题)
3.
14元
23元
32元
(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例:3种玩具各买一个,共需要多少钱?
14+23+32=69(元)
答:共需要69元。 (答案不唯一)
4.一盒水彩笔12元,一支钢笔23元。
(1)买4盒水彩笔要多少钱?
12×4=48(元) 答:买4盒水彩笔要48元。 (2)买2支钢笔要多少钱?买3支呢?
12 ×3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材解析PPT全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材解析PPT全文

3.重视错题,注意培养验算的习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强调: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但 要适度,不能依赖机械地重复操作,要注重训练的实效性。教师应把握技能形成的阶 段性,根据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分层次地落实。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 虽然算理不难理解,但学生在学习时还是很容易出错,是加减法教学的难点。教学时 要关注学生中出现的错误,要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并保证一定的训练时间和数量。 另外,不仅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还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如验算之前先检查加数有没 有抄错;算出得数以后要检查抄在横式等号后面的得数有没有抄错等。
2.注重实质,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构建和表达算法
在学生经历了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后,要给学生时间对计算方法进行 交流和反思“怎样算”“为什么要这样算”,在交流的过程中完成对 运算程序和步骤的抽象与概括,将对运算的认识从具体操作层面提升 到思维层面。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学生的语言概括水平要求不要过高, 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计算法则概括出来,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 教师在表述计算法则时,要使用准确、规范的方式,为学生学习用数 学语言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表达做出示范。
例4,侧重于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让学生体会 面对不同的问题可以选择不同的计算策略。小红 的爸爸大约要准备多少钱,只要有个大致的估计 结果就可以了,而收银员收钱需要精确地计算出 结果。
在“分析与解答”苏节通过两名学生的讨论,给 出了解决两个问题的思路。教材的用意是提示教 师,让学生围绕两个间题展开充分的讨论,在讨 论的基础上逐步明晰两个问题的导同南,得出相 应的计算策略。
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梳理笔算万以内加法的法则。 目的是让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明确笔 算加法需要遵循的一般步骤和要点。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PPT教学课件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PPT教学课件
6 多位数乘一位数
--笔算乘法
第 2 课时 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
复习导入
口算。
5×7= 35 6×4= 24 9×3= 27 20×4= 80 300×3= 900 30×8= 240 1×3+2= 5 2×4+1= 9 1×2+5= 7
新知探究
我买3套。 一套连环画16本,王老 师一共买了多少本连环画?
61 ×3 5 305
812×4=3248
812
×3
4
3248
课后练习
二、连一连。
32×4 28×3
6×12
2×26
6×14 64×2 13×4 24×3
课后练习
三、一个电饭煲的价钱是215元,一台洗衣 机的价钱是电饭煲的4倍,买一台洗衣机需 要多少钱?
215×4=860(元) 答:买一台洗衣机需要860元钱。
16×3= 48
16 ×3
1 8 ……6×3 3 0 ……10× 3 4 8 ……18+30
16 ×1 3
48
十位上的4是怎 样得来的?
巩固练习
1.
(教材P61 做一做1)
27
× 12 5 4
51
×2 5 255
512
×2
4
2048
421
×1
3
1263
巩固练习
2.列竖式计算。(教材P61 做一做2)
72×4 =288 72
93×2 =186 93
×2 4 288
×1 2 186
41×8 =328 41
53×3 =1 159
巩固练习
2.列竖式计算。(教材P61 做一做2)
512×4 =2048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全部PPT课件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全部PPT课件

五(1) 41人
五(2) 42人
三(1) 33人
三(2) 36人
六(1) 39人
六(2) 43人
我们要去参观“世博会”喽!
四(1) 36人
四(2) 38人
一(1) 35人
一(2) 34人
二(1) 39人
二(2) 44人
(二)引导发现 自主探究
(2)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9+44=
83 (张)
四(2) 38人
一(1) 35人
一(2) 34人
二(1) 39人
二(2) 44人
(二)引导发现 自主探究
(1)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35+34=
69 (张)
你会口算吗?
35+34= 69
30 4 65
35+34= 69
30 5 30 4 60 9
35+34= 69
30 5 64
答:一年53= 57 47+25= 24+7221= 32+29=45
61
43-7 = 36 32-5 = 53-2730= 65-20=23
45
(二)探究新知
(二)探究新知
(1)普通快客的票价比动车贵多少元?
65-54= 11(元)
65-54= 11
50 4 15
先算65-50=15 再算15-4 =11
所以196+226一定小于430,坐得下。
答: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
(三)巩固提高
按要求把下面的数送回家。
(1) 203
195
123
285
308
215
114
接近100
接近200
接近300
(2) 452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倍的认识》(课件)(共19张PPT)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倍的认识》(课件)(共19张PPT)

第一行的4倍
第二行摆( 4 )个5根, 一共是( 20 )根。
拓展练习
圈一圈,填一填
粉花: 黄花:
有几个 这么多?
的朵数是 的( 65 )倍。
拓展练习
(三)圈一圈,填一填
有几个 这么多?
粉花: 黄花:
的朵数是 的( 4 )倍。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趣味练习
毛毛
趣味练习
: ?个
三年级数学上册
倍的认识
新课导入
( 2 )个2
( 2 )个4
谁能很快地说出每幅图有几个几?

三年级数学上册 倍的认识
探究新知 白萝卜
红萝卜
胡萝卜
图中的兔子在吃萝卜,有几种萝卜呢?
探究新知
仔细观察胡萝卜有几根?红萝卜有几根? 2根
3个2根 有2根, 有3个2根,我们说 的根数是 的3倍。
探究新知
:
8 的(4 )倍
是 的( 2)倍
是 的( 1)倍
趣味练习
: ?个
:
8个
的个数是 的( )倍。
布置作业
家庭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圈一圈, 有( 5)个2 根, 的根数是 的( 5 )倍。
探究新知
3根
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 2 倍。
2个3根
探究新知
6根 6根
胡萝卜的根数是白萝卜的 1 倍。
随堂练习
[教材P50 做一做]
1
的个数是 的(3 )倍, 的个数是 的(6 )倍。
随堂练习
[教材P50 做一做]
2 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

人教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培训ppt详解.共139页文档

人教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培训ppt详解.共139页文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人教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培训ppt详解.
16、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17、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18、福不虚至,祸不易来。 19、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0、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解读ppt课件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解读ppt课件
.
.
教 学 建 议
.
※ 两位数加两位数
• 体现算法多样化 • 增加思路图
• 提示:怎样才能 改成已学过的口 算呢?
解决策略 的多样化
鼓励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教学建议
解决策略的 多样化
加强动手操作、 激发学习欲望
教 学 建 议
.
重视培养 应用意识
• 将实际问题转化 为数学问题
• 发现规律
重视培养应 用意识
数与代数
数学
统计与概率 广角
数字 编码
新教材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无论是 内容的选择还是 呈现方式都很好的体现了以学 生为本的理念。它不仅结合了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强调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基本 的模式是:问题情境----探究新知----建立模型 ----解释应用与拓展。
.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
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情感态度
价值观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 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 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 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 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 有密切联系。
1.能口算两位数加、减两 位数,会笔算三位数的加 、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 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 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 二、三位数,并会进三位 数,并会进行估算。

本技能。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 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 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
目 标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 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 志,建立自信心。 ●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 价值 ●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 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ppt课件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ppt课件

厘米的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测量物品 的长度、宽度、高度等常 常会用到厘米这个单位。
厘米的测量工具
直尺是测量厘米的常用工 具,可以用来测量物体的 长度、宽度、高度等。
认识米
米的定义
米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长度单 位,等于经过巴黎的子午线长度 的四千万分之一,通常用于测量
较长的距离。
米的应用
在建筑、道路、桥梁等工程中,测 量长度常常会用到米这个单位。
复杂问题解决
总结词
需要多个步骤和多种知识的应用
详细描述
这类问题通常涉及多个知识点,需要 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多个步 骤来找到答案。例如,解决涉及多个 数量关系或需要使用多种数学方法的 复杂问题。
问题解决策略
总结词
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通用方法
VS
详细描述
除了教授学生如何解决具体问题,教师还 应该教授他们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如分 析问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数、建立数 学模型、选择合适的数学方法等。这些策 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各种问 题,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角的度量
总结词:准确无误
详细描述:角的度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度量角时,我们使用量角器,将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对齐,然后找到 与角的一边相切的刻度线,读出相应的度数。
05
CATALOGUE
解决问题
简单问题解决
总结词
直接应用数学知识
详细描述
这类问题通常涉及基础数学知识 ,如加减乘除、比较大小等。学 生可以通过直接应用所学知识来 找到答案。
米的测量工具
卷尺是测量米的常用工具,可以用 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宽度、高度等 。
单位换算
换算关系
1米等于100厘米,1厘米等于 0.01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体现数学学习的过程,既有利于学生的 自主学习,又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良 好的思路。
第二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一、教学内容
1.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和在100以内)
2.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3. 用估算解决问题
例题 教 学 内 容 例1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 算) 例2 两位数减两位数(口 算) 例3 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笔算) 例4 用估算解决问题
例4 例5 例6
用估算解决问题 用乘除法解决问题
例7 例8 例9
三、编排特点
1.在具体情境中教学计算知识,培养学生 对数学的兴趣。
2.突出算理教学,注意借助直观操作,让 学生在明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3.为学生留出自主探索和迁移类推的空间, 加强了对计算法则的归纳与概括。
4.口算、估算、笔算教学相互配合,突出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 未学精确计算
• 两种方法,都估 小,但选择的单 位不同
• 推理
• 反思:合理性及 估算的优势
五、教学建议
1.通过迁移类推学习新知识。 2.注意把握好计算教学的要求。 3.加强方法指导,培养估算能力。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一、教学内容
1.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加减法的验算 3.解决问题
例4 解决问题
三、编排特点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计算,使学生 体会计算的作用。
2.加强对计算法则的归纳与概括。
3.将“验算”分散编排。
4.突出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解决问题 的策略。
四、具体编排
※主题图
• 提供信息 • 拓宽知识面
※ 例1:不进位
• 新增加的例题 • 明确竖式的写法 • 从哪一位加起?
八 可能性
八 分数的初步认识
九 数学广角(排列组合) 九 数学广角——集合
掷一掷
十 总复习
十 总复习
实验教材
修订后教材
一 测量
一 时、分、秒
二 万以内的加减法(二) 二 万以内的加减法(一)
三 四边形
三 测量
四 有余数的除法
四 万以内的加减法(二)
五 时、分、秒
五 倍的认识
填一填,说一说
六 多位数乘一位数
例1 三位加三位数(不进位)
例2 三位数加三位数(十位向百位进)
1.
三位数加三位数(百位向位进)
加 法
总结计算法则
例3 三位数加三位数(两次三位数(不退位)
例2 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
2.
总结计算法则
减 法
例3
三位数减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有0,连续退位减)
减法验算
•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 两次连续进位和三 次连续进位,迁移 类推解决
• 通过讨论交流,逐步归纳计算法则。。 • 增加说明“在乘法,乘数也叫做因数。”。
• 算法多样化
• 第一次出现乘法竖式
• 说明计算过程中每一 个数的含义
• 三位数乘一位数,利 用迁移类推
※ 两位数乘一位 数(一次进位)
• 增加小棒操作
• 增加未简写的乘法 竖式
• “三位数乘一位数, 一次进位”,利用 迁移类推解决
※两位数乘一位数,两次连续进位
• 先估算再精确计算
• 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第六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一、主要内容
1.口算乘法 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2.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3.解决问题
口算乘法 笔算乘法 解决问题
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
例1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例2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 位 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
例1 例2 例3
有关 0 的乘法 三位数中间(末尾)有 0 的乘法
※ 连续退位减,中间有0
• 独立解决 • 借助计数器讲解 • 分散难点
• 验算方法
※ 解决问题
• 估算与精算的适 用情境
• 根据需要选择解 决问题的策略
• 提出问题和发现 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建议
1.关注前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迁移类 推中自己探索完成计算任务。
2.重视错题,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3.注意培养验算的习惯。 4.注重算理,对计算速度不作过高要求。
三、编排特点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习 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体现 算法多样化。
3.重视估算能力的培养,突出估算方法。
四、具体编排
※ 主题图
• 为单元教学提供 现实背景,同时 为两位数加、减 两位数口算提供 数据支持。
• 灵活运用主题图。
※ 两位数加两位数
四、具体编排
※ 主题图
• 唤醒学生已有的 关于时间的生活 经验,引出本单 元内容的学习
• 灵活运用主题图
※ 整十数乘一位
数 • 增加小棒图 • 直观地认识3个20
是60 • 体现算法多样化
※ 两位数乘一位数
• 新增加的例题 • 通过小棒图展示
算理 • 体现算法多样化
※ 两位数乘一位数 (不进位)
(优选)人教数学三年级上册 教材培训课件
实验教材
修订后教材
一 测量
一 时、分、秒
二 万以内的加减法(二) 二 万以内的加减法(一)
三 四边形
三 测量
四 有余数的除法
四 万以内的加减法(二)
五 时、分、秒
五 倍的认识
填一填,说一说
六 多位数乘一位数
六 多位数乘一位数
数字编码
七 分数的初步认识
七 长方形和正方形
六 多位数乘一位数
数字编码
七 分数的初步认识
七 长方形和正方形
八 可能性
八 分数的初步认识
九 数学广角(排列组合) 九 数学广角——集合
掷一掷
十 总复习
十 总复习
计算教学的主要变化
• 调整例题设计,使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 更为合理。
• 对部分内容的教学进行调整,更利于学 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也更有利于学 生数学能力的形成。
※ 例2:进位
• 新增加的例题 • 自主探索
• 小组讨论,总结加法计算法则 • 注意与两位数计算对比
※ 连续进位
• 算法多样化 • 验算方法 • 验算的习惯 • 三次连续进位加
迁移类推
※ 例1,不退位
• 新增加的例题 • 明确竖式的写法
※ 例2,退位
• 新增加的例题 • 自主探索
※ 主题图
• 小组讨论,总结加法计算法则 • 注意与两位数计算对比 • 体会数学方法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 体现算法多样化 • 增加思路图
• 提示:怎样才能 改成已学过的口 算呢?
※ 两位数减两位数
• 体现算法多样化
• 放手让学生探索 • 不要强求速度,
让学生说一说口 算的步骤
※ 几百几十加、
减几百几十
• 算法多样化
• 小精灵提示笔算 应注意的问题
• 点拨:能不能转 化成以前学过的 方法来解答?
※ 解决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