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祖父的园子》教材理解和文本解读

《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多彩的童年生活”为主题的一篇略读课文,节选自萧红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一篇。课文描写了“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回忆。

作为教者如何让立体的园子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构筑,从实在的园子走向精神的园子,从而使阅读丰富起来,这要从文本细读做起。

一、萧红以及作品背景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迺莹,曾用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县人。幼年丧母。1930年,为反对封建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开始过流浪生活。她于1940年去香港,抱病勤奋写作,完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作品。1942年因患肺病逝世于香港一个寒冷的冬季。

这篇文章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呢?这篇文章是在1940年她到香港之后写的,正是抗战最艰苦的时期,国家,民族都处在了水深火热之中,她的生活也到了最穷困潦倒的地步了,在那样一个艰苦的环境下,最需要爱和温暖的心态下,于是《呼兰河传》就诞生了,她向往那种自由快乐的生活,她就想起了给了她爱和温暖的祖父,还有那个充满自由和快乐的园子。站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中来读这篇文章就不难理解“园子”的真正的意义了。

二、《祖父的园子》文本细读

萧红小说讲究把散文笔法,抒情诗手法,绘画技法引进小说创作中,在叙事记人中随时插入优美景物的描写,并在写景状物中融入身后的情感。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是本文表达方式上的突出特点。文章文字虽然浅显,但意境很美,寓意不凡。

1、童年是色彩明艳的画。文章用独特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艳、动感十足的画面。第一二小节是一副色彩丰富的画,由白的、黄的、大红的、金粉的蝴蝶,金的蜻蜓,绿的蚂蚱,各色鲜艳的花组成,绚丽而富于生气。这样的画面,无疑是童话般的世界,会令他们无限向往。第十三节则是一副流动的画,“我”看见黄瓜摘来吃,丢下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随着作者文字的描述,一个个画面一一展现,在画面自然转换中,不仅让读者能够充分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而且还能唤醒读者潜藏在心灵深处的童年,让它逐渐浮现,让它慢慢清晰,拨动读者的心灵之弦。读者会自然而然地乐作者所乐,乐读者自己所乐。

2、童年是暖融融的慈爱。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自在的嬉戏生活。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我”跟随祖父做着看似相同实则完全不一样的游戏的内容,祖父是劳作,而“我”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睡下。“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自由的,祖父没有批评,甚至没有一丝责怪,是完全理解甚至是赞同的。祖父给与“我”足够的宽松氛围,让“我”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更有慈爱的祖父。祖父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祖父给了“我”心灵的自由,他的爱放飞了“我”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孩子自由、快乐而又幸福的童年。

3、童年是无拘无束的自在。文本中“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你看在萧红的眼里连最普通的植物都是那么的自由,因为她的心是自由的,俗话说的好“不同的人看山,山不一样,不同的人看水,水不一样,那不

同的人看园子,园子也不一样,”用一个成语来说那就是:“境由心生”,这也是这节课最值得借鉴的写作方法:“借景抒情”,那作者是如何来表现这份自由的呢?通过一个句式:“愿意……就……”,我们就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训练点去进行教学,如果我就是园子里一只蝴蝶,我愿意……就……一朵小花,一棵小草等,学生去拓展体会语言使用的精妙之处,通过朗读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最后让学生进行积累。

4、童年是那串凄婉的歌谣。这节课的落脚点,还是要“走向名著”走进萧红,因为萧红的内心情感不是这堂课学生就能理解的,她的语言也不是这堂课就能掌握了的,那怎样才能激起学生读《呼兰河传》呢?还要从文本出发:文章开头有这样一句话:“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这句话告诉我们呼兰河这小城里就只住着我的祖父,而没有其他的人了,是真的吗?她还有爸爸、后妈、奶奶、姑妈都住在那里,为什么在萧红的眼里就只有祖父了呢?挑起学生的阅读期待:告诉学生要想知道答案就好好读读《呼兰河传》吧!教学名著,我的定位在通过课文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以此走近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感受她和祖父的一段亲情,知道一篇名著《呼兰河传》,了解先辈的一段生活历史,初步感觉萧红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著名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赞誉——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一个精美的预设往往要深深地扎根于文本。”教师对教学文本的体验、感悟和解读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堂课的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