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大社会政策第2阶段测试题aOK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二阶段测试卷

考试科目:《社会政策概论》第四章至第六章(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由政府的福利计划来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这种主体责任模式是( B )。

A. 国家福利模式

B. 制度模式

C. 国家—企业模式

D. 剩余模式

2. ( B )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服务属于公共性服务,是社会政策行动中最主要的部分。

A. 互助组织

B. 政府组织

C. 志愿者组织(NGO)

D. 宗教组织

3. 多元福利模式主要指的是福利( C )的多元化。

A. 对象

B. 目标

C. 主体

D. 资源

4. ( D )属于社会政策行动的基本模式之一。

A. 混合福利模式

B. 多元福利模式

C. 国家福利模式

D. 选择性福利模式

5. “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属于( D )。

A. 纯福利模式

B. 国家福利模式

C. 混合福利模式

D. 准市场模式

6. 从具体运行过程看,社会政策行动可以被看成是一个( B )的过程。

A. “目标—行动实践”

B. “资金供应—服务传递”

C. “政府—群众落实”

D. “财政—劳务转化”

7.社会政策决策的实质就是( B )。

A. 确定目标

B. 制定政策

C. 掌握信息

D. 研究问题

8. 精英决策模式属于(A )。

A. 集中型决策模式

B. 民主型决策模式

C. 民主集中制模式

D. 集权制模式

9. 社会政策的成本,是指实施一项社会政策所需要的(B )和需要付出的其他各种代价。

A. 风险

B. 财政开支

C. 机会

D. 人力

10. ( B)属于政策决策阶段的任务。

A. 运行机制

B. 基本方案设计

C. 公众议程

D. 实施细则的制定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2至4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 需要作为一般范畴,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有机体为了维持正常生存、发展必须与外部世

界进行( BCD )交换而产生的一种摄取状态。

A. 利益

B. 物质

C. 能量

D. 信息

E.精神

2. 请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以下需要的满足顺序由低到高排列。( BDCAE )

A. 审美需要

B. 生理需要

C. 归属需要

D. 安全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3. 布莱德萧提出了一个研究需要的理论框架,依次包括( BACD )。

A. 感觉的需要

B. 规范性需要

C. 表达的需要

D. 比较的需要

E.归属需要

4. 社会需要体现为一个由低到高的次序,请依次排列出。()

A. 社会稳定

B. 社会秩序

C. 社会和谐

D. 社会整合

E.社会发展

5. 将社会问题的根源归咎于个人主观因素的社会学理论是( ABC )。

A. 社会病态论

B. 越轨论

C. 人格论和心理失调论

D. 文化失调论

E.生物社会论

6. 就业组织提供的职业福利包括( BCE )。

A. 购买商业保险

B. 承担雇员基本社会保障费用

C. 为员工提供必要的社会福利服务

D. 为慈善事业捐款捐物

E.为政府的社会政策行动和社会福利事业提供财政支持

7. 弱势群体分类标准一般主要包括( ABCDE )。

A. 道德

B. 能力

C. 地位

D. 特征

E.价值

8. 影响一项社会政策是否能够出台的基本因素主要包括(ABCD )。

A. 该项政策的需求情况

B. 政府和政党的目标

C. 该项政策的预期效果

D. 社会政策行动的成本

E.该项政策的风险

9. 社会政策可行性的实质内容包含了政策的( ABDE )。

A. 可能性

B. 合理性

C. 风险性

D. 有效性

E.可接受性

10. 公共政策的决策模式,是指一个国家在公共政策决策过程中的( ACD )等方面的综合特征。

A. 基本的决策体制

B. 基本组织架构

C. 制定政策的基本程序

D. 基本决策方法

E.基本设计方案

三、判断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对的打“√”,错的打“×”,不需要改错。)

1.社会政策的形成以及执行,所依据的是政策受益人口的需要假设。( √ )

2. 从经济学的需求概念讲,现实的需求一般是按“有支付能力”来定义,如果本人没有能力满足自己的基本需

要,就不应该得到他人的无偿帮助。(×)

3. 人的基本需要是社会政策所面对的具有“刚性”的需要,因而是绝对不变的。(×)

4. 国家福利模式是制度模式。(×)

5. “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是中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趋势。(√)

四、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什么是社会需要?社会需要与社会政策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社会需要:是指社会整体的需要,也即社会整体生存、运行、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

关系:有效性:①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从而满足社会的整合需要;②社会政策已经成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有效组成部分,从而满足社会的秩序需要;③社会政策通过资源的再分配,缩小了不同利益群体和地区之间的不平等;④通过规划和落实社会政策,可以有效地调节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问题,使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能同步进行,从而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局限性:①调节分配关系时,影响利益群体的的利益格局。②需要与其他社会控制制度的配合。③通过社会政策不能完全控制社会风险的产生。④社会政策是通过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而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同发展。

2.如何理解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和有限性?

作用:第一,社会政策能及时地回应社会问题向社会发出的挑战。作为社会政策的主体,国家或政府能够在社会题出现的情况下,采取社会政策措施积极地干预社会过程,从而解决问题。

第二,从社会政策的过程来看,最初的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界定、政策模型的选择,随后的决策、实施以及评估和反馈,都有一整套科学的程序,加上公民参与、民主讨论机制的作用,社会政策的科学性得到了更有力的保证,从而使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三,社会政策一般都采取立法的形式被相对地固定下来,具有权威性、严肃性和强制性。更为重要的是,政策文本一般都严格规定了具体的政策事项,使具有法律意义的社会政策又具备了可操作性。

第四,能够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并开发新的社会资源,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从而保证了社会政策的有效性。

第五,国家和政府是社会政策的主体。围绕社会问题而进行的政策立法,其主体是国家、政府。即使在服务传递环节上存在着“外包”情况,但政府的政策主体地位没有改变,这也是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能够发挥作用的原因之一。

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局限

所谓局限性,即社会政策不能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或仅仅依靠社会政策有时难以解决某个社会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样性的,可以从两个层面分析:

(1)对社会问题的分析、界定及决策层面。首先是政策选择。由于资源有限,或出于对社会问题解决的优先次序考虑,政策主体有时候只能首先集中解决最急迫的问题。因此,政策的覆盖面常常是有限的。其次,问题的分析和界定本身可能存在的偏差。由于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可能有不同的看法、理解、分析和界定,有时候政策分析人员和决策人员由于其所处的地位或知识的限制而不能正确地界定问题,因而导致政策在开始的时候就存在偏差,并因此最终难以解决社会问题。再次,决策模型本身的问题。任何决策模型其实都是一种研究的视角,而从任何一个单一的视角上看待的整体性的社会问题,都可能看不到问题的全貌。就此形成的社会政策只能解决问题的一部分,而不是问题的全部。另外,社会问题本身的过程总是流动性的,而关于社会问题的理论模型却常常是相对固定的。因此,固定的模型分析常常难以解决变化发展中的社会问题。同时,由于社会问题常常很复杂,社会政策即使采用“全景式”的视角和十分科学的决策模型,也不能保证社会政策能完全解决社会问题。原因是社会问题的关联性以及形成新问题的可能性。

(2)社会政策实施的层面。首先,政策文本是需要解释的。在不同的人那里,依然有可能产生不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