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境内的长城与保护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头境内的长城与保护问题
发布时间:2009-05-06 16:37:22
包头市位于祖国北部,东邻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南与鄂尔多斯市隔黄河相望,西与巴彦淖尔市接壤,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交界,南北长271公里,东西最大跨度170公里,阴山山脉从市内横跨,全市总面积28168平方公里。

说起长城,人们都会想到八达岭,想到嘉峪关、山海关,很少有人会把长城与包头联系起来。

其实包头市内境内的长城,在内蒙古乃至全国,还很少有一个城市的长城,先后有五个时代(战国赵、秦、汉、北魏、金)6条长城遗迹在市内纵横,长度达340余公里,其中的战国赵长城和秦长城又先后在北魏泰常八年和汉武帝元朔二年第二次被修缮使用,连同重复使用的长城,累计长度可达460余公里,分布在阴山及阴山以北地带。

长城的设置与现状
1、赵长城
战国赵长城——中国北方修筑最早的长城之一,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

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

今阴山山脉大青山、乌拉山南麓依然可以寻觅到这条土筑长城遗迹。

有关赵长城修筑的时间,史书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我们从《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武灵王对北方的几次攻略中,可以推测出修筑长城的年代。

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306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

”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攻中山。

”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

”依据这几条记载,有观点认为赵长城修筑于公元前306年,也就是第一次攻破林胡、楼烦时。

但史书记载公元前306年,略中山地,至宁葭;略胡地,至榆中。

公元前305年,攻中山。

这两次赵国向西北的拓展还没有到达云中、九原。

另一方面,如果前306年略地后就修筑了长城,必会派军队驻守,中山之地已在赵国势力范围之内,又怎么会出现公元前305年、前300年两度再进攻中山的记载呢?因此,修筑赵长城的准确时间应是公元前300年复攻中山,并“攘地北至
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后,这是赵国势力至云中、九原的最早记载。

随着势力范围向西北的扩展,在阴山下修筑“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的长城,目的是减少来自北方林胡、楼烦的威胁,“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

争夺中原霸主地位是战国时每一个诸侯国都向往完成的事业,赵武灵王也不例外。

修筑长城与“变俗胡服、习骑术”,既有战略上的长远目的,也有战术上的整体提升,是战略战术上一种积极有效的统一。

包头段赵长城的走向和沿线设置
赵长城从今河北省经山西省进入内蒙古自治区后,沿阴山山脉南麓由东向西延伸,包头市基本可寻找到这条长城的遗迹,它经土默特右旗、石拐区、九原区和包头市区北穿过,全长65公里左右。

穿过石拐区段的长城,长城穿行于山脉中,这是包头地区唯一穿行于山中的长城。

这段长城与向西的部分直到五当沟有其踪迹,五当沟以东就要到大青山麓南才又见到,中间没有连接的地段南北相距10余公里。

由此我们分析,长城是分段修筑的,五当沟以西的地段,由于山脉从市西开始,由西向东逐渐北移。

从包头市北大庙村,山脉又向南延伸10余公里。

于是,从西修的长城就有一段经过了山中,东来的长城只修到五当沟。

经过包头市的赵长城决大部分是夯土筑成的,现存高度1~1.5米。

保存最好的地段在包头通往五当召公路22公里处,这段公路恰好选在赵长城经过的地段,公路与长城同向穿行在起伏的山脉之中,劈山修筑公路时,长城也被纵向切开了一个断面,高5米多,清晰的夯层匀称密实,厚约8公分左右。

这段被切开的长城为我们解剖了赵长城的原始状态(图)。

站在24公里地段一座烽火台上往西眺望,可看到长城沿着山沟蜿蜒西行(图)。

石筑长城只在石拐区后坝村发现一段,长城两侧用石块垒筑,中间是碎石和土填实,基宽2.6米,顶宽1米,现存高度1.5米左右。

哈德门沟以西的地段,因山前地形多为沙土和石子,长城仅残存一道高、宽为50公分左右的沙石混合延长体,如果没有东西延伸长城的联系,很难确认这就是赵长城。

阴山南麓赵长城一个重要特征,是长城沿线经过的沟口处,一般都筑有障城。

我们调查的包头地段,基本每一个山南的沟口处都有一座或两座障城遗址,哈德门沟东侧有一座古城;昆都仑沟(古代石门水穿行的沟)口的东西各有一座障城;虎奔汉沟、梅力更沟在沟口西也都有两座障城遗址;乌不浪沟口障城在沟东。

赵长城穿行于山中的地段,也
发现两座障城,一座在柳树湾西0.5公里,另一座在包头至石拐铁路后坝站北。

这些障城基本都处在险要的地理位置,是长城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

赵长城基本沿阴山南麓修筑,与《史记》所言相吻合,穿行于山脉中的长城只是因地制宜罢了,如果长城取直就筑在了平地上,失去了所依靠得山脉,不利于军事防守,从“旁阴山下”的角度,长城也不会修筑在平地处。

如果继续沿山脉走向修筑,就会绕道走出一条弯曲的路线,既费时又费力,从山中穿行更有利于军事防守。

赵长城修筑在山麓南侧,军事上并不占据有利的地理优势。

实际这是出于不同时代的战争方式所考虑到,战国时代中原地区交战以兵车对阵北方游牧民族则以马上战术见长。

赵武灵王分析了当时中原与北方民族的战术后,学习先进的马上作战,战败了林胡、楼烦,又利用阴山山脉有利的自然地势,在山下筑起长城以阻止骑兵的进攻,长城的作用便是给战马增加一道难以跨越的障碍,同时在沟通南北的山口处设置防守的障城,以防止从沟内攻入其已控制地带。

赵长城在很大程度上是利用山脉自然形成的险峻之势,来阻止敌骑兵的攻势,这种借山脉优势的特征在包头至石拐公路旁的赵长城,体现的更为明显,修筑长城的两侧都是难以行动的山脉,而长城在这里都是沿山沟延伸的。

2、秦长城
秦长城修筑于统一六国后,《史记·蒙恬列传》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

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经过包头市的秦长城,横贯固阳县中部,全长55公里左右。

长城沿阴山山脉中脊或北坡顺山就势,穿沟越壑,蜿蜒起伏,气势雄伟壮观。

修筑固阳秦长城主要采用两种不同方式,东段基本为土筑,只在现银号乡以东有一段是用块石垒筑的。

西段从固阳县北至西斗铺都用块石或片石砌筑,西出固阳县王如地一段用土夯筑。

固阳秦长城上的附属设施和烽火台
1982年在固阳普查长城时,在银号乡半沟东侧,山的北坡两条土筑长城之间,有两个石头砌筑的哨位掩体,哨位东西北三面用片石砌墙,无顶,东西长3.7米、南北宽2.7米、墙
体厚0.5米,高1.5米。

长城南侧山下,还有几座相连的石筑房屋遗址。

大庙乡小窝兔村南山顶,有一个高4~5米,直径十几米的土筑烽火台,南侧有南北一字排列的三个房屋遗址,遗址石基础清晰。

在固阳县北长城南侧山顶上,残留着一个石砌的方形烽火台。

秦长城上的烽火台较为明显,一般在2至3公里之间,可以看得见的山头或高地上都留有烽火台遗迹。

固阳九分子乡北此老兔沟至阿贵沟长3公里的秦长城内侧,凿刻了百余幅岩画,岩画大部分是北山羊,还有骆驼、舞蹈人、骑驴、骑马等画面。

岩画内容反映的是草原游牧民族生活,是长期生活在阴山地带段游牧民族所为。

固阳秦长城岩画出现在长城上是一个特例,它可能经过了很长的时间段,但修筑长城的时间,已经确定了岩画年代的上限,由此我们分析,凿刻岩画的最早时间段,应在秦王朝灭亡后至汉武帝元朔二年修缮秦长城之前,由当时活动于草原上的匈奴民族制作,同时也不排除有晚于汉以后生活在这一带游牧民族凿刻点岩画。

固阳秦长城翻山越岭,蜿蜒曲折,大部分筑在人烟较少的地带,除历史上各种原因造成的破坏,基本保存较好,有些地段至今还可以领略到当年的雄姿。

3、汉长城
汉代曾经两次修缮、修筑长城,包头市至今仍可以寻找到这三条长城的遗迹。

汉武帝元朔二年长城
《汉书·匈奴列传》记载: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卫青复出云中以西至陇西……于是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

《内蒙古秦汉长城调查记》(《文物》1977年期)曾经在乌拉特中旗,发现了一段倒塌石墙里面还有整齐墙壁的长城。

1988年7月,我们在内蒙古中西部进行秦长城考古调查时,在乌不浪口以东,见到了这段长城,这是一段被毁长城的断面,长城内侧(南侧)又加厚约一米的筑墙,经过加筑和利用的长城,吻合了史书的记载。

因此,我们今天也把秦长城称为秦汉长城。

汉武帝太初三年大南北线长城
汉武帝时还在原秦长城以北再次大规模修筑了南北两条长城。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武帝太初三年“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庐朐”。

《汉书·匈
奴传》也记载了这条长城及设置:“孝武世,出师征战,斥夺此地,攘之于幕北。

建塞徼,起亭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

这是汉代修筑的长城,它设在秦长城以北50公里左右的地带,记载中的“城障列亭”是对长城及沿线所置障城、亭、燧等的统称,所谓“外城”,因这条长城筑在曾经修复利用过的秦长城之北,相对秦长城而言,史书称“筑外城”。

北线长城现在只能在地表看到一条时断时续的土垅,高度在30至90厘米左右,长城大部分地段呈中间略高两边缓坡的形状,宽度一般在8至10米之间,夯层厚10至15厘米,全长约75公里。

南线长城在草原丘陵地带,它经过了固阳县东北部和达茂联合旗西南部,全长70余公里。

其中达茂联合旗段保存的较好,至今还遗留着修筑长城夯土大多取自北侧的痕迹,现状基本与北线长城相同,在巴音朱日和与新宝力格苏木相交的山地处,长城采用两侧石块垒砌,中间用沙土、碎石填实,石砌的长城宽约5.5至6米,高0.8至1.2米。

南线长城沿线设有障城和烽遂,一般都设在长城以南10米或一华里左右的范围内。

烽燧有的用沙土碎石混合夯打而成,有的是用石块砌筑的,都呈圆锥形状。

障城有土筑,也有外侧石砌内侧土筑,还有的是两侧砌石中间填以土和碎石,规模最大边长为140米,小障城边长在20米以内。

两条汉长城因处于草原地带,人为破坏的因素较少,北线长城受自然破坏较为明显,可能与长城的坚固程度有关。

4、北魏长城
《魏书》记载北魏曾两次修筑长城,第一次是在公元423年,《魏书·太宗纪》曰:“泰常八年,正月丙辰,……蠕蠕犯塞。

二月戊辰,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备置戍卫”。

对于这条长城的位置,李逸友先生在《中国北方长城考略》(《内蒙古文物考古》2001年第一期)中,认为是利用了阴山中脊的秦长城,以察右前旗呼和乌素乡黑沟南山坡燧址采集到的北魏残筒瓦作为文物佐证。

北魏究竟利用了那一条长城,笔者在《北魏泰常八年长城寻踪》一文认为是战国时期的赵长城,从多方面作了论述。

记载中的五原是确定北魏泰常八年长城的关键之一,据《水经注》、《魏书》等史料记
载考证,哈德门沟口东的古城,应该是汉代和北魏的五原县故城。

最早认为它是赵长城上的障城,古城遗址面积6万余平方米,1999年对古城进行的一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北魏遗物。

(《北魏泰常八年长城寻踪》2006年第一期)此外,我们在对赵长城进行考古调查时,还在沿线多处地方,发现了与哈德门沟古城相同的北魏遗物。

因此,有理由认为北魏泰常八年长城利用的是赵长城。

北魏太和八年长城
《魏书·高闾传》记载,中书监高闾建议在六镇以北修筑长城,这是北魏第二次筑长城,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北魏长城。

对这条长城一直缺少实地调查资料的证实,直到李逸友先生在《中国北方长城考略》一文中,才指出了这条长城的存在和它所走的方向,今包头市达茂联合旗西南希日穆仁苏木北,一条大体沿着由东向西的土垅状长城,便是六镇以北修筑的北魏长城。

经过包头的这条长城只在达茂联合旗找到了遗迹,向西南进入固阳县后,也就是城圐圙古城北—魏怀朔镇以北,还一直没有发现其踪迹。

长城现在仅为一道高出地面四、五十公分的土塄,随草原丘陵起伏时隐时现,长度约30余公里。

5、金界壕
包头的金界壕基本是南北走向,界壕因横跨阴山山脉,故分为南北两段。

北段界壕在达茂联合旗界西南部,呈东北向西南走向,进入武川县后,向南至阴山山脉北便不再见踪迹,而是利用山体为屏障。

界壕在达茂联合旗经过了平坦的草原,也经过了丘陵坡地。

在地形选择上,一般界壕外侧(北或西北方)有较高的山冈或丘陵作为自然屏障,向南的一侧地形较为平坦开阔。

界壕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外侧挖壕,挖出的土直接堆于内侧并夯打成墙,形成一壕一墙的形式。

另一种为双墙双壕,其建筑形式由北往南依次为外壕、外墙,内壕,内墙,形成一道四重屏障。

在额尔登敖包苏木所在地西北2公里处,保存的一段界壕,双墙双壕,再往西一段达到三墙三壕,遗迹壕和墙分明,至今仍可以清楚地反映当年金界壕的宏伟壮观,从外壕到内墙的边缘总宽度达50~60余米。

金界壕与其它时代的长城在形式上有很大区别,在辽阔草原上更有利于阻挡骑兵的进攻。

金界壕南段所过之地,选择在大青山与黄河之间相对狭窄之处,位于包头市九原区沙尔沁村西,几年前还可见到这段界壕底遗迹。

上世纪50年代之前从半山处向南到黄河还可以见到清晰的界壕遗迹,当地俗称“土龙”,又因以墙基作为乡间的通道,当地人称“边墙路”。

据当地村民说,天气晴朗时还能看见延伸到黄河以南的这道边墙。

1957年在海岱村南修水渠时,曾挖出两块相距6、7米的大方石。

呼包公路(今110国道)未修筑时,这个6米多宽的地方正是东西往来必经之处,大方石疑是界壕门址的位置。

南段界壕是山与黄河间相对狭窄的地段,早年修筑公路、铁路和农田基本建设,除山上尚可寻到遗迹,其它地段不是踪迹全无也是漫漶不清了。

金界壕经过包头市的地段,北段长约35公里,南段长约13公里。

长城被破坏原因分析和对策
中国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保护长城是一项全国性的、系统的、艰巨的工作。

据调查我国的长城有10万余里,而每年因各种因素致使长城遭受破坏的有多少?却是个未知数。

包头境内的长城状况及所发生的破坏事件,应该说是比较严重的,发生破坏的原因主要有:
一、在长城沿线或经过长城搞开发建设、发展经济项目,是造成长城被破坏的主要因素。

这些项目往往都采用机械化施工,因而破坏的广度或深度都较为严重。

赵长城处于城市边缘地带,经过的农村地区人口也相对密集,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也给赵长城保护带来许多不利因素。

1999年7、8月间,哈德门沟古城被非法侵占并遭到严重破坏,古城内砌筑围墙占地达9300多平方米,非法挖掘地基沟、平整地面4000余平方米,平均深挖约1.1米左右。

几乎在同一时间,昆都仑河修建110国道过河大桥时,沟口东岸的障城也遭到很大破坏。

2008年10月,我们发现哈德门沟古城再次被占用和取土破坏。

2004年,达茂联合旗一个投资项目为了交通的便利,私自挖毁一段金界壕作为通道。

二、农村住宅的建设一般不对长城构成直接的破坏,而是把长城作为挡风屏障,房址紧
靠长城而建,也有从长城上取土的问题,都影响到长城的保护,随着住房建筑范围的不断扩展,对长城造成潜在的破坏也日益在加重。

2004年7月,郊区银海新村发现村民紧贴长城南侧建起了新住宅。

三、出于自己利益为目的破坏,这种很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破坏现象,用蚕食的办法在侵蚀着长城,或盗取长城上岩画,或随意搬取长城上的石头,或在长城上挖储藏窖等,看似不大的破坏,其实破坏程度不亚于建筑造成的毁坏。

2005年10月,固阳秦长城上刻有岩画的石块,就基本被盗取一空,使我们再无法看到长城与岩画共存的实物了。

四、由于长城形式的特殊,不可能在所有地段或间隔较短距离都树立一座保护标志,以此来提示人们的保护意识,有些地段即使有保护标志也没有起到保护的作用。

一些单位、部门或个人自作主张,各行其事,是造成长城及障城等设施遭破坏的主要原因。

对于破坏长城的事件,通常是处罚,目的是惩前诫后,但长城被破坏的事实已无法弥补,而惩前诫后的效果也并不明显。

因此,真正要保护长城就应该把破坏现象阻止在事件未发生之前,而不能把处罚做为衡量保护文物的标准,保护文物还应从《文物法》和文物自身的特点解决问题。

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以及与这两部法规相匹配的其它法规文件,是我们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法律依据和依法行政的法律标准。

熟悉和掌握文物法,是每一个文物工作者职责的要求。

第二,了解和熟悉当地长城的分布、走向、构造、障城、烽遂及其它设施等情况,是保护好长城最基本和必须掌握的业务基础。

根据长城所处地域、周围环境和设置的不同,制定出具体的保护方案,使我们在保护工作中采取更积极有效的措施,收到更好的效果。

第三、工作中经常会听到“包头有什么文物?”的发问。

这说明有很多人不了解包头的历史和文物,不了解文物是什么。

同时这个问题也启示我们,群众在渴望了解文物的有关知识,也希望知道和看到地方的历史文物。

就长城而言,五个朝代,六条长城、630余公里的长度,足可以让许多地方的人而羡慕不已。

因此,向社会,向公众宣传、讲解长城知识,讲解保护长城的目的,是每一个文物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但我们现在做的怎么样呢?一些上世
纪八、九十年代印刷的文物资料至今堆放在库房里;许多未修改前印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也都变成了废纸。

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要求知识更新也要用相应的节奏来适应,否则昨天还是新成果,今天就可能被更新的内容所淘汰。

文物工作在某些方面反映出的薄弱性与滞后性,是长城屡次发生破坏的原因之一。

普及、研究和宣传长城知识,增强人们对长城的认识,树立永久保护长城的意识,“让雄伟的长城走向世界,把完整的长城留给子孙”。

第四、保护长城的工作存在着线长、点多、多方面匹配不足的问题,如果完全靠专职的保护人员,24小时不停地巡逻在长城上,恐怕也是防不胜防。

但长城被破坏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大都发生在舂秋两季,舂秋季节气候较为干燥,是施工和建设的最佳时间。

北方的舂天,太早地尚未完全解冻,阴历五月当地又有不动土的风俗,特别是民间对这种习俗还是比较讲究的。

习俗和季节上的规律,与文物工作并不发生时间上的冲突。

因此,集中时间、人员、物力开展普及文物知识和保护文物的宣传,是相对省时、省力的好时机。

其它时间可进行分散的、不定期的巡回检查,易于取得较好的成果。

第五、几年来,包头市在一些地方,选拔了文物保护员,但效果并不是很好,往往是破坏事件发生后,文物部门才得到报告,有的破坏事件已发生多时还不知道,保护工作实际是处在被动的局面,长城屡遭破坏就很能说明问题。

做为一级文物管理部门,保护管理是主要工作职责。

如果能改变一下方式,采取由专人分片管理的模式,按行政区指定专人对负责区片的文物进行保护与管理,把保护管理工作由不动变为流动,同时还加强了与文物保护员的联系,随时收集各地的保护信息,达到有效保护文物的目的。

第六、包头市境内的长城,包括了五个时代、六条长城,如果连同重复修缮利用的,就相当曾有八条长城。

这么多的长城集中在包头地区,在全国其他地方是少有的。

为此,建议国家文物局和长城学会在包头进行一次综合性的长城调查,不仅对长城研究是一次积极的推动,而且对包头市长城保护工作也是一个有力推动,对全国开展长城保护和研究工作也有很好的示范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