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南州六月荔枝丹》优秀教案教学反思
《南州六月荔枝丹》优秀教案教学反思《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我国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的作品,语文教师准备好了《南州六月荔枝丹》的优秀教学设计了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南州六月荔枝丹》的优秀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南州六月荔枝丹》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科技说明文的能力。
2、理清说明顺序,探究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不紊地说明事物。
3、体会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概括内容要点。
理解文中引用的诗词典故,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出如何介绍荔枝的问题导入。
(展示荔枝图片)如果让你给从没吃过或从没见过的人介绍这种水果,你该怎么说呢?让我们看看贾祖璋先生在《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怎样讲的。
二、整体把握1、速读课文,概括段意。
用文中的词或词组概括每段内容。
方法指导:每段要抓出关键词或关键句。
2、划分层次,理清顺序。
①对第8段与第10段的作用进行讨论。
第一部分概括为“果实”还是“生态”?引出对第10段的作用的讨论。
“内部特征”部分有没有看似不合适的段落?引出对第8段作用的讨论。
方法指导:要辨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逻辑要严密。
②明确局部顺序与整体顺序。
三、深层探究1、讨论首段引用《荔枝图序》的作用。
方法指导:注意语段在文中的位置,注意词语的呼应。
2、分析第三、四段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下定义:准确地说明了本质属性``````3、引用《过华清宫绝句》、《惠州绝句》等诗文的作用。
区别诗歌本身具有的思想内容与本文引用的作用的不同。
方法指导:要有语境观念,要能够联系上下文。
四、总结感悟1、语言特点。
2、文章体裁。
3、题目作用分析。
方法指导:要结合全文来思考。
4、同类文章的读法与写法。
高二语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设计(1篇)
高二语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设计(1篇)高二语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设计 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把握说明对象的基本特征及其相关知识。
掌握以引用古诗文为主的说明方法。
整体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能力目标:筛选信息,把握基本特征。
选择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品味生动、精确的语言。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作者敢于质疑,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力。
形成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
二、学习重点1、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技法。
2、引用古诗文的作用。
3、合理、严谨的'说明顺序。
三、教学方法引导,点拨,归纳四、学法指导把握特征,梳理文脉。
筛选信息,质疑探究。
自主学习,合作研讨。
五、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荔枝知之甚少,缺乏直观感性认识,更谈不上深层次的体悟。
以本为本乃是破解难题的根本途径。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北宋著名诗人苏东坡被贬岭南。
诗人在遭受了政治上的残酷打击的同时,却得以尽情尽兴品尝岭南特产——荔枝。
对此,诗人欣喜万分,赋诗以表明心迹:“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荔枝何以能使得诗人乐而不归?我们来学习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板书课题: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二)出示目标1、掌握荔枝的形态及内部特征2、分析引用古诗文的作用3、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4、品味缜密准确的语言投影显示上述目标,学生齐读目标(三)出示学法筛选信息,抓住特征;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拓展提升。
(四)研讨目标第一、解决第一个问题投影显示目标:本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荔枝的基本特征?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勾画与荔枝特征有关的语词。
讨论,小组展示:1、外部:外壳(粗糙);颜色(深红或紫色);形状(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大小(直径三到四厘米);重量(十余克到二十余克)2、内部:膜(白、轻、薄、艳);肉(白色半透明,,味甜微酸);核(长圆形,表面光滑而色棕褐,无核)3、生长:花期(二月初到四月初);产地(我国);古籍记载;习性(喜温暖)生小结:从外部到内部,再到生长情况等方面介绍荔枝,具体、生动、准确。
《南州六月荔枝丹》优秀教案教学反思(2)
《南州六⽉荔枝丹》优秀教案教学反思(2) 明确:很显然,介绍荔枝的果实的部分是全⽂的主体。
因为它是有关荔枝知识的重点,同时也是⼀般读者最感兴趣、最乐于了解的知识,因此作者写作时,把它作为主体,进⾏详细介绍。
这再⼀次说明作为科普作品,在对某种事物进⾏介绍说明时,要依据所要说明的事物的⾃⾝特点和读者的认知需求,来合理安排⽂章内容的主次和详略。
3、那么课⽂的第⼀⼩节有何作⽤? 明确:⽤幼年时对荔枝的疑问引出说明的对象,提出要说明的问题,是全⽂展开说明的总纲。
⼩结:课⽂结构顺序图如下: (⼀)从对⼩学时学过的《荔枝图序》质疑写起,引出下⽂。
介绍荔枝引⽤⽩居易《荔枝图序》“壳、膜、⾁、浆”(总挈全⽂) (⼆)主要说明荔枝果实的形态特点。
(2-10) 1.荔枝的果 ①荔枝的外部形态(2-5) A荔枝外壳构造;外壳龟裂⽚、⽚峰(粗糙) B荔枝外壳的颜⾊;颜⾊深红⾊或紫⾊ C荔枝的形状;⼼脏形、卵圆形、圆形 D荔枝的⼤⼩及重量:⼤⼩直径三四厘⽶(重⼗多克⾄⼆⼗多克) ②荔枝的内部构造(6-9) A荔枝的壳膜;⽩⾊ B荔枝的果⾁; C荔枝的贮藏;不耐贮藏(与果实关系密切,附带介绍) D荔枝的果核长圆形、表⾯光滑、棕褐⾊或绿⾊ 2.荔枝的花(10) 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三)主要介绍有关荔枝的⽣产情况(11-14) 1.荔枝的产地分布:中国南部 2.古代的荔枝书谱 3.荔枝的⽣长习性及⽣长北限 4.提出建议:⼤⼒发展荔枝⽣产,满⾜⼈民的⽣活需要。
本⽂的说明顺序为先主(荔枝的形态特点)后次(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时是按由表(外部形态)及⾥(内部构造)的顺序。
在说明荔枝的外部形态时,则按壳⾯的构造——⾊泽——外形——⼤⼩及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介绍内部构造时⼜是按壳膜--果⾁--果核从外到内的顺序。
这样来写,条理清晰,内容全⾯、主次鲜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荔枝的生态结构和生长习性。
2、学习本文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准确、生动地介绍事物的特点。
3、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难点理解引用古代诗文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众多的水果中,有一种水果被誉为“果中之王”,它就是荔枝。
荔枝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荔枝的文章——《南州六月荔枝丹》。
(二)作者简介贾祖璋(1901 年-1988 年),浙江海宁人,著名科普作家。
他的作品以生动的文笔、丰富的知识和科学的态度,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三)解题“南州六月荔枝丹”这个标题出自明朝陈辉的《荔枝》诗,原句是“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
“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六月”,指明荔枝的成熟期在农历六月;“荔枝丹”,指荔枝成熟时的颜色,鲜艳如丹。
这个标题既点出了荔枝的产地、成熟期和颜色,又充满了诗意,引人入胜。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荔枝?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课文从荔枝的生态结构(外壳、颜色、形状、大小、膜、果肉、果核)、荔枝的花、荔枝的产地和栽培史、荔枝的习性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五)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说明顺序(1)提问: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2)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明确:本文综合运用了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在介绍荔枝的生态结构时,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在介绍荔枝的产地和栽培史时,按照时间顺序。
这样的说明顺序,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使文章条理清晰,易于读者理解。
2、说明方法(1)提问: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打比方:“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2.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荔枝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荔枝的特点。
(2)简要介绍荔枝的产地和生长环境。
2.自学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第一段,了解荔枝的生长环境。
(2)分析课文第二段,了解荔枝的特点和寓意。
(3)分析课文第三段,体会作者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4.写作方法学习(1)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如:比喻、拟人等。
(2)举例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5.课堂讨论(1)讨论荔枝在文中所代表的寓意。
(2)讨论作者对荔枝的喜爱之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6.课堂小结7.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以荔枝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让学生理解了荔枝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学习了课文中的写作方法。
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荔枝有了更深的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1.在分析课文时,对一些细节的解读不够深入,导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全面。
2.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有待提高,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讨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收获。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通过荔枝的生长环境,引导学生理解地理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并能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一关系。
(2)分析作者情感时,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找出具体语句,体会作者对荔枝的喜爱是如何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
对话示例:教师:“请大家找到课文中描述荔枝生长环境的段落,看看作者是如何将地理环境与荔枝生长联系起来的?”学生甲:“作者提到了荔枝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所以南州这种地方特别适合荔枝生长。
《南州六月荔枝丹》优秀教案教学反思(3)
《南州六月荔枝丹》优秀教案教学反思(3)《南州六月荔枝丹》优秀教案篇四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本文的结构方式。
2、难点: 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作者;熟悉课文;理清文章说明的重点和层次。
教学过程一、导入荔枝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水果中的珍品,史传杨贵妃最爱吃鲜荔。
诗人杜牧就曾作诗记之,“长安回望秀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jì)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是他作的《过华清宫绝句》(3首)中的第一首。
华清宫故址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县的骊山上,唐玄宗李隆基和妃子杨玉环常来游乐。
史载杨妃爱吃鲜荔枝,李隆基每年都令从南方飞马运送到长安,劳民伤财。
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在长安回头望见骊山一片锦绣,想到骊山华清宫的盛时,在清晨千门陆续打开了。
第三四句写杨贵妃在骊山上见一骑飞来,知道荔枝送到,满心欢喜,而无人知道如此奔忙的驿马原来是送荔枝来的(还以为有什么军国大事呢)。
其中有吊古和讽刺的意味。
一骑红尘,形容运送荔枝快马如飞,尘土飞扬。
骑,指驿使和他骑的马。
二、关于荔枝的简介:荔枝属无患子科。
古籍称荔支、离支、丽支,果实成熟时果皮色红艳可观,俗称丹荔。
唐朝朱应《扶南记》对荔枝一名解释为:“以其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劙(lí)其枝,故以为名。
”荔枝鲜果色、香、味、形均美,甜香可口,深受消费者的欢迎,为“一果上市,百果让路”的珍果,已早被历代墨客所称颂。
荔枝全身都是宝,果实营养丰富,维生素种类多,且含量高,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水果。
我国民间常把荔枝作为滋补品,中医用荔枝治病历史悠久,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
荔枝核含淀粉57%,是酿酒的原料。
高二语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高二语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南州六月荔枝丹》全文。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寓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2.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寓意。
三、教学难点1.对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深入分析文章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简介作者白居易,介绍其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题目《南州六月荔枝丹》,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南州是哪里吗?荔枝又是什么水果?为什么用“丹”来形容荔枝呢?(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僻词语和不理解的句子。
2.学生通过查阅词典和注释,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如“南州”、“荔枝丹”等。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寓意。
2.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主题思想。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象征意义。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象征意义,如荔枝代表家乡、六月代表盛夏等。
2.分析文章的结构,如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讨论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如何体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
2.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
(四)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家乡的水果的作文,要求运用象征手法。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文章的语言特色、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技巧。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写作技巧,如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
2.分析文章的写作风格,如自然流畅、意境优美等。
高中语文高二语文下册《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教学设计
7.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对所学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表现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南州六月荔枝丹》,高二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方面已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体会作者情感及写作技巧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对不理解的字词、句子进行查阅,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的重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培养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
5.情境教学:通过角色扮演、课文仿写等方式,让学生置身于课文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e.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3.教学评价设想: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回答问题、合作学习等方面,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b.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形式,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艺术特色的把握。
c.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促进自我提高。
3.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能够在写作中恰当运用课文中的素材,丰富自己的文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南州六月荔枝丹》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的想象力。
择与设计 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品质。
理清文章内容与结构;找出课文中使用的说明方
教学过程 法;问题引导,精读品味,分析写作特色;质疑探究,
感受科学的求异美。
课例研究综
通过阅读、分析、品味这篇文章后,使得学生们进
述
一步了解并掌握了大量的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在老师
的引导下学会了对一些问题进行了质疑,加大了学生们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语文
教学课例名
《南州六月荔枝丹》
称
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写的一篇科
学小品文。文章准确、翔实地说明了荔枝的果形、果实
教材分析 以及贮运,对荔枝的习性、产地、栽培史等作了一系列
地介绍,并对我国荔枝生产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充分体
现了科学的严谨。
梳理文章内容、结构于说明顺序,找出说明方法;
教学目标 着重在研读中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并通过质疑探究,
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品质。
由于学生基础较弱就制约了他们的想象力,于是就 学生学习能
从学生的阅读着手,来理清文章的内容与结构,在阅读 力分析
中进一步感知课文。
教学策略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研读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并通过质疑探究,培养
高中语文_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2、品析科学小品语言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说明顺序。
2、品析科学小品语言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教学难点:品析科学小品语言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有一种水果产自南州,六月成熟,成熟后其色绚丽如丹,有“果中皇后”的美称,这就是……?(荔枝)原本北方是没有荔枝,而如今经济发展迅速,北方也能常常吃到荔枝,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谈谈你眼中荔枝。
这位同学的表达比较简单,今天我们一起看看科普作家贾祖璋眼中的荔枝,打开课本《南州六月荔枝丹》。
二、课前检测褐色(hè)红缯(zēng)瓤(ráng)龟裂(jūn)蜜渍(zì)襄(xiāng)醴酪(lǐlào)绛囊(jiàngnáng)啖(dàn)贮藏(zh ù)唐羌(qiāng)蘖(niè)三、初读课文,概括要点1、用词语概括每段段意质疑《荔枝图序》—外壳—颜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贮藏—核—花—产地—图谱—移植—发展生产2、划分层次,理清思路一、引出说明二、荔枝的生态外形:外壳—颜色—形状—大小荔枝果果实:壳膜—瓤肉—特性—果核-荔枝花三、荔枝的生产:产地—树谱—移植—产销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本文是把荔枝水果来介绍的,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
课文主要介绍荔枝的生产特征,次要介绍生产情况。
在介绍果实时,又它的结构特点,采用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
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时,又壳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
既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说明了它的知识。
四、再读课文筛选信息课文内容,试分析下列句子对课文理解的与否。
1、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的。
2、我们吃的这荔枝是荔枝的真正果肉。
3、荔枝的肉是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4、古代记载荔枝的书有十三种。
《南州六月荔枝丹》优秀教案设计
《南州六月荔枝丹》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掌握荔枝生长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相关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增强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把握荔枝的特点。
2.鉴赏文章中的诗词,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荔枝的文章——《南州六月荔枝丹》。
荔枝,大家都不陌生吧?那你们知道荔枝有哪些特点吗?生:荔枝很甜,水分多,果肉细腻……师:很好,那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荔枝的。
2.自主阅读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主阅读《南州六月荔枝丹》,边读边勾画出生词和关键句子。
生:阅读并勾画。
3.交流讨论师:同学们,请分享一下你们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生词和关键句子。
生1:我发现“丹”字在这里指的是荔枝的颜色,很鲜艳。
生2:我觉得“南州六月荔枝丹”这个很有意境,让人想象到荔枝成熟的季节。
师:很好,那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篇文章。
4.分析课文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说一说荔枝的特点。
生1:荔枝果肉细腻,水分多,味道甜美。
生2:荔枝成熟时,颜色鲜艳,宛如一颗颗红宝石。
师:很好,那荔枝的生长环境又是怎样的呢?生3:荔枝主要生长在我国南方地区,如广东、福建等地。
师:我们来鉴赏一下文章中的诗词。
5.鉴赏诗词师: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的诗词,并分享一下你们的感悟。
生1:“南州六月荔枝丹,红艳满山香气浓。
”这句诗描绘了荔枝成熟的景象,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
生2:“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荔枝的喜爱,以及对岭南地区的向往。
师:很好,同学们的感悟都很深刻。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南州六月荔枝丹》,大家对荔枝有了更深的了解。
高二语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高二语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教案】《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教学目标:1. 了解荔枝的生长环境和品种特点;2. 理解并掌握作者对南州荔枝的赞美之情;3.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学会欣赏诗歌《南州六月荔枝丹》;2. 难点:理解并把握作者对荔枝的形象描写。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南州的气候条件和荔枝的品种特点;2. 归纳法:由已有知识逐层归纳出荔枝的生长环境和品种特点;3. 比较法:通过对比不同的荔枝品种,强化对荔枝形象描写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 老师可以播放一段南州的风景片,让学生感受南州的气候条件;2. 引导学生思考:南州的气候条件适合什么样的作物生长?有哪些特产?Step 2 探究荔枝(10分钟)1. 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荔枝的形象,引导学生描述荔枝的特点;2. 归纳总结学生的观点,将词语填入形象画的周围,形成一个“特点”表。
Step 3 欣赏诗歌(15分钟)1. 用诗歌《南州六月荔枝丹》进行课文欣赏,带领学生阅读并分析诗歌的意境;2. 学生分组讨论并归纳出诗歌中作者对南州荔枝的赞美之情;3.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揭示的思想感情,并形成简短的动态口号。
Step 4 探究描写(20分钟)1. 从诗歌中选取几个描写荔枝的片段,进行逐句分析,理解作者的描写手法;2. 给学生展示不同品种的荔枝图片,让学生比较并进行品种描写;3.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用他们所了解的描述形象的词语逐一描写不同品种的荔枝。
Step 5 课堂练习(10分钟)1. 试着写一首小诗,以描写荔枝为主题;2. 将写好的小诗交流给同伴,共同欣赏、批评改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南州荔枝的品种特点、生长环境以及对荔枝的形象描写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欣赏诗歌和描写比较,锻炼了鉴赏能力和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
2024南州六月荔枝丹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2024南州六月荔枝丹高三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南州六月荔枝丹》全文。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主题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学会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不同文本之间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荔枝的热爱之情,培养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南州六月荔枝丹》全文。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主题思想。
2.教学难点:文章中的难点字词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白居易及其作品《南州六月荔枝丹》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荔枝这一主题。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南州六月荔枝丹》全文,感知文章内容。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文章中的重点字词。
三、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难点字词和修辞手法。
2.分析文章的结构,概括各段大意。
四、合作探讨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主题思想。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引导学生关注荔枝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二、课堂讲解1.讲解荔枝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2.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句子,感受作者对荔枝的热爱之情。
三、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2.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反馈。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风格。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写作风格,分析其与其他文章的异同。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不同的写作风格。
三、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
2.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反馈。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三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南州六月荔枝丹》高中语文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高中语文教案第一篇:《南州六月荔枝丹》高中语文教案1、了解荔枝的结构、生长等知识。
3、学习本文生动、准确的语言。
4、尝试用文艺性笔调写一篇说明文。
二、教学设想1、本文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因此本文的重难点应放在对荔枝知识的了解上和一些生动手法的运用上,而对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初中有所提及,故可略及。
2、用文艺性笔调写作,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延伸,对作文要求不应过高,能会一些方法与技巧就行。
3、在教学方法上,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为主,教师适当引导为辅。
4、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教师提问:你吃过荔枝吗?你对它了解吗?学生可能答:吃过。
荔枝表皮粗糙,红色,肉甜。
教师明确:学习本文,了解荔枝。
二、教师明确文体知识 1: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
2:科学小品:多用文艺性笔调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道理,使人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的一种文体3:特点: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
贾祖璋: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
生于1901年,浙江省海宁县人。
早在三十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
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写《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了《生物学碎锦》。
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丽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四、要求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浏览课文,完毕后,以小组形式讨论探究以下两个问题:1、标题给我们提供了荔枝的几点信息?这一标题有何创意?学生自主讨论探究后可得:1、⑴标题给我们提供了三点信息: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方。
成熟期六月——阳历七月。
颜色丹——红色。
⑵以诗为题,新颖,同时也很有概括力(荔枝的重要信息)。
2、白居易的话有对有错壳如红缯——错(粗糙)膜如紫绡——错(误作)瓤肉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甘酸浆液如醴酪——对五、文中还给我们提供了不少荔枝的有关知识,要求细读课文,读后以小组形式讨论探究,完成学案上的图表。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反思 教案教学设计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反思教案教学设计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反思当天其实上了两个班:高一(16)班和高一(18)班。
两个班的课,我都是用数码录音机录下来的。
比较之后,只录用了高一(18)班学生的活动情况。
高一(16)班情况差不多,没有显著差异。
整理记录之后,观照课堂实录和教案,发现两者出入其实很多。
以前是喜欢按着教案上课,往往会出现学生要发散,而我死命的想将其扯回我固有的思路,故往往是前半节课热热闹闹(因为有背景的补充和介绍),而后半节课就显得枯燥无趣。
而此次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却让我清醒认识到,一个教师,光是备课是不够的,需要教学机智!如原本在我的设想中,由荔枝诱人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带出我的问题,即学生是否曾品尝过荔枝,由此让学生来介绍比较,然后引出所要学习的课文,让学生自发的去寻找作者以及相关的文章特点。
可以让学生逐步去理解文章思路和作者情感。
把认知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结合起来。
但学生的回答却是截然相反的。
他们抱着一种玩笑的心态,全班集体说“没有吃过!”幸好当是手中准备了荔枝干,急中生智。
由此逆转情势。
可当我要引入文中之时,童杰举手要发表意见。
心急口快的他在举手的同时,人已经站起来。
于是,课堂通过评价丁铭铭的描写而直接转入了关于说明方式和引用作用的小组讨论。
而把作者介绍、字词正音给直接跳过了。
同时因为看到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就补充了一个小组讨论,代替了原来的教师幻灯片展示。
同时,荔枝干这一小道具的运用也激活了课堂气氛。
虽然和原来的预计有所差别,但总算物尽其用。
应该说,本次课堂教学,与我所准备的教案还是有较大出入的。
但通过教学反思,我却发现有一种歪打正着的感觉。
虽然在我的教学设想中,希望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但在实际的教案编写过程中还是限于条条框框,限于固定模式。
如引入、作者介绍、字词正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设计1.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
2.探究本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3.了解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导入:同学齐声诵读古诗荔枝明陈辉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
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
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
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唐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⑵,山顶千门次第开⑶。
一骑红尘妃子笑⑷,无人知是荔枝来⑸。
惠州绝句苏轼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教师:古诗中的荔枝是可以让苏轼一日吃三百颗,让皇帝博美女一笑,我们也吃过荔枝,但们我们了解科学中的荔枝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说明文《南州六月荔枝丹》。
订正预习学案:积累词语不了了之日啖荔枝三百颗,啖的含义是吃颠坑仆谷相枕藉,颠、仆都是倒的意思,枕藉,交错的卧着。
概括每一段的含义。
幻灯片展示段意。
请同学分段。
学习目标展示:1.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说明顺序。
2.探究本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3.了解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学习环节:展示说明顺序有哪些。
合作探究:荔枝生巴峡间。
树形团团如帷盖。
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概括本文的脉络,比较白居易的《荔枝图序》,分析两者说明顺序的不同。
哪个顺序更加合适,为什么学生展示:荔枝图序的每段段意,写作顺序是由整体到局部。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的两个部分是按由外到内,由主到次的顺序。
南州六月荔枝丹的说明顺序更加符合我们的认知过程。
老师:以上是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内容和说明顺序,是我们了解一篇说明文的基础。
要体现说明文的科学性,就要用到说明方法,它会使我们的说明更准确。
媒体展示:常用十种说明方法。
合作探究:本文主要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结合实例分析。
学生小组展示答案。
提问:这些说明方法分别有什么作用生回答:更加准确,生动,等。
教师:除了可说明方法,还有一些词语可以帮助我们让语言更加准确。
媒体展示:1、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
2、荔枝的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
3、所以一般都不留渣滓……4、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5、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6、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生产……7、社会主义现代化荔枝生产,应该能够改变过去那种只供少数人享受的状况了。
生回答:1大多数2通常3一般4完全5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6盛产7 应该教师总结:修饰限定词语也可以帮助增强语言的准确性。
提问:本文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史料、谚语等等,既然说明文就是要科学准确,那我们把这些引用的内容删掉行不行?媒体展示对比阅读:找两个学生分别阅读早在东汉时,从南方向洛阳贡献生荔枝和龙眼就极为不易。
唐代杜牧、宋代蔡襄和苏轼都用诗记载了为了运输荔枝甚至造成死伤的情况。
原文:早在1800多年前,即东汉和帝时,唐羌曾谏阻从南方向洛阳贡献生荔枝和龙眼。
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当时是“昼夜奔腾,有毒虫猛兽之害”(宋蔡襄),“颠坑仆谷相枕藉”,“惊尘溅血流千载”(宋苏轼)。
学生:删掉就失去了文学性。
教师:引用说明可以增强文章的文学性。
还有哪种说明方法可以使文章更准确?学生齐答:打比方。
教师:打比方就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在说明文中的应用。
教师课堂小结:文艺性说明文的主要特点是科学性和文学性。
课堂练习:根据搜集的潍县萝卜资料,写一段介绍潍县萝卜颜色、大小、口味的说明性文字。
要求至少运用一种说明方法,按照恰当的说明顺序。
50字左右。
学生课堂写作并小组展示。
作业:结合本专题和以前学过的说明文,归纳整理说明文一般的说明顺序及常用的说明方法。
谢谢大家。
我们班属于普通班,学生的整体素质相对不齐,因此,有的学生在阅读过程和交流过程中就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去。
因此,相对本节课来说,整体的内容相对就容易些,说明文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的重点内容,说明文的方法学生们都能很好地说出来。
因此,这节课就是在学生熟悉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能对说明文科学性和文学性的一个深入认识。
我认为这一堂课基本完成了预期效果,教学目标能够完成。
学生配合非常积极,课前就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课堂回答问题踊跃,对说明文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并且能够完成说明文片段的写作,这是我意料之外的。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是新课标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第五册中的一篇科技说明文。
作为说明文,它除了具有一般说明文的特点外,还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因此它是一篇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又叫科学小品文。
作者贾祖璋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使之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所以语言的科学性和文学性是我们要分析的主要内容。
《南州六月荔枝丹》练习1.“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与这句话意思相同的一句是()A.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在北方成活,将来一定是可以实现的。
B.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向北方移植,将来是不一定有可能实现的。
C.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移植到北方,不可能在将来不取得成功。
D.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向北方移植,将来是有可能成功的。
2. 文章说明荔枝的果形“呈心脏形、卵圆形”,最后说明旧记载中的一些稀奇的品种。
说明这些稀奇品种的作用是什么?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 读者对古今荔枝果形有个全面了解。
B. 突出这一荔枝果形说明的科学性。
C. 增添文章的趣味性。
D. 说明我国荔枝品种繁多。
3. 第8自然段引用唐明皇宠幸杨贵妃吃荔枝一史实,旨在说明什么?()A. 封建统治阶级的奢侈。
B. 荔枝不便于长途运输。
C. 荔枝不耐贮藏。
D. 要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
4.《南州六月荔枝丹》的标题出自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下列对这首律诗的颔联、颈联排列正确的一项是()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
,。
,。
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A.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
高名以许传新曲,方味曾经荐大官。
B.高名以许传新曲,方味曾经荐大官。
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
C.绛雪艳浮红锦烂,方味曾经荐大官。
高名以许传新曲,玉壶光莹水晶寒。
D.高名以许传新曲,玉壶光莹水晶寒。
绛雪艳浮红锦烂,方味曾经荐大官。
二、片断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上大而下稍小。
蒂部略凹,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
下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
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
旧记载有细长如指形的“龙牙”,有圆小如珠的“珍珠”,这些品种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没有了。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余克到二十余克。
20世纪60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
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19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者重达60克,不知哪一本书记载正确。
5.以上的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6.第一自然段的说明顺序是:7.上面两段文字使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13-15题。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在21摄氏度的环境里,可贮藏一二星期。
人们一直在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
早在1800多年前,即东汉和帝时,唐羌曾谏阻从南方向洛阳贡献生荔枝和龙眼。
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当时是“昼夜奔腾,有毒虫猛兽之害”,“颠坑仆谷相枕籍”,“惊尘溅血流千载”。
为了封建统治者个人口腹之发,竟如此劳民伤财!但也足见当时荔枝贮藏与运输不易。
8、这一段主要说明什么内容?9、文中所列东汉和唐代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10、这段主要采取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三)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11-13题。
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
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
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
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也已在2000年以上了。
唐代对四川荔枝多有记述。
福建荔枝旧无记载,自从蔡襄的《荔枝谱》(1059)成书以后,就最为人所重视。
荔枝也产于广西和云南,却很少有人说起。
11、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2、哪些证据可以证明“荔枝原产于我国”?13、本段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课后反思这堂课的设计几经改动。
前一天在另一个班级讲的时候,第一个讨论问题生成特别困难,而今天讲课的班级成绩还不如另一个班,所以我把问题改动的更加深入浅出,但是也更加细碎了。
但是学生仍然发生了写错问题的现象,但是在我的指导下,她很快调整过来。
可见学生的理解能力并没有我想的那么差,其实有些改动并没有必要,太细碎的提问也没有必要。
经过这件事情,我觉得预设过多,并不是一个好现象。
学生的思维不等同于我的思维。
不能牵着学生走,应该给他们更多空间,自己发挥。
【课标·教材·学情】“课标”指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
这篇文艺性科学小品的特点是艺术性和科学性兼长。
现在的高二年级学生,在理解内容方面不会有多少难度,而对荔枝形态的了解要比作者撰写此文时方便多了。
因而多数学生对有关荔枝形态的介绍未必会有以前中学生的兴趣,也许他们对其中的表现形式(语言、手法等)更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