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29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28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基于《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的群文阅读教学设想:当下的高中诗歌教学,普遍存在着重视局部轻视整体、重视感性想象轻视理性分析、重视直观经验轻视逻辑推理等问题。
已有的诗歌教学多拘泥于意象、韵律等内容,而对于诗歌整体章法、情境结构的把握,对于作者情感脉络、心路历程的寻绎,对于诗歌意境、旨趣更为深入的感受理解缺乏关注。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调整教学策略,从关注“教的活动”转向设计凸显主体的“学的活动”,教师应该成为课程开发者、路径提供者和活动设计者,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体验中获得知识、建构体系、探寻科学的思想方法。
如何让诗歌教学之路更为清晰和坚定,如何真正关注学生诗歌学习的现状,是我设计本课的初衷。
教学目标:1.由形悟神,理清词人情感脉络。
2.披文人情,理解曲笔直写胸臆的笔法。
知人论世,群文阅读,体悟苏子生命智慧。
教学重点:体会苏子生命智慧。
教学过程:课前演讲了解作者题目:的苏轼。
要求:自选一个角度介绍你所了解的苏轼,1分钟左右。
一、朗读一感受词韵之美师:900多年前,黄州一场并不特别的风雨,却引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定风波》。
今天,我们一起陪着苏轼走完那沙湖小道,体验东坡先生的情感历程,领悟他的生命智慧。
学诗词“七分朗诵,三分鉴赏”,朗诵要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读出情感则要注意语音的轻重、长短、升降。
老师知道,你们都有预习的好习惯,我想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这首词作。
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看看他朗读中哪些地方处理得比较好,或者哪些词句和你的朗读还存在出入。
学生及老师点评。
同学们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且也努力为自己的观点寻找理由。
这很好!我们先将这个问题放一放,因为我们或许对于词作的内容还未完全读懂,对词人的情感历程还未完全理解。
等我们深人解读之后再看这个问题。
我相信,那时候大家或许又会有新的认识。
全班朗读二、释读—体悟情脉之妙这首词作于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苏轼到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看新买的农田,途中遇雨,有感而作。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5苏轼《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首词选自选修教材《唐宋诗词鉴赏》中的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永怀”||,它的作者是苏轼||。
道中遇雨是常事||,但苏轼以艺术心灵观之||,以旷达态度处之||。
词的上阙借自然界的风雨象征政治场上的风雨||,表现作者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动摇的修养;词的下阙进一步深化主题||,借雨后的情景表达作者的感悟:人生道路上的遭遇不论是顺还是逆||,都不能以一时界定||,何况在逆境中也有新境||,风雨过后亦有暖阳||。
这首词流露出的是作者无惧风雨也无惧挫败的乐观与豪迈||。
【学情分析】:学生对苏轼并不陌生||,在学习这首词之前已经学过他的作品如《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等||,能够从学过的作品中简要概括他们对苏轼的印象||,也对苏轼的生平经历有简单的了解||。
但这首词的写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表达的情感却是乐观的、积极的||,这对知识面较窄的本班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而我们解决这个难题大方法就是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品读作品||。
【教学目的】:1、在学习过程中以各种形式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2、通过补充阅读《西江月》把握作者被贬黄州的的历史背景||,并感受作者初到黄州时的落寞悲苦||。
3、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品鉴词句||,并由此分析苏轼在《定风波》中表现出的形象||。
4、引导学生学习苏轼那种身处困境却能保持乐观昂扬的人生态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在学习过程中以各种形式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品鉴词句||,并由此分析苏轼在《定风波》中表现出的形象||。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由词中的自然界的风雨联想到政治场上的“风雨”||,体会作者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鉴赏法、师生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同学们||,你们知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26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定风波广昌一中高一年级董玲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教学重点:1、通过美读、品读、悟读三个环节,揣摩诗意,学习作者以小事表达深刻哲理的写法。
2、通过讨论和写作,分别从字、词、句三方面层层深入,把握词的情感和词人的形象。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播放多媒体,欣赏歌曲《醉拳》二、导语:同学们,听完这首曲子,你们听出了什么?洒脱从容。
凭着这份洒脱从容,诸葛孔明舌战群儒谈笑自若;凭着这份洒脱从容,关云长单刀赴会豪气冲天;凭着这份洒脱从容,苏东坡笑对人生宠辱不惊。
这位千年一遇的旷世奇才,被余秋雨先生称为“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他的许多词作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以前学过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中流传千古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中我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苏轼?兄弟情深的苏轼;我们学过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首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从中我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苏轼?渴望建功立业的苏轼;我们刚学过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我们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壮志未酬的苏轼。
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定风波》,让我们来感受一下一代全才的魅力吧!板书:《定风波》苏轼三、知人论世,走近苏轼(多媒体展示)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生宦海浮沉,苏轼曾用这么一句话总结自己的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一生三起三落,最高曾官至杭州太守,吏部尚书,而他却把自己平生的功业归于三个被贬的地方,这三个地方可谓苏轼在政治上最为失败最为惨烈的地方,但它们却给了苏轼更多的创作灵感和素材,也正是这三个地方成就了他文学的巅峰,人格的魅力,超然的态度,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词就能充分体现他的超然与豪迈。
2019年高中语文 第二部分 唐宋词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资料助读]◎释标题选自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
“定风波”,词牌名,属于唐教坊曲名,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
双调,六十二字。
前段五句,三平韵,两仄韵;后段六句,四仄韵,两平韵。
词人从黄州去沙湖途中遇小雨,这本是司空见惯的日常小事,词人却写出这一曲佳篇。
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我们由此可看出其才思之敏捷,思维之活跃。
◎知作者苏轼[见第一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其二)》]◎明背景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天,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
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精要赏析]◎赏形象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了怎样的环境特点?“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形象?提示:雨的特点抓住“穿”与“打”概括。
词人形象从对待环境的态度概括。
参考答案:雨骤风狂。
闲适、坦然的形象。
◎品语言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是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有何作用?提示:“风雨”和“晴”需联系时代背景考虑;作用从所写内容和主旨方面考虑。
参考答案:“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对待人生的顺逆、成败、荣辱、福祸。
◎悟意旨3.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提示:“简朴”在文中指自然景色,“深意”是作者所要表现的主旨。
参考答案: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高中语文 第二部分 唐宋词 第十一课 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教学案 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语文
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资料助读]◎释标题选自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
“定风波〞,词牌名,属于唐教坊曲名,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等。
双调,六十二字。
前段五句,三平韵,两仄韵;后段六句,四仄韵,两平韵。
词人从某某去沙湖途中遇小雨,这本是司空见惯的日常小事,词人却写出这一曲佳篇。
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我们由此可看出其才思之敏捷,思维之活跃。
◎知作者苏轼[见第一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其二)》]◎明背景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天,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某某已近三年。
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精要赏析]◎赏形象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了怎样的环境特点?“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形象?提示:雨的特点抓住“穿〞与“打〞概括。
词人形象从对待环境的态度概括。
参考答案:雨骤风狂。
闲适、坦然的形象。
◎品语言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是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有何作用?提示:“风雨〞和“晴〞需联系时代背景考虑;作用从所写内容和主旨方面考虑。
参考答案:“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对待人生的顺逆、成败、荣辱、福祸。
◎悟意旨3.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提示:“简朴〞在文中指自然景色,“深意〞是作者所要表现的主旨。
参考答案: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苏轼《定风波》语文课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1篇)
苏轼《定风波》语文课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1篇)苏轼《定风波》语文课教学设计方案(精选11篇)苏轼《定风波》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
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定风波》语文课教学设计方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轼《定风波》语文课教学设计方案篇1【设计思想】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天才,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超凡卓绝的成就,他以融会了儒、道、佛的胸襟和气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巍巍壮观的文化景象,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并在生活态度、人格建构、审美高度等上给后世百姓、尤其是中国文人树立了标杆。
如何通过对该词具象、意境、主旨等的把握,指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是为基本设想;如何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扩大文本理解的范围和加深文化感悟的深度,是为第二设想;如何通过文本揣摩和探究,建立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并走进作者的精神领地,寻找生存的智慧和文化的密码,充实心灵空间,是为第三设想。
【教学目标】一、通过文本阅读,认识词人形象二、通过感悟拓展,提升审美能力三、通过鉴赏评析,领略中国文化【教学过程】一、文本导入请学生比较“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提问: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板书:雨方式:漫谈,由学生前后左右,三言两语完成。
点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等;后者有了动词,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即多了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等。
说明:通过简单议论,来激活思维,最后引到“雨”,引到“苏轼会怎么看”,自然过渡到《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1、一读: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调动情绪,营造氛围,正音正形;一问:就刚刚那题,东坡会怎么回答?请联系文本来解释。
方式:由学生根据自己初听本词的最初感受来简单回答,要求尽量在原词中寻找回答线索。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教案:高中语文《定风波》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定风波》。
2. 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 诗中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3. 文学鉴赏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1. 诗句的深层含义解读。
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材《定风波》。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文,提醒大家关注诗文中的情感和意境。
2. 提问:大家认为一首好诗应该具备哪些特点?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介绍《定风波》的背景和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逐句解析《定风波》的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三、文学鉴赏方法讲解(10分钟)1. 介绍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意象分析、情感分析、手法分析等。
2. 示范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定风波》中的具体诗句。
3.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自主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请学生背诵《定风波》。
2. 请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理解和背诵的重要性。
2. 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阅读和鉴赏。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他们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自主分析诗文,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教案:高中语文《定风波》六、课堂练习(10分钟)1. 请学生默写《定风波》。
2. 请学生选取诗中的一个意象,分析其作用和意义。
七、小组讨论(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诗句进行讨论。
2. 讨论诗句的意义和作用,以及诗句对整体诗歌意境的影响。
八、分享与展示(10分钟)1. 每个小组代表分享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
定风波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定风波》教案设计
《定风波教案设计高一语文《定风波》教案设计》摘要:下面是编整理高语《定风波》教案设计欢迎参考!学习目标、学习“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方法、学习赏析、评价诗歌人物形象3、理作者旷达情怀、背诵整首诗学习重体会作者豁达人生态学法指导从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角鉴赏诗词知识链接、作者苏轼(037—0)子瞻又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学习程导入二诵感知、诵事项、听录音学习诵3、学生由诵了作品容狼狈已而峭萧瑟3、序交代了哪些信息三、(合作探究)鉴赏评价诗歌人物形象、学生深入更充分感知作品,(人生风雨)也无风雨也无晴(心灵净空)</教案是教师教学设计和设想下面是编整理高语《定风波》教案设计欢迎参考!学习目标、学习“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方法、学习赏析、评价诗歌人物形象3、理作者旷达情怀、背诵整首诗学习重体会作者豁达人生态学法指导从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角鉴赏诗词知识链接、作者苏轼(037—0)子瞻又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州山(今属四川省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学、法、画元丰三年(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苏轼是宋代学高成就代表并诗、词、散、、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派与辛弃疾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著述宏富豪放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唐宋八”苏轼亦善“宋四”;工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苏轼生性放达人率真深得道风交友美食创造了许多饮食精品品茗亦雅游山林、背景宋神宗元丰五年(08)即苏轼被贬黄州三年他准备沙湖买田终老这首词是沙湖看田归途遇雨所做学习程导入二诵感知、诵事项、听录音学习诵3、学生由诵了作品容狼狈已而峭萧瑟3、序交代了哪些信息三、(合作探究)鉴赏评价诗歌人物形象、学生深入更充分感知作品各抒己见说说你喜欢哪句话及理由、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探究诗人人生态、心世界体会诗人各见(见)()从上片哪几词可以看出作者对偶遇雨什么态?()“蓑烟雨任平生”“蓑衣”与“烟雨”何所指?哪用得哪里?表现了作者怎样人生态?(3)“也无风雨也无晴”与“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否矛盾?怎样理“也无风雨也无情”这句话?这词人是怎样形象?()有人认词是“旷达人语”有人认是“归隐人语”你对怎么看?“归”是归向何方?3、背诵整首诗词四、结节课主要学习“知人论世”鉴赏诗歌方法了作者以见、平见奇通对眼前风雨等闲视描写抒发从容面对人世沉浮胸襟气学习伟人以伟人榜样学习培养爱和特长……愿我们心都能拥有件应对人生法宝……五、作业下面材根据要写不少800场暴风雨突然有人从包里拿出早已准备雨伞顶着风雨前行;有人不惧风雨匆匆赶路;有人屋檐下等着风雨停歇;有人虽没带伞却依然风雨漫步面对这生活场景你更认哪种处事态?请阐述你看法和理由要选角确定立明确体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不得泄露人信息板穿林打叶 (眼前风雨)蓑烟雨 (人生风雨)也无风雨也无晴(心灵净空)。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5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篇1【教材依据】课题见《唐诗宋词选读》(“‘新天下耳目’东坡词”第71页)【设计思路】1、鉴赏唐诗宋词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觉它艺术境界的美妙。
苏轼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
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成为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
他赢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力似乎是无穷的。
他的这首词是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了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2、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苏轼,如果诱导得当学生应该是参与积极的。
以前也学过许多苏轼的诗、词、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所至他豪放的词风。
想念通过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学生能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的。
3、设计理念与整体思路:根据忧思探究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老师的诱导,计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实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这首次的意境应通过学生反复读来体会,老师设置一系列的诱导性的问题,实现对词人的理解及词的鉴赏。
【教学目标】1、理解苏轼豁达的心胸及其思想的根源。
2、学习苏轼开阔旷达的胸襟,明了面对人生中的坎坷起伏,我们应有的心态。
3、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试出鉴赏题。
【教学重点】1、从词中理解苏轼豁达的心胸:2、了解苏轼,明了面对人生中的坎坷起伏,我们应有的心态。
【教学难点】苏轼豁达的思想根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定风波》这首词1、导语:站在讲台前,我突然就想到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堂课的工夫;加一个字,人生就是上一堂课的工夫。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面对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乐观精神;(2)学会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3.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探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把握;2.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的运用;3. 苏轼的思想内涵和时代背景的关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苏轼的生平事迹,引入《定风波》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翻译诗句,感知诗歌的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重点解析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主旨思想和苏轼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人生态度。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鉴赏文章;3. 调查苏轼在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表现,与《定风波》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和课后作业等环节,使学生对《定风波》有了深入的理解和鉴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在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够理解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苏轼的文学地位和人生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提高了他们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学会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诗意和意境;2.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 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2. 诗人的情感态度的把握;3. 将诗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2)激发学生对苏轼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大意;(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意境;(3)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关键词语、句子;(2)分享各组的学习心得和感悟;(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说文解字:(1)解释诗中出现的生僻词语;(2)分析诗人的用词特点;(3)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美感。
5. 情感共鸣:(1)引导学生感悟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3)教师总结并进行情感教育。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古典文学。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定风波》;3. 推荐一篇其他苏轼的诗词,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2.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解释生僻词语;3. 学生能够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联系现实生活,有自己的感悟;4.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文言文阅读方法,阅读其他古典文学作品。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30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定风波》教学设计洞口县第九中学刘自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作者通过小事表达深刻哲理的写法。
(2)学会从景物入手体会作者情感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熟读成诵,从语言出发,理解词的内容和情感。
(2)通过品读赏析,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对苏轼及其词做出自己的评价。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学情分析因为初中学过了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高中学过《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为高二年级的学生,一方面他们已接触过宋词,对词的格式和作用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实际上仍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上,另一方面他们又担负着艰苦的应考任务。
因此,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这篇简单的课文时,学到知识、感觉不枯燥,并能够积极开动脑筋,问题设置尤为重要,要引导学生在理解字面内容的基础上,重点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
当然,苏轼的思想是复杂的,他将儒、释、道的思想精髓杂糅融通,为他所用。
词中的有些情感就比较复杂,如:“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要允许学生心存疑问,留待他们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后加深理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共鸣,对作者和作品做出自己个性化的评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同学们的偶像是谁?学生回答后明确:在宋代曾有一个人是很多人的偶像,他就是苏轼,神宗皇帝一旦举箸不食,周围的人知道他又在在读苏轼的诗文了,一个叫章元弼的读书人过分迷恋苏轼的诗文冷落了妻子,受到妻子的责怪后,他为了捍卫自己对苏东坡顽固的热爱,竟然休掉了娇妻。
那么苏轼的一生是怎样的呢?——坎坷多磨难。
苏轼自己曾写一首诗自嘲,精炼地概括了他坎坷多磨难的一生。
自题金山画像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要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23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定风波》银川高级中学王越【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课时】1课时一、导入林语堂先生在他的《苏东坡传》中这样评价苏东坡,说他是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物。
究竟苏东坡是一个怎样的传奇人物,其难能、可贵在何处?我们今天来学习他的《定风波》。
二、展示学习目标1、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
2.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感悟苏轼的人格魅力。
3.背诵全词。
三、初读感知,梳理词意(独学:任务一)找两名同学进行范读。
一名同学进行口译展示。
四、齐读小序:大家发没发现这首词与其他的词有一定的区别,这首词的前面有一段小序,那么小序有什么作用呢?刚刚同学们已经读过了诗歌,咱们来做一个头脑风暴啊。
看看同学们有没有读懂诗歌。
1、整首诗歌写了一件什么事情?(遇雨)2、作者用哪两个动词描述了风雨?(穿、打)3、可见,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4、那他在雨中是什么样的服饰装扮呢?(竹杖芒鞋、蓑)那么问题来了,作者手持竹杖、脚穿草鞋在泥泞中行走,怎么能比“骑马”还“轻”呢?请同学们对学,讨论完成任务二。
四、品读赏析,领略词境(一)上片(对学:任务二)1、作者手持竹杖、脚穿草鞋在泥泞中行走,怎么能比“骑马”还“轻”呢?“轻”,并不是他“身轻”,而是他的“心轻”——是他乐观精神的一种体现。
“竹杖芒鞋”----------草野百姓的装束,也是苏轼在黄州“半是闲人半是罪人”处境体现。
“高头大马”,是官者的形象,此时此刻的苏轼,虽然担任着黄州团练副使,但却是闲职一个,他偏居荒野,躬耕自乐,相较于被贬以前的生活,自然是无官一身轻。
也自然不难理解在这场狂风骤雨乍来之时,苏轼可以在雨中吟啸徐行了吧。
(两种生活方式的比较:竹杖芒鞋的平常生活和高官厚禄胡华贵生活。
一蓑烟雨任平生PPT课件
一蓑烟雨任平生
咏志抒怀诗鉴赏
.
1
定风波 苏轼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一蓑烟雨任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 山头斜照却迎。 •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 也无风雨也无晴.
.
2
.
3
也 无 风
归 去 ,
回 首 向
山 头 斜
微 冷 ,
料 峭 春
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 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 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
悟和启示?
• “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 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
•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
9
•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 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
.
27
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 掌握生字读音; • 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 充满感情的朗读 ; •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词的意思。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合作探究,体会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朗读诗词,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感受作品旷达的意境,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作品旷达的意境,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听音频);朗读法(指名读、分组读);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温故知新法:以接龙的方式,回顾学过的苏轼诗词。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苏轼的一首诗词,看看这首诗词苏轼又为我们展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板书:定风波—苏轼)(二)初读诗歌,初悟情感1.教师伴乐范读;学生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
2.指名学生回答初读的感受。
(明确:从诗中能够感受作者的积极与乐观。
)(三)品析语句,深入情感1.自读小序,提问:从小序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明确:作者遇雨,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和苏轼。
2.教师出示写作背景。
明确:《定风波》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第三年所做。
3.你们是从哪里感受到苏轼积极、旷达的人生态度的?以语文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板书:旷达)明确:①“沙道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提问:作者和同行人遭遇了怎样的雨呢?明确:“同行皆狼狈”“穿林打叶声”。
能够看出雨非常大。
②“莫听”“何妨”这两个词语也可以体会到作者的乐观,途中遇雨,作者仍安然处之,“我行我素”。
(板书:莫听、何妨)③“竹杖芒鞋轻胜马。
”穿着草鞋、杵着拐杖在大雨中行走,仍比骑马觉得轻松。
并不是作者身轻,而是心轻,体现了作者超然外物的精神。
(板书:轻)④“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雨过天晴,回去吧,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4.看来同学们都已经体会到作者的旷达的人生态度,再次有感情朗读诗歌并同桌交流: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呢?明确:“双关”:“风雨”指的是途中所遇到的风雨,也是人生当中遇到的挫折。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31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定风波》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学习词人开阔旷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预习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1)苏轼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2)文章写作背景:苏轼生活在宋神宗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变法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弊端反对变法;变法失败,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可取之处支持变法,受到了双方的排挤和打击,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李定等人诬告将他以“谤讪新政”“毁谤君相”之罪弹劾入狱,被囚于乌台,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坐牢103天,苏轼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期间未卜生死,一日数惊。
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
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
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之事。
高中语文唐宋词5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教案语文选修《唐宋诗词鉴赏》语文
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二月二日①李商隐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②,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雨夜声。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
②元亮井:陶渊明字元亮,这里用“元亮井”指代像陶渊明那样的归隐生活。
【赏析】本诗作者的情感由乐而悲,进而由悲而怨。
前两联先写欢乐的春景;中间一折,抒发悲抑归情;末句再折,转责新滩不解人意,情感变化一波三折。
这首诗以乐景写哀思,以美丽的春色反衬自己凄苦的身世,以轻快流走的笔调抒发抑塞不舒的情怀,以清空如话的语言表现婉转曲折的情思,具有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艺术效果。
【思考】请结合全诗,简析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一、字音辨识1.单音字靖.(jìnɡ)康 朝天阙.(què) 遥岑.(cén) 鲈.(lú)鱼 堪脍.(kuài) 吟啸.(xiào) 螺髻.(jì) 寒蛩.(qiónɡ) 2.多音字藉⎩⎪⎨⎪⎧狼藉.(jí)蕴藉.(jiè) 载⎩⎪⎨⎪⎧刊载.(zǎi)载.歌载舞(zài) 乘⎩⎪⎨⎪⎧下乘.(chénɡ)千乘.之国(shènɡ) 潦⎩⎪⎨⎪⎧潦.倒(liáo)积潦.(lǎo) 二、字形辨认⎩⎪⎨⎪⎧料qiào(峭)qiǎo(悄)然 ⎩⎪⎨⎪⎧lán(阑)干jiàn(谏)言⎩⎪⎨⎪⎧lú(鲈)鱼lú(泸)州 ⎩⎪⎨⎪⎧kuài(脍)炙人口huì(荟)萃三、词语释义①料峭:形容春天的微寒。
②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③怒发冲冠:愤怒时头发直竖,把帽子顶起来。
④潇潇:急骤的雨声。
⑤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之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导入:《自题金山画像》【幻灯片】这四六二十四个字的绝命诗,沉痛地总结了诗人的一生:黄州惠州儋州,都是苏东坡的贬谪流放之地,九死一生之地。
在苏东坡的一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困顿之中,在贬谪流放之中,在苦难之中度过的。
所以要真正的了解苏东坡,必须了解他的被贬谪的生活。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dān)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幻灯片】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可见苏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旷达的。
特别是最后一句:“即使在南方那种蛮荒之地死上很多次我也不感到悔恨这里能游览到生平所见最奇异与险峻的风景也足以使我得人生充满精彩”。
今天,我们来学习《定风波》,了解他被贬谪而生活在最底层最苦难之中,又怎样保持并且修炼他那光彩迷人的优秀的精神特质,而最终成为一个纯净的伟大的人。
齐读学习目标【幻灯片】学习目标:1、品其人。
分析评价,探讨把握苏轼的形象。
2、悟其思。
研读文本,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诵读本词积累感悟(齐读之后,出示下列内容)【幻灯片】俞文豹在《历代诗余引吹剑录》谈到一个故事,提到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幻灯片】铜琵琶,即铜制琵琶,言其声调铿锵有力;铁绰板与红牙板都是古人演奏音乐时用来打节拍的乐器,前者为男歌手所用,音调响亮有力,后者一般为女歌手所执,音调细腻清脆。
所以,读本词,应该读出豪放旷达的词风。
过渡语:豪放派的词是不是就仅仅只有在写景上:博大壮阔、气象恢弘,在抒情上:豪迈奔放这一类呢?不是。
还有一种豪放,豪放在词人豁达的精神和情怀。
赏析诗词——解读小序【幻灯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
此词作于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欣赏上阕:【幻灯片】(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雨骤风狂。
(2)“莫听”、“何妨”、“谁怕”、“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莫听―超然物外何妨―镇定自若谁怕―向风雨挑战的倔强吟啸且徐行—潇洒闲适穿、打:极言雨急雨大,指风穿过树林在叶子上发出的沙沙声像,很形象,给人以十分真切的感受。
徐:苏轼在风雨中独自漫步吟诗长啸,鲜明独特的个性一下子突现出来了。
轻:他手持竹杖,脚穿草鞋,在雨中拖泥带水,不会比骑马轻便,以此体现他内心的轻松。
谁怕:怕什么呢?起强调作用,表现作者的胸怀、抱负。
上片: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
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
“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
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
词人不在意风雨,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哩!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
“莫听”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道出了苏轼的心境。
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
不妨去欣赏它。
人们都说,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那么如何才能善于发现呢?不妨学学苏轼。
我们多数人都为外界的各种不顺心的事而烦恼,不妨去学着欣赏,大不了就像学看一幕悲剧一样,其实悲剧的人生才有价值。
“何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似乎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 “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事,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
作者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本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虽然轻便,焉能与骑马之快捷相比?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是不可能轻松的,这个“轻”字分明指心情轻松,它的实质用意只能是“无官一身轻”。
一蓑烟雨任平生【幻灯片】思考:“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烟雨?这一句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赏析。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
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而“烟雨”则是江湖上烟波浩渺、斜风细雨的景象,一语双关,“烟雨”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更指人生的风雨,兼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
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的考验。
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算得了什么?表达了苏拭想退隐江湖、自在地度过一生的心愿。
“任”字含放任自由之意,见出自若、自信的胸襟。
我没有什么身外之物,下雨也只要有一蓑衣就行了,管你三七二十一。
燕子很轻盈才能飞的很敏捷。
风筝很轻,才能飞得很高。
人只有不被声名荣誉所累才能领悟人生真谛。
一个“任”字,表现出苏轼要坦然面对风雨的信心与决心。
“炼字”鉴赏策略:【幻灯片】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和运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描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情境/表感情/谈作用)参考答案:【幻灯片】这句最精炼传神的是“任”字。
1、“任”有放任自由之意,“烟雨”一词一语双关,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更指人生的风雨,兼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
(释含义、明手法)2、词人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暗示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的考验。
(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3、这句词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镇定自若、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显示出词人旷达、自信的胸襟。
(谈主旨,整体表达效果)总结人物形象1:风雨中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板书: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读下片并思考:雨停了,苏轼人生中最大的一场雨也结束了,那么在这场大雨过后,苏轼对人生有了怎样一种新的认识呢?抓住哪些字句?【幻灯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幻灯片】启示: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这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写雨过天晴、寒风吹拂、斜阳晚照的眼前景象。
刚才是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却不觉冷;现在雨停风起,反而感觉微凉;山头夕阳又送来些许暖意。
作者在逆境中看到曙光,这就是他的旷达了。
但也隐隐地透露出作者在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更加清醒、晚境或尚有望等既达观而又复杂的心情。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幻灯片】表面意思是: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深意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然物外;旷达自适,但并不颓丧沉沦。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
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三句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
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天晴后,回头看看“萧瑟处”,刚才还是大雨,现在已经天晴了,大自然就是这样,月圆了就缺,缺了有圆,反复循环。
雨后便是天晴,天晴后便是下雨。
如此循环,难道不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吗?佛说“菩提本无树,明净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你心静如湖水,全不在意外在事物的得失时,你便可以领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快乐了。
实际上,“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而“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
显然,这里的主要心态是旷达,主要意向是隐逸。
总结人物形象2:雨过酒醒后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人物形象鉴赏方法:1、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鉴赏时做到先了解作者,准确把握与诗人有关的资料,如生平经历、代表作品、所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具体的创作背景。
2、注意细节刻画,抓住人物特征。
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3、注意艺术手法的运用。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白描、烘托、对比。
答题模板: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概说)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个性等)参考答案答:1、全诗表现出一种潇洒旷达,泰然处事的文人形象。
2、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然自若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丰富了词的主旨,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有人生观.3、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 板书:雨后东坡——堪破人生晴雨的智者合作探究:【幻灯片】有人说“归”是全词的核心所在,苏轼的“归”和陶渊明的“归”是一致的吗?为什么?“归去”——回归自我面对风雨,谢灵运归去了工丽的山水诗中消磨个体生命,陶渊明归去了世外桃源独善其身归隐田园,苏轼的归去遵循心灵的指引,积极实现人生的关照和超越,在生命的左岸和右岸之间,独守那份朴拙、持重、超然、旷达的自我。
他不同庄子、陶潜,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
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
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
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
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要逃离人生。
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