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学论文

经济社会学论文
经济社会学论文

前不久,就有报道称,一款在伦敦售价3.81美元的星巴克到了北京价格变成了4.81美元,提升了26%。而北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远低于纽约、伦敦这些城市。报道还引述专家的说法称:综合来看,美国一杯星巴克咖啡的成本不会低于中国,而中国却售出了更高的价格。

报道还以星巴克2013财年第二财季报告佐证星巴克在中国的高利润率,该季度星巴克中国/亚太地区营业利润率远高于欧美地区,甚至是欧洲等区域的16.8倍。

百度星巴克历史

星巴克咖啡是1971年4月由J. Baldwin,G. Bo wk e r,Z. Sieg三人共同出资成

立,其原先仅仅为一家位于美国西雅图派克地市场的销售咖啡豆、茶叶以及香料的

小型零售店。1983年,现任的星巴克总裁霍华德.舒尔茨,当时星巴克的一名销售管

理人员,在他的一次欧洲之旅后,决定将意大利式咖啡馆的饮品以及相关经营模式

引入美国。但其经营理念与星巴克高层发生冲突,舒尔茨于1985年离开了星巴克,

自立门户开了一家意式的每日咖啡馆,使用星巴克烘焙的咖啡豆来制作意大利式咖

啡。而到了1987年,星巴克发生财政危机出售,舒尔茨筹资购买了星巴克,并且将

其改名为星巴克公司(Starbucks Corporation)。从这个时候开始,星巴克才逐渐

从西雅图的小咖啡烘焙兼零售商,逐渐发展为目前全美最大的咖啡连锁店。不仅如

此,美国人喝咖啡的习惯也随着星巴克的崛起而改变:由原先淡如水的美式咖啡逐步改变到偏好到星巴克式的重烘焙式咖啡。星巴克自1987年转型为咖啡专业连锁店

后,便不断向西雅图以外的地区发展,并且和不同品牌进行策略联盟以扩展其在北

美的版图。从1987年到1992年六年的时间之内,星巴克就由原先的11家连锁店扩

张到190家的庞大规模。星巴克的总收益也同样反映了这种超乎寻常的发展速度,

以1987、1990和1992年这三年为例:其年度总收益在1987年仅为一百三十万美元,

到了1990年就发展到四千万美元,而到了1992年其总收益高达九千二百万美元。

不仅如此,到了1992年星巴克的股票开始在华尔街上市,由于其股票市价稳定及高

收益性,博得"星钱" 之美称。之后星巴克继续高速扩张,到1999年底时,其在美国的连锁店就已经高达2200家。除此之外,星巴克在1995年成立星巴克咖啡国际

公司(Starbucks Coffee International Inc. ,简称为SCI),并且在同年以合资授权

的方式,与日本SAZABY Inc.签约,合作共同开发日本市场,然后于次年1996年八

月在日本东京银座开设了其在海外的第一家分店,从此正式踏上了国际化的扩张道路。从1996年到2000年11月底为止,星巴克总共在全世界的16个国家成立了分

店,主要开拓地区为西太平洋沿岸的国家以及中东地区[8]。另外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

趣的现象:星巴克选择开店的国家大多并不是在具有喝咖啡习惯的西方先进国家,

其几乎都是在一些所谓的第三世界国家(如菲律宾,泰国,中国等),而我们也可以

进一步发现这些所谓的第三世界国家不是所谓的新兴工业国家,再不然就是中东的

石油输出国。另外我们还可以发现星巴克在各个国家开张的时候,选择连锁店所在

的城市不是该国的首都就是该国最大的城市。这种对于未开发市场的热情和信心,

也正是星巴克不断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星巴克的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星巴克在中国价格高,在国外价格低,,用阶层消费理论分析

阶层消费理论

皮埃尔·布迪厄(Pie仃e Bourdieu)的阶层理论其关键词是"区隔"。他在代

表作《区隔:趣味判断的社会批判》一书中努力要证明的一个中心观点是:"人

们在日常消费中的文化实践,从饮食、服饰、身体直至音乐、绘画、文学等的趣

味,都表现和证明了行动者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和等级。

在布迪厄看来,"趣味无非也是一种区隔策略的理念武器,趣味作为文化习

性的一种突出表现,乃是整体的阶级习性的一个关键性的区隔标志。因之,趣味

的重要性表现在它是统治阶级场和文化生产场最重要的斗争筹码。

对于趣味和惯习,布迪厄认为由于经济状况的不同,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

体现。"统治阶级由于拥有很好的经济条件,从而表现出了追求奢侈和自由的品

味,他们重视享受和鉴赏;工人阶级由于受经济条件所限,只能具有追求生活必需品的品味,他们关注的只是消费品是否物美价廉并且满足需要。介于统治阶级

和工人阶级之间的小资产阶级具有中等量的资本,他们追求炫耀的品味。他们的

惯习具有禁欲、死板、守法以及重视各种形式的积累的倾向。"这是因为,

小资产阶级手中少量的资本能够使他们免于像工人阶级那样为了维持生存需求

而挣扎,但却不足以使他们能追求统治阶级的那些品味和惯习。他们只得表现出

对统治阶级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向往和渴望。因此,不同阶级的消费方式不光是单

单由经济条件决定的,而是由经济条件逐渐形成的阶级惯习所决定的。

最后,他将社会主要划分为三个阶级,即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主要包括工

人阶级与农民阶级在内的普罗阶级。"各种资本的实际占有量的差异使得各个阶级相互区分开来。布迪厄在自己的著作中,更重视对统治阶级的描述和分析。该

阶级在不同类型资本的占有上均居于优势地位。他指出,这一居于优势地位的统

治阶级包括自由职业者、大学教师、高级政府官员、大公司的所有者和管理人员、

艺术家、作家等。相对与这些阶级,居于劣势地位的则是工人阶级,他们拥有很

少的资本。这个阶级包括了不同技术水平的生产、服务工人和农业劳动者。居于

这两个阶级之间的,是庞大的中间阶级,这个阶级拥有中等水平的资本。''

经济学家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对现代消费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极大影响。

他在书中首次提出了"炫耀性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即"购买商品

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直接的物质满足于享受,而更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一种

满足。他认为上层阶级通过炫耀性消费以获得个人身份、地位、荣耀感的满足感。"

112l

首先,从消费目的上看,凡勃伦认为,"人们在进行消费行为的时候并不是

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价格等),而是从社会因素的考虑(心理因素)。他认为,消费本身并不是目的,消费是为了追求荣誉,人们通过消费行为来证明自己的经

济条件和支付能力,从而向周围的人炫耀以最终达到显示其地位和成就的目的。

第二,从消费的需求层次上看,消费并不是为了满足最低级的物质需要,而是精

神需要的满足。第三,从消费类型上看,凡勃伦认为,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

消费,即有闲阶级的消费和劳动阶级的消费。卑贱的阶级只应当消费为维持生存

所必需的那些事物。''{121而有闲阶级的消费,早已脱离了维持基本生活的最低

要求上升到了为了更高要求的享受。"奢侈品的消费,其真正意义指的是为了消

费者本人的享受而进行的消费,因此是主人的一个标志。一切奢侈品和生活上的

享受用品是属于有闲阶级的。''由此看来,有闲阶级的消费是用来显示他们在金钱上的优越,满足其虚荣心和自尊心的。第四,从消费方式上看,有闲阶级

的消费早已脱离了本来意义上的一般消费活动,而是一种社会的、公开的消费。

是一种为了摆阔气、炫耀而进行的消费,这种消费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奢侈性和浪

费性。第五,从消费的准则上看,不同阶层的人有着不同的消费准则,劳动阶层

只能消费基本生活用品而不能逾越,有闲阶级要消费奢侈品。他认为,"在所消

费的物品的品种、数量与等级方面,在时一间与精力的使用方面,只能与公认的

礼仪准则相适应。否则,便会受人白眼或引起指责"。由此,消费也变成了

一种社会阶级划分的重要符号。从对消费的研究这一点上看,凡勃伦突破了西方传统经济学家从经济学的角

度来探讨消费问题的方法,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人们消费行为重新进行定

义和分析。这对于消费社会学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布迪厄的阶级理论中,"惯习"和"品味"是两个经常被提及的主要概念。

他指出,"品味是对分配的实际控制,它使人们有可能感觉或直觉一个在社会空

间中占据某一特定位置的个体,可能(或不可能)遭遇什么,因而适合什么。它

发挥一种社会导向作用,引导社会空间中特定位置的占有者走向适合其特性的社

会地位,走向适合位置占有者的实践或商品。在给定了被选定的事件或事物在社

会空间中的分布,以及其他行动者就商品和群体之间的对应所具有的实际知识的

情况下,它意味着一种实际的预期,即预期了这种实践或事物所具有的社会意义

和价值是什么。,,【¨J他认为,由于拥有资本量的不同,不同阶级开始逐渐形成

不同的阶级惯习,不同品味的生活方式,表现着自己的阶级身份,明确着与其他

阶级的区别和划分。在布迪厄眼中,统治阶级具有追求奢侈、自由的品味,他们的惯习倾向于审

美、文化、鉴赏方面的消费而不是纯粹的经济消费,从而得到愉悦。工人阶级更

关心关乎生计的实际问题,他们的惯习是对生活必需品的品味,倾向于消费那些

有实际功能或用处的消费品,讲究商品的实用性。他们往往偏好一些物美价廉的

商品。但是,工人阶级的这种品味并不是因经济状况导致的直接结果,而是惯习

所决定的。就比如,一个工人即使突然得到了一笔钱,他们在消费的时候还是会

不由自主的选择那些低廉的商品。因为惯习和品味都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并不

是一下子就能改变的。小资产阶级是介于统治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阶级,他们

的资本足以使他们摆脱生存的压力,同时他们又向往统治阶级的生活。因此,他

们有着向上流动的惯习,他们的消费也显示出了追赶统治阶层的品味。

由此看来,在布迪厄的理论中,消费作为一种符号,不仅是由经济状况所决

定的,更是由阶级所形成的惯习和品味所共同决定的。"惯习"和"品味"与阶级的关系是:不同的阶级由于长时间的积累形成了不同的惯习和品味,这些不同

的惯习和品味反过来也使得阶级的划分更加明确了。布迪厄通过对不同阶级的惯

习和品味的分析揭示了不同的阶级是如何进行带有明显惯习和品味特征的消费

活动的。

星巴克的消费群体

从星巴克这一品牌名称上,就可以清晰地明确其目标市场的

定位:不是普通的大众,而是一群注重享受、休闲、崇尚知识尊重人本位的富有

小资情调的城市白领。

星巴克的价格制定一般分为如下6个步骤。

选择定价目标。作为一个以利润为目标的企业,星巴克在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

时候选择了产品-质量领先的目标,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如今的星巴克也开始追

求销售成长和市场份额的目标。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营销的公司,星巴克的定价目

标更多是心理层面上的,公司想做的并不仅仅是咖啡,而是一个网络,或者说一个

高级俱乐部。因而,其定价的结果必将是一种长期的高利润追求。

确定需求。星巴克的目标顾客群对价格的敏感度较低,需求价格弹性小,由于中国的咖啡市场还出于培育阶段,即使咖啡大幅度降价,也不会吸引很多人来购买

咖啡。

估计成本。星巴克在中国的营运成本比较容易估计,主要由两块组成,一块产

品的贸易成本和运输成本,这相对容易控制,因为主要原料的进口来自星巴克美国

总部。另外一块就是房租和人力成本,房租对星巴克的影响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

星巴克在每开一家门店的时候,都会把房租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计算投资回报。由

于星巴克的价格基本采取统一定价的战略,而且在中国的价格上升空间有限,这使

得星巴克中国的定价需要参考目标成本法,将成本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

分析竞争的成本、价格和提供物。星巴克竞争对手在咖啡定价上和星巴克基本

都比星巴克低。星巴克要保持其较高定价的主动性,就需要更多的研究如何提供其

差别化的体验服务。选择定价方法。星巴克的定价是建立在顾客对产品的认知价值的基础上。如前

所述,星巴克针对不同的细分客户,采取不同的策略满足他们的需求,通过不同的

星巴克体验提升星巴克的价值。这使得星巴克可以以数倍的价格销售他们的咖啡。

选定最终价格。星巴克采用的是一种心理定价法。把价格作为质量、品味和高

档的指标,以符合其目标客户群的特征、公司的文化和价值体系。星巴克的一杯咖

啡在中国定价是20-30元左右,因为这里有其他地方无法体验的咖啡文化,针对文化

性消费者,星巴克利用咖啡的文化内涵和体验内涵采取心理定价。

价格策略离不开对细分目标市场人群的分析,星巴克的咖啡定价偏高,这是因

为星巴克选择的是一个收入较高的有品味的追求时尚的人群,中产阶级占据主流,

由于收入较高,这部分人群的消费结构里时尚高档次产品占据较大比例,而星巴克的提供精致咖啡文化,完美星巴克体验,舒适的第三空间的定位契合了这部分人群

的价值取向,所以星巴克的高价定位是契合它所选定的目标市场的。

星巴克的高价格定位是与其带给顾客的星巴克体验分不开的,顾客消费咖啡的

同时,也消费了一种体验、一种生活方式,但是在星巴克扩张的同时,遇到了星巴

克体验淡化的危机,这也导致星巴克的高价格定位遭到怀疑,所以星巴克应该在扩

张的同时关注其带给顾客的体验和服务,这种体验和服务才是星巴克高价格定位有

力的支撑点。

本文重点研究标本为广州的星巴克连锁店。以下是广州星巴克连锁店列表。

如表1所示,星巴克咖啡连锁店的分布集中于天河、越秀两区,并且都是商务

中心地带。以天河城店为例,该店的区位位置相当优越,是广州shopping mall center,还是著名的白领集聚区域,地段相当繁华。另外沙面店很明显是为了该地域内广大的外籍人士开设的。由此易见星巴克的选点宗旨与其目标人群是相符的。级白领、老外等是他们的目标人群,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小资圈。由此可见星巴克的发展根植于高级商业地带,也即是中产阶级聚集的地方。《解读星巴克消费现象》

优雅的环境,动听的背景音乐,舒适的沙发,热情周到的服务,黄金的选址,这些

特点都使得星巴克咖啡成功地吸引并牢牢抓住了中等收入以上,追求生活品位的白领。

所有第一小组的被访者对于访谈问题的回答更加证实了星巴克在中国成功的营销策略。

陈伟(男,30岁,中国人)是中国某银行的职员,当听到星巴克,他想到的是黄金

地带的商场,原因在于几乎中国境内所有的星巴克咖啡馆都开在各个城市最繁华商业区

商场的底层。同时,他也用到了例如"小资""优雅""现代"等词语来形容星巴克在

其心中的形象。他特别强调星巴克的顾客大多层次比较高收入比教导,原因在于一般只

有这样的人才会经常出入这些大型商场并且选择在星巴克休息喝上一杯咖啡。

与陈伟相似的是,李涵怡(女,35岁,中国人)谈到星巴克时所联想到的也并非是

咖啡本身,而是侧重于感受。

"我想到文化。举个例子;就像3块钱的菜帮30块钱饭店的菜。差别就是文化.喝

星巴克就是文化.因为喝的不仅仅只是咖啡。星巴克的价格虽然不便宣。但是还处在可

以接受的范围。所以肯定做不勃常喝.不过我还是愿意多花钱去体会坐在那里喝咖啡的感觉,舶

谈到星巴克的价格问题,陈伟说:

"同中国境内其他咖啡店来说。星E克的咖啡价格比较适中。我认为大部分收入良

好的白领都是有能力支付一杯星巴克的咖啡的。但是就中国普遍的生活水平丽言.这个

价格就像当责7.一杯咖啡28到35元.都够买半个星期的菜7了"

徐育新(男,29岁,中国人)进一步补充道? "价格对我来说可以承受,在上海

北京等大城市.它的价格还算一般.但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还是比较贵的o"

高嫒(女,25岁,中国人)是一家保险公司的职员,在她心中星巴克已经是她生活

中的一部分。由于她公司的一楼就有一家星巴克咖啡,所以每天上班前或者中午休息的

时候买一杯外带的咖啡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所以当被问到对于星巴克的印象时,她最

先想到的就是方便。

"我想应该是方便。我公司楼T就有一家所以我经常去买杯钤带然后回去继续工作。

好喝。舒服.服务好,这些都是我对星巴克的印象。尽管价格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比

较贵的。但是我还是愿意付这个价格去买一杯星E克的咖啡o"

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近些年,消费星巴克咖啡已经在白领中形成一种时尚。无怪乎

在白领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不在公司那我就在星巴克,如果我也不在星巴克,

那我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跨文化背景下》

白领消费特点

"喝咖啡要去星巴克,吃冰激凌吃哈根达斯,买家具只去宜家,读书只读村上春树,看电影

只看欧洲电影...一如果你拥有这其中的几条,如果你有

一定的经济实力,如果你有一定的学历并且懂得营造和欣赏情调,你已经具备

成为小资的基本条件."

制度经济学创始人凡勃伦就从消费特征方面对其经济社会学思想进行了详

尽的阐述与评析。首先,他认为,"有闲阶级的消费行为就是对其经济能力的最

有效证明,是身份地位以及荣誉的体现。从事消费是光荣的,首先这是勇武的标

志,是人类尊严的必要条件,其次,这种消费行为,尤其是对比较有价值的事物

的消费,其本身就是在实质上光荣的。"112l''使用这些更加精美的物品既然是富

裕的证明,这种消费行为就成为光荣的行为。相反地,不能按照适当的数量和适

当的品质来进行消费,意味着屈服和卑贱。而服装更有明显的支付职能。其次,

由于消费行为能够体现人们的身份地位,因此不同的消费能力和方式就有划分阶

层的职能。最后,消费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的体现,具有阶级生活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气息。绅士们常常注意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消费活动一体现自己与

众不同的品味。"【121

布迪厄在《区隔》中讲到了法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以及各自不同的消费品味,

而《区隔》实则就是根据消费品味的不同而进行的阶级划分。他在对小资产阶级

的分析中指出,他们没有足够的资本来充分享受贵族阶级的消费方式,却又展现

出自己独特的对政治文化的品味消费和对艺术审美鉴赏的向往。

波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认为,人们从事的同常消费不是在消费物品而是在

消费符号,是一种"精神消费",是在消费物品所代表的文化和品味意义。例如

日常消费中的品牌消费就是这样的体现,品牌往往给人高品质、高信誉的印象,

而品牌消费者购买的是品牌,更是自身形象和品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人加以概括总结,主要从品味型消费、享受型消费、

时尚个性型消费和炫耀型消费这四个方面来分析白领阶层消费行为背后体现出

来的消费特征借此来证明前文中提出的研究假设。

白领阶层的消费行为体现出品味型消费的特征

布迪厄认为,由于经济水平的差异不同,阶层的品位差异也不同。拥有良好

经济条件的阶层由于早已达到了基本生存条件,因而开始追求奢侈和自由的品

味。而经济状况不佳的阶层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还是温饱问题,因此他们的品味就

表现为追求生活必需品的品味。我认为,白领阶层的消费行为正充分体现着他们

是"地位"的追求者,他们在不断用自己消费中展现的"品味"和"格调"达到

区分他们自己与其他人的目的。

通过调查,白领阶层在购买服装、手机、家用轿车的时候更看重品牌,同时

更注重品牌背后的文化和独特风格。这里的品牌其实就是在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

理论中符号所起到的作用--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消费的同时就是品味的展现:

消费麦当劳的时候其实就是在一种美国快餐文化品味的体现;消费宝马车的时候

就是一种德国汽车文化品味的体现;消费SONY数码相机的时候就是一种日本电

子文化品味的体现;消费京剧的时候就是一种中国国粹文化的体现;消费三千里

烤肉的时候就是一种韩国饮食文化的体现。人类学家曾奈斯比特这样描述亚洲新

兴中产阶级的消费特征"他们过着时髦的生活,并且要求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追求,构成了他们自觉地追寻高品质生活目标的一部分。"

12l】

通过调查,白领阶层在购买服装、手机、家用轿车的时候更看重品牌,同时

更注重品牌背后的文化和独特风格。这里的品牌其实就是在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

理论中符号所起到的作用--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消费的同时就是品味的展现:

消费麦当劳的时候其实就是在一种美国快餐文化品味的体现;消费宝马车的时候

就是一种德国汽车文化品味的体现;消费SONY数码相机的时候就是一种日本电

子文化品味的体现;消费京剧的时候就是一种中国国粹文化的体现;消费三千里

烤肉的时候就是一种韩国饮食文化的体现。人类学家曾奈斯比特这样描述亚洲新

兴中产阶级的消费特征"他们过着时髦的生活,并且要求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追求,构成了他们自觉地追寻高品质生活目标的一部分。"

12l】品味是个人生活方式的体现,也是一个阶层社会表现的方式之一。小到对食

品的喜好,大到餐桌礼仪都标志着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味。而白领们在日

常生活的举手投足都在显示的对品味和格调的追求。仔细想想我们在北京CBD

中看到最多的场景吧,一个把头发打理得干净利索,衣着一身休闲品牌服饰的中

年男子静静的坐在星巴克咖啡厅里,全神贯注的看着桌上的笔记本电脑屏幕,桌

上有一杯咖啡,旁边散放着手机,几本财经和数码产品杂志。午后的阳光暖暖的

照在他的身上,周围弥漫的咖啡的浓香和他身上散发出的淡淡的香水味,电脑播

放器中还小声播放着悠扬的音乐。他也许会在这里呆上一下午,处理着一些工作

事宜并享受着午后惬意的时光,享受着所谓的小资情调。这在普通大众看来很"奢

侈"的事,就是白领阶层的生活品味:对周围环境和氛围的关注往往或超过产品本身,他们注重的是放松心情的舒适和惬意。设想一下,如果星巴克也像快餐店

一样的熙熙攘攘和嘈杂,就不会吸引那些白领了。

通过对调查对象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认同的考察(表4-1),可以发现白

领阶层倾向于喜欢有品位的生活,比较同意这种观点的为42.86%,接近半数。同

时,也有占总数55.1%的人倾向于认同消费应该符合个人的身份地位的观点。这

说明,白领阶层由于物质生活条件良好,开始出现追求品味生活的表现。他们希

望通过高品位来体现个人的身份地位。但是,也分别存在32.65%和17.35%的人

并不认为应该注重商品的档次胜过于价格。

中国现阶段的白领阶层应该是一个比较矛盾的阶层。一方面,从理论上说,

他们所追求的品味都是虚荣的表现,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要努力体现他们与下层

的区别,他们的生活因缺乏安全感而充满焦虑。他们追求的所谓品味也是那些能

够在衣食住行上能够明确指示身份的商品。因为他们中有一部分人是从比较低的

阶层努力奋斗上来的,他们缺乏与生俱来的上层品味,又害怕继续沦为下层。另

一方面,他们其中一部分人的消费行为已经不是纯粹的经济消费,他们对品味的

理解已经摆脱了围绕物质和金钱的世俗理解,而是将品味上升到了从对艺术的鉴

赏、对审美的喜爱而获得的一种心里的愉悦感。这样一来,这种以鉴赏艺术、强

调审美的品味型消费就成为了一种符号消费,这种消费体现了他们自身的身份地

位,也进一步确立了白领阶层不同于其他普通大众的社会分层方式。

白领阶层的消费行为体现出享受型消费的特征

中国居民在消费行为倾向已经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在北京白领

们的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有人称之为"享乐主义"。具体表现为,他们的消费

需求不是来源于"生存需求",而是受到"欲望"的唆使,是通过享受寻找自己

新的生活方式。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表4.2),7.14%的被调查者非常喜欢享受消费中的乐

趣,20.41%的人比较同意这一观点,46.94%的人持中立态度,只有总数25.51%

的人反对。支持消费能带来快乐和满足感的人占到总数的50%,23.47%的被调查

者持中立态度,只有26.53%的人不认可这一观点。被调查者中64.28%喜欢高品

质的生活环境,31.63%的人持中立态度,而14.29的人表示不认同。总体看来,

人们还是喜欢享受消费中的乐趣,认为消费能带来快乐和满足感并且喜欢高品质

的生活环境。这些消费态度都能显示出白领阶层的消费呈现出享受型消费的特

征。

通过上文对白领阶层消费行为的总结也不难看出,白领阶层对一些生活必需

品需求层次的增加其实都是享受型消费的表现。对住房地理位置、建筑风格、面

积大小、交通便捷程度和社区配套设施的要求,购买家用轿车的中高档倾向,各

种高档消费品的拥有量都显示出了他们的消费行为正逐步趋向于享受型消费。另

外,消费形式也在不断的丰富和扩展,娱乐消费、健康消费、休闲消费都是某种

程度上的享受。

但是,任何形式的享受都是相对的。我们深挖白领阶层之所以那么亲睐享受

的原因就不难发现,他们在高收入的同时同样承受着高压力。高强度的工作和加

班加点对于他们是家常便饭,所以只要一有休闲放松的时间,他们就会毫不吝惜

的用来犒劳自己。领到工资或奖金的时候他们会去购物消费,周末会到近郊欣赏

风景,假期会到远方旅游散心,高兴的时候他们会去消费,不高兴的时候他们也

会去消费。消费成了他们排解压力,表达情绪的手段。在消费的过程中,商品本

身的物质属性和使用价值已经被淡化了,替代而来的是商品对人们情感和心理的

满足,给人们带来的感觉,以及它所拥有的象征意义。人们通过消费不仅是获得

商品的物质属性,更重要的是带来自己心情的愉悦和享受,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消

费者购物看环境,买东西看包装,吃饭讲排场、穿衣服看品牌的原因。

不得不指出的是,虽然白领阶层由于自身收入水平相对较高,与普通大众相

比在消费行为和范围上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但是,他们的享受型消费相比西

方国家一些奢侈的消费行为还是有节制的。一方面是他们的收入还不足以支撑他

们进行更高水平的消费,他们表面看起来风光无限,可是消费水平相对较高的他

们也同样承受着更高的信用消费及贷款消费压力。以贷款买房为例,北京现在每

套房产都超过了100万甚至达到了200万,以第一套房产首付20%来算,还需承担

将近loo万的贷款压力,而这些只能依靠每月的工资还支付,甚至有可能造成入

不敷出的状态。由此可见,北京白领们的各种经济压力还是很高的,他们在追求

享受的同时同样付出着不小的经济代价。另一方面,白领们接受的教育以及职业

的限制使他们排斥那种纯粹奢靡的物质享受。他们会不断充实自己,通过自己的

努力过上相对高品质的生活,他们懂得享受消费带来的乐趣,这种享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也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离。《北京cbd》

酒吧咖啡管迎合白领

百货商场成为中间阶层的主要购物场所,而酒吧、咖啡馆则成为这些被访

者休闲娱乐的一个重要空间。与喧哗不休、人员混杂的茶坊相比,酒吧、咖啡馆的确是上了一个档次,至少在这里你不必忍受此起彼伏、永无终结的打牌声、

麻将声,不必担心被周围肆无忌惮的大声喧哗所干扰,也不必陷于香烟云雾的

浓重包围。茶坊和酒吧咖啡馆之间就被划分为两种人活动的区域,前者是平民

化的,后者已逐渐成为中间阶层的消费空间。

"咖啡馆和酒吧,给人感觉是很优雅蛮有情调的,人坐在这里,耳边是低

缓的背景音乐,面前是浓香的咖啡,不闹也不静,一切都恰到好处。而相反,

茶坊就感觉是比较嘈杂、太吵,里面什么样的人都有。如果是要打牌、下棋的

话,可能会选择那里."

在上海,·咖啡馆和酒吧这两种风格和功能不完全一样的空间,还没有被区

别开来,甚至有些时候这是被故意设计成两者兼而有之、兼而融之的。另外,

在绝大部分咖啡馆里,咖啡的味道并不好,而且在酒吧里,酒也并非最主要的

主题。虽然不少场所被冠之以酒吧的名义,但已与原来意义上的酒吧有很大的

不同,它们中很多是洒吧、茶社、餐厅和咖啡馆等多位一体的。大多除了供应

酒类饮料,还有珍珠奶茶、汽水之类的软饮,而且到了用餐时间还供应可口便

餐。这意味着,在上海,这样的空间的出现,基本上不是因为其实用的需要,

并不是如今在上海的人忽然对咖啡或洋酒发生了浓烈的兴趣,正像"行话"语

言所揭示的,不口q"喝酒"、"喝咖啡",叫做"泡吧"。咖啡馆、酒吧,重要的

不是"咖啡"、"酒",而是"馆"、"吧"。所以,这样一种空间,指的不是实在

的消费文化,而是象征意义上的文化消费。

追溯一下上海酒吧和咖啡馆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此类消费场所是以非本

地化的方式降lI缶的,其最初的目标客户是非本地的消费群体。80年代至90年

代初,上海的酒吧和咖啡馆还只是一个隐秘的、暧昧的场所,它们常常隐伏在

星级宾馆或高级写字楼之中,或是使馆区等外国人聚居的地方,这基本上是一

个封闭的空间,有能力光顾的本地消费者群体尚未在经济和文化上做好进入的

准备。90年代中期,酒吧和咖啡馆开始进入一些本地消费群,但它们仍是以概

念的形式模糊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常被贴上前卫、另类、愤世、标新立异和

非主流的标签。直到最近,随着这一业态的缓慢演变,除了在沪工作或访问的

外籍人士,上海的酒吧咖啡馆也开始有了较成气候的本地消费群体,包括白领、

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等。尽管如此,在绝大多数人眼里,酒吧和咖啡馆并不

是一个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去处,而是让一部分人品味和享受生命的消费空间。

"用我妈妈的话来讲,这儿(星巴克l喝一杯饮料的钱,在超市里可以买上一整瓶了。但是,一样是喝饮料,感觉在这几坐着,更多的是享受一种氛围。

感觉自己是和时尚的脉搏在一起跳动,可以尽情地享受生活,然后再用足够的

激情去努力创造吧."

"好象现在在地铁沿线、闹市区、写字楼、大商场的附近,都可以找到酒吧

或咖啡馆.其实真要说味道,可能那里的东西还不如速溶的好,不过当逛街逛

累了,或是在电脑屏幕前坐久了,或是朋友来了没地方说话时,我就会自然而

然地想到它们,想去那边坐一坐,歇一歇."酒吧和咖啡馆总是同上海最洋派的一群人关系最密切,当年是文人,如今

是白领:换句话说,即便在老上海,咖啡馆、酒吧似乎也没有进入普通上海人

的日常生活。

酒吧、咖啡馆和茶餐厅,在上海只是白领、文化人的风花雪月之地。那里

演绎的不是日常生活,而是文化贵族的身份验证。他们在嗳昧的烛光之中,在

乎的与其是美酒,不如说是品味:与其说是口腹之乐,不如说是文化自慰。为

了迎合这些中产阶级的口味,上海一家家餐馆酒吧,竞相在情调和风格上做文章,乃至饮食质量倒在其次了。

"的确这些景观和日常生活无关,同一般市民无涉。上海的百姓们依然在

家里吃泡饭,在弄堂尽头议论邻居长短,在公园绿荫下练气功.他们羡慕衡山路的辉煌,知道那是另一个世界,不过,还是从下岗生活费中省出口粮,早早将幼儿稚女送去弹钢琴,为的是让下一代鸽子翻身,也可以出没于灯红酒绿之间."..."上海的酒吧和咖啡馆始终是区别身份地位和趣味而不是抹平这一差距的空间,曾经是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仍将是炫耀性消费的舞台。《上海》

经济社会学详细考试复习资料

经济社会学 第一讲经济社会学总论 学习经济社会学的意义(1)经济行为是社会行为的核心部分;(2)社会学、经济学都不是孤岛,学科发展有交叉也需要交流。 (一)什么是经济社会学? 最早的名称:1898年涂尔干《社会学年鉴》中对社会学的分类 关于经济的社会学研究(soci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economy)。 用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1、[日]富永健一:《经济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是把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分别看作社会行为及社会体系中的一种形态或下属部门。从这种观点出发,使用社会学的概念工具及理论体系,说明经济行为及经济体系的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外延的独立分支”。 2、[美]尼尔·斯梅尔瑟:1963年《经济生活社会学》:“研究社会生活中经济方面和非经济方面之间的关系,即两者是怎样交叉重叠,怎样互相影响的”。 “经济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原理和方法,探讨经济行为对于社会生活的作用,并且科学地分析经济结构和社会其他各种结构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3、中国学者孙本文《社会学原理》:“研究经济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 费孝通《略论经济学》:“传统的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市场上的商品流通、供求关系、物价起落等等,而社会上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变动,满足这些需要的物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消费的很多活动并不在市场上进行的,于是又产生了‘经济社会学’”。 1985年中国社会学首届经济社会学研讨会:“经济社会学以经济和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把经济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分析研究。既研究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后果,也要研究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 (二)经济社会学的先驱 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分支。Swedberg:“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逐渐发展成为社会学领域中充满生命力和颇有前景的一门学科。” 社会学的奠基人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等都涉猎经济社会学,并对其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卡尔·马克思(KARL MARX, 1818.5.5—1883.3.14) 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其中对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独到而富有成效的探究,指出经济决定社会总的演变。 经济社会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雷蒙·阿隆:“马克思是一个社会学家,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他是一个特定形式的社会学家,即经济社会学家”(Aron,1988:154) 富永健一:“虽然‘马克思经济学’本身并不能叫社会学,但可以说历史唯物论整个体系提出了一种经济社会学”(富永健一,1984:4) (2)马克斯·韦伯 经济社会学创始人经济社会学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经济与社会》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主要考察的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起源的关系,

社会学论文

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关系到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农村社会的和谐,关系到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是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乡风文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也参差不齐,从而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存在乡风不文明现象的原因 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加速进行,中国公民的素质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中国的文明发展程度仍处于“不全面、不平衡、低水平”的状态。农村与城市的文明差距依然很大,广大的农村面临着许多文化方面的问题,成为乡风不文明现象存在的重要原因。 1、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当前,农村与城市、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集中体现在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与城市的差距过大。长期以来,中央财政、省、市、县等各级政府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却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服务投入不大,甚至几乎是空白。必须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落后的状况基础设施投入是基础中的基础。农村基础设施普遍落后,休闲娱乐少之又少,农民空闲时间除了看电视,就是打麻将、斗地主,精神生活十分贫瘠, 大好光阴就这样白白流走。 2、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村在教育方面,无论是教育设施,还是管理水平,师资力量,都与城市有一定的差距,这必然会影响到农民的思想素质和文化水平的全面提高。同时,由于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隔代抚养小孩的现象普遍存在,孩子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即使部分孩子经过努力考上了大学,也很少有回来建设家乡的,在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了今天农民整体素质偏低的状况,具体表现为:农民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文化基础知识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社会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依据: 对象: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 依据:1、历史时代依据2、现实社会依据 第二章 1、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的概念及内涵扩展 人口规模:是指一定时间和地域内的人口总数,可以看作人口数量的同义词。人口规模受人的生育、死亡和迁移因素而发生变化。 人口结构可分为:人口的自然构成、人口的地域构成和人口的社会经济构成。 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包括人口自身及其变动、自然环境及其变动和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变动。 3、现代社会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城镇化:从乡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 逆城镇化: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 4、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和对社会的影响; 概念: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 影响:(可自述) 5、反映人口健康的重要指标;

1、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综合反映人口健康水平的基本指标,指的是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 2、死亡率:粗死亡率和标准化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是反映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6、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过程。 第一个时期是采集狩猎时期,持续约两三百万年。 第二个时期是农业时期,持续大约1万多年。 第三个时期是工业时期,距今不过两三百年的时间。 7、邓肯的POET模型。 1、邓肯POET(人口-组织-环境-技术)模型: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 响。该模型也被称为“生态复合体” 2、在模型中:(1)每个要素是与其他三个要素相互关联的;(2)任一要素的变化都会对其他三个要素产生影响。 例如:人口(P)的增加可以创造技术(T)变迁的压力以及扩大城市化(O)的需要,由此导致更多污染(E)的产生。 8、环境保护战略的演变。 1、末端治理、源头和过程控制 2、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不损害后代人满足他们自己需要的能力和条件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 3、生态现代化理论:工业化、技术进步、经济增长不仅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具有潜在的兼容性,而且也可以是推动环境治理的重要因素和机制。由工业化

城市地理学讲义 第三章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市辖区人口——地级及其以上市的“市辖区人口”指“区”的总人口,不包括所辖县和县级市。 县级市的市辖区总人口指的是县级市的城关镇人口。 全市人口——地级及其以上市包括所辖县和县级市的市城总人口。 按照人口类型 户籍人口(农业人口加非农业人口) 户籍非农业人口 常住人口——户籍总人口减去外出半年以上的本地户籍人口加上离开户籍所在地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 第三章城市化 掌握城市化基本原理 掌握城市化的类型 了解当代世界和中国城市化特征 掌握城镇化水平预测的方法 重点 城市化概念的理解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的类型 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特征 中国城镇化面临的基本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水平对策 第一节城市化的概念 一城市化定义 1城镇化、城市化和都市化 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A.Serda在他的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一书中首先使用了urbanization 的概念 城镇化——urbanization 城市化——citification 都市化——metropolitanization 2城市化涵义 城市化一词有四个涵义:1)是城市对农村影响的传播过程2)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3)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4)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 城镇化的实质涵义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的比重逐渐降低,城镇人口的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镇性状转化或强化的过程。 人口学——人口结构的转型 社会学——生活方式的转型 经济学——经济结构的转型 地理学——地域空间的转型

经济社会学知识点

经济社会学 第二章 1,经济社会学——就是运用社会学的基本框架、变项和解释模式,研究同稀缺物品及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有关的复杂行为。” 2,经济社会学以经济和社会想象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经济社会学应该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把经济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研究。” 3,主流经济学与经济社会学的比较:(论述) (1)行为者。经济学研究是以个人作为分析问题的基点的;经济社会学家研究的基点是群体、制度和社会。 (2)经济行为。微观经济学中的经济行为是一种理性的行为;而经济社会学家则认为人有不同形式的行为。经济学家的理性只是一种“有效理性”,经济学家将理性视为常量,社会学家则将理性视为变量 (3)经济行为的约束。影响人经济行为的因素:稀缺资源,偏好和技术限制,社会结构和意义结构的限制 (4)经济与社会的关系 (5)分析目的 (6)使用的方法 (7)知识传统 4,经济社会学家认为经济行为不但受稀缺资源、偏好和技术的限制,同时还受社会结构和意义结构的限制。 5,农业社会表现为对土地的拥有,而现代社会显示其地位的符号为房子、汽车、艺术品等。第三章 1,马克思韦伯将社会行动分为四种:(1)短期自利目标的工具理性行动、(2)有意识的信仰和认同的价值理性行动(3)情感行动(4)传统行动。 2,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是以宏观社会系统作为研究目标,以微观的个体行为作为研究的起点,以合理性说明有目的的行为。合理性是理性行为者的行动基础,行为者的行为原则是最大限度地获得效益。通过研究个人行为和个人行为的结合如何产生制度结构,以及制度结构如何孕育社会系统行为,实现围观——宏观的联结。 3,社会资本理论以社会网研究为基础。社会网的基本元素是接点和联系。 4,社会资本——指个人通过自己所拥有的网络及更广阔的社会结构来获取稀有资源的能力,它具有网络性、增殖性和不可让渡性等一系列特征。 5,,由于社会资本是由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构成的,迁出则切断了与原有某些关系的联系,原社区的居民可能遭受损失,因为他们无法控制这种原有关系的中断,因此,稳定的社会结构产生广泛的社会资本。 6,组织中权力的另一问题是公司中的“权力距离”。所谓“权力距离”,是在一定等级制度情形下,可以控制和能够控制别人行动的程度,以及被控制的人遵从控制所基于条件的程度。“权力距离”是公司管理模式中的重要因素,也是一种企业文化的反映。 7,有学者视群体动力学现象为“信息瀑布”,借助于所提供的信息,使私有信息公有化,从而改变另一些人的偏好。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 8,学者们对理性的概念提出了挑战,人们认为理性是有限的,即所谓“有限理性”。学者们认为,在许多情况下,由于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行动者不能克服的困难,因而追求理性最大化

136个优秀经济社会学论文题目参考

136个优秀经济社会学论文题目参考 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四年的毕业总结,许多大学生都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论文选题难的问题,不知道论文题目应该如何去定位,根据那一个方向去写,这个是部分大学生的一个通病,在这里学术堂根据网友的反馈以及大学生的需求不同,在这里以经济社会学专业为例,举例了136个优秀经济社会学论文题目,希望 能够帮助到在这方面有困难的同学,论文题目的定位非常重要,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祝各位学子毕业成功,前程似锦! 1. 生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基于门槛回归的分析 2.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现状研究--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金融 学专业为例 3. 社会经济形态视角下的屯堡族际婚姻观变迁研究 4. 中缅. 中老. 中越少数民族跨境婚姻行为的经济学思考 5. 西方对社会保障制度功能的认识:一个历史的考察 6. 河南省智力残疾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需求研究 7. 民族院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社会价值人际交往发展需求研究 8. 文化经济时代审美人类学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9.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经济类期刊管理学系列 10. 对高校经济统计基础知识的研究 11. 仪式礼物变迁的经济社会学思考--以广西田阳县龙河村那逻屯祝寿仪 式为个案 12. 试论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统计学的发展 13. 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下公共关系优化对策分析--以社会化媒体时代为背 景 14. 独立院校经济类专业应用统计学教学探索 15. 近百年来客家乡村妇女经济地位的变迁研究--以梅州市部分农村为例 16.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身体. 时间与空间的视角 17. 代际经济支持健康效应检验 18. 统计在经济和生活方面的应用 19. 老年人社会经济保障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大全 城市社会学论文是隶属于社会学论文最早的一个小分支,主要是讨论现代城市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城市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的结构组织,研究的方向是社会学中的关于城市的主题,城市社会学论文包含了城市的区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规律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提供了121条优秀的城市社会学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学习。 1. 生产服务业集聚与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基于门槛回归的分析 2. 相对资源视角下城市青年夫妻的除夕安排 3. 提高中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研究 4. 中国城市空间的治理逻辑--基于权力结构碎片化的理论视角 5. 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是如何逆转的--实践视角下的妇女家庭纵向地位变迁 6. 北京女性老年人的生活境况与社会服务需求 7. 社会资源与行动网络:精英型意见领袖的抗争逻辑 8. 在华韩国留学生文化智力对文化认同的内隐影响研究 9. 河南省智力残疾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需求研究 10. 城市景观环境对大众行为的影响 11. 大学艺术与礼仪教育渗透研究 12.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社会变迁特点及认识 13. “小地方”和“大地方”的不同世界 14. 别把时间浪费在工作电话上 15. 澳大利亚越南移民社会融入现状探究 16. 美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7.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及其服务模式建构 18. 生儿育女的福利效应:子女数量及其性别对父母幸福感的影响 19. 建设国际化社区展现杭州国际化形象 20.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农村社会空间联系分析--以武汉市黄陂区李集镇为例 21. 跨境“双非儿童”的特殊教育与康复 22.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23. 家庭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视野 24. 儿童意外伤害与儿童忽视:问题与出路 25. 农民家庭生活新秩序的建构:功能主义视角的解读 26. 我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鼓与呼 27. 城市青年的文身体验. 情感叙事与身体抵抗 28. 日本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承接主体能力建设研究 29. 中国公共记忆研究范式新思考:来自山地民族的启示 30. 浅析当代维吾尔族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 31. 浅谈哈尔滨近代城市的历史纪元 32. “摊二代”心理偏差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33. 微信朋友圈里的舆论社会学 34. 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 35. 发挥乡贤文化多元治理效应的时代背景和路径选择 36. 中国城市居民个体社会地位与伦理行为关系研究 37.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在城市研究中的独特性 38. 城市在马克思的历史叙事中的地位 39. 马克思关于城市的核心见解及其当代意义 40. 标准化的存在感觉与影响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第十二章 社区讲义

第十一章社区 讨论:社区在你的心目中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影像? 第一节社区的概念与理论 ●一、什么是社区 ●1、社区概念的来源与演变 ●Community and Society ●《社区与社会》————藤尼斯 ●至滕尼斯之后,社会学家从各种角度对社区概念进行界说。基本上可以把社区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从功能主义观点出发,认为社区是由相互关联的人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组成的社会共同体; ●一类是从地域出发,认为社区是在某一特定地区内共生的有组织的人群。 一、什么是社区 社区概念的涵义: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它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l)社区总要占有一定的地域;如集镇、村落等,其社区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然而,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从社会学角度看,这个“区”乃是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在同一地理空间可以同时存在许多社区。 (2)社区总离不开一定的人群。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 (3)在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在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如共同的文化传统、民俗、归属感等。他们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 (4)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人们在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各项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产生互动,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并由此聚居在一起,形成了不同形态的社区。 社区的历史演变 ●早在社会学者形成社区这一概念之前,社区这种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现象就已存在。人类总是合群而居的。人类社会群体的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地理区域,具有一定地域的社区就是社会群体聚居、活动的场所。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是农业发展的产物。 ●在远古游牧社会中,居民逐水草而居,并无固定的住地。严格说来,那时的游牧氏族部落只是具有生活共同体性质的一种社会群体,不是今天所说的社区。 ●其后,随着农业的兴起,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需要定居于某个地区,于是出现了村庄这样一种社

经济社会学读书笔记

?经济社会学:用社会学的传统分析解释经济现象.强调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在经济中作用,是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互动中发展起来的学科.基本假设A效用最大化假设B偏好变化假设.视角:C人际关系把握个人行为视角D强调相对地位敏感性E制度分析视角 ?研究策略:A理性选择社会学.古典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若干核心要素结合起来考虑;B新经济社会学.在社会学分析框架和概念的帮助下分析;C社会经济学.利用社会学等其他社会科学视角解决;D PSA经济学.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发现直接综合进经济学模型;E交易成本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基础上对组织形式统一分析,理解制度界定与变迁 ?基本概念:资源稀缺性-基本前提,稀缺程度影响合作冲突\制度安排;行为假定-理论模型基础;制度-核心问题;组织-制度是组织的内在结构;社会均衡-制度和秩序存在必要条件 ?行为假定四个角度:A效用最大化(5假定a各种行为目标统一于效用最大化目标b信息完全性不是必要前提c效用评价有完备性d可传递性e各类决策主体行为统一)B他人状况直接影响个人(个人效用受社会网络内外他人影响);C有限社会化(人们并不是完全在效用最大化原则下做选择,有时会不假思索依据惯例行动,人们在不同程度的遵守社会准则同时,保持效用最大化选择的行动空间);D嵌入性(人的有目的性行动是嵌入在具体的正进行的社会关系系统中) ?制度:一个社会中人们相互作用的规则,是人们在确定相互关系时施加于他们身上的一种约束.作用:A通过提高人们行动的代价或收益,约束行为;B引导行为激励作用.正式制度有意建构的\明文规定的\通过系统组织来保障和实施的.非正式制是通过一代代的教诲模仿\积淀演化的. ?组织:稳定互动\协同行动的群体构成了组织. ?社会均衡:所有人都在其所面对的各种约束条件下,做出了效用最大化选择,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通过单方面的改变他自己的行动来增加效用.(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社会最优,不一定会形成社会制度和秩序) ?基模·价格:在资源交换过程中,对不同资源的交换比例形成的合约. ?相互影响假定和需求:∵A价格水平具有社会阶层区隔标志的含义B高社会阶层成员会因低层与其购买同样产品而产生负效用,低层不避讳.∴价格下降到一定程度,较高层消费者推出,低层进入.社会分层结构和需求∵C一个社会分层结构是金字塔中上层少于下层D中产以上阶层每个人和低阶层每个人购买数量相同.∴价格下降,下层人士需求会大于上层人士退出的影响. ?网络和需求匹配机制:传统供求模型(市场无摩擦假定\价格传递供求双方所需充分信息假定\社会成员拥有无差别信息获取机会假定)匹配问题无关紧要.∵供求双方的沟通存在障碍;供求双方不仅仅关心价格还关心其他,价格传递的信息是不充分的,获取机会也不同∴匹配机制来解决匹配问题∴人际关系网:信息很大程度上作为其他社会过程的副产品被传递,人际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信息完全是通过与市场行为不相干的社会过程传播的. ?社会互动下的市场需求:需求的连带外部性,个人需求受他人影响(正-负效应)A从众:群体规模\比例\价格\个人因素(社会特性)影响,从众行为并不是必然结果,高阶层可能从众于低层B求异:需求与价格弱化器,求异在基本形态上并不排斥从众,求异行为也可能产生示范效应引发从众,求异行为本身也会演变成从众. ?受他人影响的个人偏好:偏好是个人的心理秩序,与生俱来的心理特征,后天环境内化有关∵假定商品多多益善\偏好可传递,无差异曲线表示是消费者获得相同效用的商品组合∴无差异曲线是考察消费者偏好的工具,他人状况带来的正负效应刻画了消费者和他人的关系 ?创新:是实现经济要素的重新组合.五种情况:A采用新产品或某种产品新特性B采用新生产方法(经验上未鉴定)C开辟新市场D新原料供应源E新产业组织. ?创新与社会互动:绝非单独行为,而是通过复杂的社会过程实现的,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使用者的建议\技术开发者与投资者的互动\研究者之间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交流都发挥作用.创新过程分布在使用者\制造商\供应商等人中.非正式交流:A创新的主体间并非毫无保留的交流B交流具有互惠性,非正式交流网络中贡献自己的思想,也能同时听取和捕捉他人的思想激发灵感(机会主义者自然会被排挤出局)C提供咨询和劝告能获得社会回报-服从和赞誉D获得赞誉和服从可以看做是自身富有的信号,获得更多创新互惠的机会. ?创新与制度:制度内涵的激励影响创新:产权制度\权利保障\尽快获利的资本市场制度

社会学重点资料

社会学复习概要 名词解释: 1、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特有的心智素质,是对个人经验和广阔的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强烈意识,使我们能够摆脱狭隘的个人观点,在思想上更清楚地认识个人活动和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使我们能够探索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生活方式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模式之间的错综复杂的联系。 2、结构功能论:该理论从系统的角度考察社会生活,把文化或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整体的各部分都发挥一定的功能并相互依存。 3、冲突论:冲突是每一个社会都无法避免的,是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权力分配和社会报酬分配的不均是冲突产生的根源;冲突对社会的作用不仅具有破坏性的一面,而且还具有建设性的一面。 4、社会唯名论:该理论认为,社会只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单纯的名称,唯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社会的研究对象是个人及其各种共同的或相互的行动,只有这样才是研究了社会真实存在的现象,而不是一个虚化的社会。 5、社会唯实论:、该理论认为,社会是超越人类个体的客观存在物,是真实存在的实体;社会并非一个虚化的、纯粹抽象的概念,而是对一种真实的客观现实的反映,社会不仅是象物理世界那样实实在在的存在着,而且还凌驾于社会中的个人之上,并因此而外在于个人,不受个人的影响。、 6、社会地位:指任何具有从社会角度规定了的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位置,通常是根据财富、声望、权力和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和多寡作出的社会排列。 7、社会角色: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8、社会群体: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共同认同感和团结感的人所组成的人的集合,群体内的成员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享有着特定的目标和期望。 9、机械团结:、即依靠社会成员担任相同的社会角色和遵循共同的价值观念来维持社会团结的一种模式。 10、有机团结:、即依靠社会成员高度专业化的角色,因而相互依存来维持社会团结的一种模式。 11、文化模式:指多种文化特质或多个文化丛经过长期的接触、融合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系统。 12、文化堕距:指文化丛中的一部分落后于其他部分而呈现呆滞的现象。 13、社区:“社区”是这样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性社会,其成员共同拥有一个地域环境,他们的主要社会活动或者生活方式属于同一类型,并通过与其成员的经常互动来满足他们的需要。

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1.最早把经济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名称记录在册的是涂尔干。 2.波兰尼著有《大转变》。 3.马歇尔的经济社会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1)偏好是如何产生的。(2)行为理论。(3)组织作为生产的第四要素。 4.新经济社会学有两个基本的社会学假设:一个假设是认为行为总是被社会定位的,不能仅用个人的动机来解释行为;另一个假设认为社会制度不可能自发形成,而是社会构建的。 5.中国经济社会学重建的特点:(1)移植性(2)应用性(3)学科性 6.有限理性的概念是阿罗提出的,他认为有限理性就是人的行为“是有意识的理性,但这种理性有时有限的”。 7.科尔曼的“理性人”假设是指“对于行动者而言,不同的行动(在某些情况下是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效益’,而行动者的行动原则可以表述为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益”。 8.社会优化::在理性选择理论中,如果双方自愿交换没有外在影响的资源,双方均能获得较多的利益,没有任何一方被伤害。如果这种交换发生在非竞争的结构中,交换率将在一定范围内浮动。在这种结构中,所有使双方获利的交换完成后,便达到一种最佳状态。这种状态就是社会优化(或称帕累托优化)。 社会均衡:是一个由所有参与人组成的最优战略组合,也就是说,在给定战略情况下,没有任何单个行动者可以单独行动,同时也没人去积极地打破这种均衡。两者的异同:74 9.理性选择理论是建立在下列假设上的:第一,理性选择理论假设个人是自身最大利益的追求者;第二,假设在特定情景中有不同的行为策略可供选择;第三,行动者在理智上相信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结果;第四,行动者在主观上对不同的选择结果有不同的偏好排列。 10.第一个对社会资本做出系统分析的学者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 11.两种类型社会资本定义视角:一种是将社会资本看做封闭网络中的信任、互惠和规范网络;另一种是将社会资本看做开放网络中的信息和影响力。 两种视角的共同点与区别: 区别:集体层次的社会资本强调社会资本是一种公共物品,即个人所投资的社会资本可能使他人收益,而个体层次的社会资本强调社会资本是一种个人投资。前者关于集体性社会资本的假设前提——封闭型和紧密性是社会网络的必要条件,而后者则认为松散网络和不同社会网络之间的桥梁对促进信息流和影响流具有关键作用;前者侧重团体内部关系,体现为“联结”形式的社会资本,后者侧重于团体外部关系,体现为“桥梁”形式的社会资本。 共性:它们都突出了社会资本不同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特性:社会资本不是被个人所占有,而是存在于两个或多个行动者之间的关系之中;社会资本能促进行动绩效,无论是对于个体行动而言还是对于集体而言。二者的分歧实际上是一种互补:流通于集体和封闭网络中的社会资本的关键要社会资本的关键要素素是信任,流通于个体和开放网络中是信息。

经济社会学课程大纲

《经济社会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讲课学时:48 实验(上机)学时:0 学分:48 适用对象:社会工作本科生 先修课程:无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在介绍经济学和社会学相互关系的历史的基础上,着重展开有关两个学科建设性互动的讨论。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对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互动中发展着的一些重要研究领域有所了解;锻炼学生跨学科思考的能力;探讨各种理论的前提和解释边界,借以提高研究者的学术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经济社会学是当前十分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其最富活力之处在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开始出现有建设意义的对话,并由此产生了一些有潜力的理论生长点,出现了一些可资继续开掘的研究成果。 近一个世纪以来,主流经济学已经演变成一个逻辑相对严密的体系。许多经济学家已经习惯于在这个严密的体系中进行思考,对某些基本假设习以为常,而疏于

对在假设中被排除的因素进行深入的思考。而这些因素,很可能在现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若反观社会学,却常常可以发现对这类因素的关注。因此,与社会学对话,有利于使经济学的理论模型更加逼近现实。 对社会学来说,它虽然有比较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思想,但却缺乏对理论的更为严密、精确的陈述,特别是欠缺对于理论前提的思考;此外,由于“剩余策略”的影响,也使得社会学在需要面对人类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现象——经济生活现象时,显示出力不从心。和经济学开展有建设意义的对话,至少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对社会学学科本身的局限加以弥补。 本课程在介绍经济学和社会学相互关系的历史的基础上,着重展开有关两个学科建设性互动的讨论。课程中所选择的阅读文献,都是有理论代表性的。 本课程遵循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特点进行课程设计,作为学科基础课,注重以社会学的视角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使得学生对作为现代社会重要内容之一的经济活动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教授的过程中,强调以理论为经,经验现象为纬,帮助学生构筑经济社会学在知识、理念等方面的基本框架,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夯实基础。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黑体,小四号字) 以表格方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宋体,小四号字) 教学课时分配

社会学结课论文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近年来我国的食品领域频繁发生安全问题,像2003年含敌敌畏的金华火腿,对肠食道胃粘膜有影响,可能致死;2004年阜阳劣质奶粉:“大头娃娃”,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力低下,严重可致死;2005年碘超标的雀巢奶粉,影响甲状腺功能;2006年含瘦肉精的猪肉,人食用会出现头晕、恶心、手脚颤抖,甚至心脏骤停致昏迷死亡;2008年含三聚氰胺的婴幼儿奶粉,可能导致肾结石,肾衰竭等泌尿系统疾病,严重者可致死。以及近年来一直困扰在人们心头的地沟油,人食用后会破坏白血球和消化道黏膜,引起食物中毒,甚至致癌,像此类事件多的难以计数,被发现的也许只是一小部分,到底还有多少有害食品被我们在食用着呢? 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得不让我们好好的进行反思,食品安全恶化到如此程度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是人们的道德素质的滑坡,还是庞大利益的驱使,还有有关部门监管不力,还是国家的立法还待完善等等等等。 下面我们就从以上所谈的几个方面做简要分析: 第一人们道德素质滑坡 我们先来看看近年来发生的除了食品领域的问题外,,看看其他方面有关道德滑坡的事件。 事件一 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人来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鉴定后构成8级伤残,医药费花了不少。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老太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 彭宇表示无辜。他说,当天早晨3辆公交车同时靠站,老太要去赶第3 辆车,而自己从第2辆车的后门下来。“一下车,我就看到一位老太跌倒在地,赶忙去扶她了,不一会儿,另一位中年男子也看到了,也主动过来扶老太。老太不停地说谢谢,后来大家一起将她送到医院。”彭宇继续说,接下来,事情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老太及其家属一口就咬定自己是“肇事者”。 2007年9月4日下午4点半,鼓楼区法院一审宣判。法院认为,本案主要存在两个争议焦点: 1.彭宇与老人是否相撞 2.应赔偿的损失数额问题 法院认为本次事故双方均无过错。按照公平的原则,当事人对受害人的 损失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此,判决彭宇给付受害人损失的40%,共45876.6元。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docx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 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 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

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一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新经济社会学理论视角探究

新经济社会学理论视角探究 摘要:西方的新社会经济学对经济市场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为了描述经济市场的运作机制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目前,我国对经济市场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借鉴国外经济市场的研究成果,其会对我国市场研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分析新经济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总结新经济社会学研究所涉及的领域,并且对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视角进行研究。 关键词:新经济社会学;理论视角;分析研究 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来源于社会网络分析,学术的传承涵盖了不同的知识领域,新经济社会学通过经济的方法来对社会进行研究,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人。社会人是在经济问题逐渐复杂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在社会生活中担任重要的角色,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有利依据,避免了人们一味追求利益而在经济社会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新经济社会学主要通过网络理论研究及组织理论研究来研究社会发展趋向,在连接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上起到决定性作用。 一、新经济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经济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中期,但是社会经济学以一门学科的形式出现是在20世纪初,通过学者们的研究与讨论而形成。西方的新经济社会学不能够把离散的经验研究成果有效地结合起来,只是一味地注重经验研究。伴随着西方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活动的复杂

性逐渐表现出来,许多经济学家开始反思新古典经济学的主流地位,主要从研究社会方面对经济学进行扩展。经济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理论以及方法来探索经济行为和经济体系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一个新生的学术流派,许多特性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社会学。新经济社会学伴随格林兰诺维特发表的标志性论文“经济行为和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同时诞生,主要是指用组织理论、网络理论以及文化理论来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社会学取向。新经济社会学得以迅速地发展,与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以及学科之间的融合趋势是分不开的,新经济社会学的逐渐兴盛是结合了社会学与经济学等多门研究成果。当今社会,教育、婚姻、犯罪等领域逐渐受到人们关注,许多领域的研究导致研究者忽视了基本概念,概念本身的模糊性使研究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分歧,新社会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核心的主题上,关于经济生活中的其他领域还没有受到人们高度重视。这种现象表明,我们还有大量的研究要去做,新经济社会学的发展要不断吸收与借鉴政治、文化等学科的思想,为了主题研究获取全新的发展动力。尽管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者有着不同的学术兴趣与研究视角,所持观点也各不相同,但是对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势必会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新经济社会学所研究的领域 1.网络领域研究。新经济社会学中的网络理论认为,经济行为是嵌入到社会网络中的。网络理论分析认为,个人的行为与决策是与社会情境融合在一起的,必须用嵌入来说明社会现实与个人行动之间所存在

资本市场论文社会学论文

资本市场论文社会学论文 社会资本对职业成功的影响综述 摘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如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求得生存个人的长远持续发展,并逐步去实现个人的理想和价值,是个人职业成功的核心问题。本文对社会资本对职业成功的影响,整理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就社会资本对职业成功的影响研究进行文献综述。 关键词:社会资本职业成功社会网络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职业对于人们的意义,从过去到现在,已经有所变化。总体上,职业对我国大多数人而言,还是一种谋生的手段(龙立荣,2003)。只对少部分人而言,职业是实现人生理想、价值抱负,满足人生多种需求的载体。因此,在职场中如何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求得个人的长远持续发展,并逐步去实现个人的理想和价值,始终都是一件头等的大事。 影响职业成功的因素很多,如个人的努力程度、能力因素、性格因素、环境因素等等。在组织行为学、管理学和职业生涯研究的领域中,作者对影响职业生涯的诸多因素进行了考察,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口学变量,如年龄、性别差异、种族、婚姻状况等对职业生涯的影响;二是人力资本变量,如个体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工作时间、知识与技能等;三是个体差异变量,如动机、智力、人格、

气质等因素;四是组织变量,如组织性质、组织规模、上级支持等对个人的职业成功的影响。 在新经济条件下,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社会环境的变化,在研究影响职业成功的影响因素领域,社会资本概念悄然兴起,并引导人们将目光投向更为广泛的社会背景中,来审视个人的职业生涯成长以及与组织发展的关系。 1 社会资本概述 社会资本概念颠覆了亚当﹒斯密将资本概念仅仅局限于“物质资本”的范畴,肯定了人丰富的社会需求,以及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对理性选择及人的行为的制约作用。“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使非正式组织、信任、合作、社会支持、社会交换、社会资源、嵌入、关系契约、社会网络等概念都可以正式归于社会资本的分析框架。 Jacobs是对“社会资本”这个概念有重要贡献的学者,Jacobs(196l)在对城市社区的研究中,高度重视城市中邻居的存在和功能,及其以后发展过程中强的网络和交叉的人际关系的存在和功能,这些因素为在城市中社区的信任,合作和集体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在家族关系中和在社区中隐含的资源的集合的使用也表明个人社会资本的重要性。作为对一种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学者们开始形成对社会资本广泛的研究和测量。 Bourdieu(l984)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某种持久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