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与技术创新能力内涵演进

合集下载

创新型企业的内涵与特征

创新型企业的内涵与特征

创新型企业的内涵与特征创新型企业是指在市场竞争中能够不断引领行业发展,通过创新技术、产品及商业模式等方面获得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企业。

创新型企业不仅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还能主动创造需求,推动行业不断演进。

创新型企业的内涵与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创新型企业在技术方面具有前瞻性和独特性。

创新型企业注重技术研发,不断引入前沿技术和知识,通过自主创新或合作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

这些企业通常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研发团队,积极投入研发投资,培养员工的技术能力和创新意识。

其次,创新型企业以市场为导向,重视用户需求。

这些企业通过深入了解市场,准确把握用户需求和行业趋势,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同时,这些企业注重产品的差异化竞争,通过技术创新和设计创新,提供独特的产品体验,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第三,创新型企业具有敏捷的组织结构和灵活的决策机制。

创新型企业通常拥有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减少层级和决策路径,提高决策效率。

这些企业注重团队合作和跨部门协作,鼓励员工自主创新和提出新的想法。

同时,创新型企业也经常与合作伙伴和生态系统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创新和发展。

第四,创新型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和组织氛围的建设。

这些企业注重员工的创新能力培养和激励机制的建立,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激发员工的潜能和创造力。

同时,创新型企业也注重企业价值观的传承和宣传,强调创新、开放、合作和共享的价值观念,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和组织氛围。

第五,创新型企业注重持续创新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创新型企业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断进行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这些企业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和提升能力,倡导开放和包容的学习氛围,与行业协会、高校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引入外部专家和顾问,汲取外界的智慧和经验。

在现代社会,创新型企业被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引擎。

这些企业以其创新能力和创造力,为社会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为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

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
2.创新新颖度的判别
《奥斯陆手册》提供了判别创新新颖度标准的 三个层次 :对企业而言是新的、对市场而言是新的、 对世界而言是新的。
最低层次是对企业而言必须是新的 ;较高层次 是对市场是新的和对世界是新的 ,它关注的是某种 创新是否在市场或产业或世界范围内为首先实现。
3.创新的内涵
创新定义的演变展示了创新方式的不断发展 与创新内容的不断丰富 ,但创新的本质始终不变 , 就是强调 新知识、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 在技 术活动中创造出新的经济价值 ,获取经济利润 。
模仿创新是一种基于引进技术基础上,通过学习、分析、 借鉴进行的再创新.这种模式的创新具有技术上的跟随 性、研究开发和竞争对手的针对性、创新资源投入的集 聚性等显著特点.它能为企业降低研究开发成本、缩短 研究周期、提升市场适应力.模仿创新是提高创新能力 的主要途径,是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地区普遍采取的方式.
立式电脑车床
(2)基于技术创新源分为原始创新和模仿创新
原始创新是指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 技术等创新成果,它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 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独有的发现或发明并取得商 业化的成功.原始性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也是难度最 大的,需要大投入、雄厚的技术基础、还要承担高风险.
(3)基于技术创新的新颖程度分为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
渐进性创新指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和完善引起的渐进性、 连续的创新.它在技术原理上没有重大变化,只是根据市 场需要对现有产品或生产工艺进行功能上的扩展和改进. 如功能不断扩展的手机.
根本性创新指技术有重大突破的技术创新,往往与科学上 的重大发现相联系.这种创新是非连续的,有可能对产业 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创造出一个新的时代.如信息技 术开创了信息时代,使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协同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研究——以新能源企业为例

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协同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研究——以新能源企业为例

1引言全球经济正向知识经济转变,这使得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3年)》再次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并将推动实施惠企创新政策和将创新要素聚集到企业中作为重要的工作方案,表明企业将继续依靠技术创新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技术创新对企业成长的推动作用不可否认,其能够帮助企业获取关键资源,以支持后续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从而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并积极影响企业的成长[1]。

同时,商业模式创新也被认为是将技术创新转化为商业价值的重要战略。

学界强调,成功的创新企业必须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的商业模式,即以自身核心能力为基础,通过增减、整合和创新产业价值链的某个环节,试图实现价值创造、价值传递和价值实现[2]。

作为企业两大重要的创新战略,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作用可以促进企业资源流动、增强与利益相关者的联系,进而推动企业成长。

因此,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值得深入探讨。

2文献综述2.1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协同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作为企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战略,二者之间的协同互动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

主要集中于协同演化和协同作用效果方面:一是协同演化方面。

纪慧生等[3]发现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存在3种动态演化模式———简单线性模式、反馈控制模式、复杂系统模式,并认为二者的有效协同是企业竞争力持续提升的关键。

二是创新协同作用效果方面。

Aagaard et al.[4]研究发现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同时,商业模式创新可以将核心竞争力转化为短期的竞争优势,只有协同好二者的关系,才能让短期竞争优势迭代升级为长期竞争优势,以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

2.2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协同与企业成长基于企业成长视角,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协同是企业改善研发、生产及运营等各个环节的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创新协同效应的成长过程。

一方面,异质性资源的获取和配置构成了企业成长的内生动力。

技术创新的内涵与核心

技术创新的内涵与核心

技术创新的内涵与核心摘要:本文通过国内外对技术创新概念的不同理解,重点对技术创新的内涵和核心的介绍,以及技术创新对我国现代建设的重要影响。

技术创新理论是一种以科学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一体化发展的理论。

技术创新不仅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也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

关键字:技术创新,新概念,内涵,核心一、国内外对于技术创新概念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一个相对独立的因素。

在20世纪初期,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eter)从马克思有关技术进步在长期增长中的核心作用和有关技术进步的连续性和演进性那里得到了有关技术创新的最初启示,打破了经济理论研究上的僵局。

他以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和概念框架来系统地研究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

熊彼特关于经济增长非均衡变化的思想首先反映在其1912年德文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此书在1934年译成的英文版中,使用了“创新”(innovation)一词。

熊彼特在1928年首篇英文版著作《资本主义的非稳定性》中首次提出了创新是生产函数或供给函数的变化,或者说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样一个过程的概念,并在1939年出版的《商业周期》(“Business Cycles”)一书中比较全面地提出了创新理论。

在熊彼特看来,“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指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也是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企业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

关于技术创新定义的代表性的观点还有,技术创新是首次将科学发明或研究成果进行开发并最后通过销售而创造利润的过程;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提出,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商业化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包括设想的产生、研究方法、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技术创新是一种设想成为在工业或商业活动过程中销路好的产品或改进的产品的交换;德鲁克认为,创新的行为就是赋予资源以创造财富的新能力。

如何进行创新和技术创新提升和能力扩展

如何进行创新和技术创新提升和能力扩展

如何进行创新和技术创新提升和能力扩展创新和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提升产业竞争力。

但是,如何进行创新和技术创新提升和能力扩展呢?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

一.建立创新文化创新是需要一定的文化土壤支撑的。

企业应该鼓励员工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且在想法的实践中,发现并积累零散的知识和技能。

这样,企业就有了想法输出和知识积累,后续的创新就更容易了。

创新文化的建立,也需要企业制度的支撑。

例如,企业应该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创新空间,鼓励员工参加创新竞赛以及知识分享会,提高员工的参与度和热情。

另外,企业还应该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让员工能够有机会认识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创新潜力和创新能力。

二.把握技术发展方向技术是创新的基础。

企业需要密切关注技术发展前沿,积极了解技术应用趋势,这样才能够在技术创新领域具有优势。

为此,企业应该加强技术研发和市场调研,及时动态地了解市场需求和技术变化,增强企业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同时,从技术发展的角度出发,企业也需要思考如何利用现有技术进行创新和开发。

例如,通过对核心技术的演进,发掘新的技术应用领域,利用成熟技术的组合创造新的技术,扩大产品差异化的市场竞争力。

既能够将企业的技术实力发挥到极致,也能够带动其他相关技术的发展。

三.加强组织管理组织和管理对于企业的创新能力也有很重要的影响。

优秀的管理者应该加强项目管理,提高团队协作和相互协调的能力,为企业创新和技术创新打下良好的组织基础。

同时,企业应该优先考虑选聘具备创新能力和敏锐度的人才,培养应变能力强的管理团队。

另外,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也应该持续优化。

通过合理设计组织架构,加强信息沟通和资源整合,企业可以减少重复投资和效率浪费,提高企业的运转效率和创新能力。

四.深化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也是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

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三要素

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三要素
网络 利用能 力j个方 面进 行分析 。 2 . 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构成要素 : 动态能力

原创 能 力 企 业 制 造 新 知
。 。 。 l , 。
动 态能 力理论 的代 表 人物 蒂斯
( T e e c e)等 将 动 态能 力定 义为企 业
整 合 、构建 、重新 配置 内部和 外部
因此 技 术创 新动 态能 力 南 要
从 动 态 能 力 理 论 m 发 ,资 源 ( 竞 者 管理 支持 其演 进 ,发挥 作用 的过 争 )能 力是 企业 的常 规能 力 ,可 以 帮 助 企 业 获 得 操 作 上 的 匹 配 ,( 创
程是 改 变组织 现 有知识 资 源结 构 的
态能 力 南技 术创 新 投 入 、技 术创新 外部 创新 网络 的网络 能 力。外 部 知 产 与技 术创 新转化构 成 。 综 合 已有 技 术创新 能 力观 、知 识 和创 意需 要与 企业 内部创 新 知识 和资源进 行 有效 整合 ,这 个过 程是
适应 性 分析 人手 ,对企 业技 术创 新 识 观 、企业 能 力观 、资 源观 、知识 建立 在 对外 部知识 吸 收消 化 的基础 动态能 力进行 全 面系统 的 界定 ,并 基 础观 、吸 收能 力观 和动 态能 力观 上 的 ,对 企 业 已 有 知 识 和 能 力进 行
二 、企业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构成
企业 技 术创新 动 态能 力是 为适
应 当前技 术创 新 网络 化和 系统 集成
化 的Hale Waihona Puke 征 而提 的 首 先在 当前 技
术创 新模 式 下 ,企业 在 技 术创新 过 程 中 强调 企 业 外部 组 织 ( 供应商 、 客 户 、大学 科研 机 构等 ) 参 与企 业

关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的理论综述

关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的理论综述

内容摘要:自主创新能力是关系一个国家和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对国内学者对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定义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发展路径、体系指标、政策建议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同时指出可能对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自主创新能力,研究,理论综述目前,我国经济建设正处于人均GDP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重要历史时期,资本、土地、劳动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呈递减趋势,而体制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创新与科技创新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我国的资源禀赋也决定不可能再走以往大量消耗能源、资源换取工业化发展的道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应当让自主创新成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经济整体效益、有效保护环境的基本途径。

尤其入世以后,我们只有努力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安全。

国外学者一般研究创新的相关问题,对自主创新涉及很少,自主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是我国等后来国家在追赶中提出的相对概念,更加强调自主性、原创性,也更加符合我国的现实情况,但是创新与自主创新在本质上具有相关性和内在统一性。

本文立足于国内学者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定义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发展路径、体系指标、政策建议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同时指出关于自主创新能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一、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意义二、自主创新能力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对其特征和影响因素的把握有助于理论界和实业界更好理解其内在关系,为指导企业发展提供依据。

尹洪斌(2022)指出基于对自主创新的本质认识,其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目的性。

这种目的性具有时代性和发展性,贯彻于自主创新过程的始终。

如经济技术的创新的目的就是产生新产品、新工艺,促进产品产量的提高和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效益、创造财富。

2.变革性。

自主创新是对已有事物的改革和革新,是一种深刻的变革。

企业创新技术总结汇报

企业创新技术总结汇报

企业创新技术总结汇报
近年来,我们企业在创新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此我
将对企业的创新技术进行总结汇报。

首先,我们在产品研发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通过不断引进
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我们成功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满足了市场对高品质、高性能产品的需求。

同时,我们还加大了对
产品的改进和优化力度,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为客户提供
更好的用户体验。

其次,我们在生产工艺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通过引进智能
制造技术和自动化设备,我们成功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数字化。

这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还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此外,我们在信息技术方面也有了新的进展。

通过建设信息化
平台,我们成功实现了生产、销售、采购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共享和
协同,提高了企业内部的运作效率。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数据的
管理和分析,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

总的来说,我们企业在创新技术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创新技术的投入,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们也期待与更多的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创新技术的发展之路,共同推动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路径及其效果分析——以上海高技术企业为例

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路径及其效果分析——以上海高技术企业为例

到了企业对过去资源配置的利用和开发 ,它是将创 新和企 业 的技 术 资产进 行整合 的过 程 。因此 ,从 企
业能 力理论 的角度来 说 ,笔者 认 为 ,技 术创新 能力 作为 一种重要 的能 力是 能够从 企业 内部 来解 释一 个 企业 比另一个 企业 做得更 成 功的关 键 因素 。
2 1年 9月 00
经 济 论 坛
E o o c Fo u c n mi r m
S p 01 e .2 0
总第 4 1 8期
第0 9期
Ge . 8 NoO n4 1 .9
高术业术新力展径其 果析 技企 技刨能发路及效分
以上海高技术企业为例
文/ t赞 娇 张 瑜
【 摘 要 】近十余年来 ,上海市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成为经 济发展的新 引擎。本文从企业能力理论这一
本 文 中所定 义 的高技术 产业 ,指 的是 《 中国高
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中所统计 的包括医药制造业 、
航 空航 天器 制造业 、电子及 通信 设备制 造业 、电子 计 算机 及办 公设 备制 造业 和医疗 设备及 仪器 仪表 制
造 业在 内的5 大产业 。
源具有价值 、稀少 、难于模仿和不可替代 四个特 性。能力理论明确指出,能力是建立在对企业资源 加 工 的 基础 上 的 , 即使 企 业拥 有 相 同的 内外 部 资
表 1 上 海 高 技 术产 业 技 术 创 新 费 用分 布 R D 费 & 经 数额
( 万元 )
技 术 引进 经 费 比例
( ) %
消 化 吸 收 经 费 购 买 围内 技术 经 费 数 额
( 元 ) 万
数 额
(/ ) 7元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



产 学研 协 同创新 的 内涵
产学研协 同创新的研究源于国家创新系统、 区
导致产学研协 同创新概念模糊 ; 第二 , 产、 学、 研各 域创新系统 以及创新 网络和集群创新等理论 , 这些 方互动不足 、 合作深度不够 , 缺乏有效 的组织沟通 理论关注制度、 环境和网络等层面的研究。未来企
和协 调机 制 , 知识 ( 尤 其是 隐性 知 识 ) 流 动性 和 知识 业 的盈利能力取决于企业从外部获取创新资源并
吸收能力不高, 导致产学研合作的协同效应不能完 将其转化 为商业价值的能力 , 也 即获取知识 、 利用 全发挥 ; 第三 , 产学研协 同创新 的制度环 境不够健 知识 、 实现知识增值 的能力 , l - 2 ) 大学除了教学和研
广 泛 应 用 于 各 个 国家 。其 中最 为典 型 的是 美 国的 改进 。
“ 产业 , 大学合作研究中心” ( I / U C R C ) 。近年来 , 尽
针对 上述 问题 , 本 文 旨在 通过 对产 学研 协 同创
管我 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在不 断提高 , 但是我 新 的 内涵 进行 界定 , 分 析产 学研 协 同创 新 的概念 框 国科技水平的落后 和产业结构的失衡仍然是阻碍 架 , 提出有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和操作便利的 我 国经济地位提高的瓶颈 。为此 , 我 国学术界和企 产学研协 同创新绩效评价体系, 对 当前的产学研协
织界限的三方合作创新 方式 , 能够充分发挥企业和 念等 冲突( 例如企 业以盈利为战略导 向, 而大学和
学研方 的组织创新优势 , 为技术创新提供一条有效 科研院所则倾 向于科研和技术开发 ) 。为 了确保产
作者 简介 : 郑彤 彤 ( 1 9 8 4 一) , 女, 武 汉 东湖 学院讲 师。 基金 项 目:湖 北省技 术创 新 专项 ( 软科 学研 究 )项 目 “ 互联 网+ 背景 下的 湖北省 农 业竞 争模 式研 究” ( 2 0 1 6 A D C 0 7 6 ) ; 武 汉 东湖 学 院农 业 电子 商务 湖 北省 协 同创 新 中心 ( 培育 ) 项 目“ 基 于顾 客 体验 的农产 品 电

试析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特征与演进模式

试析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特征与演进模式

[ 要 ] 术创 新 主 体是 建设 创 新 型 国 家的 载 体 。 在 发 达 国家 技 术 创 新 路 径 上 , 术 创 新 主 体 结 构 经 历 了从 政 府 为 主 导 摘 技 技
向企 业 为 主 导 的 演 变 , 与之 相 应 , 业 作 为 技 术 创 新 主 体 的功 能 也 在 不 断 增 强 , 同 构 成 了创 新 型 国 家 的 重 要 特 征 。 我 国 而 企 共 目前 在 主 体 结 构 上 已演 变到 位 , 需 要 在 提 高 企 业技 术创 新 能 力 方 面做 出更 大 的努 力 。 但
[ 关键 词 ] 业 ; 新 主体 ; 构 深化 ; 能提 高 企 创 结 功 [ 中图 分类 号 ]2 3 1 F7 . [ 献 标 识码 ] 文 A [ 文章 编 号 ]0 93 1 ( 0 6 0 —0 70 10 —3 12 0 )30 5 —6
企业 作为一 个 国家的 技术 创 新 主 体 , 其创 新 功
对技术 创新 主体 的研究 是技 术创新 学 的一 个重 要组成 部分 , 国内外不 少 学者 对 相 关 问题 进 行 了不 同程度 的研究 , 是 由于研究 视角不 同 , 往对 技术 但 往
的并 不 多 , 主 体 现 状 的 判 断 也 不 一 致 。 杜 伟 对
(0 3 分 别从 技 术 创 新 投入 、 术 创 新 活 动 开展 和 20 ) 技
的制 约 , 而围绕 结构 与 功能 两 个 方 向进 行 动 态 的 从
历史 演变 , 不 同的 历史 阶段 呈 现 出不 同 的制 度特 在 征、 结构 特征和 功能特征 , 并最终 决定 一个 国家 的技 术 创新活 跃程 度与 能 力 。当前 , 设 自主创 新 型 国 建 家战略 已成为我 国的重 大 任务 , 究 我 国企业 技 术 研 创新 主体 现状及 演 进 规律 , 有 利 于进 一 步 解 除 阻 将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积聚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积聚

的技术 创 新者 。对 机械 制 造业 企 业而 言 , 自主开 发能 力 是技术 创新 能 力 的
主体 部分 。机 制和 体 制 改革促 进 技术
创新 能 力的 形成 和提 升 ,为 其创 造 了
的时 期要选 准 不 同的着 力 点 。当前 ,
机 械 工业企 业 提 高和积 聚 技术 创新 能 力 的着力 点 ,主 要有 ,制 订 正确 的技 术创 新 战略 ,选择 合 身 的技术 创新 途

给 的 重 要 源 头 之 一 。产 学 研 结 合 的 形式 多种 多 样 ,从 机 械 工业 企业 实 施 的情 况看 ,有 以 下种 种 :企 业 与研 究机 构 合 建 ER C,企 业 在 研 究 所 或高 校
■■ ■■ ■■
■■
建立 研 究机 构 ,高校在 企 业 建 研 究机 构 ,随技 术转 移 人才 流
环境 ,但不能代替技术创新能力 。
技 术创 新 能力 是 在 长期 的创 新 活 动 中积 累起 来 的知 识 、技能 , 队伍 、 条件 的 结合 和 总和 ,是 机 构 ( 业 、 企
场拉 动 与技 术推 动两 者 的结 合 。 因此
要 注重 市场 调研 、客户 需求 分析 以及 未来 市 场 的预测 ,同 时要把 握技 术 发
径 ,构建 技 术创 新三 层体 系 ,营 造技 术创 新 的氛 围和 机制 ,建 设 关键 的试
验研 究设 施 ,以信息 技 术促 进技 术 创
展 趋 势 ,未 雨 绸 缪 ,适 时 安 排 。 三
是 ,着 力 掌握 核心 技术 。在 分析 企 业
区域 、国家 )内生 的技 术 能力 ,是 技
术 创新 活动 得 以旺 盛 、持 续开 展 的根 本保 证 。技术 创新 能力 主要 包 括 :体 系 、机制 、队伍 、设 施和文化 。

“新质生产力”交流发言——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要求

“新质生产力”交流发言——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要求

“新质生产力”交流发言——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做好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欲致其高,必丰其基;欲茂其末,必深其根。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当下,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们愈发清晰地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唯有加强原创性科技创新,才能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唯有加强颠覆性科技创新,才能超越原有技术并产生替代,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

从高端芯片、工业母机,到开发平台、基本算法,再到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才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基础、提供支撑。

科学技术只有应用到生产过程中,才会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我们掌握5大门类、20个专业、6000多项民用飞机技术,最终摘取了大型客机这一“现代制造业的明珠”,使C919顺利投入商业运营;我们不断推进结构创新和电化学体系创新,动力电池出货量领跑全球。

相关案例充分说明:创新成果不能停留于“实验室”,而要运用于“生产线”;科技发明不能存放于“书架”,而要走上“货架”。

既重视“从0到1”的原始创新突破,更关注“从1到无穷”的成果转化应用,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才能推动科技创新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1.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新质生产力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要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能够引领创造强大的发展动能。

技术创新的战略框架与模式

技术创新的战略框架与模式

技术创新的战略框架与模式引言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中,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通过不断引入、应用和推广新技术,企业可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并实现持续创新和增长。

然而,要实现技术创新并取得成功并非易事。

本文将探讨技术创新的战略框架与模式,帮助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技术创新的战略框架技术创新的战略框架是指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战略方法和策略。

一个有效的技术创新战略框架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定义技术创新目标:在技术创新之前,企业需要明确技术创新的目标和期望结果。

这有助于企业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创新方案,并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指导。

2.建立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企业应该与外部合作伙伴建立起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包括供应商、客户、大学、研究机构等。

通过与这些合作伙伴的紧密合作,企业可以获取更多的创新资源和知识,促进技术创新。

3.强化技术创新的组织能力:企业应该培养和发展内部创新人才,构建跨部门协作机制,建立创新文化和氛围。

这有助于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推动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

4.控制技术创新风险: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包括技术可行性、市场需求、竞争压力等方面的风险。

企业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和管理,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确保技术创新能够顺利进行。

5.持续监控和评估技术创新成果:技术创新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企业需要持续监控和评估技术创新的成果。

通过评估技术创新的成果,企业可以不断优化和改进技术创新战略,提高技术创新的效果。

技术创新的模式技术创新的模式是指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常用的一些方法和模式。

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适用于不同的技术创新需求和目标。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技术创新模式:1.研发创新:这是最常见的技术创新模式之一。

企业在内部进行研发活动,通过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开发和改进新技术。

这种模式适用于企业具备较强研发能力和资源的情况。

2.合作创新:企业可以与供应商、客户、大学、研究机构等合作伙伴进行创新合作。

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三阶段特征及其演变

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三阶段特征及其演变
这些政策对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科技创新能力
2、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能力是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地区的科 技创新能力越强,就越能吸引高技术企业和人才聚集。通过提高科研投入、加强 科研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式,可以提高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高 技术产业的发展。
六、结论
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希望对未来中国高技 术产业的创新发展有所启示。
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技术产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然 而,中国高技术产业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是什么?这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本次演示将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三、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格局演 变的影响因素
1、政策环境
1、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是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国家对高技术产 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越大,越有利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优化。近年来,中国政府 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财政扶持、税收优惠、人才 引进等,
1、政策环境
五、结果与讨论
五、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分阶段分析,我们发现该产业在研发和成 果转化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产业化阶段存在一定短板。此外,虽然中国高 技术产业整体发展迅速,但产业结构仍需优化,创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也有 待提高。
五、结果与讨论
另外,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高技术产业在高端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有一 定差距。
2、技术创新的驱动力逐渐多元化。从最初的政府主导,到后来的企业主导、 国际合作,再到现在的多元化主体参与,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也变得更加广泛。

绿色金融的内涵演进、发展模式与推进路径——基于绿色转型视角

绿色金融的内涵演进、发展模式与推进路径——基于绿色转型视角

绿色金融的内涵演进、发展模式与推进路径——基于绿色转型视角王凤荣;王康仕【摘要】资源环境恶化倒逼经济绿色发展背景下,绿色金融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绿色金融作为推进资源节约、污染减排的重要推动力,虽发展快速但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绿色投资需求.相关研究多强调绿色金融的构建问题,忽视了内涵逻辑与发展模式的研究.绿色金融经历理念提出、准则相容、供给与需求的内涵演进过程.从内涵逻辑及绿色发展阶段看,绿色金融发展遵循“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种发展模式.而我国绿色金融遵循由上而下的发展路径,本质上是由政府为推进经济绿色转型而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推进绿色金融一方面应遵循市场原则,推动金融市场化、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完善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并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另一方面应结合我国绿色转型背景与政府主导实际,在提高法治水平与完善监管措施的同时,着力强化政策绿色导向,优化绿色财政配置效率,构建支持绿色发展的协同激励机制.【期刊名称】《理论学刊》【年(卷),期】2018(000)003【总页数】8页(P59-66)【关键词】绿色金融;绿色发展;资源环境;绿色转型【作者】王凤荣;王康仕【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2市场化与工业化改革给我国带来近40年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愈演愈烈。

近年来,我国污染物排放与碳排放已居于世界首位,环境灾害更是频频发生,威胁着经济生活中的每一个个体。

统计显示,在迅速工业化的转型国家,环境污染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到总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而中国每年因污染致死人数超过180万,排名全球第二,仅次于印度*Mayor S. Pollution is linked to one in six deaths worldwide, study estimates. BMJ, 2017, 359.。

目前,棕色、黑色经济发展模式是造成我国污染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导致并加剧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亟需绿色转型。

第2章《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

第2章《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

华中XKA71402数控立式铣床
卧式数控车床
立式电脑车床
(2)基于技术创新源分为原始创新和模仿创新 原始创新是指重大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原理性主导 技术等创新成果,它在研究开发方面,特别是在基础研 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独有的发现或发明并取得商 业化的成功.原始性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也是难度最 大的,需要大投入、雄厚的技术基础、还要承担高风险. 模仿创新是一种基于引进技术基础上,通过学习、分析、 借鉴进行的再创新.这种模式的创新具有技术上的跟随 性、研究开发和竞争对手的针对性、创新资源投入的集 聚性等显著特点.它能为企业降低研究开发成本、缩短 研究周期、提升市场适应力.模仿创新是提高创新能力 的主要途径,是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地区普遍采取的方式.
R R R
研究 知识
I
2 3
K D
1 2 3 1
K
K
2
3
1
潜在 市场
C
f
发明 设计
F
C
f
设计细 化实验
C
f
再设计 生产
F
C
f
市场 销售
F
图2-4 技术创新的链环-回路模型
链环-回路模型展示的5条创新途径: 第一条是创新中心链,以C表示.这条路径起始于潜在市场 的挖掘,通过发明,设计,细化实验,生产制造到市场销售. 第二条路径由一系列的反馈环组成,以F和f表示.F表示市 场信息可能对中心链上的任一个环节产生直接反馈;f表示 中心链上每个环节都可能对市场需求产生反馈;反馈信息 进入中心链的相应环节,引发创新. 第三条路径由一系列多次反馈组成,形成中心链1-K-2,或 1-K-R-3的路径.它描述了中心链、知识、研究与创新之间 的相互作用联系,反映创新是以科学知识积累为基础,科学 不仅仅是创新的开端,而是贯穿于整个创新过程.在创新中 心链的任何环节遇到问题,寻求现有知识与技术解决,形成 1-K-2路径;不能解决,进一步深入研究,形成1-K-R-3路径. 第四条路径指科学研究推动的创新,以D表示.这条路径揭 示科学研究R&D直接导致创新,形成新的产业. 第五条路径指市场需求导致的创新,以I表示.这条路径说 明创新也能刺激科学进步,推动研究的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演进逻辑与实践进路

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演进逻辑与实践进路

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演进逻辑与实践进路一、时代背景与新质生产力的概念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应运而生,它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人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理论。

传统的线性增长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需要寻找一种新的增长模式来适应全球化和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应运而生,它强调通过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手段,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是创新能力,在全球化和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企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为了保持竞争力和发展壮大,企业必须具备创新能力,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

新质生产力还包括其他几个方面的内容,如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组织的创新能力、制度的创新能力等。

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整体框架。

在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下,各国政府和企业都认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纷纷加大对创新的投入和支持。

国家层面上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企业层面上,许多中国企业也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如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变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是全球化和技术革命的推动,它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各国政府和企业都应该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加大创新投入和支持,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1. 全球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和趋势新质生产力是指那些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和创新能力。

这些产业和能力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还为全球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机遇。

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演进逻辑与实践进路

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演进逻辑与实践进路

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演进逻辑与实践进路作者:马学广林之涵来源:《贵州省党校学报》2024年第03期收稿日期:2024 - 03 - 20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海上通道安全视阈下中国海外战略支点体系构建、演变和治理研究”(项目批准号:4237117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马学广,男,山东临沂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国土空间规划与城市治理、海洋安全与全球海洋治理。

林之涵,女,山东济南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城市发展与管理。

摘要:在技术—经济范式的框架下,新质生产力不仅代表科技创新的突破,更体现了技术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

它利用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先进技术,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动力。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遵循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和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通过技术创新,新质生产力不断突破传统生产力的局限,实现生产力的飞跃式提升。

同时,经济发展对新质生产力的需求也推动其不断演进和完善。

在实践进路上,可以通过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等策略,为新质生产力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传统生产力;技术—经济范式;科技创新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5381(2024)03 - 0080 - 10一、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一)新质生产力提出的时代背景新质生产力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产物,是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同发力。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1];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強劲推动力、支撑力”[2];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3];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7, 6(11), 1487-1492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7 in Hans. /journal/asshttps:///10.12677/ass.2017.611208The Connotation Evolution of theTechnologic Innovation Modeland Technologic InnovationCapability of EnterpriseChanglin Wang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ChongqingReceived: Nov. 8th, 2017; accepted: Nov. 22nd, 2017; published: Nov. 29th, 2017Abstract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mod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temporar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analyzes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As a result, this paper regards that the mod-el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innovation environment are a process of co-evolution.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connot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hanges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novation environment.Keyword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Environmental Dynamism, Connotation Evolution, Enterprises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与技术创新能力内涵演进王昌林重庆科技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重庆收稿日期:2017年11月8日;录用日期:2017年11月22日;发布日期:2017年11月29日摘要文章从当代技术创新过程模式及其特征分析入手,分析了技术创新能力内涵和构成特征的演化发展,认王昌林为技术创新过程模式、技术创新能力与创新环境具有协同演进的过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内涵的演变同企业创新内外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环境动态性,内涵演进,企业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企业技术创新具有复杂化和网络化的特征,当前技术创新是一个多单位集成和缔结网络关系过程,强调企业外部组织(供应商、高校科研机构、客户、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参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重要性,强调组织柔性化、网络化和协同创新。

企业具有稳定创新绩效是依赖于对外部网络的学习或创新机会的识别与利用[1],这同时也需要企业利用现有结构、资源和能力通过识别能力、吸收能力、重构能力,更新能力、结构和资源配置,最终实现企业创新。

从收集文献资料来看,国际学界研究技术创新的历史较早,但创新研究领域具有复杂性和分割性的特点。

从不同理论角度出发,主要有基于企业能力观、资源观、知识基础观、吸收能力观和动态能力观等理论(视角),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研究,导致对创新能力内涵和形成机理认识具有不一致性。

但总体来说有关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从单一维度到复合维度,从静态到动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内涵的演变是同企业创新内外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但是在当前高度动态环境下,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内涵该如何演变,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认识,部分学者提出构建“技术创新动态能力”概念,但对于技术创新动态能力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对其概念的界定及其构成内涵还存在着模糊不清。

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当前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式及其特征分析,以及企业技术创新的环境适应性分析入手,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发展演进进行归纳,并对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创新环境和技术创新模式的协同演进过程进行分析。

2. 当代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式及其特点2.1. 第五代创新过程模式罗斯韦尔(Rothwell, 1994)系统归纳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模式的演变,指出过程模式先后经历了技术推动过程模式、市场拉动过程模式、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过程模式和整合平行过程模式等四代技术创新过程模式,并于90年代初开始迈向第五代技术创新过程模式[2]。

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对第五代创新过程模式的具体内容和构成提出了不同观点。

第五代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整合和网络化的过程模式,具有整合、柔性、网络和平行信息处理的特点,实质上是第四代创新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整体上,第五代技术创新过程模式的系统集成与网络模式,即技术创新是一个多机构集成和缔结网络关系过程,强调企业外部组织(供应商、客户、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参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重要性,强调组织柔性化、网络化和协同创新。

第五代创新特征表现为一种专业知识积累/学习的模式,关注系统集成和网络模式中的学习和知识交换过程,在对影响技术创新效果和速度的24个主要因素进行总结之后,罗斯韦尔(Rothwell, 1994)进一步得出第五代创新实质上是一个专业知识王昌林(know-how)积累/学习的过程,是企业研发、生产、使用、测试和项目合作等环节,与关键供应商、客户、战略合作伙伴、市场联盟成员、科研机构、并购及股权投资对象、文献及专利以及竞争对手进行互动学习,从而积累知识的过程,如图1所示。

2.2. 开放式创新模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创新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在2003年开放式创新的概念正式由哈佛商学院教授Henry W. Chesbrough提出来[3],我国著名学者陈劲、郑刚和许庆瑞(2008)也指出开放式创新是当前创新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之一[4]。

以Henry W. Chesbrough教授为代表的国外学者,在企业中作了大量的案例研究和理论探索,但是对于开放式创新体系,学者们并没有创建出能够达成共识的模式。

而国内学者对于开放式创新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关于开放式创新的理论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总的来说,学者普遍认同开放式创新己经成为企业特别是研发部门的发展趋势,企业开放式创新是指综合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创新资源,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条市场通道实现创新的商业化的创新模式。

由此可见,开放式创新不仅仅是一种创新模式,更是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

企业的(创新)活动不仅仅局限在企业内部,外部创新源也可为企业创新带来有价值的创意,研究和开发都是开放的系统。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发展自主创新能力,赢得竞争优势,必须从传统的封闭式创新模式向开放式创新模式转变,而这也正是创新发展的趋势之一。

3.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内涵演进3.1. 技术创新能力概念及其演变国际学界对技术创新的研究历史较早,但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却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5]。

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从收集文献资料来看,具有复杂性和分割性的特点。

有关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经历了从不同角度展开,从技术能力角度,如Lall (1992)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指有效地吸收、掌握和改进现资料来源:Rothwell R. Towards the fifth-generation innovation process.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 1994, 11(1)Figure 1. The fifth-generation innovation process: knowledge accumulation/learning process model图1. 第五代技术创新知识积累/学习过程模式王昌林有技术并创造新技术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6]。

从知识观出发,技术创新能力是嵌入于创新过程中的处理(吸收、集成、创造)一般知识的高级知识,包括三种子能力:吸收能力、集成能力和原创能力[7] [8]。

国内学者傅家骥等(1998)从技术能力和创新过程角度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技术能力的组成部分,可以分解为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能力、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9]。

魏江(1998)、许庆瑞(2000)和温瑞裙(2005)等从资源要素和创新过程角度提出类似的观点,认为技术创新能力包括R&D 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资金投入能力和组织能力5个方面[10] [11] [12]。

实际上从技术能力观、知识观、过程观、企业能力观等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单一维度的分析和界定,都存在着对技术创新能力其他影响维度的忽视,同时也忽视了技术创新环境及其动态性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

而系统观把环境要素考虑在内,认为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受系统各要素的影响和制约。

企业成功的技术创新源于对企业内外环境进行搜寻新创意来更新自己的过程[13],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提升的前提是技术创新能力要与环境相适应,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环境适应性重构。

我国学者王敏和陈继祥(2008)提出“二元性创新研宄框架”,并指出“动态能力是二元性创新的核心”,其核心是技术创新与环境的动态适应性[14]。

陈力田(2015)也认为创新绩效提升的前提是技术创新能力与环境相适应[15]。

部分国外学者也持这样的观点,如Frances (2010)认为“企业通过早期建立的网络关系可以协同更多的机会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16]。

Maarten (2010)认为“通过以创新中介为主导的协同创新网络可以协调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运行”[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