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与实证研究——以机械制造行业为例
主创新 建设 以提 高其 自主创 新 的各 种 能 力 , 为众 成
多学 者研究 的重 点 。
现 实生产 力并 被市场 认可 的重要 环节 。其 中生产制 造 能力是 包括 生产 能力在 内 的整 个业务 流程 的高效
运 作能力 , 创新 实现 能力决 定着公 司创 新是 否成功 、
1 企 业 自主 创 新 能 力 的 要 素构 成 分 析
破坏 能力 系统 的整体 功能性 。而改变各 要 素相互关
联 的结构 , 会影 响整 体功 能 的实现 。 则 如 图 】所 示 , 自主创新 能力 作 为一种 整体功 能 ,
对增 强企业 竞 争力有 着重 要作 用 。其 中创新 思维 能
收 稿 日期 : 0 0 0 — 3 21— 4 0
质 的组 织者是 组织 能力 的关键 。创新 协调 能力 能 ] 够保证 自主创新 活 动 的顺 利进 行 , 时发 现 创新 过 及 程 中出现 的问题 , 分析 原 因 , 快速采 取措施 并 实现创
程 中发挥 出整体 功 能 , 及 功能 的大 小 和任 何 一个 以
要素 都具有 高度 的关 联 性 , 缺少 任 何 一个 要 素 都会
条件和保 障。各种 创 新 能方 相 互 结合 、 互 制 约形 相
成 企业 自主创 新能 力结构 。创新 资 源能力是 投入 自
资源投 入能 力 、 自主创 新 管 理 能力 、 自主创新 倾 向 、 自主创 新实 施能力 、 自主创新 实 现能力 、 自主创 新产 出能 力等[ 。企业 自主创 新能 力是 由这些 基本 要 素 1 ]
第2 9卷 第 7期
2 0正 01
技 术
T e hno o c l ̄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界面有效性评价研究
面系统形成总体稳定 、协调 、能动发展 的动态机 制。
性就是指 :在企业 技术创 新活动 中 ,企业参 与创 新活 动
2 企 业技 术创新 的界面 有效 性评 价
收 稿 日期 :20 一 l—0 06 l 6 基金项 目: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 目 ( 目编号 :2 0G 6 ) 项 04 0 5 ;大连市科技 计划项 目 ( 目编号 :20 D 0 C S ) 项 05 1Z I0
竞争是现代经济社 会的基本 特征 ,而效 率 是竞争 的 基础 ,竞争要求企业 以最小 的投入 获得最大 的产 出 ,即
价【 ] 。
但是 。在对企业技术 创新能 力的研究 当中,大 多数 学 者忽略 了企业创 新过程各 种界面对于企业技术创 新能 力的重要作 用 ,没有 考虑到界 面管理能 力是企业技 术创
维普资讯
第 2卷 6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r 第月 0 年2 0 2期 7
工 业 技 术 经 济
V第.o 总2 N. o6 2 1 .
10期 6
企 业技 术 创 新 能 力 的界 面有 效 性评 价研 究
徐 丰伟
( 大连 交通 大学 ,大连
[ 摘
162 ) 10 8
法 、灰 色 系 统 理 论 、模 糊 综 合 评 价 法 等 方 法 进 行 评
谐 状态。由此看来 ,界面管理 能够起 到整合 企业技 术创
新资源从 而达 到全 面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
由界 面有效性 的概 念可 以知 道 ,界面有 效性要 具备
以下基本特征 :
11 效 率 性 .
而造成 的脱节称 作界 面障碍 J 。界面 管理 就是要解决 企
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
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了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
数字化转型的目标是提升供应链效率、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和提高客户满意度。
然而,在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中,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实证研究尤为重要。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1.技术指标技术指标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包括网络速度、宽带质量、安全性等等。
强大的信息技术基础可以满足企业对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要求。
2.经济指标数字化转型的投入与产出是企业关注的经济可行性问题。
企业应该考虑数字化转型前后的成本,特别是在硬件、软件和人力资源的投入方面。
另外,企业应该关注数字化转型后的经济效益,包括增加的收入、流程效率以及成本节约。
3.创新指标对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意味着更快的创新和更好的竞争优势。
因此,创新指标应包括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开发、竞争优势的获取以及创新流程的优化等方面。
4.组织指标组织指标包括企业的组织架构、内部流程和企业文化等方面。
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挑战,还需要企业能够支持数字化转型,包括内部人才的培养、组织结构的优化和内部文化的塑造。
5.客户指标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提高客户满意度。
因此,企业应该将数字化转型的效果与客户满意度联系在一起。
例如,企业可以通过数字化转型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交易成本并提高客户接触点的效率。
6.社会指标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仅仅会影响企业本身,还会影响整个社会。
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该考虑社会责任问题,包括环境影响、社会福利和社会影响等方面。
二、实证研究数字化转型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评价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成果,实证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影响。
实证研究应该包括数字化转型前后的实际成本、经济效益、竞争优势、客户满意度等方面,并且要将这些数据与企业特定情况联系在一起。
实证研究还应该深入探究数字化转型的机制和影响因素,例如技术、组织和文化等方面,以及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基于一致性组合评价的中国工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实证研究
体 系进行研 究的基 础上 ,利 用基 于一致性 的组 合评
价方 法 ,对 中国工 业产业 技术创新 能力进 行评价分 析 。 旨在为 各个行业 明确 自己的优 劣势 ,正确选择 技 术 创新 战略 以 及相 关 部 门制 定 科 学 的技 术 创新
通过 不 同方 法的组合 ,可以达到 取长补 短的效
果 ,可 以利 用更多 的信息 ,组 合评价 的作用 表明组 合 评价 比单一方 法评价 更有效 。为此 ,我们 提 出了 基 于一致性 的组合 评价 的思路 ,即利 用组合评 价方 法 对评价结 论进行 组合评 价 ,经过 多次组合 直到得
前有不 少学者提 出了组合评 价的思路 ,即对有 代表
性 的几 种 评价 方 法 的评 价结 果 采 用适 当的 方法 进
行组合 ,得 出组合评价值 ,按组合评价 值的 大小得 到组合评 价的排序结 果 。但 在现实 中组合评 价仍然 存在结论 的非一致性 问题 ,即当采用不 同的组 合评
第 4期 (09 4月) 20 年
中 国 科 技 论 坛
基于一致性组合评价的中国工业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实证研究
李 美 娟 , 国宏 , 益军 陈
摘
要 :客观 、 科学地对各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并进行比较研究 , 明确各 自的优劣势, 对于发现产业整体发展 中存在
散能 力五个 方面 ,然 后每一 个方 面又分 别进 一步细 分, 这样就 得到 了一个 三层 评价指 标体 系 , 3个 层 即 次 ,1 7个指标 构 成的产业 技术 创新能 力评 价指标体
系( 见表 1 。 ) 1
设 备 中微 电子控 制设 备所 占比重 ( ) 微 电子 控制 % = 设 备原值 / 产 设备原 值 ×10 。 生 0% ②工程 技 术人 员 占从业 人 员比重 B 2 2 :也是 用 来反 映该产 业 的制造能 力 , 计算公 式为 : 工程 技术 人
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研究
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研究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加速发展,创新已经成为企业追求竞争优势的重要驱动力。
为了衡量创新型企业的绩效和能力,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二、理论基础1. 创新能力的内涵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运用市场和技术知识资源,主动与环境进行交互与学习,不断优化产品和业务模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核心竞争力的能力。
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具备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科学性是指评价指标应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能够准确、全面地反映创新能力的内涵。
系统性是指评价指标应覆盖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创新过程和创新绩效等各个方面,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实用性是指评价指标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决策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
可操作性是指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和测量方法可行,易于收集和计算。
三、构建方法研究1. 构建步骤(1)明确评价目标:根据企业的战略定位和重点发展方向,明确创新能力的评价目标。
例如,强调技术创新的企业可以将技术创新能力作为评价目标。
(2)确定评价指标:根据创新能力的内涵和评价目标,确定一系列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
例如,技术创新能力可以包括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素质、专利申请量等。
(3)构建指标体系:将各个评价指标按照一定分类逻辑,构建成一个评价指标体系。
例如,可以按照创新资源、创新过程、创新绩效等维度进行分类。
(4)确定权重和计算方法:根据各个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相关性,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并建立计算方法。
可以使用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多种数学模型。
(5)整合评价指标:将各个评价指标整合到一个统一的评价体系中,形成一套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
2. 方法选择(1)专家访谈法:通过专家的经验和知识,收集意见和建议,得出一套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2)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已有成功创新型企业的案例进行分析,提取和总结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
我国工业部门技术创新能力分析——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实证研究
基金项 目:日本文部科学省“ l世纪重点科研基地工 程” 2 国际 中国学 IC C S研究项 目——“ 生产 技术进步和 治污技术进步 的动态关系研 究——基于环境规制背景下的实证分析 ” 项 目编号 :9 C 6 2; 目负责人 : ( 0 D 10 项 张成 ) 果之一 ; 成 国家社科基金重 大项 目“ 贯彻落 实科 学发展观 与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大型国有垄断企业 的治理结构和政府规制结构研究” 项 目编号 :7 D 1 项 目负责人 : ( 0 &Z 05; 于同申) 成果之一 。 作者简介 : 张成 ,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 日本爱知大学中国研究科博士研究 生, 研究方 向: 产业经济学 、 网络经济学 ; 唐敏 , 硕 士, 北广 电子集团有 限责任公司战略发展部 , 研究方向 : 产业 经济学 。 3
而 L e ( 9 3 等 认 为两 者 之 间具 有 正 向关 系 。三 ob 18 ) 是把 环境 规 制 和 技 术 创 新 结 合 起 来 。P r re a ot t1 e . ( 9 1 19 ) 出著 名 的“ 特假 说 ” 认 为 恰 当的 1 9 ,9 5 提 波 ,
技术创 新是 企业 发 展 的 源泉 , 业 只 有依 赖 于 企 技术 创新 能力 的提 高 , 能 持 续 、 效 的 开 展 技 术 才 有
摘
要 :以 中国 大 陆 的 3 1个省 份 工业 部 门在 19 - 20 98 0 7年 的 面板 数 据 为基 础 , 用数 据 包络 分 析 方 法 测 度 出全 利
要素 生产率及技术进 步、 纯效 率 的改善 和规 模 经 济这 三 个分 解 变量 , 点 考察 了衡 量 工业 部 门创新 能 力 的指 重
R s w提 出 了“ 飞 ” 阶段理 论 , 创 新 ” ot o 起 六 把“ 的概 念
我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与提升研究——基于宁波的实证分析
马贞 、 陈强 等 则 从 创 新 管 理 能力 、 场 调 研 决 策 能 市
力、 研究 开 发 能 力 、 产 制造 能力 、 场营 销 能力 划 生 市
分企 业 自主创 新 能 力 ,并 设 置 了 2 0个 具体 评 价 指 标 【; 曲世 友 进 一 步 从 基 础 条 件 、 新 投 入 、 新 产 创 创 出 、 进 经 济 发 展 、 进 社 会 进 步 、 理 状 况 等 方 促 促 管
第 9卷 第 l期 20 0 9年 2月
金华 职 业 技 术 学 院学 报
F .009 V1N. o 1 9o e. b 2
我 国工 业 企 业 自主创 新 能 力 评 价 与 提 升 研 究
— —
基 于 宁 波 的实 证 分 析
樊丽淑 , 蓝光喜
(. 江大 学 宁 波 理 工 学 院 , 江 宁 波 3 5 0 ;. 共 江 西省 委 党 校 , 西 南 昌 3 00 ) 1 浙 浙 11 0 2中 江 3 0 3
二 我国 工业企 业 自主创 新能 力的 评价
出等 六 个 方 面 嘲; 越 良 、 剑 宏 从 技 术 创 新 的 过 苏 罗 程 出 发 ,把 企 业 自主 创 新 能 力 化 分 为 创 新 投 入 能 力 、 究 开 发 能 力 、 造 能 力 、 销 能 力 和 管 理 能 研 制 营
用 了不 同的 评价 指 标 体 系 。 斯切 尔 和曼 斯 菲 尔德 如 从 技术 活 动 投入 产 出的 角度 。得 出 R &D投 入是 目
目前 。我 国工 业 企 业 发 展进 入 了 一 个 新 的 阶 段 , 同时 也带 来 了新 的 问题 : 方 面 , 术 瓶颈 成 但 一 技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20/缵蝤 馥 3 065 1
维普资讯
经济与 管理 ( 月刊)
2 0 年第5 06 期
络, 具有三层或三层以上的神经网络, 包括输人层 、 中 问层( 隐层 ) 和输出层。上下层之问实现全连接 , 而每 层神经元之间无连接。B 网络的学习过程是由正向 P
成的偏差 , 避免 主观随意性 , 笔者选用人工神经网
络方法对企业的科技创 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分
析。因为这种方法适用于多层 次的数据结构 , 同时
能客观地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且信息损失较少 。 砌
( 人工神经 网络方法 一)
人工神经网络是对人脑功能作某种简化 、抽象
和模拟, 是—个高度复杂、 非线性动力学系统 , 它具有
冯岑 明 , 方德 英
( 南科技 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河 河南 洛阳  ̄ 1 3 0 )
【 摘
要】 随着世界 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和各 国经济开放程度 的不断提 高,企业技术创新 能力的强弱 已经成 为决
定企业生存和发展 的关键要 素。应从规 范与 实证结合的角度 来研 究企业技 术创新 能力的确定 问题 , 求构建企业技 探
般, 较差 , 。 差
传播和反向传播两部分组成的, 其算法描述如下 : 第一步 :设置初始参数‘ ,‘ | ) ( 为初始权重 , 和0 | ) 0
为临界值, 均随机设为较小 的数 ) 。
第二步 : 将训练样本集和相应的 目标样本集进
行预处理 , 然后随机选取一组输人和 目标样本加到
法、 灰色系统理论等方法进行多指标评价【] l, - 但这 3
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第 6卷 第 1 期 20 1 0 6年 1 1月 17 — 8 7 20 ) 0 2— 4 6 1 10 (0 6 1- 0 2 0 1
科 技 和 产 业
S in e T c n lg n n uty ce c e h oo y a d Id sr
国 内对 于 产 业技 术 创 新 能力 的研 究基 本 上沿 着 两 个 途 径 进 行 , 是 对 产业 技 术 创 新 能力 的表 征 进 一
行 综 合 和 总 结 。并 针 对 所 存 在 的 问 题 提 出对 策 建
议 ;二 是 建 立 产 业 技 术 创 新 能 力 的评 价指 标 体 系 , 并 试 图对 产 业 技 术 创 新 能 力进 行 分 析 。 目前 , 业 产 技 术 创 新 能 力 评 价 体 系研 究 还 停 留 在 建 立 指 标 体
在 能力 、 用 能 力 和 能 力 效 果 三 方 面 内容 . 造 业 运 制 技 术 创 新 能 力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应 该 包 括 创 新 资 源 投 入 能力 、研 究 开 发 能 力 和 创 新 产 出 能 力 三 个 方 面 .
并利 用建立 的指标体 系对北京 市制造业技 术创新
系 的 阶 段 , 究 者 从 不 同理 解 和 角 度 出与研究进展
从 概念 上看 ,产 业技 术 创新 能 力 是 指采 用先 进
的科学 技术 和 手段 开 发新 产 品 、新 工 艺 使其 形 成 经
反 映 产 业 技 术 创 新 能 力 的 各 要 素 进 行 组 合 并 建 立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 有 的研究 从创 新 技术 基 础 、 新 转 创 化 能 力 、 新 经 济 支 撑 力 三 个技 术 创 新 模 块 出发 来 创 构 造 评 价 体 系 , 中创 新 转 化 能 力 指 新 技 术 、 工 其 新 艺 转 化 为 现 实生 产 力 的能 力 H。有 的研 究在 评 价 产 ]
技术创新能力的数据包络分析与实证研究
力与江 苏沿 江其 它7 个地 市 的技 术创新 能力进 行 比较 。
1 D A评 价 方 法 E
数据 包 络 分 析 ( a n e p n n ls , 简 称 D t E vl me tA a i a o ys
D A) 是 运 筹 学 、 理 科 学 和 数 理 经 济 学 交 叉 研 究 的 一 个 E , 管 领 域 ,它 是 由C an s C o e等 人 于 17 年 开 始 创 建 的 。 h re  ̄ op r 98 D A是 使 用 数 学 规 划 模 型 评 价 具 有 多 个 输 入 和 多 个 输 出 E
技 术 创 新 能 力 的数 据 包 络 分 析 与 实证 研 究
李 守伟
( . 旦 大 学 管 理 学 院 , 海 2 0 3 ;. 苏 大 学 工 商 管 理 学 院 , 苏 镇 江 2 2 1 ) 1复 上 0 4 3 2江 江 1 0 3
摘 要 : 术创 新 能力是 区域 经 济发展 的核 心 与动 力 技 术创 新 能力 的评价 不仅 能判 断 区域 核 心竞 争力 的 技 高低 , 而且 能 为制 定技术 创新 发展 战略 提供 必要 的 参考 . 采 用数据 包络 分析 ( E 方 法 , D A) 以专 利 申请 量 、 专
术创 新 能 力 由高 到低 分 别 为 : 江 、 州 、 州、 京 、 州 , 评价 技 术 创新 能 力 的 同时 , 出 了制 定技 术 镇 泰 常 南 扬 在 给
创 新 战 略 的 建 议
关键 词 : 术创新 能 力 :E 评 价 ; 技 D A; 实证 研 究
中图 分类 号 : 1 G3 1
体 化 的 过 程 。 包 括 技 术 开 发 和 技 术 应 用 两 大 环 节 。面 它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综述研究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综述研究【摘要】本文简要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提出全要素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要素框架,进而对企业系统地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综述研究当今,企业的市场环境变化更加不确定,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一种产品或者一项技术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技术创新所引领的竞争优势愈发明显。
在这种形势下,企业若不采取有力的技术创新战略来持续地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将会很容易被市场边缘化、甚至淘汰。
本文首先对技术创新能力理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理论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分析,并进一步对企业如何系统地评价自身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这对于企业有针对性的选择技术创新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技术创新能力理论综述目前国内外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并未形成一致性的理论,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看法也不一致。
Larry从企业创新组织行为的角度出发,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与信息获取能力的总和;Bargeman和Maidigue从战略管理角度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内部一系列支持和促进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和实现的组织、技术、文化特征等的集合体;Barton提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包括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的人,企业技术系统和管理系统的能力,企业核心价值观等;Seven Muller指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包括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生产技术改造能力,技术储备能力和技术创新组织能力等方面;魏江等把技术创新能力要素分解为技术创新决策能力,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组织能力;傅家骥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指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
2.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理论综述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维度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评价体系,还有不少学者选取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数据开展了相应的实证研究。
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产出分析——依据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0 引 言
提 高 自主创新 能 力 是转 变 我 国经 济增 长 方 式 的 关键
为衡 量技 术创 新 产 出的指 标 。 西方学 者从 2 0世 纪 6 0年 代 起 就 对 专 利 产 出 与 研 发 投 入 的 关 系 进 行 了 诸 多 检 验 , 重 要 的 研 究 包 括 S h rr l 、 c ee 3 _ B u dS、 c o n A s等 [。 总 体 来 看 , 利 用 行 业 、 司 截 面 数 据 E J 6 3 在 公
后 的数据 ) 的有 关 数 据 , 用 面板 数 据 ( a e d t) 量检 运 pnl a 计 a
验 等 方 法 , 证 研 究 了我 国各 工 业 行 业 技 术 创 新 的 投 入 产 实
出 问题 , 分析 了各行 业 人力 资本 投入 与科 技 经费 投入 的效
率
响进 行 了实证 分 析 ,指 出企业 自筹资 金 和科 技 开发 贷 款 、
则 有 明 显 负 作 用 。葛 良 等 根 据 对 广 东 省 各 地 区有 关 数 据 的 分 析 . 为 经 费 投 入 对 专 利 产 出更 为 重 要 , 人 员 投 入 认 而 没有 正面 的影 响( 系数 为负 ) 黄 鲁 成 等 。 通 过 对 北 京 制 造 。
而动产 的基 本 内容之 一 , s …认为 , Ac 等 专利 数 至今 仍然 是 衡量 研
高 中级 技术 职称 人员投 入等 因 素对 专利 产 出有 显 著作 用 ,
1 文 献 回 顾
在 技 术 创 新 的 投 入 和 产 出 的 衡 量 标 准 方 面 , 入 具 有 投 国 际 公 认 的 衡 量 变 量 ,例 如 投 入 的 经 费 及 技 术 人 员 人 数 。
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组织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及投 入水平和技 术能力对于组织的绩效有积极直接的作 用, 并且前者还能通过作用于技术能 力而对组织 绩效产生
间接影响 ; 术创新 的扩散 能力对组 织绩效没 有直接 的影响 , 技 但是 可 以通过作 用于创 新资 源及 投入 水平和技 术能
力 而对 组 织绩 效 产 生 影 响 。
关 键 词 : 术创 新 能 力 ;组 织 绩 效 ;结构 方程 模 型 技
的 比重 、 技术 改造 完 成 额 占固定 资 产 的 投 资 的 比重
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比率。
基金项 目:国家 自然科 学基金项 目—— “ 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供应链 企业 间知识交 易模型及市场机制研究” 项 目编号 :07 18 项 目负 ( 7 8 12 ;
责人 : 旭梅) 果之济与工商管理学 院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术创新 、 应链管理 ; , 技 供 但斌 工学博士 , 庆大学经济与工商 管 重
理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研究方向 : 技术创 新、 供应链管理 ; 张旭梅 , 工学博士 , 重庆大学经济 与工商管理学 院教授 , 博士生 导师, 研究方 向: 技 术创新 、 知识管理; 董绍辉 , 管理学博士 , 河北科技大学经济管 理学 院讲 师, 研究方 向: 技术创新 、 供应链管理。 1 9
等角 度对 技术创 新 能 力 及 其构 成 要 素 进 行 了 分 析 , 并 把技 术 创新 能力 看 成 一个 由若 干要 素组 成 、 合 综
的能 力系 统 , 企业 技 术 创 新 行 为 的 内在 以及 外 在 是
条件 的总 和 。
根据 我 国工 业 企 业 的特 点 , 技术 创 新 能 力 的 构 成要 素主要 包括 以下 几个 方 面 。
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
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剧,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
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得到了国家和企业的广泛关注,其评价体系的建立也越来越被重视。
本文将从科技创新的定义、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证研究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如何建立科技创新评价体系。
一、科技创新的定义科技创新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对自然界中存在着的物质、能量、信息等资源的利用进行深入研究和技术探索,创造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这一过程。
科技创新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是指参与科技活动的各类主体,依据现有的知识和技术,借助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某一领域或者跨越领域的多个层面上,提出新的思想、理论、技术或成果,并将它们付诸实践,实现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二、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的构建A.科技创新的各个环节科技创新主要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三个环节。
其中,基础研究是指以自由探索和开发新概念为核心,进行原创性的探索和研究,是创新的源头;应用研究是基于基础研究成果进行研究开发,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行为;产业化是指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B.科技创新的评价指标体系科技创新评价指标的体系在科技创新管理、科技政策制定和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个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包含科技创新的各个环节、不同层级的评价指标和权重。
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进行构建:(1)输入指标:包括经费投入、人才资源、政策体系、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评价指标。
(2)活动指标:考核科技创新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如基础研究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化能力等。
(3)输出指标:科技创新的输出产出,包括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广、增加就业等方面的评价指标。
C.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的应用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的应用主要是在科学研究、企业管理和政府决策三个领域。
在科学研究方面,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可以激励科学家的积极性,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质量;在企业管理方面,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可以鼓励企业投入研发,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在政府决策领域,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可以为政府制定科技创新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中部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证研究
科
技
进
步
与
对
策
V0 -7No 1 l . 2
J n. O1 a 2 0
2 0 1月 叭 年
Sce c in e& Te hn lg oge sa dPoiy c oo yPr r s n l c
我 国中部地 区大 中型 工业 企 业 技术 创 新 能 力实 证研 究
行 了 比较 分 析
关键 词 : 中部 地 区 ; 中 型 工 业 企 业 : 术 创 新 能 力 : 大 技 实证 研 究 中 图 分 类 号 :2 61 F 7.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 7 4 (0 0 0 一 0 2 0 10 — 3 8 2 1 ) 1 O 9 — 5
我国 中部 地 区的河南 、 徽 、 安 山西 、 北 、 湖 江西 和湖 南6 省, 地处 中国 内陆腹 地 , 靠 占全 国1 .%的土地 , 载 了 依 07 承
全 国2 .%的 人 口。 0 6 中 部 6 的GD 占全 国 的 l.% , 81 2 0年 省 P 8 7 粮 食 产 量 占全 国 的 3 . ,社 会 消 费 品 零 售 总 额 占全 国 的 1% 6 1 . 。 中 部 地 区 是 我 国 的 人 口大 区 、粮 食 和 煤 炭 生 产 基 94 %
[ ] R S ST eeo o cter f gn y:h r cp l rb 2 OS ,.h cn mi hoyo e c tepi ia po - a n S lm[]A r a cn mi R ve 1 7 ,3:3 — 3 . e J .mei nE o o c eiw,9 3 6 1 4 19 c [ ] J NS N, C E Agn ycsso e ah f w,op — 3 E E MI HA L C. e c ot ff ecs o cro r l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摘要]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保持竞争的优势、获取利润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如何客观有效地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企业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方法和多级模糊数学评价模型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
[关键词]技术创新;AHP;模糊评价1 引言当今世界经济正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社会经济环境在不断发展变化,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科技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获取利润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唯一出路就是进行技术创新。
而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主要还是取决于其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竞争状况及自身的条件,组织人员进行技术研究开发、研制新产品或引进新技术新工艺以满足或创造市场需求,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的能力。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反映在企业研究开发出来的产品的技术水平、产品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对创新产品投入生产的能力以及产品市场化的能力。
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越强,企业利用内外部资源的效率越高,竞争实力就越强。
因此,如何客观有效地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科学评价和考核十分重要。
如何客观、科学、有效、定量地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企业科学地定位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采取合理而有效的技术创新战略,保持和提高自身竞争优势,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可从不同角度去评价。
建立科学、合理、严谨、量化的评价模型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也日趋丰富,如AHP法、灰色评估理论、因子分析法、因素比较法、弱势指标倍数法、密切值法、粗糙集理论、模糊评价法等理论方法的应用和数学模型的建立,使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本文通过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方法和多级模糊数学评价模型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实证分析。
FDI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
量存在着积极 的影响 , 在外观设计专利上 , F D I 的外溢效应最强 为零。I 为创新成果, 表示技术创新能力; S P为研发过程中的劳
烈。 Hu和 J e f e r s o n ( 2 0 0 5 ) 从专利角度考察 了中 国国 内企业 自主 动力投入,用科技活动人员数量来表示 ; GO R C表示研 发过 程
研究 了 F DI 对 中 国技 术 创 新 能 力 的 影 响 。他 们 用 新产 品 的 销售 型 :
额代表 企业研发 活动 的成 果, 其 结果表 明 , 在新产 品的开 发方
面, 外 资具有显著 的溢 出效应 , 并 且对于 中国制造业 新技术 的
据研究 了 F D I 对 中 国技 术 创 新 的影 响 , 他 们 用 各 地 区 的专 利 申
联效应等 渠道发生作 用: 在实证研 究上 , 主流经 济学 已经 肯定 程师 、 专业技 术人 员、 研 究设备 、 研发经 费等 等) 创造 出新知识
了F DI 对 东 道 国经 济 发 展 的 积 极 作用 。 按照技术外溢理论, F DI 和 新 技 术 的 过程 。 因 此 , 可 以将 创 新 过 程 的生 产 函 数 用 下 面 的
经 济观察
F D I 对 我 国高新技 术 企 业 创 新 能 力 的影 响
基 于工业 行业 数 据 的实 证研 究
郁 婷婷
( 扬 州商务 高等职业学校 , 江苏 扬州 2 2 5 0 0 9 )
【 摘
要】 本文利用我 国高技术产业 中 2 0 个行 业 2 0 0 0  ̄2 0 0 7 年 的面板数据 , 考察 了不同行 业间外商直接投 资( F D I ) 对 我 国内
其 中, L , K 分别代表研 发活 动中的人力投入和 资本投人 : I
我国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及差异测度
研究发现 ,与全国平均水 平相 比中部地 区大 中型 工业企业的研发能力较弱 ,科技人员和创新产出 总量的增长速度也不高【 。这与闫笑非、杜秀芳 4 ] 的研究结论相一致[。仵凤清、李建侠运用突变 5 ] 级数法对大中型工业企业 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 实证结果表明,全国 2 个省区市大中型工业企业 9 的 自主创新能力分布不均 ,主要集 中在 3 个不 同
第 l 2期( 总第 2 8 ) 1期 21 年 l 01 2月
工业 技 术经 济
0 n mt a e h oo ia c n mis fI d r l c n lgc l o o e i T E
N . Car ,N .1) 01 , ea 2( e l o2 8
De . Ol e2 1
发 展水平进行 了综合评价和差异测度。研究结果表 明,当前我 国区域大 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 能力发展水
平存在显著差异 ,两极分化现 象严重 ;对于 区域 内部 差异 而言 ,西部最大 ,东部 次之 ,中部最 小;三 大区 域之 间差异 最为突 出,对 区域 总体 差异贡献最大。
[ 关键词 ] 熵权 T tI 锡 尔指数 技 术创新 OxS 3
供的信息量越大,其 所 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重也就越 大;反之 , 则越小。运用熵权 T PI方法 的具体步骤如下 : OS S
收稿 日期 :2 l—0一 l 01 8 7 基金项 目:国家社科重点基金项 目 ( 目编号 :0A Y 2 ) 项 8 J04 ;教育部人文社 科基金项 目 ( 目编号:o Y A3 o7 o 项 9 J 606 J
作者简介 :蒋玉洁 , 南京 航空航 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 技术创新与科研管理。营利荣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 管理学院教授 , 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软计算技术 、知识发现、电子商务 。 博
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
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成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普及,数字化已成为各个行业的发展趋势。
在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企业需要对自身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升级,以适应数字时代的新市场和新形势。
因此,如何评价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效,就成为了企业数字化发展中重要的一个研究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效评价指标体系:一、组织架构变化方面:通过分析企业数字化转型前后的组织架构变化,评估数字化转型为企业带来的效益。
包括员工数量、岗位设置、工作流程等方面变化。
二、业务模式创新方面:数字化转型可以打破传统的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许多企业可以通过数字化转型来开创新的业务模式。
对比数字化转型前后的业务模式,评估新业务模式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和影响。
三、技术创新和应用方面:数字化转型必然涉及到新的技术和工具的开发与应用,企业要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技术革新和技术升级,以满足市场需求。
因此,技术创新和应用方面就成为了数字化转型成效评价的重要方向。
四、创新能力和创新文化方面:企业数字化转型离不开创新,因此创新能力和创新文化也是评价数字化转型成效的重要指标。
包括企业创新意识、创新氛围、创新团队建设等方面的评估。
五、客户满意度和企业价值增长方面:数字化转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成效。
因此,客户满意度和企业价值增长就成为了衡量数字化转型成效的基本指标。
包括产品质量、客户满意度、企业市值股权等方面的评估。
以上指标体系虽然并不是全面的,但它能较好地辅助企业建立起数字化转型评价的标准和体系。
同时,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以上指标体系也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
因此,针对企业数字化转型,还需要开展一系列的实证研究,来验证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综上所述,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效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全面、科学的评估数字化转型成效的基本工具和方法。
对于企业来说,建立数字化转型成效评价指标体系,既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和解决自身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又能为企业的未来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号】6-738【原文出处】统计研究【原刊地名】京【原刊期号】200403【原刊页号】12~16【分类号】F31【分类名】工业企业管理【复印期号】200407【标题】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作者】察志敏/杜希双/关晓静【作者简介】察志敏,杜希双,关晓静,国家统计局。
【摘要题】技术创新【英文摘要】The paper evaluates the techn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of China by using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and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of imperfection of current innovation circumstance,shortage of innovation input and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skills of innovation personnel.【关键词】技术创新/评价方法/实证研究【正文】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努力提高自主研究与开发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工业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工业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其创新能力如何不仅关乎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国际竞争能力。
为此,我们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了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评价的方法,并对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初步的评价与分析,以期能为国家制定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并建立起正常的激励机制提供参考。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探讨关于技术创新,普遍认同的概念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竞争力为目的,从新产品、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技术的获取(研究开发、引进技术和消化吸收)、工程化、产业化到实现市场销售的一系列活动的全过程。
国外一般把技术创新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产品创新,另一类是工艺创新。
产品创新是指企业发明新的产品或对原产品的性能进行重大改进或提高,工艺创新是指企业采用新的技术工艺或对原生产工艺生产方法进行重大改进。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技术创新能力各要素的诸多方面,可以说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都相关。
OECD国家在进行技术创新能力调查时,将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确定为六个重点方面:一是企业发展战略,二是创新成果的扩散,三是企业创新的信息源和创新障碍,四是企业创新的投入,五是政府在创新中的作用,六是企业创新的产出。
加拿大的专家在进行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中,采用8个相应的指标来进行分析,即:创新人员投入占从业人数的百分比,创新资本投入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非专门的创新人员投入占从业人数的百分比,非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专门的创新人员投入占从业人数的比重,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出口销售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和企业的创新倾向;国内有些学者将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六大创新能力要素,即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R&D)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
我们在较为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划分为四大要素。
1.企业潜在技术创新资源。
企业潜在的技术创新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它主要反映企业潜在的技术创新能力。
其中人力资源主要是企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创新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和科研素质。
具有高素质的人员和高科研水平的人员,必然具有较高的技术创新潜力,一旦条件成熟,潜力就会转化为现实的创新能力;经济资源主要是指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企业的经济实力,技术装备的多少、技术水平的高低和企业经济实力的大小,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产生的重要条件。
2.企业技术创新投入。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是由其投入直接决定的。
在同样的条件下,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越大,其产出就会越大。
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分为R&D投入和非R &D投入。
R&D投入集中反映了企业科学技术研究的能力;非R&D投入主要是反映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市场营销的能力和技术更新提高的能力,具体可以用反映新产品工程准备、试生产、试销等投入指标,以及反映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国内技术购买等方面的指标来描述。
3.企业技术创新组织。
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也可认为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管理能力,它是企业从整体上、战略上安排技术创新和组织实施技术创新的能力,包括企业技术创新的策略制定、技术创新的项目管理和技术创新的机构管理等。
4.企业技术创新产出。
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出突出显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要素组合的效果。
从某种意义上讲,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现实、最重要的指标是创新产出能力。
它包括产品市场占有率、生产率(包括劳动生产率、资金产值率或全要素生产率)、新产品产值率、专利发明等。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本课题参照有关国际标准确定的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是:1.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的选择,围绕企业技术创新的本质,涵盖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选取的评价指标囊括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各个方面,并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和描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状况。
2.可操作性原则。
建立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目的在于应用。
因此,所选择的指标必须有可靠的数据来源。
有些指标从科学性、合理性等方面观察,十分重要,但固不可量化或没有可靠的数据来源,这些指标原则上不予考虑。
3.可比性原则。
由于不同行业企业的经营方式、生产特点、开发内容等是不完全一样的,特别是企业规模大小不一样,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单纯从评价指标的绝对数上看,有时往往是不可比的。
但从相对数角度方面来观察,就消除了这些影响。
采取相对指标,使企业自己动态可以比较,企业横向可以比较,国内国外企业可以比较,大企业小企业之间可以比较。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从横向上保证各企业指标口径一致,从纵向上要保证历年的指标口径范围、计算方法一致,确保各项指标具有可比性。
4.多目标性原则。
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小的评价涉及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涉及到科技活动投入、活动、产出和企业经营状况、经济效益等方方面面,不可能单靠一、二个指标就可以完成,需要建立一个评价指标体系,从多方位、多角度系统描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从整体上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水平。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和我国现有的企业技术创新指标统计实施情况,本课题确定了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
附图{图}图1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三、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我们利用层次分析法,及2001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统计数据,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测评,结果表明:1.工业企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增强。
2001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综合指数达到105.2,比2000年提高5.2个百分点。
其中潜在的技术创新能力指数为103.4,提高3.4个百分点;技术创新投入指数为104.7,提高4.7个百分点,技术创新投入中的人力投入指数达到110.1,增长10.1个百分点;技术创新组织指数为103.5,提高3.5个百分点;技术创新产出指数为107.8,提高7.8个百分点。
结果表明,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以来,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受到各级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企业技术创新的潜在因素逐步得以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企业技术创新的组织机制不断完善,尤其是最终体现和反映技术创新效果的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明显提高,增长速度位居各项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之首,呈现出较快增长的态势,企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
从分行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指数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位居我国工业各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首,2001年技术创新综合指数达到240.7,是各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平均综合指数的2.29倍;其次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其2001年技术创新综合指数达到238.1,是各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平均综合指数的2.26倍。
武器弹药制造业名列第三,其2001年技术创新综合指数达到217.9,是各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平均综合指数的2.07倍。
技术创新能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还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及烟草加工业。
从测算结果可以看出,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具有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
3.东部地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中部偏弱。
从各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指数看,东部地区技术创新能力最强,其2001年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指数达到11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8个百分点。
其中广东、上海、山东、北京、江苏名列东部地区前五位,这些省份的技术创新综合指数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至3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居中,技术创新能力指数为103.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1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低近10个百分点。
其中陕西、重庆、四川技术创新能力名列前茅,这些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已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中部地区最弱,其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指数仅为85.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20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低27.4个百分点,比西部地区也低17.5个百分点。
从东、中、西部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比较可以看出,近几年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西部地区不仅经济发展有所加快,技术创新的综合能力也有较快的提高,而中部地区创新能力提高较慢。
4.外资、集体和港澳台资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
从企业的登记注册类型看,外资、集体和港澳台资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他们的技术创新综合指数均在150左右,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9、62.5和44.5个百分点,其中外商投资企业高达194.2。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依次还有国有联营、股份有限公司、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和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相比较来看,私营企业、外商与港澳台独资企业、国有企业以及国有与集体联营、集体联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其技术创新综合指数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以上。
这一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集体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已明显提高,但未经股份制或公司制改造的国有企业或国有与集体联营企业、集体联营企业,其技术创新能力仍然比较弱;私营企业目前虽然发展很快,但重生产轻科研开发的问题仍然较重,生产的技术含量还比较低,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弱;外商与港澳台独资企业“两头(科研与销售)在外”的问题依然存在,有些企业主要利用我国廉价劳动力,从事来料加工,科研开发本地化的程度低,在国内表现出来的技术创新能力也比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