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三境界五人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三境界五人谈

蔡宏伟

辑录

马斗全:读书三境界

以前读杜诗,有一句并不为多少人留意的诗,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就是《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中的“花屿读书床”。那是杜甫卧病秦州时寄著名诗人高适、岑参的一首长诗,该处几句为:“岂异神仙地,俱兼山水乡。竹斋烧药灶,花屿读书床。”

老杜所谓读书床的“床”,仇兆鳌《杜诗详注》释为睡觉之床,未当,此“床”应为杜甫他诗中“临阶下马坐人床”的“床”,系胡床,即可坐可倚躺的交椅。神仙地与山水乡,指高适、岑参二人所在之地。高在剑阁外的彭州,地近长江,多水又多山,岑所在的虢州,旁有荆山与鼎湖。唐时的山与水,自然都是美的。“花屿读书床”,应是说在水旁的一个山头,开着花的山坡上或树丛间,放一把交椅,诗人坐在那里,悠闲

地读书。杂着花香的清新空气,无人干扰的宁静氛围。这是杜甫想像两位友人闲来读书时的情形,其实也是他自己以为最好而向往的读书环境。古人通常所说的读书,也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大抵是这样的境界,或以这样的境界为向往。所以古代大儒读书处多在远离尘嚣而景色幽美的山中,因此也就有“读书山”之说。笔者就曾寻访过几位前贤的读书处,那山色,那静谧,尤其是如今最难得的清新空气,都教人向往不已,每次总是恋恋而不欲归。

“花屿读书床”的读书,自然多属漫无目的的随心而读。身闲心静,他愿意读经就读经,想读史就读史,或者拿出友人寄来的诗作欣赏,兴来时也可能朗声吟成一首新作。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即是随心而读,并不很费力的意思。孟浩然有“日长闻读书”句,黄庭坚有“日长宜读书”句,是悠闲读书显然又有打发时光和消遣的意味。这种轻松悠闲的随心而读,或即古人所说的“老闲犹有”的“读书心”。古人有“书癖”“书痴”“书颠”之谓,觉得“读书便佳”“读书最乐”,甚至以为“有工夫读书,谓之福”,当都是就轻松悠闲的读书而言。

我们现今的读书,已鲜有古人那样的境界。缺少安静幽雅的“花屿”且不说,只从读者个人来说,便没有古人那样的心境。一般所谓读书,应出于一种爱好,至少是功利性不很

强,是生活或生命的需要,是一种乐事,是“欣然忘食”而不是废寝忘食。可惜现今人们一方面已难得从容,另一方面读书的目的性,或曰功利性,似乎太强了。为了求职为了提干为了职称为了生意,甚至为了面子,为了讨上司或异性欢心,各各有着明确而迫切的目的。曾有不少人坦言自己硬着头皮学外语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又每有炒股者为了取胜或捞回损失而汲汲求助于传授机宜之书,以至有盗墓者去翻难以读进去的考古与文物方面的书籍。有的人读了几本书就要求得到什么收益和好处,甚至读着一本书的同时就想着得到相应的回报,把读书当做了付出或牺牲,在与书神作交易。这种被迫或急功近利的读书,自然无轻松与兴趣可言。

笔者并非反对为掌握某项知识或解决某个问题而读书,只是认为,读书不必太苦,尤其不要急功近利,而应具备正常的读书心态。朱子有段话,竟像是特意为今人说的,不能不抄在这里:“书虽是古人书,今日读之,所以蓄自家之德,却不是欲这边读得些子,便搬出做那边用。……读得一书,便做得许多文字,驰骋跳掷,心都不在里面。如此读书,终不干自家事。”

如果仿照王国维做学问与填词的三种境界说,将读书也分作三种境界的话,那么第一层境界可以“大江流日夜,客心

悲未央”为喻,为求功利之被迫读书也;第二层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目的与功利性较强而无乐趣之读书也;最高境界当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正常之读书也,亦即最佳心境之读书。

王鸿滨:读书三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读书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在我看来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所用意象倾向于“愁绪”,诗人爱悲秋,古人爱登高抒发愁绪。因此这第一种境界里既包涵了不畏孤单的勇气,也包涵了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胸怀和忧虑。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形象的说明了读书的第二种境界——心甘情愿的坚忍,废寝忘食,无怨无悔,不怕苦不怕累。头悬梁锥刺骨,囊萤映雪者就属于这类。

然而,这种颇具牺牲精神的境界也不过只是第二种境界,想要达到最高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愁绪和坚辛中走出,享受同自己寻觅已久的意中人“偶遇”般的惊喜,读书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件让心灵得到享受的美事,自己的收获也不用强求而得。这恐怕就是“悦读”的境界了,从读书中真正体会到快乐,穿越时空体会到同书的作者之间的“心电感应”,真正让知识触及自己的灵魂。

阅读的最高境界,是为了自己的心灵而阅读,并从阅读本身寻找到快乐。读书时刻,是让自己从烦琐的日常生活中解脱出来,体验一份专属于自己的恬静时刻;读书,能给自己从功利实用主义中解脱出来,做一回探寻真理的勇士的机会;读书,是寻找一片精神的绿色家园,让心灵自由的做深呼吸吐故纳新;读书,等于乘上科幻中的“时光机”,穿越时空的

距离,同古今中外的思想者交流。或者,你也不需要深厚的学术功底,你喜欢看漫画,笑了,离开了烦恼王国,这是快乐;你喜欢看言情,哭了,为书中的才子佳人而牵肠挂肚,这也是快乐;你喜欢小资文学,那种情调正好符合你对生活的想象和追求,这是快乐;你喜欢具有一定专业性的计算机应用文字,因为你喜欢专研,喜欢同所谓的专家一比高下,这也是快乐……因读书而生的烦恼各不相同,但从读书中获得的乐趣却如此相似,这种乐趣真正源于心灵的追求。

读高中时一位老师对读书有过一段话,我至今难忘,她说“书是越读越厚的,因为你越学就会越觉得自己懂得少;书也是越读越薄的,因为你将书里的东西融会贯通后你便能把握精髓。”对我而言,工作前我是把书越读越厚,工作后,我是把书越读越薄了,我有了两种书,一种是纸质印刷的书本,搁置在书柜里,像我最忠诚而贴心的朋友,永远静静的等待着我,当我迫于繁重的工作压力无暇顾及它们的时候,它们默默守候着我忙碌的身影,无怨无悔;当我捧起它们的时候,它们也不计前嫌,同我默契交流。另一种书,就是生活,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却若隐若现,它需要留心才能发现,需要用心才能解读,因为它充满了玄机和隐喻,但也只有读懂了生活的书,才能把纸质的书本理解透彻,把浩瀚书海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