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30年气候周期变化

合集下载

中国历朝气候变化读书笔记

中国历朝气候变化读书笔记

第一章史前中国气候变化65Ma BP以来,气候持续变冷,称为新生代气候衰落。

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受地球轨道参数变化驱动。

地球气候呈现出寒冷的冰期和相对温暖的间冰期两种基本状态交替变化。

冰盖大规模扩展是最盛期全球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

全新世全球气候变化,全新世始于11.5ka BP。

最突出的标志是寒冷的新仙女木事件结束,气温大幅度上升。

8.2ka BP前为早期,之间为中期,称为全新世大暖期,之后是4.3ka BP以后为后期,开始降温。

季风气候是在新生代气候衰落背景下在中国气候系统中出现的最大的事件。

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现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和空间格局。

导致中国现代气候分布不仅有了一般意义上纬向分布特征,又具有显著的东西干湿分布的区域性特点,并具有显著的季节性。

中世纪以来,疾风环境和内陆型干旱环境的产生和发展相互关联,影响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夏季风系统开始出现,西北地区逐步沦为干旱区。

青藏高原隆起使得中国第四纪气候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

中国第四纪气候冰期与间冰期气候旋回主要表现形式是冷干-暖湿周期性震荡,冷暖波动幅度超过10℃。

全新世中国气候变化分为早期增暖、中期温暖和晚期转冷三个基本阶段。

在气候千年震荡的背景下,全新世中国曾出现多个持续时间不同的寒冷时段或事件。

全新世大暖期,中国降水量较今普遍偏多。

故大暖期盛期是中国原始农业文化最发达的石砌。

夏商周:大暖期后及其延伸夏商周是由全新世大暖期最后1000年及其结束后的近千年构成,因而可看成是大暖期后一阶段亚稳定暖湿期及其延续。

4.2~4.0 ka BP气候事件中国发生了一次显著降温事件。

(世界这一时期也发生降温事件,称为新仙女木事件以来最大幅度的一次降温,是历史时期最具有影响力的一次小冰期),标志着世界许多地区气候最适宜期的结束和后全新世的开始或现代气候的形成。

此阶段,西北显著干旱,东南降水增加。

夏到商早期,气候相对温暖。

大部分时间中国温度比今高2℃左右。

新疆和田地区近30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新疆和田地区近30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新疆和田地区近30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选取和田地区1975~2005年的日平均气温数据资料,分析近30来和田市平均气温的年、季线性趋势变化和周期性的变化特征。

近30年的气温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变化率为0.48℃/10a,气温变化具有3年、22年和30年较稳定的周期。

标签:和田地区30年气温特征变化1和田地区概况和田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位于34°22~′38°37′N和78°~80°30′E,昆仑山脉北麓,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向东缓倾。

海拔为1 300~1 450m,北宽南窄,东西最宽为60km,南北最长约200km,由南向北倾斜,是喀拉喀什河与玉龙喀什河的冲积平原,东临玉龙喀什河,与洛浦县隔河相望,西、南、北三面与和田县接壤,总面积约189km2。

其主要特点是: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四季分明,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及年较差大,无霜期长,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空气干燥,气候带垂直分布也较明显。

2资料和方法本文使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中和田市1975~2005日平均气温的资料。

通过对和田地区日平均气温的统计分析,研究了近30年来这一地区的平均温度变化特征。

先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统计分析得出平均气温年、季节的线性变化趋势,并用MATLAB软件做出30年的年平均温度的周期性变化的小波分析。

气温季节划分为: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月至次年2月。

3温度的变化特征平均气温的年、季变化特征:从每10年分段对比分析(表1)可以看出,年平均气温在1975~1994年变化不大,近10年年平均气温在上升,较前20年上升了1℃左右,春、夏、秋三季与年平均气温变化相一致。

但冬季不同,气温在1985-1994年增温就比较显著,比1975~1984年10年期间冬季平均气温上升了1.5℃,而且气温一直在上升过程中。

气温的变化趋势及倾向率:温度序列在波动中上升,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年平均值超过30年的年平均气温值。

中国的气候周期变化趋势

中国的气候周期变化趋势

中国的气候周期变化趋势
中国的气候周期变化趋势并不一致,因为中国地域广阔,从南到北经历了多个不同的气候带和地貌类型。

然而,总体而言,中国的气候变化主要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的气温普遍上升,特别是在北方和西部地区。

同时,中国的降水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些地区的降水量有所增加,特别是南方地区,而其他地区的降水量则减少,特别是北方和西北地区。

此外,中国还经历了一些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加,例如干旱、洪水、台风和暴雪等。

这些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加,对中国的农业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根据科学研究,预计未来中国的气候将继续变暖,并可能出现更多的极端气候事件。

这可能导致更频繁的干旱、洪水和暴雨等气候灾害。

因此,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

2020中国十大火炉城市新鲜出炉

2020中国十大火炉城市新鲜出炉

2020xx十大火炉xx新鲜出炉前十名城市分别是:重庆、福州、杭州、南昌、长沙、武汉、西安、南京、合肥、南宁。

有没有你所在城市近期,一份中国“火炉”城市名单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据了解,这是气象部门通过综合分析中国省会城市和直辖市最近31年的气象资料,首次向公众权威公布中国夏季炎热城市情况。

在这份由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榜单上,研究人员根据对最近31年的气象资料的综合分析结果,得出夏季炎热程度靠前的10个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分别为:重庆、福州、杭州、南昌、长沙、武汉、西安、南京、合肥、南宁。

对此,国家气候中心气候与气候变化评估室张存杰研究员认为,“火炉”这个说法反映的是公众的直观感受,但一直以来没有明确的定义和标准。

据了解,此次对“炎热城市”的分析研究中,考虑的因素包括炎热指数(一种主要考虑气温和相对湿度对人体舒适状况综合影响的指数)、高温日数、连续高温日数、夏季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等多种要素。

从近31年来中国平均高温日数分布来看,高温日数最多的主要有两个区域,一是新疆东部吐鲁番盆地附近,另一个就是根据这份研究结果,公众以往熟知的武汉、南京等传统上的“火炉”城市虽然还在名单里,但是排名已经退出“四强”。

张存杰介绍,这和中国气候的年代际变化有关。

“气象研究表明,中国南北方气候变化有20至30年左右的振荡周期。

从整个30年的时间尺度来看,长江流域城市的温度增长速度没有其他城市快,特别是慢于中国北方许多城市。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夏季炎热程度总体呈增强趋势,“火炉”名单也越来越长。

气象资料显示,中国自1951年到2010年,全国平均温度上升了1.38度,每10年增加0.23度,和全球变暖情况基本一致,极端高温事件和高温日数范围扩大、频次增加。

其中,排在前列的重庆、福州、杭州、南昌四个城市被不少网民冠名为“新四大火炉。

对此,国家气候中心气候与气候变化评估室张存杰研究员认为,“火炉”这个说法反映的是公众的直观感受,但一直以来没有明确的定义和标准。

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资料

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资料
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 变迁
一、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的产生
现代科学将地质时代划为太古代、元古代、 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人类产生以来的250万年被称为新生代第四 纪。因为在这二三百万年间地球上出现了 人类祖先,故有人称第四纪为“灵生代”。
1.第四纪初期中国气候形成三大区:受夏季海 洋影响的湿润季风区、向干燥方向发展的干燥 区、向高寒方向发展的青藏高原区
从春秋到秦汉时期,有一个长达800年左右 的温暖期。(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 “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
1.汉代气候温暖是造就汉代文明的重要因素。气候 变化引起了植物带的变化移动,也是农耕区的扩 大与缩小,也影响了农牧民族势力消长和经济文 化的变化。
2.从东汉开始,中国进入了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是一个长达600年的相对寒冷期。
7.第四个温暖期从公元1200年到1300年,即宋末元代温暖期。1225 年,道士丘处机在北京长春宫作《春游》诗云:“清明时节杏花开, 万户千门日往来。”说明当时北京气候比现在温暖。
8.第四个寒冷期从公元1300年到1900年,即明清严寒期。此间, 1329年太湖结冰厚达数尺,橘尽冻死。1493年,淮河流域降大雪, 从当年九月降至次年二月方止。洞庭湖变成“冰陆”,车马通 行。 五千年来,我国气候四个温暖期与四个寒冷期交替变迁,其 时间上的差异性是非常明显的。
5.第二个寒冷期从公元一世纪到公元600年,即东汉南北朝寒冷期, 这个寒冷期以公元4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资治通鉴》载晋成帝 初年,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结冰,冰上可往来车马及 几千人的大部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4℃。
6.第三个寒冷期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即两宋时期,此间公元 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冰上可以通车,1110年、1178年福州荔枝两 度全部冻死。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研究是一个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问题。

以下是对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参考: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的气候波动根据地质学的研究,中国近五千年的气候变迁呈现出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的特点。

冰期是指地球气温大幅度下降,导致全球进入冰川期,而间冰期则是指地球气温相对稳定,冰川消融,海洋扩张,地球表面恢复温暖。

这种气候波动对中国及全球的气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时期的干旱与湿润周期历史气象学的研究表明,中国在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中,经历了多个干旱和湿润的周期。

这些周期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在湿润周期,降雨充沛,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而在干旱周期,干旱少雨,容易导致农业生产减产和自然灾害频发。

历史气候变迁的原因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太阳活动、地球自转速率等自然因素对气候变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人类活动也对气候变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过度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过度放牧等,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了气候变化。

未来气候变迁的预测基于现有的科学数据和研究,科学家们对中国未来气候的变迁进行了一定的预测。

预测结果表明,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气候变化可能将继续存在一定的波动性。

例如,在温室气体排放继续增加的情况下,全球气温将升高,中国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此外,全球气候变化也将对中国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总之,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侯变迁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为了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需要不断加强研究工作,探索其中的规律和机制。

同时,政府和公众也需要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中国5000年王朝兴衰与气候变迁的关系

中国5000年王朝兴衰与气候变迁的关系

中国5000年王朝兴衰与气候变迁的关系对古代中国来说,气候温暖和寒冷期的转换,往往决定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实力的对比,气候变化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决定著中原王朝的兴替。

竺可桢曾研究了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发现有多次变化,温度较高为温暖期,温度较低为寒冷期。

第一个温暖期:(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夏、商、西周第一个寒冷期:东周第二个温暖期:两汉第二个寒冷期:三国魏晋南北朝第三个温暖期:唐朝第三个寒冷期:五代十国两宋第四个温暖期(相对温暖):明朝第四个寒冷期:(17世纪至19世纪)清朝从以上寒冷期与温暖期的周期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过去两千多年的气候冷暖变迁,与我国历史上一些朝代的兴衰更迭存在对应关系。

在温暖期,中原王朝农业发达,一般建立了强大的中央政权,此时国土面积广大。

在寒冷期,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等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因为是游牧经济,草原生长很差,得不到充分的食物供给,就会向南方的汉族政权发起进攻,以获得食物,而南方此时也变冷,粮食等物资也会大幅减产,从而综合国力有所下降。

我国历史上大多数朝代的垮塌都是发生在气候变冷的低温区间。

秦朝、三国、唐朝、宋朝(北宋和南宋)、元朝、明朝和清朝的灭亡年代,都是处于过去2485年来平均温度以下或极其寒冷的时期。

当然,影响历史进程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气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

到了寒冷期,由于封建王朝自身政治上的腐败,加之低温导致的粮食歉收、造成饥饿,最后可能引发农民起义和战争,导致朝代更迭。

此外,在寒冷时期,草原牧场向南迁移也会导致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和南迁。

那么,今天我们正处于气候史上的什么时期呢?科研人员发现,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全球气候变暖,并不是历史上最温暖的时期。

在过去2485年间,有四个历史时期的温度高于或接近于1970年至2000年的平均温度。

也许,气候变暖只是一个伪命题,长远来看,我们只是处于气候变化的某个正常时点上。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概述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是环境科学和历史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通过对古代文献记载、考古遗址和自然记录的分析,研究者们对中国气候变迁的规律和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

最为著名的研究成果是竺可桢先生绘制的竺可桢曲线,该曲线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材料的研究,将中国近五千年气温变化制成了一张清晰、简明的曲线图。

竺可桢先生的研究显示,在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

在这之后,年平均温度有23的摆动,寒冷时期出现在公元前一千年(殷末周初)、公元四百年(六朝)、公元一千二百年(南宋)和公元一千七百年(明末清初)时代,而汉唐两代则是比较温暖的时代。

这些气候变迁的特征不仅在中国历史文献中有丰富的记载,而且也得到了考古遗址和自然记录的佐证。

研究者们还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历史文献、农民记忆、冰川记录、树木年轮、湖泊和沉积物等多方面的资料,对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过去几千年中中国气候的暖期和寒期交替的特征,还为我们了解古代气候的湿度、温度等变化情况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研究是一个跨学科、多角度的研究领域,通过综合分析古代文献、考古遗址和自然记录等多方面的资料,我们可以对过去的气候变化有一定的了解,也能够为今后的气候变化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1. 简述气候变迁的重要性及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气候变迁,作为地球系统长期演变的一部分,不仅是自然界的内在规律体现,更是关乎人类社会福祉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包括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水资源分配、人类健康乃至全球经济格局的深远影响。

理解并应对气候变迁,对于人类有效适应未来环境变化、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和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气候变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它塑造了地球表面的物理和生物条件,决定了不同地理区域的生态系统类型与物种分布。

山西省近30年降水天气变化特征分析及防灾减灾措施

山西省近30年降水天气变化特征分析及防灾减灾措施

山西省近30年降水天气变化特征分析及防灾减灾措施摘要:本文采用山西省气象局1991~2022年的降水量资料,选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对近30年山西省降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1991~2022年山西省年降水量整体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气候变化倾向率为24.979mm/10a,下降趋势不太显著;1991~2022年山西省除了夏季外,其余三季降水量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同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只是气候倾向率有一定差异;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年内降水量的55.0%,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分别占年内降水量的16.7%、23.7%,冬季降水量最少,只有年降水量的4.6%;年内降水量主要出现在4~10月份,且每月的降水量均在1000mm以上,这段时间的降水量达到了17537.6mm,占88.3%,尤以6~9月份降水量最为集中,高达13552.3mm,占68.2%。

关键词:降水变化;特征;防灾减灾;措施引言1860年以来的140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上升,20世纪90年代和1998年可能是过去1000年来最暖的年代和年份,导致增温的原因主要来自人为因素。

已经发生和未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或将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如森林草原植被分布的改变、降水量的减少、农业的减产等。

山西省气候变化显著地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干旱是山西省主要的气候特征。

山西省处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全球变化反应敏感的生态脆弱带之一。

山西省人均水资源占有远低于人均1000 m'的严重缺水界限,耕地平均占有水量3255 m'/hm2 ,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9,是严重的缺水省份。

降水量的变化会影响到水资源的供给,不仅关系到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由于山西省黄河流域的面积占到全省面积的62% ,其降水量的变化将通过人黄流量的变化进而影响到中下游河南省、山东省的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

因此,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中国北方干旱化的背景下,有必要对地处季风边缘带山西省降水变化的规律进行较为详细的研究,并提出防灾减灾措施。

季风-气候变化

季风-气候变化

亚洲冬季风起源于西伯利亚高压。当高压 离开源地向南爆发时在其东侧和南侧可产生 很强的北风和东北风,这就是冬季风。这种 强北风和东北风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非地转 运动有关。当东北季风向南流向南海及印尼 一带时,可形成冷涌,最后流入到赤道区的 赤道槽内,加强那里的对流和降水。
图9.1 (a)1971-2000冬季平均850hPa平均风场;(b) 5个冬季(1980~1984年12月~2月)850hPa经向风为 北风时的出现频率
(二)大气透明度的变化 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的强弱,要受大气透明度的影响。 火山活动对大气透明度的影响最大,火山爆发喷出的灰尘 能强烈地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而对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 没有显著影响。据计算,火山尘埃散射太阳辐射的能力比 散射地面长波辐射大30倍,尘埃反射太阳辐射的作用比大 气分子强得多。 此外,太阳黑子活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例如太阳 黑子11年周期称为太阳活动周。
气候及气候变化
大气科学学院
•名词解释 •Enso 气候学 水循环 季风 •气候系统5个子系统 • 太阳辐射 东亚夏季风系统的成员 •为什么说气候系统的提出被称为是20世纪 •气候学的革命。 •简述气候变化的概念和一些证据 •如果如果你是中国政府的代表,如何和其他联合 国成员国来进行气候变化的谈判?
气候温暖、降水偏少
侏罗纪时期
3. 归纳地质时期气 候的特点。
波动变化,冷暖干湿交 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震旦纪大冰期
时间范围:距今6亿年前。
气候特征: 气候寒冷,全球大陆都覆盖着大面积
的冰盖和山地冰川,留下了大规模的 冰碛层。
寒武纪—石炭纪大间冰期
时间范围:距今约6亿~2.7亿年,历时3.3亿年。 气候特征:气候变暖,冰川后退,雪线上升。 寒武纪: 气候增暖且干湿气候带明显。 石炭纪: 温和湿润气候。

中国21世纪初期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中国21世纪初期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中国21世纪初期气候变化趋势分析1.气温变化态势分析(1)气温的数百年周期变化规律表明,现在为全新世冰后期的冷期几十亿年的地球气候史是以温暖时期与寒冷时期交替出现为基本特点的。

在最近几百万年的第四纪时期,经过多次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在大约距今1.2万年气候开始变暖进入全新世冰后期气候,全新世的气候经历了4次冷暖变化,大约距今2400年进入第5个气候期。

这个气后早期比较温暖,于500年前转向寒冷,1550-1850年北半球的平均气温比现在约低1.0-1.5℃。

在这500年中,又发生了几次时间尺度更短的周期性变化。

剧竺可桢、登坦等人资料,大致在420-589年、960-1276年、1470-1520年、1620-1720年、1840-1890年及1945年以后为寒冷期。

据何大章对中国南部近500年的冬季温度变化研究,发现大约在1520年以前、1620-1720年、1840-1890年及1945年以后为冷期。

这些结论大体是相吻合的,共同说明20世纪属于冰后期第五个气候期的寒冷期。

晚全新世(公元前2400年-今),为全新世第五个气候期,早期全球较温暖,500年前转向寒冷,期间又发生了几次时间尺度更短的周期性变化。

其中存在50-70年气候期,420-589年、960-1276年、1470-1520年、1620-1720年、1840-1890年及1945年以后为寒冷期。

(2)气温的数十年周期变化反映现在为地问个气候期中的暖期20世纪的气温变化经历了由冷→暖(1900-1940)、由暖→冷(1940-1970)、再由冷→暖(1970-今)的波动过程。

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我国气温总的趋势是增加的,1900-1920年没5年的平均气温在多年平均气温之下,到1920年以后回升到多年平均气温左右,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有一短期微弱降温,40年代达到20世纪最暖时期,最暖的伟岸平均气温高于多年平均气温0.5-1.0℃。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

地球轨道要素主要有3个:偏心率、黄赤交角与岁差。
①偏心率: 即焦距与主轴长度之比。 地球绕日轨道愈接近圆形时偏心率愈小。 偏心率变化于0.0005~ 0.0607之间,目前约 0.016。 目前近日点与远日点接受的太阳辐射量约 差7%,偏心率最大时可差30%。 偏心率变化周期约9.6万年。 同时,现代北半球为冬季时在近日点,而夏季 在远日点,夏季虽然太阳辐射强度下降但夏季增 长, 有利于冰融化。据分析,第四纪的间冰期多 处于在偏心率增大时期,冰期多处于偏心率减小 时期。
(1)树木年轮 (3)孢粉 (5)史料分析 (2)冰芯 (4)珊瑚
★ 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
从时间尺度来看,气候变化可以分为六类:
地质时期气候变化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
万年或万年以上(104~108年)
几千年(103~104年)
超长期气候变化
长期气候变化
几百年 (世纪际102~103 )
几十年(年代际101~102年)
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原因
早在本世纪30年代米兰科维奇就提出用地球轨道要 素的变化来解释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的交替。
因为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参数的变化会引起日地 距离的变化,从而改变地球接受的太阳辐射量。 另一些轨道参数的变化则可能影响地球接受太阳辐 射的季节变化及地理分布的变化,进而改变气候。 一般认为夏季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是冰盖盛衰的关 键。夏季凉爽会使冬季积雪融化较少,因而导致冰进。夏 季炎热则可以使冰雪融化,造成冰退。
中期气候变化
短期气候变化
几年(年际100~101年)
月或季(100年)
气候变化集中在几种不同的时间尺度(王绍武)
气候变化类型 地质时期 a. 大冰期 b. 冰期-间冰期 c. 气候振荡 冰后期—历史时期 时间尺度 振 幅() 变化原因 大陆漂移、 造山运动等 地球轨道要素 检测手段

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资料

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资料
中世纪气候变迁
隋唐时期的气候变迁
温暖期
隋唐时期,中国气候处于相对温暖期 ,气温较现今偏高。据历史记载和树 木年轮等资料分析,当时长安(今西 安)地区冬季无雪,梅花等南方植物 在北方广泛分布。
降水变化
隋唐时期降水波动较大,既有长时间 干旱,也有洪涝灾害发生。黄河、长 江等大河的水位变化较大,对农业生 产和社会经济产生了一定影响。
极端气候事件增多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可能会 增加。中国未来可能面临更多的高温、干旱、洪涝等极端 气候事件。
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将对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可能导致生物多样 性减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等问题。未来需要关注生 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
对应对气候变迁的建议和倡议
民和迁徙,以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
中世纪应对气候变迁的措施和策略
林业保护
中世纪时期,人们开始重视林业 资源的保护,通过植树造林、封 山育林等措施,增加森林覆盖面
积,以改善气候环境。
灾害预警和应对
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及时发布气象 灾害信息,组织民众采取应对措施 ,减轻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
农业多元化
推广农业多元化种植模式,增加作 物种类和种植面积,降低气候变化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秦汉时期的气候变迁
秦代气候
汉代气候
秦代(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气候相对温暖湿润,有利于农业发 展。然而,秦代晚期可能出现了一次 短暂的气候变冷事件。
西汉时期(约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气候继续波动,既有温暖湿润的 时期,也有寒冷干燥的时期。东汉时 期(约公元25年-公元220年),气 候整体偏干,降水减少。
21世纪初,中国极端气候事件 增多,如暴雨、洪涝、干旱、 高温等。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考古资料的挖掘以及现代气候数据的分析,本文试图揭示中国气候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人类社会、自然环境的影响。

气候变化是地球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着全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

对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来说,研究其气候变迁的历史过程,对于理解中国文明的发展脉络、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以及制定适应性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概述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总体趋势和特点,包括气温、降水、极端气候事件等方面的变化。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气候变迁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等方面的响应和适应。

我们还将分析气候变迁对中国文明演进的影响,探讨气候因素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我们将总结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成果,并提出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和适应性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深入了解中国气候变迁的历史过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以及制定适应性策略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我们也希望能够推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全球性挑战。

二、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概述中国,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其气候变迁的历史也极为丰富和复杂。

近五千年来,中国的气候经历了多次冷暖干湿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影响了中国的自然环境,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在距今约五千年至三千年期间,即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中国的气候相对温暖湿润。

这一时期的黄河流域,湖泊众多,植被茂盛,为早期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然而,从距今约三千年开始,即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气候逐渐转向寒冷干燥。

这一转变可能导致了黄河流域的湖泊退缩,植被减少,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进入距今约一千年的宋元明清时期,中国的气候再次发生显著变化。

山西离石市三十年气候变化分析

山西离石市三十年气候变化分析

山西离石市三十年气候变化分析摘要:离石市地处吕梁山脉中段,黄河一级支流———三川河中游,四面环山,沟壑错综复杂,山岗连绵起伏。

海拔在1900米——2000米之间。

受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影响,离石市冬寒夏暑,春暖秋凉,四季分明,属典型大陆性季风气候。

近百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超过了以前的数百数千年,而环境、气候对人类的繁衍生存至关重要,气候变化分析直接影响着离石市人们的日常生活。

本文根据山西省离石市气象观测站1977年-2006年历年的月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年降水量、季降水量、暴雨日数、大风日数、雷暴日数、蒸发量等资料,统计分析了离石市3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的气候变化。

结果表明:离石市30年来降水呈微弱的减少趋势,气温呈上升趋势,日照时数和蒸发量呈周期性波动趋势,大风、雷暴天气减少。

为离石市的气候变化特征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气候变化;温度;降水;异常年份0引言气候是一种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联系的现象,是人类生存环境中最为活跃的组成部分。

气候是指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生物圈这个综合系统的缓慢变化。

而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的气候变动。

本文综合分析了山西省离石师气候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了本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

利用离石市气象观测站1977年-2006年历年的月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年降水量、季降水量、暴雨日数、大风日数、雷暴日数、蒸发量等资料,统计分析了离石市3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的气候变化。

结果表明:离石市30年来降水呈微弱的减少趋势,气温呈上升趋势,日照时数和蒸发量呈周期性波动趋势,大风、雷暴天气减少。

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的共同影响,全球气候特征正发生着显著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科学数据表明,人类活动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球的气候系统,气象要素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化都很大。

由于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以及大气污染的加重和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加剧了气候变化的速度。

论述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影响

论述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影响

论述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影响作为人地关系链条中的重要环节,气候变迁影响到中国历史发展的诸多方面。

以农为本的中国,在气候变化面前显得格外脆弱。

人类的历史与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体,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当生产力水平低下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就越大,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也越大。

从新石器时代至清朝, 中国气候温暖期与寒冷期周期性变化的过程,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两种生态环境较量与整合的过程。

三四千年以来,中国气候发生数次转寒转暖交替变迁,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格局的演化和发展。

一、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冷暖变化特征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充分说明10000—5000 年前,在北起黑龙江,南至长江流域以南,西至天山南北、云贵和西藏高原的广大范围内,都处在较今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之中。

这种温暖气候大致下延至公元前20 世纪的殷商时代。

根据竺可桢先生在《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的论述,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可表述如下:近四、五千年来,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三个温暖湿润期和三个寒冷干燥期。

第一个暖湿期为“仰韶暖期” (约公元前3000 年—公元前1000 年)。

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亚热带气候,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这一时期创造了仰韶—龙山农业文化,诞生了灿烂的黄河流域文明。

第二个暖湿期为“秦汉暖期” (公元前770 年—公元初年)。

历时七百余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第三个暖湿期为“隋唐暖期”(公元600 年—公元1000 年)。

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风调雨顺,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

与暖湿期相间隔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三个干冷期。

第一个干冷期为西周干冷期(公元前1000 年—公元前850 年)。

第二个干冷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初年—公元600 年),这个寒冷期在公元 4 世纪前半期达到极值。

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动乱岁月经历了这次寒冷期。

第三个干冷期在北宋初年至清末(公元1000 年—公元1900 年)。

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中国的天气和气候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多样性丰富的国家,拥有多种不同类型的气候区域和气候条件。

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

本文将对中国的天气和气候进行概述,从北方的寒冷冬季到南方的湿润夏季,带您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

一、北方的气候位于中国的北方地区主要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北三个部分。

这些地区通常在冬季寒冷而干燥,夏季炎热而潮湿。

东北地区是中国最寒冷的地区之一,冬季寒冷且漫长,最低气温经常低于零下30摄氏度。

华北地区的冬季也相当寒冷,尤其在内蒙古自治区,平均气温可达零下20摄氏度甚至更低。

西北地区则以干燥和大幅温差闻名,冬季气温骤降,夏季则非常炎热。

二、南方的气候中国的南方地区包括华南、华东和西南三个主要部分。

这些地区通常比北方更温暖,夏季湿润。

华南地区的气候温暖而潮湿,夏季降雨充沛,气温一般较高。

华东地区也有类似的气候,但相对更为平均,冬季较寒冷,夏季较热。

西南地区的气候类型多样,地势复杂,从亚热带到高原气候都有涵盖,因此该地区的气温和降雨量在不同地区和季节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三、中国的季风气候中国的气候主要受到亚洲季风的影响,分为冬季季风和夏季季风。

冬季季风来自亚洲内陆的干燥高压系统,使得中国北方地区的冬季干燥而寒冷。

夏季季风则带来了来自东南亚的湿润气流,为中国南方地区带来了丰富的降雨。

季风气候在中国展示出了明显的周期性变化,给当地的农业和水资源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

四、气候变化的影响近年来,中国的天气和气候变化变得越来越不可预测和多变。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的影响尤为显著。

气候变化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包括干旱、洪水、暴雨等。

这些事件给中国的农业、城市规划和生态系统造成了负面影响,需要采取措施来适应和缓解这些影响。

总结起来,中国的天气和气候因其地理特点而多样化。

无论是北方的寒冷冬季还是南方的湿润夏季,中国的气候呈现出巨大的变化。

了解这些气候特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我们的生活,还可以为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原因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原因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原因1、中更新世在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初期,发生了全球性范围的降温事件(Zubakov et al.,1990;Jansen et al.,1991;刘东生等,1997,2000;Lambeck et al.,2002;郭正堂等,2002;Ding et al.,2002;Menzies,2002),青藏高原也发生了快速隆升(孙鸿烈等,1998),并进入冰冻圈环境(施雅风等,1996),气候变得更为寒冷,冰川也显著地发育(Fort,1996;施雅风等,2000),东亚季风的形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An et al.,2000,2001)。

作为青藏高原一部分的黄河源区,气候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不仅气候有一次明显的降温,冰川活动波及该区(周尚哲,1995;郑本兴等,1996;苏珍等,1996;施雅风等,2000),形成宽大的冰蚀谷(海拔4800~5000m),而且湖泊的发育也发生了变化。

根据ZK9孔和古冰川遗迹的研究,黄河源区中更新世的气候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即早、中、晚3个时期。

这3个阶段的气候存在较明显的差别,并构成冷-暖-冷的气候旋回,即冰期-间冰期-冰期的变化(图5-1),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国外的中更新世气候变化特点一致(表5-1),这也表明黄河源区的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积极响应。

在中更新世的早期(对应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第17~16阶段),也是钻孔地点成为湖泊的初期,由暖-冷构成一个小的气候旋回,所以又可以划分出两个亚阶段。

第一个亚阶段(第17阶段),黄河源区的气候比较温暖湿润,为间冰阶气候,所以这个时期沉积物中的碳酸钙含量低(6.30%),有机碳含量较高,δ13Corg值偏负,Fe3+/Fe2+值高,各种氧化物的比值也偏高。

在第二个亚阶段中,即第16阶段,在黄河源区发生了非常显著的降温事件,但这个时期的降雨量较高,所以冷而不显得干燥,为湿冷的气候。

由于降雨量较高,而气温又低,大量的降水被冻结在冰川中,形成大规模的冰川,因此这个时期的冰蚀地形较发育,冰蚀谷非常的宽,冰碛物分布的面积广(周尚哲,1995;郑本兴等,199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振国:被遗忘了的30年左右气温变化周期(2012-01-28 02:42:15)
赵振国研究员2004年任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主任。

他认为,我国温度存在着大约30年左右的冷暖交替的阶段性变化特征。

上世纪20年代以前是冷周期,20年代到40年代为30年左右的暖周期,50年代到70年代又为30年左右的冷周期,80年代后又转入一个暖周期。

按照这一规律,2010年我国气温将进入30年左右的冷周期。

2008年1月中国南方遭遇50年一遇的冰雪冻灾,2009年11月至2010年1月低温暴雪袭击北半球,这些是进入冷周期的信号。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赵振国及其30年气温周期理论在2004年以后就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人走茶凉显示了人间冷暖,30年气温周期理论被遗忘显示了中国气象界跟风世界气象主流到盲目的程度,本土的正确理论后继无人。

中国不仅仅需要获取自己的原始数据。

更进一步而言,正如罗勇所指出,中国需要在气候变化上展开自己独立的研究,发出自己的声音。

“科学家要有诚实、正直的品格,不能为了拿到科研经费而跟着主流走。

”丁仲礼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的这番表示,似乎意味深长。

5年过去了,我们重新发布赵振国研究员的周期理论报道,希望气象界能深刻反省自己对老一辈气象理论的背叛!
附件:2004年前的赵振国气候理论报道
为何天气变冷了暖冬却未结束
2000年1月24日10:24 光明日报
前几年,我国冬季气温一直偏高,但今年却显得较冷。

1999年12月20日晚,首都部分群众在零下12摄氏度的气温下迎接澳门回归的,他们的精神很令我感动。

我家住在浙江省温州市,这里冬季气温一直适宜,但今年冬天也比较冷。

我想请教专家,今年气温为何低于往年,这是否标志着暖冬即将结束?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读者周韦禾
今年入冬以来人们普遍感到比前几年冷了:一是尽管我国大部地区平均气温仍比常年高一些,并未出现冷冬,但由于最低气温比前几年明显降低,使享受多年暖冬特别是去年异常暖冬的人们感觉特别冷;二是冷暖变化幅度很大,人们正在享受温暖的时候,一次强寒潮突然袭来,大风降温又伴随下雪,使人们一下子难以适应。

我国气候存在着大约30年左右的周期变化,20世纪20-40年代为暖周期,50-70年代
为冷周期,80年代以来又转入暖周期,至今这个暖周期还没有结束,仍将持续一段时期。

冷暖周期都是气候概念(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冷周期并非年年都冷,只是冷的年份多,以冷占优势,有时也会遇上暖冬;同样暖周期里也并非年年都暖,仅是暖的年份多,以暖占优势,有时也会碰上冷冬。

在过去的13个暖冬里,有些年份增暖的幅度很明显,比如1 998年的冬季是20世纪最暖和的冬季。

有些年份增暖幅度较小,个别年份甚至出现冷冬,比如1995年冬季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明显降低,南方出现了冷冬气候。

今年入冬以来,从平均气温来看,仍维持比常年稍高的偏暖态势,但冷暖变化幅度很大,澳门回归前后和1月上旬的强寒潮,一些地方的极端最低气温都出现了几十年来的最低值,使人们一时感到寒风刺骨,冷气逼人。

今年冬天我国温度比前几年明显下降还与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的发展密切相关。

厄尔尼诺事件是赤道东太平洋海水异常增温的一种现象,这一事件发生后我国常常出现暖冬气候。

反之,拉尼娜事件发生后我国常常出现冷冬气候。

1998年秋季,我国出现了继厄尔尼诺事件频繁发生之后的一次拉尼娜事件,目前还在持续加强,受这一事件的影响,入冬以来,东亚大气环流出现异常,经向环流发展,冷空气活动频繁且势力强劲,西伯利亚的冷气团不断扩充南下,导致我国气温比前几年明显下降。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预测室主任赵振国
原文登于1月17日光明日报
/society/2000-1-24/55797.html
“拉尼娜”现象搅冷我国大江南北
2000年1月28日08:52 北京晨报
晨报综合消息:我国气象专家26日说,受拉尼娜现象的影响,自去年12月中下旬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多次受强冷空气影响,气温明显下降,出现万里冰雪的严寒天气,与过去13年暖冬形成鲜明的对比。

中国国家气象中心研究员赵振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赤道东太平洋从长期维持暖水状态转为冷水状态,形成拉尼娜现象,即亚洲地区南北向的大气环流异常,造成冷空气活动频繁,长期堆积在西伯利亚一带的冷气团不断分裂南下,与来自东南方向活跃的暖湿气流频频交汇于东北、华北一带,使这些地区形成了多雪和低温天气,降雪次数多,雪量大;南方则多雨。

在下了今冬第一场雪之后,上海出现了最低气温零下5摄氏度的暴冷天气。

由于上海持续十年以上出现暖冬天气,腊月天下雪近年也少见,所以上海人普遍感觉特别冷。

专家认为暖冬周期仍将延续。

但赵振国强调,目前北方的寒冷天气仍属正常情况。

人们之所以普遍感觉寒冷异常,是因为去年入冬以来,冷暖变化幅度较大。

赵振国说,我国100多年来的气候变化表明,“我国冷暖冬天气候变化周期是30年左右。

1986年12月开始的暖冬周期到目前仅仅持续了13年,一般情况下,还要延续10年左右,因此,还不能说暖冬周期已经结束”。

/china/2000-1-28/57256.html
我国气候将发生大转折北涝南旱将取代南涝北旱
2003年03月22日02:10 北京娱乐信报
信报讯未来的5到10年内,我国的气候将发生大的转折,冬季逐渐转冷,降水带也将向北方推移。

在日前召开的“世界气象日”座谈会上,国家气候中心的赵振国研究员宣布了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的研究成果。

根据研究结果,我国气候具有周期性,大约30年为一个周期,发生气候变化。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气候进入了一个暖周期,主要表现在冬季气温偏暖。

赵振国介绍说,在未来的5到10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

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这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逐渐下降,而我国持续“暖冬”现象也可能得到转变。

此外气候周期的转折也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360度的变化,北方降水增多,南方降水减少,目前我国“北旱南涝”的局面会被“北涝南旱”所替代。

(记者马力)
/c/2003-03-22/021*******.shtml
北京未来几年多雨南涝北旱短期不会改变
2003年04月02日08:52 北京现代商报
商报讯(记者王维波)未来5到10年,我国的气候将发生大的转折,降水特点将是北方多雨,南方少雨。

北京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王贵田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北方将在2004年以后可能会进入一个相对的多雨期。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赵振国说,20世纪70年代是我国周期性降水的转折点,以前北方降水比较多,南方降水比较少。

到70年代就倒过来了,北方的降水在逐渐减少,南方降水在
逐渐增多。

降水的变化周期是30年左右。

在未来的5到10年间,受海温、副热带高压、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气候将发生周期性的转折。

从一个30年的暖周期将进入另一个30年的冷周期,气候周期的转折会带来降水带的北移,北方雨水少而南方雨水多的现象将会有很大的变化。

王贵田认为,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降水带的北移,都将是一个长期过程。

从北京目前的状况来考虑,有些专家做过一些长期的预测,在2004年以后北方可能会进入一个相对的多雨期。

北京主要的多雨期是50、60年代,到70年代后期一直到90年代降水持续偏少,实际上后20年比前20年的降水总量每年缺100到200毫米。

从序列的预报考虑,有一些专家认为,在2004年以后北方可能会出现一个相对雨水多一些的高峰期。

说到这里,王贵田
拿出一张很专业的气象图,指着一条曲线对记者说:从温度自身的曲线变化规律看,应该是由高温向低温转化的过程。

究竟什么时候转,从做的工作上看,有可能2005年以后未来的10年左右开始往低温发展,降水可能多一些。

王贵田说,北京的年降水量才600毫米,而南方的年降水量都1000毫米以上,未来5到10年将会有所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