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理论模块

合集下载

园林景观-设计理论

园林景观-设计理论
第三讲 园林景观基本设计理论 (一)传统空间构景论
(1)景观及其特性 •景观欣赏--动态景观;静态景观 •视觉条件--最佳视阈;D:H原理(西方) (2)景观意境探求 •意--意向(主观); •境--景物(客观);
2020/7/27
(3)外部空间构景手法示例
a.点、线、面、体成景; b.景物模拟构造; c.运用轴线控制成景要素; d.对景; e.借景; f.敞景与分景; g.框景; h.夹景; I.庭景;
2020/7/27
(3)外部空间的限定 •空间的基本知识 1)空间与空间的限定 概念:与实体相对存在,实体外的部分; 空间的限定: a.要素:线、栅、网、面; b.限定度 c.基本形式
2020/7/27
2020/7/27
•垂直要素+水平要素构成空间示例
2020/7/27
2)空间的分类 a.按限定强度分: 闭合空间;中介空间;开放空间;
2020/7/27
福建武夷山
• 对景处理示例
2020/7/27
2020/7/27
(二)现代空间构景论 (1)设计目的(人与自然共生)
• 形--情--理--神--意 • 心理学家马斯洛: 生理-安全-交往-尊重-自我实现
(2)空间行为研究(Spatial Behavior)
• 独处空间 • 交往空间 • 通路与运动 • 研究方法
2020/7/27
C.方案构思 d.形式构图研究 e.初步总平面布置; f.总平面图; g.施工图; (4)回访总结
• 优秀设计师应具备的品质及能力:
观察力;经验;知识;正确的判断能力; 直觉的创造能力;
2020/7/27
2)次围合因素--植物及建筑小品 a.植物围合空间 墙--树篱;天花板--树冠;地板--草地;

景观设计课件:第二章 景观设计基本理论

景观设计课件:第二章 景观设计基本理论
– 陡坡地形 (>25%):做成较陡的梯步道路 ;利用岩 石隙地栽种耐旱的灌木为主;适宜点缀占地少的亭、 廊、轩等风景性建筑。存在滑坡甚至塌方的可能性。
斜坡能创造出优美水景
3、凸地形
若地形比周围环境的地形高,则视线开阔,具 有延伸性,空间呈发散状,此类地形成凸地形。
它一方面可组织成为观景之地,另一方面因地 形高出的景物往往突出、明显,又可组织成为造景 之地。另外,当高出的景物达到一定体量时,还能 产生一种控制感。
实的感觉,是人们站立、聚会或坐卧休息的理性场地;
直接安置在斜坡上的建筑缺乏稳 定感和舒适感
而在平坦的台地上,建筑物使得 人感到稳定和舒适
平坦地形
性质: 2.开阔空旷的、暴露的感觉,没有私密性
平坦地形自身不能形成私密的空间限制
平坦地形
空间和私密性的建立必须依靠地形的变化和其它因素的帮助
平坦地形
凸地形
• 表示方式:以环形同心的等高线布置围绕所在地面的制高点。 • 表现形式:土丘、丘陵、山峦以小山峰。 性质 • 一种正向实体,同时是一负向的空间,被填充的空间。
可建立空间范围的边界,凸地形的坡面和顶部限制了空间,控 制视线出入。
性质 • 最具抗拒重力而代表权力和力量的地形。 • 在景观中可作为焦点物或具有支配地位的要素,
• 平地造景设计
– 平地规划项目主要有:建筑用地、集散广场、露天 剧场、体育运动场、停车场、花坛群、草坪等。
– 也可以在平地上进行挖湖堆山,平地是山地和水体 的过渡。
– 平地可作为协调园林景观的要素 ,形成统一的风格 – 平地有利于营造植物景观 – 要注意平地排水问题
2、坡地
坡地造景的特点 : 等高线是主要的规划因素 ;
性质 5.具有多方向特性的地形。 在平面上,某点向都有方

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

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

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
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可持续性设计:现代景观设计注重通过最小化对环境的破坏、最大化利用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效率,以及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景观。

这包括使用可再生材料、节能设备和技术、水资源管理和回收等方面。

2. 社区参与与共享空间设计:现代景观设计强调社区参与和共享空间的设计,鼓励居民和用户参与到设计过程中,并创造共享的公共空间。

这有助于增加社区凝聚力,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3. 建筑与景观融合:现代景观设计注重将建筑与景观融为一体,创造有机的空间关系。

通过景观元素、材料、色彩等与建筑相结合,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互呼应,增强整体设计效果。

4. 创新技术的应用:现代景观设计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无人机等,来辅助设计过程和展示效果,提供更直观、准确、创新的设计方案。

5. 自然与人文的结合:现代景观设计强调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注重设计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元素的平衡与融合。

通过营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提供舒适、健康、美观的场所。

6. 应用生态学原理:现代景观设计借鉴生态学原理,注重设计过程中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

通过设计合理的植被选择、生态水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手段,创造具有生态功能和环境敏感性的景观。

综上所述,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不仅注重外观美观与功能性,更注重与自然、社区与人文的结合,具有可持续性和生态性。

城市规划中的景观设计理论体系

城市规划中的景观设计理论体系

城市规划中的景观设计理论体系在城市规划中,景观设计作为其中的一部分,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景观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美化城市,更是为了提高城市居民的居住质量和环境品质。

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完善的景观设计理论体系,成为了城市规划工作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1. 城市景观设计的背景和历史城市发展始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它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它不仅为人类提供着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也蕴藏着各种规划、设计与建造的发展历史。

城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了人们的长期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社会需求,都对城市的发展、规划、建设及其景观设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2. 城市景观设计理论体系的基础框架城市景观设计理论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为城市提供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二是为城市提供人们需要的各种功能设施;三是为城市提供具有鲜明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景观元素。

2.1 人居环境的舒适度有效的景观设计应该为城市提供一个有利于居民身心健康的人居环境。

城市景观设计的人居环境要素包括但不限于土地利用、空气、水、噪音、温度、日照、绿化等方面。

而场地规模、布局、地形、交通组织、安全和可达性等则是景观设计的关键。

2.2 各种相关设施景观设计也是城市公共设施的一部分,如城市运动中心或教育设施等,这些都是功能性景观元素。

保证景观设计的功能性需要考虑到使用者的意愿和需求,如评估远足者需要什么类型的全球定位系统、是否需要更多的厕所,以及是否需要更多的方便购物的设施等等。

2.3 景观元素的文化和特色景观设计也可以为城市提供特色和文化内涵。

为了构建鲜明的城市特色,景观设计需要找出景观元素的文化背景,包括历史、地理、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以此来确定景观的设计风格、元素和形式。

3. 城市景观设计理论体系的实践城市景观设计的理论体系的实践,需要依托于一支专业化的设计团队和广泛参与的社会群体。

这个过程涵盖了城市景观设计的各个方向、元素、空间与时间,以及考虑到其后果对生态系统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一、理论部分1.人文地理理论: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结合人文地理环境特点,考虑地域文化和人文历史的特点,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景观。

2.生态学理论: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采用生态学理论,合理规划绿地、湿地等生态功能区,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改善空气质量、水环境等。

3.社会学理论: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符合社会需求,满足居民的休闲娱乐、健康运动等社交需求,提高居民的社会互动空间。

4.心理学理论: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考虑居民的心理需求,打造愉悦、舒适的环境,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二、方法部分1.整体规划思路: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从整体规划思路出发,统筹考虑居住区的功能布局、景观特色、社区设施等要素,形成合理的规划蓝图。

2.景观空间布局: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合理布局景观空间,包括公共绿地、街头景观、小区景观等,提供各类景观设施,满足居民的娱乐和休闲需求。

3.多样化景观设计: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采用多样化的景观设计手法,比如景观组合、景观廊道、景观艺术等,提升景观的美感和艺术氛围。

4.绿色建筑设计: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注重节能环保,采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建设节能环保的建筑物,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可持续性。

5.社区公共设施设计: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注重社区公共设施的设计,包括休闲健身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社交交流设施等,提供丰富多样的社区服务。

6.环境保护和改善: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应注重环境保护和改善,采取绿化、减少噪音、改善空气质量等措施,提高居住区的环境品质。

综上所述,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上应以人文地理学、生态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方法上应以整体规划思路、景观空间布局、多样化景观设计、绿色建筑设计、社区公共设施设计和环境保护和改善为主要手段。

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居住区的景观品质,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景观设计的概述景观设计是指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工建筑的优化与整合,创造出一个能够满足人们生活、工作、娱乐等需求的宜居、舒适、绿色、美丽的空间。

景观设计所要处理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园林绿地、城市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及会展中心、休闲旅游景区等。

二、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1.生态学原理景观设计,以碧空、绿水、青山、流云、鸟语花香等自然元素为主导,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营造和完善过程。

生态学作为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其中最核心的概念是生态平衡。

景观设计必须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尊重自然规律,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人性化原则除了引入自然元素,景观设计还需要将功能性、文化性、情感性三大要素融入其中,构筑出适合人类定居、活动和文化交流的有效空间。

3.美学原理景观设计中的美学准则不仅包含了色彩、形状、材质等元素的搭配,也涉及到花草树木种类选择、花园布局等方面。

三、景观设计的实践研究1.概念设计概念设计是面对广场、公园等空间的设计方案,该方案旨在公共空间的创意、功能和美化的融合。

这个过程中设计师需要考虑城市、自然和环境等方面,并在旧建筑中营造性地塑造出新的形态。

2.材质选择对于景观设计而言,选择合适的材质格外重要。

不仅仅需要根据不同空间选择不同材料,还需确保选用的材料符合自然规律,能够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

3.细节设计细节设计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所有设计项目的成功与否提供保障。

从街道建设到公共空间,场景中每个小细节都应该得到精心设计,以确保每个空间都能彰显出独特魅力。

四、结论景观设计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挑战,并留给今后的设计师们更多的机遇。

在将来,营造出兼具环保、生态、智慧和美感于一体的一个景观可持续生态系统将会变得更加重要,而这正是设计师们未来的挑战。

景观规划与设计理论与方法

景观规划与设计理论与方法

景观规划与设计理论与方法景观规划与设计是指根据自然和人文环境条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通过科学、系统的方法,对城市、乡村、公园等地域环境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

它旨在创造美丽、可持续的景观空间,提升人们的居住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基础、方法流程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基础1. 生态学理论生态学是景观规划与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等。

在景观规划与设计中,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用于保护和提升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

2. 社会学理论景观规划与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的结构、过程和变化,以及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在景观规划与设计中,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用于了解社会需求、评估社会影响、进行社区参与等。

3. 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是景观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参考理论。

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发展,提出城市发展的战略和方案。

在景观规划与设计中,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可以用于城市的整体布局、交通规划、城市更新等方面。

二、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方法流程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方法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调研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对规划和设计的区域进行详细调研,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

通过调研可以了解到规划和设计的基本要求和限制条件。

2. 分析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对调研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规划和设计的目标、原则和策略。

同时,还需要进行景观评估,评估当前景观的优势和不足,为规划和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3. 方案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具体的规划和设计方案。

方案设计需要考虑景观的结构、功能、表现形式等方面,综合考虑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要求,满足城市和社区的需要。

4. 实施和管理阶段在规划和设计方案确定后,需要进行实施和管理的工作。

实施阶段包括景观施工、植物配置、设备安装等工作;管理阶段包括景观的维护养护、管理体制的建立等。

景观设计理论知识点

景观设计理论知识点

景观设计理论知识点景观设计是指通过对空间环境进行规划、设计和营造,创造出美观、舒适且有意义的室外环境。

它涉及到许多理论知识点,包括设计原则、景观构成要素、景观规划等。

本文将介绍一些重要的景观设计理论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景观设计的原理和方法。

一、设计原则1. 统一性:景观设计需要保持整体的统一性,通过在材料、色彩、形状等方面的协调和统一,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2. 适应性:景观设计应该根据不同的环境和需求,采用不同的设计方式和手法。

设计师需要了解场地的自然条件以及人们的需求,使设计与环境相融合。

3. 可持续性:景观设计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设计师需要使用环保材料、节能技术等手段,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4. 创新性:景观设计需要具备创新精神,通过独特的设计理念和手法,创造出独特的景观形象。

二、景观构成要素1. 硬景观:硬景观是指景观中的建筑物、道路、广场等硬性构筑物。

它们是景观的骨架,能够为人们提供空间和功能。

2. 软景观:软景观是指景观中的植物、水体、草坪等生态要素。

它们赋予景观绿色和活力,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环境。

3. 空间组织:空间组织是指通过不同的布局和形状来划分和连接景观空间,使之形成有机的整体。

4. 地形塑造:地形塑造在景观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改变地势,打造出各种地形特征,如山丘、峡谷等,增加景观的层次感和趣味性。

5. 色彩运用:色彩是景观设计中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通过巧妙地运用不同颜色的植物和材料,可以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

三、景观规划1. 形式规划:形式规划是指根据景观设计的要求和场地条件,确定景观的形状、尺度、布局等基本要素。

2. 功能规划:功能规划是指确定景观设计的功能需求,如休闲娱乐、交通、环保等,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3. 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指将景观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如绿化带、游憩区、交通区等,以满足不同的功能要求。

4. 景观细部规划:景观细部规划是指对景观中的细节进行规划和设计,如座椅、雕塑、灯具等,使之与整体景观相协调。

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

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

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现代景观设计是一门融合了艺术、生态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它旨在通过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创造出具有美学价值、生态可持续性和社会功能的景观空间。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和设计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景观生态学、景观美学和景观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支撑。

景观生态学强调了景观设计应当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注重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和资源循环利用,以实现景观的生态可持续性。

景观美学则关注景观设计的艺术性和美学价值,强调设计应当体现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情感表达,以创造出具有审美意义的景观空间。

而景观社会学则从社会文化、人文历史等角度考察景观设计与社会的关系,强调景观设计应当满足人们的社会功能需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其次,现代景观设计的方法主要包括规划设计、植物配置、景观构筑和维护管理等多个环节。

在规划设计阶段,设计师需要充分了解景观场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通过分析评估和规划设计,确定景观设计的整体布局和功能定位。

在植物配置环节,设计师需要根据景观的功能需求和生态环境特点,合理选择植物种类和配置方式,以达到景观美化和生态保护的双重目的。

在景观构筑阶段,设计师需要运用各种材料和技术手段,将设计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景观形态,实现景观空间的艺术性和功能性统一。

在维护管理环节,设计师需要考虑景观设施的使用寿命和维护成本,制定科学的养护方案,确保景观长期保持良好状态。

综上所述,现代景观设计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技术,它需要设计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需要跨学科合作,充分考虑自然、人文和社会的多重因素。

只有如此,才能创造出具有现代性、艺术性和可持续性的优质景观空间,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希望本文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有所启发,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景观设计的基础概念与理论

景观设计的基础概念与理论

景观设计的基础概念与理论景观设计是一门以自然和人类活动空间为基础的艺术与科学结合的学科。

它的目标是创造出令人愉悦和有意义的室外环境,同时满足社会、文化、经济和生态等多方面的需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景观设计师需要掌握一系列的基础概念与理论。

一、景观设计的目的与原则景观设计旨在创建一个功能齐全、环境宜人的室外空间。

从实用角度来看,景观设计应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如提供舒适的环境、便捷的交通路径和适当的遮荫等。

而从美学角度来看,景观设计应该追求和谐、平衡、以及与自然和周围环境相融合的效果。

景观设计的原则包括可持续性、可访问性、自然性和多功能性等。

可持续性意味着要考虑生态系统和资源的保护,避免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可访问性要求设计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和儿童等。

自然性的原则要求景观设计能够还原自然的美感,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多功能性的原则要求景观设计在满足各种需求的同时,提供灵活性和多样性。

二、景观设计的规划与设计过程景观设计的规划与设计过程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包括前期调研、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和施工实施等多个阶段。

前期调研是为了了解项目的背景信息,包括场地条件、环境特点、历史文化背景等。

概念设计阶段是景观设计师将问题转化为概念解决方案的过程,重点考虑景观的整体布局和主要元素。

方案设计阶段则更加具体,包括材料选择、植物配置、景观构造等方面的考虑。

而施工实施阶段则需要进行具体的技术操作和施工管理。

三、景观设计的要素与技术景观设计包括多个要素与技术的应用,其中包括植物、水体、地形、人工构造以及照明等。

植物是景观设计中重要的要素之一,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和植物布局达到美化和塑造空间的效果。

水体则可以通过喷泉、水池等形式营造出流动的动感和宁静的氛围。

地形的处理对于景观设计来说也非常重要,可以通过起伏的地形或者人工构造物来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层次。

照明则可以为景观设计增加夜间的活动性和视觉效果。

景观设计的技术包括制图、模型制作、材料运用以及施工技术等。

应用型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方向)模块化教学内容构建

应用型院校环境设计专业(景观设计方向)模块化教学内容构建

摘 要 文 中探 讨 了模 块 化 教 学体 系 的概 念 以及 模 块 化 教 学 内容 的构 建 。 提 出环 境 设 计 专 业 ( 景 观 设 计 方 向) 培养 目
标 确 定 的依 据 是 宏 观 目标 体 系 和 微 观 能力 需 求 . 尝试 构 建 了 由“ 宏观模 块” 、 “ 中观 模 块 ” 和“ 微观模块 ” 组 成 的该 专 业 方 向的 模 块 化教 学 内容 体 系 。
i n Ap p l i e d Co l l e g e s/ / Xu Xi a n r u Ab s t r a c t T h i s p a p e r d i s c u s s e s t h e d e f i n i t i o n o f mo d u l a r t e a c h i n g s y s t e m a n d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f o mo d u l a r t e a c h i n g c o n t e n t . I t p m— p o s e s t h a t t h e d e c i s i o n o f t h e c u l t i v a t i o n g o a l o f e n v i r 设 计 课 程 设 置
On t h e Co n s t r u c t i o n o f Mo d u l a r Te a c h i n g Co n t e n t f o r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De s i g n Ma j o r ( L a n d s c a p e D e s i g n B r a n c h )
d e s i g n ma j o r( 1 a n d s c a p e d e s i g n b r a n c h ) i s i n a c c o r d a n c e w i t h

景观设计入门教案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

景观设计入门教案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

景观设计入门教案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景观设计入门教案——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一、引言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通过创造性地规划、设计和管理,创造美丽、实用和可持续的室内外环境。

本教案旨在介绍景观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帮助学生了解景观设计的核心概念和方法。

二、景观设计的基础理论2.1 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学生需要理解环境对人的行为、情感和认知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景观设计来创造令人愉悦、舒适和有意义的环境。

2.2 设计原则设计原则是指导景观设计的基本准则和规范。

学生需要了解平衡、对称、比例、重复、和谐等设计原则的概念和应用,运用这些原则来创造出具有美感和结构性的景观设计作品。

2.3 植物学知识植物是景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特性和适应性是学生进行景观设计的基础。

学生需要学习植物的分类、生长需求以及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以便选择合适的植物为景观设计提供绿色元素。

三、景观设计的实践技能3.1 环境分析环境分析是景观设计的第一步,通过对场地环境、气候条件、土壤状况等进行调查和分析,为后续的规划和设计提供依据。

学生需要学习使用测量工具和技术,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并进行环境评估。

3.2 设计方案制定在实践中,学生需要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包括功能区划、植物配置、材料选择等。

学生需要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结合场地特点和用户需求,提出创新的设计方案,并进行草图、模型或虚拟展示。

3.3 施工与管理景观设计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还需要对施工和管理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

学生需要学习施工技术、工程管理、维护和养护等知识,以确保景观设计方案的顺利实施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四、案例分析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真实的案例分析和实践项目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的理解。

通过分析和评估已完成的景观设计项目,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实际操作经验和技巧,并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

景观设计理论word版

景观设计理论word版

什么是景观规划设计三元素?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

(P7)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一个景观规划设计的成败,归根到底,就看它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人类户外环境活动的需要,是否符合人类的户外行为需求。

考虑大众的思想、兼顾人类共有的行为、群体优先,这是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关于人的感官嗅觉通常在2~3m的距离内发生作用,而7m是开Party 聊天的合适距离,35m则是演讲的距离。

论述现代景观及其规划设计的特征。

带状景观空间1、带状空间景观包括那些景观类型?街道、滨水带、交通道路、视觉走廊及生态走廊等。

(P34)2、视觉走廊概念?是带状空间中组织丰富景物、景观标志的视觉通道。

(P35)3、生态走廊概念?是为野生动植物预留的一定宽度的带状通道。

带状空间中生态性好的适与旅游观光的自然景观较强的通廊。

(P35)4、景观观赏速度的概念?指景观视觉中速度与角度,随交通工具速度和人移动的速度对应能清晰辨认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的观赏与平时不同。

5、公园路(PARKWAY)的概念?是公园中的道路,是园林的骨架与脉络,联系各景点的纽带,构成园林景观的重要因素,有组织交通,引导游览,组织空间,构成景色、铺设水电管网等作用。

可分为主要园路、次要园路、游憩小路。

6、公园路(PARKWAY)与一般交通性道路的景观规划设计的差别?交通性从属于游览性,不以捷径为准则,讲究迂回曲折,因地制宜,路面多做装饰,路线以景观为主。

7、公园路(PARKWAY)的选线要考虑那些因素?景观游览路线的组织;交通游憩的安排;主次分明;因地制宜;景区性质、地形、游人多寡引起的疏密要求8、道路景观构成要素?软质景观(自然);硬质景观(人工)、人文景观(人的活动)9、城市道路景观要达到那些景观效果?安全、生态、可识别、可观赏、舒适、便利10、作为城市“骨骼”的道路,它的景观规划在宏观上要与那些方面相协调?与城市规划的分区,道路统统布局相适应,其速度,性质,功能需符合城市规划。

景观设计教学模块环境美学原理

景观设计教学模块环境美学原理

景观设计教学模块环境美学原理环境美学是景观设计教学中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它不仅能指导景观设计师在实践中发挥创造力,同时也能够丰富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他们对环境的感知能力。

本文将从环境美学的概念入手,探讨其在景观设计教学模块中的应用原理,并进一步探索其对学生的影响。

一、环境美学的概念环境美学是研究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学科,它旨在通过审美的角度来探究人与环境的和谐与美感。

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环境美学强调了审美体验的重要性,将环境视作艺术品,追求其美学的价值与意义。

二、景观设计教学模块中的环境美学原理1. 视觉美学原理视觉美学是环境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景观的色彩、造型、比例等视觉要素。

在景观设计教学模块中,应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演练,培养学生对色彩搭配、空间形态等视觉要素的敏感性,使其能够在设计中运用视觉美学原理,打造令人愉悦的景观环境。

2. 情感美学原理情感美学强调带给人们情感共鸣和愉悦感受的环境。

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对情感的准确捕捉和表达能力。

通过对材料的选择、构思和表现,让学生深入理解景观与人的情感之间的互动,以及情感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3. 功能美学原理功能美学重点关注环境的实际功能和使用价值。

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学生不仅需要懂得如何创造美感,还需要理解景观的功能性要求。

因此,教学模块应加强对功能美学原理的讲解,引导学生在设计中注重景观的实用性和舒适度,并确保设计作品能够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三、环境美学原理对学生的影响1. 提升审美能力通过环境美学原理的学习,学生能够提升其审美能力。

他们能够更加敏锐地察觉环境中的美与丑,对于色彩、形态等的感知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这将使他们在未来的景观设计实践中更加灵活自如,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审美挑战。

2. 增强创造力环境美学原理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理解美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通过深入理解环境美学原理,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创造出更具创新性和独特性的景观设计作品。

景观设计理论课件

景观设计理论课件

4.5施工图设计阶段

施工图设计阶段是将设计与施工连接起来的环节。能够清楚、
准确地表示出各项设计的尺寸、位置、形状、材料、种类、数量、
色彩以及构造和结构。
一套完整的施工图纸包括:
各类图表及文字说明、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植物种植设计施工 图、地面铺装设计施工图、给排水施工图、电气施工图、暖通施工图、 景观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公共基础设施设计大样图、园路基础 结构图、节点大样图等。
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址景观为主体,
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独特的自然区域。
建立地质公园的主要目的有三个:保护地质遗迹,普及地学知识, 开展旅游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2.7湿地景观
湿地景观是指湿地水域景观。
湿地按照性质一般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天然湿地包括:沼泽、滩涂、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洪泛
现场拍摄照片,对地形地貌进行观察,收集与基地有关的资料,补
充并完善任务书和设计委托方提供资料不完整的内容,对整个基地
及环境状况进行综合分析。
收集来的资料和分析的结果应尽量用图面、表格或图解的方式表示。
4.2场地分析阶段
场地分析的内容包括: 场所区位分析
场地所在位置的自然要素分析(气温、降水、坡度、坡向、高程、 水文、生态物种等)
场所周边环境条件分析(周边的用地性质,其他相同项目的分布及 服务半径、人群行为活动、道路交通条件等)
场地社会人文要素分析(历史信息、名胜古迹、民风民俗)等内容。
4.2场地分析阶段

一般通过轴测图的形式分层次进行分析,主要是发现场地进行
景观设计的限制因素,为下一阶段的构思和方案设计垫定基础。

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景观设计是一门将自然与人文艺术相结合的学科,具有重要意义。

景观设计不仅要关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气候适应性等方面,同时也要注重空间美感、文化内涵、社会可持续性等方面。

因此,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探讨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相关内容。

一、景观设计的一般理论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包括:景观学、生态学、美学等方面。

景观学是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通过景观学可以了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等。

生态学则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生态学可以指导景观设计中的生态规划、生态建设等方面。

美学则是研究艺术美的学科,线条、形状、颜色、材料等因素都有助于景观美学的营建,因此也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景观设计的实践研究景观设计的实践研究以落地为重点,包括大项目的规划设计,也包括小到花坛、庭院的个性化设计。

景观设计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实际问题,如人流量过大、植物生长不良、排水问题等。

这些问题需要景观设计师结合实际情况,通过调整设计方案、优化设计,解决实际问题。

三、景观设计的未来发展随着人们对城市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

景观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愈加多样化,包括智能景观设计、可持续景观设计、社区景观设计等。

智能景观设计借助技术手段,将城市环境与设计理念相匹配。

可持续景观设计则涉及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同发展,旨在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社区景观设计则是将设计理念贯彻到社区生活中,加强社区居民的互动与交流。

总之,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

景观设计的理论研究要求景观设计师有一定的人文艺术素养和科学精神,同时要注重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协同发展。

景观设计的实践研究也需要景观设计师具有实践能力和抗压能力,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优化,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和创新思维。

随着社会的发展,景观设计也将不断发展,为人们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景观模块化设计理念

景观模块化设计理念

景观模块化设计理念1. 引言景观设计是对自然环境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旨在创造美丽、实用和可持续的室外空间。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对室外环境美化的需求增加,景观设计在城市规划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景观模块化设计理念是一种新兴的设计方法,通过将景观元素进行模块化组合,实现快速、灵活、可持续发展的室外空间。

本文将探讨景观模块化设计理念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2. 景观模块化设计理念2.1 概述景观模块化设计理念是一种将不同功能和形式的景观元素进行组合,形成可重复使用且灵活变换的模块单元。

这些模块单元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进行组合,形成不同规模和功能的室外空间。

2.2 设计原则(1)灵活性:景观模块应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可以根据需求进行组合和调整。

(2)可持续性:采用可再生材料、节能技术等手段来实现环境友好型的设计。

(3)易维护性:模块化设计应注重维护的便捷性,方便后期的维护和更新。

(4)美观性:模块化设计应注重美学效果,创造出具有艺术感和观赏性的室外空间。

3. 景观模块化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3.1 公园景区景观模块化设计在公园景区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将不同功能的景观元素进行模块化组合,可以快速构建出具有不同主题和风格的公园。

例如,可以通过组合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绿植模块来打造出绿意盎然、清新宜人的公园空间;通过组合水池、喷泉等水景元素来打造出水域丰富、动感十足的公园空间。

3.2 城市广场城市广场是城市中人们休闲、娱乐和社交交流的重要场所。

景观模块化设计可以在城市广场中实现快速建设和灵活变换。

例如,在一个广场中可以使用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座椅模块进行组合,以满足人们不同休息和社交的需求;可以使用不同材质和颜色的地面模块进行组合,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地面效果。

3.3 居民小区景观模块化设计也可以应用于居民小区的规划和设计中。

通过将不同功能和形式的景观元素进行模块化组合,可以快速构建出宜居、宜人的小区环境。

例如,可以使用不同形状和材质的花坛模块进行组合,以打造出绿意盎然、花香四溢的小区环境;可以使用不同形式和颜色的游乐设施模块进行组合,以满足居民休闲娱乐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现代城市公园的设计基本方法5.1 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方法(1)主题立意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追求,已由功能型逐步向文化型、生态型演化。

因此,城市公园的立意应该考虑基地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环境游客心态、文化特征等综合因素,以人民大众的愿望为重,满足人们对公园某种功能的需求。

设计时,应趋向于注重使用者的需求,使公园具备感知多样性、感官体验的复杂性以及对市民需求的适应性,将创造能够使人们身心都得到放松的休闲娱乐场所作为城市公园的发展趋势。

可通过开展座谈会或市场调查等形式来听取、了解公众的观点和建议,以便设计出更合理、更科学的方案。

(2)空间运用城市公园应根据城市所处的地形、地貌特征及环境、自然等因素来进行科学的建设和规划,要将公园融入整个城市生态系统,强调公园景观的自然特性。

这就需要设计中应善于利用城市公园的自然山水、花草植被、地形地貌及人文历史等条件,在力求达到自然与城市人文平衡,控制人工建设对自然破坏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艺术优势,使各个空间相互渗透,在不断变化中寻求统一另外,还要大力提倡和发展立体绿化、水体绿化,以增加绿量。

创造“以人为本”的区域弓箭也是十分重要的,要善于利用地形地貌,人文历史、自然山水和植物等条件,充分发挥本地艺术地势,使各个空间相互渗透、和谐统一。

在公园的建设中,景观空间的设计应该动、静结合,开闭相间,营造多层次的立体绿色景观活动空间。

利用高低错落、层次丰富的树木花草,花坛坐凳、山石小品,是景观呈现出多样性,达到生态化,多功能,景观化,边界化多样化(3)植物造景植物造景的运用是公园景观设计的最重要部分。

首先,应在有限的土地上,根据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择配置植物群落,实行乔、灌、草、花的相互配置,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以不同高度、不同颜色、不同季相变化的植物形成多结构、多层次、多功能的稳定的长期共存的植物群落。

其次,通过对植、孤植、丛植、树林、树群、植篱、草坪、花境、花坛等配置形式,根据各植物功能、艺术构图及生物学特点来进行完美结合,形成具备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地域的植物景观。

在公园建设过程中,对于植物造景的最终原则是根据功能、艺术构图及生物学特征要求的完美结合,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充分发挥植物的特性构成美景,伟公园添香增色。

植物配置要以乡土树种为主,疏密适当,高低错落,形成一定的层次感,色彩丰富,主页以常绿树种作为“背景”。

四季不同花色的花灌木进行搭配。

尽量避免裸露地面,广泛进行垂直绿化以及各种灌木和草本类花卉甲乙点缀,使厂区达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

并适当安置园林小品,小品设计力求在造型、颜色、做法上有新意,使之与建筑相适应。

(4)建筑设施对于纪念性建筑,因其具有所在城市的典型特性,体现了所在场所的精神特质,因此,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该景观环境的保留或者做旧处理,以免破坏建筑固有的文化象征。

对于雕塑小品,应充分展现其观赏价值,针对不同类型的公园或公园中的不同空间,雕塑出体现城市文化和主体、展示历史背景和人物、符合各层次人们审美需求和能够激发人们想象力的色彩丰富、意蕴深厚的作品。

对于公共服务设施,其设计要在不会过多占用自然景观空间的基础上,满足各类人群的使用需求。

(5)关于纪念性景观对于纪念性的景观,因为其具有所在地方的典型特性,所以其也具有所在场所的精神体现,在建设过程中应当将纪念性景观作为重点来设计,对于一些长期使用的环境和设施,要考虑到人民对其的依附心理,还是应当充分的考虑改景观环境的保留或者做旧处理。

(6)关于公园设施公园设施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让游客有更多的参与机会,即景观在呗观赏的同时,也需要有更多的可触的机会,充分调动人们参与其中,放松心情,愉悦心灵,这样也正体现了城市公园的重要作用,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公园的开放性特征,甚至围墙都可以取消,这样公演与其他弓箭将会直接接触,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延伸,这样就为公园的参与性提供了又一种可能。

注重将公共服务设施系统统一规划,在景观周围提供人们方便的座椅、照明灯具、公共卫生间、园区指示牌、电话亭等服务设施,增强园中“人”与“景”的互动。

使人们备感亲切而喜爱有加。

5.1.1 城市公园的设计规范一、总则第1.0.1条为全面地发挥公园的游憩功能和改善环境的作用,确保设计质量,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全国新建、扩建、改建和修复的各类公园设计。

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附属绿地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 1.0.3条公园设计应在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

应正确处理公园与城市建设之间,公园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以及近期建设与远期建设之间的关系。

第1.0.4条公园内各种建筑物、构筑物和市政设施等设计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二、内容和规模第2.2.1条公园设计必须以创造优美的绿色自然环境为基本任务,并根据公园类型确定其特有的内容。

第2.2.2条综合性公园的内容应包括多种文化娱乐设施、儿童游戏场和安静休憩区,也可设游戏型体育设施。

在已有动物园的城市,其综合性公园内不宜设大型或猛兽类动物展区。

全园面积不宜小于10h㎡。

第2.2.3条儿童公园应有儿童科普教育内容和游戏设施,全园面积宜大于2h ㎡。

第2.2.4条动物园应有适合动物生活的环境;游人参观、休息、科普的设施;安全、卫生隔离的设施和绿带;饲料加工场以及兽医院。

检疫站、隔离场和饲料基地不宜设在园内。

全园面积宜大于20h㎡。

专类动物园应以展出具有地区或类型特点的动物为主要内容。

全园面积宜在5~20h㎡之间。

第2.2.5条植物园应创造适于多种植物生长的立地环境,应有体现本园特点的科普展览区和相应的科研实验区。

全园面积宜大于40h㎡。

专类植物园应以展出具有明显特征或重要意义的植物为主要内容,全园面积宜大于20h㎡。

盆景园应以展出各种盆景为主要内容。

独立的盆景园面积宜大于2h㎡。

第2.2.6条风景名胜公园应在保护好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基础上,设置适量游览路、休憩、服务和公用等设施。

第2.2.7条历史名园修复设计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规定。

为保护或参观使用而设置防火设施、值班室、厕所及水电等工程管线,也不得改变文物原状。

第2.2.8条其他专类公园,应有名副其实的主题内容。

全园面积宜大于2h ㎡。

第2.2.9条居住区公园和居住小区游园,必须设置儿童游戏设施,同时应照顾老人的游憩需要。

居住区公园陆地面积随居住区人口数量而定,宜在5~10h㎡之间。

居住小区游园面积宜大于0.5h㎡。

第2.10条带状公园,应具有隔离、装饰街道和供短暂休憩的作用。

园内应设置简单的休憩设施,植物配置应考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及园外行人、乘车人对公园外貌的观赏效果。

第2.11条街旁游园,应以配置精美的园林植物为主,讲究街景的艺术效果并应设有供短暂休憩的设施。

三、园内主要用地比例第3.1条公园内部用地比例应根据公园类型和陆地面积确定。

其绿化、建筑、园路及铺装场地等用地的比例应符合表2.3.1的规定。

第3.2条表2.3.1中Ⅰ、Ⅱ、Ⅲ三项上限与Ⅳ下限之和不足100%,剩余用地应供以下情况使用:(1)一般情况增加绿化用地的面积或设置各种活动用的铺装场地、院落、棚架、花架、假山等构筑物;(2)公园陆地形状或地貌出现特殊情况时园路及铺装场地的增值。

第3.3条公园内园路及铺装场地用地,可在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按表2.3.1规定值适当增大,但增值不得超过公园总面积的5%。

(1)公园平面长宽比值大于3;(2)公园面积一半以上的地形坡度超过50%;(3)水体岸线总长度大于公园周边长度。

四、常规设施第4.1条公园内不得修建与其性质无关的、单纯以营利为目的的餐厅、旅馆和舞厅等建筑。

公园中方便游人使用的餐厅、小卖店等服务设施的规模应与游人容量相适应。

第4.2条游人使用的厕所面积大于10h㎡的公园,应按游人容量的2%设置厕所蹲位(包括小便斗位数),小于10h㎡者按游人容量的1.5%设置;男女蹲位比例为1~1.5∶1;厕所的服务半径不宜超过250m;各厕所内的蹲位数应与公园内的游人分布密度相适应;在儿童游戏场附近,应设置方便儿童使用的厕所;公园宜设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厕所。

第4.3条公用的条凳、坐椅、美人靠(包括一切游览建筑和构筑物中的在内)等,其数量应按游人容量的20%~30%设置,但平均每1h㎡陆地面积上的座位数最低不得少于20,最高不得超过150。

分布应合理。

第4.4条停车场和自行车存车处的位置应设于各游人出入口附近,不得占用出入口内外广场,其用地面积应根据公园性质和游人使用的交通工具确定。

第4.5条园路、园桥、铺装场地、出入口及游览服务建筑周围的照明标准,可参照有关标准执行。

五、总体设计1、容量计算第5.1.1条公园设计必须确定公园的游人容量,作为计算各种设施的容量、个数、用地面积以及进行公园管理的依据。

第5.1.2条公园游人容量应按下式计算:C=A/Am式中C——公园游人容量(人)A——公园总面(㎡)Am——公园游人人均占有面积(㎡/人)第5.1.3条市、区级公园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以60㎡为宜,居住区公园、带状公园和居住小区游园以30㎡为宜;近期公共绿地人均指标低的城市,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可酌情降低,但最低游人人均占有公园的陆地面积不得低于15v。

风景名胜公园游人人均有公园面积宜大于100㎡。

第5.1.4条水面和坡度大于50%的陡坡山地面积之和超过总面积的50%的公园,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应适当增加,其指标应符合表3.1.4的规定。

水面和陡坡面积较大的公园游人人均占有面积指标。

2、布局第5.2.1条公园的总体设计应根据批准的设计任务书,结合现状条件对功能或景区划分、景观构想、景点设置、出入口位置、竖向及地貌、园路系统、河湖水系、植物布局以及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位置、规模、造型及各专业工程管线系统等作出综合设计。

第5.2.2条功能或景区划分,应根据公园性质和现状条件,确定各分区的规模及特色。

第5.2.3条出入口设计,应根据城市规划和公园内部布局要求,确定游人主、次和专用出入口的位置;需要设置出入口内外集散广场、停车场、自行车存车处者,应确定其规模要求。

第5.2.4条园路系统设计,应根据公园的规模、各分区的活动内容、游人容量和管理需要,确定园路的路线、分类分级和园桥、铺装场地的位置和特色要求。

第5.2.5条园路的路网密度宜在200~380m/㎡之间;动物园的路网密度宜在160300m/㎡之间。

第5.2.6条主要园路应具有引导游览的作用,易于识别方向。

游人大量集中地区的园路要做到明显、通畅、便于集散。

通行养护管理机械的园路宽度应与机具、车辆相适应.通向建筑集中地区的园路应有环行路或回车场地.生产管理专用路不宜与主要游览路交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