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9b09d353b307e87101f6963a.png)
(一)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农田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依旧明显滞后于其它基础设施的发展,特别是农田水利治理中长期存在的“重建轻管”现象,已经成为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田水利治理。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提出:“要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
稳步发展牧区水利,建设节水高效灌溉饲草料地”。
2012年国务院相继印发《国家农业节水纲要(2012-2020年)》。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指出:“在农业物质技术装备领域,加快灌区配套改造、灌排泵站改造、扩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覆盖范围,加大财政对小型水库建设支持力度”。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再次指出:“要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护机制,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内蒙古是我国最大的牧区分布区,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是祖国边疆重要的生态屏障。
牧区气候干旱、风大沙多、水资源少且分散,生态环境脆弱。
经过多年治理,牧区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了较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大大促进了畜牧业发展。
据测算,牧区水利示范区饲草产量比一般地区高30倍,1亩灌溉饲草料地的产量相当于30-100亩天然草地的产草量。
但是牧区水利治理仍存在较多问题,如水利设施建设投融资渠道不畅、投资力度不足;水利设施建设标准偏低、技术装备落后,规模不合理;水利设施治理“重建轻管”,科研、试验、监测等工作薄弱。
因此,探索牧区水利高效治理的长效机制,是关乎牧区民生、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
牧区水利的高效治理可以创造三大效益。
第一,生态效益。
为休牧禁牧、发展舍饲养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保持水土、修复草原生态环境、开展草原生态旅游提供良好的资源基础;第二,经济效益。
教育部高校辅导员专项课题申报书《大学生“社恐”现象的心理机制与有效应对研究 》
![教育部高校辅导员专项课题申报书《大学生“社恐”现象的心理机制与有效应对研究 》](https://img.taocdn.com/s3/m/7973cc07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3b.png)
A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申请评审书2024年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 《大学生“社恐”现象的心理机制与有效应对研究》(课题设计论证部分)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一)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本课题《大学生“社恐”现象的心理机制与有效应对研究》具有显著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在理论价值方面,本课题旨在深入探讨大学生“社恐”现象的心理机制,包括其成因、发展过程及影响因素等。
通过深入研究,有望丰富和完善社交焦虑理论,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解释框架。
同时,本课题还将关注“社恐”现象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关系,为全面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在实际应用价值方面,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为高校辅导员提供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识别、评估和干预大学生的“社恐”问题。
通过实施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干预措施,可以帮助大学生缓解社交焦虑症状,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
此外,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还可以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践指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目前,国内外对于大学生“社恐”现象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理论研究方面,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社恐”的成因、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提出了多种解释模型和理论框架。
在实证研究方面,研究者们通过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对大学生的“社恐”现象进行了量化分析和验证。
然而,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对于“社恐”现象的心理机制仍缺乏深入和系统的探讨,尤其是在跨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社恐”问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揭示其特殊性和普遍性。
其次,现有的干预措施和策略多针对一般性的社交焦虑问题,对于大学生“社恐”现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国内外研究的趋势来看,未来对于大学生“社恐”现象的研究将更加关注其心理机制的深入探讨,以及有效应对策略的开发和实施。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065f1ad6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24.png)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近期国内教育界较多在研究: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打造高中思想政治高效课堂、优质课堂和有效课堂。
现阶段较少在真情课堂方面的研究。
“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委员推出的口号,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基也提出“教育是培养幸福的人”,2000年开始美、英等发达国家就开始了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实验,所以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幸福的人方面有过一定的研究。
2、选题意义高中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说教功能比较明显,所以课堂上学生普遍感到枯燥、空洞、缺乏真实感,上政治课被认为是“催眠”的痛苦的课堂、“受罪”、甚至“活受罪”、激发不起兴趣、厌学情绪较为严重。
其实课堂就是一种创新,课堂就是一门艺术,我想真情课堂应该是教师能把课上好、把课上活、把课上优,能给学生更多的真情实感和切身感受,能给学生更多的乐趣,能让听课的更多学生兴趣盎然、快乐学习,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政治课堂的魅力。
因此提出“打造高中政治真情课堂”。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现代信息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紧密结合,我提出把二者结合起来既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也符合中学政治课堂教学的现实需要。
3、研究价值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最终指向应该考虑“人”。
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我提出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打造真情课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手段为教学双方真情流露营造氛围创造条件。
本课题的提出富有时代气息,也符合新课程理念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和发展趋势,结合了当前高中政治教学的现状和实际,具有很大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价值。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1、研究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本课题通过研究探讨出解决当前封闭式教学和放养式教学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的有效方法,建立一种人本化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情感因素,在政治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的知识、道德、能力、情感等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渗透各种情感因素,丰富学生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知识的深刻内化,从而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质,达到快乐自觉学习的目的。
实际应用价值和社会评价
![实际应用价值和社会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67ee81f2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05.png)
实际应用价值和社会评价案例一:日前,福建省纤检中心承担的科技项目“光能科技面料蓄热性能评价研究”通过专家组验收。
据悉,项目通过研究光源种类(氙灯、白炽灯)、辐照度、照射时间、散热时间等参数与面料蓄热性能的关系,探讨了面料颜色、纱线排列方式、蓄热纱含量等与蓄热性能的相关性,建立了光能科技面料蓄热性能的检测方法;通过研究面料相关老化程序对面料蓄热性能耐用性的影响,提出了光能科技面料蓄热性能耐用性的评价方法。
项目建立的光能科技面料蓄热性能的检测方法和耐用性评价方法,简便实用,具有创新性。
项目关于辐照度、照射时间、面料颜色、纱线排列、蓄热纱含量等与蓄热性能的研究,对企业开发面料、进行面料设计、消费者选购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易于推广,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
案例二: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1、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通过调查分析当前河北省科技信息服务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协同创新的视角出发,探索最大程度实现科技信息服务均等化的创新模式和对策。
本课题的研究拓展了信息服务均等化的理论体系和内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补充已有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理论研究。
在实际应用方面,面对当前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科技信息服务存在的诸多问题,本课题通过借助高校和企业开展协同创新计划的良好契机,对相关的科技信息服务机构进行数据调研,总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图书馆及其他信息服务机构在信息服务均等化方面的经验和不足,探索提升科技信息服务均等化的协同创新模式和对策,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深度科技信息服务,以适应文化和经济强省建设的需要。
可以说本研究既有助于促进我省区域社会发展创新,同时对促进科技信息服务业乃至拉动我省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2、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协同创新的内涵本质是:企业、政府、知识、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https://img.taocdn.com/s3/m/87443d4602d276a201292e3b.png)
(4)自译者的翻译与创作相互影响,相互调和。主要表现为译中有作、亦译亦作和作中有译等三种情况。由于翻译与创作存有互动,所以译作与创作之间存在巨大相似性。
(二)实际应用价值
(1)研究自译者的自示其本质属性,不仅能丰富翻译研究内涵,还能揭示自译在翻译理论中的价值和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限2页,不能加页)
(一)理论价值
(1)自译活动是一个特殊而显着的翻译现象。由于学术体制与政策的原因,中外翻译史的研究通常只关注单语作家和译他译者,而且自译本身的相关概念很难做出科学界定,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自译没有引起翻译理论界应有的重视。通过对自译理论基础、本质特性、运作机制、标准策略等分析研究,有利于人们认识和关注自译活动,确立自译研究的学术地位,从而推进自译理论与实践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翻译理论。
(3)在国内翻译领域中,对自译研究较少。通过本项目研究,可以启发更多学者从理论上对自译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述评
在国外,自译活动历史悠久,国外学者主要在三方面进行了研究:
(1)关于自译定义。对自译下过定义的主要有Grutman(2004)、Popovic(1976)、Whyte(2002)等学者。其中Grutman的定义不仅“准确”,还超出关于自译是否是真正翻译的讨论,深入到自译更为广泛的层面。他不仅认为自译是“翻译自己作品的行为或者是这样一种行为的结果”,指出了自译可指翻译过程也可是翻译结果,并暗示自译常常用于文学翻译,还将自译分为即时自译和延时自译两种状态,并强调自译文本的内部互文关系。更具参考价值。
教育部人文社科立项申报书1
![教育部人文社科立项申报书1](https://img.taocdn.com/s3/m/94f8a2950740be1e640e9a94.png)
本课题以学校适应不良为突破口,着力探索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并提出解决对策,研究成果将有助于返乡农民工子女顺利完成学业,促进他们进行正常的社会化,以适应新的生活与学习,这将使得本研究不仅仅停留在教育起点公平上,还将关注过程的公平。同时,从学校、家庭等方面分析原因,并寻求相关的对策,亦可以为学校教育和家庭如何应对此问题提供一定的指导。
2 1
页,不能加页)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限2
、研究目标1通过对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的实证研究,获得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的发展过程及其特征,探索其生成机制与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进行实践探索,以促进返乡农民工子女的学校适应。2、研究内容拟在跨省流动儿童地分布比较集中的1)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的现状调查。(省(市)(目前初步拟定为安徽、四川、河南、湖南、重庆和江西六省或市),选取返乡农民工子女作为调查对象,结合实地访谈,采用问卷法测查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主要为学业适应、情绪适应、行为适应和人际适应)的状况。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问2)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问题的多维视角分析。(题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更是返乡农民工子女成长历程中的心理危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本研究拟从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角度,以理论分析的形式阐释农民工子女的学校适应问题。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问题的具体原因与影响研究。(3适应问题的产生原因较多,本研究主要采用横向研究的形式,拟从学校(如返乡前后教材学制差异、教师的教学风格、学校干预措施等)、家庭(家庭资本、入学指导、教养方式、亲子沟通等)和个体(个性特征、学业情绪、依恋感、自主性、适应不良图式等)三个角度解析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问题的具体原因,并探讨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问题对课堂气氛、班级环境和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影响。学校适应既可指学生适应学校的结果,)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的追踪研究。(4又可指学生适应学校的过程。本研究基于此点,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采择纵向研究的形式,拟选择典型被试,进行一年左右的跟踪调查,了解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的过程,分析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的促进与阻碍因素。如何促进返乡农民工子女的学校适应,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关乎基础教育的公平问题。本课题拟结合以上研究,通过教育实践、经验总结等形式,形成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的促进对策。促进对策将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去把握,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促进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教育的制度设计;二是促进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的学校教育优化;三是促进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的家庭支持系统构建;四是促进返乡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的自我调节策略。
教育部高校辅导员专项课题申报书《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特点与引导策略研究》
![教育部高校辅导员专项课题申报书《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特点与引导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927dc5c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da.png)
A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申请评审书2024年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 《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特点与引导策略研究》(课题设计论证部分)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一)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本课题《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特点与引导策略研究》在理论和实际应用层面均具有显著的价值。
从理论价值来看,研究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特点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网络社交行为的理解,揭示其背后的心理、社会和文化机制。
这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现有的社交网络理论,还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素养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同时,通过构建网络社交圈层化的分析框架,我们可以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
从实际应用价值来看,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为高校辅导员提供有效的引导策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大学生的网络社交行为。
通过了解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特点,辅导员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和社交能力。
此外,本课题的研究还可以为高校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帮助他们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网络社交管理规定,促进大学生健康、文明、有序地参与网络社交活动。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目前,国内外对于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国外,学者们主要从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等角度对网络社交圈层化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揭示了网络社交圈层化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同时,一些学者还提出了相应的引导策略,以应对网络社交圈层化带来的挑战。
在国内,随着网络社交的普及和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日益活跃,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问题也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国内学者主要从教育学、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等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他们分析了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现状、特点及成因,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引导策略。
然而,相比国外研究,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尚需进一步深入和系统化。
课题开题报告(骨干教师培训)
![课题开题报告(骨干教师培训)](https://img.taocdn.com/s3/m/b5d0f61c6bec0975f565e219.png)
人物形象美的篇目:司马迁的史记节选文章《鸿门宴》、《荆轲刺秦王》
思想情感美的篇目:李密的《陈情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
优秀文化美的篇目:《氓》、《孔雀东南飞》
精神境界美的篇目:《烛之武退秦师》、《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课题成员都积累了多年的文言文教学经验。
2.培养边远山区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
五、已有研究基础(请简要论述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经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已具备的条件、尚缺少的条件和解决问题的设想)
1.研究课题已有的工作积累和已经取得的研究成绩及条件
(1)课题的主持人徐晁山,语文中学一级教师,已经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经八年了,与文言文教学相关的论文在怀集县的论文评比中获奖。王彩珍,语文中学一级教师,具有十几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参与过市级和国家级的课题研究,并且发表过多篇教学论文。林东老师和梁育瑞老师是学校的备课组长,拥有多年高三的教学经验。
六、预期研究成果
1.优秀的文言文教学案例。
2.和审美教育相关的文言文教学论文,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七、主要参加人员
姓名
年龄
学位、职称
所在单位
、一级
怀集中学
文言文教学渗透审美教育的结合的策略
全面主持与课题相关的 工作
王彩珍
女
学士、一级
怀集中学
文言文教学的现状的研究
组织开展调查问卷及分析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3)通过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教师重新审视高中文言文教学课堂的构建,在教学字、词、句的同时是否可以渗透审美教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改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动机。
2.实际的应用价值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2794e0d1a6c30c2258019e5c.png)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800字以内) 研究价值:通过异步教学法在网球教学中的移植运用,进一步探索学生学习的规律,以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实现学生学习的个体化。
揭示教师的指导规律,建立科学的教学理论,以便有效的指导教师的教学指导活动,实现教师指导的异步化。
揭示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教师的指导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科学的异步教学理论、方法及手段,形成完整的教学文件和实施经验。
因此异步教学是其他教学活动可以借鉴和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
通过对网球教学在手段和方法上的运用、制定、实施和评价等几个环节的研究,总结在普通高校网球选修课教学中能提高教学质量,缩短教学周期,提高学生对网球技术更深刻的认识和对网球基本知识的更深刻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激情的经验与教训,为异步教学法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进一步展开使用提供依据,也为其它教学模式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根据本课题网球异步教学法设计与实施过程,也为我们提供了网球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思路,即依据项群理论原理中其他运动项目先进、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移植的方法,运用于网球教学,优化网球教学结构,提高网球教学质量,使网球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推陈出新并朝着多元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从而进一步向整个体育教学推广。
研究现状及趋势:随着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促使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变革。
体育与健康新体育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的刚性课程框架的束缚,极大的拓展了体育教育的活动空间。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体制一时还难以适应新的变化.异步教学法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模式,曾在1997年荣获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优秀成果一等奖。
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国内30个省、市、自治区的5万多所中小学推广这一教学法, 教学质量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然而在体育教学上还极少应用异步教学法,而在网球课的教学中尚未应用异步教学法,教师大多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所以把异步教学法引入到网球教学中,尚属是一次新的尝试.B表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1000字以内) 研究目标:把异步教学法引入到网球教学中提高网球教学质量、优化教学结构,进一步推广到普通高校体育其它项目教学中,促进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800字以内) 1、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通过调查分析当前河北省科技信息服务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协同创新的视角出发,探索最大程度实现科技信息服务均等化的创新模式和对策。
本课题的研究拓展了信息服务均等化的理论体系和内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补充已有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理论研究。
在实际应用方面,面对当前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科技信息服务存在的诸多问题,本课题通过借助高校和企业开展协同创新计划的良好契机,对相关的科技信息服务机构进行数据调研,总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图书馆及其他信息服务机构在信息服务均等化方面的经验和不足,探索提升科技信息服务均等化的协同创新模式和对策,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深度科技信息服务,以适应文化和经济强省建设的需要。
可以说本研究既有助于促进我省区域社会发展创新,同时对促进科技信息服务业乃至拉动我省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2、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协同创新的内涵本质是:企业、政府、知识、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
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旨在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体制、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区域发展中的信息服务仍存在诸多问题,对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严重影响了公共信息资源的共享。
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一项重要发展目标,对于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信息服务均等化是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消除信息贫困、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之一。
已有的研究表明,当前国内教育、科技信息资源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文化机构,信息资源辐射、服务到企业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成效不够显著,数字鸿沟依然存在。
国外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一直走在前列,给我国的信息服务均等化研究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总的来说,在国家积极开展协同创新的背景下,目前已有研究对于公共服务体系视野下的科技信息服务均等化的揭示有限,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也是影响不同地区信息均等化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图书馆等信息服务机构应当从信息服务均等化的视角重新审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同时有必要探索高效率、低成本地实现信息服务均等化的问题。
B表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1000字以内) 1、研究目标:本课题拟通过考察当前在高校和企业以及科研机构协同创新背景下河北省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分析信息服务行业为企业和社会发展服务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索科技信息服务领域均等化的实现机制和对策,进而以协同创新计划为契机提升科技信息服务均等化程度,最终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经验借鉴。
2、研究内容:(1)阐释了协同创新的内涵和发展情况,强调科技信息服务离不开面向用户的服务观念创新及服务模式创新。
信息服务均等化是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消除信息贫困、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之一。
协同创新能解决信息共享和利益共享这一关键问题,包括产业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以及政产学研的合作机制等,可以更好地提升信息服务均等化的程度。
(2)通过文献回顾、数据搜寻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河北省科技信息服务均等化供给现状进行了有效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展开了深入分析,并建构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评估理论模型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评估指标体系。
最后提出了如何以协同创新为契机,继续推动河北省科技信息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3)图书馆和相关信息服务机构作为社会信息资源的主要载体,是推进科技信息服务均等化的主力军。
搭建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使之成为全省科技信息资源的集散地,有助于促进科技信息服务均等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
以协同创新为契机,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满足中小企业发展中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实现共建共享、协作服务的理念。
具体研究框架:1绪论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2研究的方法、思路与框架2相关概念的内涵与界定2.1 协同创新的概念以及内涵2.2 科技信息服务均等化的内涵3公共文化与科技信息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分析3.1 国内公共文化和科技信息服务均等化现状分析3.2国外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及经验分析3.3国内发达省市公共文化和科技信息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分析4 河北省科技信息服务均等化程度研究4.1河北省各地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存在问题分析4.2河北省科技信息服务均等化评估指标体系建构4.3河北省公共文化和科技信息服务均等化程度评估5对策与建议5.1河北省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完善机制和对策5.2河北省科技信息服务均等化的完善机制和对策6 结论3、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通过理论分析与个案调研,分析在协同创新背景下河北省科技信息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和困境,探索最大限度提升信息服务均等化的对策。
研究的主要重点是根据创新发展趋势,针对目前基于资源整合的信息服务平台,在强化创新主体间的知识协同时,还要突破几个重点问题,包括创新知识的传递和利用,提高知识的利用率;在服务组织上,应体现信息服务平台的整合效应,提供动态、集成服务;三是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率,加强对协同创新团队的动态支持。
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克服几个难点:(1)在以文献信息提供、整合和共享为主的服务平台基础上,如何实现构建以行业专家为核心的创新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使其更加注重基于创新专家的知识共享是本研究的难点之一。
(2)难点之二在于,利用协同创新契机,信息服务行业如何做到有效地参与其中,发挥自身优势,克服不足,探索出适合我省具体实际的信息服务均等化的模式,从而实现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的目标。
但已有研究对于协同创新背景下的科技信息服务发展定位的揭示和启示有限,可参考文献较少。
此外本研究要选取合适的案例并取得案例单位及有关部门的支持、跨地区调研等,都具有一定的难度。
B表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计划进度、前期研究基础及资料准备情况(800字以内) 1、基本思路及研究方法通过理论分析与个案调研,分析在协同创新背景下河北省科技信息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和困境,揭示困境存在的深层因素,结合国际国内发展趋势与我省实际发展情况,对城乡科技信息服务均等化机制进行研究和创新探索,最后总结出我省科技信息服务均等化的完善机制和可行性对策。
研究方法:(1)利用文献调研法,调查研究协同创新背景下河北省科技信息服务均等化的现状和困境;(2)运用问卷调查法,结合实际需要设计调查问卷,同时运用案例分析等方法,探索企业和社会用户对科技信息服务的不同需求,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方法,写出有实际价值的、可行性的结题研究报告。
2、计划与进度1)2013.5—2013.7 查找文献资料,汇总并分析协同创新为我省科技信息服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写出文献综述,确立研究思路和框架;2)2013.8—2013.11 确立具体调查对象,设计调查问卷,同时利用网络、实地走访等方式调查研究河北省科技信息服务均等化的现状。
3)2013.12—2014.4 结合实际,探索协同创新背景下提升河北省科技信息服务均等化程度的具体模式和可行性对策,并进行实证研究,完成研究论文并发表;4)2014.5—2014.6 全面总结,写出总结报告。
3、前期研究基础及资料准备情况本课题在前期准备阶段已经查阅和累积了较为丰富的文献资料以及案例,为课题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课题的资料准备分为三个阶段:1)(相关资料的积累本课题组成员运用娴熟的检索技术,查阅了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的《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美国的《ASP+BSP数据库》以及荷兰的《SDOS数据库》等国内外大型的文献数据库,另外还查阅了网上相关的文献资料,确立了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2)(资料的整理归类根据研究目标与研究方向,对检索到的资料进行了梳理归类,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有关近年来协同创新和科技信息服务方面的文献;(2)有关公用文化服务均等化以及信息服务均等化发展现状的文献。
3)(总结分析资料通过对资料进行深入地总结分析,对于河北省科技信息服务均等化的发展动态有了全面的了解与把握,并根据对资料的分析研究,确定出本课题具体研究内容与方案。
B表四、本课题研究的中期成果、最终成果,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500字以内)本课题研究的中期成果为研究论文,最终成果为论文和研究报告。
当前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重大创新过程越来越依赖跨区域、跨国界、跨学科、高度互动、网络化的创新体系,协同创新能解决信息共享和利益共享这一关键问题,包括产业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以及政产学研的合作机制等,可以更好地提升信息服务均等化的程度。
本课题通过分析协同创新背景下河北省科技信息服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科技信息服务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城乡科技信息服务均等化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最后总结归纳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科技信息服务均等化的完善机制和可行性对策,从而为进一步实现全面的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推进河北省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和经验借鉴。
本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有助于为我省实现科技信息服务均等化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与实施方案,对于科技信息服务行业运作模式的建立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参考作用,使其能够充分发挥信息服务行业自身的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创新服务模式,激发服务活力,从而为我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