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民族精神

合集下载

中国儒学之精神

中国儒学之精神

《中国儒学之精神》心得体会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可以使人明智、清心。

在和风丽日的时候,它就像是一杯沁人心脾的香茶,滋润着我们的内心。

曾经听到过一位哲人这样说过:当你在生活中感到悲伤、沉闷或者不如意的时候,那就看看书吧,在那个世界里面,你可以找到属于你的自信,也可以让自己更加乐观,让你更加坚强,用微笑去迎接每一个生命的挑战。

是的,生活中,无论是快乐着或是悲伤着亦或是期待着,我们都应该与书为伴,在书香韵味中不断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不断更加明智、清醒!书本,它让我充分的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博大精深以及其无与伦比的文学魅力,很多富有哲理,也有很多辞藻优美,堪称最唯美的文学艺术!其中,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态的重要构成因素,它深深的扎根于民间。

儒家文化的许多价值理想一直是中国任安身立命、中华文化可大可久的根据。

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学,直至清代,儒学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扩大。

汉代以后的儒学,不仅仅局限于心性之学或者考据之学的范围,而是在社会政治事务、教育师道、经史博古、文章子集的各方面沿着先秦儒的博大范围扩张,渗透到全社会,适应并指引人们的生活。

儒学落实在政治制度、社会风尚、教育宗旨以及私人修养之中,是两千五百多年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结晶,是朝野多数人的信念信仰或所谓安身立命之道,乃至到了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程度。

《中国儒学之精神》一书是武汉大学教授郭齐勇撰写的带有专著性质的国学教材,集理论性、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身,文笔流畅,通俗但不媚俗。

本书作者持一种开放的儒学的观点,不认为一层不变的中国文化和儒学。

孔子是儒学的圣人,是“圣之时者”,儒家是“时间的人”,与时偕行,不舍昼夜,他提倡开放的儒学或者开放的“新儒学”。

在今天这个西方文化铺天盖地地席卷和西方宗教文化的无孔不入的渗透,中古的儒学就具有了现今时代精神的儒学、儒家、儒教。

儒学与除儒家之外的诸子百家之学,与道教、佛教,与低于文化货民间文化并非绝对对立。

儒家民族观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影响及现代启示

儒家民族观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影响及现代启示

表人(皇帝) 的改变, 而不是文化体系的改变”, 对于“历代异族入侵, 只要接受中华文化, 行儒家之制, 便可坐主中国, 并一样享有‘正统’的地位。

”如此看来, 无论华或夷建立的政权, 只要遵从“道统”,传承儒家文化, 都可入“正统”之列。

显然,“正统”观念的这种变化, 对我国最终完成国家层面和民族层面的大一统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之, 中华各民族之所以能够共同维护祖国统一,强调各民族在政治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与儒家所主张的“大一统”思想和“华夷一体”思想有很重要的关系。

即便是在战乱和分裂割据时期, 各族人民也心向统一。

历史上, 各少数民族曾建立过一些政权, 但他们或臣属于中央政权, 或力图入主中原, 实现国家的统一, 即便“在各民族政权分立的时期, 也没有哪一个政权试图封疆裂土以完全脱离中国的历史进程, 而是都有问鼎中原、争当大一统皇帝的政治取向。

”在中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中, 出现了汉、唐、元、清四次较高程度的大统一, 其中有两次都是由少数民族完成的。

这并非历史的偶然, 而是历史的必然, 是我国古代民族国家观念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因此, 儒家倡导的“大一统”的民族国家观念不断深入人心, 并逐渐内化为各族人民执著坚守的政治理念,促使人们在政治层面上的认同意识不断增强, 最终不仅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而且造就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祖国。

2. 儒家民族观对民族关系文化层面的影响。

在“夷夏之辨”问题上, 儒家历来主张“礼”分华夷, 即在民族区分问题上行文化标准, 这样的民族观在客观上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的整体认同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 培育民族精神。

综观中国历史, 无论是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稳定,还是中华各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 无论是中华文化的世代传承与发展, 还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与民族精神的培育, 儒家的政治观念和民族国家观念都起到过重大的聚合作用。

“民族归根到底, 是一个文化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证明,文化是将一个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最根本的精神纽带和思想基础, 因此学者们也得出“中国人的基本认同感是针对中国文化的” ,“民族的认同本质上就是文化的认同”的结论。

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

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

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中国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精神追求和精神品质。

它包含了丰富的内涵,涵盖了道德伦理、家国情怀、仁义礼智信等多个方面。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来源。

首先,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孝道、忠诚、礼仪等传统美德,强调个体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儒家思想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重个体修养和道德修养,强调个体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统一。

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社会风气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还包括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顺势而为,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自我修养。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强调“无为而治”的智慧和境界。

道家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处世态度和人生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还涵盖了佛家思想。

佛家思想强调解脱、慈悲、舍己为人等精神品质,主张“觉悟人生”,追求心灵的解脱和超脱。

佛家思想强调“生死无常”,提倡“放下执着”,强调超脱生死的智慧和境界。

佛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心灵追求、人生态度和情感表达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还包括崇尚和平、和谐的传统理念。

中国人历来重视和平、和谐,崇尚“和而不同”的价值观念,强调“天下为公”的理想境界。

中国人民追求和平、崇尚和谐的传统理念,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

综上所述,中国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包含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以及崇尚和平、和谐的传统理念等多个方面。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来源。

我们应当传承和弘扬中国精神,让其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光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撑。

论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儒家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相当的积极意义,如其理想人格对现代人格建构的启示作用“天人合一”思想及泛爱主义对生态保护的积极作用等。

深入挖掘、诠释儒家思想中蕴藏的适应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精神资源,使其在现代政治社会秩序的建立中发挥作用,不仅关系到儒家自身的生存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社会转型的顺利进行。

我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以儒家为中心形成的,儒家的理论从个人层面的修身开始,层层扩大到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整体。

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哲学或宗教,而是一套完整的安排人间秩序的思想系统,通过几千年来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制度的建立,渗透进国人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形成一种“制度化”的生活方式。

进入 20 世纪以来,在民族危亡、内外交困的大背景下,现代化艰难举步,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一再被质疑、批判,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不仅国内如此,西方部分学者如韦伯在其《儒教与道教》中,也断言儒家伦理是阻碍现代化的主要因素。

但是,现代化发展到今天,尤其是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东亚经济的迅速发展引起世界瞩目,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和意义也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正如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巴黎集会的宣言中所预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两千五百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不管是不是新儒家的信徒,有一点是无须争辩的:儒家的“建制化”已经完全失败了,无法再为中国社会提供一个较为稳定、影响全面的政治社会秩序,似乎也再无可能恢复那种主宰地位,这是分析儒家思想在现代化浪潮中前景的一个共识与基础。

但是即便是这个成为“游魂”的儒家,凭其博大精深与两千年的底蕴,取精用宏,在现代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还是不容小觑的。

现代化归根结底是人的现代化,因此社会中个体现代人格的建构则处于重要的地位。

长期以来,儒家关于圣贤理想人格的论述与强调,虽然在塑造民族精神中起过重大而深刻的作用,但以其形成并适用于宗法专制的等级社会,往往被当做现代人格建构的对立面而屡遭批评。

文档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文档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主流价值观。

“礼、义、廉、耻、仁、爱、忠、孝”的儒家思想基本价值观一直是指导绝大部分中国人日常行为的基本意识规则。

中华民族礼貌友善、温良忠厚和认真刻苦的气质,也是在儒家的教化下逐渐形成的。

虽然儒家思想成形于两千多年前,发展于封建社会,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及必须舍弃和批判的观念,但儒家思想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它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巨大贡献儒家思想是铸就中华民族精神的先驱。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连续不断发展的历史文化,正是这一文化的精华铸就了我们民族的优秀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品格、道德观念和价值准则的总和,是中华民族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发展过程的文化积淀,其中,儒家思想中的有为主义,在我们民族精神的形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学派所无法比拟的。

首先,儒家以“求道即求真-自强不息的精神”为终极价值目标,儒家注重积极有为的人生实践,儒家求道、求真、求诚的价值本体论培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其次,是儒家追求“求善与求美-讲道德重教化的精神”,孔子提出尽善尽美、文质彬彬、中和之美,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人格,正是儒家强调真善美的统一价值原则培育了讲道德、重教化的民族精神,为中国人树立“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的正人君子观念、建立道德观念、协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培育中华礼仪之邦起到了根本的指导作用。

再次,儒家强调“成圣与合群-团结统一的精神”,儒家设计了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即圣人,儒家向往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天下为公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从儒道文化看21世纪中华民族精神的构建

从儒道文化看21世纪中华民族精神的构建
儒 、 道 两 种 文 化 精 神 一 阳 一 阴 , 一 显 性 一隐 性 ,它 们 既 对立又互补 。儒家文化教人积极面向社会生活 ,服从社会伦理 道德的规范 。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终达到理想 人 格 的 实现 , 成王 成 圣 。人 在 家 国 同构 的集 体 中 和 乐盈 盈地 生 活 。道 家文 化 是人 无 意 于在 社 会 生活 中奋进 或 于 社会 生 活 失意 的时候,给人的又一精神依托 ,老庄告诉我们要学会 回避和超 越社会生活,要抱有平常心。如果说儒家思想是教人拿得起, 道家 则 是 告诉 你 要放 得 下 。正 是 儒 道两 种 互 补文 化 形成 了 中华 文化乐观豁达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儒道两家学说在历史的 发展 中逐渐形成了互补的文化机制,儒道互补犹如阴与阳、正 与 负 的互动 和 互补 一 样 ,相生 相 融 ,相 辅 相 成 ,奇 妙无 穷 ,经 久不衰。儒道精神共同铸造 了中华 民族内子创立 的儒学,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和礼教德 治的精 神 ,在传统社会中一直 占据着 主流地位 。 在 社会伦 理观 方面 , “ 仁 ”是孔 子思 想体 系 的核心 范 畴。 “ 仁者 ,人 也”,在 孔子看来, “ 仁 ”是人 的本性 ,也 是基于 自己与他人 的认识。 “ 仁 ”的外在表现是 “ 爱人 ”, 即仁者 “ 爱人 ”。这种爱是推 己及人 的, “ 己所不欲 ,勿施 于人 ”、 “ 己欲 立 而 立 人 , 己欲 达 而 达 人 ” 。仁 爱 思想 是 分 亲疏远近的 ,由爱亲到 “ 泛爱众”。 儒 家文化的理想人格 内圣外王 。 “ 古之欲 明明德于天下 者 ,先 治其国;欲治其 国者 ,先齐其家 ;欲齐 其家者 ,先修 其身 ;欲修 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 ,先诚 其意;欲 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 。” 儒 家 文化 的行 为规范 是 “ 礼 ” 。 儒 家 把 仁 义 道 德 注 入 到 “ 礼 ” 的形式 当中 ,通过 教人 反复 履行 “ 礼 ” 这 种 外 在 的行 为 规 范 , 使 其 进 入 人 的精 神 层 面 ,最 终 成 为 一 种 道 德 自 觉 。每个 人 都遵循 礼 的要 求 , “ 非 礼 勿 视 , 非 礼 勿 听 , 非 礼勿 言,非礼勿动 ”,最终达 到 “ 一 日克 己复礼 ,天下 归仁 焉 ”。换句 话 ,也就 实现 了儒 家的理 想社 会 。 “ 大 道 之 行 也 ,天 下 为 公 ,选 贤 与 能 ,讲 信 修 睦 。 故 人 不 独 亲 其 亲 ,不 独 子 其 子 , 使 老 有 所 终 ,壮 有 所 用 , 幼 有 所 长 , 矜 、 寡 、 孤 、独 、 废 疾 者 皆有 所 养 , 男有 分 , 女 有 归 。货 恶 其 弃 于 地 也,不必藏于 己;力恶其不 出于身也 ,不必为 己。是故谋 闭 而 不 兴 , 盗 窃 乱 贼而 不作 ,故 外 户 而 不 闭 ,是 谓 大 同 。 ”

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对现代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对现代的意义

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

汉以后,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儒家文化构成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要构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总体的把握。

一、和谐意识与和平发展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

关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天人合一”。

孔子主张寓天道于人道之中,要在人道的统一性中见出天道的统一性。

因此,他既讲“天知人”,把天拟人化、道德化;又讲“人知天”,强调人在天命面前不是被动的。

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

“中庸”也称“中和”、“中行”、“中道”,都是同样的意思,即“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

所谓“和而不同”,说的是对一件事情有否有可,该肯定的肯定,该否定的否定。

这是合乎辩证法的和同观的。

所谓“过犹不及”,说的是凡事都有一个界限和尺度,达不到或超过这个界限和尺度都不可取。

“和而不同”与“过犹不及”的实质乃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度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当今的时代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

和平与发展既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也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和谐。

小至家庭,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是同样的道理。

可以想象,如果片面照搬西方的“戡天”思想而对自然进行掠夺性开发,其结果只会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并最终招致大自然的惩罚和报复。

试论中原历史文化中的民族精神

试论中原历史文化中的民族精神

试论中原历史文化中的民族精神王明有(新乡学院,河南新乡453000)摘要:中原历史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代表,具有时间久远、内容丰富的特点,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培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原历史文化中所反映出来的民族精神,对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激励民族创造热情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原历史文化;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在5000年的发展史上之所以能够创造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在世界五大文明中唯一未曾中断,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所以显示出不同于西方的特征,笔者认为都和她从摇篮到繁盛深受中原历史文化的滋养、熏染有密切关系。

中原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培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试从中原历史文化的源流来探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一何谓中原?2007年1月19日,在香港会展中心召开的“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恳谈会”上,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在纵论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时,对中原这一概念作了精确的解释,“中原是一个以河南为中心的相对区域性概念。

一个是大概念,就是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一个是中概念,主要指黄河中游地区,包括河南、陕西、山西、安徽、山东一部分,湖北一小部分;小概念,特指河南。

”[1](P4)什么是文化?《周易》贲卦彖辞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

”[2](P111)很显然,我们的古人所指的文化是“文治教化”,即用礼乐来教化天下之民。

礼乐包括的范围很广,先王圣哲所创制的文物典章制度都包括在内,如伦常、道德、文学等。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等书中说:“文化是人类思想的结晶”,“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易言之,凡人类心所能开创,历代积累起来,有助于道德、利用、厚生之物质和精神的一切共同业绩,都叫作文化。

”[3](P298)简而言之,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与中原地区的的概念相对应,中原文化从大方面来讲,主要包括河洛文化、燕赵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三秦文化等。

儒释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

儒释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

研究生(中国传统文化评析)课程论文(报告)题目:儒释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学号M201772122姓名高远专业光学工程指导教师院(系、所)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2018年03月29日儒释道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摘要:自两汉一直到近代,中国传统文化都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兼杂佛道思想。

正是儒释道三家思想精髓的有机交融使得中华文化得以绵延千年,滋润百代,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与智慧的集总与象征。

而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本文尝试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分析阐述“儒释道”三家思想对于中华文化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儒释道;中国传统文化;三教合流一、“儒释道”三教简述儒释道三家,在历史上有多种不同的称谓。

“佛教”一词到东晋中期才被广泛使用,此前主要使用“佛道”或“神道”;现在所指的“道教”,实际要到东晋末期、南北朝初才算正式出现。

“道教”一词虽出现在《牟子理惑论》、《抱朴子》外篇等处,但指儒教或佛教。

真正用来称谓现在所谓的“道教”,应在北魏寇谦之(363—448) 和刘宋顾欢(420—483) 之时,即在晋宋之际、南北朝初期。

儒教在当时还有名教、礼教、道教、德教、仁教、圣教、周孔之教,以及儒学、儒术、经学、经术等不同的称呼。

“儒教”的称谓则在魏晋之际已很流行。

以“三教”统称儒释道,始于南北朝的北周,约公元6 世纪中后期;而到唐朝,“三教”的说法通用于朝野上下。

到了中唐,三教被形容为“鼎”之三足。

从此,中国文化的结构,逐渐被认为是儒释道三足鼎立,直至今日,仍将三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中华文明是以儒家为表显的三家合一的综合文明,正是这一点使它有别于其他文明,而凸显出中国文明的包容性。

中国文明是以儒、释、道三家为基干支撑起来的,它们共同构筑起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系统。

儒释道三家各有擅长,互相补充,长期以来对传统社会广泛渗透,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深刻影响。

南宋孝宗在《原道辨》中曾说,中国文化是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儒家文化的精神价值解读

儒家文化的精神价值解读

儒家文化的精神价值解读儒家是中国文化的主干,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儒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各个方面,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东亚各国的文化也发生了巨大影响。

最近三十年来,由于中国及其他东亚国家显著的经济成就,儒家文化越来越多地引起世界的关注。

儒家文化对东亚经济的作用,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感兴趣的问题。

儒家文化的精神,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一、道德理想主义,二、普遍和谐观念,三、自律原则和内在超越。

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则以“三不朽”为集中体现。

一、道德理想主义所谓道德理想主义指以道德完美为人生的最高价值,最高追求,完成道德人格是人生的最后归宿,建立功业以道德修养为基础。

在哲学上,道德理想主义把道德性作为宇宙本体,作为宇宙间一切事物体现出的性质。

先秦儒家的著名文献《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日生”,“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生生不息是宇宙的自然法则,也是道德原理,是儒家最主要的道德范畴“仁”的形上根据。

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了一些道德项目,但没有对这些项目作哲学学理上的发挥。

孟子从人的现实心理感受、心理经验方面论证了道德的本原地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把道德作为人本有的属性,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特点。

先秦儒家的另一位大师荀子提出“隆礼”、“重法”的主张,把道德作为政治纲领和立国根本,强调士君子的修身是施政的基础。

《中庸》提出“天命之谓性”,把宇宙的普遍法则“道”、“天命”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认为人性、物性是对“道”、“天”的获得,它有自然的和道德的双重含义。

《大学》提出“三纲领,八条目”,以格物致知为人格修养的最初步骤,以正心诚意为修齐治平的前提和根据,以“止至善”为修养的归宿。

先秦儒家的这些思想是后世儒家普遍奉行的原则和致思方向。

两汉是儒家经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

这一时期儒家和阴阳家结合,以阴阳五行为架构为范型笼罩一切方面。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提要]儒家思想讲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

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因此,我们进一步发掘儒家文化,对于现今时代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儒家文化;核心思想;现代意义儒家思想讲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基本核心是“仁”,以“仁”为基础和精髓的儒家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

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千多年,从古至今长盛不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文化的伦理和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儒家思想发展到今天,与原来的“孔孟之道”在内容和实质上已经有很大不同。

儒家的“仁治”、“礼治”、“中庸”、“德治”、“孝道”、“大一统”、“天人合一”、“民贵君轻”、“有教无类”等思想主张依然光芒四射。

一、儒家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它以心灵的自我修养与自我完善为主要目的。

而儒家文化的核心主要在仁、礼和中庸等这几个方面,一直绵延至今。

其具体意义如下:(一)儒家文化的“仁”。

儒家文化中“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

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

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

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

——人们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人们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

人民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

古今中外,凡是能够使国家达到太平的统治,事实上都没有违背儒学的仁和礼两大原则。

(二)儒家文化的“礼”。

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在21世纪的今天,再谈儒家,似乎有点“过时”。

然而,千百年来,植根于中国人心中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观念,无不在“儒”的基础上引申和阐发。

尤其是西汉以后的儒家,早已脱离原有的学术派系而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安身立命之根本,追名逐利之敲门砖,政治传统之工具。

经过多少篡改,多少曲解,多少加固,多少阐释,儒家已建立起稳定的思想架构和完整的体系。

现在,立足于较为理性和客观立场上的现代人,回望儒家,又是怎样评说呢?儒家在当代价值几何?对中华文化影响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而今提倡的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也出自于儒家思想。

那么,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又表现在哪些发面呢?一、儒家的思想体系作为独立学派的儒家形成于春秋末年,孔子是其创立者。

在周室衰微、礼乐崩坏的春秋大局中,孔子适应形势,创立了以“仁学”为核心的庞大思想体系,它的根本出发点是“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理论取向是现世的人文关怀;它主张仁政,强调“德治”;重视人生的价值,强调人格的独立;追求“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和社会理想。

这些理论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本框架。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弟子后学又各自宏扬、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作为原始儒学的定型则主要经历了孟、荀、易三个环节。

孟子从内在心性方面发挥了孔子的学说。

孟子道性善,认为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民贵君轻”、“正经界”、“制民恒产”为基本内容的“仁政”学说。

这套理论体系,因其对心性学说的发挥,而被视为道之正统,其“内圣”说更为后世所推崇。

韩愈称其为“醇乎醇者”。

宋儒黄戟认为“自周以来,任传道之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

有孔子而后,曾子、子思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黄戟:《宋史“道学”朱熹传》)。

所谓“道统说”难免不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张,孟子不过是对孔子学说的一个方面的发挥,与“内圣”相对的“外王”学说,则由荀子加以充实扩大。

儒家文化的精髓及其现代意义

儒家文化的精髓及其现代意义

儒家文化的精髓及其现代意义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爱,它的特点是重精神,轻物质;重道德,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

儒家注重的是大方向,重视的是精神生活的充实和丰富,关心的是健全人格的培养和正确人生观的建立,即教导人成为正人君子。

儒家文化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文化,这是追求进步的人们重新关注儒家文化的原因所在,这就是沉积了几百年韵儒家文化又被人们热情地发掘出来的原因所在。

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它以心灵的自我修养与自我完善为主要目的。

而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仁、礼和中庸这三个方面,一直绵延至今。

其具体意义如下:儒家文化中“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

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

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

——人们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人们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

人民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

古今中外,凡是能够使国家达到太平的统治,事实上都没有违背儒学的仁和礼两大原则。

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

不讲究仁,只讲究礼,人民就会反抗其统治。

不讲究礼,只讲究仁,人民就会轻慢其统治——即人民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

所以,仁和礼是一刻也不可以分开的,这就叫作仁礼一体。

人类社会是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古代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特别严重,每个人都必须依赖群体的力量才能生存。

因为这个原故,所以每个人都习惯于遵守群体共同的道德规范,而认为群体共性对个性的约束非常合理。

但是越到后世,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不断减弱。

因此,反对共性约束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潮便逐步发展起来。

论中华民族凝聚力文化内核之儒学特征

论中华民族凝聚力文化内核之儒学特征
越来 越强 烈 。
费孝 通 先 生 的 名 著 《中华 民 族 多 元 一 体 格 局》 以说 是对 中华 民族 的形 成 、 可 内涵 、 特点 进 行
全 面概 括 的 一 部 著 作 。他 在 此 书 中对 “ 中华 民 族 ” 了如 此诠 释 : 我 把 中华 民族这 个 词用 来 指 作 “
发达 ; 而有 的民族 特 别 富 于理 性 文 化 ?为 什 么 有
人 、 人 、 人 、 古 人 、 人 …… ”3 然 “ 唐 满 蒙 夷 _ 虽 中 华” 一词 古 已有 之 , 出 现 于 南 北 朝 时 期 。但 与 约 “ 民族 ” 一词 连 用 形 成 “ 中华 民 族 ” 一 概念 却是 这 2 0世纪 的事 了 , 因为 “ 民族 ” 词是 舶来 品。据林 一
1 3
民族 之有 海思想 者厥惟 齐 。故于其 间产生 两种 观 念焉 , 日国家 观 , 日世 界 观 。 ll 一 一 ”5 虽对 “ 5 中华 民族 ” 的现 代 意 义 没有 正 确 的表 达 出来 , 这 一 但 概念 的提 出却一 时在社 会上 引起 了热烈 的学术 大
讨论 。黄 兴涛先 生认 为 :9 5年 , 10 梁启 超 在 《 中国
员, 只知道 皇上 与 臣 民 、 爷 与奴仆 … …只知道汉 老
然而 , 随着 民族 问题研 究 的深入 , 在具体 研究
某个 民族 发展 的历 史 过 程 中 , 我们 发 现 了一 系列
的问题 , 同样按 四个要素去研究 民族 问题 , 如 为什 么 有 的民族昙 花一 现 , 历史 短暂 ; 的 民族 虽历 尽 有 艰险, 仍然 富 有 活力 ? 为什 么 有 的 民族 宗 教 特 别
比较 清 晰的认识 。

什么是儒家思想?它对中国的影响如何?

什么是儒家思想?它对中国的影响如何?

什么是儒家思想?它对中国的影响如何?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哲学思想,以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为代表。

儒家思想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价值观,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的修养、家庭的和睦、国家的治理和世界的和平。

儒家思想对中国及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

1. 儒家思想的原理- 仁: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价值观,强调爱人、尊重他人,并建立道德规范。

- 义:儒家思想认为义是“仁”的体现,它是道德行为的真正意义。

- 礼:儒家思想认为礼是建立社会秩序的基础,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

- 智:儒家思想提倡智慧与学问。

智是指对人生的领悟和思考,学问则是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

- 信:儒家思想信仰努力追求真理和正义的信仰,是道德建设的重要基础。

2. 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修养、家庭的和睦、国家的治理和世界的和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被视为最重要的道德标准和社会准则。

- 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文化、民族精神、道德观念,并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价值体系。

- 儒家思想引导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和礼仪文化,影响了中国古代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

儒家思想还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理论基础,也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

3. 儒家思想对东亚的影响- 中国儒家文化长期以来深刻地影响了东亚的文化发展,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

- 朝鲜的儒家文化高度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包括语言、文化、艺术、哲学等内容,对韩国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日本在受到汉学思想的影响后,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吸收和改良,形成了日本独特的儒学文化,也使日本趋于传统文化,从而加快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 越南在受到中国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影响后,建立了和中国类似的科举制度,并使越南的经济、政治制度发生了变化。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作文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作文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作文案例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这个灵魂就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就是一个国家的脊梁,是一个国家在历史的变迁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一种社会意识,与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它产生于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我们中华民族在漫漫五千年中,以儒学文化体系为基础,提倡的是“仁义治天下”、“以礼治国”造就了我们平和、宽容、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长期的文化熏陶已经造就了各民族的集体民族认同感,这就是超越了狭隘民族界限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仅是非常必要的,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民族精神的重要价值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夙愿使得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成为必要,而民族精神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特点使得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成为可能。

现在社会上存在着大人追求物质享受,小孩盲目崇拜追星现象,这都是缺少了民族精神的培养,很多人对于民族英雄都知之甚少,更不谈民族精神。

所以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必要的,必须重视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这也是一个国家在竞争中永不落败的支撑和动力。

案例二: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文明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文化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既是凝聚人心的事,弘扬华夏民族之魂。

我们要与新时代同频共振,与国家共同擎画美好未来,与人民同心同德,努力干事创业。

习总书记的四点要求可以内化为个人的四点要求:一、坚持与时俱进,追求进步。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乐于奉献。

三、坚持提高文化素养,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

四、“德不孤必有邻”,讲道德,树新风,做个积极正面的,有好的影响力的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

儒家传统文化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儒家传统文化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儒家传统文化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之一,其中儒家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儒家文化以孔子的思想为核心,强调道德、礼仪、仁爱、忠诚等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思想与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和开放,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处理儒家传统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方面,儒家文化的强调道德、礼仪、仁爱、忠诚等观念符合中国传统美德,也有利于维护社会道德秩序和社会稳定,因此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仍然很有价值。

例如,中国政府在新时代国家治理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中就包括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这就体现了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价值观的结合。

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迁,儒家思想也需要更新与发展,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例如,在文化自信的号召下,现代儒学家们开始将儒家思想与现代科技、现代管理等结合起来,推广“儒学思维”,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当下的社会变革与挑战。

这就是儒家文化的现代转型,也是儒家传统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良性互动的一个体现。

以下将结合具体事例进一步探讨儒家传统文化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之间的关系。

1. 中国梦与儒家思想“中国梦”是近年来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望和追求。

然而,“中国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整个国家及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和付出,这就需要加强社会信仰及道德建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仰体系,它与中国梦的实现直接相关,也是中国梦实现的思想基础之一。

儒家思想重视人伦关系和社会秩序,这与中国梦中“和谐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理念不谋而合。

儒家思想中人伦关系的重要性,也与推动“人文地球”的愿景相符合。

因此,儒家传统文化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儒学思想独尊地位的体现倡儒尊儒

儒学思想独尊地位的体现倡儒尊儒

儒学思想独尊地位的体现倡儒尊儒一定时期的思想就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同时对政治、经济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

2、对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儒学有利于保护小农经济。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约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儒学又提倡文化教育,促使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提高。

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5、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抵制宗教有一定作用。

儒家文化阉割了中国人的尚武精神吗

儒家文化阉割了中国人的尚武精神吗

儒家文化阉割了中国人的尚武精神吗?常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言论,儒学就是重文轻武!儒家文化的软弱性造成了中国人屡次挨打的历史,儒家文化阉割了中国人的尚武精神!儒家思想、宋朝理学阉割了中华民族的“骨气”,使中华民族进取心丧失。

儒家思想是中国落后的根源!最初看到这样的言论,可以一笑了之。

但是这样的言论看多了,难免感到悲哀!为这个国家,为这个民族悲哀!“儒家思想及宋朝理学阉割了中华民族的‘骨气’,阉割了中华民族得尚武精神,儒家思想是中国落后的根源!” 这样一个愚蠢的谣言在中华传统文明已经衰落的新中国得到太多愚昧人的公识。

迅速流行着,竟成了一股潮流。

无知者往往无畏!我找不出这个言论的源头,只好断定可能是出自《狼图腾》这本销量火爆的书,而又充满无知,充满谎言,充满丑恶的书。

真是好书难卖,烂书传千里。

谣言传播于愚昧人中间,谣言止于智者。

一、儒家文化阉割了中国人的尚武精神吗?我们看看儒家的老祖宗孔子,孔子提倡教授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射”与“御”就是射箭和驾驶战车这两门武艺,孔子把学习射箭和驾驶战车作为儒家弟子的必修课。

孔子不尚武吗?儒学不尚武吗?子贡问:“居父母之仇,如之何?” 孔子回答说:“寝席耽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

遇诸市朝,反兵而斗。

”公羊曰:“九世之仇犹可报乎?”孔子认为:“王道复古,尊王攘夷。

十世之仇,犹可报也!”主张不仕、反兵而斗,报父母之仇的人怎么能不尚武?提倡尊王攘夷,认为十世之仇都要报的人怎么能不尚武?主张复仇,要以暴制暴的人。

怎么会缺少尚武精神?孔子宣扬:“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孔子认为:“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孔子还说:“见义不为,无勇也。

”儒家提倡见义勇为,儒家是非常提倡勇的,提倡勇不尚武吗?孔子认为勇不可缺少,儒家思想哪里表现得软弱?孔子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学与民族精神
摘要:中华民族精神是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所积淀形成的,现提倡的主要是
其积极向上的部分,它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民族精神根植于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便是孕育它的母体和基石,这便就不得不提对两千年封建社会乃至现当代都仍旧有重大影响的儒家文化,它堪称为民族精神的培养基。

关键词:民族精神儒家文化仁和中庸
一:何谓中华民族精神
作为关系民族兴衰的重大课题,民族精神在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关键时期都会被提及。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曾出现过三次热潮:第一次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帝国主义的铁蹄肆意践踏华夏大地,迫害炎黄子孙之时,有识之士便开始自觉审视、检讨民族精神,积极探索复兴之路,虽然撒热血,抛头颅,但却激励无数麻木百姓觉醒;第二次发生在改革开放初行之际,当如何应对全球化,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摆在人们面前,理论界便再次爆发对民族精神的思索和探讨;第三次发生在中共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延续至今。

由于这是第一次从学术层面上升到国策要求,很快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民族精神的关注。

民族精神中固然有其糟粕的一面,但更多的是其中的精华为本民族提供发展动力、帮助民族树立正确价值观。

①“ 它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产与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思想,是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支持,是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具有对内动员民族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

”因此正确定位民族精神是十分迫切的。

民族精神由民族创造,并与该民族共存亡,这便决定了它的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民族是民族精神的承载者即主体;第二,民族精神根植于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和较强的历史惯性;第三,民族精神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中华民族精神历史悠久,渊远流长,其传统部分受儒学影响较深,伦理道德理性色彩也较突出,但其包容性大,创新能力强也是我们华夏民族历经千年仍旧生机勃发的重要原因。

二:为何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
钱逊先生曾说“从开始形成有系统的思想体系这点来说,先秦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源头”。

千帆过尽,大浪淘沙。

诸子百家虽都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为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做出了贡献,但这些智慧的火花命运却迥然不同,,有的薪火相传。

单唯有儒家脱颖而出,成为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因为儒学具备在中华文明土壤中生根、发芽、壮大的最基本素质。

第一,儒家思想内容与中国家国同构的封建宗法社会相适应。

中国人历来就非常重视伦理关系和血缘亲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稳定秩序。

而儒家思想本身就带有浓重的宗法和伦理色彩,特别重视群体性,强调个人对家庭、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力倡“正名”等,这套理论为处理人际关系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标准规范,容易被
人们理解和接受,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维护国家同构的封建宗法社会秩序以及那个是对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第二,儒学具有开放的胸怀。

这种特点从儒学创始人孔子的个人品性中即可反映。

孔子虽“信而好古”,但不拘泥于“古”,他既重视“因”,又重视根据时代要求进行“损益”。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正是儒家善于以开放胸怀向其他学派学习,以我为主,融汇贯通其他优秀思想,与时俱进,使其能在传统文化中长期居于领先地位。

第三,儒家具备自强不息的精神。

儒家的命运并不是一帆风顺,相反,它的成长中遭遇过各种非难和围攻,甚至几次险遭灭顶之灾(比如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但是儒学却从未屈服沉寂,而是愈挫愈勇,直到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脱颖而出,迎来他们的春天。

第四,儒学的传播方式积极有效。

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孔子:他一方面收徒讲学,扩大群众基础,一方面积极寻求与政治结合,虽四处碰壁,但仍旧坚持。

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直到现今仍有积极意义。

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就这样说“当孔子看到他不能阻止中国文明这个建筑不可避免地被毁灭时,他认为他应当保存好图纸和设计……当孔子挽救了这下时,他为中华民族做了伟大贡献!”
总之,儒学因为他的这些素质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成为了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指导。

先秦儒学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影响
儒学对民族精神的激励系统、教化系统、协调系统都有培育作用,而这些综合下来便形成了民族的凝聚系统。

历史证明,华夏民族是有一个极强凝聚力的民族,而这与儒学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儒家奉“和”为其基本精神,追求“和”是贯穿儒家思想的一条主线,它源于“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主要表现“大一统”的国家理念,以及“道德至上”“群体为重”的精神品性,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就是指把人与宇宙万物看成相连相通、协调和谐的,而不是把人和外在世界看成是分裂对立的。

虽然孔子讲天道较少,也未形成系统的天人观,但其提出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已经隐含了人发挥自身主体能动性,通过践行仁德来合于天道的含义。

而孟子则将其视为哲学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将人之所以为善的根据追溯至天,把天解释为人性本原道德依据。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善其性,所以事天也。

”这就是其思想的体现。

而荀子则主张在了解“天人相分”的基础上,与天地相参,达到“制天命而用之”的目的。

这种思想这就鲜明表明儒家的中和原则可以而且必然包含着“分”,“异”的内在对立性,将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中和”观念推进了一大步。

总之,儒家的这种思维模式把中华民族塑造成心胸宽广,爱好和平。

以中正和谐为理想境界,视天、地、人为统一体的人深具包容和谐精神的民族。

大一统
上述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在政治生活中就表现为追求国家的“大一统”的国家理念。

一个典型例证就是孔子对侍二主的管仲的高度评价:“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可以说。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主要原因就是管仲帮助齐桓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统一。

经过孟子、荀子的发展以及董仲舒的阐发,大一统的观念已经成为一个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此后,“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中国各社会阶层的共识,始终发挥着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的特殊作用。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汉族政权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以实现国家统一为政治理想。

它可以说是爱国精神的根源所在。

正是这种精神,不允许任何国家、组织或个人有分裂国家的行为。

在清末时期,由于清政府的无能,很多领土被列强瓜分,这是令每个人都痛心疾首的。

在中共三代领导人的带领下,一些失地先后被收复,包括香港和澳门。

现今,拖延最久的是台湾的收复。

不过我相信在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台湾一定会回到祖国怀抱。

还有就是现在的钓鱼岛问题,因为这都涉及了我国领土的统一我听,所以绝不允许任何人企图分裂出去。

现在各个地方民众自发的游行运动就是我国人民爱国凝聚力的最好诠释。

中华民族对于“统一”的向往,对儒家礼乐文明的认同以及对同源共祖的民族历史的认同斗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融合进程。

中庸
中庸思想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儒家提供给中华民族精神凝聚系统的总体方法中一个是“执两用中”,另一个是“时中”。

所谓“执两用中”就是指在追求圆融和谐的境界时,要全面考虑问题,从事物相互对立的方面出发,正确、适度、恰如其分地解决问题啊,不极端不偏执;“时中”指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灵活处理问题,审时度势,加以权变。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现在的中庸思想已经被曲解。

事实上,孔子说的“执两用中”不是在正确与错误之间取中间,两边不得罪,而是要在两个错误点之间寻求规律、适得事理之宜的正确点,矫“不正”以归于“正”,戒“过”免“不及”以合乎“中”,才是其本意。

这后儒朱熹还作《皇极辩》来专门批判折中主义。

可见,儒家的“执两用中”与市侩媚俗、无原则、无操守的机械折中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儒家的这种思想是与道家的那种与时俱化不同,它包含着刚健进取、勇于变革的精神,体现出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儒家所倡导的积极向上人生态度的思想根源之一。

参考文献:
⑴唐明燕,《先秦儒学视域下的中华民族精神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
⑵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
⑶詹小美《民族精神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
⑷香港浸会大学宗教及哲学系编《当代儒学与精神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⑸丁伟编《中国民族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