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故事-少年苏东坡勤奋学习的故事
苏东坡学无止境的小故事
![苏东坡学无止境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67da4e5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78.png)
苏东坡学无止境的小故事
苏东坡是一位学识渊博的文化名人,他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有一次,他听说有一位老人家很擅长做饼干,就前往拜访,学习如何制作饼干。
老人家非常欣赏苏东坡的学习精神,于是在教授制作方法的同时,还传授了不少关于经济、文化和生活方面的知识,让苏东坡受益匪浅。
还有一次,苏东坡听说某个地方的桥梁建设非常出色,就特地前往考察。
当时,他已经年过半百,行动较为不便,但他仍然坚持走完整个建筑工地,认真观察每一处细节,以便更好地学习和体会。
苏东坡还是一位非常善于思考和创新的人,他经常琢磨各种文化和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解决方案。
例如,他曾经提出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名言,也在官场中推行“放言四海皆准”的理念,鼓励人们敢于直言和创新。
总的来说,苏东坡的学习精神是非常值得人们学习的。
他不仅在文化、科学、艺术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始终保持了一颗学无止境的心,始终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这也是他成为历史上杰出人物的重要原因之一。
- 1 -。
苏东坡年少轻狂的读书故事
![苏东坡年少轻狂的读书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6b370e3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20.png)
苏东坡年少轻狂的读书故事
北宋⼤学⼠苏轼,少时在⽗亲苏洵的教导下,博览群书,知识丰富,常常受到⽗亲的诗朋词友的称赞。
因此有些飘飘然。
⼀⽇,年少⽓盛的苏轼,骄傲地写了副对联贴于⾃⼰的书房门⼝。
联云:
识遍天下字,
读尽⼈间书。
⽼⽗亲⼀⽇得闲,来到⼤⼉⼦的书房检查他的学业,抬头看见对联,连连摇头暗叹。
⼉⼦如此不谦虚,他很⽣⽓。
于是,找来⼏本⽂辞深奥的古书喊道:“轼⼉,你细细读之吧!”说罢叹息⽽去。
苏轼看了⼀本⼜⼀本,书上的字、词、句他有很多不认得、不理解,⼼中⼗分惭愧。
于是,他赶紧提笔将门上联语各加了两个字。
从此以后,苏轼虚⼼学习,⽇夜攻读,终于以他的勤奋努⼒,成为唐宋⼋⼤家之⼀,诗词造诣也达到了惊⼈的地步。
你知道他在上下联的头上各加了那两个字。
谜底:加“发愤”,和“⽴志”。
注:发愤,指因为不满意⽽感情激动,突出了精神受到刺激⽽产⽣向上的内动⼒。
“发奋”和“发愤” 意义有别。
发奋指振作起来,如:发奋努⼒、发奋有为等。
发愤指决⼼努⼒。
如:发愤忘⾷、发愤图强等。
苏轼的读书故事
![苏轼的读书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1146575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cf.png)
苏轼的读书故事
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的读书故事许多人都耳熟能详。
以下是苏轼的读书故事:
1.少时独醉读书
苏轼自幼聪明,好读书,常独自在山水之间,静心读书,不饮不食,直到天黑方归。
有一次,苏轼望着星空,心中感慨:“人生苦短,何必忙忙,不如静静地读书,享受读书的乐趣。
”从此,他就更加勤奋地读书,并发扬光大了“少年读书,长剑走天涯”的文化传统。
2.夜读书捉虫
苏轼晚年因犯错被贬为岭南,贬谪之地蚊虫等害虫猖獗,夜晚寝食难安。
苏轼便在夜间用烛光读书,顺便捉虫。
他说:“夜读书有余舒,捉蚊独立寒.”这个故事让人看到苏轼并没有因贬谪而沮丧,而是通过读书与捉虫,宣泄了自己的情感。
3.把戏理论的由来
苏轼任过太学博士,他小时候就非常喜爱戏曲,学了许多戏曲音韵,懂得戏曲表演技巧。
根据“字画必须在独处时取得心满意足的效果”的观念,苏轼开始在家中摆弄布幕、搭建舞台,然后唱台词,在自己房间里表演京剧、昆曲等戏曲作品,做一些小把戏,从中发掘、思考和消化表演和作品的技巧和艺术骨干,这就是把戏理论的由来。
苏轼勤奋的故事
![苏轼勤奋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9603d84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d6.png)
苏轼勤奋的故事
苏轼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传奇。
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文人才子。
苏轼少年时期就十分用功读书,常常熬夜苦读,白天则忙于应酬和政务。
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每天写诗作文,笔耕不辍。
在治理洪灾时,他深入实地考察,撰写了《治洪十策》,成为当时治理洪水的重要参考。
苏轼的画作以山水画为主,自成一家。
他的画作不仅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他对人生、自然和哲理的思考和理解。
他注重写实,追求真实的表现手法,同时又赋予画作以深刻的内涵,使画作不仅具有欣赏价值,更有思想内涵。
苏轼的诗文作品更是脍炙人口,他的文章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创作则独树一帜,被后人称为“苏式”。
他的作品充满了思想性、哲理性和人性的关怀,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至今仍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启示意义。
苏轼勤奋的一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勤奋好学、不断进取的榜样。
他的文化成就和艺术风格,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重要资源。
苏东坡少年时的故事
![苏东坡少年时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0206769a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31.png)
苏东坡少年时的故事针对儿童:《苏东坡少年时的故事》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超级有趣的故事,是关于大诗人苏东坡少年时候的哟!苏东坡小时候可聪明啦!有一次,他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村子里玩耍。
他们看到一棵大树,树上有个鸟巢。
小伙伴们都想把鸟巢弄下来看看,可谁也够不着。
这时候,苏东坡想了个好办法。
他找来了一根长长的竹竿,然后把竹竿的一头绑上一个小网兜。
嘿,就这么一伸,轻轻松松就把鸟巢给弄下来啦!还有一回,苏东坡跟着先生读书。
先生让大家背诵一篇很长很长的文章,其他小朋友都觉得好难好难,背不下来。
可是苏东坡呢,他读了几遍就记住啦,还背得特别流利,把先生都惊到了呢!小朋友们,你们说苏东坡是不是很厉害呀?《苏东坡少年时的故事》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苏东坡吗?他可是个很了不起的人哟!今天就来讲讲他少年时的有趣事儿。
有一天,苏东坡去河边钓鱼。
他等啊等,等了好久好久,鱼就是不上钩。
就在他快要放弃的时候,突然,鱼竿动了一下!他高兴极了,赶紧用力一拉,结果钓上来的居然是一只破鞋子,逗得旁边的小伙伴们哈哈大笑。
苏东坡可不气馁,他继续耐心地钓。
终于,钓到了一条又大又肥的鱼,他开心得一蹦三尺高。
还有一次,村里来了个卖糖人的。
苏东坡特别想吃,可是他没有钱。
于是,他就帮卖糖人的叔叔吆喝,招揽了好多客人。
叔叔一高兴,就送了他一个漂亮的糖人。
小朋友们,苏东坡是不是很聪明很勇敢呀?《苏东坡少年时的故事》亲爱的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讲苏东坡少年时的好玩故事。
苏东坡小的时候特别喜欢读书。
有一次,家里来了好多客人,爸爸妈妈忙着招待,让他出去玩。
可他呢,偷偷躲在书房里看书,看得入了迷,连吃饭都忘了。
还有一次过年,家里做了好多好吃的。
苏东坡看到有一盘他最爱吃的红烧肉,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可是他想到先生说过,要懂得谦让,就忍住没吃,先让长辈们吃。
大家都夸他懂事呢!有一回,苏东坡和小伙伴们比赛写诗。
别人都写不出来,他一下子就写了好几首,而且写得特别好,大家都佩服得不行。
故事:苏东坡“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故事:苏东坡“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https://img.taocdn.com/s3/m/08ca0853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2f.png)
故事:苏东坡“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01苏东坡从小博览群书,才智过人,没少得到别人的夸奖。
于是,人也就跟着飘起来,异常骄傲自大。
觉得自己无所不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有一年的除夕呢,一大早,小东坡就写了一副对联,然后让自家的仆人把写好的对联张贴在大门上。
那么,我们来看看,小东坡究竟写了什么呢?“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这很好理解,意思就是他认识天下所有的字,他已读完人间所有的书啊。
那事实上呢,果真如此吗?02自然不是。
于是有那不服气的,看不过去的人,就找上门来了。
有一天,有个人拿着本书就来了,请教东坡。
东坡呢,满不在乎地接过书一看,吓了一跳,两眼看看这毫不起眼的老头,又再瞅瞅这书上好多不认识的字,这书,这老头究竟从哪儿弄来的呢?真心没见过。
于是,小东坡刹那之间,面红耳赤,内心羞愧难当。
03老人觉得自己教育东坡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也就露出了笑容,赶紧追问:“你不是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吗?怎么,这会子连这几个简单的字都不认识啦?”说完,老人拿回书,摇摇头走了。
原来,这位老人有一次不经意的从东坡家门口经过,看见了东坡写的对联,内心里还是挺佩服他的,觉得的确有才华。
不过,如此年少轻狂,实不可取。
于是,就想着用一个什么办法来灭灭他的气焰。
04东坡站在自家的门口,羞愧地望着老人离去的背影,想着老人的话语,心中一时顿悟起来。
于是,让仆人拿笔来,在对联上进行了修改。
这样才有了后来的对联,“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因为这增加的四个字,让之前的轻狂之气顿时烟消云散。
取而代之的是,东坡要勤奋学习的志气。
这成为后来东坡要发奋读书的态度。
由骄傲变得谦虚,亦愿意诚心求教。
东坡终于让自己成为了文学巨匠。
宋朝的大诗人、大文豪。
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结束语:别林斯基说:“一切真正的和伟大的东西,都是纯朴而谦逊的。
”东坡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我们拥有怎样的才华和学识,都不可以骄傲自满,更不可以轻狂。
高中作文主题关于苏轼青春奋斗的作文
![高中作文主题关于苏轼青春奋斗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9b798689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26.png)
高中作文主题关于苏轼青春奋斗的作文《苏轼的青春奋斗之旅》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特别厉害的人的故事,他叫苏轼。
苏轼呀,从小就特别聪明,也特别努力。
他喜欢读书,每天都读好多好多的书,就算眼睛累了,也不停下来。
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爸爸妈妈让他去帮忙招呼,可他心里还想着书里的内容呢,一边招呼客人,一边还偷偷在心里背诵文章。
长大以后,苏轼去京城考试。
考试可难啦,但是苏轼不怕,他认真答题,把自己学到的知识都用上。
他考得特别好,好多人都知道了他的名字。
可是,苏轼的人生也不是一直顺利的。
他遇到了很多困难,有时候还会被坏人陷害。
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
就像我们遇到难题不会做,也不能哭鼻子,要努力想办法一样。
苏轼一直坚持写诗、写文章,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都写下来。
他的作品让很多人感到快乐,也让很多人变得坚强。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像苏轼一样,努力学习,不怕困难,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哟!《苏轼:青春奋斗成就不凡》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苏轼吗?他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
苏轼在年轻的时候,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他觉得自己要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要让大家都因为他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苏轼每天很早就起床读书。
不管是夏天热得满头大汗,还是冬天冷得手指都僵了,他都一直在坚持。
有一回,苏轼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爬山。
别的小伙伴爬了一会儿就累得不想动了,只有苏轼咬着牙,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终于爬到了山顶。
他看着美丽的风景,心里想:只要努力,什么困难都能克服。
后来,苏轼去参加考试,因为他准备得特别充分,写的文章又特别好,一下子就考中了。
但是,苏轼的人生也有不开心的时候。
他被坏人欺负,还被贬到了很远的地方。
可他没有灰心,在那里帮助老百姓种地、修房子,做了好多好多好事。
小朋友们,我们要向苏轼学习,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敢地向前冲,努力奋斗,这样才能变得像他一样厉害!。
苏轼小故事
![苏轼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eecccac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eb.png)
苏轼的小故事1、年少轻狂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
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后一白发老妪持一深奥古书拜访苏轼,苏轼不识书中的字,老妪借此婉转批评了苏轼,于是苏轼把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从此传为佳谈。
2、东坡肉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
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爱戴。
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3、苏轼退房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
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
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
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
”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
4、苏轼与佛印江南才子苏东坡,已好久没有与自幼出家的佛印,在一起作诗对句了。
这一天,苏东坡亲自步行到佛印的寺院,见到佛印就谈笑风生,一再要求与其作诗对句。
佛印扭不过只好答应。
他俩来到上房,佛印叫徒儿泡上茶,两人对面而坐。
苏东坡抢先说:念善填平沧海。
佛印对到:生恶地动山摇。
苏又说:心地拳大小,唯撑大千界。
印对:大千微尘子,风吹飘虚空。
随之苏说:道道不离方寸间,人歇名号不得闲。
印对是:所动皆是妄心造,无生涅槃何有心。
苏接着说:唯佛亦有三不度,(无缘、无善、无信)。
印对说:名号无别度尽人。
两人都相视之一笑,喝了口茶继续对句。
苏说:六度万行增智慧,印对说:凡夫唯住名号中。
苏问印:你天天行持念佛吗?印答说:吃喝睡觉样样作,时时唯佛在念我。
苏又问:何知是佛在念你?印答说:是佛住在心想中。
苏东坡学无止境的故事
![苏东坡学无止境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8d6534ef78a6529647d5377.png)
苏东坡学无止境的故事
导读:本文苏东坡学无止境的故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苏东坡从小就喜欢读书,他天资聪明、过目不忘,每看完一篇文章,便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经过几年苦读,他已是饱学之士。
一天,他乘着酒兴,挥笔写了一副对联,命家人贴在大门口。
上面写到:“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
”
过了几天,苏东坡正在家看书,忽听仆人通报门外有人求见。
他出来一看,是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
老太太指着门上的对联,问他:“你真已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了吗?”
苏东坡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傲慢地说:“难道我能骗人吗?”
老太太从口袋里摸出一本书,递上前说:“我这里有本书,请帮我看看,上面写的是什么?”
苏东坡接过书,从头翻到尾,又从尾翻到头,书上的字竟一个也不认得。
他不禁羞愧万分,觉得自己说的大话太丢脸,伸手想把门上的对联撕掉。
老太太忙上前阻止:“慢!我可以把这副对联改一下。
”于是在每句前面各添两个字,改成:“发愤读遍天下书,立志识尽人间字,”并谆谆告诫:“年轻人,学无止境啊!”
【小故事大道理】:
我们暂时拥有了人身,但凡夫的想法没什么恒常可信的,故一定要夜以继日勤奋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在求学的过程中,也要记住“学无止境”这句话,万万不能骄傲自满、得少为足。
苏轼少年发奋读书的故事
![苏轼少年发奋读书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1efbdc20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0c.png)
苏轼少年发奋读书的故事苏轼少年发奋读书的故事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少年发奋读书的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出生于公元1037年,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公元1057年中进士,调福昌主簿,授凤翔府签书判官。
1065年,通过殿试,正式授直史官,历经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各朝,先后任通判、知州、翰林学士兼侍读,官至礼部尚书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
他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在散文和诗、词方面,更是成绩斐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文学家并称“三苏”。
苏轼的家庭是一个书香门第。
其父苏洵以散文著称,被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母亲程氏,也是名门才女,未出阁时,就在诗文方面有着较高的声誉。
共同的情趣、共同的爱好,使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欢声笑语;作诗联对,成了他们沟通思想、抒发情怀的主要方式。
苏轼生长在这样的家庭中,从两三岁便经常观察父母作诗联对的活动,而苏洵和程氏,也根据自己学习成才的经验,从小对他进行最基本的培养和教育。
先教他识字、背诗。
后让他致力于学习经书。
苏轼非常聪明,读书刻苦,到他十多岁的时候,家中的所有藏书,从先秦时的诸子百家,到隋唐时期的大家名著,全都读了个遍,并且对其中不少篇目都能背出。
这时,他写的文章、作出的诗词,常常受到一些名家的称赞,于是,自满情绪油然而生,认为按自己现在的水平,可以称得上“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了,便在书房的门上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几天之后,一位自称姓朱的老人登门拜访。
当老人被人带到书房,看了书房门上的对联时,不由得微微一笑,然后,从袖筒中拿出一本书来,十分谦恭地向苏轼求教。
苏轼打开一看,是一本古书,不要说自己从没有读过,就连里边的字,也有许多不认识。
他不得不面红耳赤地低下了头。
那位姓朱的老人见状,便笑着说:“天下那么多书,也许有公子没见到过的,我再去请教别人吧,就不难为你了。
纪实故事-少年苏东坡勤奋学习的故事
![纪实故事-少年苏东坡勤奋学习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cadb8b0a0b1c59eef9c7b465.png)
纪实故事-少年苏东坡勤奋学习的故事从此,他手不释卷,朝夕攻读,虚心求教,文学造诣日深,终于成为北宋文学界和书画界的佼佼者,博得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盛誉。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这是少年苏东坡在一片赞扬声中,乘兴写的一副对联。
他把这副对联贴在自家门前,久久端详,不肯离去。
苏东坡(1037-1101)自幼天资聪颖,在饮誉文坛的父亲苏洵悉心教育和耐心指导下,他逐渐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很有一股子“打破砂锅纹(问)到底”的劲头。
经过几年的奋发努力,他的学业大有长进,小小年纪,就已经读了许多书,渐能下笔成章了。
父亲的至亲好友看了,都赞不绝口,称他是个难得的“神童”,预言他必是文坛的奇才。
少年苏东坡在一片赞扬声中,不免有些飘飘然起来。
他自以为知识渊博,才智过人,颇有点自傲。
一天,他洋洋自得地取过笔墨和纸,挥毫写下了以上的这副对联。
他刚把对联贴在门前,有位白发老翁路过他家门口,好奇地近前观看。
这位老翁看过,深感这位苏公子太自不量力,过于自信了。
过了两天,这位老翁手持一本书,来苏府面见小东坡,言称自己才疏学浅,特来向小苏公子求教。
苏东坡满不在乎地接过书本,翻开一看,那上面的字他竟一个都不认识,顿时红了脸。
老翁见状,不露声色地向前挪了几步,恭恭敬敬地说道:“请赐教。
”一句话激得小东坡的脸红一阵、白一阵,心里很不是滋味。
无奈,他只得鼓足勇气,如实告诉老翁他并不认识这些字。
这个老翁听了哈哈大笑,捋着白胡子又激他道:“苏公子,你不是‘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了吗?怎么会不识此书之字?”言罢,拿过书本,扭头便走。
苏东坡望着老翁的背影,思前想后,甚是惭愧。
他终于从老翁的话中悟出了真谛,立即提笔来到门前,在那副对联的上下联前各加了两个字,将对联变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这次,他依然端详了好久、好久,并发誓,要活到老,学到老,永不满足,永不自傲。
从此,他手不释卷,朝夕攻读,虚心求教,文学造诣日深,终于成为北宋文学界和书画界的佼佼者,博得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盛誉。
小学四年级关于学习苏轼的励志故事范文精选五篇800字
![小学四年级关于学习苏轼的励志故事范文精选五篇8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f5aa730c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64.png)
小学四年级关于学习苏轼的励志故事范文精选五篇800字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关于学习苏轼的励志故事范文精选五篇800字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小学四年级关于学习苏轼的励志故事范文精选五篇(一)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阴差阳错地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苏轼少年发奋读书的故事
![苏轼少年发奋读书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c912a5e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95.png)
苏轼少年发奋读书的故事
你知道苏轼不?那可是个超级厉害的大文豪呢。
苏轼小时候读书可发奋啦。
苏轼打小就特别聪明,脑子转得快,但他可没仗着自己有点小聪明就偷懒。
他呀,小时候就对读书充满了热情。
他家住在眉山,那地方山清水秀的,可他没心思光去玩。
每天就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对着那些书本,感觉就像在探索一个超级神秘又超级有趣的世界。
他读书特别认真,就像一个小探险家在挖掘宝藏一样,每个字、每句话都不放过。
他的父亲苏洵也是个文化人,家里边的学习氛围那是相当浓厚。
苏轼在这种环境下,更是像小火箭一样“嗖”地往前冲。
白天读,晚上也读,有时候读到深夜,蜡烛都烧了大半截了,眼睛都熬得红红的,还不肯放下书本。
他读书的时候,那叫一个专注,周围就算有啥动静,他都像没听见似的。
他读的书可多了,经史子集啥都看。
就这么勤奋努力地读书,就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大文豪打下了超级坚实的基础。
你看,人家苏轼小时候这么发奋,长大后才那么有才华,这可都是小时候下苦功夫的结果呢。
苏轼学无止境的故事
![苏轼学无止境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bbc74301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a9.png)
苏轼的故事如下:
学无止境
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干门前手书一联:“识谝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
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
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
苏轼小时候刻苦练字的故事
![苏轼小时候刻苦练字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21da3e4e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77.png)
苏轼小时候刻苦练字的故事
苏轼小时候刻苦练字的故事
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文学作品和书法
作品都被后人称为“苏氏风范”。
然而,苏轼并不是天生就具备这些
才华的,他小时候也是通过刻苦练习才逐渐成为了文学和书法方面的
大师。
苏轼小时候家境贫寒,但他的父亲非常重视教育,经常教导他要勤奋
学习。
苏轼从小就非常聪明,但他的字写得很丑,父亲看到他写字的
样子,就开始教他如何写好字。
苏轼的父亲告诉他,写好字需要刻苦练习,每天都要坚持练习。
于是,苏轼开始了他的字帖练习生涯。
他每天都会拿出一本字帖,认真地模
仿上面的字迹,一遍一遍地练习,直到自己的字写得和字帖上的一样好。
苏轼的父亲还教他如何掌握笔的力度和角度,如何控制笔画的粗细和
速度。
苏轼认真地听取父亲的教导,然后一遍遍地练习,直到自己的
笔法变得流畅自如。
苏轼的母亲也非常支持他的学习,她经常给他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苏轼从小就喜欢读书,他经常翻阅各种书籍,从中汲取知识和灵感。
苏轼的刻苦练习终于得到了回报。
他的字越来越好看,他的父亲和母亲都非常高兴。
苏轼也因此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研究各种书法风格,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苏轼的刻苦练习不仅让他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书法家,也让他在文学方面有了很高的造诣。
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都被后人称为经典之作,他的文学成就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苏轼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刻苦练习,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苏东坡学无止境的小故事
![苏东坡学无止境的小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5ee7da4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64.png)
苏东坡学无止境的小故事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和诗人,被誉为“文学奇才”。
他的学问广博,涉及诗、文、书法、历史、经济、政治等领域,一生不断地学习,追求学问的卓越和完美,被后人称为“学无止境的苏东坡”。
苏东坡从小聪明过人,学习非常刻苦,但他却很谦虚,永远不会认为自己已经学到了足够的东西。
有一次,他得到了一本很有名的诗歌集,他非常喜欢,便在家里仔仔细细地研读。
一位朋友来访,看到苏东坡拿着这本诗歌集在看,就问他:“你已经读过这本书了吗?”苏东坡回答说:“还没有,我还在学习中。
”
苏东坡的学习之路从不止步,他经常向别人请教、讨论,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
有一次,他听说有一位很有名的学者,便去拜访他,希望能够从他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
当他见到这位学者时,对方问他:“你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了,我不知道你还能学到什么?”苏东坡回答说:“我还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因为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
苏东坡的学习精神一直影响着后人,他的学问不仅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还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中。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取得更大的成就。
- 1 -。
苏东坡好学的例子 好学的例子
![苏东坡好学的例子 好学的例子](https://img.taocdn.com/s3/m/b0edf75b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ef.png)
苏东坡好学的例子好学的例子苏东坡好学的例子(一)苏东坡勤奋好学的故事苏东坡,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少年时就博览群书,才智过人,常常受人夸奖。
好话听多了,渐生傲气。
一天,他乘兴在自家门前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瞧这口气,真有“天下第一”的样子。
过往行人看了,有的夸这家出了能人,也有的摇摇头,觉得海口夸得太大了。
有一天,一位白发老者登门拜访,见了苏东坡,老人说:“听说苏才子学问盖世无双,老朽特来请教。
”苏东坡见这么大岁数的人都找自己问问题,心中十分得意。
出于尊敬,他为老者让了座,问道:“老先生可有什么疑难?”老人没有说话,笑吟吟地捧过一本书来。
苏东坡接过来,翻开第一页,头一列就读不下去了。
为什么呢?有两个字不认识。
越往下看,生字越多。
立刻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脑门上汗涔涔的。
老人说:“怎么,这些字连苏才子也不认识呀?”说完笑吟吟地走了。
苏东坡呆若木鸡,一时都忘了送客。
等缓过神来,才恍然大悟,赶忙添了几个字,重新写成这副门联: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后来,他果然成了中国的大文豪。
苏东坡好学的例子(二)【转】苏东坡居士故事趣闻【一】苏东坡在江北瓜州任职时,与一江之隔的金山寺主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
一日,东坡自觉修持有得,便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禅师看过之后,拿笔批了两个字,就叫书僮带回去。
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参禅的境界,急忙打开禅师的批示,只见上面写着“放屁”二字,不禁无名火起,立即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
船快到金山寺时,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着苏东坡,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地说:“禅师,我们是至交道友,我的诗、我的修行,你不赞赏也就罢了,何必骂人呢?”禅师若无其事地说:“我骂你什么啊?”苏东坡于是将诗上批的“放屁”二字拿给禅师看。
禅师呵呵大笑道:“哦,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怎么‘一屁就打过江’了呢?”苏东坡听罢,惭愧不已。
与苏轼读书有关的故事
![与苏轼读书有关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a7b3c316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ae.png)
与苏轼读书的故事与苏轼读书有关的故事导读: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与苏轼读书有关的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苏轼读书的故事自幼聪明过人的苏轼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常常出口成章,发言为诗。
许多年长的人都来苏家向小苏轼请教学问,渐渐苏轼的名声就传出去了。
听多了众人的夸奖,再加上自家书房中已经找不到没读过的书了,苏轼渐渐骄傲起来,他觉得自己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大赋、唐代诗歌都很精通,可以说到了“学富五车”的程度了。
在这种自满的情绪的支配下,他得意洋洋地在自己书房挂了一幅自己写的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就在小苏轼骄傲自满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一本书来上门求教。
他对小苏轼说:“我问了好多文人,但他们都说不认识这本书上的字。
听说你博学多识,大家都把你叫神童,你肯定认识,所以我走了好多路专门来找你,希望能得到你的帮助。
”苏轼一听很自信地接过老人手里的书,心想:“不就是字吗?我肯定行!”但他翻开书看了一会儿就呆了,这本书不但没看过,就连名字都没听过,而且书中有很多字他根本就不认识。
这一刻,他明白了人外有人的话的意思了。
对着老人满含希望的眼睛,他只好惭愧地摇了摇头。
通过这件事,苏轼觉醒了,觉得自己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以前那么骄傲实在不应该。
他又想起自己作的那令人脸红的对联,于是苏轼连忙回到书房,准备扯下来。
但就在动手的一瞬间,他忽然停住了,只见他略一思索,拿来笔墨,在上下联的前面各加两字,然后端详一番,满意地摊开书本又发愤用功去了。
这一切都被站在窗外的母亲看得很清楚。
于是她来到书房,只见对联变成: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母亲微笑着点点头。
苏轼从小就是这样,在学问上严格要求自己,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一定会提出来,即使对方是老师,也会直言不讳。
正是从小养成的这种认真对待学问的'好习惯,成就了他在文坛上的地位,也让他受用终生。
儿童睡前故事苏东坡
![儿童睡前故事苏东坡](https://img.taocdn.com/s3/m/de28c1b6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e2.png)
儿童睡前故事苏东坡很久很久以前,在咱们中国有一位特别了不起的大诗人,叫苏东坡。
苏东坡呀,他的名字叫苏轼。
他生活的那个时候,可跟咱们现在大不一样呢。
苏东坡小的时候,就特别聪明好学。
他总是睁着一双好奇的大眼睛,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他喜欢读书,家里的书都被他翻了个遍。
有一天,苏东坡的父亲苏洵让他背诵一篇很长很长的文章。
小苏东坡眨眨眼睛,二话不说就开始背诵。
他那清脆的声音,就像小鸟在唱歌一样好听。
不一会儿,他就一字不差地背了出来,把苏洵都惊呆了。
长大以后的苏东坡,更是才华横溢。
他去京城参加考试,一下子就考中了进士。
这可让很多人都对他刮目相看。
可是,苏东坡的人生并不是一直都顺风顺水的。
有一段时间,他遇到了一些麻烦。
因为他说了一些真话,得罪了一些有权有势的人,结果被贬到了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
那个地方条件很差,生活也很艰苦。
但是苏东坡可没有灰心丧气。
他在那里种地、盖房子,还和当地的老百姓成了好朋友。
有一次,苏东坡和朋友们一起去划船游玩。
突然,天空下起了大雨。
大家都着急地找地方躲雨,只有苏东坡不慌不忙。
他看着雨中的景色,灵感来了,当即就写下了一首诗:“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你看,苏东坡多有气魄呀!还有一回,苏东坡看到老百姓们因为旱灾没有粮食吃,心里特别难受。
他就想办法帮助大家,又是组织救灾,又是想办法找粮食。
在他的努力下,老百姓们终于度过了难关。
苏东坡不仅诗写得好,他做的菜也特别好吃。
有一道菜叫“东坡肉”,就是他发明的。
据说,当时他在杭州的时候,发现猪肉很便宜,但是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做好吃。
苏东坡就自己琢磨,把猪肉切成大块,用慢火炖煮,然后加上调料。
结果,这道菜一出来,大家都抢着吃,简直太美味啦!说到这儿,小朋友们,你们是不是觉得苏东坡特别厉害呀?虽然苏东坡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是他一直都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大家带来了很多美好的东西。
好啦,小朋友们,今天关于苏东坡的故事就讲到这里啦,希望你们能像苏东坡一样,聪明勇敢,乐观向上,做一个了不起的小朋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实故事-少年苏东坡勤奋学习的故事
从此,他手不释卷,朝夕攻读,虚心求教,文学造诣日深,终于成为北宋文学界和书画界的佼佼者,博得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盛誉。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这是少年苏东坡在一片赞扬声中,乘兴写的一副对联。
他把这副对联贴在自家门前,久久端详,不肯离去。
苏东坡(1037-1101)自幼天资聪颖,在饮誉文坛的父亲苏洵悉心教育和耐心指导下,他逐渐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很有一股子“打破砂锅纹(问)到底”的劲头。
经过几年的奋发努力,他的学业大有长进,小小年纪,就已经读了许多书,渐能下笔成章了。
父亲的至亲好友看了,都赞不绝口,称他是个难得的“神童”,预言他必是文坛的奇才。
少年苏东坡在一片赞扬声中,不免有些飘飘然起来。
他自以为知识渊博,才智过人,颇有点自傲。
一天,他洋洋自得地取过笔墨和纸,挥毫写下了以上的这副对联。
他刚把对联贴在门前,有位白发老翁路过他家门口,好奇地近前观看。
这位老翁看过,深感这位苏公子太自不量力,过于自信了。
过了两天,这位老翁手持一本书,来苏府面见小东坡,言称自己才疏学浅,特来向小苏公子求教。
苏东坡满不在乎地接过书本,翻开一看,那上面的字他竟一个都不认识,顿时红了脸。
老翁见状,不露声色地向前挪了几步,恭恭敬敬地说道:“请赐教。
”一句话激得小东坡的脸红一阵、白一阵,心里很不是滋味。
无奈,他只得鼓足勇气,如实告诉老翁他并不认识这些字。
这个老翁听了哈哈大笑,捋着白胡子又激他道:“苏公子,你不是‘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了吗?怎么会不识此书之字?”言罢,拿过书本,扭头便走。
苏东坡望着老翁的背影,思前想后,甚是惭愧。
他终于从老翁的话中悟出了真谛,立即提笔来到门前,在那副对联的上下联前各加了两个字,将对联变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
这次,他依然端详了好久、好久,并发誓,要活到老,学到老,永不满足,永不自傲。
从此,他手不释卷,朝夕攻读,虚心求教,文学造诣日深,终于成为北宋文学界和书画界的佼佼者,博得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