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看贵州屯堡文化形成的原因

合集下载

屯堡文化总结报告范文(3篇)

屯堡文化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背景屯堡文化是贵州安顺地区独具特色的活态地域文化,被誉为中国屯堡文化之乡。

它起源于明代,是明代政府实行屯田戍边政策的结果。

屯堡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民间艺术和民俗风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屯堡文化的主要特征1. 建筑风格独特:屯堡村寨的建筑以石头为主要材料,石板、石块、石瓦、石巷、石井、石板路等,形成了独特的石头建筑风格。

这种建筑风格具有坚固、耐用、美观等特点。

2. 民间艺术丰富:屯堡文化中有丰富的民间艺术,如木雕、石雕、剪纸、刺绣、地戏等。

这些艺术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3. 民俗风情独特:屯堡文化的民俗风情独特,如服饰、饮食、节日、婚丧嫁娶等。

屯堡人的服饰保留了明代官话(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和江南水乡的风情,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4. 语言特色鲜明:屯堡人的语言多带卷舌音,发音快,透着军人的阳刚之气。

这种语言特色是明代官话和江南水乡语言的结合,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三、屯堡文化的发展现状近年来,安顺市依托丰富的屯堡文化资源,积极开展屯堡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对屯堡村寨的古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使其得到有效保护。

2. 创新发展屯堡文化:通过举办屯堡文化节、组织艺术家采风活动、开发旅游产品等方式,推动屯堡文化的创新发展。

3. 挖掘屯堡文化内涵:深入研究屯堡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价值,提升屯堡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 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将屯堡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四、结论屯堡文化作为贵州安顺地区独具特色的活态地域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我们要充分认识屯堡文化的重要性,加大对屯堡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推动屯堡文化的创新发展,让屯堡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2篇一、背景屯堡文化是我国明代时期在贵州安顺地区形成的一种独特地域文化。

安顺屯堡文化中的地戏面具造型艺术概述

安顺屯堡文化中的地戏面具造型艺术概述

安顺屯堡文化中的地戏面具造型艺术概述王义明朝初年,为巩固西南边陲,朱元璋派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率步骑三十万出征云南。

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到达鲁定(今安顺)之后,安顺一带便成为明王朝军队的大本营。

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第二次南征后,又从江南诸省大量移民来黔。

这样,由屯军和移民便构成了安顿一带独特的屯堡。

尔后明王朝又以“调北填南”的举措,从中原、湖广、江南等省强行征调大批农民、工匠、役夫、商贾、犯官等迁来黔中,名曰“移民就宽乡”,发给农具、耕牛、种子、田地,以三年不纳税的优惠政策,就地聚族而居,与屯军一起,形成军屯军堡、民屯民堡、商屯商堡,构成安顺一带独特的汉族社会群体──安顺屯堡。

据《安顺府志——风俗志》记载;“屯军堡子,皆奉武教调北征南。

……散处屯堡各乡,家人随之至黔”。

屯堡人即明代屯军之裔嗣也”。

根据《安平县志——民生态》记载:“屯堡者,屯军居之地名也”。

“以其住居地而名之屯堡人”。

由此见,生活在这一社会区域的人,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特殊的生活环境,特别的习俗民风,特有的艺术文化,他们所居住的村寨又特以带军事性质的屯、堡、官、哨、卫、所、关、卡、旗等命名,故此,“迨制既废,不复能再以军字呼此种人,惟其住居地名未改,于是遂以其住居名而名之屯堡人”(《安平(平坝)县志——民生志》)。

除史书记载外,众多家谱的记载,足证安顺屯堡人实系“明代屯军之裔嗣”。

随着时代的变迁、屯田的废除、移民的涌入,本来意义上的屯堡有所扩大,在以安顺为中心,东到平坝,西到镇宁和关岭,南到紫云,北到普定,方圆13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布屯堡村寨达数百个,人口有约30万人。

明朝皇帝“养兵而不病于农者,莫如屯田”的举措,不仅实现了明王朝镇压反叛、巩固统治的军事目的,而且屯军移民带来的江南先进耕作技术,也促进了安顺的发展。

当时这部分进驻大军并非是心甘情愿千里迢迢地来贵州的,而是被采取抽丁的方式强迫进军贵州的(有的兵士还携带着家眷)。

黔岭拾遗——贵州安顺屯堡村寨建筑文化考略

黔岭拾遗——贵州安顺屯堡村寨建筑文化考略
( )九 溪 屯 堡 一
准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同年被 安顺市 人民政府批
准为市级 屯堡文化 风景名胜 区 ;目前 .云山屯、本寨正 在向建
九溪村坐落在九溪汇流之处 ,是安顺屯堡文化区最大的 自 设部 申报全 国历史 文化 名村 。 然村寨 ,也是集 中体现屯堡文化精髓 的所在。 九溪村是一个很典型的防御性村 寨。九溪村外的小 李山上
的介绍。 堡就趋 向合二 为一 了 .所 以这种戍边垦 田的建筑聚落环境就被
屯堡文化始于 明代 .明代是历史上往黔 中最 大规模移 民的 称之为 “ 屯堡 ” ,而 这些戍边军人的后裔就叫做 屯堡人 ” 。 时期 。 因西 南元朝 藩王梁 王举兵 叛乱 ,朱元璋在 洪武 十 四年 除了军队及家属的移 民迁徙 , 明王朝还从从 中原 、 湖广 、 江
证军 队屯 田的长期稳定发展。 习俗 ,好似一种活在今天的历史文化 化石 ,极具文化研究与文
在当地有 屯村寨 与 ” 堡村寨 ”之分 .它们的功能侧重 化审美价值。

1 4—— 审美论坛
寨、雷屯 、小山寨 等八 个屯 堡村 寨组 成 ,是明初征 南大军屯 驻


安顺屯堡的地域分布 状况
的核心 区。占地 约 1 平 方公里 。整个 屯堡 区域 内山峦起伏 、绿 1
就地域而言 贵州安顺地区最具屯堡 文化 的代 表性 被统 树叠 嶂、溪流 环绕 .自然环境相 当优 越 ,可见 当时风水 堪典 对 称为 “ 安顺 屯堡 文化 区” 。这一区域在 当时戍边屯田时形成的屯 屯堡选址 的影 响。青 山绿水 间, 个村寨分 布有序 . 密得 当 . 八 疏 堡村寨相 对集 中 ,可能 主要 考虑 到戍边军 队的相 互响应 以及 生 既相 对独 立又有着呼应 ,既可各 自为战又能彼 此为援 ,形成了

解读贵州苗岭屯堡项目(彝人古镇姊妹篇)

解读贵州苗岭屯堡项目(彝人古镇姊妹篇)

中国·安顺苗岭屯堡一前言(一)规划的提出丰厚的历史文化让人津津乐道,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实施苗岭屯堡项目,圆屯堡人自豪了千年的梦。

1、丰厚的历史文化自古安顺就是贵州省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2、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苗岭屯堡项目位于素有“中国瀑乡”、“屯堡文化之乡”、“蜡染之乡”、“西部之秀”美誉的旅游城市——安顺3、落实项目规划提出本项目以旅游古镇为主体,在保护的基础上对本土历史文化进行最大化开发,以文化为灵魂,打造安顺文化对外宣传名片,将其建设成为贵州省乃至中国西部著名的历史文化旅游古镇。

(二)规划的讨论1、旅游资源整合有待发展2、周边基础设施情况3、建筑风格本项目中以安顺屯堡建筑和仿明清式建筑为核心4、项目中水系充分利用水的灵气,在用地内部设置水系,在屯堡公园结合山体设置小瀑布,各类水系互相联系,水、街和建筑互相融合,使整个项目清净而充满生机。

5、屯堡文化的体现在景观节点、建筑形式、小品、雕塑等方面来展现独具特色的屯堡文化。

(三)规划设计以仿古建筑风格为主题、屯堡文化为核心、旅游古镇为目标展开设计,多条建设之道打造古镇的活力,展现苗岭屯堡项目特有的生命力。

开发建设“苗岭屯堡”,是挖掘文化资源和传承历史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加快经济转型和统筹协调发展的动力支撑。

对接外来文化,如何继承、发扬、创新传统文化,如何打造建筑风格,再造“苗岭屯堡”的特色,让历史造就城市的文化,文化造就项目的魅力,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苗岭屯堡”,圆屯堡人自豪了千二解读安顺、场地分析、SWOT分析和案例分析(一)解读安顺1、地理位置“黔之腹、滇之喉、粤蜀之唇齿”2)项目的地理位置苗岭屯堡项目位于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位于安顺城区的东边。

2、交通3、人口、经济与资源1)人口年末户籍人口284.36万人。

其中西秀区有80多万人。

2)经济3)气候条件2009年被评为“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

4)地形地势5)游资源4、文化研究1)历史沿革2)文化研究(1)屯堡文化(2)夜郎文化(3)三国文化(4)牂牁文化(5)穿洞文化此外,安顺还有苗岭文化、攀岩文化、三线文化等文化,在规划设计师都予以考虑,设置相关的文化旅游景点,再现每种文化的魅力与光芒。

屯堡文化

屯堡文化

屯堡节日
• 清明节,屯堡人家都要按姓氏结伙上大坟。上 大坟是崇尚血脉崇拜的屯堡人一项隆重的祭祖活 动,是日甚至数十里外的同姓都要赶到人黔始祖 的坟墓前,按辈分排列跪拜祭祀缅怀祖先,交流 感情,激励后辈。数百人甚至上千人聚集在坟前 饱餐一顿之后,各家还要上小坟,到自家祖坟前 挂坟飘,摆上酒饭祭供一番。五月初五的“端午 节”,屯堡人要用糯米做成粽把来祭供祖先,然 后全家吃粽子。门顶要插上艾、营蒲,屋内洒雄 黄。同时人们外出采草药,到处游玩称为“游百 病”,以祛病健身。
屯堡节日
• 五月二十八是“敬菩萨”的日子,旧州、大西桥的关公 庙、岳王庙等地汇聚数以上万的屯堡人,供奉关公、岳飞 等神灵。香火旺盛,热闹非凡。 • 六月六是土地婆婆的生日,屯堡村寨均要在土地庙前 供奉一番,祈求土地菩萨保佑平安。同时,村寨里还要订 立“护公条约”,宣布保护庄稼的规定,并指定专人看护, 对违犯者给予罚款或示众的处罚。 • 除此之外,屯堡人还有一些专门的祭祀活动,如“龙 王会”(六月十一日)、“雷神会”(六月十九日)、 “马王会”(六月二十日)、“牛王会”(十月初一)等 等,分别祭供龙王、雷公、马王、牛王等神,同样是用猪 头、雄鸡、酒、饭祭供一番后,众人“打平伙”,聚餐一 顿。是日,马和牛不劳动,喂精饲料,吃糯米耙。
屯堡文化发展
• 屯堡文化既有自己独立发展、不断丰富的历程,也有中原 文化、江南文化的遗存,既有地域文化特点,又有中国传 统文化的内涵。一方面,他们执著地保留着其先民们的文 化个性,一方面,在长期的耕战耕读生活中,他们又创造 了自己的地域文化:屯堡人的语言经数百年变迁而未被周 围方言同化,至今仍保存着北方语音的特点,屯堡妇女古 旧的装束沿袭了明清江南汉民族服饰的特征,屯堡人易于 长久储存和收藏的食品有着便于长期征战给养的特性,屯 堡人的信仰与中国汉民族的多神信仰一脉相承,屯堡人的 花灯曲调带有江南小曲的韵味,原始粗犷的屯堡地戏被人 誉为 “ 戏剧活化石 ”,屯堡人以石头营造的防御式民居 构成安顺特有的地方民居风格。

对屯堡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考

对屯堡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考

对屯堡文化旅游开发的思考一、屯堡溯源屯堡人是对居住在安顺、平坝、镇宁等地明代屯军后裔的专称。

而以屯堡人为载体所形成的屯堡文化是对江南汉文化的延续与展。

“屯堡”一词最早出现在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安顺府署纂修的《安顺府志.地理志.风俗》载:“郡民皆寄籍,唯寄籍有先后。

其可考据者,屯军堡子。

皆奉洪武敕调北征南。

当时之官如汪可、费寿、陈彬、郑琪作四正,领十二操屯军安插之类,散处屯堡各乡,家口随之至黔”。

可见,安顺屯堡追溯其渊源都与明初朱元璋在贵州的军事行动密切相关。

朱元璋称帝建立新王朝后,元朝的残余势力梁王把匝刺.瓦尔密仍盘踞云南,不愿归附。

为了达到经营西南边疆,重点控制云南的目的,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水昌候蓝玉、西平候沐英等为大将,统率三十万明军征讨云南并取得胜利。

《明实录.太祖洪武实录》记“云南已克......至只霭翠(贵州宣慰使)辈不尽服,虽有云南,亦难守也。

”为确保经营西南,明朝在西南地区大设卫所。

安顺是素有“滇之喉,黔之腹”之称的军事战略要地。

安顺经营得当,可“右临粤西,左控滇服”,同时还可拥兵威服各少数族。

因此,明洪武十五年在贵阳置贵州都指挥使,统领十八卫二所,其中贵阳以西的六卫就有威清、平坝、普定、安庄四卫的治所在安顺境内。

随着卫所的大量设置,军士们奉命控扼要地,广开屯田以自给,这批屯军及家属从此落籍贵州安顺一带。

因此,明初在安顺军事屯田的军民,是现今屯堡人形成之渊源,但是构成屯堡人群体的绝不仅是调北征南军民的后裔,它还包括后来以调北填南等方式进入屯堡区域的移民。

二、屯堡文化的界定屯堡人的入黔祖先大都原籍江南,尽管历经数百年的变迁,今天的屯堡居民基本上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明代江南汉族文化内容。

军事行动的展开使汉文化落地生根,形成了我们今天在安顺地区看到的屯堡人及其屯堡文化。

关于屯堡文化,学者界定不一,翁家烈先生如此定义说:“屯堡文化是古代汉文化在贵州的一份厚重的历史积淀,其发生发展变化及其对贵州历史文化的作用,通过屯堡人的这种特定的载体来实现展开”。

论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

论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

论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摘要】贵州省安顺市的屯堡文化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与旅游发展密不可分。

本文通过对屯堡文化特点、历史发展、对旅游的影响、传承与保护以及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等方面进行探讨,揭示了屯堡文化和旅游业之间的紧密联系。

结论部分指出了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的潜力及未来发展趋势,强调了重点发展方向。

通过对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的研究,不仅可以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还可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机遇。

在未来,应该加强对屯堡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推动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以提升贵州安顺的旅游吸引力,实现文化与旅游的双赢发展。

【关键词】贵州安顺,屯堡文化,旅游发展,文化传承,旅游项目开发,发展潜力,发展趋势,重点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贵州安顺屯堡文化是中国独特的农村文化现象,屯堡是指一种传统的村庄聚落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屯堡文化被认为是中国农村社会结构演变的产物,同时也是贵州地区特有的文化象征之一。

这种文化形式在当今社会依然得以传承和发展,成为了吸引游客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贵州安顺作为屯堡文化的代表性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屯堡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对于加强贵州地区乡村振兴、推动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挖掘屯堡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可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可以使更多的游客了解和关注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

探讨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对于挖掘当地文化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贵州安顺屯堡文化是中国乡村文化中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对于研究者来说,深入探讨屯堡文化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屯堡文化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乡村传统文化的瑰宝。

屯堡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代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对于传承乡土文明、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贵州安顺 屯堡文化 介绍

贵州安顺 屯堡文化 介绍

“每当我想起我们的祖先金戈铁马风尘仆仆地从故乡南京来到贵州的情形,心里就特别地激动和自豪!”
“地戏”的保存
• 解放后反复的政治运 动让地戏几乎销声匿 迹,地戏剧本也大多散 失。文革结束后,政府 又重新允许唱地戏,屯 堡人们凭着在十几年 的时间里回忆整理并 重新创作了包括《投 唐》、《罗通扫北》、 《薛刚反唐》、《岳 传》在内的十几部地 戏剧本,总共二百多万 字,成为屯堡文化最 珍贵的“戏剧活化 石”。
历史来源
据史书记载,14世纪中叶,朱元璋平定天下一统中原之后,为了肃清盘踞在云南的元朝残余 势力,任命征南将军,率领江南30万大军出征云贵高原。战事结束后,为了巩固西南疆土的 边防,明朝廷命令这些兵士携家眷在黔中“屯田戍守”,从此开启了这些江南移民六百年在 云贵高原的守望历程。
屯堡地区指的是安顺周围方圆一千多平方公里内的数百个村寨,屯堡人的祖先是 明初从应天府(今南京)入黔屯军的江南兵士,由于高山深壑的阻隔,30万屯堡人600 年来世代保持着很多明代江南地区汉人的生活习俗和特征。
表演地戏的男演员们头罩黑纱,额顶面具,持戈扬盾,随着高亢的鼓点声且歌且舞。仔细听其 唱腔,激越苍凉、悲壮唯美,充满了屯堡人对祖先戎马生涯的讴歌和怀念。在这种比京剧还古 老的武戏中,大明开朝老祖们金戈铁马的英雄人生被一遍遍地上演、一次次地升华。
传统 放河灯
• 每年的阴历七月十四日是鬼节,屯堡人放河灯的日子。这天晚上,屯堡地区的每家每户都要把亲 手制作的南瓜灯放在河面上,任其漂流而下,把逝去的先人们对家乡的思念送到遥远的南京。
欢迎大家到贵州安顺*西秀区 云峰*屯堡文化区 参观旅游
谢谢欣赏Biblioteka 与贵州其他汉人地区方言差异较大的屯堡话,有 不少发音听来很像是南京郊区一带的方言。

浅谈古诗词用韵在屯堡文化中的传承

浅谈古诗词用韵在屯堡文化中的传承

浅谈古诗词用韵在屯堡文化中的传承石林元文【摘要】屯堡文化是今天安顺屯堡人对独特古典文化的传承。

其内涵广泛,有实物表现形式、行为表现形式和口头表现形式。

也就是说,有抽象的和实际的体现。

有自己独特发展的轨迹和不断丰富其内含的历程。

她继承了中原文化、江南文化的精华,即有地域文化的特点,也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延伸。

屯堡文化在文学艺术表现形式上,独特的地戏、山歌、说唱书、孝歌、花灯唱词、念佛、红白喜事说四句、恭贺词以及屯堡谜语等等,都像古诗词一样,讲究押韵。

因此,这些民俗文化形成了通俗易懂、易记的说唱文化群体,值得我们研究和继承发展。

【关键词】屯堡文化古诗词说唱押韵屯堡人从明初征南留守黔中至今,历经明、清、中华民国至现在已有六百余年。

由于长期居住在“黔之腹,滇之喉,蜀粤之唇齿”、交通闭塞的安顺地区,周边除了土著少数民族苗族、仡佬族、布依族外,极少与外界交往,有“不知有汉,何论魏晋”的世外桃源之势。

形成了继承和发展明朝以前的中原文化、江南文化的特殊文化群体。

在许多屯堡民俗中,受古高原交通闭塞的影响,延续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保留了明朝时期原生态的古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的特点。

也就是说,在今天的中原地区、江南一带也无法找到的古文化,可以在黔中安顺找到,因此,被中外专家和学者称之为“活化石”。

黔中屯堡中的地戏、安顺山歌、花灯小调唱词、孝歌、民间说唱书、太婆念佛、红白喜事中的说“四句”、谜语等等屯堡民俗,与古典诗词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特别是在用韵方面,有押平韵的、仄韵的、平仄韵互用的、一韵到底的等等,还有有规律换韵的,很有韵律感。

不象今天有些“新诗”,长短不等、行数不定、无韵无律,说什么“朦胧派”、“抽象派”,无律可依,无韵可言,还不如古人说的“嗨哟派”。

有位韵律大师曾经把这些无律无韵的东西比喻为“分行排列的散文”。

而屯堡人在继承和弘扬古典文化的过程中,其独特性很强,就是一首简单的七言四句山歌,都要押韵,就算是长篇的孝歌、说唱书等等,仍然是一韵到底,虽然没有古诗词那样严格要求,但是,不会轻易换韵,更不可能不押韵的。

屯堡文化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屯堡文化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屯堡文化研究的现状及问题杜应国屯堡文化研究概述屯堡文化——作为黔中安顺所独有的一种地域文化现象,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浮出水面,进入研究视野以来,就一直保持着持续升温的势头。

其间,安顺地戏于1986年赴法国和西班牙的演出及演出所引起的社会轰动,可以说是形成屯堡文化研究热的一大契机,越来越多的地方文化学者开始把关注的目光投射于其上。

多年来沉寂无闻的屯堡文化迎来了它的第一波研究热。

不过,如今已鲜为人知的是,地戏出国及其所引起的轰动,这本身就是贵州学术界、文化界人士努力推动的一个结果。

(1)学术研究能够引出如此出人意料的社会效应——这样的结果,不仅扩大了屯堡文化的影响,而且也反过来鼓舞了学者研究的热情。

于是,自地戏出国前后的八十年代中期起,一批相关的研究成果陆续出版,如沈福馨先生的《贵州安顺地戏面具》、《安顺地戏》,高仑先生的《贵州地戏简史》,以及由沈福馨、帅学剑等编著的《安顺地戏论文集》,顾朴光先生的《中国傩戏调查报告》等。

这是贵州学术界在屯堡文化研究方面最早收获的一批果实。

正是在这批奠基性成果的基础上,包括地戏在内的屯堡文化研究迎来了九十年代之后的热闹局面,地方文化学者的研究热情持续高涨,本土研究队伍大幅扩展。

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末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席卷全球,迅猛到来,全球化与地方性的紧张、冲突成为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具有强烈地方性特征的屯堡文化现象,也吸引了一些非本土学者(海外、省外及台湾地区)的注目。

在他们的参与和推动下,一批以屯堡村落及其文化现象作为研究内容的国家级课题、省级课题先后在安顺展开,由此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格局,那就是有关院校及专业研究机构人员的参与、介入和与地方文化学者的有机结合。

这样的研究格局,不仅使内外资源得到有效整合,而且还带来了方法的更新和视野的开阔,既丰富了相关的学术背景和学理资源,又提高了专业研究的水准,因而大大拓展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论述安顺屯堡文化中建筑文化特点

论述安顺屯堡文化中建筑文化特点

论述安顺屯堡⽂化中建筑⽂化特点论述安顺屯堡⽂化中建筑⽂化特点摘要本⽂通过简要概述贵州安顺地区屯堡聚落历史成因和由军事移民所产⽣的特殊社会形态以及传统风⽔思想等⽅⾯,分析它的建筑空间组成、建筑类型、结构和构造等特点。

关键词:“安顺、屯堡建筑、屯堡居民、本⼟化”1.屯堡聚落的历史成因屯堡聚落集中于贵州中部及西南部,此地可北通四川,东连湖南。

⾃元代开设驿路以后,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战略地位逐渐显现。

明初平定云南的30万⼤军在此安营扎寨,在明朝的卫所制度下屯⽥驻守。

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屯堡移民聚落。

黔中地区特有的战略地位及⾃然地理环境是屯堡这种聚落形式落户于此最根本原因。

屯堡⼈⽣活习俗世代相传,不仅语⾔、服饰、长期保留明代的特征,⽽且有演地戏、跳花灯、抬汪公、祭五显等习俗,建筑风格也保持了古代江南遗风。

屯堡移民在完成护路任务的同时,⾯对恶劣的环境必然寻求⾃我保护及随时调节⾃我适应机能,形成⼀个个在当地民族环绕之下的移民孤岛,在各种因素的促成之下最终形成了延续⾄今的屯堡聚落及其⽂化,也形成了与当地建筑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

2. 安顺屯堡的建筑特点2.1屯堡建筑最直观的特点是对建筑材料的选⽤。

屯堡建筑中对⽯材运⽤极⼴,基础、地⾯、墙体、外窗、⽯库门、排⽔、屋⾯,⼏乎所有室外部分都⽤⽯材建成。

在当地有这样的说法:“⽯头的路⾯⽯头墙,⽯头的⽡盖⽯头房,⽯头的碾⼦⽯头的磨,⽯头的板凳⽯头的缸”,置⾝其中,⽬光所及⼏乎完全是⼀个⽯头的世界。

2.2.1安顺⼀带多⽯⼭,少茂林。

⽯材薄厚多样,岩⽯开采不需⼗分复杂的技术,所以当地居民多以⽯筑居。

屯堡军民涌⼊后,直接传承并带动了这种以⽯筑居的形式。

屯堡建筑也采⽤当地的⽯材,以代替砖、⽡,甚⾄⽊料部件,再以传统的⽊结构体系⽀撑,形成了在营造思想上与江淮民居⼀脉相承,但外形上却风格迥异的屯堡建筑。

2.2.2虽然⼤量使⽤⽯料,屯堡建筑仍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构建筑,其建筑结构和中国传统⽊结构建筑⼀脉相承,为南⽅普遍采⽤的穿⽃式或穿⽃抬梁混合结构,即⽊结构承重⽯材围护的建筑结构。

中国历史地理——屯堡文化

中国历史地理——屯堡文化

中国历史地理“我的家在东北,送花江上啊”,每每听到这样的字眼,我都会笑而不语,然后在心里默念,我的家在九溪,是屯堡村寨。

我的家在安顺,这里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屯堡人,他们的语言、服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都沿袭着明代的文化习俗,而我就是这群人当中的一个,我是屯堡人。

安顺屯堡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西秀区七眼桥镇以云山、本寨、雷屯为主的云峰屯堡文化风景名胜区。

该景区位于安顺市东面21公里处,景区面积22.5平方公里。

景区自开发以来,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岁月悠悠,明清的中原文明早已成为现代的史书,时光倒流,六百年前的江南风物在这里被定格。

黔中屯堡人,以其遗存的古风和鲜明的特色为世人所惊叹、震撼。

历史上的云南,战略地位重要。

唐宋时立足于此的南诏、大理,曾一度使中央王朝感到头痛。

元蒙灭亡南宋,采取侧面迂回、南北夹击的方式,先从西北绕道四川攻灭大理国,再以其为基地进行“翰腹”包抄,最后灭亡南宋。

1253年攻占大理、1279年南宋彻底灭亡,永乐时明廷将贵州单独置省,使其成为全国十三布政司之一,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持自湖南经贵州入云南通道的畅通无阻。

元代贵州分属于四川。

云南和湖广三省管辖,明王朝建立十余年后,云南仍为梁王实力所盘踞。

贵州地当西南要冲,成为内地进入云南的咽喉,战略地位是十分重要,“云南。

湖广之间,惟恃贵阳一线:有云南,不得不重贵阳”欲长久控制西南,必先巩固云南;欲巩固云南,必先稳定贵州。

因此,在洪武中期,傅友德、蓝玉、沐英率30万大军评定云南后,朱元璋吉令其消除贵州的不安定因素,否则如当地土司不尽服之,“虽有云南,不能守也”,固明军从入黔开始,就在其瞎管区内尤其是从湖南经贵州东、中、西部直达云南的通道一线普通设置卫所,派驻重兵防守;自永乐时单独设省后,更进一步加强了对贵州的控制。

有明一代,在贵州境内先后设置了贵州卫、贵州前卫,及赤水、平坝、龙里等20卫,在卫下设置所、屯、堡等,形成大大小小的军事据点分布各地,而大多数集中于自湖南经贵州入云南一线的交通要到及附近城镇,贵阳以西安顺一带则为重中之重。

安顺屯堡

安顺屯堡

演出程序
屯堡地戏的演出程序一般分为“ 开箱”、“请神”、“顶神” 、“扫开场”、“跳神”“扫 收场”、“封箱”等组成。其 中“跳神”是正式的演出,此时 地戏队的演员们都用头蒙着黑 纱,顶着脸子,背着靠旗,在旁人 敲锣打鼓下开始边唱边跳。
安顺地戏的现状
•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思维观念也开始发 生变化。在多元型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地戏在逐渐萎缩, 演员年龄偏大且队伍人数逐年减少。很多有地戏队的村寨 已停锣息鼓多年没有演出,如此下去,令人担忧,保护这 一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戏剧转型活资料的古老剧种,已到 刻不容缓之期。 • 介于国家对非物质文化传承的重视。2006年5月20日,安顺 地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明朝军队征服南方过后为了统治南方命令大军就地屯田驻扎下来还从中原湖广和两江地区把一些工匠平民和犯官等强行迁至今贵州安顺一带居住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人在亦兵亦民的过程中繁衍生息既不断吸收当地的先进生产方式以恪守各自世代相承的文化生活习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称之为屯堡文化的这样一种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他既执着地保留其先民们的文化个性又在长期的耕战耕读生活中创造了自己的地域文明
神秘的安顺屯堡地大军征南和随后的调北 填南。明朝军队征服南方过后,为了统治南 方,命令大军就地屯田驻扎下来,还从中原 ,湖广和两江地区把一些工匠、平民和犯官 等强行迁至今贵州安顺一带居住,随着历史 的变迁,这些人在亦兵亦民的过程中繁衍生 息,既不断吸收当地的先进生产方式,以恪 守各自世代相承的文化生活习俗,久而久之 ,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称之为"屯堡文化"的这 样一种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他既执着地保 留其先民们的文化个性,又在长期的耕战耕 读生活中,创造了自己的地域文明。屯堡人 的语言经过数百年变迁未被周围的语言同化 ;屯堡妇女的装束沿袭了明清江南汉族服饰 的特征;屯堡食品具有易于长久储存和收藏 ,便于长期征战给养的特征;屯堡人的宗教 信仰与中国汉民族的多神信仰一脉相承;屯 堡人的花灯曲调还带有江南小曲的韵味;屯 堡人的地戏原始粗犷,对战争的反映栩栩如 生,被誉为“戏剧活化石”;屯堡人以石木 为主营造的既高雅美观又具独特防御性的民 居建筑构成安顺所特有的地方民居风格„„

安顺屯堡文化区域形成之历史考察的开题报告

安顺屯堡文化区域形成之历史考察的开题报告

安顺屯堡文化区域形成之历史考察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安顺市位于贵州省西南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其中,屯堡文化区域是安顺发展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贵州省内知名的文化旅游景区。

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业的兴盛,屯堡文化区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本研究拟对安顺屯堡文化区域的形成历史进行考察,旨在深入探究该区域的文化遗产价值及其对安顺历史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有助于为当地文化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二、研究目的1.探究安顺屯堡文化区域的历史渊源和形成背景;2.考察该区域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价值;3.分析屯堡文化区域对安顺历史文化的影响,以及其在当地文化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进行。

1.文献资料法: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和文献,包括历史记录、考古成果、学术研究成果等,对安顺屯堡文化区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归纳,了解该区域的整体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

2.田野调查法: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了解屯堡文化区域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开发情况和旅游服务情况,同时也可以通过深入接触当地人民和游客,获取他们对该区域的认知及其对当地文化旅游业的推动作用等信息。

3.专家访谈法:通过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屯堡文化区域的认识和研究成果,从中获取宝贵的专业见解和建议,进一步完善本研究的结论和分析。

四、研究意义1.对于地方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2.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参考;3.对于贵州省的旅游业发展和文化建设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预期结果1.深入了解安顺屯堡文化区域的历史渊源和文化遗产;2.探究该区域在安顺历史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3.为当地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4.为贵州省的旅游业发展和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屯堡发展与保护有时是矛盾的

屯堡发展与保护有时是矛盾的

浅谈屯堡的旅游开发与保护摘要作为安顺所特有的地域文化,屯堡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丰富是有目共睹的。

从2001年天龙屯堡正式接待游客以来,屯堡旅游备受游客青睐,在安顺旅游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如何在屯堡文化旅游的开发中传承屯堡文化的精髓,突出屯堡文化的特色,从而推动整个屯堡旅游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确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关键词屯堡文化开发保护有机结合1、屯堡渊源屯堡文化来源于朱元璋大军征南和随后的调北填南。

明朝军队征服南方过后,为了统治南方,命令大军就地屯田驻扎下来,还从中原,湖广和两江地区把一些工匠、平民和犯官等强行迁至今安顺一带居住,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人在亦兵亦民的过程中繁衍生息,600年的时间里,由于屯堡地形封闭,屯堡人与外界交流不密切,并且,作为当地居民的征服者、胜利方,屯堡人带有强烈的自豪感和优越感,不屑于与当地人融合,加上屯堡人当时是从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中原和江南地区迁移过来,作为客家人,在共同的根深蒂固的民族群体意识下,他们与周边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一道厚厚墙,这些历史原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屯堡文化的民族性和独特性。

既不断吸收当地的先进生产方式,以恪守各自世代相承的文化生活习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在我们称之为"屯堡文化"的这样一种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他既执着地保留其先民们的文化个性,又在长期的耕战耕读生活中,创造了自己的地域文明。

作为安顺所特有的地域文化,屯堡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丰富是有目共睹的。

从2001年天龙屯堡正式接待游客以来,屯堡旅游备受游客青睐,在安顺旅游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如何在屯堡文化旅游的开发中传承屯堡文化的精髓,突出屯堡文化的特色,从而推动整个屯堡旅游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确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2、屯堡旅游开发与保护2·1保护第一。

屯堡旅游资源对于历史艺术美学等诸多学科均有突出价值,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全人类。

开发时,不仅保护屯堡的整体旅游环境,维护屯堡形象,还要反对急功近利的不遵守客观规律破坏性旅游开发。

论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

论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

论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贵州安顺屯堡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自然风光秀美,是中国南方地区最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屯堡文化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旅游资源,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屯堡文化源远流长,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在经历三千年的历史变迁之后,屯堡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和风格。

在这里,古代川滇文明和中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

屯堡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已经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屯堡文化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也愈发显现。

据统计,旅游业已经成为了安顺市的支柱产业之一,每年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屯堡文化的独特性是其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之一。

游客可以了解屯堡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在欣赏屯堡自然风光的同时,体验和感受屯堡文化的多样性和魅力。

屯堡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可以提高我们对屯堡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屯堡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不仅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也加强了屯堡文化的研究和保护。

屯堡文化的保护需要有足够的经济和人力资源投入,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当地提供了这方面的支持。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给当地提供了一个平台,可以更好地展示和传承屯堡文化。

这种互惠互利的关系对于当地居民和游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屯堡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应该和旅游业的发展相结合,促进互利共赢的局面的形成,从而推进屯堡文化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期待在未来的发展中,屯堡文化和旅游业能更好地发展,为当地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论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

论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

论贵州安顺屯堡文化与旅游发展贵州省安顺市屯堡地处贵州西南部,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景优美的地方。

近年来,屯堡地区的文化与旅游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度假,对推动当地经济和促进屯堡文化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屯堡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贵州省重要的革命老区之一、在党的领导下,屯堡人民曾与革命先驱一起奋斗,为中国革命历史作出了重要贡献。

屯堡文化作为贵州重要的革命文化遗产之一,得到了广泛关注和保护。

为了进一步挖掘和传承屯堡文化,当地政府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首先,屯堡地区加大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

通过修缮和保护历史遗址、古建筑等,不仅保留了历史的痕迹,也让游客有机会亲身感受到悠久的历史文化。

其次,屯堡地区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如革命题材的展览、戏曲表演、传统文化节庆等,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加,提高了屯堡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旅游发展方面,屯堡地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风景优美的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屯堡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有古老的山川和河流,还有丰富的植被和动物资源,这为开展生态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同时,屯堡地区也注重开展乡村旅游,通过打造特色民宿、农家乐等形式,将农业、乡村风貌、乡土文化等融入到旅游体验当中,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除了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屯堡地区还注重开发旅游产品和推广旅游特色。

例如,引入国内外知名旅行商和旅行平台,通过组织专题推介、发布旅游线路等方式,将屯堡地区的旅游资源和特色进行宣传,提高了它的知名度。

同时,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屯堡地区与周边地区合作,形成了一些旅游线路,打造了一些旅游品牌,丰富了游客的旅游选择,提高了游客的满意度。

总体而言,贵州安顺屯堡地区在文化和旅游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通过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举办文化活动、发展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等举措,屯堡地区既提升了自身的文化底蕴,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贵州屯堡文化

贵州屯堡文化

云峰八寨屯堡文化风景区休闲一日游云峰八寨位于安顺市区以南的18公里处。

由云山屯、本寨、雷屯、小山寨等八个屯堡村寨组成,它是明初征南大军屯驻的核心区。

在方圆11平方公里的青山绿水间,八个村寨分布有序,疏密得当,既可各自为战又能彼此为援,堪称军事防御体系的杰作。

每个寨子都建有寨墙、碉楼,石头外墙包裹着的江南民居风格的四合院鳞次栉比,巷巷相通、户户相连,既宜人居又利巷战,被学者誉为“冷兵器时代的最后堡垒”。

八寨中的云山屯、本寨,较完整地保存了典型的屯堡建筑和民风民俗,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山屯还是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一、云峰八寨屯堡文化风景区特色景点介绍:1、云山屯依山建屯,周遭都是寨墙,易守难攻。

古驿道穿屯而过,鼎盛时住户逾千。

屯内遗存的古民居、街巷、寺庙、戏楼,无不展示着它曾经有过的辉煌……由于较完整地保存了明清古建筑和人文生态,云山屯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2、本寨:本寨依山面水,后有葱茏的青龙山拱卫、前有绿水环绕。

寨内碉楼林立、巷巷相连、户户相通。

巷道交汇处均成“丁”字型,这既是出于巷战的考虑,同时又是军中忌讳:十字路口之“十”谐音“失”(陷)。

以黔中石原料和江南风格的木作完美结合著称的屯堡建筑,在本寨发挥到了极至。

3、云峰屯堡博物馆:占地十余亩,分室外展区、室内展区、地戏石雕艺术墙、屯堡文化墙等四部分。

室内展区由“调北征南”、“定居黔中”、“江淮余韵”和“大明遗风”四个馆组成。

博物馆以文物、油画、雕塑、图片、沙盘、实景再造等形式,浓缩600余年的屯堡历史,展示屯堡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生动历程,是游览云峰景区的向导和说明书。

4、地戏:地戏,俗称跳神,是盛行于屯堡地区的一种民间戏曲。

以其粗犷、奔放的艺术个性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很受老百姓欢迎。

因为它活动在农村,又是以平地为戏台围场演出,故称为地戏。

安顺屯堡来源

安顺屯堡来源

省政府参事涂光禄(2011年6月7日)贵州安顺屯堡文化溯源之一——贵州安顺屯堡文化溯源在今天的贵州安顺市西秀区、平坝县交界处的七眼桥、大西桥、旧州、双堡、东屯、刘官、天龙等乡镇,聚居着一支与众不同的汉族群体——屯堡人。

他们的服饰、民居建筑以及娱乐方式依然沿袭着古老的文化习俗,其语音也有别于周边的汉族,形成一种独特的屯堡文化现象。

屯堡人作为最早大规模移入贵州的汉族群体,为何来到贵州,询问屯堡人,回答都是“朱元璋调北征南”而来,学者也肯定这一说法。

汉族大规模移民入黔始于明朝初年。

朱元璋1368年建立的明王朝,面对西南的元朝藩王和土司,朱元璋采取了派使者劝降的策略,起初西南各势力迫于明军的强大都纷纷归附。

1381年(洪武十四年),原西南元朝藩王梁王把匝刺瓦尔密杀害朱元璋的使臣,举兵反叛。

朱元璋终于下定了用武力解决的决心,封开国功臣,著名将领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经过征战,基本平息叛乱。

为防止元朝残余和土司势力再次反叛,1382年(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接受傅友德建议,留大军屯田驻防,于是就有了明王朝屯田西南的壮举,其历史意义重大而深远,这是贵州、云南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开发,从此,贵州开始逐步健全封建行政制度,奠定了建省的基础。

1413年(永乐十一年),贵州建省,不再隶属于云南、四川等省管辖,成为直属中央的十三行省之一。

朱元璋下令征南大军就地驻屯,紧接着又下令将留戍者的父母妻子儿女全部送到戍地,所有军士都要安家立户。

卫军就地屯垦,七分屯种,三分操备,世代相承,不得改变。

这数十万大军及其后裔,在云贵高原建起了一个个屯和堡,边耕读,边戍土。

此后600年历史变迁,许多屯堡和它的原有特征已如流云飞散。

而安顺东部密布的300多个屯堡村寨,至今仍保留着明朝屯军的文化遗风。

屯堡人的村寨,或依山据险,或平地建堡,寨前流水绕田野;寨内至今残留着城垣和寨门,耸立着可观察敌情指挥作战的碉楼,每座房屋都留有射击孔和隐蔽的低矮后门,每条街巷两头都筑有防守的门楼,布局严谨,将各个独立的住宅联成一个防御体系,充分体现了“家自为塾,户自为堡,倘贼突犯,各执坚以御”的明代屯军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 7;4 O2/D M8/0678 ; O2D5072:/ ?5:C 7;4 M20/ 0/B N20/ 54D2:/ ; 97072:/ 75::G6 A.H7.54 ;
E0.64 近年来,贵州屯堡文化已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相关研究成果堪称丰富。明代内地汉族移 民大量入迁西南,对当地社会发展影响巨大。滇、黔两地同属云贵高原,自古以来即渊源深厚、风气 相通,在地理、民族上浑然一体,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密切,各方面相似之处甚多,然独具特色的 屯堡文化何以仅见于黔中安顺一带?贵州学界同仁对屯堡文化的产生已有诸多述论,笔者在此不揣浅 陋、冒昧置喙,亦通过对明代滇、黔两地移民特点的比较,试从不同角度对屯堡人及其文化的成因作 出些许补充。
从明代滇、黔移民特点比较看贵州 屯堡文化形成的原因
古永继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云南・昆明 !"##$%)
摘要:对贵州屯堡文化的研究,近年来硕果累 累。本 文 通 过 明 代 滇、黔 移 民 特 点 的 比 较, 从 不 同 的 视 野和角度对屯堡人及其文化形成的原因作出新的探讨和补充。 关键词:明代;滇、黔移民;屯堡文化;成因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但在移民的分布和影响上却不完全一致。 (军士、官员、平民、罪犯、商旅) 等方面都基本相同,
滇、黔两地为多民族聚居区,土官土司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其社会发展途径及中央王朝对其实 行的羁縻政策,长期以来均与内地大相径庭。两地多山多水,大小盆地构成的坝子成为了当地经济发 展的主要支撑点。云南坝子较多且面积稍大,约占全省总面积 的 ( * ,条 件较好。贵 州坝子 较少 且面
因此洪武中期傅友德、蓝玉、沐英率 "# 万大军平 定 云 南 后,朱 元 璋 即 令 其 务 必 消 除 贵 州 的 不 安 定 因
[ $] 素,否则如当地土司不尽服之, “虽有云南,不 能 守 也” 。 故 明 军 从 入 黔 开 始,就 在 其 辖 区 内 尤 其 是
从湖南经贵州东、中、西部直 达 云 南 的 通 道 一 线 普 遍 设 置 卫 所, 派 驻 重 兵 防 守; 自 永 乐 时 单 独 设 省 后,更进一步加强了对贵州的控制。有明一代,在 贵 州 境 内 先 后 设 置 了 贵 州 卫、贵 州 前 卫, 及 永 宁、 普定、平越、乌撒、普 安、 赤 水、 威 清、 兴 隆、 新 添、 清 平、 平 坝、 安 庄、 龙 里、 安 南、 都 匀、 毕 节、敷勇、镇西 %# 卫,如 加 上 当 时 地 属 贵 州 而 兵 辖 于 湖 广 都 司 的 偏 桥、 平 溪、 镇 远、 清 浪、 铜 鼓、 五开,及万历时于遵义所设威远,共 %& 卫。 各 卫 下 设 所、 屯、 堡 等, 形 成 大 大 小 小 的 军 事 据 点 分 布 各地,而大多集中于自湖南经贵州出入云南一线的交通要道及附近城镇,贵阳以西安顺一带则为重中 之重。这些地区“汉多夷少” ,汉族人口 超 过 了 少 数 民 族, 其 他 则 多 属 “汉 夷 杂 处” 或 “夷 多 汉 少” 地区。这较之于云南移民在全省的分布相对均衡广泛具有很大差别。 从汉族移民在贵州的影响看,大部地区与云南无异,即移民与土著民之间相互影响,交通沿线及 城镇附近地区以汉化为主,偏僻地区也不乏被 “夷化”之人;唯独贵阳以西的安顺、平坝、镇宁、永 宁一带独树一帜,汉族移民与周边民族界限分明,至今尚存留着若干既保持着原本家乡习俗而又具有 某些地方特点的移民后裔群体“屯堡人” 。屯堡 人 生 活 习俗世 代 相 传,不 仅 语 言、服 饰 长 期 保 留 明 代 的特征,而且有演地戏、跳花灯、抬汪公、祭五显 等 习 俗,婚 姻 丧 葬、 建 筑 风 格 也 保 持 了 古 代 遗 风, 从而形成了与贵州其他地区、后来进入的汉族以及当地民族均有差别的屯堡文化,傲然特立于六百年 间,堪称西南乃至全国移民文化中的一个奇观和熠熠闪光之点。

对屯堡人的产生和屯堡文化的成因,近年来贵州学界同仁多有探究。或认为:主观条件上,同一 区域的人,在同一时段内,以同一身份集团性地长期移住到同一个新的区域内,原籍文化自然地形成 定势;客观条件上,重兵屯戍、守望相严、卫所屯 堡 分 布 密 集, 土 司 与 卫 所 官 军 摩 擦、争 战 次 数 少、 规模小、时间短,屯军及后之屯堡人的损失、流散不多;屯军势力强大,土司势力弱小,使屯堡社区
[ "] 积狭小,仅占全省总面积 的 % * ,条 件 较 差, 明 代 即 有 “天 无 三 日 晴, 地 无 三 尺 平” 、 “山 多 田 少, [ %] 地瘠水冷,刀耕火种,子粒秕细,鲜有收获” 的说法。
明代移民在云南的分布,主要在靠内设府的 广 大 地 区,即 滇 池 周 边 的 云 南 府,洱 海 边 的 大 理 府, 及澄江、楚雄、曲靖、永昌等地,涉及面相对均衡和广泛;这些地区多丘陵平坝,河流纵横,自然条 件优越,明初以前虽仍是当地世居民族唱主角,但自汉代以来特别是经南诏、大理时的经营及元代建 立行省后的开发,不少地区的封建制经济已有一定规模,经济、文化发展达到了相当水平,成为省城 以外各府州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并构成了云南社会整体发展赖以存在的重要条件和基础。云南外来 移民的定居方式以城镇屯聚和坝区屯田为主,其特点为军屯与夷村、汉人与夷民错落杂居。移民虽挟 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而入,但在城镇坝区内双方的差别并非悬殊巨大,因而在相互交流、学习和融 合的过程之中,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较少产生剧烈的排斥和冲突。外来移民与当地民族间的交流 融合整体上呈双向性发展,一些地区人数较为集中的汉族移民在与当地民族的交往融合中占据主导地 位,一定时期内能保持自己的某些特点而不消失,并使当地民族中不少人逐步走上汉化道路而被融入 汉族之内。如永昌府一带,明初迁江南人入居此地, “故其 习 尚 与 江 宁 相 仿 佛,是 以 号 小 南 京 …… 语
!"# $%&’# () *"# +(,-%*.(/ () 0*%*.(/ !,((1’2&3*&,# ./ 4&.5"(& ./ *"# 6./7 89/%’*9
!" #$%& + ’(
( -.//0/ 1/23456278 9:.7;<467 =5:/7245 >/6727.74 :? @7;/2A 97.B246, &./C2/D,-.//0/ !"##$% , E;2/0)
元代贵州分属于四川、云南、湖广三省管辖,明王朝建立十余年后,云南仍为残元梁王势力所盘 踞。贵州地当西南要冲,成为内地进入云南的咽喉,战略地 位 十 分 重 要, “云 南、 湖 广 之 间,惟 恃 贵
[ !] 阳一线;有云南,不得不重贵阳” 。 欲长久 控 制 西 南, 必 先 巩 固 云 南; 欲 巩 固 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南, 必 先 稳 定 贵 州。

历史上的云南,战略地位重要。唐宋时立足于此的南诏、大理,曾一度使中央王朝大感头痛。元 蒙灭亡南宋,采取侧面迂回、 南 北 夹 击 的 方 式, 先 从 西 北 绕 道 四 川 攻 灭 大 理 国, 再 以 其 为 基 地 进 行 “斡腹”包抄,最后灭亡南宋。从公 元 !"## 年 的 试 探 性 进 攻、 !"$% 年 攻 占 大 理、 !"&’ 年 南 宋 彻 底 灭 亡,到后来在元王朝对东南亚国家的交往和用兵中,云南都发挥了其他地方无可比拟的基地和桥头堡 之重大作用。故朱元璋从明王朝建立伊始,即十分重视云南,对明军平定云南及收服当地民族首领的 步骤、方略都亲自制定,遥控 进 行 指 挥。 永 乐 时 明 廷 将 贵 州 单 独 置 省, 使 其 成 为 全 国 十 三 布 政 司 之 一,主要目的也是为了保持自湖南经贵州入云南 通 道的 畅通无 阻, 全 力 巩 固 云 南 政 局 和 疆 域 的 稳 定。 明代通过各种方式向滇、黔大量迁入外地 移 民,仅 常驻 留 戍 军 士,云 南 即 达 !$ 万、贵 州 则 达 !( — ") 万之多;两地在移民的地区来源 (江南、东南各省) 、民族构成(汉族为主并有部分回族) 、人员组成
:;’*,%2* : F/ 67.B82/D :? 7;4 67072:/ 75::G6 A.H7.54 ,<4 ;034 C0B4 D5407 0A;2434C4/76 54A4/7H8 I J;26
7;4626,K8 7;4 <08 :? C0L2/D 0 A:CG0526:/ <27; 7;4 A;050A7452672A6 :? C2D5072:/ K47<44/ 7;4 M20/ 0/B N20/ 54D2:/6 2/ 7;4 O2/D M8/0678,C0L46 0 H:7 :? /4< 2/34672D072:/ 0/B 6.GGH4C4/76 0K:.7 7;4 A0.64 :? 7;4 D5:.G :? 7;4 67072:/2/D 75::G6 0/B 276 A.H7.54 ?5:C B2??454/7 326.0H ?24HB6 0/B 06G4A76 I
收稿日期: ’##" + %’ + ’’ 。
[作者] 究。
古永继 ( %$"P —) , 男, 云 南 大 学 西 南 边 疆 少 数 民 族 研 究 中 心 教 授, 主 要 从 事 西 南 地 方 史、 民 族 史 研
万方数据 ・ "! ・
古永继: 从明代滇、黔移民特点比较看贵州屯堡文化形成的原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