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瘤治疗国内外进展

合集下载

DC疫苗对黑色素瘤的治疗

DC疫苗对黑色素瘤的治疗

题目:DC疫苗对黑色素瘤的治疗二、立论依据1、国内外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2、研究目的与意义通过对比试验总结抗原冲击的树突状细胞疫苗对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以求通过此种疫苗来杀死体内的癌细胞,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进一步通过实践应用于临床上3、主要参考文献(请在文中相应字段列出序号)1]马晓凯,树突状细胞研究进程,大连医科大学报.2002年12月第24卷4期307-310[2]杨淑艳,树突状细胞研究新进展——诱导免疫耐受,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9月第28卷第5期,392-394[3]方航荣,大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和鉴定,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8月,41(8),740-744[4]沈恒,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和鉴定,chin J Exp Surg,November2009,V ol.26,No11,1518[5]严汝平,人外周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及表型鉴定,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11):21—24[6]钟国成,自体肿瘤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应用于肺腺癌治疗的临床研究,tumor , 2010年5月第30卷第5期,395-400[7]薛松,肿瘤抗原冲击树突状细胞对小鼠肾细胞癌的治疗作用研究,J Med Postgra,2010年5月第23卷第5期,477-481[8]单宁宁,小鼠LAK细胞MHC表达水平对其体外杀伤肿瘤活性的影响,山东大学学报,2007年11月第45卷11期,1096-1100[9]黄世锋,抗原冲击致敏树突状细胞诱导特异性CTL杀伤lovo细胞实验研究,扬州医学2010年第23卷第4期,128-130[10]李可,抗原致敏DC诱导CIK细胞对肺腺癌细胞杀伤作用,Journal of Oncology,2008年第14卷第4期,310-3131、研究内容通过肿瘤冲击DC所获得的瘤苗治疗黑色素瘤2、研究方法1.1肿瘤抗原的制备与测定收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黑色素细胞,PBS液洗细胞3次,用等渗盐水悬浮为1×10^7/ml,装入5ml无菌冻存管,经液氮反复冻融3次,其后3000×g离心30min,收取上清,经0.22 μm的无菌滤器过滤除菌,即为制备好的肿瘤冻融抗原,Carl Zeiss相差显微镜观察、分装后-70摄氏度冻存待用。

恶性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进展

恶性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进展

恶性黑色素瘤的免疫治疗进展齐忠慧;斯璐【摘要】恶性黑色素瘤病死率高、预后差,但随着基础免疫学和肿瘤生物学的迅速发展,针对恶性黑色素瘤发生发展、侵袭转移的过程所进行的免疫治疗正进入一个新时期,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获得可观改善.目前免疫治疗主要围绕PD-1单克隆抗体、CTLA-4单克隆抗体、免疫联合治疗展开.Pembrolizumab、Nivolumab、Ipilimumab单用、Nivolumab联合Ipilimumab以及Talimogene laherparepvec均已被证明是有效和安全的,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该文概述了目前免疫治疗药物的最新进展,并探讨其前景及挑战.【期刊名称】《医药导报》【年(卷),期】2019(038)008【总页数】7页(P997-1003)【关键词】恶性黑色素;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联合治疗【作者】齐忠慧;斯璐【作者单位】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肾癌黑色素瘤内科、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42;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暨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肾癌黑色素瘤内科、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转化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9.1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恶性程度极高,全球每年新发病例约20万例,我国每年新发病例达2万例[1]。

早期黑色素瘤患者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较高,晚期黑色素瘤患者术后5年OS为24%~29%,ⅢC、Ⅳ期患者5年OS仅10%~19%。

传统化疗单药总体反应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均小于20%,BRAF抑制剂的ORR虽达50%,但存在爆发性耐药问题。

白细胞介素2、肿瘤疫苗、过继T细胞疗法因为不良反应重或疗效欠佳未得以推广[2-3]。

相比之下,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首的免疫治疗可显著延长患者OS,降低死亡及复发风险,改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

原发性肾上腺黑色素瘤一例报告并文献汇总

原发性肾上腺黑色素瘤一例报告并文献汇总

原发性肾上腺黑色素瘤一例报告并文献汇总
刘俊峰;张磊;李杜娟;丁德刚;刘洁
【期刊名称】《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22(41)6
【摘要】目的:报道1例原发性肾上腺黑色素瘤(PAM)病例,回顾国内外该病有关文献并总结该病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方法:分别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PubMed中,以“肾上腺黑色素瘤”“adrenal melanoma”“primary melanoma”为关键词,检索并纳入建库以来至2022年2月发表的文献16篇,包括本报道的1例患者共纳入PAM患者17例,总结分析该病的临床特征。


果:PAM在临床上极为罕见,其症状与影像表现无特异性,临床容易误诊,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是该病诊断的金标准。

结论:PAM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

术中行局部广泛切除,术后给予化疗及免疫治疗,同时对转移灶进行切除可能是一种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的治疗方法。

【总页数】6页(P850-855)
【作者】刘俊峰;张磊;李杜娟;丁德刚;刘洁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大学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大学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6.6
【相关文献】
1.原发性直肠恶性黑色素瘤伴肝转移一例并文献复习
2.原发性卵巢恶性黑色素瘤合并成熟性畸胎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3.原发性眼眶恶性黑色素瘤——一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4.原发性恶性食管黑色素瘤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5.原发性泪小管泪总管交界处黏膜恶性黑色素瘤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晚期黑色素瘤真的不用化疗了吗

晚期黑色素瘤真的不用化疗了吗

黑色素瘤是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而且恶性的程度还比较高。

当黑色素瘤到了晚期时,往往意味着病情加重,化疗是治疗黑色素瘤常用的方法,不过有很多患者认为化疗副作用太大,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尤其是晚期患者很多都不能承受,并不用化疗,那晚期黑色素瘤真的不用化疗了吗?当黑色素瘤到了晚期时,病情发展速度较快,容易出现其他脏器组织的扩散转移,局部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而化疗是一种全身性治疗手段,可以作用于全身的癌细胞,既能抑制原发病灶,也能杀死远处转移的肿瘤细胞,达到控制病情发展,缓解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但化疗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在杀死癌细胞时也会损伤正常细胞,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降低患者生存质量,甚至影响到患者的生存时间。

目前临床上有不少晚期患者通过化疗获益,但也有患者因过度的化疗而加重了病情,甚至加速了死亡,但这并不意味晚期患者就不用化疗了,如果患者身体状况、营养状况以及骨髓储备情况较好,对化疗敏感,还是应争取化疗的机会,但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适的化疗方案,并严格控制剂量和次数。

另外对于化疗的副作用,虽然无法避免,但却可以通过其他方法缓解,有不少患者会联合中医药的治疗。

在化疗前用药,有助于调节机体,为治疗做准备;在化疗期间用药,有助于减轻和改善化疗的副作用,增敏增效,使治疗顺利完成;在治疗结束后坚持用药,还有助于修复因化疗受损的机体,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细胞,巩固化疗的疗效,预防复发转移,进一步延长患者生命。

对于不能或者不愿化疗的患者,也不要轻易放弃,可以采用中医保守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程度上控制病情发展,抑制扩散转移,还能帮助患者调理机体,补充元气,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中医治疗全部使用中草药,副作用小,对患者的伤害小,适用于各个阶段的患者,应及时配合治疗,作为希福抗癌团队首席专家、百年袁氏中医世家传人、《袁氏医方》继承人、三联平衡理论创始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学会全国委员,袁希福在传统中医理论及袁氏“阴阳平衡疗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30余年临床抗癌实践经验,摸索出了专业治疗各种恶性肿瘤的辨证论治新体系-三联平衡理论。

2010年黑色素瘤(GMTF)临床进展

2010年黑色素瘤(GMTF)临床进展

责编:龙华电话:(010)64036988-329E-mail :longh@ 版式:罗建国美编:冷姗思黑色素瘤临床治疗进展——2010GMTF 中国黑色素瘤论坛北京站报道肿瘤B 92010年9月23日星期四郭军教授作为CSCO 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介绍了亚洲黑色素瘤流行病学特点、转移性黑色素瘤治疗进展和我国治疗经验及成果。

郭军教授指出,亚洲人黑色素瘤发病特点与欧美白种人存在明显差异。

首先,病理类型不同,亚洲人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发病率高达70%,而在白种人中仅占5%左右;其次,亚洲人原发黑色素瘤病灶的厚度明显厚且多伴有溃疡;再次,前者的基因变异主要集中于CKIT 和BRAF ,而后者更多表现为BRAF 突变。

对于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治疗,化疗仍以达卡巴嗪和替莫唑胺为主,虽有效率只有8%~15%,但仍是金标准。

生物化疗虽能提高反应率,却不能改善生存,借用Eggermont 教授的话说已是“远去的记忆”。

多药联合(如Dartmouth 或CVD 方案)被证实增毒不增效。

目前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药物是今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 )年会上报道的新药Ipilimumab 。

它通过阻断Treg 细胞膜表面的CT⁃LA-4,调动T 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达到杀伤肿瘤目的,被定义为靶向免疫治疗,是近10余年来被证明能延长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生存的首个药物。

在个体化靶向治疗中,针对BRAF 和CKIT 的靶向药物已在黑色素瘤治疗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

如针对黑色素瘤BRAF (V600E )突变的药物能达到约70%的有效率。

另外,我国首次在ASCO 年会报道伊马替尼(格列卫)治疗CKIT 变异的多次治疗失败晚期黑色素瘤,能达到60%的疾病控制率。

这也引起国际黑色素瘤学术界的关注。

对于晚期黑色素瘤,先进行基因筛查,再选择治疗可能更有利于患者获益。

黑色素瘤治疗正呈现出如孙燕院士所说“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趋势。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斯璐根据郭军教授报告整理)2010年9月12-14日,国际黑色素瘤专家委员会(GMTF )中国黑色素瘤论坛在上海、北京、广州三地举行。

中国黑色素瘤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

中国黑色素瘤规范诊疗质量控制指

02
诊疗质量控制指标概述
Chapter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诊疗质量控制指标是对医疗机构诊疗质量进行科学 、客观、量化评价的重要依据,反映了医疗机构在 诊疗过程中的结构、过程、结果等各个方面的质量 特征。
分类
根据指标的性质和作用,诊疗质量控制指标可分为 结构指标、过程指标和结果指标三类。其中,结构 指标主要反映医疗机构的资源配置和规模情况;过 程指标主要反映医疗机构的诊疗过程和服务质量; 结果指标主要反映医疗机构的诊疗效果和患者满意 度。
Chapter
手术根治性切除率
手术根治性切除率定义
手术根治性切除率是指黑色素瘤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肿瘤被 完全切除的比例。
手术根治性切除率意义
手术根治性切除率是评估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高切除率意味 着更高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手术根治性切除率提高方法
提高手术技巧、加强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等。
放化疗规范实施率
者预后。
06
黑色素瘤诊疗质量持续改进策 略
Chapter
完善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
制定并更新黑色素瘤诊疗 指南
基于最新临床证据和国际标准,定期更新黑 色素瘤诊疗指南,为医生提供科学、实用的 参考。
规范诊疗操作
明确黑色素瘤的诊断、治疗、随访等操作规 范,减少诊疗过程中的差异性和错误。
加强多学科协作与团队建设
影像学诊断规范性
包括影像学检查的申请、检查、报告等环节的规范性。
临床分期评估准确性
临床分期与病理分期符合率
反映临床医生对黑色素瘤的分期准确程度,是评价临床医生 诊断和治疗水平的重要指标。
临床分期评估规范性
包括临床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全面评估、分期标准的掌握和分 期评估记录的规范性。

出国看病:黑色素瘤治愈率93%,美国是如何做到的?

出国看病:黑色素瘤治愈率93%,美国是如何做到的?

出国看病:黑色素瘤治愈率93%,美国是如何做到的?许多人对黑色素瘤的认识是通过电影《非诚勿扰2》,患者在绝望之下选择了投海自尽。

中美跨境医疗领航者汉鼎好医友介绍,黑色素瘤进展快、预后差,死亡率很高,是我国最难治、发病率增长最快的癌症之一,不少患者在无奈之下选择了出国看病。

黑色素瘤治疗,中美差距在哪?据美国癌症学会2016年统计,全美黑色素瘤整体五年生存率高达93%;而我国这一数字仅41.6%,不到美国的一半。

因此,许多国内患者用脚投票,踏上出国看病之路。

一方面,西方人黑色素瘤多分布在皮肤浅表,而在中国,约50%的黑色素瘤分布于四肢末端的皮肤,还有约22.6%分布在直肠、肛门、外阴、眼、口和鼻咽等处的黏膜型黑色素瘤。

因此很难发现,早期症状不明显,给早期诊断带来极大难度。

另一方面,此前治疗黑色素瘤的化疗药物疗效并不如人意。

靶向药物维莫非尼(PLX4032)的出现为情况带来了转机,但该药去年才在国内上市。

近年来,随着免疫治疗的崛起,黑色素瘤患者成为最早从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溶瘤病毒药物中获益者。

目前,美国在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方面处于领先水平。

而PD-1药物帕博利珠单抗(Keytruda)8月才在国内获批,目前尚未正式开售。

因此,吸引了大批患者出国看病。

此外,美国精准治疗理念成熟,黑色素瘤诊疗规范化、个性化程度更高,多学科协作(MDT)制度十分普及。

每个案例都须由肿瘤委员会(Tumor Board)综合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许多出国看病患者,正是看中了这一点。

(汉鼎好医友中美远程会诊现场)然而,出国看病有很高的经济、精力、时间成本,大多数患者其实并不符合条件。

通过汉鼎好医友,国内黑色素瘤患者无需出国看病,也可享美国专家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并在当地医院落地治疗。

作为上市公司汉鼎宇佑(300300SZ)控股跨境医疗平台,汉鼎好医友拥有美国本土医疗营业执照,签约管理上万名美国医生,并与美国各大医院保持良好合作;在国内,已与200多家三甲医院共建“好医友国际医疗中心”。

肿瘤免疫治疗的现状与前景

肿瘤免疫治疗的现状与前景

肿瘤免疫治疗的现状与前景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免疫细胞治疗成为肿瘤治疗中的新希望。

在这个技术兴起的背景下,肿瘤免疫治疗在近几年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探讨。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深入分析肿瘤免疫治疗的现状与前景。

一、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肿瘤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激活免疫系统,让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攻击肿瘤细胞。

在这一过程中,人体免疫细胞的作用将变得非常重要。

一般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本身就拥有抑制肿瘤生长的能力。

但是,由于肿瘤细胞的高度可变性,它们可以通过不断变异和适应环境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从而在身体内存活下来。

免疫细胞治疗就是针对这个问题提出来的解决方案。

二、肿瘤免疫治疗的进展肿瘤免疫治疗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我们已经看到了许多针对特定癌症的成功案例。

这表明免疫细胞治疗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领域。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最为代表性的三种肿瘤免疫治疗方法——细胞治疗、免疫检查点治疗和疫苗治疗。

1.细胞治疗细胞治疗是指利用自体或异体免疫细胞来治疗肿瘤的一种方法。

例如,一项在中国进行的研究表明,采用自体T细胞免疫治疗的鼻咽癌患者在3年内的生存率可达到80%以上。

另一项研究则表明,通过采用CAR-T免疫治疗,可以成功治愈一些难以治疗的恶性肿瘤,如淋巴瘤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2.免疫检查点治疗免疫检查点治疗是利用特定免疫细胞受体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增强肿瘤免疫细胞的攻击力。

例如,通过使用适当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以激发出人体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攻击力。

这种治疗方法已被证明对晚期恶性皮肤黑色素瘤和其他癌症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3.疫苗治疗疫苗治疗是指利用特定疫苗来对抗肿瘤细胞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利用疫苗来激发人体免疫细胞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增强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的防御能力。

例如,近年来针对肝癌的疫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这种疫苗可以大大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

三、肿瘤免疫治疗的前景肿瘤免疫治疗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领域。

2020年黑色素瘤治疗进展盘点(全文)

2020年黑色素瘤治疗进展盘点(全文)

2020年黑色素瘤治疗进展盘点(全文)近年来,黑色素瘤在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方面数次取得突破性进展,诊疗模式日新月异。

2020年黑色素瘤领域的热点主要集中在BRAF 突变患者靶向或免疫治疗选择以及免疫治疗进展后策略两方面。

本文对2020年黑色素瘤治疗的重要研究进行回顾和解读。

01新辅助治疗进展OpACIN-neo研究结果发现,Nivo 3+Ipi 1新辅助治疗后的pRR 高达77%,值得注意的是,pRR患者复发率仅2%(1/64),但pNR 患者复发率高达62%(13/21),提示不同病理缓解率患者其生物学行为也不同,治疗不应一概而论[1]。

因此,PRADO研究提出根据淋巴结切除的病理缓解率指导后续治疗的理念,对于pCR患者建议观察,pPR患者建议行淋巴结清扫,pNR患者建议淋巴结清扫后接受辅助治疗。

今年ASCO年会首次公布了该研究的初步结果:Nivo 3+Ipi 1新辅助治疗后的pRR为71%,pCR为50%,其中pCR患者AE发生率低于其他患者,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RFS数据等有望在明年公布[2]。

目前新辅助治疗后手术模式、辅助治疗时间、影像学评价和病理学评价结果不一致、新辅助治疗失败后的治疗选择都在摸索阶段,期待更多的研究数据为我们指引方向,使新辅助治疗可以更加个体化。

02辅助治疗进展目前皮肤黑色素瘤标准辅助治疗方案包括PD-1单抗和BRAFi+MEKi,并已明确写入国内外指南。

既往研究数据表明,PD-1单抗可降低35%-43%复发风险,靶向治疗为53%,两者均有RFS获益,但辅助治疗的RFS获益能否转化为OS获益、不同分期获益是否有差异、BRAF突变患者辅助优选靶向还是免疫治疗等仍没有定论[3]。

今年相关研究进一步更新了生存及分层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上述问题。

1、PD-1单抗辅助3年/4年生存数据更新2020年ASCO和ESMO年会上分别更新了KN-054(3年)和CM-238(4年)研究的生存随访数据[4-6],进一步验证了Pembro/Nivo 用于高危复发黑色素瘤辅助治疗的疗效优于安慰剂/Ipi(表1)。

儿童黑色素瘤的病理分析:附4例报告

儿童黑色素瘤的病理分析:附4例报告

儿童黑色素瘤的病理分析:附4例报告马阳阳;许建芳;陈莲;薛萍【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儿童黑色素瘤的病理切片行苏木精-伊红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于镜下观察,结合文献复习,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4例黑色素瘤的病理形态有明显多形性及多样性,镜下可见瘤细胞呈上皮样或梭形,部分瘤细胞胞浆内可见黑色素颗粒.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S-100蛋白、HMB45和A103均为阳性,核增殖指数Ki-67为15%~40%.结论:儿童黑色素瘤极为罕见,容易误诊和漏诊,应与Spitz痣、蓝痣和先天性黑色素细胞痣中的增生性结节等鉴别.【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年(卷),期】2014(021)002【总页数】4页(P192-195)【关键词】黑色素瘤;儿童;临床病理【作者】马阳阳;许建芳;陈莲;薛萍【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病理科,上海20110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上海 200032;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病理科,上海201102;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病理科,上海2011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5儿童黑色素瘤罕见,其临床特点和病理学形态与成人黑色素瘤不同。

近年来,随着环境中紫外线暴露的增加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儿童黑色素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现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回顾分析,以加深临床对儿童黑色素瘤的认识,提高其诊治水平及改善患者的预后。

1 资料与方法1997—2013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共诊治4例儿童黑色素瘤患者。

黑色素瘤标本经10%甲醛固定后常规取材,石蜡包埋切片,然后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EnVision法,所用抗体均为丹麦Dako公司产品;根据说明书进行抗原修复,用二氨基联苯胺(3,3′-diamino benzidine,DAB)显色。

2 结果2.1 临床资料例1,女性,5 d,因出生后发现全身皮肤大面积多发黑色素斑就诊。

在“致命的黑痣”上盛放花朵

在“致命的黑痣”上盛放花朵

不可小视,而且由于医生及患者对其严重性认识不足,多数患者就诊时已经是晚期了,恶化程度很高,堪称“癌王”。

怎么能让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命得以延长,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郭教授介绍,目前恶性黑色素瘤是全球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每年有十余万新诊断病例。

国内恶性黑色素瘤发病率也明显增高,其发病人群在逐年增多,越来越多的医生会接触到黑色素瘤患者,但目前国内对于该病的认识与了解仍比较欠缺,治疗存在不规范,诊治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国际黑色素瘤治疗近年来取得了许多惊人突破,应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且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容易出现远处转移,而既往国内黑色素瘤治疗不规范,疗效欠理想,因此为改变这些情况,郭教授及其团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坚定黑色素瘤研究虽说郭教授如今可以获得这么多的荣耀与掌声,但是他说,六年前的一个场景让他至今难忘:6年前,在芝加哥的美国肿瘤年会上,一位外国朋友半开玩笑地对郭教授说:“你们中国人对ASCO是零贡献!”郭教授被这句半玩笑话刺激得坐在会场外哭了。

他当时心里暗自下定决心,“我不信我们不行,我们要做出点中国人的贡献,让他们瞧瞧!”六年来正是因为郭教授和他的团队,执著探索,在黑色素瘤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实际上那个时期,郭教授才建立科室,成立全国首家肾癌黑色素瘤专业病区。

2003年,一心致力于肾癌黑色素瘤临床治疗与研究的郭教授来到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倡导“院有品牌、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肿瘤医院,为郭教授的研究提供了支持。

2003年10月,郭教授等在当时的淋巴肿瘤科朱军教授研究的基础上,开始了对肾癌恶性黑色素瘤的热疗联合树突状细胞(DC)治疗。

2004年2月,医院开始筹建生物治疗病房。

2004年8月,在医院支持下成立了生物治疗专业组,有病床10~14张,郭教授带领盛锡楠医师等开展临床医疗工作,他们开展大剂量白介素-2、生物化疗以及树突状细胞免疫治疗等各项治疗,当年收治肾癌及黑色素瘤患者百余例,专业特色初步显现。

葡萄膜黑色素瘤的药物治疗研究现状

葡萄膜黑色素瘤的药物治疗研究现状

葡萄膜黑色素瘤的药物治疗研究现状郑磊;温佳敏;张国明【期刊名称】《眼科新进展》【年(卷),期】2018(038)002【摘要】葡萄膜黑色素瘤(uveal melanoma,UM)是成人眼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虽然近30a来涌现出许多局部治疗方法,但患者的生存率一直无明显改善,主要原因是缺乏UM的治疗药物,尤其是抑制转移的药物.国外学者针对UM的药物治疗已经开展了大量的临床试验,我国目前仍然采用传统的眼球摘除术治疗UM,缺乏相应的临床药物研究.本文对国内外开展的UM临床药物试验展开综述,以期为眼科医师或肿瘤科医师提供治疗UM的新思路.%Uveal melanoma (UM) is the most common primary intraocular malignancy in adults.Despite the availability of local treatment modalities,the survival rates of patients with UM have not improved in 30 years.And the main reason is lack of therapeutic drugs for UM,especially agents that inhibit tumor metastasis.Foreign researchers have carried out extensive clinical trials on the agents,but traditional ocular enucleation has been performed for the treatment of UM without any clinical drug tests in China.This paper will give a review on these clinical trials abroad,hoping to provide insight in the treatment of UM for domestic ophthalmologists and oncologist.【总页数】5页(P188-192)【作者】郑磊;温佳敏;张国明【作者单位】518040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眼科医院,深圳眼科学重点实验室,深圳大学眼视光学院;510060广东省广州市,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518040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市眼科医院,深圳眼科学重点实验室,深圳大学眼视光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3【相关文献】1.突发性聋的分型及药物治疗研究现状 [J], 文艺;吕萍;石敏;胡一勇;张雪迎;冯勃2.基于进食策略的帕金森病非药物治疗的研究现状 [J], 李琴;万雪莉;宋彩萍;江玲;马蓉;宋晶3.药物治疗幽门螺旋杆菌及其多药耐药性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J], 薛宇;朱艳丽;张晨晨;高家福;谭雨薇4.慢性失眠临床诊断与药物治疗研究现状 [J], 李雁鹏;赵正卿;王雯雯;庄建华;赵忠新5.基于交感神经系统的高血压非药物治疗研究现状和进展 [J], 叶鹏;谭兴;冷岳奇;王杨凯;王伟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皮肤和肢端恶性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疗规范中国专家共识1.0(2020完整版)

皮肤和肢端恶性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疗规范中国专家共识1.0(2020完整版)

皮肤和肢端恶性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疗规范中国专家共识1.0(2020完整版)黑色素瘤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尽管我国黑色素瘤的发病率较欧美国家低,但近年来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加之我国人口基数大,因此我国黑色素瘤患者的数量庞大。

与国外皮肤型为主的特点不同,我国色素瘤以肢端型为主,皮肤型也并不少见。

外科手术切除仍是皮肤和肢端黑色素瘤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也是黑色素瘤综合治疗的基石,及时、规范的早期干预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但许多临床医师对黑色素瘤认识不足,或知识更新不及时,导致临床上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的现象经常发生。

国外针对皮肤型恶性黑色素瘤已有相应的治疗指南,但我国的黑色素瘤患者亚型不同、分期偏晚,完全参照国外的指南可能不能获得最佳的疗效。

另外,随着近年来黑色素瘤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飞速发展,外科治疗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国内的学者也在逐渐探索如何在不影响肿瘤控制的前提下更好地保留患者的肢体及功能。

为了推动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疗规范,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软组织肿瘤及恶性黑色素瘤学组组织国内专家,根据我国国情,并对国内外黑色素瘤诊疗指南和相关研究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讨论和总结,制订本专家共识。

一、皮肤和肢端黑色素瘤治疗总则外科手术治疗是迄今皮肤和肢端黑色素瘤唯一的根治手段。

皮肤和肢端黑色素瘤的外科治疗主要包括原发灶的活检、原发灶或瘤床的扩大切除、区域淋巴结的评估和清扫、局部复发和转移灶的切除及部分可切除远处转移病灶的切除等5部分内容。

皮肤和肢端黑色素瘤外科治疗的总原则如下。

1.治疗前须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临床评估,包括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等,根据患者的临床分期,制订合理的外科及综合治疗方案。

2.外科治疗的目的在于彻底清除患者现有的肿瘤病灶,或姑息性地切除破溃感染、出血或疼痛等病灶,以期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或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对于预防性的切除、清扫和灌注等创伤性操作,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3.外科治疗的另一目的是获得足够的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的评估,确认患者的最终分期,并了解其基因突变状况,以作为后续辅助治疗和预后评估的依据。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治进展

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治进展
差 的恶性肿瘤 。A R MM 发 病率 低 , 缺 乏特 异 性 临床 表 现 , 容 易 误诊 。单 纯 常规病 理 学 检查 不 易诊 断
A R MM, 免疫组 化联合 S - 1 0 0蛋 白 、 HM t M5 、 V i m e n t i n的检测 有助 于诊断 。 目前 , 胃肠道 肿瘤 的治疗 多采
0. 9 0 E

原 发性 恶性 黑 色素瘤 发病 部位 广 泛 , 约 占所
到 目前 为止 , 已经发 现 肛管直 肠恶 性黑 色素 瘤
” + “— ・ ”+ . . + ・ ・ + ”— ■一・
O s t e n f e l d MS , H4  ̄ y e r . H a n s e n M, B a s t h o l m L, e t a 1 . An t i — c a n c e r
【 关键词 】 恶性 黑色素瘤 ; 肛管直肠肿瘤 ; 诊 断 ; 治疗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4—4 1 3 6 . 2 0 1 3 . 0 5 . 0 1 4
文章编号 : 1 6 7 4— 4 1 3 6 ( 2 0 1 3 ) 0 5— 0 3 1 5— 0 4
a g e n t s i r a me s i ne i s a l y s o s o mo t r o p i c d e t e r g e n t t h a t i n du c e s c y t o -
2 0 0 5 , 2 8 0 ( 2 1 ) : 2 0 7 2 2 - 2 0 7 2 9 .
[ 1 7 ]
T r i n c h e r i NF,F o l l o C,Ni c o t r a G,e t a 1 .Re s v e r a t r o l — i n d u c e d a p - o p t o s i s d e p e n d s o n t h e l i pi d k i na s e a c t i v i t y o f Vp s 3 4 a n d o n t h 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色素瘤治疗国内外进展
苏大附三院肿瘤科 王玮
晚期黑色素瘤恶性程度极高,对化 放疗极不敏感。化疗药物的金标准
达卡巴嗪单药的有效率为 7.5%~12.2%,无进展生存(PFS)
不到2个月。
《美国临床肿瘤学杂志》发表的一 项荟萃分析涵盖了近30年来涉及
2100例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70余项 新药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生存均未 超越达卡巴嗪,平均总生存(OS)
我国黑色素瘤以肢端和黏膜亚型为主,分别占
41.8%和22.6%;高加索人(白种人)这两种类型 约占5%,在高加索人群中发病最高的表浅扩散型 (约80%)在我国患者中仅占6.3%。另外,我国
黑色素瘤还有如下特点:原发灶厚度厚,多数合
并溃疡且分期较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黑色素 瘤原发病灶厚,超过4mm的占40.6%,而高加索人 仅占8%;原发灶溃疡率高达65.5%,半数患者分
trametinib和dabrafenib有望与vemurafenib比
肩,后者是目前唯一被批准专门用于治疗
BRAF突变黑色素瘤的靶向药物。
纽约大学Langone医学中心的Sylvia Adams 博士评论指出,以MEK通路为靶点的治疗 (trametinib)对转移性黑色素瘤的效果非常好,
不仅可使肿瘤缩小且可延长生存期。以
疫抑制去除,从而调动特异性抗肿瘤免疫
反应。
2011年6月30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同 时报道了治疗晚期黑色素瘤的靶向免疫治 疗药物Ipilimumab与达卡巴嗪单药化疗比较 的研究(N Engl J Med. 2011,364:2517)。
该项随机双盲Ⅲ期临床研究共入组502例黑色素瘤 患者,结果显示Ipilimumab联合达卡巴嗪作为一线 治疗较达卡巴嗪单药组延长患者的OS近2倍。该
BRAF为靶点的治疗(dabrafenib)对突变黑色
素瘤的效果也非常好,可使约半数患者的
肿瘤缩小,与vemurafenib的疗效相当,并 且dabrafenib引起的皮肤不良反应程度较轻。 另外,BRAF抑制剂和MEK抑制剂合用的研 究结果令人期待。
国内黑色素瘤研究成果
亚洲黄种人黑色素瘤的流行病学特 点
研究第一次证明了某些治疗有可能取代过去长达 30余年的标准一线治疗——达卡巴嗪,Ipilimumab
可能很快被接受为晚期黑色素瘤一线治疗的新标 准治疗方案。虽然没有Vemurafenib那么高的反应
率,但考虑到这项试验入组的黑色素瘤患者是未
进行基因选择的群体,这就为那些没有特殊基因
突变的患者提供了另一种有可能延长生命的新方 法,且更加实用。
期已达Ⅲ期或Ⅳ期。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溃疡、
分期和手术方式是我国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不良 因素。
国内研究小组对502例黑色素瘤患者进行了大规模 的黑色素瘤相关基因检测,首次发现17.1%的黑色 素瘤患者存在C-KIT基因突变,C-KIT基因扩增与 CD117表达相关,C-KIT突变型患者的OS明显差 于C-KIT野生型患者(32个月 vs. 55个月, P<0.001),结果提示C-KIT 基因是中国黑色素瘤 患者重要的癌基因。在中国发病率较高的肢端及 黏膜黑色素瘤患者中,C-KIT基因变异率明显较 高,其中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的C-KIT突变率分 别为19.2%和19.8%,而高加索人的表浅扩散型黑 色素瘤的C-KIT突变率只有1.5%(Clin Cancer Res. 2011,17:1684)。
为6.2个月。
近10余年来,美国FDA未批准任何 一种新药用于晚期黑色素瘤。2011 年黑色素瘤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 (ASCO)评出的2011 年临床肿瘤5项重大进展中,黑色素瘤的治 疗进展占据了第1位和第4位:一项是专门 针对黑色素瘤BRAFV600E突变的抑制剂 Vemurafenib——较达卡巴嗪标准化疗的有 效率提高了近10倍;一项是靶向免疫治疗 的药物Ipilimumab——近30年来首个被证明 能延长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生存的药物。
效性,有效率为60%~医学杂志》发 表了Vemurafenib与达卡巴嗪单药对照在晚 期黑色素瘤BRAFV600E突变患者中疗效的 多中心Ⅲ期随机对照研究结果(N Engl J Med.2011,364:2507)。
研究纳入675例黑色素瘤患者,结果显示 Vemurafenib组的有效率达到48.4%,而达卡 巴嗪单药组的有效率只有5.5%,所有的亚 组分析均证实Vemurafenib明显提高了患者 的无复发生存和OS。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2012年会公布的 两项III期临床研究显示,与化疗相比, trametinib和dabrafenib这两种通过干扰 BRAF通路信号发挥作用的新型口服靶向药 物,分别使携带BRAF突变的晚期黑色素瘤 患者的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55%和70%。此
外,这些药物的安全性也较好。因此,
靶向免疫治疗药物Ipilimumab:近 30年首个被证实可显著延长患者总
生存
Ipilimumab是一种抗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相关抗原4(CTLA4)单克隆抗体,CTLA4 是一种在T细胞膜表面表达的抑制性受体。 正常情况下,T细胞的激活依赖于第一信号 (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和第二信号(B7 介导的活化信号)双活化。而CTLA4与B7 结合将产生抑制性信号而抑制T细胞的活化。 Ipilimumab能阻断CTLA4与B7的结合,使免
相比而言,靶向免疫治疗药物Ipilimumab的 研究结果虽证明Ipilimumab可明显延长晚期 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但并没有明显提高 肿瘤的反应率,而Vemurafenib相比达卡巴 嗪,48.4% 与 5.5%的有效率差异,实在是 令人振奋和激动。对于那些有明显症状和 较大肿瘤负荷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来说, 迅速使肿瘤缩小并改善生活质量成为了可 能。
另外,我国学者针对黑色素瘤KIT基因突变 的抑制剂伊马替尼的两项临床研究结果也 发表在《美国临床肿瘤学杂志》,结果显 示伊马替尼在C-KIT突变的晚期黑色素瘤患 者中发挥了积极的抗肿瘤作用。
国外黑色素瘤研究成果
BRAFV600E突变抑制剂 Vemurafenib: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
在欧美白种人中BRAFV600E突变的 黑色素瘤约占50%,Vemurafenib的 Ⅰ期和Ⅱ期临床试验已证实了其对 BRAFV600E突变黑色素瘤患者的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