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 2.7 探索勾股定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探索勾股定理(2) 教案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B ’ A B
C A ’ C ’ D
B
A
C
2.如果△ABC 满足AC 2+BC 2=AB 2,那么
这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活动2] 理论释意
已知:如图在△ABC 中,AC=a ,BC=b ,AB=c ,
a 2+
b 2=
c 2.
求证:△ABC 是直角三角形.
[活动3] 例1、根据下列条件,分别判断以a ,b ,c 为边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1)a =7,b =24,c =25
(2)a = ,b =1,c =
牛刀小试 :1、根据下列条件,判断下面以a 、b 、c 为边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1) a =20,b=21,c=2 (2) a =5,b=7,c=8 (3)
2、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 =3,BC=4,CD=12,AD=13,∠B=90°,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
学生结合活动1的体验,
独立思考问题1,在此基础上,
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说出问
题2的证明思路.
教师提出问题,并适时诱导,指导.
学生完成活动2的证
明.之后,归纳得出勾股定理
的逆定理.在此基础上,类比定理与逆定理的关系. 在活动2中教师应重点
关注: (1)学生能否联想到
了全等,进而设法构造全等三
角形,这一问题获解的关键; (2)学生在活动2中,所表
现出来的构造直角三角形的
意识;
(3)数形结合的意识和由特
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说出例1(1)的判
断思路,部分学生演板问题2,剩下的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完成.
教师板书例1的详细解答过程,并纠正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最后向学生介绍勾股数的概念.
在活动3、4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的解题过程是否规
范;
(2)是不是用两条较小边长的平方和与较大边长的平方进行比较;
“命题+证明=定理”的推理模式为定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探究过程,把“构造直角三角形”这一方法的获取过程交给学生,让他们在不断的尝试、探究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参与发现的愉悦,有效地突破本节的难点.
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运用,理解勾股数的概念,突出本节的教学重点.
2c b a ===,3,732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安排在勾股定理之后,主要内容包括,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其应用、互逆命题(定理)及勾股数的概念,其中前者是重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是难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既是对直角三角形的再认识,也是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确定直角)的一种重要方法,除此以外,它还是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很好素材.作为一种数学模型,它在日常生活中(比如,测量等)也有着极其广阔的应用.考虑到勾股定理逆定理与勾股定理的互逆关系,在教学中,我们首先从勾股定理的反面出发,给出三组数据,让学生通过摆、画三角形的实践,并结合观察、归纳、猜想等一系列探究性活动,得出勾股定理的逆命题.如何突破“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这一教学难点呢?我们又设计了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归纳过程,来凸现“构造直角三角形”这一问题转化的关键.对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应用的教学,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两道例题,着眼于“双基”和“应用”这两个层面,来突出本节的教学重点.
本节课立足于创新和学生可持续发展,把教学内容分解为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把知识的发现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及应用数学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