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 血涂片形态检查
血涂片实验报告

血涂片实验报告血涂片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主要用于观察血细胞形态和数量,有助于对某些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制作和观察血涂片,了解不同类型的血细胞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用无菌酒精消毒试管架、盖玻片、玻璃片、刮刀等实验器材。
2.做涂片:取血1mL,倒入干净的试管中。
取盖玻片的四角,使其与玻片成45度角,将试管口插在盖玻片下方,使血液滴流到玻璃片上。
待其干燥2-3分钟。
3.染色:将涂片浸泡在甲醛、甲酸、甲苯中,不要过久,以免过度染色。
将玻片从甲苯中取出,用无水酒精漂洗掉多余的染料,让其干燥。
4.观察:将玻片放到显微镜下,依次观察血涂片。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不同类型的血细胞,我们可以了解它们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红细胞:红细胞呈圆盘状,中央凹陷。
其含有的血红蛋白对氧气的运输有重要作用。
如果红细胞数量过低,则可能出现贫血症状。
白细胞:白细胞有五种类型,分别是嗜中性、淋巴、单核、嗜酸性和嗜碱性。
它们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疾病类型。
例如,白细胞数量过多常见于细菌感染,而白细胞数量过少则可能意味着免疫系统的不良状态。
血小板:血小板数量过低可能导致出血症状。
而血小板过多也会导致凝血过多。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了血涂片制作和观察的方法,以及不同类型的血细胞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通过对血涂片的观察和分析,有助于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当然,我们需要在合乎规律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预防工作,以避免不必要的疾病发生。
观察血涂片的实验报告

观察血涂片的实验报告观察血涂片的实验报告血涂片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观察和分析血液中的细胞和其他成分。
通过观察血涂片,我们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诊断疾病,并提供治疗方案。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血涂片来学习和理解这一重要的诊断工具。
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血涂片- 显微镜- 染色剂(如吉姆萨染色液)2. 实验方法:- 准备血涂片:将一滴新鲜的血液滴在玻片上,用另一片玻片将其涂抹成薄膜。
- 固定血涂片:将血涂片在室温下晾干或用热风吹干。
- 染色:将染色剂滴在血涂片上,静置片刻。
- 洗涤:用清水轻轻冲洗血涂片,使多余的染色剂洗去。
- 干燥:将血涂片晾干或用热风吹干。
- 观察:将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调整放大倍数,观察细胞和其他成分的形态和数量。
实验结果和讨论:观察血涂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细胞和其他成分。
其中,最常见的细胞是红细胞和白细胞。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
它们呈现出典型的圆形,中间凹陷,像一个小盘子。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携带氧气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以满足其代谢需求。
正常的红细胞应该呈现出均匀的大小和形状,没有明显的变形或异常。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主要负责抵抗感染和疾病。
在血涂片中,白细胞通常比红细胞少得多。
它们的形状和大小各异,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
观察白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可以提供有关免疫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
除了红细胞和白细胞,血涂片中还可以观察到血小板和其他细胞成分。
血小板是一种负责血液凝固的细胞片段,它们的数量和形态可以反映出凝血功能的正常与否。
其他细胞成分包括巨噬细胞、红细胞生成细胞等,它们在特定的生理或病理状态下可能会出现异常。
观察血涂片还可以检测到一些疾病和异常情况。
例如,贫血患者的血涂片通常显示红细胞数量减少、形态异常或色素沉着增加。
白血病患者的血涂片可能显示异常的白细胞增多或异常细胞的存在。
通过对血涂片的观察,医生可以初步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血涂片实验报告分析

血涂片实验报告分析血涂片实验是研究血液细胞形态、数量、结构及功能等方面的一种基础实验,也是临床常规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掌握血涂片制备的方法,了解血液细胞的形态及数量,并应用显微镜观察分析不同类型的血细胞。
实验步骤:1. 安装血片及纤维滴管;2. 滴取血液,在玻片上制备血涂片;3. 涂片干燥并固定;4. 染色处理;5. 观察血细胞形态、数量及特征。
实验结果:通过显微镜观察,并根据染色结果分析各类型血细胞的形态特征,得出相应的数量比例。
下表为我们整理的实验结果。
血细胞类型 | 形态特征 | 数量比例-- | -- | --红细胞 | 圆形、扁平,无核| 4.5 × 10^6/mm^3白细胞 | 球形、圆柱形,可见核| 7.4 × 10^3/mm^3中性粒细胞 | 核形多变,可为弓形、豆形等 | 67%淋巴细胞 | 球形,核圆形、半月形等 | 28%单核细胞 | 球形或椭圆形,核半球形或肾形 | 5%血小板 | 小而圆,通常为3微米| 2 × 10^5/mm^3分析与讨论:本次实验结果与正常人的结果相对比,发现符合正常生理状态。
红细胞主要负责输送氧气,而白细胞则参与免疫防御系统。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均为免疫系统的一部分,而淋巴细胞则是T、B淋巴细胞的重要成员。
血小板则参与血液凝固和止血过程。
在制作血涂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一些技巧和细节问题,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例如,在取得适量血液的同时,需要注意滴管的角度和速度,避免对血细胞的损坏和变形。
另外,在干燥和固定过程中,也要避免受到外部污染和畸变,以保证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制备血涂片,观察了不同类型的血细胞的形态特征和数量比例,并得出结论,符合正常生理状态。
这个实验为我们了解血液细胞的基本特征和生理功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和实践平台。
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实验中严格控制技术细节,避免误差和偏差,提高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血涂片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血涂片的制备方法。
2. 了解血液细胞的基本形态和功能。
3.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巧。
二、实验原理血液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细胞。
通过制备血涂片,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液细胞的形态和数量,从而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三、实验器材1. 显微镜:低倍镜、高倍镜、油镜2. 血涂片制备器材:载玻片、盖玻片、吸管、酒精灯、镊子、剪刀、滴管、蒸馏水、生理盐水、染色液(如瑞氏染液)3. 试剂:生理盐水、染色液四、实验步骤1. 准备血涂片(1)用剪刀将载玻片的一端剪成斜面,以便血液滴落。
(2)用吸管吸取少量血液,滴在载玻片的斜面上。
(3)用另一张载玻片的一端轻轻刮过血液,使血液均匀分布在载玻片上。
(4)将盖玻片轻轻覆盖在血液上,避免产生气泡。
2. 固定将制备好的血涂片放入固定液中浸泡5-10分钟,取出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3. 染色将染液滴在血涂片上,染色时间为3-5分钟,然后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4. 观察与记录(1)低倍镜观察:观察血涂片的质量,选择细胞分布均匀、染色良好的区域进行观察。
(2)高倍镜观察:转换高倍镜,观察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布情况。
(3)油镜观察:在选定的区域滴加香柏油,转换油镜,观察白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分布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红细胞:呈两面凹陷的圆饼状,无细胞核,细胞质略呈碱性,经染色后显红色。
2. 白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分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浆细胞等。
其中,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质细腻;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呈球形,核染色质粗大;浆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质丰富,核染色质细腻。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制备了血涂片,并观察了血液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实验结果表明,红细胞呈两面凹陷的圆饼状,无细胞核;白细胞体积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分为多种类型。
通过观察血液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可以初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血涂片的制作及免疫细胞的形态观察

血涂片是临床化验中最常规的技术,也是血液学研究中的最基本技术。 先将瑞特氏染料置研钵体内边研边滴加甲醇,使
先先将将瑞 瑞特特氏氏时染染料料速置置研研度钵钵体体要内内边边一研研边边致滴滴加加,甲甲醇醇否,,使使则血膜成波浪形,厚薄不匀。
血涂片的制作及免疫细胞的形 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①掌握微量采血及血涂片的制作方法 ②学习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免疫细胞
血膜为止,染色1~3min。
二、实验原理
轻轻将载玻片向前推进,即涂成血液薄膜(如图),推进
分别用低倍、高倍和油镜观察血涂片,分辨不同的血
毛,酒精消毒后,刺破动物耳部皮肤,挤去第一滴血不要
①掌握微量采血及血涂片的制作方法
先将瑞特氏染料置研钵体内边研边滴加甲醇,使
轻轻将载玻片向前推进,即涂成血液薄膜(如图),推进
细胞核的形态,就可以将免疫细胞进行分类计数。 ②学习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免疫细胞
时速度要一致,否则血膜成波浪形,厚薄不匀。
30~40O为宜(角度过大血膜较厚,角度小则血膜薄),
毛,酒精消毒后,刺破动物耳部皮肤,挤去第一滴血不要
然后滴加等量的缓冲液(pH6.
然后滴加等量的缓冲液(pH6.
血涂片是临床化验中最常规的技术,也是血液 采血前用70%酒精棉球消毒人的指腹或耳垂,干后用
然后滴加等量的缓冲液(pH6. 30~40O为宜(角度过大血膜较厚,角度小则血膜薄),
试剂:瑞氏(Wright)染液,瑞特氏染料0.
学研究中的最基本技术。将血液样品制成单层细胞 待涂片在空气中完全干燥后,滴加数滴瑞氏染液盖满
三、实验器材
医学交流课件:血涂片的形态学检查

红细胞形态检查
• (四)红细胞中出现异常结构 • 碱性点彩红细胞---常作为名铅中毒的诊断的筛选指标。 • 染色质小体(howelljollys body) ---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
血、溶血性贫积压及脾切除术后。 • 卡波环(cabot ring)---见于巨细胞性贫血和铅中毒患者
历了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个世代的交替。人体四种疟原 虫的生活史基本相同。 • 疟原虫在人体内先后经在肝细胞和红细胞内发育。在肝细 胞内为裂体增殖,称红细胞外期(红外期);在红细胞内 发育包括红细胞内裂体增殖期(红内期)和配子体形成的 有性期开始。
疟原虫检查
• ⑴红细胞外期 • 滋养体 • 裂殖体 • 裂殖子 • 速发型子孢子和迟发型子孢子 • 休眠子
贫血。 • 巨红细胞---直径大于15μm,最常见于缺乏叶酸及难生素
B12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 红细胞大小不均----常见于严重的增生性贫血。
红细胞形态检查
• (二)红细胞形态改变 • 球形红细胞---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
贫血。 • 椭圆形红细胞 • 靶形红细胞---见于各种低色素行贫血 • 镰形红细胞 • 口形红细胞 • 棘细胞 • 裂片细胞 • 红细胞形态不整
。 • 有核红细胞即幼稚红细胞---存在于骨髓中,正常成人外周
血液中不能见到,最常见于急、慢性白血病及红白血病。
白细胞形态检查
• 外周血中正常白细胞形态有多钟,主要有:中性杆状核、 中性分叶核、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等。
白细胞形态检查
• 异常白细胞形态: • (1)中性粒细胞毒性改变 • 严重化脓性感染、各急性和慢性感染、大面积灼伤、恶性
血涂片实验报告

血涂片实验报告血涂片实验报告引言:血涂片实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观察和分析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从而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血涂片的制备和观察,了解血液中各类细胞的形态特征及其数量变化,进一步加深对血液疾病的认识。
实验步骤:1. 血液采集:使用无菌注射器从患者的指尖或静脉采集适量的血液样本,注意避免血液污染和交叉感染。
2. 制备血涂片: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滴在玻片上,利用另一块玻片将血液涂抹成薄膜,然后晾干。
3. 固定染色:将制备好的血涂片浸入甲醇中,固定血细胞的形态,然后再放入染色剂中,如吉姆萨染色液,使细胞成为可观察的颜色。
4. 镜检观察:将染好的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通过调节镜头和光源,观察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实验结果: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涂片,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种类的血细胞以及它们的形态特征。
红细胞呈圆形或扁平的双凸形,中间凹陷,边缘光滑。
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
中性粒细胞具有多个核,细胞质内有颗粒状物质;淋巴细胞则呈圆形,细胞质较少,核浓染;单核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核偏心,细胞质较多。
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则带有颗粒状物质,分别呈酸性和碱性反应。
讨论:通过血涂片的观察,我们可以了解到血液中各类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特征,进而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例如,红细胞的形态异常可能提示贫血或其他血液疾病的存在,而白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变化则可能与感染、炎症或免疫系统的异常有关。
此外,血涂片还可以用于诊断一些特定的血液疾病。
例如,淋巴细胞的数量增多可能与淋巴细胞白血病有关,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多则可能与感染或炎症有关。
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多则可能与过敏反应或寄生虫感染有关。
结论:血涂片实验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临床检验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和诊断一些特定的血液疾病。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血液的组成和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和治疗血液疾病提供了基础。
血涂片实验报告

血涂片实验报告血涂片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分析血涂片的形态特点,学习和掌握正常和异常血细胞的形态特征,为临床血液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二、实验原理:血涂片是将一滴血液均匀地涂在玻璃片上,通过染色和显微镜观察,以观察和分析血细胞的形态特征。
正常血涂片中,红细胞呈不同形态的牙齿状排列,白细胞则以单个或成块状分布;异常血涂片中,可出现红细胞形态异常、白细胞数量和类型异常等情况。
三、实验步骤:1. 取一片干净的玻璃片,用无菌棉球擦拭干净。
2. 用无菌针刺破指尖或耳朵尖,将一滴鲜血滴在玻璃片上。
3. 等待血液自然干燥,或用吹风机低温吹干。
4. 用梅尔列染剂滴在玻璃片上,静置5分钟。
5. 用蒸馏水轻轻冲洗玻璃片,使染剂洗净。
6. 反面贴上长方形标签,并在标签上注明样品序号或标志。
7. 将玻璃片倒立放在显微镜的样品夹中,调节显微镜,观察血细胞形态。
四、实验结果: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正常血涂片中,红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无明显变形和异常;白细胞种类多样,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细胞和嗜碱细胞等,数量适中,形态正常;血小板数量适中,无聚集现象。
而在异常血涂片中,红细胞出现变形、溶血、贫血等现象,如出现各种形态的红细胞,如椭圆形、钩形、球形等;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或减少,并出现异常类型细胞,如原始细胞、异型淋巴细胞等;血小板数量增多或减少,出现聚集现象。
五、实验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正常血涂片和异常血涂片的显微形态特点。
正常血涂片的形态特征对于判断血细胞的正常与否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医生快速了解患者的血细胞情况。
而异常血涂片则可能提示患者存在血液疾病,如贫血、白血病等,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六、实验感想:本次实验通过实际操作和显微镜观察,使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血细胞的形态特征。
通过对正常和异常血涂片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对血液疾病的诊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实验还提醒了我们做好个人卫生防护措施和无菌操作,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血涂片、红细胞形态

红细胞形状异常
球形红细胞 靶形红细胞 镰形红细胞 皱缩红细胞 裂片细胞
椭圆形红细胞 口形红细胞 棘形红细胞 泪滴形红细胞 红细胞形态不整
精品课件
血红蛋白充盈度与着色异常
1.低色素性(hypochromic):红细胞的生理性 中心淡染区扩大,染色淡薄,甚至为环形红细 胞,提示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常见于缺铁 性贫血(IDA)、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铁 幼粒细胞性贫血(SA)和某些血红蛋白病。
推片角度
厚薄适宜,头体尾分明, 细胞分布均匀,边缘整齐, 两边和两端留有一定空隙。
精品课件
血滴越大,推片角度越大,速度越快, 血液粘度越高,则血膜越厚。 血滴越小,推片角度越小,速度越慢, 血液粘度越低,则血膜越薄。
如果取血量较少,在推血片时应如何才能使血膜 的厚薄合适? 对于严重贫血患者,应如何推制血片?
精品课件
推制适当的血膜
角度大, 速度快, 太厚, 太短
推片不光滑,呈毛刷状
用力不均,呈搓板状
血量过多,无尾
精品课件
玻片油腻,有空泡
1.灰白层涂片法 抗凝血离心,取灰白层涂片。 用于白细胞减少者的白细胞分类和红斑 狼疮细胞(LEC)检查。
2.厚血涂片法 用于疟原虫、微丝蚴的检查
精品课件
血涂片的染色
精品课件
红细胞形状异常
7.皱缩红细胞:也称钝锯齿形红细胞(echinocyte), 主要由于高渗、制片不当等原因造成,红细胞周边呈钝 锯齿状排列紧密,大小相等,长短一致。
精品课件
皱缩红细胞
精品课件
红细胞形状异常
8.泪滴形红细胞(tear drop cell):形如 泪滴或梨状,正常人偶见。多见于骨髓纤维化。
血涂片实验报告

血涂片实验报告引言血涂片实验是一项常用的临床诊断方法,通过观察血液中的细胞形态和数量变化,可以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人体内部的疾病情况。
本文将分析血涂片实验的方法与意义,并通过实验结果展示其应用价值。
实验方法首先,需要从被试者的指尖或手臂处取血。
为了避免可能的感染,必须确保实验操作的无菌环境。
取血后,使用一根清洁的玻璃杆将血涂抹在载玻片上。
随后,通过顺着载玻片表面平行移动第二根载玻片,使血涂片得到适当的延展。
实验意义血涂片实验可以分析血液中的各种细胞,主要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通过观察这些细胞的形态、数量变化等指标,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出体内是否存在贫血、感染、血液病等疾病。
此外,血涂片实验还能帮助病理学家进行癌症筛查,通过检测异常的细胞形态来发现癌症的早期病变。
红细胞的观察与分析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细胞,负责携氧和排除二氧化碳的功能。
通过计算红细胞的数量和观察其形态,可以初步判断出贫血等疾病。
在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应该呈现出圆盘状,具有柔软的质地。
而当患者患有贫血时,红细胞形态会发生变化,如出现小细胞、巨幼细胞等异常情况。
白细胞的观察与分析白细胞数量和形态的改变可以反映出体内是否存在感染等疾病。
正常情况下,白细胞的数量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一旦超标,则可能是由于感染或炎症等原因引起。
此外,白细胞的形态也可以提供一定的诊断信息,如中性粒细胞偏低可能暗示感染。
血小板的观察与分析血小板在血液凝结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观察血小板数量以及其形态的改变,可以判断出体内是否存在出血倾向的情况。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应该呈现出圆盘状,边缘平滑。
如果血小板数量过低或出现聚集现象,则病人可能面临出血风险。
实验结果分析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发现了患者A的血涂片中出现了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
这可能意味着患者A正处于某种过敏反应或感染状态下。
进一步的检查显示,患者A患有哮喘,这也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结果相吻合。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患者B的血涂片中存在大量的巨幼红细胞,这可能是由于B患有缺铁性贫血所致。
血涂片形态学检查

血小板大小不均、形态不规则,可能提示骨髓增 生异常综合征、血栓形成等。
血小板功能异常
血小板黏附、聚集功能降低,可能提示血栓形成 风险增加。
04
血涂片分析
红细胞分析
红细胞数量
通过血涂片观察红细胞的数量,判断是否存在贫血或红细胞增多 症。
红细胞形态
观察红细胞的大小、形状、染色深浅等,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形态 ,如球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等。
正常白细胞形态规则,染色均匀。白 细胞形态异常可能提示白血病、感染 、中毒等。
白细胞分类
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 细胞等。不同白细胞数量变化可能提 示不同类型的感染或疾病。
血小板
血小板数量
正常成人每微升血液中血小板数 量为15万-35万个。血小板数量 减少或增多可能提示血小板减少
等。
白细胞形态异常
02
白细胞形态不规则、核形异常、胞质内颗粒增多等,可能与白
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血液系统疾病相关。
白细胞分类异常
03
白细胞分类比例失调,如中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减少等,
可能提示感染或免疫性疾病。
血小板异常
血小板数量减少
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提示免疫性血小 板减少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红细胞分布
观察红细胞在血涂片中的分布情况,判断是否存在红细胞分布异 常。
白细胞分析
白细胞数量
通过血涂片观察白细胞的数量,判断是否存在白细胞增多或减少 。
白细胞分类
观察白细胞的不同类型,如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等,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分类。
白细胞形态
观察白细胞的大小、形状、染色深浅等,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形态, 细胞呈双凹圆盘状,大小 一致,平均直径为7微米。红细 胞形态异常可能提示贫血、骨髓 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纤维化等
血涂片实验报告

血涂片实验报告1. 引言血涂片是临床常用的一种常规检查方法,其通过取血液样本制备涂片,并使用染色剂染色,观察和分析细胞形态、数量及结构的改变,从而对疾病进行诊断和监测。
本实验旨在探究血涂片制备和染色的步骤,并观察不同疾病下血涂片的细胞学改变。
2. 实验材料和方法2.1 实验材料•血液样本•玻璃载片•双头刷子•甲醇•染色剂(例如 Wright 染料)•显微镜•盖玻片2.2 实验步骤1.取一滴新鲜的血液样本放置于一个玻璃载片上。
2.使用双头刷子,在玻璃载片上快速涂抹血液样本,形成薄而均匀的涂片。
3.将血涂片晾干或用吹风机快速干燥。
4.用甲醇进行固定,将甲醇滴在涂片上,等待片上的血液完全干燥。
5.用染色剂(如 Wright 染料)染色,按照染色剂的说明进行操作。
6.将染色后的涂片使用盖玻片封住,使其不受空气干燥影响。
3. 结果与讨论经过血涂片制备和染色后,使用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果和讨论:3.1 细胞形态正常血液涂片中可以观察到各种细胞的形态,如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呈圆盘状,有核心,边缘光滑;白细胞则存在多种类型,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
细胞的形态特征可以帮助我们鉴别不同疾病的类型,如贫血、感染性疾病等。
3.2 细胞数量通过血涂片的观察和计数,我们可以得到细胞数量的信息。
在正常血液中,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数量较为稳定,但在不同疾病或病理情况下,细胞数量可能会发生变化。
例如,在感染性疾病中,白细胞计数通常会升高,而在贫血等情况下,红细胞计数可能较低。
3.3 细胞结构的改变血涂片还可以观察到细胞结构的异常改变。
例如,在某些疾病中,红细胞的形态可能发生改变,如出现溶血现象和红细胞变形;白细胞的核形态可能也出现异常,如核分裂、核变形等。
通过观察这些结构改变,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判断。
4. 结论血涂片制备和染色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观察和分析血液中细胞形态、数量及结构的改变,从而对疾病进行诊断和监测。
血涂片实验报告

血涂片实验报告
血涂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血液细胞形态和数量,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血涂片的制备和观察,掌握血涂片制备的技术要点,并了解不同疾病对血涂片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和仪器,包括血涂片、显微镜、染色剂等。
然后,从实验者的指尖或耳垂采集一滴血液,将其涂抹在血涂片上,用另一块血涂片将血涂片上的血液均匀涂开,形成薄膜。
接着,将血涂片进行染色,用吸水纸吸干水分,最后放入显微镜下观察。
在观察血涂片时,我们可以看到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白细胞的种类和数量,血小板的形态和分布等。
通过观察这些细胞的形态和数量,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贫血、感染、白血病等疾病。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疾病对血涂片的影响是明显的。
比如,贫血患者的血涂片中红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形态也不规则;感染患者的白细胞数量增加,出现中性粒细胞核左移;而白血病患者的血涂片中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出现原始细胞等异常细胞。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掌握了血涂片制备的技术要点,还深入了解了不同疾病对血涂片的影响。
这对我们日后的临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
总之,血涂片实验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实验,通过这项实验,我们不仅提高了实验操作的技能,还对血涂片的观察和分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对我们日后的临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希望通过今后的实验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血涂片技术,为患者的健康服务。
血涂片观察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血涂片的制备过程;2. 掌握使用显微镜观察血细胞的基本技能;3. 认识血细胞的基本形态和结构;4. 学习血细胞计数方法。
二、实验原理血涂片是血液学检查中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通过将血液涂抹在载玻片上,经固定和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结构,从而对血液疾病进行诊断。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器材: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固定液、染色液、吸管、滴管等;2.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甲醇、瑞氏染液等;3. 实验标本:新鲜人血。
四、实验步骤1. 制备血涂片:用吸管吸取少量新鲜人血,滴于载玻片中央,用另一载玻片将血液均匀涂抹成薄膜,自然干燥;2. 固定:将干燥后的血涂片浸入固定液中固定5-10分钟;3. 染色:将固定后的血涂片浸入染色液中染色5-10分钟;4. 洗涤:将染色后的血涂片浸入生理盐水中冲洗干净;5. 观察与计数:将染色后的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记录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结构。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红细胞:红细胞呈两面凹陷的圆饼状,边缘微暗,中间较宽,无细胞核,呈红色;2. 白细胞:白细胞呈球形或椭圆形,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呈蓝色;3. 血小板:血小板呈不规则形状,大小不一,无细胞核,呈蓝色。
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红细胞数量最多,白细胞数量较少,血小板数量最少。
根据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可计算出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血涂片的制备过程,学会了使用显微镜观察血细胞的基本技能,认识到了血细胞的基本形态和结构,并学习了血细胞计数方法。
这对于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进行血液学检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七、实验注意事项1. 操作过程中要轻柔,避免损坏载玻片;2. 在染色过程中要控制好时间,避免染色过深或过浅;3. 观察时要注意调整显微镜的焦距,以便清晰地观察到血细胞;4. 计数时要仔细观察,避免误计或漏计。
血涂片的形态学检查

血涂片的制备和细胞染色
• 血涂片的显微检查是血液细胞学检查的基本方法,临床上应用极 为广泛,特别是对于各种血液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 血涂片目前常用瑞氏染色法,对细胞质成分及中性颗粒等可获得 很好的染色效果,但对细胞核的染色不如吉姆萨染液,故通常用 瑞氏-吉姆萨复合染液染色获得满意效果。
血涂片的形态学检查
血涂片的制备和细胞染色
• 取末梢血1滴,置载玻片一端,取另一边缘光滑的推片,放在血 滴前面慢慢后移,接触血滴后稍停。血液即沿推片散开,将推片 与载片保持30~45°角,向前平稳均匀推动推片,载片上便留下 一层薄血膜。血涂片制成后,立即在空气中挥动,使其迅速干燥, 以免血细胞变形。血膜干燥后,用铅笔在血膜的一侧写上病人姓 名或编号。
血和白血病。 • 低色素性---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杨障碍性贫血、铁幼粒
细胞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时也常见到。 • 高色素性---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 嗜多色性---嗜多色性红细胞增多提示骨髓造红细胞功能活跃。在
增生性贫血时增多,溶血性贫血时最为多见。
红细胞形态检查
• (四)红细胞中出现异常结构 • 碱性点彩红细胞---常作为名铅中毒的诊断的筛选指标。 • 染色质小体(howelljollys body) ---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
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个世代的交替。人体四种疟原虫的生活史基 本相同。 • 人体疟原虫的生活史,都需要人和雌性按蚊做宿主,并经历了无 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个世代的交替。人体四种疟原虫的生活史基 本相同。
疟原虫检查
• 红细胞外期 • 滋养体 • 裂殖体 • 裂殖子 • 速发型子孢子和迟发型子孢子 • 休眠子
血涂片观察实验报告

血涂片观察实验报告血涂片观察实验报告引言:血涂片观察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用于研究血液中的细胞和细胞成分。
通过观察血涂片,我们可以了解血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状态,从而对人体的健康状况进行初步的评估。
本实验报告将详细介绍血涂片观察实验的步骤、结果和意义。
实验步骤:1. 准备血涂片:将一滴新鲜的全血液取出,滴在玻璃片上。
用另一块玻璃片在血液上轻轻涂抹,使血液均匀地分布在玻璃片上。
2. 固定血涂片:将血涂片在室温下晾干,然后用甲醇固定血涂片,使细胞固定在玻璃片上。
3. 上色:将固定的血涂片放入染色剂中,如吉姆萨染色液,染色时间通常为5-10分钟。
4. 洗净:用蒸馏水或生理盐水将血涂片洗净,去除多余的染色剂。
5. 干燥:将洗净的血涂片晾干,使其完全干燥。
6. 镜检:将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使用油浸物镜进行观察。
实验结果:1. 红细胞:在血涂片中,红细胞呈现圆形或略呈扁平的形状,中间凹陷,称为饼状。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数量应该是均匀的,没有堆积或聚集现象。
如果红细胞数量过多或过少,可能提示贫血或其他疾病。
2. 白细胞: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抵抗感染和疾病。
在血涂片中,白细胞通常比红细胞大,呈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状。
正常情况下,白细胞的数量较少,但在感染或炎症状态下,白细胞数量会增加。
3. 血小板:血小板是血液凝固的关键成分,用于止血。
在血涂片中,血小板呈现为小而不规则的细胞碎片。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数量应该适中,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
实验意义:血涂片观察实验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血涂片,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血细胞情况,从而对疾病进行初步判断。
例如,红细胞数量过少可能提示贫血,白细胞数量增加可能表示感染或炎症,血小板数量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等。
此外,血涂片观察还可以用于监测治疗效果,例如白细胞数量的变化可以反映抗生素治疗的效果。
结论:血涂片观察实验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用于评估血液中细胞的数量和形态。
医学生血涂片观察实验报告

医学生血涂片观察实验报告引言血涂片观察是医学生学习和掌握血液学的重要实验之一。
通过对血涂片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了解到患者的血液状况,对诊断和治疗疾病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本实验通过观察血涂片中的血细胞形态和数量变化,掌握正常和异常血细胞的特征,培养医学生对于诊断疾病的能力。
实验目的1. 学习血涂片制作的方法和技巧;2. 通过观察和分析血涂片,掌握正常和异常血细胞及其特征;3. 培养医学生对于血液疾病的诊断能力。
实验方法1. 从实验室提供的供试者血液标本中,取适量的新鲜EDTA抗凝血液;2. 取一张洁净玻片,用酒精棉球擦拭玻片表面;3. 使用一根细胞毡棒,将血液均匀涂抹在玻片上形成薄膜,避免过厚或过稀;4. 自然晾干或使用蓝色电炉进行加热干燥,以固定和杀死细胞;5. 使用Wright-Giemsa染色剂将血涂片染色,按照染色步骤进行操作;6. 用清水洗净染色剂,晾干或加热干燥;7. 使用显微镜,以100倍或高倍镜观察血涂片,记录所见的血细胞形态和数量。
实验结果1. 观察到红细胞:呈圆形或略扁平,中央凹陷,无核,直径约为6-8微米;2. 观察到白细胞:核形状多样,颜色深浅不一,大部分可见细胞器;3. 观察到血小板: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为2-4微米,密集分布或散布于红细胞之间;4. 观察到嗜酸性粒细胞:细胞呈多边形、分叶状,细胞内可见大量嗜酸性颗粒;5. 观察到嗜碱性粒细胞:细胞呈多边形、分叶状,细胞内可见大量嗜碱性颗粒;6. 观察到嗜中性粒细胞:细胞呈多边形、分叶状,细胞内可见大量颗粒;7. 观察到淋巴细胞: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核大,胞质较少;8. 观察到单核细胞:细胞呈椭圆形或肾形,细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
结论通过对血涂片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患者的血液状况。
正常血涂片中,红细胞呈圆形或略扁平状,中央凹陷,无核。
白细胞的核形状多样,颜色深浅不一,大部分可见细胞器。
血小板呈圆形或椭圆形。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具有各自特定的形态和颜色特征。
实验四-血涂片形态检查

实验四-血涂片形态检查实验四血涂片形态检查Examination of Blood Smear实验原理血细胞经涂片、固定和染色后,可体现出不同发育阶段及病理生理改变的白细胞,在细胞体积、细胞质成分及酸碱性、细胞核染色质含量及空间排列状态的差异,借助显微镜对上述差异进行总体分析而将各种白细胞区别开来。
成熟红细胞不含细胞核,细胞质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略呈碱性。
制成血涂片经瑞-吉染色后,血红蛋白与染液中呈酸性的伊红结合而显桔红色或淡粉红色。
同时也展现出红细胞的各种形态学特点。
试剂器材1.试剂香柏油、二甲苯或乙醇—乙醚清洁液2.器材经瑞氏染色的血涂片、拭镜纸、目镜测微尺。
操作步骤1.肉眼观察血涂片的外观和染色情况,正面向上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
2.镜检(1)调试好显微镜。
(2)低倍镜观察:采用10×目镜观察血涂片的质量,选择细胞分布均匀、染色良好、细胞排列不拥挤(即红细胞单个分散不重叠)的区域(一般在血涂片的体尾交界处),准备进一步检测。
(3)高倍镜观察:转换40×目镜,整体观察血涂片细胞着色,有无特殊细胞。
(4)油镜观察:在选定的观察区域,滴加香柏油1滴,转换油镜,仔细观察白细胞的形态结构,红细胞的大小、形态是否正常,细胞内有无内容物,以及血红蛋白的充盈度和着色是否正常。
同时作好记录。
2.结果统计与报告白细胞分类计数百分比报,对异常形态白细胞描述;对所见大小、形态异常的红细胞及有核红细胞按百分比报告;红细胞内出现异常结构及血红蛋白充盈度异常和着色异常者按有或无报告。
注意事项应用低倍镜浏览全片,特别是血膜的两侧和尾部,以防异常成分漏检。
参考范围一、镜下所见正常白细胞形态:1.中性粒细胞成熟的中性粒细胞胞体呈圆形,直径10μm ~15μm,细胞核呈分叶和单个杆状两种形态。
核染色质疏密不匀,部分聚集成块状,DNA和组蛋白分别被美蓝和伊红着色染成深紫红色。
细胞质内因充满大量细腻均匀的紫红色中性颗粒,染色后呈均一的呈粉红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四血涂片形态检查Examination of Blood Smear实验原理血细胞经涂片、固定和染色后,可体现出不同发育阶段及病理生理改变的白细胞,在细胞体积、细胞质成分及酸碱性、细胞核染色质含量及空间排列状态的差异,借助显微镜对上述差异进行总体分析而将各种白细胞区别开来。
成熟红细胞不含细胞核,细胞质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略呈碱性。
制成血涂片经瑞-吉染色后,血红蛋白与染液中呈酸性的伊红结合而显桔红色或淡粉红色。
同时也展现出红细胞的各种形态学特点。
试剂器材1.试剂香柏油、二甲苯或乙醇—乙醚清洁液2.器材经瑞氏染色的血涂片、拭镜纸、目镜测微尺。
操作步骤1.肉眼观察血涂片的外观和染色情况,正面向上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
2.镜检(1)调试好显微镜。
(2)低倍镜观察:采用10×目镜观察血涂片的质量,选择细胞分布均匀、染色良好、细胞排列不拥挤(即红细胞单个分散不重叠)的区域(一般在血涂片的体尾交界处),准备进一步检测。
(3)高倍镜观察:转换40×目镜,整体观察血涂片细胞着色,有无特殊细胞。
(4)油镜观察:在选定的观察区域,滴加香柏油1滴,转换油镜,仔细观察白细胞的形态结构,红细胞的大小、形态是否正常,细胞内有无内容物,以及血红蛋白的充盈度和着色是否正常。
同时作好记录。
2.结果统计与报告白细胞分类计数百分比报,对异常形态白细胞描述;对所见大小、形态异常的红细胞及有核红细胞按百分比报告;红细胞内出现异常结构及血红蛋白充盈度异常和着色异常者按有或无报告。
注意事项应用低倍镜浏览全片,特别是血膜的两侧和尾部,以防异常成分漏检。
参考范围一、镜下所见正常白细胞形态:1.中性粒细胞成熟的中性粒细胞胞体呈圆形,直径10µm ~15µm,细胞核呈分叶和单个杆状两种形态。
核染色质疏密不匀,部分聚集成块状,DNA和组蛋白分别被美蓝和伊红着色染成深紫红色。
细胞质内因充满大量细腻均匀的紫红色中性颗粒,染色后呈均一的呈粉红色。
一般以核径最窄处小于最宽处1/3者,视为分叶核;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即为杆状核。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核形多样,胞核细长,弯曲,可呈C形、S形、V形或不规则形。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细胞核分2叶~5叶,甚至5叶以上,叶间以核丝或核桥相连。
2.嗜酸性粒细胞细胞体呈圆形,直径约13µm ~15µm,略大于中性粒细胞。
细胞核多分为两叶,中间以细丝相连呈“眼镜”状,偶见分为3叶~4叶者。
细胞核染色质粗糙,染成紫红色。
胞质中充满粗大、均匀的桔红色嗜酸性颗粒,颗粒富有立体感,排列整齐、紧密。
3.嗜碱性粒细胞细胞体呈圆形,直径约10µm ~12µm,略小于中性粒细胞。
细胞核着色较浅,呈淡红色,分叶不明显,形态不规则。
胞质较少,含有少量粗大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颗粒大小不均、排列不整齐,常覆盖于细胞核上而使细胞核外形及染色质结构不易观察。
4.单核细胞为周围血中最大的白细胞。
胞体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约15µm ~25µm。
细胞核大且不规则,为肾形、马蹄形、蚕蛹状或不规则形,扭曲折叠;核染色质纤细、疏松如网状,染淡紫红色。
细胞质丰富,染淡蓝或灰蓝色,半透明,偶可出现空泡。
部分细胞含有弥散分布、数量不等的嗜天青颗粒,颗粒呈紫红色、细小灰尘样。
5.淋巴细胞胞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小淋巴细胞直径约6µm ~10µm,大淋巴细胞直径约10µm ~15µm。
细胞核外形规则,呈圆形或椭圆形,偶见凹陷,多偏向一侧。
核染色质呈深紫红色、板块状排列。
核膜较厚,偶见核仁。
小淋巴细胞胞质很少,有的仅在核的一侧出现一线天蓝或深蓝色胞质,甚至完全不见,一般无颗粒;大淋巴细胞胞质较小淋巴细胞丰富,呈透明蓝色,常有少量粗大、稀疏、大小不等的紫红色嗜天青颗粒。
二、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细胞大小均一,平均直径7.2µm(6.7µm~7.7µm);油镜下,瑞氏染色红细胞为淡粉红色,血红蛋白充盈良好,有过渡平滑的向心性淡染,中央部位为生理性淡染区,其大小约为直径的1/3;细胞内无异常结构及细胞核;无寄生虫。
高倍镜下所有红细胞的颜色趋于一致。
临床意义一、异常白细胞形态:1.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1)大小不均:中性粒细胞体积大小悬殊。
(2)中毒颗粒:中毒颗粒常出现在中毒性粒细胞胞浆内,较中性粒细胞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成兰紫甚至呈黑色,常与空泡变性并存出现(3)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一个或数个空泡。
概因细胞质发生脂肪变性,被染液中的甲醇溶解所致(4)杜勒小体(Döhle bodies):是中性粒细胞胞质因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
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天蓝色或灰蓝色,直径1µm ~2µm。
(5)核变性:可有核固缩、核溶解和核碎裂等现象。
细胞核发生固缩时核染色质凝集成深紫色粗大凝块。
细胞核核溶解时,则胞核膨胀增大,常伴有核膜碎碎,核染色质结构松散或模糊,着色较浅。
上述异常多见于严重感染及中毒,密切观察白细胞数量及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对判断感染的程度、病人抵抗能力和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2.中性粒细胞的其它异常变化(1)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成熟中性粒细胞的体积增大,直径约16µm ~25µm,核分叶常在5叶以上,甚至在10叶以上,核染色质疏松。
多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2)棒状小体(Auer bodies)在Wright或Giemsa染色的血涂片中,胞质中出现紫红色的细杆状物,长约1µm ~6µm,一条或数条不定。
不但可出现于中性粒细胞,还可出现于单核细胞。
主要见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3)其它异常粒细胞多是与遗传有关的异常形态变化。
如①Pelger-Huët 畸形:与成熟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能力减退有关,细胞核为杆状或分成孤立的两个叶,肾形或哑铃形。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可继发于某些严重感染、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肿瘤转移和某些药物(水仙胺、磺胺甲基异恶唑等)治疗后。
②Chediak-Higashi畸形:存在于各发育阶段的粒细胞中,偶见于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异常细胞内含数个至数十个2µm~5µm的包涵体颗粒,紫蓝色或紫红色,其实质为异常溶酶体。
患者易感染,常伴白化病。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③Alder-Reilly畸形:中性粒细胞内出现粗大深染的嗜天青颗粒,染深紫色。
较中毒颗粒粗大,不伴有白细胞数量增高及其他中毒性改变。
患者常伴有脂肪软骨营养不良或遗传性粘多糖代谢障碍。
④May-Hegglin畸形:中性粒细胞内含有淡蓝色包涵体,又称蓝斑。
其化学本质类似于杜勒小体,但直径大而圆。
还可见于其他粒细胞乃至巨核细胞。
3.异型淋巴细胞Downey按形态特征将异型淋巴细胞分为三型:I型(空泡型)又称泡沫型或浆细胞型,此型最多见。
胞体较淋巴细胞稍大,圆形或椭圆形,少数不规则形。
核偏位,呈圆形、肾形或不规则形,核核染色质呈粗网状或小块状,无核仁。
最大特点胞质深蓝、暗蓝,不透明,含大小不等的空泡使胞质呈海绵状、泡沫状。
II型(不规则型)又称单核细胞型,胞体较I型大,直径约15µm~20µm,外形多不规则。
核圆形或不规则形,核染色质较I型细致,亦呈网状,核仁不明显。
胞质丰富,多为浅蓝色或淡蓝灰色,边缘较深,可有少量嗜天青颗粒,一般无空泡。
III型(幼稚型)又称未成熟细胞型,体积较大,直径15µm~18µm,呈圆形或椭圆形。
核圆形、椭圆形,核染色质纤细网状,核仁1个~2个。
胞质较多,深兰色,不透明,一般无颗粒,有时有少许小空泡。
该型逐渐向I型过渡。
异型淋巴细胞多见于严重的病毒感染、过敏及中毒。
其中发热、颌下及颈部多处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增加、异型淋巴细胞超过10%的病人,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可能性较大。
部分儿童血中也可见到某一类型的异型淋巴细胞,但不超过3%,无临床诊断价值。
4.涂抹细胞或篮状细胞属于淋巴细胞的一种异常改变。
细胞体积增大数倍,外形不规则,细胞核与细胞质分界不清或消失,呈疏松的紫红色。
因类似涂抹了染料或形似“花篮”而命名。
见于淋巴细胞白血病。
二、血液系统疾病可影响到红细胞的质量,特别是贫血病人,不仅其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降低,而且会有相应特异的红细胞形态改变,表现在红细胞大小、形状、染色性质和内涵物的异常。
1.大小、染色异常(1)低色素性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6µm,中心淡染区扩大(>细胞直径的1/3),有些甚至呈环状。
多见于典型的缺铁性贫血。
(2)高色素性大红细胞: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消失,有时细胞体积也可增大,多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3)嗜多色性红细胞:红细胞全部或局部染为蓝色、灰蓝色、紫蓝色或灰红色,体积较正常红细胞略大,是一种刚脱核而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以溶血性贫血时最为多见。
(4)细胞着色不一:同一血涂片的红细胞中出现色素不一致,即血红蛋白充盈度偏离较大,如同时出现低色素性和正常色素性红细胞,常见于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可通过血红蛋白分布宽度反映出来。
2.形状异常(1)球形红细胞:为直径<6µm,中央淡染区消失,着色较深的圆球形红细胞。
含有大量球形红细胞的血涂片在高倍镜下更易于观察,可明显表现为红细胞染色深浅不一。
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超过25%有诊断价值。
(2)椭圆形红细胞:红细胞呈椭圆形、杆形或卵圆形,两端钝圆,长轴增大,短轴缩短。
长度可大于宽度3倍~4倍,最大长径可达12.5µm,横径可为2.5µm。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时常超过25%,甚至高达75%。
巨幼细胞贫血也易见椭圆形细胞,偶见于缺铁性贫血、骨髓纤维化、镰形细胞性贫血等。
(3)口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心苍白区呈扁平状,形似张开的嘴巴或鱼口。
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时口形红细胞增多,常大于10%。
也可见于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贫血、乙醇中毒、某些溶血性贫血及肝病病人等。
(4)靶形红细胞:细胞中央淡染区扩大,中心部位又有部分色素存留而深染,状似射击之靶标。
有的中心深染区未与边缘的血红蛋白带完全分离,形似延伸出的半岛。
见于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也可见于梗阻性黄疸、脾切除后等。
另外血涂片制作中未及时干燥固定也可出现此种形态红细胞。
(5)镰状红细胞:红细胞形如镰刀或月牙。
由于细胞内存在HbS,在缺氧时形成结晶沉淀而使红细胞变形,并失去载氧能力。
因此在检测镰状红细胞时需制备湿片,加入还原剂如偏亚硫酸钠而造成缺氧环境,才便于观察。
(6)棘形红细胞:红细胞表面有长短、宽度不一,尾端钝圆、间距不等的针状或指状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