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发展总部经济的思考_市委党校三十期青干班课题组
加快提升合肥市创新引领带动能力的思考
技促进可持续发展等选取 14 个具体指标,建 立科技创新评价模型,对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城 市和江苏省十三市的科技创新能力予以定量评 价,并进行横向比较分析。最后从科技创新投 入、成果转化等七个方面对徐州市提高科技创 新能力给出了建设性建议。高天惠、王昱斐以 安徽省 16 个城市为例,建立了产出导向 DEA 模型,重点分析各城市科技创新的综合效率、 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针对非 DEA 有效的 城市作了投影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科技创 新效率不高,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 不合理。为完善城市科技创新系统,提升创 新 效 率 提 出 了 相 关 建 议 。 [5-6] 张 莉 莉 等 选 取 2011 年、2013 年 和 2015 年 河 南 省 各 省 辖 市 科技创新的相关指标数据,利用超效率 DEA 模型对河南省各省辖市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 评价,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科技创 新效率变动的影响因素 [7]。
Keywords: Innovation drive; evaluation system;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基金项目:加快提升合肥市创新引领带动能力研究(SKQT18-08)。 作 者 简 介: 舒 小 琴(1972-), 副 研 究 员, 研 究 方 向: 科 技 成 果 转 化、 科 技 交 流 合 作、 技 术 转 移、 创 新 平 台 建 设 管 理;E-mail: 274852751@。
合肥“巨变”的做法及启示
3 6 . 1 %; 社 会 消 费品零 售 总额 由 3 6 9 . 5亿 元 增 加 到
发 展 的基本 范式 。 安徽 是一 个拥 有 7 0 0 0多万人 口
的大 省 , l 6个 市除 合肥 外 都 是 中小 城市 。但合 肥 与周 边 的南 京 、 杭州 、 武汉 、 郑州 、 济南 甚 至 徐州 、
的发 动机 。 城 市 的强弱 主要 体现 在城 市竞 争 力上 。 城 市竞 争力 主要 反 映在城 市 的产业 竞 争力 上 。做
合 的美 丽新合 肥 , 必须 科学 地定 位 产业发 展 方 向 。 不能 为 了城市 宜 居 ,忽视 城市 支柱 产业 和核 心 产 业 的发 展 ,也 不 能为 了城 市 的宜业 忽视 城市 环 境
战略, 大力 发 展战 略性 新兴 产业 , 全 面提 高 经济 发 展 水 平和综 合 竞争 力 。 从 产业结 构 看 , 必 须稳 步发 展 第 一 产业 , 依 靠科 技 进 步 , 大力 发 展 生态 型 、 外
向型、 效益 型 、 科技 型 、 旅游 型 、 规模 型 的现代 精 致
的治理 和保 护 。任何 时候 ,都 要做 N- -者平 衡 发
展。
二、 嬗变 : “ 六路 ” 并举 跨越 发展 1 . 科 学定位 。 规 划 引领
农业 , 实现 农业 发展 高 位突破 , 实施农 业 发展 集群
增加到 3 8 5万 。
合肥市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现状与思考
合肥市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现状与思考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一环,合肥市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领域的一个亮点。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合肥市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了安徽省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角度,深入剖析合肥市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现状和思考。
一、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合肥市经济大幅度提升,并迅速成长为一座国内重要的工业和科技中心城市。
2019年,合肥市GDP达到了1160.2亿元,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建设及科技产业的发展,都大大推动了合肥市的经济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合肥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占合肥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上升。
此外,合肥市还积极发展服务业、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并注重打造国际化商业城市形象,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商业氛围和吸引力。
但需要指出的是,合肥市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受传统工业的制约,合肥市的环境污染也相对较为严重,需要进一步推进绿色环保和低碳经济发展。
二、社会建设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合肥市在社会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就。
城市供水、供气、供电、供热、市政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民生保障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也在不断改善,合肥市大力发展全科医生和基层医疗机构,提高了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教育事业也蓬勃发展,合肥市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了各级教育质量,师资力量不断增强,为青少年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三、文化事业合肥市极具人文和自然气息的自然环境,使其成为享有盛誉的“生态名城”。
近年来,合肥市加强了文化建设,积极打造文化城市形象,建设了综合文化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推出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
合肥市还是中国古代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所在地之一,包括中国古代“九州”位置、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起源地、黄山文化的形成区等,其文化底蕴深厚。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合肥市应当进一步加强文化传承与创新,弘扬中华文化精髓,并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注入更多的人文元素。
合肥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探索
体, 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支持。 财政支持科技创新是 弥补市场失灵的必然要求 ,科技创新具有公共产 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 同时具有高投入 、 高风 险的特性闼 。 合肥市连续出台并动态调整支持产业
业与高校 院所的合作链条 , 组织 “ 科学家企业行 ”
和“ 企业家院校行 ” , 促进源头研发与市场对接。 一
院、 合工大智能院、 北大 未 名 生物 经 济 院 、 中 国农
科 院食 品创新院、 安大绿色发展研究院等建设 。 如 2 0 1 2年 1 0月 建 立 的 中科 大 先 进 技 术 研 究 院 , 由 中科院 、 安徽省 、 中科大 、 合肥市“ 省院合作 、 市校
收稿 日期 : 2 0 1 6 —0 6 —2 7
作者简介 : 程振革 。 合肥 市科技局局 长、 高级工程师。
发展 “ 1 + 3 + 5 ” 政策体系 , 设立 自主创新专项资金
和创业投资引导资金 ,重点支持一批重大科技攻
关 项 目。 如语 音技 术 产业 , 1 9 9 9年 , 从 中国科 大人
( 一) 聚 焦“ 三 个主体 ” , 推进 成 果转化 。 一 是 聚
焦高校院所基础研发主体 , 壮大创新成果 。 科技成 果转化有其 自身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 ,有赖于
科技资源网络中多要素的组合 、创新链条上多环
节的衔接 以及服务体系中多元主体的协同[ 1 】 。 合肥 市积极引导高校院所 围绕企业需求研发 ,完善企
( 三) 聚 焦“ 三 大平 台” , 推进 协 同创新 。 一 是搭
建高端研发平台。产学研互动是 当前高校和科研
机 构从 单纯 教学 、科研 型 向产学 研 紧密结 合 “ 转
机语音通信实验室语音项 目孵化 、培育的科大讯 飞信息科技股份公司成立 ,现已成为国家级骨干 软件企业 , 智能语音技术进入世界前列 , 在教育 、 文化 、 汽车 、 手机 、 家电等行业以及移动互联网、 信 息安全等领域广泛应用 ,市场 占有率达 7 0 %, 开 发商达 5 0 0 余 家, 中文语音产业链初步形成。 开工 建设 中国( 合肥 ) 国际智能语 音产业园 , 规划面积 6 0 0 0亩 , 力争 5年孵 化企业 5 0 0家 , 形成 千亿元 规模语音产业 。
实现党校经济管理教学跟上时代步伐的几点思考
学的效果 。同时 ,经济管理教学 的内容设 置必须 以大多数的学员需求为
导向 ,但是也应当注意个别学员的需求 ,做到有层次 、有针对性的教学 。
除此之外 ,经济管理教学应 当以一般原理教学为基础 ,并要指导学员 以
基本的原理解决经济实际问题 ,提高党政 干部的综合经济能力 。总之 ,
趋势的必然要求 。因此 ,党校必须高度重视经济管理 的教学 ,直面 目前
经济管理教学 中的问题 ,并利用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经济管理教学中的 问题 ,以提高我 国党政人员的整体 素质 , 推动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造成 了学员对于经济管理的学 习结果上也有很大 的差异。在无形 中大大
增加 了经济管理教育的难度 ,使得经济管理教学 的质量难以提高 。
在组织党校学员进行经济管理内容 的学习时 ,党校 的相关工作人员
可 以多多丰富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例如 .为学员推荐可 以使用的权威性 网站 ,实现学员的 自主式学习。并 积极鼓励学员积极主动 的搜集和积累
相关 的经济管理资料 ,这样学员在进人课堂学习之前 ,已经积累 了大量 的经济素材 ,对于提高他们对课 堂知识 的理解有很 大的帮助 。另外 ,还 应 当为学员创设一些必要的经济环境问题 ,让学员在解决这些经济问题 中,加深对理论知识 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最后 ,还应 当结合 当前的经济 形势变化 ,不断丰富经济管理教学 的内容 ,更新经济管理教学的方法 , 以保证党校所培训 出来的党政干部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被社会所需 要 的、具有良好的经济能力的领导人才。
在设计的首要位置 ,以保证 教学 内容虽少但精 的要求 ,达到经济管理教
合肥市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现状与思考
合肥市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现状与思考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四十年来,合肥市经济实力大幅增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逐渐成为华中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下面本文将就合肥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发展现状进行思考。
在经济方面,合肥市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产业经济的转型。
合肥市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的研发和制造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也逐渐兴起,形成了以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合肥市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为合肥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引擎。
在城市建设方面,合肥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善,也为合肥市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合肥市在城市规划、交通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工作。
合肥市的道路交通网络日益完善,高速公路、地铁等交通设施不断拓展,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条件。
合肥市还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加强城市绿化和生态建设,为居民提供了宜居的生活环境。
在人民生活方面,合肥市的改革开放为广大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农民工的待遇不断提高,农村的基本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也不断完善,让农民工和农民群众都能够共享发展的成果。
合肥市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也不断得到改善和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合肥市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产业结构还不够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较慢,与其他发达地区的差距较大。
城市规模扩大过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口增长不协调问题突出。
环境污染问题也亟待解决,合肥市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还需要加大力度。
为了进一步推动合肥市的发展,应采取一系列措施。
加强产业升级和创新能力培育,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培育新的增长点。
优化城市规划,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庐阳区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场、 汇 丰广 场 、 东 怡 金 融 广 场 A 座等 一 批 高 档 楼 宇相 继 建成 , 全 区共有商 务 ( 商业 ) 楼宇 1 6 7幢 , 其
总量 达 4 3 5 . 5 4亿 元 . 是“ 十五” 末的3 . 7 3倍 . 可 比 价 年均 增长 1 5 %以上 :人 均生 产 总值达 1 4 8 9 0美 元. 是“ 十五 ” 末的4 . 2 7倍 ; 实现 财 政 收 入 2 2 . 1亿 元. 是“ 十五 ” 末的4 . 1 倍。 年 均增 长 2 2 . 3 %; 农 民人
( 一) 服 务业基 础雄厚 。第 三产业 水平 的高 低
已成 为 衡 量 国家 或 地 区经 济 发 展 水 平 的重 要 标
均 明确 了庐 阳区 的产 业定位 . 大力 发展 电子 商务 、
信息、 金融、 餐饮 、 娱 乐等产业 , 全力 打造 全省 现代 商 贸 中心 、 金融 中心 、 总部 经济 中心和 文化创 意 服 务 中心 、 物流 中心上 享受政 策 、 争取 支 持方 面面 临 较 大 的机 遇
元。 分别 是 “ 十五 ” 末的 9 . 9倍 、 5 . 8 倍 。吸引 了汇 丰 银行 、 英 国乐购 、 东亚 银行 、 民生银行 、 联 想控 股 等 2 0多家 国 内外 5 0 0强 企业 入 驻 . 开放 型 经济 框 架 初 步形 成 。 以长 江 中路高端 商务 轴 、 四牌楼 和三孝 口购物 区 为核心 .淮 河路 步行 街 和宿州 路商 业街
态势 。 ( 二) 产 业结 构优化 升 级 2 0 1 2年 三次 产业 结 构为 0 . 6 : 2 5 . 9 : 7 3 . 5 , 产业层次呈现三 、 二、 一 的发
( 三) 改革 开放取 得 突破 2 0 1 2年 完成招 商 引
浅析合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
浅析合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石木舟叶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公共管理系【摘要】经济实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及地区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而地方经济发展好坏更与人民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本文通过简要分析2010年合肥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几年合肥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试提出几点自己对于如何发展合肥经济的看法。
从承接产业转移的角度看,合肥发展经济有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针对这些挑战和合肥本身存在的不足做出相应应对措施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关键词】合肥经济产业转移机遇与挑战产业集群一、合肥经济发展的现状1.合肥的机遇。
1.1中部崛起战略给中部城市带来的机遇。
2005年,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东中西部良性互动、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选择。
1.2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为皖江城市带的发展带来的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分为二大阶段。
第一阶段为改革开放至上世纪末,国家主要是采取重点突破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第二阶段为21新世纪,国家开始实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
2008年至今相继出台了18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示范区规划出台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又一重大举措。
1.3东部地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给安徽承接产业转移带来了契机。
从目前全球产业转移的态势来看,中国仍是海外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大多数外资企业仍然选择继续向中国内地进行转移,而且未来的重点将是高端制造业、区域研发中心和现代服务业。
这就为中国大部分地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带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
2.合肥的优势。
2.1区位优势。
合肥作为安徽省省会,居于安徽中部,承启东西,连接南北,紧邻长三角,有着很大的承接梯度转移的区位优势。
2.2交通优势。
合肥是建设中的全国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有7条铁路和6条高速公路在合肥交汇,连同水运、航空一起组成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体系。
深化行政审批“放管服”改革:合肥的实践与思考
2017年1月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Jan. 2017第1期总第1〇9 期THEJOURNAL O F HARBINCOMMITTEESCHOOL O F THECCP No. 1Serial. 109深化行政审批“放管服”改革:合肥的实践与思考胡厚翠(合肥市行政学院,合肥230001)摘要:合肥市紧紧围绕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和转变政府职能,全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 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
当前随着改革不断进入,行政审批“放管服”所触及的问题和隐患 越来越尖锐、越来越多。
基层政府、社会组织承接能力较弱;权力事项的办事流程有待优化,办事效 率有待提升;商事制度改革存在隐患,行政相对人失信问题屡现迭出;信息化水平滞后,部门之间信 息资源共享程度低。
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主要包括:强化基层政府承接能力建设;强化对社会中介 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建立对行政相对人的诚信奖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强化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共 治;建立建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关键词:行政审批;简政放权;合肥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 -8520(2017)01 -0045 -05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判断和 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新形势,立足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 能,不仅要取消和下放行政权力,还要改善和加强 政府管理,提高政府效能,增强依法全面履职能 力,使市场和社会既充满活力又规范有序,促进经 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
本届政府把简 政放权等改革作为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 府职能的“当头炮”,统筹规划、全力推进,取得了 明显进展和成效。
但是随着改革不断进入深水区,行政审批“放管服”所触及的问题和隐患越来 越尖锐、越来越多,迫切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乃至全 社会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本文以合肥市行政审 批工作的实践进展为例,把当前“放管服”改革中 遇到的问题予以分析,以期引起相关政府部门人 员的高度重视。
合肥城市经济发展现状及其走向探究
合肥城市经济发展现状及其走向探究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也是该省经济的重要中心城市。
近年来,合肥市经济发展呈现出极大的活力和发展潜力,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改善,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科技创新城市。
本文将会探讨合肥经济的现状和其前进方向。
一、合肥经济发展的背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和开放迈步向前,合肥市经济开始逐步发展。
特别是2008年,中国政府提出了“中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确立了合肥作为根据地的定位,进一步加强了合肥市的经济地位。
这一政策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资源,吸引了众多的企业和人才集聚到合肥市。
同时,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建设,加快了城市的发展步伐。
近年来,合肥市的经济增速一直处于全国前列,成为安徽省的排头兵之一。
2020年,合肥市的GDP达到了5551.66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在不断提高。
二、合肥经济发展的现状1. 产业结构升级过去,合肥市的经济主要以制造业和冶金产业为主,但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也在逐渐升级。
现如今,高端制造产业、新兴信息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支撑合肥市经济的三大主导产业。
2. 科技创新加速科技创新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合肥市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合肥高新区、望江机器人谷等创新型园区相继建立,成为了国内知名的科技创新基地。
同时,合肥市也积极引入高端人才和资金,加强了研究开发和创新技术的应用。
3. 人才优势人才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
合肥市以高新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为重点,积极发掘和培养高端人才。
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引才政策和措施,吸引了大量的海内外人才落户于此。
4.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近年来,合肥市在这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建设了许多重大项目,如地铁、高速公路、桥梁等,这些项目提高了城市的交通和通信水平,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三、合肥经济未来的走向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该市不断努力,合肥市经济前景十分光明。
加快推进合肥城市化进程的思考
收稿日期:2008-06-15作者简介:张永梅(执笔人),双凤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课题组成员:高明、张骏、刘声、陈会平、王伟程、李健、陈溦、汪炳章、刘波、姚文兵、张永梅,合肥市委党校第三十期青干班学员。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学思札记自2005年的“大接访、大拆违、大招商”到2006年的“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合肥市城市化滞后的现象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城市化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进一步加快推进合肥市城市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当前合肥市实现跨越式发展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合肥市城市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合肥市下辖包河、蜀山、庐阳和瑶海4个区,肥东、肥西、长丰3个县,辖区总面积7029.4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838.52平方公里。
2007年,合肥市市域户籍人口478.90万人。
其中,非农人口203.73万人,占总人口的42.6%。
加上暂住人口,合肥市城镇化率约为51.5%,处于城市化加速期(30%-70%)。
当前合肥城市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城市化滞后,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弱2007年合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4.2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500美元,据综合128个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比较研究: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500美元、800美元、1000美元、1000美元以上时,城市化水平相应为52.2%、60.1%、63.4%、65.8%。
与此标准相比,合肥市城市化水平是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
2007年前三季度统计数据显示,合肥市GDP占全省比重18%,而同为中部省会的武汉、长沙、南昌、太原分别是36%、25%、26%和23%。
合肥的城市人口和经济规模及其占全省总量的比重明显偏低,与其作为中部地区人口大省的省会城市地位极不相称。
受城市综合实力的影响,合肥直接辐射的范围主要限于六安、巢湖等紧邻城市,稍远的淮南、芜湖、安庆等城市与合肥经济联系则较弱。
6月30日合肥经济工作会议
6月30日合肥经济工作会议
摘要:
1.合肥经济工作会议的背景和目的
2.会议的主要内容和讨论焦点
3.会议对合肥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正文:
【合肥经济工作会议的背景和目的】
6 月30 日,合肥经济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
此次会议旨在总结上半年合肥市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研究下半年经济工作重点,确保完成全年经济发展目标任务。
【会议的主要内容和讨论焦点】
会议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1.上半年经济工作总结:会议充分肯定了上半年合肥市经济工作取得的成绩,分析了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下半年的经济工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2.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会议认为,当前合肥市经济总体保持平稳,但仍面临一定的压力和挑战,需要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切实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和分析。
3.下半年经济工作重点:会议明确了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包括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营商环境、扩大对外开放等。
4.确保完成全年经济发展目标任务:会议强调,要坚定信心、攻坚克难,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工作协调,确保完成全年经济发展目标任务。
【会议对合肥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此次合肥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对于合肥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明确了合肥市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和目标,为全市经济工作提供了清晰的指导和方向。
第三十期青干班毕业典礼
第三十期青干班毕业典礼
佚名
【期刊名称】《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08(0)2
【总页数】1页(P66-66)
【关键词】毕业典礼;青干;第三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62.3
【相关文献】
1.第五轮第九期市管领导干部轮训班第三十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春季学期毕业典礼[J],
2.重读红色经典永做人民公仆——国家行政学院第十期青干班开展重读红色经典活动国家行政学院第十期青干班 [J], 韩向晖;张扬
3.对我校青干班培训的分析与思考——以11期青干班为例 [J], 李云
4.专心听课——第三十期青干班清华大学培训剪辑(一) [J],
5.拓展训练——第三十期青干班清华大学培训剪辑(二)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庆祝建党90周年培训专题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庆祝建党90周年培训专题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瞬之间,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90年的光辉历程。
为了更好的歌颂党的丰功伟绩、深化对党的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合肥市委党校组织了长期从事党史党建理论研究和其他社会科学研究的科研和教学骨干,精心打造了《庆祝建党90周年与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系列培训专题,供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庆祝建党90周年活动和单位日常理论学习中选用。
联系电话:2206576,2206078。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
2011年4月20日
附:《庆祝建党90周年与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培训专题目录1、中国共产党九十年光辉历史
讲课人:程立云副教授,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2、执政党党员精神构建
讲课人:李兵副教授,党史党建教研室副主任3、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讲课人:汪秀坤,市委党校教育长
4、纪念建党90周年视角下的“中国模式”激辩
讲课人:郑德舜副教授,市委党校调研员
5、深入学习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推进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
讲课人:江浩副教授,市情研究室副主任
6、合肥市城市生态建设研究
讲课人:李敏琪副教授
7、合肥城乡一体化路径研究
讲课人:刘昌群副教授,市情研究室副主任8、合肥城市建设研究
讲课人:李安福副教授,经管教研室主任
9、合肥市城市管理困境破解
讲课人:周良金副教授,法学教研室副主任。
【心得体会】征程正未有穷期,不待扬鞭自奋蹄——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征程正未有穷期,不待扬鞭自奋蹄——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非常荣幸能够参加由市委组织部和党校举办的第十期青年干部培训班,XX部长在开班典礼上对我们提了要求,我深受鼓舞。
在为期七天的培训中,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学习上孜孜不倦,注重久久为攻。
这次培训课程内容安排合理,非常适合我们青年干部成长的需要,课堂授课老师都是博士以上学历,他们专业的知识讲解,让我们受益匪浅。
把《领导干部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提升》、《领导干部必备的政务礼仪》、《新媒体背景下的媒体关系和危机公关》、《公关制度管理失灵及矫正》、《领导科学和艺术》《群众工作方法和沟通艺术》、《压力释放和情绪管理》、《县域经济发展理论和动力机制》等青年干部必备的理论知识,通过老师精心的讲解,深刻地留在了我们脑中,对以前工作中一些困惑,通过老师讲解豁然开朗,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得以提高。
现场教学让我们更清楚的知道革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更清楚的了解了我们前辈的艰苦奋斗,更珍惜我们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工作,作出青年干部应有的贡献。
工作上胸怀全局,注重谋划落实。
这次的集中学习,我不仅收获了知识,收获了能力,收获了友谊,更加收获了对我自身工作岗位的再认识。
在做好办公室日常事务的同时,需挤出时间,静下心好好学习,这次培训中老师们推荐了《世界是平的》、《寂静的春天》、《中国科学近代史》、《曾国藩》等一些好书,虽然有些书已经看过,但在老师介绍过后,更要细细地重读一遍。
当然不仅仅这些书,更要多读书,读好书,不断提升自我,这样会使自己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同时,要更加注重思考,思考自己做的每件事,“不仅要埋头做事,更要抬头看路”。
生活中取长补短,注重借鉴提高。
培训班的学员都是来自市级机关和乡镇的业务骨干,个个都是精英,思维活跃,多才多艺,每个人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培训的七天里,和同学们相处相知,互相交流、互相帮助,成为好朋友、好知己,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式不同, 一个城市选择何种总部经济的发展方式, 首先要具体分析城市的发展优势。就合肥而言, 发 展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一) 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 从全国范围看, 随着“长三角”经济带的泛化, 产业和资本递次转移的加速, 合肥将成为该区域 重要的战略增长极; 从中部地区看, 中部六个省会 城市是目前国内发展态势最快、趋同性最一致的 区域, 作为省会城市之一的合肥将成为国家实施 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支点; 从安徽经济发展格局 看, 合肥是全省经济增长的战略核心, 是连接皖江 城市带和沿淮城市群的战略要点, 以合肥为中心 的省会经济圈规划已经省政府批准, 即将发布实 施。合肥连接南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省会城 市独有的政策信息资源优势对寻求企业战略升
2、新 加 坡 : 通 过 实 施 《特 准 国 际 贸 易 计 划 》、 《商 业 总 部 计 划 》、《营 业 总 部 地 位 》、《跨 国 营 业 总 部奖励》等项目和政策, 新加坡成功地实现了从 “制造基地”向“总部基地”的转变, 成为全球企业 总部之都。全球有 6000 多家跨国公司将区域总部 设在新加坡, 有世界级企业区域总部或国际总部 385 家。
级, 特别是省内其他地区的大企业具有极强的吸 引力。
( 二) 经济提速发展的产业优势 2005 年, 合肥确立“工业立市”战略、实施“大 发展、大建设、大环境”以来, 全市经济建设呈现加 速发展态势。2007 年, 全市经济总量达到 1334 亿
元, 人均 GDP 达到 3853 美元,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 至 6︰48.8︰45.2, 其 中 工 业 增 加 值 突 破 500 亿 元, 达到 521.2 亿元, 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上升 至 39%, 贡献率达到 50%。从总体上看, 合肥已经 迈入了工业化中期, 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 城市 承载力显著增强, 汽车、家电、装备制造等主导产 业集聚度迅速提高, 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 知识 型现代服务业比重稳步上升, 为总部经济的发展 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3、北京市: 依托首都的政治中心和科教优势, 将发展总部经济作为城市发展的基本战略, 初步 形成了 CBD、金融街、中关村、丰台总部基地等四 大总部密集区。截至 2005 年 10 月, 已有 300 多家 跨国公司在北京建立中国总部, 占全国总数的 60%, 全球 500 强企业中超过 350 家在北京投资, 6000 多家外国公司代表处在北京注册。
1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等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美国 10 大银行中的 4 大 银 行 , 6 家 最 大 会 计 公 司 中 的 4 家 , 10 大 咨 询 公 司中的 6 家及 10 大公共关系公司中的 8 家, 总部 都设在纽约。总部聚集及其带动服务业发展所构 成的总部经济成为曼哈顿地区经济的主体形态, 经济总量占纽约市经济增长总量的 82%。
[ 关键词] 总部经济 总体构想 合肥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经济全球化步伐 不断加快, 经济发展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 展。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不仅成 为全球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最主要 方式, 而且是许多国家( 地区、城市) 发展本国( 地 区、城市) 经济的重要战略选择。
11
( 二) 总部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总部经济的“总部- 生产基地”相分离的基本 特征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集聚集约效应、扩展 延伸效应、辐射带动效应等三大效应。 1、集聚集约效应。企业的总部和生产环节在 总部基地和生产基地同样呈现集中布局的趋势。 总部经济发展环境的趋同性决定了企业总部的集 聚方式正呈现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 同类型企业 总部、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总部、不同产业的企业 总部都可以在同一总部基地、甚至是同一幢总部 大楼里落户。按照总部经济模式发展区域经济, 最 大限度地利用了中心城市智力资源密集、高端服 务业发达的优势, 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生产基地土 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优势, 最大限度地提高了 资源的配置效率, 实现了产业的集群发展和资源 的集约利用。从经济贡献程度看, 高度集中的企业 总部大幅提高了单位面积的 GDP 和税收贡献率, 高度聚集的生产环节大幅增加了 GDP 和税收总 量。 2、扩展延伸效应。总部经济形成了第二产业 与第三产业之间的经济链条, 加速了中心城市第 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延展, 特别是制造业总部的 聚集, 带动了包括信息采集加工、企业咨询策划、 金融保险证券、教育培训、会展旅游、国际商务、现 代物流以及会计、审计、法律等中介服务等知识性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也促进了商贸零售、酒店餐 饮、家政服务等一般性服务业的发展, 形成了可观 的产业链条, 带来了循环税收、高层次消费以及大 量的就业机会。 3、辐射带动效应。总部经济的“三赢”模式为 区域经济内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或欠发达地区的 共同发展提供了一条现实有效的路径。总部经济 模式改变了区域之间对同一产业在企业、项目上 “非此即彼”的简单争夺, 不同资源优势的区域之 间通过产业价值链内不同功能的再分工进行合 作, 中心城市通过集聚企业总部, 加速产业升级、 提升城市功能, 实现城市经济转型; 周边地区和欠 发达地区通过承接中心城市产业制造部分的转 移, 培育了主导产业, 引进了先进技术, 加速了产 业集聚, 增强了经济实力。 ( 三) 国内外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成功实践 国内外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实践表明, 虽然 不同国家( 地区) 中心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方式不 同, 但都是依托特有的城市战略资源, 按照城市经 济 内 涵 式 、集 约 化 、可 持 续 的 方 向 发 展 , 纽 约 、东 京 、新 加 坡 、香 港 、上 海 等 世 界 性 城 市 已 经 具 有 鲜 明的总部经济特征。 1、纽约市: 依托国际金融中心和知识型服务 业高度发达的优势, 在面积不足 1 平方公里的华 尔街, 集中了上百家大公司总部, 其中世界 500 强 企业总部 24 家, 这些总部需求带动了金融保险业
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总部基地一般布局在战 略资源密集的中心城市。
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和区域资源禀赋差 异的长期存在催生了总部经济, 并加速了总部经 济的发展。其发展的内生机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 面: 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交通运输的高度 发达、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趋势, 使得企业内部信息 传递和组织成本大大降低, 企业有条件实现内部 不同组织的空间分离; ⑵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 大和市场竞争的全球化趋势, 企业对决定核心竞 争力的战略资源( 资本、技术、高端人才、信息、服 务等) 的需求日益强烈, 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在注重 争夺常规资源( 土地、能源、材料、加工工人) 的同 时, 更注重于对战略资源的争夺; ⑶在发展水平差 异比较大的不同国家( 地区、城市) 之间, 两类资源 禀赋的差异很大, 取得的成本差异很大。在发达的 中心城市, 战略资源密集成本低, 常规资源稀缺成 本高; 在欠发达地区, 常规资源密集成本低, 战略 资源稀缺成本高。企业把总部布局在发达的中心 城市, 将生产加工基地布局在欠发达地区, 以较低 的成本价格取得中心城市的战略资源和欠发达地
区的常规资源, 实现两个不同地区最优势资源在 同一个企业的集中配置, 并以此获取“总部- 生产 基地”在一个区域布局而“损失”掉的收益。
收稿日期: 2008- 06- 15 作者简介: 颜军( 执笔人) , 市委政策研究室调研处处长、副调研 员 。 课 题 组 成 员 : 颜 军 、刘 铭 、王 新 华 、陈 东 、吴 雅 静、曹怀红、何建埠、肖廷、俞道忠、张曙和、杨兴、张慧, 合肥市委党校第三十期青干班学员。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08 年第 2 期
合肥发展总部经济的思考
策论园地
市委党校三十期青干班课题组
[ 摘 要] 总部经济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 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其高端经 济特性和加速城市经济转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独特功能对国内城市具有极其巨大的 诱惑力, 越来越多的城市将总部经济确定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本文阐述了总部经济在 区域经济中的作用, 分析了合肥市发展总部经济的条件, 提出了合肥发展总部经济的总体 思路、布局构想、发展策略和战略安排, 并从转变政府职能、聚集战略资源、建设总部基地、 营造文化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措施建议。
一、总部经济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2002 年, 北京社科院研究员赵弘在国内首次 提出“总部经济”概念以来, 国内诸多学者、专家对 总部经济理论及其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 一) 总部经济的内涵和发展机制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战略资源优 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 将生产制 造基地布局在常规资源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地 区, 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 合, 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 一种经济形态。总部经济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 区域经济, 由企业总部和总部基地两部分组成。其 中, 企业总部发挥着核心作用。企业总部按管辖的 区域范围可分为区域性总部和全球性总部; 按价 值 链 可 分 为 管 理 总 部 、投 融 资 总 部 、研 发 总 部 、营 销总部、采购总部和生产总部等。总部基地是相同 或不同类型的企业总部和重要的分支机构在空间 上的集聚地, 它为企业谋求更大发展和有利运营
( 三) 战略和常规资源的比较优势 与发达地区相比, 合肥在常规资源上具有土 地供应相对富裕、产业配套能力较强、能源供给充 足、生产经营成本低等比较优势; 在战略资源上, 虽然与先发地区中心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 但在 全国省会城市中, 合肥具有科教资源丰富、科技人 才 比 重 高 、产 业 基 础 雄 厚 、城 市 承 载 能 力 较 强 、开 发区发展态势强劲、发展环境良好等比较优势, 是 全国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 是全国 12 个服 务外包基地城市之一, 在近期评出的中国城市信 息化 50 强中名列第 10 名。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 相比, 战略资源优势更加明显。战略资源和常规资 源兼备的独特优势, 正在加速转变成为发展优势。 近两年来, 合肥经济增长速度在全国省会城市中 居于前列。 在分析总部经济发展优势条件的同时, 我们 也看到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 合肥存在的不足和 劣势, 一是总部经济处于起步阶段, 整体战略定位 不明确, 缺乏全市性发展规划; 二是尚未制定支持 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三是支撑总部经济发 展的战略资源还有待进一步聚集和增加; 四是总 部资源稀缺, 缺少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跨国公司总 部。 三、合肥发展总部经济的总体构想 ( 一) 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科技创新为依托, 以 制造业为基础, 立足中部地区, 面向国内外, 努力 创新体制机制, 全力集聚战略资源, 着力优化发展 环境, 积极创新招商模式, 汇集本地总部资源, 吸 引国内外各类总部进驻合肥, 将合肥建设成为自 主创新企业总部、先进制造业总部、知识型现代服 务 业 总 部 、徽 商 企 业 总 部 、高 新 技 术 研 发 总 部 、家 电国际营销采购总部云集的重要基地, 使合肥成 为全国重要的总部基地城市之一。 ( 二) 布局构想 按照“141”城市空间战略布局, 以开发区和滨 湖新区为重点, 突出特色, 错位发展, 在滨湖新区 CBD 建设现代金融业区域性总部基地; 西部组团 在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中央核心区建设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