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作品评价
张爱玲作品特点
张爱玲是一个别致的女子,她用作品写就了一生的传奇,她的故事里那些鲜活生动的人物,让人欲罢不能,无意间的走近而成为永恒的张迷,她的文字雅俗相触,中西合璧,传统意让与现代的技巧相统一,时隔50 年她的作品依旧新鲜,她笔下的人物依然是前精神的,虽然她已远离人世,而她的文字依然在滚滚红尘中徜徉。
1、作品中浓郁的市井气息张爱玲的小说中没有大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是小人物的种种俗欲,为了安身立命,而不得为之的命运。
贫穷的白流苏,葛薇龙;都不得为之的生计而以婚姻,青春为代价,换取物质的满足。
出卖一生,终于成为富有者的梁太太,曹匕巧,在扭曲的灵魂中挣扎。
葛薇龙对衣饰的喜爱,白流苏为长期饭票——婚姻的算计。
梁太太那唯一的乐趣,曹匕巧死守着用青春换来的金钱。
在她笔下那么生动,那么无耐,让我们在摇头叹息之后重又省视自己,自己身上有多少她们的影子,俗拉近了与人物的距离。
她们就在我们身边,张爱玲说:“我喜欢听市声。
比我较有诗意的人在枕上听松涛,听海啸,我是非得听见电车声才睡2、浓郁的旧小说色彩张爱玲的小说几乎都采取的是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以“说书人”的身份来讲故事。
如《沉香》,第一炉香一开篇就是说书人的口:“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率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听我说一段战前香港的故事。
您这一炉沉香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中国旧小说多是单条线索,按时空的先后演变顺序来结构故事。
脉络清晰,井然有序。
张爱玲的小说多市如此,无论穿插多少倒叙,插叙补叙总体线索不变。
例如《倾城之恋》,《封锁》等《金锁记》《十八春》尽管开头使用了倒叙,但文章展开,很自然转为以时空变化为序,以人物性格命运为线的结构。
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依次铺开。
她的小说有无巧不成书,曲折性,传奇性,一波不平,一波又起等传统的旧小说方式。
俗增加了耐谈性。
俗雅——华美后的苍凉。
张爱玲的作品在这俗人俗欲里,又有一丝深层的味道。
人物对命运的抗挣与无耐。
世态炎凉,让爱思索的读者诅嚼,如《倾城之恋》白流苏,是一个28 的离婚女子,她出身在一个没落腐朽的旧式家里,排行老六,20出头,坚决同丈夫离婚,回了娘家,她的钱渐渐被兄嫂花光,又开始冷落嘲讽,劝她改嫁。
张爱玲女士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张爱玲女士的作品有什么特点张爱玲的小说,表现出在那个衰颓的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
她通过对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剧的描写,给予读者强烈的视觉享受,同时又带来了出人意料的“痛感”。
她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成功,人物的一举一动,甚至当时的场景,都表现了心理的变化,可谓透彻准确。
同时张爱玲对人性和生命也有自己的见解,同时又保持了超然的态度——她用站在高处的视野,鸟瞰人间的争风吃醋,用敏锐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她笔下的不少人物,都陷在生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
她以一种超然甚至冷酷的笔触,表现了决绝的生活态度和苍凉的视野,带我们走进苍凉惨淡的小说世界。
她的文字可感可触,彻底而坚决。
“如果不嫌拟于不伦,只要把其文的…香港‟改为…上海‟,…流苏‟改为…张爱玲‟,简直是天造地设”——...张爱玲的散文文体特色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出独语式的个体语境、孤独感和苍凉感的浓郁渗透、走向世俗的现世精神、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既构成了当时文坛上不同于主流语境的另一种风格,也构成了其散文文体的鲜明特色.思想境界:在散文中,张爱玲对于千家万户仔细过生活的现时细节,以及人情世故,怀着一股热烈真切的喜爱。
正如毛姆曾经从惠特曼的诗里,得到过一份启悟:“诗不一定要从月光、废墟、以及患相思病的少女的悲吟才能找得到。
诗一样存在于街头巷尾,火车站、汽车,也存在于工匠的劳动,农妇们单调无趣的工作里,存在于工作以及休闲的任何时刻。
一言蔽之,整个生活,以及所有的生活方式都可以找到诗。
”[6]诗如此,散文也如此,而张爱玲的散文尤为如此。
她总是在世俗生活中寻找快乐,整个人都是世俗化的小...总结了一下。
刻薄而极富偏才细腻、物质、唯美、善于从悲剧的角度看生活是一个从内而外崇尚美的女子带有明显的传奇的手法,却又极具个人情感的特色。
张爱玲作品《迟暮》中的伤感情怀思考
张爱玲作品《迟暮》中的伤感情怀思考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备受推崇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生活的细腻感悟。
《迟暮》是张爱玲的一部代表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伤感情怀的描写和思考。
这部作品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于岁月流逝和生活变迁的深深思念和悲伤,也引发了读者对人生和情感的思考和反思。
张爱玲在《迟暮》中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来呈现出伤感情怀。
作品中的角色都有着各自的心事和痛楚,他们在岁月的冲刷下渐渐变得憔悴和苍老。
特别是主人公凤霞,她原本是一个纯真美丽的女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容颜渐渐憔悴,内心也充满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生活的无奈。
在与三个男人的纠葛中,她渐渐迷失了自我,也失去了对未来的期许和憧憬。
这种对爱情和生活的迷茫和无奈,让人不禁为她的命运感到悲哀和心痛。
而另一位角色顾宁则是一个饱经沧桑的忧郁诗人,他对生活和人生的颓废感也透露出了浓烈的伤感情怀。
张爱玲通过这些角色的塑造,深刻揭示了人们在岁月风霜中承受的伤感和痛苦,让人对生活和情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
作品中的描写和情感表达也让人深刻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和情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张爱玲通过对风景和日常细节的描写,展现了一种对于时间流逝和生活变迁的无奈和悲伤。
她笔下的上海是一个充满了烟云和尘土的城市,这座城市承载了无数人的悲欢离合,也见证了岁月的更迭和人生的变迁。
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情感也变得复杂而扑朔迷离,他们在爱与恨之间挣扎,最终都被生活所磨平。
张爱玲还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对生活和情感的无力和迷茫。
他们渴望爱情,却又害怕被爱情伤害;他们渴望幸福,却又无法抵挡时光的流逝和生活的残酷。
这种对生活和情感的挣扎和迷茫,让人感到了一种深深的伤感和悲凉。
张爱玲通过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对生活的思考,让人深刻领悟到了生活的无奈和情感的深沉。
《迟暮》是一部充满了伤感情怀的作品,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以及对时间和命运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和情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短篇小说评价出色短篇小说评价集锦
短篇小说评价出色短篇小说评价集锦
短篇小说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简洁的篇幅和紧凑的结构,展示了作家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以下是一些出色的短篇小说的评价集锦。
1. "草上飞花" by 张爱玲
这篇短篇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作者对于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物内心情感的精准刻画。
故事情节简单,却通过一朵飞花的命运,传达了人生的无常和世间的善恶。
2. "繁花" by 余华
余华的作品以其犀利的文字和深刻的思考而著名,《繁花》也不例外。
这个故事以一个普通的酒吧歌手为主角,通过她的经历和遭遇,让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现实。
3. "流言" by 鲁迅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的短篇小说《流言》以其尖锐的批判和深沉的思考而备受赞誉。
这个故事以一个小城镇中的流言为线索,展现出现代社会虚假和人性的丑陋。
4. "山海经" by 陈忠实
陈忠实的作品《山海经》是一部极具想象力和艺术性的短篇小说集。
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神话和传说的重新解读,创造了一个奇幻而又真实的世界。
读者可以在其中感受到对于传统文化的敬仰和对于人类命运的思考。
以上是一些出色的短篇小说评价集锦,它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展示了作者的创作才华和对于人性、社会、历史的思考。
无论是情感的抒发、社会的批判还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这些作品都让读者思考并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张爱玲作品特点
张爱玲作品特点张爱玲(1920-1995),华语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擅长写作小说、散文和剧本。
她的作品风格独特,笔触精细细腻,常常揭示人性的复杂和伤痛。
本文将介绍张爱玲作品的三个特点:情感细腻,婉约而优美,思想深邃。
一、情感细腻张爱玲的作品以对人情世故的敏锐触察和对情感的深刻表达而著称。
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叙事手法,让读者深入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和纠结。
例如,在《红玫瑰和白玫瑰》中,她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展现得淋漓尽致。
她不仅刻画了人物的思想情感,还通过一些微小的细节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使作品更具深度和感染力。
二、婉约而优美张爱玲的作品以婉约而优美的文风而闻名。
她的文字流畅而雅致,富有诗意。
她善于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蕴,构建独特的意象与符号体系。
她的文字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美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倾城之恋》中,她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凄美的爱情,她的文字如丝一般柔软,温婉而又动人。
三、思想深邃张爱玲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往往与深刻的思考与哲学意蕴相结合。
她通过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探究人类存在的意义与局限。
她的作品常常提出对于自由、人性、命运等问题的思考,使读者在阅读中得到启发和思索。
例如,在《金锁记》中,她通过女主角的命运反思了封建礼教对于女性命运的束缚,提出了对于个体自由和权利的呼吁。
她的作品中透露出的思考和触动,常常引发读者对于生活和社会的思考与共鸣。
总之,在张爱玲的作品中,情感细腻、婉约而优美的文风与深邃的思想常常相结合。
她用她独特的文学语言,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伤痛,使读者感受到浓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她对于人情世故的敏感触察和对于文字的精细塑造,使她的作品仍然深受世人的喜爱,并且对于华语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对张爱玲的简要评价
对张爱玲的简要评价张爱玲(1920年-1995年),女作家、翻译家,出生于上海,是华语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写作风格闻名于世,作品风格独特,语言精练,深入人心。
下面是对张爱玲的简要评价。
首先,张爱玲作品的深邃思考和独特视角令人难以忽视。
她以女性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人性的复杂性。
她的作品表现了性别、婚姻、爱情等主题,对人们的内心世界进行了剖析。
她善于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独到的洞察力,揭示人们生活中的痛苦和迷茫。
她的作品常常以微观的细节来体现人物的情感状态,让读者共情、触动内心深处的感觉。
其次,张爱玲的作品风格独特,语言优美精准。
她的语言简练而精确,字字珠玑,丝毫不多余。
她善于借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通过寥寥数语,刻画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世界。
她的作品常常给人以美感的享受和阅读的乐趣,同时也通过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让读者对生活有更深入的思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爱玲的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元素和历史背景,这使得她的作品富有了更多的深度和张力。
第三,张爱玲的作品展现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和文化特点。
她的作品大多发生在上世纪的中国大陆和香港,通过对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等进行描写,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
她的作品既承载着个体的情感和命运,同时也承载着整个时代的变迁和动荡。
通过她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从而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更深入的思考和体悟。
最后,张爱玲的作品对于社会的影响和文学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她的作品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文学表达方式,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模式,为后来的作家树立了榜样。
她对女性意识的探索和表达,对于当时的女作家来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她的作品被广大读者推崇和喜爱,不仅是因为她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独特之处,同时也与她的作品深入人心的情感表达息息相关。
综上所述,张爱玲是一位具有独特视角和卓越才华的作家。
她的作品凭借其深邃的思考、独特的风格和对时代的把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现代华语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张爱玲作品特点
张爱玲认为:“生命因为美才有价值。”她也曾说过:“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11 她毫不留情地解释现实的悲惨与邪恶。小说《半生缘》讲述的是一个现代的爱情故事。主人公顾曼桢是一个温柔善良却坚定执着的小家之女,后结识世家子弟沈世钧,两人冲破重重阻碍终至相爱,世钧因父亲病重赶回南京,曼桢却惨成姐姐曼璐用来拴住姐夫祝鸿财的心的牺牲品,被祝鸿财强奸并囚禁直到生下孩子。十四年后当二人诧然相遇,却是道不尽的哀戚与怅惘。当一切已成定局,曼桢和世钧只能恍如隔世地坐在昔日的咖啡馆里,将所有的遗憾和无奈换作一句:“我们回不去了。”这种悲凉的唯美正是张爱玲追寻自我、确证自我的基本尺度。
二、张爱玲的“唯美主义”
张爱玲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为彻底的唯美主义者。 她一生都在追求完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她所处的时代与环境的不完美。童年破碎的家庭,自己不顺的爱情婚姻,晚年的寂寞孤独……“恰是生活的不得平稳,她才追求乱世的飞扬,恰是生命的转瞬即逝,她才追求传奇般的欢乐,恰是生活的不完美,她才追求完美。”⑩她的“唯美主义”在18岁的时候便已形成,她用一种“戏谑”的方式将周遭的故事投入自己的笔下,譬如《花凋》中原型就是她的舅舅和舅妈,《金锁记》是写她“三妈妈”的故事,《色 ?戒》则是她从胡兰成那儿听来的一件真事。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在这种压迫下被分化成了三类:第一种是选择抗争却走向失败的女性(《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半生缘》中的顾曼桢以及《色 ?戒》中的王佳芝);第二种是被社会压迫扭曲的女性(《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半生缘》中的顾曼璐);第三种是没有抗争就直接被社会吞噬女性(《花凋》中的郑川嫦,《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烟鹂)。张爱玲把探寻女性不幸的眼光探向女性自身,并且探寻出了中国女性深入骨髓的“原罪意识”。她从女性本位出发将这一点逐层揭露。
现代小说解读张爱玲作品选读
现代小说解读张爱玲作品选读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作品而闻名。
本文将选取几篇张爱玲的作品,对其进行解读,通过对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手法的剖析,深入探讨其中所蕴含的现代小说意义。
1. 《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
作品以青年女子罗秀英嫁入豪门为背景,描写了她对伴侣崇拜的迷恋和婚姻生活的无奈。
通过对罗秀英的情感心路描写,张爱玲深刻地展现了女性在传统家庭中的压抑与困境。
作品以细腻而又典雅的笔触,将女性内心的心理活动展现得淋漓尽致,动人心弦。
2. 《红玫瑰与白玫瑰》《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爱玲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被誉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
故事以乱世中爱情的起伏和矛盾为主题,通过对两个女性形象的对比描写,探讨了爱情和婚姻的本质。
作者通过对两个女性角色的塑造,巧妙地展现了爱情中的错综复杂,以及人性中的欲望和现实。
3. 《倾城之恋》《倾城之恋》以1920年代上海滩的复杂政治背景为背景,通过讲述富家女慕容慧星和英俊风流的冯文学之间离奇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小人物在大背景下的沉浮命运和命运的残酷。
张爱玲在作品中揭示出虚伪与真实,个人欢乐与世俗悲剧之间的对立冲突,以及个人信念在社会现实面前的无力。
4. 《金锁记》《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一部长篇小说,以抗战时期的上海为背景,通过描述儿童袁文生的成长经历,展示了一个家庭在困局中的嬉笑怒骂以及对生活的坚持。
张爱玲以犀利的语言和幽默的笔调,展示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摧残和变革,同时也展示了生活中的希望和力量。
通过对以上几篇作品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张爱玲的作品呈现出对女性命运和爱情的特殊关注,同时也展现了现代社会中人性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通过描绘细腻入微的情感和独特的叙述手法,张爱玲的作品融汇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元素,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总结起来,张爱玲的作品不仅揭示了个体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困境,也通过情感的细腻刻画打动了读者。
评张爱玲的作品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得意之作,描写的两个自私男女在特殊背景下产生的一生爱恋。
因为喜欢张爱玲的文风,我近日都在看改编的电视剧《倾城之恋》。
我更喜欢改编后的作品,因为我经历四十年风霜后,明白真正的爱情决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上的,是需要思想,文化、背景交融的,深刻的爱情需要理智的熏陶,这样的爱情才经得起岁月的考验。
张爱玲是封建王朝最后的没落贵族,因为从小耳闻目睹家族的兴衰,大家族的勾心斗角,对人性有深刻的认识,落笔敏感尖锐,文风辛辣,有独特的小资情怀,所以身后文学作品长久不衰。
但是张爱玲受限她身处的家庭环境,不能写出思想深刻的作品,她只是直面人性,用细腻的笔法描写人物的独特个性,对人情世故有无比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可以说和曹公有异曲同工的方面。
我喜欢张爱玲的文风,但是批判的接受她的作品,也不认同张爱玲狭隘的思想作品,更不敢苟同她的绝世初恋。
张爱玲个性孤僻乖张,生长在没落贵族家庭,不能追顺先进文化思潮,所以她的很多作品要批判的接受,她确是近代少有文学大家,她的文风值得我们文学爱好者学习。
张爱玲受限贵族家庭,不能接受新事物、新思潮,对社会没有深刻的认识,孤芳自赏,盲目追顺错误的爱情,爱男人才华,不爱男人人品,认大汉奸作自己的男友,在大是大非上不能坚持原则,她的世界观小到只有她和胡兰成,终生爱情至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于她只是过眼烟云,把自己独立于整个世界之外,生活在自我的圈子内,所以造成才女终生不幸。
随着张爱玲作品在大陆不断走红,不少作品被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让更多人认识了这位才女,更多的人盲目追求那个时代的小资情怀。
这种现象反映当代人内心空虚,崇尚物质,抛弃精神文明追求的结果。
所以必须正确认识她的作品,批判接受她的作品,更不能盲目追顺她的狭隘自私爱情观。
香港导演的《色戒》更是把极端爱情主义渲染到了顶端,歪曲事实,颠倒黑白,哗众取宠,为迎合现代观众,片面追求感官刺激,把张爱玲的作品胡乱改编,把张爱玲深刻反映当时时代人物人性的真实心理夸大变成现在派追求感官刺激的下流作品,深刻反映了当代人思想境界的完全堕落。
张爱玲的文学特点
张爱玲的小说,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给人以一种悲凉的感觉。
张爱玲文笔冷静,小说常用第三人称即“他”来描写,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叙述,小说中虽然没有掺杂太多作者个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调悲凉。
如《倾城之恋》中的开头写道“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问也罢!”结尾虽然白流苏如愿以偿嫁给了范柳原,但是作者却冷眼说道“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
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了。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以及呼应开头的胡琴声又响起。
战争的混乱使白流苏认识到人的生命在大动荡中微不足道,所有关于爱情的实验到头来都经不过乱世的冲击,白流苏范柳原不过的婚姻,不过是两个战乱中的人对未来的迷茫对生命难以把握的结局。
这一切实际上都反应了一种个人情绪:大限来临的惶恐和个人的迷失。
再如《金锁记》中一开头从月亮写起,“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比眼前的月亮大、白、圆;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来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着凄凉。
”小说中的曹七巧用“三十年来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然而'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人还没完——完不了。
”喜用比喻反讽等手法张爱玲小说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大量的运用比喻,对照、反讽、色彩描写等手。
如在《沉香屑—第一炉香》里她曾写到“薇龙那天穿着一件磁青薄绸旗袍,给他那双绿眼睛一看,她觉得她的手臂像热腾腾的牛奶似的,从青色的壶里倒了出来,管也管不住,整个的自己全泼出来了”。
这是一段以热牛奶比喻女人臂膊之洁白美丽的绝妙描写。
这样的描写既通过读者的视觉来让人感受到乔琪的色迷心窍、蠢蠢欲动的形象,又表现了薇龙的竭力自持却又虚荣不能自拔的心态。
在《金锁记》里,她写道:“她到了窗前,揭开了那边上缀有小绒球的墨绿样式窗帘,季泽正在弄堂里往外走,长衫搭在肩上,清甜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缝里去了,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
张爱玲作品评价
如何评价张爱玲的文字?1)虚构故事和记录体答主第一个有印象的是她在《谈读书》里讲到虚构故事和记录体。
在《谈读书》中,她说她小时候爱看虚构的《聊斋》,看过很多遍。
小时候也看过记录体的《阅微草堂》,也看过很多遍。
但是多年以后再回来,发现不想再看聊斋,因为它比较“纤巧单薄”,而“纯粹记录见闻的《阅微草堂》却看出许多好处来”。
她很欣赏法国女历史学家Regine Pernoud说的,“事实比虚构的故事有更深沉的戏剧性,向来如此”。
答主自己的经历也是这样,小时候喜欢看虚构的故事,觉得比生活来的更刺激。
但是自己经历了越洋留学,有了一些游历之后,也就觉得虚构的故事没那么精彩了,原因是生活开始丰富,经历多一点,精彩的东西就不用从虚构里面去找了。
另外记录体有一种真实的“韵味”。
她说她对事实作为原材料是非常爱好,“并不是‘尊重事实’,是偏嗜它特有的一种韵味,其实也就是人生味。
而这种意境像植物一样娇嫩,移植得一个不对会死的”。
她说真实的事情是“无穷尽的因果网,一团乱丝,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种“深度和阔度”,是想象出来的故事没有的。
如果是虚构,最了解内情的也就知道几个因素,不熟悉的看法就更简单,而真实事情是有千变万化的互为因果,很多时候是无法“逆料”,而这种时常的出奇,而又让人不觉得奇怪的“有变”,确为真事给人的独特韵味。
有些时候一些故事是否真实,读者们可以直觉感觉到,虽然没有什么有意识的依据,但是真事会让人“内脏感觉对”。
反观美国的做法,她说,“小说内容是作者的家呢我你或者是熟人的事,‘拉在篮子里便是菜’,来不及琢磨,倒比较存真,不像美国的内幕小说有那么多讲究,由俗手加工炮制,调入罐头的防腐剂、维他命、染色,反而原味全失”。
答主曾和一个朋友聊天,问她对张爱玲的作品有什么感觉。
她读过张爱玲的成名作《金锁记》和《倾城之恋》,说给她印象最深的是,在张的文里,没有“一刀切”的态度。
她说张的故事给她真实事情复杂的一面,“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反过来也一样”。
评价张爱玲的句子
评价张爱玲的句子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她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备受推崇。
在她的小说中,经常出现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句子,这些句子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意义,更是对人生、情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下面,我将对张爱玲的一些代表性句子进行评价,希望能够对大家对张爱玲的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首先,张爱玲的句子往往简洁而富有内涵,比如《色,戒》中的“有些事,你不用问,也知道。
”这句话简洁明了,却包含了深刻的哲理。
它让人们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人际关系的把握,以及对社会现实的认知。
这种简洁而有力的表达方式,正是张爱玲作品的魅力所在。
其次,张爱玲的句子常常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比如《半生缘》中的“时间永远是最好的医生。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时间的理解和感慨,同时也透露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张爱玲在她的作品中,常常通过这种情感饱满的句子,表达自己对生活、爱情、人性的感悟,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共鸣。
此外,张爱玲的句子往往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比如《金锁记》中的“她说,我不是一个人。
我是一座城市。
”这句话通过比喻的手法,将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城市的形象相联系,展现出了作者独特的文学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这种独特的文学魅力,使得张爱玲的作品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
总的来说,张爱玲的句子具有简洁、情感丰富和独特的文学魅力等特点,她通过这些句子,向读者展现了自己对生活、爱情、人性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她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意义,更是对人生、情感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因此,评价张爱玲的句子,不仅是对她作品的肯定,更是对她作为作家的认可和赞美。
希望张爱玲的作品能够继续为读者带来更多的思考和感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永恒经典。
张爱玲小说有何特点
张爱玲小说有何特点1、市井气息浓郁:张爱玲的小说题材选取大多为男女之情,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人物和惊心动魄的故事,描写的是那个时代中小人物的种种境遇,她们为了在这个世界中安身立命,不得不为之付出惨重的代价。
(1)比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她们出身贫寒,为了换取物质的满足,不得不以自己的青春和婚姻为代价。
最终,她们成为了富家太太,但是她们的灵魂却早已经扭曲,行为也变得不近乎人情。
(2)这些形象在张爱玲笔下写得十分生动,显示出了在当时社会中女性对于命运的妥协和无奈,显示了命运的多舛,正因为如此,作品也拉近了读者与书中人物之间的距离。
2、弥漫着悲剧色彩:张爱玲的小说,弥漫着浓重的悲剧色彩。
她的小说笔触悲凉,描写的故事几乎都是悲剧,用一种近乎冷酷的笔调来叙述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1)纵观张爱玲的小说我们可以发现,张爱玲在创作小说时,受到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影响十分深刻,这可以从她的身世中寻找到一丝根源。
张爱玲出生在上海,生活在一个受到封建传统思想和西洋进步思想共同交织影响的家庭里,由于父母离异,母亲流落欧洲,父亲另娶后母,这种家庭环境使得张爱玲过于早熟,并且给了她在乱世中顽强自立的人生态度和性格,这直接影响到了她创作的心态。
也使得在她的作品中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瑰丽的奇葩。
3、延续了中国旧小说的基调:张爱玲的小说有一个特点,几乎所有的小说都是采取上帝视角来进行叙述的。
这种视角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是旧小说的特点之一。
(1)比如《沉香》在刚开篇的时候,她采取说书人的口吻来引出整篇的故事:“请您寻出家传的霉率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沉香,听我说一段战前香港的故事。
您这一炉沉香点完了,我的故事也该完了。
”在中国的旧小说中,大多只有单条线索,并且大部分都是按照时空的先后顺序来进行故事的结构,因此脉络清晰,井然有序。
(2)张爱玲的小说也大多具有如此特点,虽然中间有一些比较小的倒叙和插叙,但是总体的线索仍然是以时间顺序为主的,例如《倾城之恋》、《封锁》等。
现当代作家作品赏析 张爱玲
(2)锁在黄金枷锁中的女人
• ‚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 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 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 了半条命。 ‛
• 曹七巧精神极度空虚,黄金锁 住了她的情感,摧残了她的人 性,被禁锢在心狱之中。
(3)变态、畸型的心理
• 张爱玲以冷峻的笔调,写了这样一个疯狂 的故事,不仅意在揭示原欲对人的折磨、 支配与惩罚,更着意于把人摆在旧中国文 化关系‚被食、自食与食人‛的循环链条 中来考察。
谈女人
五四遗事 相见欢 红玫瑰与白玫瑰 心经
怨女 连环套
十八春
• 以冷峭、阴郁甚至有 些刻薄恶毒的眼光注 视着社会与人生,揭 示了人性阴暗的一角 。
• 2、张爱玲小说的题材特点 • • • • 从表现内容的角度分析: 从表现区域的角度分析: ‚香港的传奇‛和‚上海系列‛ 《沉香屑· 第一炉香》、《茉莉香片》 等 • 《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 《花凋》、《封锁》等;
黄逸梵
张爱玲与胡兰成的三年旷世爱情
• 从小说之媒,在乱世之中,他们的相识、相知、相 恋,及至最后的分手,都堪称是一场“传奇”。 • 倾城之恋,这一年,胡兰成38岁,张爱玲24岁。但 很快,他们恋爱了,跟所有情侣一样浓情又甜蜜。 1944年8月仅凭一纸婚书为凭结为夫妻。 • 1947年6月,胡兰成收到了张爱玲的诀别信:‚我 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这次 的决心,是我经过一年半长时间考虑的。 ‛
• 结尾这样写道:‚这一段香港故事,就在这儿结束……薇龙的 一炉香,也就快烧完了。‛ • 首尾呼应,娓娓道来。
b.她的小说还兼有老舍语言的通俗、幽默、暗含哲理。
如《红玫瑰与白玫瑰》的开头:
• ‚振保的生命里有两个女人,他说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 个是他的红玫瑰。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 —普通人向来是这样把节烈两个字分开来讲的。 •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 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 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在振保可不 是这样的。他是有始有终,有条有理的。‛
张爱玲作品语言风格赏析
张爱玲作品语言风格赏析2013107141 阚文彬张爱玲出生于上海的一个封建化和西洋化畸形交织的家庭,家世显赫但到她这辈家室已经没落,由于她悲凉的家庭经历和特殊的生活环境,她的作品中弥漫着悲剧色彩,以一种悲剧感述说着一个个悲剧的传奇故事,这同样也是她的内心真实写照,由于其朋友不多,知心者更是少之甚少,她沉默寡言,所有的内心独白,只能在作品中才能充分的展示,以近乎真实的写作手法没把人性的自私,卑锁,冷漠,虚伪,扭曲,变态,都展示的淋漓尽致。
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和脆弱,在她的作品中随处可见。
想必这与她的生活经历是息息相关的。
接下来说说他的文字语言。
张爱玲的文字有一种冷漠,傲然,惨淡,可感可触,彻底而坚决,她用云端里看厮杀傲然与冷漠的静观俗世的故事,用敏锐而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在语言表达反面技巧圆熟,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她跟善于运用多重的修辞手法使其语言更加的生动形象,更加富有艺术效果,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感觉,至于语言,我个人对张爱玲的散文语言推崇备至。
其中的一方面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语不惊人誓不休;另一方面是专注表达,突出感受性,“松子糖装在金耳的小花瓷罐里。
旁边有黄红的蟠桃式瓷缸,里面是痱子粉。
下午的阳光照到那磨白了的旧梳妆台上。
有一次张于买了个柿子放在抽屉里,因为太生了,先收在那里。
隔两天我就去开拍屉看看,渐渐疑心张于是否忘了它的存在,然而不能问她,由于一种奇异的自尊心。
日子久了,柿子烂成一胞水。
我十分惋惜,所以至今还记得。
”我想只有张爱玲可以用语言表达出这种情感。
另如《弟弟》,这种独特的情感到目前位置我只见于张爱玲笔下。
这很大一部分归于张爱玲的语言功力。
张爱玲的散文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用词精炼得当,最求表达的目的性和可感性,有时甚至不惜舍弃语言用法上的完整,比如“创造性的爱”。
语言风格突出的是《更衣记》——体现语不惊人誓不休,《弟弟》体现的是感受性。
(《私语》《烬余》是张散文中最登峰造极的两篇,张爱玲的散文特色的各个方面都在这两篇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语言特色在这两篇中也有很好的体现。
张爱玲女士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张爱玲女士的作品有什么特点?一、我认为,张爱玲女士的作品有这些特点:1、对生活、对时代社会理解的透彻。
女作家都关注女性婚姻、爱情方面问题,但从冰心到丁玲,她们都不如张爱玲写得这样单刀直入,这样透彻,张爱玲直接写出了金钱在女性生活、女性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像《金锁记》中的人物曹七巧,她作为一个受害者,是金钱造成的,后来成为害人者,也是金钱造成的,揭示出金钱对人性的巨大诱惑、腐蚀作用,以及人性在金钱的诱惑腐蚀之下产生的深刻变化。
2、小说创作手法丰富多样,既是现代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是客观写实的又是主观抒情的,风格多样,可称这“大家”,是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
具有大雅大俗的风格。
3、作品更具体,善于写故事,营造气氛,有很强的意境。
4、语言通俗、明快、泼辣、犀利、到位、准确,使人读之痛快,又有文学的味道。
二、具体说明:先读的散文,一本《流言》,一本《张看》;书名就劈面惊艳。
天下的文章谁敢这样起名,又能起出这样的名,恐怕只有个张爱玲。
女人的散文现在是极其的多,细细密密的碎步儿如戏台上的旦角,性急的人看不得,喜欢的又有一班只看颜色的看客,嗷儿嗷儿叫好,且不论了那些油头粉面,单是正经的角儿,秦香莲,白素贞,七仙女……哪一个又能比得崔莺莺?张的散文短可以不足几百字,长则万言,你难以揣度她的那些怪念头从哪儿来的,连续性的感觉不停地闪,组成了石片在水面一连串地漂过去,溅一连串的水花。
一些很著名的散文家,也是这般贯通了天地,看似胡乱说,其实骨子里是道教的写法——散文家到了大家,往往文体不纯而类如杂说——但大多如在晴朗的日子,窗明几净,一边茗茶一边瞧着外边;总是隔了一层,有学者气或佛道气。
张是个俗女人的心性和口气,嘟嘟嘟地唠叨不已,又风趣,又刻薄,要离开又想听,是会说是非的女狐子。
看了张的散文,就寻张的小说,但到处寻不着。
那一年到香港,什么书也没买,只买了她的几本,先看过一个长篇,有些失望,待看到《倾城之恋》、《金锁记》、《沉香屑》那一系列,中她的毒已经日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爱玲作品评价
作者:夏诺
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终于把图书馆里张爱玲的小说搜刮完了。
记得第一次接触到她还是小时候在收音机里听过她的《天才梦》,到了大学才开始读更多她的作品。
在主持团等面试的时候我在读《半生缘》,在思修课上读完了《红玫瑰与白玫瑰》,期末考试的时候边复习边看完了《沉香屑》寒假里读完了《倾城之恋》,现在在看《郁金香》。
内心里觉得张爱玲是个人最喜欢的女性作家,没有之一。
有人说张爱玲辞藻过于华丽,他们怎么懂,他的辞藻再华丽,也已经化为无形,曼妙的修辞任是他们其中哪个也写不出来的。
‘’这张脸好像写的很好的第一章,使人想看下去。
“ “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快乐,甜而惆怅,像忘却了的忧愁。
” 她的文字绝不是简单的辞藻堆砌,那华丽是一种天赋,与生俱来。
正如梵高的向日葵,迎面冲击而来,表面是极度入世的热情,背后却是浓烈的孤独感。
本色出示,毫不伪装。
张爱玲是一个不会再现的神话。
她曾亲口对胡兰成说过“没有我形容不出的事物,任何事再难描绘,想一想之后也就可以描述出来”。
读她的文章确实会赞同她的说法,再隐秘的人类心理与情结甚至一个时代的特性,一门艺术的发展过程,她都能准确地描绘带你看到实质,文字又如此的干净才气盎然,妙喻盖世,她那一句自评甚至是谦虚了。
张爱玲的文字是琐碎的,是华丽的。
但在琐碎的背后是生活的枯燥;在华丽的背景下是凄凉的底色。
张爱玲的文字是有瘾的,甚于鸦片,但不同的是这种瘾是你情愿的”。
昔日旧上海的风尘,犹如黑色的胶质影带,在她灰色的文字里游戈、沉积,最后凝固在欣赏者心页,这是一条挥之不去的情丝。
张爱玲相信爱情是真诚的。
但结局是无人知道真相。
或许不知道的东西才是美。
民国一代作家中,能以读书人身份自恃者不过七八,鲁迅式的孤愤,郁达夫式的自恋,张爱玲的拒斥,都是以纯粹的一颗心的柔弱来抗衡命运的碾压。
正如胡兰成所说,她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
"---孤傲,敏感,卓尔不群,但是却逃不开心灵之篱栅。
这样的女人大都会用文字来跳舞,舞跳得过于高明,便没有了舞伴来陪’只落得人在高处,灵魂总是寂寞。
她是寂寞的,所以一份看似相知的东西便来的极其珍贵,她低到尘埃里,但心里是欢喜的,企图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然而这花却不如她用的一个比喻,像刚蒸熟的馒头尖上的那个红点,充满喜庆的色彩,这花像鲁迅(秋夜)里那朵瑟缩着做着春天里的梦的小红花,终将萎谢了。
李碧华说张爱玲就像是一口古井,任由后人来淘,淘出的都是一地清冷的月光。
她的小说里的人物个个精明的了不得,但她却不是一个充满机心的女子。
她看破,并不效仿,也不斥责,只是置身事外,冷静的观摩书写。
对爱情纯真的甚至令人心疼。
不仅如此,张爱玲还怕碰了世间的冷,骤然惊悸后的不适应。
有一次香港
放假,她唯一的女友炎樱独自回上海并没有告诉她,她竟哭了半个下午。
一个纯真的孩子,从小缺少爱,需要爱,但是她又太明白,世间,没有爱,至少,没有纯粹的爱。
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
她悲天悯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还是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
其实我觉得,张爱玲,只是一个真实的孩子,人们看到罩在她外面的一层迷雾,却看不到她那一颗热心。
因为她不随便施与,有时候蔑视也是一种珍惜。
她在文章里反复用到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这句话像极了存在于世的姿势--孤傲,苍凉,唯美。
张爱玲在其孤绝的笔端,她穿越尘灰,在现实的尘埃上敲打人性,切隔灵魂的阴暗。
我喜欢张爱玲的文字,也因此喜欢上这个真实的孤傲的却如孩子般纯真的女人。
作者:南柯一梦
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花凋》
张爱玲的文字所带给我的感觉,第一是细腻,第二是苍凉。
感知的细腻,笔触的细腻,以及笔中带刺的伤痛感,其实也是张爱玲所经历的滚滚红尘的写照。
但凡提及张爱玲的文章很少能抛开其身世,因为其身世就已是一部充满戏剧性的作品,冷静下蕴蓄着热烈,幽默中夹杂着伤痛。
张爱玲文章风格最明显的一点便是敏锐的感知和细腻的笔触,气味,色彩,触感,都能被张爱玲以最生动的文字还原,这是张爱玲的天赋。
她曾在《谈音乐》中这样写道“气味也是这样的。
别人不喜欢的有许多气味我都喜欢,雾的轻微的霉气,雨打湿的灰尘,葱,蒜,廉价的香水。
像汽油,有人闻见了要头昏,我却特意要坐在汽车夫旁边,或是走到汽车后面,等它开动的时候“布布布”放气。
”可见其对气味独有的热爱以及敏锐的嗅觉,而在视觉的想象和描绘上,张爱玲亦天赋独到,在《金锁记》中,张爱玲对曹七巧有这样一段描写“世舫回过头去,只见门口背着光立着一个小身材的老太太,脸看不清楚,穿一件青灰团龙宫织缎袍,双手捧着大红热水袋,身旁夹峙有两个高大的女仆。
门外日色昏黄,楼梯上铺着湖绿花格子漆布地衣,一级一级上去,通入没有光的所在。
世舫直觉地感到那是个疯人——无缘无故的,他只是毛骨悚然。
”对于视觉的想象力堪与济慈媲美,而对闺阁,女子装束有这般详细描写的,似乎自《红楼梦》之后也是鲜有。
相关的,除了对嗅觉,视觉等感知的细致把握外,张爱玲对人际之间的微妙关系,人物的独特性格也有着深刻的把握,同时她还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在动态过程中把握人物性格与关系。
张爱玲创作深受佛洛依德及西洋小说的影响,因而心理描写细腻,常用暗喻充实情节,但她受中国旧小说影响更为深刻,熟稔于中国的人情风俗以及中国人的脾性,故而能把人性与人际关系把握得极为微妙。
这些在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传奇》中诸多描写当时十里洋场下的追求,献媚乃至私情,各种微妙的婚姻关系,两性关系,亲情关系等,张爱玲皆把握得精准而独到。
如《茉莉香片》中因缺乏父爱而心生妒意心理扭曲的聂传庆,如《心经》中恋上父亲的小寒。
她敏感的思维早已把握到了当时的社会病
态正是西方现代文明和东方最古旧最腐朽的封建文化结合的畸形产物。
一如她在《烬余录》中所述“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衢,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
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
谁都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木心曾说,悲观主义是一种远见。
张爱玲的文字间也总透着一种悲观的苍凉气息,这种气息正是来自于张爱玲对于人情世故的看透,正如张爱玲对于生命的理解“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没有十全十美的文章,正如没有彻头彻尾的绝望,张爱玲的苍凉源于她对世故的看透,但她在看透之后依旧保持一颗热烈的心,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细思张爱玲的文字,我们可以发现在张爱玲苍凉凄美的文字下,依然能发掘出一颗温柔热情的心。
所以即便张爱玲曾说,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但是她也同样说,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即便爱情如此艰难,生活如此残酷,她依然觉,“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木心曾说,她是乱世的佳人,世不乱了,人也不佳了——世一直是乱的,只不过她独钟她那时候的那种乱,例如“孤岛”的上海,纵有千般不是,于她亲,便样样入眼。
张爱玲的这种热烈与凄美犹如用鲜血去鲜血浇灭燃烧的烈火,明知无可挽回,也甘愿洒尽鲜血。
张爱玲也同样善于用精致巧妙的比喻来和丰富的意象来阐释人生、社会,譬如其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对于男女关系的一段经典比喻“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夏志清先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张爱玲推崇有加,其中更认为《金锁记》是中国最伟大的中篇小说,小说将主角曹七巧比喻成一个带着黄金枷锁的人,这黄金枷锁便是在封建社会环境下被财欲和情欲所扭曲的病态心理,她不给自己快乐,也不给她子女快乐。
小说的结尾“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
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
”令人为之颤栗。
人生的愚妄是张爱玲小说的题材,但张爱玲是宽容的,她的讽刺不同于鲁迅,不是惩恶扬善,只是她悲剧人生的补充,表面上写实的的幽默的描写,骨子里却有骨契诃夫的苦味,表面上鲜血淋漓,形容枯槁,内心却有着江南春水般的温婉柔情。
“雨声潺潺,像住在溪边,宁愿天天下雨,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
”(《小团圆》)苦难而愚妄的人生,她选择用最柔软的心去面对迎接,而不是抱怨诽腹。
张爱玲隐去了怨念和小情绪,隐去了绝望和无力感,独自飘零,宛若竹林中独自听雨的隐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