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的正确表述分析
规范教学目标的表述
规范教学目标的表述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规范教学目标的表述教学目标指学生通过教学后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
教学目标包括两类,一是结果性目标——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如:“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写‘绕’、‘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是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和表现等,如:“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优美的词语、句子”“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体会不同句式的表达作用”。
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般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如:学生能在5分钟内,朗读完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主体条件动词程度规范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必须具有准确性、全面性、主体性和可测性。
1、准确性准确性是指行为动词的使用,行为条件的交待和表现程度的定位,要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某一学段的目标,符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不拔高,不降低要求。
这个要求是规范教学目标的前提。
2、全面性《课标》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纬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因此,语文教学目标应该包括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
3、主体性因为教学目标指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不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什么、怎么做,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由于表述目标的句子的主语是学生,“学生”二字可以不出现。
4、可测性可测性是指目标表述明确、具体,不笼统、模糊,具有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教师自己或他人能够依据目标去观察和检测学生的行为状态,对教与学两个方面做出合理的评价。
下面对一个存在问题的教学目标按以上所讲的四点要求来进行分析,并提出表述目标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病例:课题:《浅水洼里的小鱼》(国标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8课)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
2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如何表述教学目标
如何表述教学目标如何编写教案由于工作的关系,经常要看教案、听课。
课后与教师交谈,发现不少教师在编写教案时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疑虑。
编写教案主要包括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描述“教学过程”、“设计板书”等,下面针对这几项谈几点看法。
今天谈如何制定教学目标。
如何表述教学目标本人认为,好的教学目标具有教学的指导性和操作性,具有“明确、具体、可测”的特点,其表述中要含有“行为、条件、标准”这三个要素,并且是以陈述句表述。
目标三要素与陈述句结构关系如下:(1)行为主体(陈述句的主语部分),即教学对象,一定要是“学生”,但大多在不会发生误解的情况下可省略掉。
(2)行为(陈述句的谓语及宾语部分),即通过学习后学生能怎样。
包括行为动词和教学内容:行为动词(陈述句的谓语动词)必须具备准确、明确、可测的特点;教学内容(陈述句的宾语部分)要尽可能具体。
(3)条件和标准(陈述句的状语部分),条件是说明行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产生的;标准是表明行为要达到的最低表现程度。
此项在不会引起误解或多种解释的情况下可以省略。
为了有针对性的说明表述的方法,我以教师编写的教学目标为例说明(黑体字为原目标,括号中是省略部分,楷体字为目标分析):(一)知识目标:(1)(学生)根据元素周期表,判断 Na、Mg、Al元素金属性的相对强弱。
主体条件行为动词教学内容行为(2)(学生)能抓住事物的突出特点,撰写出广告词。
主体标准行为动词教学内容行为(3)(学生)能描述滚珠丝杠螺母副轴向间隙的调整原理和方法。
主体行为动词教学内容行为(二)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根据简单体模型正确绘制三视图。
主体条件标准行为动词教学内容行为(2)(学生)能用万用表判断安装的线路是否正确。
主体条件行为动词教学内容标准行为(3)(学生)能选择合适的工具,完成垂头上的内外圆弧及圆弧连接的加工。
主体行为行为(4)(学生)能灵活完成运球、上篮、投球的连续动作。
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教学目标是指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制定的明确的、具体的、可衡量的目标。
它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共同探讨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一、知识维度在知识维度上,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具体明确,体现学生所需学习的具体内容。
通常可以按照层次结构进行表述,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拓展。
同时,教学目标的表述还应体现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以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体系的建立。
二、能力维度在能力维度上,教学目标的表述应体现学生所需具备的能力和技能。
教学目标应明确能力的要求,如分析、解决问题、表达、合作等。
同时,还可以在教学目标中明确所需的具体技能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情感维度在情感维度上,教学目标的表述应体现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要求。
教学目标可以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具备的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能力,如培养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团队合作、自信等。
四、价值维度在价值维度上,教学目标的表述应体现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教学目标可以明确所需树立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公正意识、社会责任感等。
五、可评价性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具备可评价性,即能够明确目标的完成程度和评价标准。
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的表明教学过程的结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馈。
六、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包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教师可以明确指导学生使用什么方法来达到目标,如阅读、实践、实验、讨论等。
这样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七、与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需求的联系教学目标的表述应与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需求相联系。
教学目标要能够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能力、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具体明确、全面细致、可衡量,并与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有机结合。
合理的教学目标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提高,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了重要参考。
如何有效描述教学目标
如何有效描述教学目标?
( 1 )全面分析课程目标,形成由子目标相互支撑、浑然一体的描述框架。
在描述教学目标之前,我们需要借鉴普遍性取向教学目标的优点,充分考虑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课程目标,从全局、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的描述框架。
( 2 )分析各子目标,确定表述该目标所需要的主要谓语动词。
教学目标的实质是要反映学生身心发展方面的进步,这就需要选用合适、准确的谓语动词来表述。
在选用中,教师应该根据学习领域、类型、性质的差异采用合理恰当的动词来表述。
( 3 )把握学生学情,了解课程教学要求,据此确定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选择恰当的数量化词汇。
在教学目标描述时,我们可以采用两种思路来实现量化:其一是等级式的量化,主要用于对那些不易用准确数量来描述的行为变化,如学生在情意领域、价值观领域发生的变化。
其二是数字化的数量,主要用于对那些可以进行精确量化的教学目标的描述。
( 4 )加入表现性内容,关注生成性内容,完善教学目标的描述。
教学目标描述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加入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形成的生成性内容,使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弹性空间,防止教学目标描述与制定中可能会出现的僵化、程式化问题。
教学目标的正确表述
精选ppt
10
3.表现性目标的行为动词
所谓表现性目标,即明确安排学生各种各样的个性化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程度。
它在设计中所采用的行为动词通常是与学生表现什么有关的或者结果是开放性
的水。平目标 水平描述
行为动词
表现
复制水平: 按照教师的提示重复某项活动;
利用可得到的资源,复制某项作 品、产品或某种操作活动;
面已包含培养相关习惯的意思。
第三学段“能用”强调能力的达成度,要求基本达到用普通话正
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水平。
默读:起始阶段“学习”默读方法,再要求“初步学会”这种方
法,然后是默读有速度,养成习惯。“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这
是默读的具体要求,由第一学段移至第二学段,作为初步学会默
读的一个具体标志。
语段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感知整个故事的主线,即 “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崖上歼敌—— 英勇跳崖”及其背后展露出来的爱国、爱民与革命精神。
精选ppt
6
四:各水平目标对应的“行为动 词”
1.结果性目标的行为动词 所谓结果性目标,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在设计时所 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具体明确、可观测、可量化。这种可以指向结果化的 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领域。
一:教学目标的定义
教
二:教学目标的功能
学
目
三:教学目标中包含的理念
标
的
正
四:各水平目标对应的“行为动词”
确
表
五:教学目标的表述
述
六:提高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
七:谈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矫正
精选ppt
1
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和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
教学目标的明确和清晰是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和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
下面我们来分别探讨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一、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1.客观、明确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尽量避免模糊和含糊不清的词语,要客观明确。
目标要具体,不能笼统。
目标的表述要让学生知道他们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能做什么。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学习的方向和目标,才能有所期待和努力。
2.可操作性、可达成性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达成性。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智力水平、兴趣特点和学习能力等,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且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达成性。
目标的表述应该具体到学生能够明确地感受到自己做了什么,学习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成绩。
3.结果导向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是结果导向的。
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然后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结果导向的目标表述可以让学生清楚自己在学习中的方向和目的,带给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4.分层次、递进性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是分层次、递进的。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目标的表述也应该是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来分层次、递进地表述。
学生可以根据目标的不同层次,来逐步改善自己的学习水平。
5.与学生现实需求联系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是与学生现实需求联系的。
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需求,要让学生能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取得学习成果。
6.可量化、可检验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当是可量化、可检验的。
教师应该将目标分解为若干要求、可以实现的小目标,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否达到了这些小目标,然后才能确定自己是否达到了整体目标。
7.具体、直观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具体、直观。
目标的表述要能够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行为和表现来实现。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完整版)
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完整版)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语文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教授一篇课文时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目标。
以下是一些确定和表述语文教学目标的方法:确定语文教学目标:1.分析课文:教师需要仔细分析课文,包括课文的主题、结构、语言特点等,以便确定教学目标。
2.确定学生的需求: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语文水平、学习风格和兴趣爱好,以便确定教学目标。
3.确定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将课文分析和学生需求结合起来,确定教学目标。
表述语文教学目标:1.明确目标:教师需要将教学目标表述得明确、具体,以便学生能够理解。
2.描述行为:教师需要描述学生应该达到的行为,以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3.确定时间:教师需要确定教学目标的时间,以便学生能够及时达到目标。
4.描述标准:教师需要描述评价标准,以便学生能够知道自己是否达到了目标。
总之,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表述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课文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并使用明确、具体、可操作、可衡量的表述方式来表述教学目标。
义务阶段语文写作教学目标义务阶段语文写作教学目标是: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2.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3.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4.注重写作过程中体验情感、认知生活、感悟人生;能根据要求进行写作,能独立写作,有创意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不断提高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
5.作文完成后,能自觉根据作文要求进行修改,形成修改作文的习惯,并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
语文教学目标体现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目标中,体现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口头表达,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一种方法。
2.谈话法:也称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
abcd教学目标表述方法
abcd教学目标表述方法
1. 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是明确而具体的,确保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他们将会学到什么内容和达到什么程度的能力。
2. 目标应该是可测量的,也就是说,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或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来判断他们是否达到了目标。
3. 目标应该是可衡量的,可以使用量化的评估工具(如考试、作业、项目等)来评估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
4. 目标应该是具体的,避免使用模糊的或不确定的词汇。
目标应该是明确的,以便学生知道他们需要做什么和如何做。
5. 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能力水平相匹配。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背景知识和能力水平来确定相应的目标。
6. 目标应该是现实的和可实现的。
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时间和资源限制,并确保目标是可以在给定的时间内实现的。
7. 目标应该是有序的,建立在先前的学习基础之上,并为将来的学习提供支持。
8. 目标应该是有挑战性的,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积极参与。
挑战性的目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9. 目标应该是与课程的整体目标相一致的。
教师应该将每个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
和连贯的。
10. 目标应该是适应性的,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进展进行调整和修改。
教师应该监测学生的学习,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以确保目标的实现。
教学目标在教案中的明确表达技巧
教学目标在教案中的明确表达技巧教学目标是教案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编写教学目标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些明确表达的技巧,以确保目标清晰、具体、可衡量和可实施。
下面将介绍几种技巧,帮助教师更好地在教案中表达教学目标。
一、使用明确的动词教学目标应该使用明确的动词来描述学生所期望达到的行为或能力。
例如,如果教师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比较两个文本的异同,可以使用动词“比较”来表示。
这样可以使目标表达更加具体,使学生和教师都清楚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
二、指明主体和客体在教学目标中,需要指明主体(学生)和客体(学习内容),以确保目标的明确性。
例如,“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中的主体是学生,“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是客体。
这种明确的表达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三、设置具体的量化标准教学目标应该能够量化,以便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好地评估目标的达成情况。
例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10个常用的动词”中的数字“10”就是一个具体的量化标准。
这样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水平,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教学目标应该与具体的教学情境相关联,以确保目标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
例如,如果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讨论,那么教学情境应该设计为小组合作的形式,以便学生可以实际操作和达到目标。
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水平设置目标教学目标应该考虑学生的需求和水平,确保目标的适应性和个性化。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目标,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提高。
例如,如果学生的听力能力较弱,教师可以设置目标为“学生能够听懂并能够正确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
综上所述,教学目标在教案中的明确表达技巧包括使用明确的动词、指明主体和客体、设置具体的量化标准、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以及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水平设置目标等。
通过运用这些技巧,教师可以更好地编写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目标表述方法
教学目标表述方法一、教学目标表述的重要性。
1.1 就像盖房子得有蓝图一样,教学目标就是教学这个大工程的蓝图。
它明确地告诉老师要把学生带到哪儿去,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
要是教学目标表述不清楚,那就好比在迷雾里赶路,老师自己都晕头转向,更别说引导学生了。
1.2 对于学生来说,清晰的教学目标就像灯塔。
学生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知道自己学完这一章节或者这门课程后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比如说,他们不会像没头的苍蝇一样乱撞,而是有目标地朝着灯塔前行。
二、教学目标表述的方法。
2.1 要具体。
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比如说,不能只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就太笼统了。
得说“学生能够在10分钟内准确概括出一篇500字记叙文的主要内容,并且能分析出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这就像做菜,你得说清楚放多少盐,而不是说“让菜有点咸味”。
2.2 可衡量。
这一点很关键。
教学目标得能像称东西一样可以衡量。
像“学生能够背诵出至少三首古诗”,这就能衡量。
要是说“让学生对古诗有一定的了解”,啥叫“一定的了解”,这就没个准儿。
就像比赛跑步,得有个终点线,大家才知道谁赢谁输。
2.3 要有可达成性。
不能好高骛远。
如果给小学生定个目标是“理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不是开玩笑嘛。
得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等因素来定目标。
就像让刚学走路的孩子去跑马拉松,那根本不现实。
目标得是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这样他们才有动力。
三、不同学科教学目标表述的特点。
3.2 再看语文学科。
语文除了知识的传授,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所以目标表述可以是“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乡之情”。
这就像做菜既要讲究色香味,又要注重营养搭配,语文教学目标也是多方面的。
教学目标表述是教学中的大事,老师们得像工匠精心打造工艺品一样去对待它,这样才能让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正确的教学目标的表述
正确的教学目标的表述
正确的教学目标的表述
由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也应是三位一体的,是全面的。
教学目标首先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应以学生为主体表述,一般可表述为以下形式:学生(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动词及表现程度
当然,在具体表述中可以灵活一些,不一定死抠这种句式,“学生”可以略去。
教学目标表述力求明确、具体、可测、可评,努力做到:
1.显性行为动词,用以表述学生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说出、写出、认出、记住、说明、猜测、作图、解释、区分、辨别、朗读、背诵、概括、修改、独立阅读、写话、作文,等等。
2.对于不好用外显性行为动词表述的目标,可以用内隐性行为动词加上有关说明或实例来表述。
如“开始体会到拼音识字的乐趣,乐于拼读。
”“乐于拼读”就是“开始体会到”的有关说明。
3.行为条件。
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限制或范围等。
如“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正确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就是影响学习结果“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的特定课堂情境。
4.表现程度。
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程度,也就是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如“正确朗读课文”,“正确”就是“朗读课文”的表现程度。
如何准确地表述教学目标
如何准确地表述教学目标善于科学地设计并准备清晰地表述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性的重要体现,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传统教学目标的主要弊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表述上的含糊性和描述性,无法观察、测量和具体操作;另一个是以教学要求代替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提出的是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要求,而不是对学生学习后要达到的学习结果的要求。
根据教学目标的表述和心理学观点,再结合知识技能教学结果具有可观测性的特点,对知识技能教学目标的表述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要从学生行为表现的角度来表述教学目标,表述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即通过教学后学生会做什么,而不应该表述教师做什么。
课堂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把学生作为目标主体,教学目标表述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学目标对教师来说是教授目标,对学生来说则是学习目标,表现为教师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终结行为的变化,或者说它着眼于教而落脚于学。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应该既是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根据,又是学生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评估自己学习效果的标准,并且成为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的依据。
因此,在备课计划用词时,目前更倾向于“学习目标”的提法,“学习目标”反映的是学生通过学习达到的结果,要使每位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我们提倡教学目标应表述通过学习后学生的行为发生什么变化,如“背诵第二段课文”,表述的就是学生的学习结果。
第二,教学目标表述应力求具体、明确、具有操作性和可测量,应选择可以观察的动词来描述教学目标,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词语。
传统的教学目标的表述中,通常使用“认识、理解、掌握、领会、把握、培养”等抽象笼统的词语,是导致教学目标陈述含糊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要求教师要使用可观察的行为动词来表述教学目标,如“说出、指出、写出、找出、解释、复述、默写、背诵、辨别、区分、比较、使用”等行为动词则对学习的结果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可以克服用传统方法表述教学目标的含糊性。
如何正确表述教学目标
如何正确表述教学目标第一篇:如何正确表述教学目标如何正确表述教学目标课改以来,教学目标的表述至今没有公认的规范模式,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它必须符合要求。
教学目标应是四位一体:学生(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当然,在具体表述中可以灵活一些,不一定死抠这种句式,但要力求明确、具体、可测、可评。
第一,行为主体要明确。
为什么行为主体是学生呢?教学目标是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没有达到的依据,而不是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因此,目标的表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表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
这与原先“教学大纲”的表述方式是不同的,以往我们习惯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方式都是不符合表述要求的。
尽管有时行为主体“学生”两字没有出现,但也必须是隐含着的。
第二,行为动词可评价。
为了便于教学后的评价,行为动词就应该避免运用一些笼统、模糊的术语。
如果使用“提高……”、“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精神、态度”、“了解”“掌握”等行为动词,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评价就无法开展。
因此目标应该用以表述学生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知道、说出、写出、认出、记住、说明、猜测、作图、解释、区分、辨别、等等。
第三,行为条件须界定。
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限制或范围等。
因此,在描述课程与教学目标时,通常都说明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达到何等程度的结果。
如,辅助手段限制:“通过计算器……”;信息限制:“在**统计图中,能……”;时间限制:“在5分钟内,能……”;课堂情境限制:“在课堂讨论时,能……”。
第四,表现程度呈底线。
表现程度是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情况,也就是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因此除了行为动词上体现程度的差异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表明所有学生的共同程度,如假设一道题目有五种解题方案,但作为面对全体学生的标准,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回答五种解题方案,那么就可以这样来陈述,“至少写出三种解题方案”、“80%学生都能答出五种解题方案”等。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该如何表述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该如何表述?在分析和表述教学目标时,要抓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应阐明学习行为的主体(行为主体)。
为什么行为主体是学生呢?教学目标是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没有达到的依据,而不是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因此,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陈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
这与原先"教学大纲"的陈述方式是不同的,以往我们习惯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方式都是不符合陈述要求的。
尽管有时行为主体"学生"两字没有出现,但也必须是隐含着的。
第二、要用行为动词和动宾结构短语表述教学目标(行为动词)。
为了便于教学后的评价,行为动词就应该避免运用一些笼统、模糊的术语。
如果使用"提高……"、"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精神、态度"、"了解""掌握"等行为动词,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评价就无法开展。
因此目标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应该是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的、可把握的,一句话,应该是可评价的。
如小学科学"磁性的强弱",有位教师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这样陈述的:(1)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2)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探究不同大小的磁铁强弱问题。
如果作些修改,像如下这样的表述,也许更恰当一些:(1)有兴趣参与课堂探究活动并愿与同伴合作。
(2)经历或观察实验的过程,并做好必要的记录。
(3)能说出自己的实验假设、验证过程与结果。
(4)能判断磁铁大小与磁性强弱的关系。
第三、要说明达到该目标的条件(行为条件)。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课堂教学目标规范表述的三种方法
课堂教学目标规范表述的三种方法:(一)行为性目标表述方法(学习者+行为+条件+程度)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堂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这种目标指向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适合于知识、技能领域目标的表述。
1.学习者――(1)错误的行为目标表述:如“为学生……”“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描述。
(2)规范的行为目标表述:如,“学生……”,用“能认读……”“能背诵……”“能解释……”“能写出……”“仿照……对……写一段话”“对……作出评价”“根据……对……进行分析”等描述。
2.行为――(1)它要表明学生通过学习之后能够达到什么,是目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
这是目标表述句中最基本的成分,不能省略。
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以增强所设计教学目标的可观察性和可测性。
(2)不当的行为“动词”使用,如,“了解”“掌握”“知道”“熟悉”等几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难以检验。
(3)规范的行为“动词”使用,如,“认读”“背诵”“说出”“描述”“解释”“说明”“分析”“评价”“模仿”“参与”“讨论”“交流”“认同”“拒绝”等,能直接反映学生活动的行为动词,则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
3.条件――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是目标表述句中的状语。
例如:“借助工具书,……”“仔细阅读下列语段,归纳……”“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制定……”“在网上搜集资料,体验……”等。
4.程度――是指教学目标设计中学生应当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平,用来评价学生课堂学习结果的达成度。
如,“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感悟”“分析归纳出5个要点”“能准确地说出……”“会具体地写出……”“客观正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和补语部分。
如何正确表述教学目标
如何正确表述教学目标课改以来,教学目标的表述至今没有公认的规范模式,虽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它必须符合要求。
教学目标应是四位一体:学生(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当然,在具体表述中可以灵活一些,不一定死抠这种句式,但要力求明确、具体、可测、可评。
第一,行为主体要明确。
为什么行为主体是学生呢?教学目标是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没有达到的依据,而不是评价教师有没有完成某一项工作,因此,目标的表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表述行为结果的典型特征,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
这与原先"教学大纲"的表述方式是不同的,以往我们习惯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方式都是不符合表述要求的。
尽管有时行为主体“学生”两字没有出现,但也必须是隐含着的。
第二,行为动词可评价。
为了便于教学后的评价,行为动词就应该避免运用一些笼统、模糊的术语。
如果使用“提高……”、“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精神、态度”、“了解……”、“掌握……”等行为动词,缺乏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评价就无法开展。
因此目标应该用以表述学生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知道、说出、写出、认出、记住、说明、猜测、作图、解释、区分、辨别等等。
第三,行为条件须界定。
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限制或范围等。
因此,在描述课程与教学目标时,通常都说明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达到何等程度的结果。
如,辅助手段限制:“通过计算器……”;信息限制:“在**统计图中,能……”;时间限制:“在5分钟内,能……”;课堂情境限制:“在课堂讨论时,能……”。
第四,表现程度呈底线。
表现程度是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情况,也就是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因此除了行为动词上体现程度的差异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表明所有学生的共同程度,如假设一道题目有五种解题方案,但作为面对全体学生的标准,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回答五种解题方案,那么就可以这样来陈述,“至少写出三种解题方案”、“80%学生都能答出五种解题方案”等。
教学目标的表述
教学目标的表述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确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
下面以700字为范例,介绍教学目标的表述。
一、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某一特定知识领域的基础知识,包括相关的概念、原理、理论和定义等。
2. 深入了解知识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某一知识点,包括其背后的原理、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实际应用等。
3. 掌握专业术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某一专业领域的术语,以便在进一步学习和实践中能够流利地运用。
二、能力目标1.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观察、比较、归纳和推理等。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培养和提高自己从事某项实践活动的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写作、表达等。
3. 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包括评价、辩证和论证等。
4.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培养和提高自己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协作、沟通、互动和团队合作等。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热情: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培养和加强自己对某一知识领域的兴趣和热情,以便更好地投入学习和实践中。
2. 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以便在学习和实践中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和自我肯定。
3.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培养和加强自己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以便在学习和实践中能够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
四、实践目标1.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包括实验操作、手工制作、信息搜索和信息加工等。
2.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跨学科思维和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跨学科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水平:
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 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 理联系等
应用、使用、质疑、辩护、设计、 解决、撰写、拟定、检验、计划、 总结、推广、证明、评价等。
水平 目标
水平描述
行为动词
模仿水平: 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 对所提供的对象进行模拟、修改等。
模拟、重复、再现、模 仿、例证、临摹、扩展、 缩写等。
技能
独立操作水平: 独立完成操作; 进行调整与改进;
完成、表现、制定、解 决、拟定、安装、绘制、 测量、尝试、试验等。
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迁移水平: 在 理解新同的一情技境能下在运不用同已情有境技中能的;适用性等。联 举一系反、三转、换触、类灵活旁通运等用。、
2.体验性目标的行为动词 所谓体验性目标,即描述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应达成的标准。
围绕文章主题与教学目标梳理出本课的核心语文知识清单: 词语教学是能直接表现革命战士英雄气概的动作、语言、 神态描写语汇,如“满腔怒火,斩钉截铁,昂首挺胸,壮 烈豪迈”以及能够间接展示五壮士英雄气概的语汇,如 “雹子、崎岖、横七竖八、粉身碎骨”等。 语句教学的重点内容是“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 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 盘陀走去”,“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伴壮士的 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以及“这 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 壮山河”等; 语段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感知整个故事的主线,即 “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崖上歼敌—— 英勇跳崖”及其背后展露出来的爱国、爱民与革命精神。
第一学段“学习用”是强调老师的指导、示范、是学习朗读的过 程。 第二学段“用”强调 的是使用普通话进行朗读的实践过程,里 面已包含培养相关习惯的意思。
第三学段“能用”强调能力的达成度,要求基本达到用普通话正 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水平。
默读:起始阶段“学习”默读方法,再要求“初步学会”这种方 法,然后是默读有速度,养成习惯。“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这 是默读的具体要求,由第一学段移至第二学段,作为初步学会默 读的一个具体标志。 识字教学的“学会” 和“认识”标准也是不一样的。识字应该
三:教学目标中包含的理念
1.儿童意识:教育要知性情 2.标准意识“学习”与“学会”有着本质的区别。 学习就要有方法的引导,引导学生由不懂到懂,由知之不 多到知之甚多;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 “学会”则是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具备应该具备的能力。 正确是要求朗读时用普通话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吐字清楚、 声音响亮,尽可能没有错字、别字、添字、漏字,不重复、 不唱读; 流利是要求朗读时语气比较连贯,能读出句逗和段落之间 的停顿,节奏自然,速度适当; 有感情是要求朗读时通过轻重、抑扬、停顿等变化,把所 阅读文本的感情传达出来,能读出陈述、感叹、疑问等不 同语气,同时有主体的感情参与其中。
3.核心语文知识意识 核心语文知识,就是一堂课中关键的知识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就是与教
学目标高度吻合的教学内容,它是构成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文 本解读的主轴和基础,是教师精选教学内容的依据。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有多个知识点: 字词教学内容是“认识10个生字,会写本课14个生字。能正 确读写‘龙王庙、任务、崎岖、尸体、坠落、雹子、仇恨、 满腔怒火、横七竖八、斩钉截铁、居高临下、粉身碎骨、昂 首挺胸、壮烈豪迈、坚强不屈’等词语”;语句教学内容是 能够表现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 于献身的精神”的细节性句子,如“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 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等;语段教学 内容是引导小学生掌握五壮士“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 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情节,理解革命 战士的英雄气概等。
达到“四会”。方智范、崔峦认为“四会”指的是“会读、会写、 会讲、会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5月第一版第52页)他们指出:“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认 识——在本课认识,放到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认识,不抄,不默, 不考。要求学会的字,以往强调‘四会’——会读,会写,会讲, 会用。现在调整为会读,会写,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逐步做到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它在设计中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历时性的、过程性的。这种指向难以 结果化的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各种“过程”领域。
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
举例、列举、复述、描述、识别、
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
再认等
理解水平: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 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 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 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 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如说出、 提供、把……转换、猜测、预测、估 知 背诵、辨认、回忆、选出、举例、列举、计、推断、检索、收集、整理等 识 复述、描述、识别、再认等息等。
四:各水平目标对应的“行为动 词”
1.结果性目标的行为动词 所谓结果性目标,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在设计时所 采用的行为动词要求具体明确、可观测、可量化。这种可以指向结果化的 课程目标,主要应用于“知识”领域。
水 水平描述 平
目 标
行为动词
了解水平: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 如说出、背诵、辨认、回忆、选出、
一:教学目标的定义
教
二:教学目标的功能
学
目
三:教学目标中包含的理念
标
的
正
四:各水平目标对应的“行为动词”
确
表
五:教学目标的表述
述
六:提高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
七:谈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矫正
一:教学目标的定义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果或所要达 到的标准。
二:教学目标的功能
一是导学——确定教学范围,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 以及学生的原有学习基础等,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 教学过程中; 二是导教——确定教师将采取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以及每 个步骤或环节将采取的教学活动,指导教师有条理地去完成 教学计划或任务; 三是导测量——明确学生要达到的学习要求或水平,为教师 本人及教育监督者提供检测的标准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