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的表述
教学目标的表述方式──行为目标的ABCD表述法
教学⽬标的表述⽅式──⾏为⽬标的ABCD表述法教学⽬标应规定学⽣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能表现出什么样的学业⾏为,并限定学⽣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情感态度发展的层次、范围、⽅式及变化效果的量度。
对每节课教学⽬标的准确表述,可以充分发挥教学⽬标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向、评估和激励作⽤。
表述教学⽬标时⼀般要慎重考虑以下四个因素。
1.⾏为主体。
根据新课程的有关理念,在编写教学⽬标时,⽆论是⼀般的⾏为⽬标或是具体的⾏为⽬标,在描写时都应写成学⽣的学习⾏为⽽不是教师的教学⾏为,⼀般不⽤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的安排,如“使学⽣……”“让学⽣……”“提⾼学⽣……”及“培养学⽣……”等描述,⽽⽤“能认出……”“能解释……”“能设计……”“能写出……”“对……作出评价”或“根据……对……进⾏分析”等描述,要清楚地表明达成⽬标的⾏为主体是学⽣。
2.⾏为动词。
根据《⽣物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具体⽬标应采⽤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为动词来描述。
⽽传统应⽤的“了解”“掌握”“知道”“熟悉”等⼏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内部⼼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法检验。
⽽“认出”“说出”“描述”“解释”“说明”“分析”“评价”“模仿”“参与”“讨论”“交流”“认同”“拒绝”等词则是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的⾏为动词。
《⽣物课程标准》第44页在“学习⽬标的说明”中列出了⼀些常⽤的知识性⽬标动词、技能性⽬标动词及情感性⽬标动词,可作为⽣物教师备课时的参考。
3.⾏为条件。
有时需要表明学⽣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如“⽤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合作学习⼩组的讨论,制定……”“通过⾃⾏设计⼩实验,体验……”等。
4.表现程度。
指学⽣对⽬标所达到的表现⽔准,⽤以测量学⽣学习的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如“能准确⽆误地说出……”“详细地写出……”“客观正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部分,便是限定了⽬标⽔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
表述教学目标的四个要素
表述教学目标的四个要素
一、行为主体——学习者
教学目标的设计,其行为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
所以表述时应该表述为“学生要……”而不是“教师教会学生……”。
同时要注意,在表述过程中不能出现“使、让”类动词,比如:“让学生学会……”。
二、行为活动——具体行为
这种表述一定是具体可操作的,一般来说以动宾短语为主来进行表述。
如:“书写6个汉字的字形”、“能操作计算机”等。
三、表述条件——限制或范围
一般来说表述条件的限制和范围存在四种情况:一是允许或不允许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如“可不可以带字典”;二是提供信息与提示,如“在给定的段中,能够找出描写春天的句子”;三是时间的限制,如“在2分钟内……”;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如“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
四、表述标准——最低表现水平
标准的表述一般与“好到什么程度”、“精确度如何”、“完整性怎样”等问题有关。
如“至少写出三个事例”等。
行为目标有着它独特的优点,能够准确的给学生以明确的目标,让其产生具体的行为变化。
但是它也存在着不足,它只片面的强调了外在的行为变化,但是没有注意到学生内在的心理变化。
所以在进行教学目标制定时,应该考虑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
表述。
这样不仅能够关注外在行为变化,也能结合其内在的体验、感受,将行为结果与行为过程协调起来。
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教学目标是指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制定的明确的、具体的、可衡量的目标。
它是教学设计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共同探讨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一、知识维度在知识维度上,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具体明确,体现学生所需学习的具体内容。
通常可以按照层次结构进行表述,从简单到复杂,从基础到拓展。
同时,教学目标的表述还应体现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以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体系的建立。
二、能力维度在能力维度上,教学目标的表述应体现学生所需具备的能力和技能。
教学目标应明确能力的要求,如分析、解决问题、表达、合作等。
同时,还可以在教学目标中明确所需的具体技能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情感维度在情感维度上,教学目标的表述应体现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要求。
教学目标可以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具备的情感表达和情感体验能力,如培养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团队合作、自信等。
四、价值维度在价值维度上,教学目标的表述应体现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教学目标可以明确所需树立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公正意识、社会责任感等。
五、可评价性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具备可评价性,即能够明确目标的完成程度和评价标准。
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的表明教学过程的结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馈。
六、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包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教师可以明确指导学生使用什么方法来达到目标,如阅读、实践、实验、讨论等。
这样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七、与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需求的联系教学目标的表述应与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需求相联系。
教学目标要能够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能力、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具体明确、全面细致、可衡量,并与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有机结合。
合理的教学目标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提高,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了重要参考。
教学目标表述的四要素
教学目标表述的四要素
1. 目标的描述:明确表述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或结果。
这些目标应该清晰、具体、可衡量,并与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相一致。
例如,学生能够掌握某个技能、理解某个概念或应用某种方法。
2. 目标的层次:将目标按照难易程度划分为不同层次,从初级到高级或从简单到复杂,以便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和提高。
3. 目标的条件:描述学生达到目标所需要具备的先决条件,包括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已掌握的技能、相关的学习经验等。
这些条件可以帮助教师确定学生可能面临的困难,从而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4. 目标的标准:明确学生达到目标的标准或要求。
这些标准应该具体、可衡量,并能被学生和教师所理解和接受。
例如,学生能够在某次测试中达到一定分数,或者能够在实际应用中成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和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
教学目标的明确和清晰是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和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
下面我们来分别探讨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一、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1.客观、明确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尽量避免模糊和含糊不清的词语,要客观明确。
目标要具体,不能笼统。
目标的表述要让学生知道他们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能做什么。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学习的方向和目标,才能有所期待和努力。
2.可操作性、可达成性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达成性。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智力水平、兴趣特点和学习能力等,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且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达成性。
目标的表述应该具体到学生能够明确地感受到自己做了什么,学习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成绩。
3.结果导向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是结果导向的。
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然后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结果导向的目标表述可以让学生清楚自己在学习中的方向和目的,带给学生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4.分层次、递进性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是分层次、递进的。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目标的表述也应该是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来分层次、递进地表述。
学生可以根据目标的不同层次,来逐步改善自己的学习水平。
5.与学生现实需求联系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该是与学生现实需求联系的。
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需求,要让学生能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取得学习成果。
6.可量化、可检验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当是可量化、可检验的。
教师应该将目标分解为若干要求、可以实现的小目标,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否达到了这些小目标,然后才能确定自己是否达到了整体目标。
7.具体、直观教学目标的表述要具体、直观。
目标的表述要能够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行为和表现来实现。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表述(最新完整版)
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表述(最新完整版)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表述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是指通过语文教学活动,学生应该具备的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创造、文化自信等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
以下是具体的表述:1.语言运用:学生能够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包括听说读写、语言交际、语言思维等方面。
2.思维发展: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进行问题分析、思考和解决。
3.审美创造:学生能够在文学、艺术、音乐等领域中获得美的体验,形成独特的审美观念,并能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
4.文化自信:学生能够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了解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以上是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表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目标应该如何设定语文教学目标设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整体性原则:语文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各个层次的目标之间相互联系,共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注意各个层次目标之间的联系,注重语文课程整体目标。
2.科学性原则: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
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明确、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3.全面性原则: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全面、完整,涵盖语文素养的各个方面。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4.层次性原则: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该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5.突出重点原则:每篇课文、每节课都有不同的教学重点,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该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注重教学效果的提高。
6.可行性原则: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条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教学目标四个维度怎么写的
新课标教学目标四个维度怎么写的
新课标教学目标的四个维度分别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在撰写教学目标时,可以按照以
下方式来表述:
1. 知识与技能:这部分目标强调学生通过学习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
例如,学生能够理解并记忆某个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主
要人物,或者能够正确使用某个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这部分目标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这些过程来构建知识。
例如,学生能够通过实
验探究物理现象,或者通过小组讨论来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部分目标涉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包括对学科的兴趣、对学习的态度以及对社会和文化
的理解。
例如,学生能够对环境保护产生积极的情感,或者能够尊重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4.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部分目标强调学生在学习中展现的创新思
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例如,
学生能够设计一个创新的科学实验,或者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社区
的实际问题。
在撰写教学目标时,应该确保每个维度的目标都是具体、可测量的,
并且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
这样可以帮助教师更有效地规划教学活动,同时也便于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目标的语言表述
教学目标的语言表述《标准》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计。
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每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知识和能力"属教学目标的基本层面,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考量教学效果的主要显性因素;"过程和方法"首次列入课程目标,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它是隐性的,但其作用极为重要。
"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个维度是要靠"过程和方法"来实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的目标,内容是隐性的,而其形式是外显的,它是语文学习的动力,也是人的发展所必须的。
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把内容与目标一一对应,将"三个维度"割裂开来,而是要在钻研文本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地落实"三个维度"的目标。
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教师们倾心于课程理念的实践,努力改进教学方法,但比较忽视教学目标的研究和探讨。
在教学实践中,重教法而轻目标的现象屡有发生:(1)目标定位过高,或有所偏差,或不尽合理;(2)目标表述笼统,不明确,不具体;(3)强调德育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的设定;(4)错将教学内容当作教学目标;(5)没有将学生作为表述目标的主体,没有将预期的教学结果作为表述的内容;(6)目标的设定随意性太大,有的教师甚至习惯了照抄教学参考资料上的教学要求,等等。
对教学目标理解和执行上的偏差,是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以及一些公开课"失败"的主要因素。
如何制订语文教学目标?这里提四条原则:第一,要全面。
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充分挖掘教材的各种因素,体现三个维度的要求。
既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制定明确的语文知识、能力目标,又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目标的表述
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般包括以下四个要素:
一、行为主体:是指学习者,是学生不是教师。
若写成“教给学生…”或“培养学生…”都是不妥的,这样,行为的主体就变成了教师,而教师的行为不是教学目标加以描述的对象。
教师的行为应放在具体的教学流程中。
二、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用以表述“知道”这一目标的行为动词有:
“说出、填出、指出、写出”等。
用以表述“理解”这一目标的行为动词有:
“解释、说明、分类、归纳、举例”等。
用以表述“应用”这一目标的行为动词有:
“示范、评价、修改”等。
三、条件或情境: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主要说明学生在何种情境下完成指定的操作。
如“借助工具书”、“无需参考资料的帮助”等。
对条件的表述有三种类型:
(1)使用辅助手段或不使用。
如:不用计算器来计算…;(2)提供信息或不提供;(3)完成行为的情境。
如:“在课堂讨论时,叙述…要点”等。
四、表现水平或标准: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如:“二十题中至少答对十五题”、“达到99%的正确”等。
abcd教学目标表述方法
abcd教学目标表述方法
1. 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是明确而具体的,确保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他们将会学到什么内容和达到什么程度的能力。
2. 目标应该是可测量的,也就是说,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或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来判断他们是否达到了目标。
3. 目标应该是可衡量的,可以使用量化的评估工具(如考试、作业、项目等)来评估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
4. 目标应该是具体的,避免使用模糊的或不确定的词汇。
目标应该是明确的,以便学生知道他们需要做什么和如何做。
5. 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能力水平相匹配。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背景知识和能力水平来确定相应的目标。
6. 目标应该是现实的和可实现的。
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时间和资源限制,并确保目标是可以在给定的时间内实现的。
7. 目标应该是有序的,建立在先前的学习基础之上,并为将来的学习提供支持。
8. 目标应该是有挑战性的,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积极参与。
挑战性的目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9. 目标应该是与课程的整体目标相一致的。
教师应该将每个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
和连贯的。
10. 目标应该是适应性的,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进展进行调整和修改。
教师应该监测学生的学习,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以确保目标的实现。
规范教学目标的表述
规范教学目标的表述教学目标指学生通过教学后应该达到的行为状态。
教学目标包括两类,一是结果性目标——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如:“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写‘绕’、‘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是学生自己的心理感受、体验和表现等,如:“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摘抄优美的词语、句子”“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体会不同句式的表达作用”。
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般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如:学生能在5分钟内,朗读完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主体条件动词程度规范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必须具有准确性、全面性、主体性和可测性。
1、准确性准确性是指行为动词的使用,行为条件的交待和表现程度的定位,要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某一学段的目标,符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不拔高,不降低要求。
这个要求是规范教学目标的前提。
2、全面性《课标》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纬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因此,语文教学目标应该包括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
3、主体性因为教学目标指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不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什么、怎么做,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由于表述目标的句子的主语是学生,“学生”二字可以不出现。
4、可测性可测性是指目标表述明确、具体,不笼统、模糊,具有质和量的具体规定性,教师自己或他人能够依据目标去观察和检测学生的行为状态,对教与学两个方面做出合理的评价。
下面对一个存在问题的教学目标按以上所讲的四点要求来进行分析,并提出表述目标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病例:课题:《浅水洼里的小鱼》(国标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8课)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唤醒并坚定学生关心、帮助弱者的信念;在学习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
2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对照上述四点表述教学目标的要求,可以看出这个教学目标的表述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表述不准确。
教学目标的表述原则
教学目标的表述原则(1)主语应是学生。
不能写成“使学生……”、“培养学生的……”(2)加强逻辑性,各条目标之间不能重复、交叉。
(3)不能把教学目标混同于教学过程或教学策略。
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朗读和讨论”等字样,就不宜写在目标里。
(4)恰当选择目标的行为动词。
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的主题。
(5)注意兼顾“三维目标”,尤其是对“情感态度”和“方法”目标的单独表述,可以提醒老师们屏弃“知识点本位”的教学思想,思考这节课要教学生什么具体方法、渗透什么情感态度。
关于三维目标的理解和操作,我们将在下节展开说明。
(6)目标应该可观察、可操作。
行为主义的教学目标论,认为一条目标应该包括四个要素(对象、行为、条件、程度),例如:复述课文内容,学生的口述要具体涉及事情的时间、经过、结果。
条件对象行为程度老师们平时写教案,不必这么烦琐,但也一定要考虑目标的具体、可观测。
比如“理解课文的主旨”,什么是理解?理解到什么程度?如何判断学生是否理解了?因此,我们可补充一句:“理解文章主旨,为这种思想举出生活实例”。
比如《风筝》(鲁迅)一文要理解“专制文化”,可让学生列举自己生活中看到的专制现象。
当然,教学目标有两类:行为的、体验的,不是所有的目标都可以行为化、外显化。
但是从目前教师表述教学目标的普遍问题来看,我们还是要提倡加强目标的可观察、可操作。
这里还要说明的是:怎样把握教学重点、难点?许多老师的教案中,所谓的“重点”、“难点”,只不过是从教学目标中摘出一条做“重点”,再摘一条做“难点”,而“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又没有真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致使“重难点”形同虚设。
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表述
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表述
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的表述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 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目标是通过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明辨是非、善恶,遵循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2.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和行为习惯:目标是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培养他们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从小树立法纪意识,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3. 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能力:目标是通过道德与法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能力,学会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解决冲突和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4. 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公民责任感:目标是教育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增强国家法律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培养公民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5.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目标是通过道德与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辨别能力,不盲从、不轻信,能够理性思考和正确选择。
6. 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和职业道德:目标是通过道德与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和职业道德,使他们了解职业道德的
重要性,遵守职业规范,建立诚信和专业的职业形象,并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运用到相关的法律知识和道德准则。
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
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主要有三种:(1)认知观的表述方法。
用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含糊动词。
扼要地表述,便于会意和交流。
但缺乏质与量的规定性。
这是我国教师常用的一种表述方法,往往使用只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含糊动词,如“懂得、理解、掌握、领会、欣赏”等等。
它有利于扼要地表述教学的意图,便于会意和交流,而且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目标只能以内部心理过程的概括性的方法加以表述。
但是它缺乏质与量的规定性,容易引起含糊和混乱的认识。
(2)行为观的表述方法。
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外显行为来确切地描述。
“ABCD”模式为例。
A.教学对象(audience),行为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它强调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外显行为来确切地描述教学目标。
这类方法又有不同的操作模式,下面以“ABCD”模式为例加以说明。
该方法认为明确的行为目标主要包含四个要素:A.教学对象(audience),是指学习者,即行为的主体,行为目标描述的应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
规范的行为目标的开头应是“学生应该……”,书写时可以省略,但目标必须是针对特定的学习者而提出的。
B.行为(behaviour),指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时应能完成的行为,它是目标中最基本的成分。
行为应该用明确的行为动词来描述,例如:对学习新教材的描述一般使用“学习……初步掌握……建立……概念”。
这里的“学习”、“初步掌握”的涵义是指学生基本完成了对技术学习的泛化期的过渡。
对复习旧教材的描述一般使用“复习……改进……提高……进一步提高”。
这里的“复习”、“改进”的基本涵义是指学生初步完成了技术学习的分化期的过渡。
“提高”、“进一步提高”的基本涵义是指学生基本完成了对技术学习向熟练掌握的过渡。
对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提高身体机能方面的描述一般使用“发展……增强……提高……促进……”。
对思想品德方面的描述一般使用“培养……加强……发扬……调动……”。
C.条件(conditions),指学生行为发生的条件,即评定学习结果的约束因素(包括环境、人、设备、信息、时间、问题明确性等因素)。
教学目标的表述有哪几种
教学目标的表述有哪几种
在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表述可以有多种形式,下面列举了几种常见的表述方式:
1. 知识目标:
- 知识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和能力。
例如:学生能够了解和描述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发芽、根茎叶的生长,花朵开放等。
2. 技能目标:
- 技能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技能来
完成的任务。
例如:学生能够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3. 情感目标:
- 情感目标是指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道德品质。
例如: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美和情感表达,培养对音乐的喜爱和欣赏能力。
4. 思维目标:
- 思维目标是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生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
5. 实践目标:
- 实践目标是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例如:学生
能够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图形设计和编程。
6. 全面发展目标:
- 全面发展目标是指培养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思维和实
践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能力。
例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以上目标表述方式仅为举例,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其他表述方式。
在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时,需要结合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要求,明确具体的目标,以便更好地引导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表述
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表述
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可以表述为:
1. 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权利和人格的意识,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
3. 培养学生防止各种不良行为的意识,使其能正确辨别和拒绝不道德的行为。
4.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并能正确运用法律知识处理问题。
5. 培养学生认识到个人行为的社会影响和责任,培养一种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6. 培养学生对历史和现实中的道德和法治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7. 培养学生正确处理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关系,明确道德与法律的相互作用和边界。
8. 培养学生对违法和不道德行为能够做出明确判断和坚定抵制的态度,提高他们公正审视和评价事物的能力。
9.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社会公共利益、维护国家和社会的法律秩序和稳定的情感和态度。
10. 培养学生具备规则意识和责任担当的能力,形成良好的遵守规则和法律的习惯。
正确的教学目标的表述
正确的教学目标的表述
正确的教学目标的表述
由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也应是三位一体的,是全面的。
教学目标首先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应以学生为主体表述,一般可表述为以下形式:学生(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动词及表现程度
当然,在具体表述中可以灵活一些,不一定死抠这种句式,“学生”可以略去。
教学目标表述力求明确、具体、可测、可评,努力做到:
1.显性行为动词,用以表述学生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说出、写出、认出、记住、说明、猜测、作图、解释、区分、辨别、朗读、背诵、概括、修改、独立阅读、写话、作文,等等。
2.对于不好用外显性行为动词表述的目标,可以用内隐性行为动词加上有关说明或实例来表述。
如“开始体会到拼音识字的乐趣,乐于拼读。
”“乐于拼读”就是“开始体会到”的有关说明。
3.行为条件。
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限制或范围等。
如“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正确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就是影响学习结果“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的特定课堂情境。
4.表现程度。
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程度,也就是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如“正确朗读课文”,“正确”就是“朗读课文”的表现程度。
表述教学目标时一般要包含以下四个要素
表述教学目标时一般要包含以下四个要素: 1. 行为主体教学目标表述的应该是学生的行为,因此行为主体是学生;在实际的目标表述中,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是从逻辑上去判断主体应该是学生;例如,“能够独立复述课文”,这个目标的逻辑主语是学生,也就是“学生能够独立复述课文”,而不应采用“使学生”、“教会学生”、“培养学生”等用语;2. 行为动词具体教学目标应采用可操作、可测评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如“认出”、“说出”、“背诵”、“辨认”、“描述”、“解释”、“说明”、“拒绝”等词,使其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3. 行为条件教学目标需要在表述中指明行为的条件,即影响行为表现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如“根据地图”、“不靠帮助或参考书”、“在十分钟内”、“利用网络环境”等;对条件的表述包括四种主要类型,即允许或不允许使用参考资料或辅助手段、是否提供信息或提示、时间的限制、行为完成的情境;4. 表现程度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例如,“既提供的一道应用题,学生至少能写出三种解题方案”,“通过这一堂课的学习,学生至少能记住四个单词”等;表述中的状语部分,便是限定了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目标,为了操作上的方便起见,而把一个问题分解成三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完成了一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它们犹如鱼水一样,和谐地和合在—起的,落实目标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对其理解,可以准确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与方法”是指为了实现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所采用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过程”是指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在体验、活动、探究中进行学习;“方法”是掌握各类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与策略,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能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有效监控元认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指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过程中的一种感受和反映,包括感知、理解、审美、体验四个方面;“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存在于“过程和方法”之中,“过程和方法”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它的对象、要素、结果,都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构成的,无法离开“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独立存在;因此,三维目标之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共同构成课程目标;三维目标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看,知识的把握,能力的养成,离不开学习过程的实践和体验,也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和运用;从过程和方法目标来看,任何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提升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人格的建构过程;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来看,它是一种更为广泛的人文涵养,这种素质的养成,不是外部强加的结果,而是要通过一定的情景中的实践与体验内在地生成和反映;总之,三维目标的相互支持,使课程目标更具完整性及操作性;要真正提高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我们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内容:教学目标要体现学生;教学目标的完成者是学生,教师不能凭自己主观臆断设定教学目标,而是要在充分解读学生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设计;这里有两点需要我们关注:一是学生需要分析,二是换位思考;在教学目标设计前,教师要全面了解、分析学生,包括他们的认知结构、认知特点、个性特征、社会背景、语言水平、语用能力等;所有这些不是在教学设计时才去了解,应该靠平时的积累;在教学目标设计时,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确保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想完成的、能够完成的、应该完成的;教学目标要体现任务;英语课程标准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也就是学生能够用英语完成各种各样的生活化任务;因此,在设计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我们也应该考虑目标的任务化;这类任务既来自学生的生活,又能整合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教学目标要体现发展;每一堂课都要让学生有收获、有发展;这需要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难度,即 Krashan 克拉申的“i+1”理论,围绕学生 i 原有水平上加一个难度 1 ;这个难度的把握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学生的原有水平,同时还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能力;前者将直接影响教学目标难度的定位,即高于学生原有的水平;低于或平于学生原有水平的教学目标是无效的;后者将影响教学目标难度的高低;这个难度 1 必须控制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否则同样也是无效的;假如超出学生的能力,教师就要考虑设置支架来降低其难度;教学目标要体现人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学目标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到如何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应该根据班上最后一名学生设计出基本目标,由此再考虑教学目标的开口,即“保底不封顶”,真正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原有水平和能力得到发展;教学目标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导学——确定教学范围、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原有学习基础等,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二是确定教师将采取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以及每个步骤或环节将采取的教学活动,指导教师有条理地去完成教学计划或任务;三是导测量——明确学生要达到的学习要求或水平,为教师本人及教育监督者提供检测的标准和依据;怎样检验教学目标设计是否合理 1、我用的是行为动词吗 2、这些行为动词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吗 3、我的预期目标能否明确到相关“领域”、具体到合适的“层次” 4、学生学习之后应知道什么知道多少 5、学生学习之后应该能能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 6、在实现“应知、应会”目标的同时应有什么样的情感体验 7、达成目标的条件是什么一个表述较好的教学目标范例Unit 1 Reading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 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绝大多数学生能认读和理解文中的重点词汇:unpleasant,scientist,already,made,factory,simple,such,everywhere,human ,shape,huge,snake,possible,electric, seem,impossible,40% 左右的学生对非重点词汇能基本理解,中等及以上学生能掌握文中的语言点及将来时态的用法;2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较为熟练地朗读课文,并能简单描述“机器人”基本的特点;3 在理解文章内容和反复朗读的前提下,学会根据文章标题和相关图片获取新信息的策略; 80% 左右的学生能回答根据文章内容所提的问题,正确率应不低于 75% ; 50% 左右的学生能比较流利地复述文章的大意;4 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学习科学的愿望;由于上述目标运用了适当的行为动词,对学习内容、结果行为以及结果行为的条件和程度都作了具体的切合实际的界定,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观测性,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很好地实施;语法课堂教学程序展示presentation:展示包含语法项目的文本材料,组织学生观察、归纳其在文中的结构及含义; 解释explanation:将语法结构从所在的上下文中剥离出来进行专门处理结构、含义、作用、规则等; 练习practice:学生通过控制、半控制和自由运用不同层次的练习来达到逐步掌握和运用所学语法项目; 测评evaluation:对新学的语法项目进行测评和检查,了解所学情况;只有经验,不反思,不与时俱进,不创新,一桶水那就腐烂发臭了,质量就不高了(一)围绕问题反思1 .教学反思的主要目的是自我欣赏还是解决问题找问题——归因——重建;这就像评课,为了提高教学水平,着重于找问题和对策;平时教学中遇到问题时,你是认为“本来如此”,将其“一笔带过”还是认真思考、深入挖掘2、问题从哪里来教学中不是缺少问题,而是缺少发现问题的眼睛问题意识;工作问题化,问题课题化,在平凡的工作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人不怕有问题,怕的是没有问题,如果没有问题,就说明他变得懒于思考了;课堂实践中要开放,别怕出问题,甚至想方设法让学生出点“问题”,从而使他们暴露出真实的想法;3、找到了问题,还要进行归因分析,并找到对策;其实,遇到问题不仅要反思,还要尽可能进行调查课前调研、课后调查、小检测、访谈等——以学定教,分析、激发、利用认知矛盾,以利于找准原因,找到对策;二通过对比反思.前后对比反思磨课问题——归因——重新设计与实施——新问题——……2.与他人的课包括名师课、优质课进行对比赏析或质疑,并反思甚至尝试;3. 不要“听听感动,想想激动,回去一动也不动;”三在合作研讨中反思1.在独立备课基础上参与集体备课——找差距,并归因;2.请人评课——找问题,并研商对策;3.就某一问题、某一节课与同事、专家展开研讨;方式:实地一对一、沙龙式、网上或杂志论坛、电话等;四写作促反思 1. 当你动笔去写的时候,才发现你的思考不够深入,还比较零散;写作能促使您更全面、更深入地思考;特别是想发表的文章,论点要新,论据要典型、有说服力,逻辑性要强;2. 方法:1坚持写教后记、反思日记或博客;2过段时间进行筛选、归纳、整理;3论证:观点是否新,是否与别人重复;4再加工,形成文章投稿;3. 写作时应注意:1尽可能围绕一个小问题来写,将其说清楚、讲透彻;2对案例做出针对性的分析,不能两张皮;对于问题,一般应提出对策;3不求写得很长一般4000字以内,而是求深度;4文体不限,尽可能“万变”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等高效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程序:1. Warmer---让学生参与, 激活课堂;2.Lead-in---为目的语创设情景,在情景中学; presentation ---展示给学生目的语,并形成概念; practice---让学生熟悉目的语的构成,并了解概念;5. Free practice---让学生们通过活动使用英语;6. Feedback--- 反馈巩固纠错;教学中常见的问题:1、教学目标设定不明确;2、教学活动针对性不强;3、教学活动效果不好、效率不高;4、操练的面太窄,许多学生处于空闲状态;5、教学语言不规范,不清楚,不简洁、随意6、呈现信息不准确,不利于学生接受;7、教师主导过渡,学生自主性受限制;8、课文内容没有练熟就过度拓展;9、忽视常规教学媒体的作用The effective teacher …高效率的教师这样做:•Really listens to his students;善于倾听•Shows respect;尊重学生•Gives clear, positive feed back;给学生清楚、正确的反馈•Has a good sense of humor;具有幽默感•Is patient;有耐心●Knows his subject;熟知所教学科● Inspires confidence;激发学生自信心● Trusts people;相信他人● Empathizes with Ss problems;理解、同情学生的困难、麻烦● Is well organized;具有较好的组织能力●Paces lessons well;课堂节奏好●Does not complicate things unnecessarily;不会没必要地将简单事情搞复杂●Is enthusiastic and inspires enthusiasm;热情并能激发热情►Can be authoritative without being distant没有距离感,但有权威性►Is honest, is approachable 诚实可亲。
举例说明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应如何表述(精选5篇)
举例说明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应如何表述(精选5篇)第一篇:举例说明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应如何表述如何设定一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一、认识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是由对象、目标、策略和评价四要素组成的,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
• 教学目标的准确性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加以把握的关键;教学目标的清晰性,影响教学过程的展开,很大程度上牵制了最终的学习效果。
• 确定好了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才能以教学目标为中心展开教学过程。
所以制定的教学目标必须起到导教、导学、导检测的作用。
二、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目标:(一)要认真钻研教材:(1)领会编者意图;(2)关注文本特点,制定符合文本特点的教学目标。
(二)把握学情(1)了解学生曾经掌握了什么和将要掌握什么,孩子已经有了哪些本领和将要练习哪些本领;(2)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他们接受水平和需要的教学目标。
这样的教学目标才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关注重点和难点(1)每篇讲读课文,总有两到三条训练重点,而所谓的“注重重点”是指重点之中的重点,即突破口。
(2)所谓“难点”,就是指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
(四)、要考虑课标的落脚点:(1)课标是一个标杆,而课文则是达成这个标杆的载体。
教学目标的必须要制订要紧紧扣住课程标准,语文新课程理念是在对传统语文教学经验总结之上,根据现代语文教学的要求提出来的。
它体现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2)制订教学目标,要充分考虑语文素养的全面性。
“语文素养包括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多个方面”;(3)还要注意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的整合,这样制定出来的目标才能明确、集中、恰当、具体。
(五)、制定的教学目标必须是可观察、可检测的:在教师明确教什么和怎么教,学生明确学什么和如何学的同时,还要明确学生要达到的学习要求或水平,为教师本人及教育监督者提供检测的标准和依据,只有这样,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才能起到导教、导学、导检测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般包括以下四个要素:一、行为主体:是指学习者,是学生不是教师。
若写成“教给学生…”或“培养学生…”都是不妥的,这样,行为的主体就变成了教师,而教师的行为不是教学目标加以描述的对象。
教师的行为应放在具体的教学流程中。
二、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用以表述“知道”这一目标的行为动词有:“说出、填出、指出、写出”等。
例如,讲述《中法战争》一节,如果把目标表述为“使学生清楚中法战争的过程”,就显得比较模糊,教师无法知道学生是否清楚。
如果改为“学生能在《中法战争形势示意图》上指出战争开始、结束的地点,并能标明时间;能指出四场重要战役的地点(马尾、淡水、镇海、镇南关、临洮中的四个)”,就比较容易确认学生是否掌握。
用以表述“理解”这一目标的行为动词有:“解释、说明、分类、归纳、举例”等。
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的影响》一节时,如果把目标表述为“使学生理解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的话,那么教学活动结束时,学生对《南京条约》的危害到底是理解了还是没理解,教师往往当堂难以明确验证。
但如果把目标具体化为“学生能举例说明《南京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就比较容易确认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
再如,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A、用自己的话说出战争爆发的一般原因及侵略战争爆发的一般原因;B、在课本上找到有关战争原因的内容;C、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用以表述“应用”这一目标的行为动词有:“示范、评价、修改”等。
例如,《鸦片战争》一节,如果把目标表述为“教会学生分析战争性质”,就有问题。
若改成“学生从不同角度比较两次鸦片战争,分析两次战争的关系,归纳出鸦片战争的侵略本质”,就比较具体,可操作性强。
三、条件或情境: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主要说明学生在何种情境下完成指定的操作。
如“借助工具书”、“无需参考资料的帮助”、“根据地图”等。
对条件的表述有三种类型:(1)使用辅助手段或不使用。
如:不用计算器来计算…;(2)提供信息或不提供;(3)完成行为的情境。
如:“在课堂讨论时,叙述…要点”等。
四、表现水平或标准: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如:“二十题中至少答对十五题”、“达到99%的正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