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审计风险的成因及控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审计风险的成因及控制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审计以及内部审计的范围都逐渐拓宽,人们对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审计职业的责任也越来越重。由于社会经济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审计来讲增加了难度,同时也相应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为此,正确认识审计风险,增强审计风险意识,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使审计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以及本单位经营管理等方面起到控制与防范的作用。文章从当前审计风险的成因入手,探讨防范审计风险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风险;成因;防范;思考

审计风险及控制是近年来社会和企业广泛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审计风险的产生有内外两个原因,内在原因取决于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而外在原因取决于审计人员的审计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相应地,审计风险的控制对策也涉及到审计风险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但在实施操作过程中,严格按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来划分是无法做到的,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审计风险涵义及分类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给被审计单位造成损失或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应承担的一种风险和责任。审计风险伴随着审计活动而存在,随着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复杂程度的增加,审计风险也不断加大,成为审计人员无法回避的现实。这就要求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审计风险进行科学分类,切实增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正确认识和评估风险,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从而保障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效率。

由于审计风险具有贯穿于审计过程始终的特点,又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内容复杂,表现形式多样,所以,从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的不同角度,可对审计风险作如下科学、系统的分类。

(一)按审计风险形成的主体不同分类

1.被审计单位潜在的审计风险,指由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未建立、健全或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或因种种原因有意作弊,导致管理失控或会计信息失真而形成的审计风险,具体又包括:(1)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全不严,经营管理不完善而形成的审计风险。(2)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不完整、不充分,而形成的审计风险。

另外,被审计单位业务量大和人事变动,以及内部管理制度变更等,都可能成为其潜在风险。

2.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引发的审计风险,主要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审计监督过程中,因审计技术限制,或本身行为不当,业务能力及职业道德低等原因

造成的审计风险,包括:(1)审计技术因素造成的审计风险,主要指抽样审计带来的审计风险。(2)审计人员因素造成的审计风险,主要指一些审计人员政治素质低,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差,表现在审计工作中,超越职权范围,违背职业道德,不严格遵守审计纪律,不认真执行审计程序和审计标准,避重就轻,或随意取舍和隐瞒查出的问题;在审计处理上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处罚不当,弄虚作假,以审谋私。

3.政府及其他部门引发的审计风险,主要指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干预、限制及影响等原因造成的审计风险。

(二)按审计风险表现的形式不同分类

1.审计准备风险。审计机关接受审计任务后,必须认真细致地做好审计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以保证审计任务的圆满完成。否则,审前准备不足,可能带来潜在审计风险。

2.审计取证风险。在审计实施过程中,由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审计人员所掌握信息资料的有限性,在这一阶段,可能存在审计程序不合规,审计技术不先进,审计取证不完备,审计检查不全面,审计鉴证不科学,审计评价不正确,从而最终产生审计风险。

3.审计报告风险。至少有两个环节易导致审计报告风险的产生:一是因审计结果报告的恰当与否直接受审计人员评价意见的影响,若审计人员的评价意见存在偏差,则直接影响审计报告的正确性。二是即使审计人员评价意见恰当,最终审计报告的形成尚依赖于审计机关对审计事项的重要性和审计评价及意见的判断,由于受各相关因素的影响,可能使得最终形成的审计报告有所偏差。

4.审计处理处罚风险。审计处理处罚是审计过程的终结和成果反映。当前主要受法规滞后因素的影响,审计处理处罚依据尚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被审计单位正在变化着的实际,从而导致审计处理处罚无据可依,依据不全不细的情况大量存在,最终形成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而造成风险的可能性,形成审计风险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即来自审计客体方面的成因、审计主体方面的成因以及来自审计法律环境方面的成因。

(一)审计客体方面的成因

1.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完善程度,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是指按照管理制度的规定,以及实际工作的需要,本单位及其各个系统应当建立的控制环节和控制点是否齐全,有无过多或过少,甚至不必要的情形;或者应当建立若干控制点而管理制度中未能考虑到,在实际工作中也未建立的情况;或管理制度要

求建立若干控制点,但不符合本级单位的实际情况,因而在实际工作中无法执行的情况;或者已建立起控制点,但存在人员分工、职责不够清楚等情形,则滋生错弊的可能性就相对较大,其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较高,对审计人员检查风险的控制难度自然也会增大,在此基础上采用抽样审计,审计风险就会更加明显。

2.被审计单位会计核算系统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拓展,会计处理方法趋向复杂化。比如,随着我国近年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企业股份制正在国有企业中普遍展开,各类股权的划分与核算等经济内容的准确划分,日益成为企业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而带来一系列审计操作方面的问题。近年来在企业改制中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屡见不鲜,所以由于法规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也必然成为形成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

3.被审计单位对待审计的错误态度。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设置障碍、故意干扰、阻挠或者出具假资料、假单据都会误导审计人员。比如,目前普遍存在的企业为逃避税收,而擅自设置多套账务、多头开户的情况,从而造成提供财务资料不全面、不完整、不真实,以致带来审计风险的问题。

4.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社会公众审计意识强,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严格会计核算,则审计风险低;反之,则高。随着审计地位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审计报告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则审计人员面临的风险也将越来越大。比如,经济责任审计就是这种情况,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当前对企业领导者采取经济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审计评价直接关系到企业法人的履行职责状况,因此审计环境将对审计评价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5.审计法律环境的成因。在新旧体制交替时期,有些政策、规章相互磨擦碰撞,新法与旧法,大法与小法,外法与内法,法与理之间存在着差异甚至矛盾之处。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生活中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层出不穷,有时财经和审计立法相对滞后,现行法律、法规与现实情况可能相悖,这些都会使审计风险倍增。

(二)审计主体方面的成因

1.审计人员素质成因。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等。这一因素与审计过程相结合,就会成为审计风险函数的变量:审计人员素质越高,风险越小;反之,风险则越大。

2.审计检查风险成因。指审计人员在检查取证过程中为审计客体的表象所干扰与蒙骗,而产生重大观察或取证失误,从而作出错误的判断和结论的可能性。

3.审计评价风险成因。即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评价失准的可能性。

4.审计处理风险成因。指审计人员所收集的审计证据不能客观、充分,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