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向沙漠进军 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向沙漠进军》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改造沙漠的重大意义,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2、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揭示事物本质的说明方法和说明文的一些基本知识;掌握本文结构严密与语言准确的写作特点。

3、理解课文在说明过程中使用的层进式逻辑顺序;概括文章内容,领会中心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文章的第二部分(第5-12自然段):怎样向沙漠进军。

教学难点:第4自然段中关于“游击战”、“阵地战”的说明。

教学方法:导读式教学;启发式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丝绸之路”音乐+沙漠图片+影片片段)戈壁沙漠在游人的眼里是大自然最具魅力的景色之一,而对于生活在沙漠地区的人来说,这却是大自然最严酷的挑战。据报载,沙漠也正在一步步地向我们逼近,影响到我们的生活。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向沙漠进军》就更加有意义了!

二、导读课文

1、说话活动

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土地沙漠化问题,如果请你来治理沙漠,你会用哪些方法呢?

①植树造林——固沙

②引入水源——植树造林

③建立防沙围墙——防止沙漠蔓延

④开发新植物品种——适合在沙漠生长

⑤退耕还林——保护生态环境

2、介绍作者。竺可桢(1890—1974),浙江绍兴人,气象、地理学家。

3、解析课题

进军本来是一个军事术语,指军队出发向目的地前进。进军要有一定组织和计划,有一定的规模,有明确的目的。当然,进军的对象是我们的敌人,是有一定难度的。可是为什么文章题目不用“治理沙漠”而要用“进军”呢?这能够说明沙漠的那些特性呢?

①沙漠对人类危害大,像我们的敌人一样;

②沙漠的治理难度大,轻而易举则无须进军;

③沙漠治理规模大而且必须有计划的进行;

④向沙漠进军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胜利,征服沙漠——使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

作者把征服沙漠比喻成一个军事行动——进军,使得文章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4、梳理内容

(1)沙漠逞强施威的武器是什么?(风和沙)

(2)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方式是什么?(游击战和阵地战)

(3)人类抵御沙漠进攻的方式是什么?培植防护林(防风)和植树种草(防沙丘)。

(4)人类向沙漠进军的主要武器是什么?(注意“抵御”与“征服”的不同。)――征服沙漠的主要武器是水。(“抵御”只是消极的防止,“征服”才是积极的消灭。)

(5)如何去利用沙漠?

风和日光。制造风力车,“供发电、汲水、磨面之用”使风“为人类造福”,而且用半导体把沙漠上长时间的日光变为热能,来发电,取热,煮火,做饭,等等。

(6)征服沙漠获得巨大成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征服沙漠获得巨大成绩的条件是社会主义制度。

(巡视穿插讲话――阅读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在文章中抓住关键性的语句,以前我们也学习了中心句,要记住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5、讨论文序

说明顺序:为什么进军→怎么样进军→进军的前景

采用这样的说明顺序的好处:这种说明顺序是层进式的逻辑顺序,由浅如深,层层推进,即符合事物本身的条理,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6、分析结构。

本文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依据是:沙漠这个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是怎样危害人类的?人类是怎样征服沙漠的?也就是,人类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怎样向沙漠进军?

第一部分由四个段落组成。1、2、3自然段是一个层次,第4个自然段是一个层次。这样划分的依据是沙漠对人类危害的后果及其危害的方式。第1段是“总说”,指出“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然后,分别举出国外(地中海沿岸)、国内(陕西榆林地区)典型的例子,来证实这个自然敌人的危害。

根据人类对沙漠的认识与改造是逐步深入的,第二部分又应该划分为抵御与进攻。

5、6两段都是写“抵御”的,一段写抵御风沙袭击(“袭击”是偷偷地打击,指“游击战”),一段写抵御沙丘进攻(“进攻”是明目张胆地进攻,指“阵地战”)。第7自然段的作用是过渡。从“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采取守势到采取攻势。8-12段(第11、12段也可以理解为对风和对日光的利用)都是写“攻势”,寻找它们互相间关系似乎比较难。如果一分为二的话,可考虑改造沙漠最主要的武器是水,第8段写在我国广大沙漠地区尽管地面上缺少水,地下还是有水的,这就具备了相当有利的条件,说明是“可能”的,9-12段以实例说明这“可能”已经变成了“现实”。而9、10两段写征服沙漠(一段写对农田的“保护”,一段写对交通线路的“防护”),11、12两段写利用沙漠(11段写利用沙漠地区“风力”,12段写利用沙漠地区“日照”)。

结尾一段总结全文,“从上面介绍的一些情况”,就是指沙漠对人类危害的情况以及人类对沙漠改造的情况,整篇文章紧紧抓住沙漠这一事物的特征说明,结构严谨,条理分明。

7、抓住说明“阵地战”的关键性词语,用图画绘制阵地战的图示。

沙丘——高度——移动——波浪式——沙丘链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本文采用的是层进式结构,条理清晰,层层推进,先说明了沙漠危害人类,揭示了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再着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而这一部分也是按层进式结构,先说明沙漠危害人类的方式,然后针对危害的方式采用抵御、进攻到利用等治理方法;最后说明向沙漠进军的前景。本文有很多段采用了中心句提纲挈领,逻辑性非常强。

四、布置作业

必做题:请一位学生看着黑板上的板书,把全文内容有重点、有条理地复述一遍。

选做题:研讨与练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了解了《向沙漠进军》一文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等等,也分析了结构层次,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沙漠对人类的各种危害以及人类对沙漠的改造。这节课我们则分析一下本文的说明方法,体味体味本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分析说明方法

本文除了用清晰的思路,合理安排结构层次外,更重要的是作者还善于恰当地运用各种说明方法。

1.举例子。例如,课文的第2、3自然段,举了“地中海”“榆林地区”这两个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严重,这样使要说明的内容更明确,更具体。

2.分类别。如,风沙的进攻方式分“游击战”和“阵地战”二类。又如,介绍对沙漠采用“守势”时,又分两种方法:①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②抵御沙粒进攻的方法等。

3.打比方。如,①将地中海沿岸比作西方文明的摇篮;②把风沙进攻的两种方式比作“游击战”“阵地战”。

4.作比较。如,文章开头说:过去人类没能征服沙漠;而结尾处:征服沙漠的理想会实现。又如,原来地中海沿岸被称为西方文明的摇篮,而如今却有部分地区逐渐变为了荒漠。

5.列数字(略)。

三、分析语言

1、文章选用恰切的动词表示“进军”战斗的激烈

(1)写沙漠对人类侵犯的动词:

并吞、侵占、侵入、袭击、进攻、肆虐、打死、摧毁、埋葬、逞强施威。

(2)写人类向沙漠进军的动词:

抵御、防御、固定、收复、保护、防护、开辟、征服。

2、重点段落的措词

……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正是狂风肆虐的时候。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

――“主要”表示风沙进攻还有其他次要方式,属于限制性词语;“大”强调风沙强度,假若不强调风沙的强度,则略显片面;“全部”强调风沙威力大,对农作物的危害大;“两三次……”强调风沙危害十分大,而且爆发十分频繁,对生产影响大。

请大家也找出一些能够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语出来,看看删除之后与原文有什么差异。体会一下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注意这些词语往往是限制性词语。

语言准确性不但表现在中心词上,还表现在对中心词的限制上。试想,文中倘若漏掉了“若干”、“有些部分”、“还”、“多少”、“许多”、“三十公里”、“一次”、“全部”、“点”、“全”等一些必要的限制词语,要么会使话说过头;要么又会使话说得不够份量。过头与不够,都不能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

3、深层研判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不但表现在限制上,还表现在整句的判断上。

(1)“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

(那防护林是什么呢?仔细钻研防护林一段,然后用完整的句子回答)

防护林是并行排列,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超过林木高度二十倍的林带。(从培植方法上讲)

――防护林是为了减少风的力量而培植的林带。(从培植作用上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