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2018-2019【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套教案
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大气压强》名师教案
大气压强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引入:用问题引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新课教学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提出问题:我们生活在地球周围的大气层中,气体也像液体一样没有一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同时也受到重力的作用.同学们猜想一下大气是否也像液体一样在它内部存在压强呢?学生讨论并猜想师:你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验证师:请同学们看一下实验,通过这些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演示课本图4—25中的两个实验学生思考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有很多想法(教师讲这些想法写在黑板上,并进行分类)教学课题 4.4 大气压强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压是客观存在的.(2)了解测量大气压的实验托里拆利实验.(3)了解大气压强的值和大气压强的单位.(4)了解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的工作过程.(5)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的实例.(6)了解气体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教学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的测定教学难点理解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的工作过程教学准备易拉罐、针筒、茶杯、硬纸片、大、小试管、砝码、抽水机模型、离心泵模型、托里拆利实验录像带、抽水机和离心泵电脑动画教学方法讲授、演示实验、讨论相结合演示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想认识.电脑动画演示分步工作过程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师:大气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生产中有哪些应用?教师举例引导学生了解应用实例师:大气压还有一个重要的应用,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水泵.演示抽水机的连续抽水动作用电脑动画演示活塞式抽水机的分步工作过程师:为什么活塞向上运动时,阀门A关闭,阀门B打开?活塞向下运动时,阀门B关闭,阀门A打开?演示实验,演示能够连续工作的离心式水泵.然后再用电脑动画模拟分步工作过程.师:为什么工作前要将入水管和水泵内充满水?抽水机中水为什么只能随活塞上升到10 m左右?简要介绍大气压发现的历史.学生还会举出其它例子学生通过看图、阅读课文回答问题,并填写课文中的空白.学生认真观察板书设计四、大气压强一、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二、大气压强的测定1.托里拆利实验2.大气压强的值大气压强的值等于76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等于1.01×105Pa三、大气压强的应用板书设计。
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压力_压强》名师教案
教学重点
1.压力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
2.压强的概念、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回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压强概念、压强的计算公式(比值定义的方法)
2.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它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仪器材料
实物投影仪、橡皮泥、泡沫塑料、压力小桌、200g的钩码
一、压力 压强
教学课题
一、压力 压强
教学目标
1.知道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2.理解压强的概念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压力.
3.知道压强的国际单位时牛/米2,又叫帕斯卡.
4.能用压强公式p=F/S,进行简单计算.
5.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是改变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大小,了 解它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⒊公式:p=
⒋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1帕=1牛/米2,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 1牛顿”.
例题2:
人可以安全地通过一个沙滩.现有一辆履带式拖拉机要从这个沙滩上通过.已知这辆拖拉机的质量为5150kg,它的每条履带跟地面的接触面积约为0.75 m2,从压强的角度考虑,这辆拖拉机能否安全地通过沙滩?
举出实例,让学生感知压强单位的大小.
学生动手计算例题,感悟到压强计算公式、压强单位的推导过程.
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上1.1机械运动(教案1)
二教学过程设计1.什么是机械运动?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提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1)组织学生看课本图2-3,讨论: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的看法。
小结:首先明确本问题中研究对象是汽车中的乘客,这位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其次根据前面所学机械运动的知识,判定汽车、司机和乘客都在做机械运动。
但是司机和男孩所说乘客是静止的或是运动的说法都有道理。
因为他们在研究乘客的运动情况时,选定的作为标准的物体不同。
问:司机看到乘客没动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标准的?!!答:以车厢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车厢没有位置的改变,所以说乘客是静止的。
!!问:男孩看到乘客运动得很快,他是以什么为标准的?!!答:男孩以路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为标准,乘客相对于路面有位置的改变。
所以他说乘客是运动的。
教师小结:在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定的参照物。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举例看图,讨论回答课题第二节速度和平均速度(1课时) 执教教学目标1.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和公式,知道速度的单位,会进行米/秒、千米/时间的单位换算。
2.知道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知道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重点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和公式难点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和公式;米/秒、千米/小时的单位换算。
教具演示学生主要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引入新课从日常生活中,大家都知道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
例如我们要想尽快到达某地,坐火车就比坐汽车节省时间。
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组织学生阅读课本第15页第二节大"?"所提出的三个问题,围绕如何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并进行小结。
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运动和力的关系》教学设计
1、板书:惯性定义
物体具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或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物体的惯性。
2、对物体按固、液、气分类研究是否有惯性。
(1)引导学生分析前面的实例,说出上面现象中是什么物体具有惯性,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小结:固体有惯性
(2)以水为例,研究液体是否有惯性(播放自制视频)。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生活中的惯性现象比较熟悉,对于认识惯性现象很有帮助;但是还不能很好的解释哪一部分具有惯性,才会产生生活中的这些现象。此外,学生虽然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但他们对生活经验存在片面的认识,认为有力的作用物体才会动,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些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打破这个错误认识,建立正确认识是本节课的难点。
(3)研究水平方向上的直线运动(借助受力分析,进一步较少受力)
(4)研究水平方向上的运动与所受阻力的关系
3、问题引导学生确定实验方案
(1)根据给出的实验器材,如何改变阻力(给出器材为:棉布、毛巾、小车)
(2)怎样让小车在水平方向上运动起来
(3)演示实验:用力推,让小车靠惯性运动,并用小旗子在小车停下来的位置做标记。
(3)通过用气球吹蜡烛的实验,证明气体有惯性。
小结:固、液、气体都有惯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1、播放王亚萍太空授课中“大力神功”的片段,认识外太空惯性现象。以视频中“指令长”的运动情况,初步分析物体运动情况与力的关系。
2、带领学生确定明确并简化研究的问题
(1)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
(2)研究最简单的直线运动
观看实验,由实验现象分析物体是否有惯性
观看视频,认识外太空中的惯性现象。
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简化问题
2019年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7《超声波及其应用》word教案
1.7超声波及其应用(1课时)教学目标设置及达成途径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知道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 。
②知道超声波的特点及其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③了解次声波的特点。
能力目标:情感目标:①通过学习,了解超声波在现在技术中的应用,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②通过一些自然界中的动物对超声波利用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超声、次声的概念;知道超声的应用。
教学难点:培养和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及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
3.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4.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法、讲授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5.媒体应用:powerpoint 幻灯片。
板书设计超声波及其应用一、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音叫超声波。
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音叫次声波。
二、超声的特点及应用 1、频率高、方向性好。
运用:导航、探测距离 2、“穿透力”强。
运用:超声诊疗仪(B 超)、 超声金属探伤仪。
(这是利用超声可以传递信息)。
3、“破碎力”强。
应用:使难混合的液体均匀混合;杀菌消毒;育种;超声碎石。
(这是利用超声可以传递能量)。
三、次声的特性教学过程结石,免于病人开刀的痛苦。
(四)次声波的特性和它造成的危害(8分钟)师:次声波人耳听不见,它却时刻潜伏在我们身边,它是怎么产生,有哪些危害,请E 组同学上台汇报。
生答:次声波是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飞机飞行,火箭发射,火车,汽车奔驰都会产生次声。
大自然中火山爆发,陨石坠落,地震,海啸,台风,雷电都会产生次声波,它能传的很远,能轻易绕过障碍物,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使人恐惧、恶心、神经错乱,甚至五脏破裂。
强度大的次声会对机器设备、建筑物产生破坏 。
师(总结):地震产生次声波会使房屋倒塌,对人类造成伤害。
科学家正在研究、监测和控制次声波,有效避免它的危害,并利用它预报地震,台风和监测核爆炸。
全新北京课改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 共49页)
全新北京课改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共49页)目录第一章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一章第二节机械运动第一章第三节比较运动的快慢第一章第四节学生实验:测量速度第一章第五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一章第六节乐音和噪声第一章第七节超声波及其应用第二章质量和密度第二章第一节质量及其测量第二章第二节学生实验:测量质量第二章第三节物质的密度及其应用第二章第四节学生实验:测量密度《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
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3.了解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和时间段有大致的了解,对长度和时间单位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结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长度的单位、长度的测量。
难点:测量长度单位概念的具体化和测量中的读数。
三、教学策略本节主要内容为长度测量和时间测量。
首先让学生了解测量的重要性,测量单位的意义,统一测量单位的道理,并引出国际单位制,接着介绍长度和时间单位以及它们的换算关系。
重点介绍长度和时间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从测量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入手,通过“测量活动”展开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及师生之间的交流等方式,使用学生在测量的实践中,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一些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学会时间的测量。
在教学中应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讨论交流。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全册 3.2《力的测量》参考教案
二教学过程一、弹力1.演示:a.轻压一把直尺(或气球),使它发生形变,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b.把橡皮筋拉长,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c.拉一下弹簧,松手后弹簧会恢复至原来的长度d.投影仪展示:用手分别拉柔软的面条和橡皮筋,松手后,无法恢复原状2.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的改变(1)弹性形变:当物体发生形变后,撤去外力能够完全恢复原状的形变(2)塑性形变:撤去外力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3.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推力、拉力、压力等)产生条件:a.物体直接接触b.发生弹性形变4.塑料板上压的重物越重,塑料板弯曲得越_大__。
拉弹簧用的力越大弹簧伸得越_长_结论: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就越大;根据物体的形变大小可以测定力的大小二、测力计学生活动:1.手压气球2.手拉橡皮筋?思考:当拉长橡皮筋和压气球时,你的手有什么感觉?测量力的工具:测力计弹簧测力计是测力计的一种,认识几种弹簧测力计1.作用:测量力的大小2.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3.构造:提环、弹簧、指针、刻度盘、挂钩4.使用方法:(1)了解测力计的量程,不能测量超过量程的力(2)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3)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处,若不在,应调零(4)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观察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5.练习观察:量程:0-5 N 量程:0-2.5 N 量程:0-10 N分度值:0.2N 分度值:0.05N 分度值:0.2N 四、反馈练习:(1)关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下列几种说法中错误的是()A、弹簧测力计必须竖直放置B、使用前必须检查指针是否在“0”刻度处C、使用时弹簧、指针、挂钩不能与外壳摩擦练习使用:1、用手拉秤钩,使指针指在1N、5N,感受一下1N、5N的力有多大2、将钩码和木块分别挂在秤钩上,读出它们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练习读数:。
京改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3.1《力》教案
第一节力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3)知道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并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乐于参与观察等科学实践活动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磁铁吸引和排斥、篮球教学过程:引入:给出一段赵本山的视频,引发学生思考?新课讲授一、力:多媒体演示图片让同学观察,讨论,并找出共同点。
(它们都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也都相互接触)总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提问:那么不接触的物体间有没有力呢?通过演示磁铁间相互作用得出:不接触的物体间也能产生力。
通过视频形象、直观加深了学生对力的理解二、力的单位多媒体展示牛顿的资料,指出他在力学中的贡献,所以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力的单位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给出一牛的概念:(1)两个较小的鸡蛋放在手中静止时,对手的压力约1N。
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体验:1、用手拍桌子,感觉一下手是否会痛。
2、让同学跺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分析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能离开两个物体而存在,其中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提出问题:手拍桌子时手是施力物体,但是手也会痛,那么手又是受力物体吗?多媒体演示图片:一名学生穿上旱冰鞋,面对墙站好,推一下墙。
问:这名学生将会怎么样呢?回答肯定会离开墙滑动。
得出:人对墙施力的同时,墙也对人施加了力。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四、力的作用效果课本16页(几项熟悉的体育活动)归纳总结: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由运动变为静止或者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即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019年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word教案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1)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
(2)让学生找出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做为“尺”。
①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
②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某一个手指的宽度等。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4、进行估测身边物体的长度,教师出题。
5、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测量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量程、零刻线、最小分度值;测量时: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6、学生分组实验。测量物理课本宽度、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测细铜丝的直径。
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上进行测量,圆心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二、时间的测量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例举测量时间的工具。
1、单位:秒(s)小时(h)分(min)
2、测量工具:停表(秒表)、机械表、电子表、石英钟古代:日晷、沙漏
3、介绍停表的使用方法;关键是停表的分度值。
4、体会生活现象所用的时间:
(1)人心跳一次的时间大约是0.8s
(2)人眨一次眼经历的时间大约是0.4s
(3)人打一次哈欠经历的时间约是6s
三、误差
1、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差异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2019年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上册1.3《比较运动的快慢》word教案
1.3比较运动的快慢(1课时)
教学目标设置及达成途径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②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③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能力目标:
①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
力。
②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①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
的喜悦。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速度概念的建立及单位的换算;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
3.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4.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参与活动。
5.媒体应用:powerpoint幻灯片。
教学过程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教学反思。
京改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4.4大气压强-教案
大气压
教材分析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
方法之一。
本节内容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学生从身边常见现象入手,探究得出大气压是客观存在的,让学生经历探究大气压存在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同时,教材在引导学生测出大气压后,又注重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大气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本节课从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通过实验总结出规律,并联系了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教学设计
观三维目标上重建认知结构。
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大气压的存在其实在小学自然课和平时的一些科普读物中都多少有一些了解,但这些了解仅仅停留在表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更深刻更系统,所以在设计大气压存在的实验时,我把例举大气压存在的现象先留给学生,再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动手实验,使学生对大气压的存在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
对于大气压的测量,用吸盘和弹簧测力计测量的方法学生容易理解,易于操作,所以在这里开展了学生实验,使学生能更好的参与到课堂上来,也给了他们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
但对于托里拆利实验,这个实验理解有一定难度,我采用由“覆杯实验”逐步过度到托里拆利实验的方法,使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有一个梯度。
对于一些大气压的应用,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通过典型的例子,让学生在分析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真正的明白是怎样利用上大气压的。
教学流程设计。
2019秋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上册2.1《质量及测量》word教案
第二章质量和密度第一节质量及其测量丽泽中学郭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会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会使用游码,会使用天平称质量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比较,形成对质量的概念的初步认识·通过观察和操作,会调节天平,并用天平测质量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杆秤这一中国的古代发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重点:知道质量的单位,学习天平的使用难点:正确使用天平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在讲新课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个小笑话。
国外某一城市举办一次特殊的笔答大赛,其题目是:有一个热气球,上面载有三名乘客,即一位才华横溢的议员,一位满腹经纶的大学教授和一位点石成金的银行家。
当热气球升到高空时却出了故障,必须将三人中的一人扔下去以保全另外两个人的性命,你认为扔下那位最为合理?组委会收到了不计其数的五花八门的答案,而结果却是出人意料,冠军获得者竟是一位小学生。
他的答案极其简单——“把最胖的那个人扔下去!”为什么把最胖的人扔下去呢?从物理这个角度去分析,那个胖子相对其他两个人有何特点?——质量大我想那个被扔下去的人也许会抗议,说他不是质量最大的。
如果从公平的角度出发,那么,此时此刻最需要一件什么工具?——秤好的,让我们来具体学习质量以及它的测量。
2、进行新课:(1)质量:提问大家几个问题。
一杯水和一桶水,哪个水多?很显然一桶水多。
一个铁钉和一座铁桥,都是铁,哪个铁多?很显然铁桥的铁多。
不同物体所含的物质的多少是不同的。
我们用质量来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m表示。
这是同种物质之间质量的比较。
那么不同种物质之间我们怎么比较呢?比如说,一个小铅球与一大团棉花,哪个质量大呢?还有一个很大的氢气球与一个氧气瓶,哪个质量大呢?凭观察就很难判断了。
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力 教学设计
过程飞来的球施力撞击,使球沿原来运动相反方向运动,由此可知,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2、如图所示,一薄钢条的下端固定,现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推它,使其发生(a)、(b)、(c)、(d)各图中所示的形变,如果F1=F3=F4〉F2,那么(1)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的是图____和图____;(2)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的是图____和图____;(3)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的是图___和图___;3、游泳的人,手脚用力向后划水,人就能向前进,这表明,人向后给水作用力的同时受到了的推力,这个现象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4、甲、乙两个同学穿着滑冰鞋面对面静止站在冰面上,如果甲对乙用力推一下,其结果是()A、甲仍然静止,乙被推开B、乙受到甲的力,甲不受推力作用实例分析学生回答学生讨论分析学以致用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运用控制变量法教学过程C、乙受到的推力大于甲受到的推力D、甲、乙同时相对离开(四)小结本节课知识要点1、力2、力的符号和单位3、力的作用效果4、力的三要素5、力的图示和示意图(五)检测1、力的单位_________________2、力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____3.如图所示,某人用大小相同的力作用于弹簧,观察比较(a)(b)两图,可知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_____有关。
学生分析现象分析学生总结学生练习知识点强化相互作用力特点整体把握了解学生知识接受程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北京课改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教案
《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教案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技术应用时间安排实验引入提出问题演示实验:实验1实验2导体中电流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观察实验思考问题:1. 你看到什么现象?2. 哪次电流大?3. 电流大小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了解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思考提出的问题引入本节课的研究课题演示实验演示实验2分钟猜想假设整理学生的猜想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猜想导体中电流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了解科学的学习方法,熟悉探究的过程。
开动思维,进行猜想,找到探究的目的1分钟引导进行实验设计要求1.实验中应:控制不变,改变,测量,记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设了解科学的学习方法,熟悉科学探究过多媒实验探究收集数据个猜想进行探究)协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每个大组只探究其中一个猜想)收集数据时间内让所有学生都能亲历过程,体验学习方法,培养合作精神学生实验12分钟处理数据分析图像归纳规律协助学生处理数据学生处理数据:描点,作图,(横纵坐标的值可根据需要自行决定)利用数学方法分析图像所遵循的规律,用物理的观点分析数据之间所遵循的规律了解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提高学生对图像的识别,提高学生用物理方法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学案坐标纸正反比例函数5分钟评价交流组织学生对归纳的结果进行评价交流结论1结论2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进行实验结果的交流展示图像说明图像的特征交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学多媒体实物投3分钟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学生小结提炼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分钟作业1.课本44页1、22.总结至今为止你所学到的关于电学的规律、公式,并分别说明其成立的前提条件及应用的对象学生练习两条结论及欧姆定律的应用熟悉电学的规律、公式,并分别说明其成立的前提条件及应用的对象加深学生对电学的规律、公式的理解,明确每一个规律、公式成立的前提条件及应用的对象,为解决多媒体演示文稿1分钟板书第十章第三节探究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宝坻区黑狼口中学理化组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学科:物理授课教师:刘宝军刘树辉《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田柳一中李凤霞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
2.知道测量有误差。
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3.了解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和时间段有大致的了解,对长度和时间单位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结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认真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长度的单位、长度的测量。
难点:测量长度单位概念的具体化和测量中的读数。
三、教学策略本节主要内容为长度测量和时间测量。
首先让学生了解测量的重要性,测量单位的意义,统一测量单位的道理,并引出国际单位制,接着介绍长度和时间单位以及它们的换算关系。
重点介绍长度和时间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从测量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入手,通过“测量活动”展开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及师生之间的交流等方式,使用学生在测量的实践中,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一些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学会时间的测量。
在教学中应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讨论交流。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资源、钢直尺、钢卷尺、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等。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观察图1中的甲、乙两幅图,在图甲中帽檐直径AB、帽子高CD哪个较长?在图乙中中心的两个圆面积一样大吗?问题1:不用尺,如何证实自己的目测结果是否正确?问题2:你能确切知道课桌的长比宽长多少吗?甲乙图1目测后回答。
办法:用一根线作为标准,来比较上述物体的长度。
领悟目测不可靠。
事先选一个标准才可以比较。
新课教学(20分钟)一、长度的单位提出问题:想一想在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自学课本知道还有哪些新的单位?讨论交流: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
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
归纳总结: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为m,常用长度单位还有千米(符号为km)、分米(符号为dm)、厘米(符号为cm)、毫米(符号为mm)、微米(符号为μm)、纳米(符号为nm)。
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为:1km=1000m=103m;1dm=0.1m=10-1m;1cm=0.01m=10-2m;1mm=0.001m=10-3m;1μm=0.000001m=10-6m;1nm=0.000000001m=10-9m例题:下面是小亮同学做的长度单位换算的几个算式,请指出他在换算过程中的错误,并写出正确的算式。
5.2m=5.2m×100=520cm强调:进行单位换算时,正确的格式是数字不变,把相应的单位作等量代换。
发现:由于选取的标准不一,难以对不同课桌进行比较,即使对同一张课桌也不能方便地知道长比宽多多少。
体现制定公认标准的必要性。
深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掌握单位换算的书写过程。
二、长度的测量(一)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活动一、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
活动二、观察图2中的刻度尺,回答下列问题:(1)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2)它的量程是多少?(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图2在上图所示的刻度尺中,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0~8cm,也就是说它最多能测8cm的长度,它的分度值是0.1cm。
教师强调: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如果磨损,要从一个清晰的整数刻度线量起。
(二)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方法活动三、学生分组实验,测量铅笔的长度、圆柱体的高、木块的长度、物理课本的长和宽等,教师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要求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归纳总结: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
1.选,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
2.放,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如图3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
图3 甲图3 乙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
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图丁所示)。
学生思考,体会。
学生仔细观察刻度尺,并对老师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比较、归纳。
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归纳体会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通过具体活动掌握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
图3 丙图3 丁3.读,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4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
图中铅笔长度为69.5mm,其中69mm是准确值,0.5mm是估读值。
图44.记,指记录。
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
图5中木块长度为2.77cm。
图5三、时间的测量提出问题:你知道的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时间单位有哪些?时间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交流总结:(1)时间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为s。
除了“秒”之外,常用单位还有小时(符号h)、分钟(符号min)。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1min=60s,1h=3600s(2)计时工具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石英钟、电子手表;运动场和实验室常用的机械停表、电子停表。
分组实验:(1)练习停表的使用:如何开启、停止、归零;如何读数。
(2)用停表测量脉搏跳动10次所用时间以及1min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归纳总结:秒表的外形如图6所示,A为归零按钮,B为计时秒针控制按钮。
使用时,你应该先进行调节,就是按下归零按钮,使秒针指在“0”处。
再按动秒针控制按钮开始计时。
计时结束时,要按动秒针控制按钮,这时秒针会停在最后计时处,就可以读出时间值。
图6 学生思考回答:秒、分、时、年等;秒表、电子表、钟等。
仔细观察秒表,获得秒表结构、使用方法、读数方法。
掌握时间的测量方法。
四、误差提出问题: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教师讲解:由于受所用的仪器、测量方法的限制和测量者的不同,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别,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作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交流讨论:减小误差有哪些方法?错误与误差有什么不同?归纳总结: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学生交流讨论,领悟到误差的存在。
得出减小误差的举措。
体会误差只能减小,但不可能消除。
总结(5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学生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知识反馈(5分钟)让学生完成本节随堂练习,检查这节课的收获。
教师巡回辅导。
学生独立完成。
巩固提高,深化所学知识。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江苏丰县初级中学刘庆贺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运动。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难点《运动的描述》是学生认识机械运动的开始,也是力学的基础知识。
它深深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理解本节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机械运动的引出,科学地描述了人们对运动的认识,体现了科学的严密性和完整性。
教材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实例,形成机械运动的概念,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理性认识自然现象,科学抽象事物本质的能力。
本节内容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重点:参照物概念、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难点: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三、教学策略机械运动的现象很普遍,学生也非常熟悉,要充分利用实例(图片或录像),在课堂中进行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变化的运动,认识运动的普遍性。
参照物在机械运动中起到“标准”作用,通过课本内容学习使学生体验类似的场景,使学生体验到:对于同一个物体,由于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得到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从而进一步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身边实例通过分析思考,理解运动物体的共同特点(即它们位置的改变),掌握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学生简单的实验及对实验的分析,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进而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并能根据指定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会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参照物,获得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整合网络、钢尺、橡皮筋、木梳子。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5分钟)视频:播放孙悟空“腾云驾雾”有关镜头。
问:大家喜欢看《西游记》吗?你知道孙悟空的“腾云驾雾”是怎样拍摄的吗?学习了今天这节课,你就会明白了。
欣赏,思考。
激起学习的兴趣。
新课教学(30一、机械运动奔驰的骏马、行驶的火车、自转中的地球,还有在空中飞行的飞机、奔腾的江水、划过夜空的流星、腾空而起的“神舟号”飞船……这些运动的物学生思考并归纳。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得出机械运动概念。
分钟)体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请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交流归纳:上述运动物体的位置随时间不断地发生变化。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作机械运动。
思考讨论:正在走动的钟表的指针是否做机械运动?你能找到不运动的物体吗?学生可以进行辩论,了解物体位置的改变可能是距离的改变,也可能是方向的改变,或者可能是距离和方向同时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