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专项研究
加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圜
中图分类号 :F 0 6 2 . 1 ;F 0 6 2 . 2
才 司 司 土 赘 涿 锺 修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 6 7 2 — 6 9 9 5 ( 2 0 1 3 ) 0 8 — 0 0 0 4 — 0 1
加 强资源环 境承 载力研究 ,服 务生态文 明建设
_张少农
集成 ,将 资源环境承 载力评 价结果充分运用 到国土空 间开发和资源保护 、国土规划编制 、国土综合整 治 、地质环境保 护等各 个领 域 ,提高 国土资源管理决策 的科学性 ,助推生态文 明建设 。 最后 ,再次对 会议 的召开表 示祝贺 ,预祝本次会议取得 圆满成功 1
4 N a t u r a l R e s o u r c e E c o n o m i c s o f C h i n a 2 0 1 3 . 0 7
一
、
加强 资 源环 境承 载力 评价 研究 意义 重大
党 的十八 大将生态文 明建设 纳入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 “ 五位一体 ”的总体布局 ,系统 阐述 了加强 生态文 明建设 的总体要 求、重点任务和正确路径 。今天 ,国土资源部党组要 专门开会 ,学 习贯 彻 习近 平总 书记 在第六次 中央政 治局 集体学 习时关于 大力 推进生态文 明建设 的重要讲话精 神 。同志们 ,资源 环 境是生态 文明的承 载体 ,正确认 识和评价一个地 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生态文 明建设 的首要 任务 。 习近平总 书记 多次强调 , “ 国土是生态文 明建设 的空间载体 。要按照人 口资源环境相均衡 、经济社会 生态效益相 统一的原则 ,整体谋 划国土空 间开 发 ,科学布局生产空 间、生活空 间、生态 空间 ,给 自然 留下更多修复 空间” 。在此背景 下 ,由中国地质矿产 经济学 会与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 院、中国地 质 大学 ( 北京 )联合举办 “ 资源环境 承载力 与生态文明建设 ”学术研讨 会意 义重大。
生态承载力与生态保护研究

生态承载力与生态保护研究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经济不断发展,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不断加剧,生态问题已成为全球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生态承载力和生态保护研究变得至关重要。
一、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和意义生态承载力是指自然环境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能够支持和维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生物种群和生态系统的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指一个区域环境、资源能够养活多少人和多少个物种。
生态承载力的意义在于,它是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生态承载力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二、生态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和评估方法生态承载力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土地利用、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人类活动等。
其中,人类活动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最大,尤其是过度开发、污染和破坏环境等行为。
评估生态承载力的方法有很多种,常用的包括指标法、模型法和综合评价法。
指标法主要是通过分析环境、资源、人口等指标的变化来评估其承载能力;模型法则是利用生态学、环境科学等专业模型技术对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而综合评价法则是将指标法和模型法相结合,综合分析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因素,并从多个方面评估其承载能力。
三、生态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生态保护是维护生态系统功能、保护物种多样性、实现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手段。
从长远来看,生态保护对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生态保护的可行性主要在于,生态环境是可以修复和重建的。
通过采取合适的生态保护和修复措施,如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和修复、污染源治理等,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生态承载力。
四、加强生态承载力和生态保护的建议为了加强生态承载力和生态保护,我们需要做出以下努力:1、制定环保法律法规,加强环境保护监管和执法力度。
2、加强环保和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环保的认识和意识。
3、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旅游环境可承受的游客活动强度和数量,是衡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日益受到。
本文旨在探讨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相关问题,以期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在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中已有一定的积累。
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框架构建、影响因素分析和模型方法研究等方面,而国内研究则更加实践应用和政策研究。
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缺乏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形成机制的深入探讨;二是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缺乏综合性研究手段;三是研究成果地域性和领域性较强,缺乏普适性。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GIS技术等多种研究方法,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法梳理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案例;运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旅游景区游客承载力影响因子的数据;利用GIS技术建立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对研究区域进行承载力评估。
通过问卷调查和GIS技术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一是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游客行为、景区管理、自然资源状况和社会文化背景等;二是在不同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上,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具有明显的差异;三是提高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包括优化景区管理、提升游客环保意识、加强社区参与等。
本文认为未来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应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入研究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二是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引入更多新技术和方法;三是特殊类型旅游景区的承载力研究,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四是加强政策研究,推动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有效衔接。
本文从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结果与讨论和未来研究方向等方面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了综合研究。
通过研究,我们深入了解了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案例,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漓江风景名胜区为例漓江风景名胜区位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以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和壮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漓江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然而,随着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旅游活动对漓江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与压力。
因此,研究漓江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显得尤为重要。
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景区所能容纳的游客数量,同时保持景区生态环境健康与稳定的能力。
漓江是一个多样化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河流、森林、湖泊和湿地等多个生态要素,其生态平衡非常脆弱。
因此,了解漓江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对于保护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对漓江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需要全面了解该地区的自然状况和生态特征。
漓江地区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拥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漓江的喀斯特地貌,如千层峰、黄布倒影、象鼻峰等,这些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
同时,漓江还拥有梯田、湖泊以及独特的动植物资源,其中部分物种属于濒危或受保护物种。
因此,在研究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时,必须考虑到保护这些珍稀物种的必要性。
其次,需要了解漓江风景名胜区的游客流量和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漓江由于其独特的地貌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特别是国内外的旅游团队。
游客的涌入给漓江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如垃圾排放、景区破坏、水污染等。
同时,大规模的游客流量对当地的交通、住宿、饮食等基础设施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研究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还需要考虑到游客数量对场地和基础设施的影响。
然后,可以通过对漓江风景名胜区的游客行为进行观察和调查,评估游客对生态旅游环境的认知和行为。
这种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游客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以及他们是否有一定的环保意识。
此外,还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行为习惯和需求,从而为景区的管理和规划提供参考。
杭州市生态环境承载力及障碍因素研究

杭州市生态环境承载力及障碍因素研究杭州市作为中国的大型城市之一,其生态环境承载力及障碍因素研究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杭州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及障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为城市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杭州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可以理解为该城市生态环境所能容纳的自然与人类活动的程度。
我们可以从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质量两方面来考察杭州市的生态环境承载力。
在资源承载能力方面,杭州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森林资源。
富饶的水资源是杭州市的重要优势,西湖和钱塘江是杭州市的两大水域景观,也是市民和游客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杭州市还拥有较多的土地资源,可以用于城市建设和农业生产。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越来越高,土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很难满足城市的发展需求。
由于森林资源的开发和破坏,导致了生态系统的恶化,杭州市的森林覆盖率逐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了威胁。
在环境质量方面,杭州市的生态环境相对较好。
杭州市在空气质量、水质状况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杭州市面临着一系列环境质量问题。
空气污染是杭州市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汽车尾气排放、工业废气排放和燃煤等原因导致的大气污染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水质污染也是杭州市的一大难题。
钱塘江等水域的水质遭受到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除了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质量,杭州市的生态环境还面临着一些障碍因素。
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是杭州市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重要障碍因素。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杭州市的人口数量快速增加,对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这将对杭州市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
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是影响杭州市生态环境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虽然经济发展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过度依赖于高污染和高能耗的产业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水资源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负荷不断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对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需求分析与评价的重要性。
一、水资源的现状与问题水资源是地球上最基本的资源之一,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等多种形式。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无序开发利用,水资源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与污染。
许多地区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水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二、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1.水资源供需状况分析在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对水资源的供需状况进行准确的分析十分重要。
通过研究不同地区的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利用率、水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可以更好地了解水资源的供需状况,为未来的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环境负荷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在水资源供应有限的情况下,环境负荷的增加将给水资源带来更大的压力,甚至可能导致水资源的枯竭。
因此,对环境负荷和水资源承载力进行准确的分析十分必要。
通过研究污染物的排放情况、水质的变化趋势、水资源的生态功能等因素,可以更好地评估环境负荷对水资源的影响,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三、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1.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为了更准确地评价水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水资源综合评价模型、水环境评价指数等。
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可以更全面地评价水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为未来的水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通过对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可以得出不同地区水资源供需状况和环境负荷情况的综合评价结果。
这些评价结果可以帮助相关部门部门和相关单位更好地了解各地区的水资源与环境状况,制定相应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措施,实现水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及生态环境承载力专项研究报告

临西县城乡总体规划专题报告之四《临西县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年》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专题研究报告亚泰都会()规划建筑园林设计研究院—分院2014.04目录前言- 1 -1.区域发展状况- 3 -1.1区域发展背景-3-1.2社会经济发展趋势-4-2.资源、生态环境利用现状- 6 -2.1水资源利用现状-6-2.2土地资源利用现状-9-2.3生态环境现状-13-3.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15 -3.1水资源供需状况-15-3.2水资源承载力概念-16-3.3水资源平衡分析-22-3.4基本结论与建议-25-4.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28 -4.1县域承载力-28-4.2中心城区承载力-35-4.3建设用地管制措施-35-5.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 38 -5.1生态环境承载力概念-38-5.2县域生态承载力评价-39-5.3各乡镇生态承载力评价-47- 5.4生态环境重点建设区-49-前言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发展的基本战略。
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基本框架中,资源、环境是重要的支撑要素。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实现人类社会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如今,城镇化进程的加剧、经济的飞速发展加深了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自然生态系统是否能够健康和谐的发展则取决于系统能否持续承载,人类活动是否超越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限度。
可以认为,将发展限制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即保障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承载,是保障发展可持续性的前提。
临西县是一座以农业种植业为主,以轴承行业为龙头,医药、化工、纺织、食品加工等行业门类齐全的城市,地处冀、鲁交界处,全县辖5镇4乡,299个行政村。
县域地势平坦,中部有古堤纵贯,将全县分为堤上缓岗、地下低平原两个地貌。
季节性河流卫运河为境主要地表河流,并有清临渠、临威渠、临馆渠、卫西干渠等多条渠道,主要为农业灌溉渠。
近年来,临西县抓抢机遇,明确产业目标,逐渐建设成轴承加工基地、华北最大的轴承商品集散基地、全国最大的碳钢轴承生产出口基地,被誉为“中国轴承之乡”,市场秩序更加规,经营环境明显改善的同时,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城乡差距大,城镇基础设施仍较薄弱,资源供给体系脆弱,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价,以制定可行的资源环境政策,保证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指对资源环境状况及其发展状况进行定量评价,揭示其能够承载的人口和经济发展规模及其发展潜力、发展趋势和发展风险的一种方法。
该评价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指标体系,以全面、准确地反映资源环境的关键特征。
本文旨在探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研究。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资源方面资源方面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等。
针对自然资源,可以从资源的数量、品质、可再生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例如,水资源的评价可以从水量、水质、水文气候特征、水资源利用率等方面来评价。
人力资源评价可以从劳动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劳动力供给等方面来评价。
社会资源评价则可以从社会组织结构、社会服务水平、社会安全等方面来评价。
经济资源则包括资本、技术、市场等方面,具体可以从产业结构、国民经济总量、市场利润等指标来评价。
2.环境方面环境方面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
生态环境评价可以从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健康等方面来评价。
自然环境评价包括空气、水、土壤等方面的质量评价。
人文环境评价可以从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来评价。
3.区域方面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特征和发展状况不同,因此区域特征也是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方面。
具体可以考虑以下因素:地理位置、经济条件、自然环境等。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1.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所研究的物质和能量系统进行评估和优化,从而达到优化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等目的。
长江流域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长江流域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环境问题愈发突出。
随着污染和水量问题的加剧,水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探讨长江流域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长江流域水资源现状长江流域是我国最大的水系,涵盖面积约为一百多万平方千米,其中包括90%以上的饮用水、70%的工业用水、半数左右的农业用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水资源保障。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过度,长江流域水环境已经出现了许多问题。
首先,在水质方面,长江流域存在着严重的污染。
水质差、污染严重,给人们的生活以及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其次,水量问题也非常突出。
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不断加速,河流域面积不断缩小,水中生态系统的平衡得到破坏。
这些问题的存在让长江流域水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受到了挑战。
二、长江流域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展为了解决水资源环境问题,对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研究必不可少。
关于长江流域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1.指标体系水资源环境承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水资源承载力,二是环境承载力。
研究人员提出的指标体系包括了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各个方面,包括水资源总量、水资源效益、生态环境等等。
2.研究方法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包括物理模型法、统计分析法、信息模型法等等方法,一般的研究方法往往是多方位联合使用,融合多种方法的研究手段的综合性科学方法。
3.研究结果通过长江流域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一是长江流域水资源环境承载力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低水量等问题使得水资源供应难以满足需求。
二是对长江流域能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可为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三是调整土地资源利用结构对水资源和环境保护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未来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长江流域的水资源环境问题也将更加突显。
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综述

差量 对比 法
通过对比一定发展模式下区域 的资源占有量和社会经济发展 所需的资源量之间的差量,以 及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人们所 需求的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差 量,衡量区域的承载力
简便易行
没有体现对资源的间接消费 以及生态产品和服务的消费, 同时,转化因子忽略了社会 经济和科技进步等因素的影 响,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论文 综述
生态环境承载力
• 定义: • 一:确定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最大承受能力(即在不破坏生态
系统服务功能的前提下,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强度) • 二:对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最大保障能力 • 三:在维持自身功能可持续正常发挥前提下,所支撑的人口、经
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规模 • ……
模型 多变的区域复合系统,结 束条件和动态预测,实现
合系统优化结果对区域承 评估结果与环境管理实践
载力进行评估和优化
的紧密结合
该方法所构建的闭合系统与区域复 合系统的开放性相违背,且模型存 在计算复杂和参变量难以科学率定 等问题,对系统长期发展情况的模
拟欠佳
优化目标的确定等因素受决策 者主观影响较大,且模型求解 复杂,难以在地方管理中实现
模糊评价法降低了评估过程中的主观影响,但模 型取大取小的运算法则容易遗失大量有效信息, 降低评估的准确性
考虑了承载力评估的层次性,但本质上无法摆脱 定性判断的主观性和随机性
保留了大部分的原始数据信息,消除了指标间的 相互影响,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模糊评价法的缺陷, 但计算过程烦琐,对样本数量要求较大,主观性 较强,可操作性不高
测
系统 动力 学模 型
从系统内部结构入手,通 过一阶微分方程组来反映 系统内各变量间的因果反 馈关系,建立系统动力学
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与优化研究

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与优化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快速推进,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如何科学准确地评估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并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已成为保障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的重要课题。
一、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估方法为了评估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估指标和方法。
常用的指标包括自然资本、生态服务、生态系统健康和环境影响等方面。
其中,自然资本指标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森林资源等;生态服务指标包括水资源调节、土壤保持、空气净化等;生态系统健康指标包括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等;环境影响指标包括污染排放、资源消耗和生境破坏等。
评估方法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种方式。
定性评估主要是通过专家评估、问卷调查和主观判断等方式,根据实地调研和相关数据分析,综合考虑各项指标和因素,得出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综合情况。
定量评估则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利用统计分析和模拟模型等方法,从整体和细分的角度分析区域的生态环境承载力。
二、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的意义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政府和决策者更好地了解区域生态环境的现状和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其次,评估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防止过度开发和资源浪费,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最后,通过评估,不仅可以指导区域规划和土地利用,还可以评估生态风险,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
三、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优化的措施为了优化区域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
首先,要加强环境治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
通过采用更加环保、清洁的生产技术,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控制污染源,实现生产和生态的双赢。
其次,要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加大生态修复和恢复工作力度,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
同时,应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017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全国国⼟规划纲要(2016~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我国⾸个国⼟空间开发与保护的战略性、综合性、基础性规划。
⽽《纲要》的贯彻实施,资源环境承载⼒是刚性约束,因此,资源环境承载⼒的评价在国⼟资源开发和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
资源环境承载⼒评价体系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
资源环境承载⼒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和⾃然规律,采⽤科学的⽅法和⼿段,确⽴的指标必须是能够通过观察、测试、评议等⽅式得出明确结论的定性或定量指标。
系统性原则。
指标体系要综合地反映区域资源环境系统中各⼦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的⽅式、强度和⽅向等⽅⾯的内容。
综合性原则。
应综合平衡各要素,要考虑周全、统筹兼顾,通过多参数、多标准、多尺度分析、衡量,从整体的联系出发,注重多因素的综合性分析。
层次性原则。
评价体系也应具有层次性,能从不同⽅⾯、不同层次反映资源环境承载能⼒的实际情况。
区域性原则。
不同区域之间资源环境承载⼒在不同空间、时间上具有较⼤的差异性。
资源环境承载⼒评价指标应因地因时地反映出评价⽬标的动态性特点。
资源环境承载⼒评价体系基本原则依据研究⽬标和指标体系结构,评价指标体系⼤致可分为:单⼀性指标,侧重于描述⼀系列因素的基本情况;专题性指标,即选择有代表性专题领域,制定出相应的指标;系统化指标,是⼀种信息集合度最⾼的指标。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应衡量以下两种需求的差量关系:现有的资源供给量与社会经济对资源的需求量及现有环境质量与当前⼈们所需求的环境质量。
资源环境承载⼒评价指标定量化筛选是资源环境承载⼒评价的关键步骤。
⽬前,不少研究者都创⽴了指标定量化筛选⽅法,如:层次分析法、因⼦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变异分析法等。
笔者认为,国⼟规划中资源环境承载⼒评价,体现的是按照⼀定标准对要素客体的价值所做出的判断。
⾸先要对⾃然资源和环境要素的数量和质量进⾏空间评价,在此基础上对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需求进⾏承载⼒分析,并对区域发展规划进⾏资源环境承载⼒评价。
国土资源承载力与生态环境容量研究

(2)珲春市能值—生态足迹计算结果表明,2001-2014年间珲春市 人均生态承载力一直在保持一定幅度的波动,人均生态足迹虽有 大幅度的变化,但总体呈上升态势,生态赤字呈现出先增加后减 少再增加的规律。2016-2020年珲春市生态赤字将大幅度增长。
(3)珲春市国土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核算结果表明,应加强国 土综合整治,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模式和途径,提升国土资源功能。
国土资源承载力与生态环境容量研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国土规划是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 国土空间布局与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区域国土资源承载力和生 态环境容量是节约、保护和合理开发国土资源的前提,是生态文 明建设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基础。
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确定一个地区或国家一定时期内的资 源环境承载力阈值,用以指导承载对象活动的范围、强度和规模, 有利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控制开发强度与城市边界及生态 保护边界,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人口集聚布局;有利于加强“过 程严管”,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保护能力,实现全面协 调可持续发展。论文研究基于MATLAB软件平台,运用人工神经网 络(ANN)、灰色马尔科夫(GM)、回归分析等技术方法,对珲春市 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主要国土资源的承载能力进行 了定量评价与分析。
为定量描述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容量的区域耦合性,在 传统生态足迹方法基础上,集成能值理论,构建了“能值—生态 足迹模型”,测算出2001-2014年珲春市的生态承载力;对珲春市 2001-2014年的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进行核算;并依据其动态 变化规律,对2016-2020年珲春市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进行了 合理预测,揭示未来5年内珲春市生态经济系统的变化趋势,表征 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论文研究主 要结论如下:(1)为保障珲春市经济社会发展,至2020年耕地保有 量应不低于26173.44hm~2,农村建设用地规模不大于493.50hm~2, 城镇建设用地合理规模为2301.84hm~2,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规 模应分别控制在23224.33万m~3和1924.54万m~3,地下水和地表
生态承载力常用研究方法

汇总生产各种消费项目人均占用的 各类生态生产性土地,然后六类生 态生产性用地分别乘上等价因子。
求和六类生态生产性用地的人均生态 足迹,得出人均生态足迹。再乘以区 域总人口,就得出总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的计算公式如下:
生态足迹分析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以上六类土地用 途在空间上是互斥的。
(2)传统生态足迹的计算:
①生态承载力的计算
计算生态生产 性面积
计算生产力 系数
计算均衡因子
加总六类人均生 态承载力
计算各类人均生 态承载力
计算生态生产性面积,一般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或实地测 量,得出各类生态生产性面积。
计算生产力系数,生态生产性面积不能直接比较,需先
图1 区域承载力概念模型示意图
图1所表示的三维状态空间包括作为 受载体的人口及其经济社会活动和作为 承载体的区域资源环境三个轴。
图中A、B、C三个点为承载状态点, 可表示一定时间尺度内区域的不同承载 状况。D、E两点代表了两种资源环境组 合下的区域承载力。
所有这些状态空间中由不同资源环 境组合形成的区域承载力点构成了区域 承载力曲面DYmax和CXmax。根据区域 承载力在状态空间中的含义,任何低于 该曲面的点(如A点)代表某一特定资源 环境组合下,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低于 其承载能力,而任何高于该曲面的点(如 B点)则表明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已超出 该特定资源环境组合的承载能力。
考虑到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各要素对区域承载力所 起的作用不同,状态轴的权重也不一样,当考虑到 状态轴的权重时,承载力的数学表达式为:
RCC = ������ =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研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也日渐重要。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主要是指使用数学、统计学、信息学等方法来评价一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以便更好地管理和利用该区域的资源和环境。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地理、生态、经济等学科,因此建立完整的模型需要对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介绍该模型的研究。
1. 地理因素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中,地理因素是重要因素之一。
地形、气候和水文等地理因素决定了一个地区的资源和环境状况。
例如,气候的干湿状况直接影响了该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地形的高低差异决定了该地区的土地资源状况。
因此,在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时,需要对地理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
通过对地形、气候和水文等地理因素的分类和量化,可以建立出一个较为完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
2. 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生态环境的状况直接影响了生态资源的状况,例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
因此,在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时,需要对生态因素进行考虑。
通常情况下,生态因素包含了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生态因素进行分类和量化,可以更好地评价一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3.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也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活动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非常大,例如工业污染、农业面积和城市化等。
因此,在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时,需要对经济因素进行考虑。
通常情况下,经济因素包含了工业污染、城市化水平、农业面积和能源消耗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经济因素进行分类和量化,可以更好地评价一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综上所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需要综合考虑地理、生态和经济因素等多个方面,以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评价体系。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该模型的研究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研究及应用

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研究及应用一、引言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资源和环境所能承受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的最大规模。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因此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1. 动态模型动态模型是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的一种常见形式。
它基于承载力的变化和影响因素,并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自然过程和人口增长等多种因素。
此模型可以根据不同的因素对承载力进行预测,并相应地提出解决方案。
其中一个成熟的动态模型是IPAT模型,它包括人口、收入和技术三个因素,并使用承载力指数来表示资源环境承载力。
2. 静态模型静态模型是另一种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
该模型基于较少的变量,通常包括能源使用、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和污染等因素。
这种模型可以揭示资源环境限制的主要因素,并为解决问题提供策略和政策提供参考。
3. 统计模型统计模型是通过数据分析获取的,用于预测未来的发展。
例如,通过收集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可以预测土壤质量、水资源剩余量和气候变化等因素,从而预测未来承载力。
4. 多因素模型多因素模型是一种将多个因素集成到一个模型中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
这种模型通过分析多种因素,如气候、土地利用、水资源、污染和人口增长,来预测未来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的应用1. 决策制定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可以为决策制定者提供有关资源和环境方面的数据,使其能够更好地规划和协调未来的发展。
2. 自然灾害预测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可以用于自然灾害预测。
例如,通过分析地震、洪水和暴风雨等自然灾害的历史数据,可以预测未来的自然灾害,并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
3. 生态保护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也可以用于生态保护。
通过预测未来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为保护珍稀物种、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等提供支持。
4. 城市规划资源环境承载力模型还可以用于城市规划。
环境承载力及其在规划环评中的应用研究

1.环境承载力评价概述1.1 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方法通常环境承载力评价需要建立在对区域环境承载力进行具体量化的分析、计算和评价的基础之上,现阶段主要常用的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包括:承载率评价法、多目标模型最优法、指数评价法和系统动力学法等。
区域环境承载力不仅与区域的生态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还会受到其它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对某个区域进行客观准确的环境承载力评价往往难度较高。
当前在实际进行环境承载力评价时通常针对的是某一区域,区域环境承载力评价采取的方式是将该区域的环境要素按照水体、土壤、空气、矿藏等不同类型划分为单个的项目再进行承载力评价。
1.2 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内容现阶段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按照内容不同可以划分为:生态承载力评价、环境承载力评价和资源承载力评价三类,生态承载力评价是指对区域生态系统的构成、作用以及抵抗冲击能力等方面进行客观准确地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对规划环评区域对发展规划布局所需资源的支持能力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估,生态承载力评价大致又分为水生生态系统承载力评价和陆生生态系统承载力评价两部分。
当前环境承载力评价主要以区域环境质量达标与否作为依据,以区域污染排放和环境容量作为分析评价指标,当前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以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大气环境承载力评价为主。
资源承载力评价主要是对规划环评区域对发展规划布局所需资源的支持能力进行分析评价,目前在资源承载力评价中以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为主。
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规划环评中的问题2.1 评价机制的系统性不强评价机制系统性不强体现在两点,第一,评价方式的系统性和综合性不高,当前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规划环评中是将区域中各个环境要素分开来去单独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没有将区域内各个环境要素有机联系起来导致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大打折扣,这也导致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无法为规划环评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农村农村地区生态承载力研究

农村农村地区生态承载力研究农村农村地区生态承载力是指农村地区在支持和维持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能够承担和适应生态环境中的各种压力和冲击的能力。
研究农村农村地区生态承载力,不仅有助于找到农村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还能够为未来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方向。
一、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农村地区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之一,随着人口增长、农业生产、工农业发展等,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了较大的破坏。
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水资源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受到了威胁。
二、农村地区生态功能农村地区的生态功能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这些功能对于农业生产、生态平衡和人类生活都至关重要。
保护和恢复农村地区的生态功能是维护农村地区生态承载力的关键。
三、农村地区生态承载力分析农村地区的生态承载力受到土地、水资源、气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决定了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因此,要全面、系统地分析农村地区的生态承载力,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四、农村地区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农村地区的生态承载力,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包括土地资源利用率、水资源利用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各方面指标,通过定量和定性指标的综合分析,来评价农村地区的生态承载能力。
五、提高农村地区生态承载力的途径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态承载力,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
包括加强土地资源保护、实行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开展生态修复和重建等,通过多管齐下的方式来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承载力。
六、科技创新与农村地区生态承载力科技创新是提高农村地区生态承载力的重要途径。
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物联网技术、遥感技术等,可以更好地监测和管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为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七、社会参与与农村地区生态承载力保护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引导,还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与监测预警实践

资源环境承载力早期研究集中在大气、水、土地、矿产、旅游
等单要素研究,逐渐转移到包含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技术等综 合评价。理论研究集中在概念建立、指标选取、定量评价方法等 方面,还对资源环境承载力从时空变化、政策与规划效应、与经 济发展协调性等角度进行研究。常见的概念模型有“压力—状 态—响应”(+,-)模型、单因子超载的综合环境承载力模型、基于 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承载力概念模型。
!"&-</=0>?%@ABC
目前,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与预警机制正处于建立 阶段。!.(* 年以来法律和政策多次提出“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监测预警机制”,!.(' 年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 (试行)》下发,要求 !.(& 年建立数据库和信息技术平台,!.!. 年 完成承载能力普查,推动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规范化、 常态化、制度化。
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初是由力学中承载力的概念派生而来, #$ 世纪 &" 年代用于研究草场对牲畜和土地对人口食物提供等 领域,数学工具的应用将研究推向深入,出现了土地承载力、生 态承载力等相关概念。!" 世纪 '"、%" 年代,环境问题的爆发,提 出了环境容量的概念,用以反映区域环境系统消纳污染物功能 的高低。!" 世纪 &" 年代,资源供给压力日趋严峻,产生了资源承 载力的概念。在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等不同概念的基础上,提 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受到世界各国学者和政府的高度 重视,在理论研究和资源环境管理中得以应用。
$%&'# > ! " % & ' % & ' S e f g D E 城市化的推进,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生态环 境问题日益严峻,制约了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资源环境承载力概 念将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建立起联系,理论研究不断成熟, 并逐渐纳入到管理实践中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西县城乡总体规划专题报告之四《临西县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年》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专题研究报告亚泰都会()规划建筑园林设计研究院—分院2014.04目录前言....................................................................................................... - 1 -1.区域发展状况......................................................................................... - 3 -1.1区域发展背景.. (3)1.2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4)2.资源、生态环境利用现状..................................................................... - 6 -2.1水资源利用现状. (6)2.2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9)2.3生态环境现状 (13)3.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15 -3.1水资源供需状况.. (15)3.2水资源承载力概念 (16)3.3水资源平衡分析 (22)3.4基本结论与建议 (25)4.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27 -4.1县域承载力 . (28)4.2中心城区承载力 (34)4.3建设用地管制措施 (35)5.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 37 -5.1生态环境承载力概念 (37)5.2县域生态承载力评价 (38)5.3各乡镇生态承载力评价 (46)5.4生态环境重点建设区 (48)前言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发展的基本战略。
在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基本框架中,资源、环境是重要的支撑要素。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实现人类社会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如今,城镇化进程的加剧、经济的飞速发展加深了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自然生态系统是否能够健康和谐的发展则取决于系统能否持续承载,人类活动是否超越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限度。
可以认为,将发展限制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即保障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承载,是保障发展可持续性的前提。
临西县是一座以农业种植业为主,以轴承行业为龙头,医药、化工、纺织、食品加工等行业门类齐全的城市,地处冀、鲁交界处,全县辖5镇4乡,299个行政村。
县域地势平坦,中部有古堤纵贯,将全县分为堤上缓岗、地下低平原两个地貌。
季节性河流卫运河为境主要地表河流,并有清临渠、临威渠、临馆渠、卫西干渠等多条渠道,主要为农业灌溉渠。
近年来,临西县抓抢机遇,明确产业目标,逐渐建设成轴承加工基地、华北最大的轴承商品集散基地、全国最大的碳钢轴承生产出口基地,被誉为“中国轴承之乡”,市场秩序更加规,经营环境明显改善的同时,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城乡差距大,城镇基础设施仍较薄弱,资源供给体系脆弱,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城乡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推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一体化,在编制《临西县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年)》时,基于临西县实际,进行临西县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专项研究,为临西县今后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建设提供指导,旨在推进临西县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1.区域发展状况1.1 区域发展背景1.1.1 区域概况临西县位于省南部边陲,卫运河中游左岸。
东濒卫运河,南临馆陶(市),北衔威县、清河。
县域东西横距34公里,南北纵距19公里,总面积542平方公里,隶属市。
全县辖5镇4乡299个行政村。
县域现有邯临、邢临、清临三条省道。
童吕公路、武馆线两条县道横贯南北。
此外,境还有四二九公路、北杏园—邯临公路、水波——白庄、后阎—黎博寨、高洼—邯临公路等16条乡级公路,邢临高速公路及高速联结线,将作为城区主要的对外交通出入口,京九铁路在县域东部南北穿过。
1.1.2自然资源全县地势平坦,中部有古堤纵贯,将全县分为堤上缓岗、地下低平原两个地貌。
西部海拔在33—36米之间。
东部海拔在28—33米之间。
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稍有倾斜,地面坡降1/5000—1/6000,堤下被西部高地和东部卫运河左岸所围,北部又是南坡洼、北坡洼与清河、威县部分区域共同形成封闭洼地,最低点海拔27米。
境地表水主要有天然降水和地表河流两部分组成。
主要地表河流为卫运河为季节性河流,属海河流域的五大水系之一。
卫运河由馆陶北来到尖冢入临西县境,折而东流,流经尖冢、黎博寨、单屯、河西、东枣园出境入清河县,县境河长36.52公里,左堤境长39.20公里。
其河道弯曲河床坡度平缓,在洪水含沙量大的情况下易形成地上河,其保证流量4000立方米每秒,强迫行洪为5500立方米每秒。
结冰期40天,符合灌溉水质。
近年来由于天气干旱,时常干涸。
此外县境还有清临渠、临威渠、临馆渠、卫西干渠等多条渠道,主要为农业灌溉渠。
1.1.3社会经济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50.2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1.44亿元,第二产业17.74亿元,第三产业21.0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2.8:35.3:41.9。
2012年全部财政收入完成3.3亿元,其中县级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合计1.89亿元;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6.34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7.50亿元、个人存款余额37.70亿元。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7亿元。
2012年共引进国县外资金14亿元,同比增长40%;引进国外资金1100万美元,同比增长5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6亿元,同比增长18.1%,均实现了历史性增长。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6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60元,同比增长15.5%。
1.2 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人口增长、城镇化发展、产业结构变动等变化的趋势和进程将必然地对临西县资源环境问题带来直接和间接的重大影响,这是在临西县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统筹协调考虑的重大问题。
1.2.1 人口增长趋势人口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临西县域2012年底总人口为379544人,总人口中男女比例为1.05:1,全县暂住人口约为6万多人。
《临西县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中根据临西县近十年人口增长趋势及《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实施意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壮大中心城市促进城市群快速发展的意见》指导意见预测,全县2017年约为41万人,城镇人口约为18万人,城市化水平为48.8%。
2020年约为43万人,城镇人口约为23万人,城市化水平为53.5%。
2030年约为48万人,城镇人口约为30万人,城镇化水平约为62.5%。
*1.2.2 城镇化发展趋势2012年底全区城镇化率达到了41.3%,根据城镇发展的诺瑟姆曲线来看,临西县从本规划开始将进入了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本规划期临西产业集聚区建设进程的加快,临西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的速度将加快,城镇人口的机械增长将大幅提高,城镇化发展速度将大幅提升。
通过预测得知到2020年临西县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3.5%,全县城镇人口达23万人,县城总人口16万人;到2030年临西县城镇化水平达到62.5%,全县城镇人口达30万人,县城总人口20万人。
就整体而言,临西县城镇化发展道路,将会走极化发展模式,加快发展增长极点,形成若干个区域中心,带动周围地区加快发展。
1.2.3 产业结构变动趋势从临西县主导产业的构成可基本判断,临西县目前处于从工业化初期阶段。
这种状况意味着临西县仍然需要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尤其需要大力发展工业,经过一段时期的快速稳定发展,将产业努力向成熟阶段推进。
2007年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7.1:10.4:7.7。
从三次*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详见:专题二—临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专题研究报告。
产业在地区生产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来看,第一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保持平稳,第二产业的比重则持续上升,第三产业的的比重平稳增长。
临西县三次产业现状结构中第一、三产业比重仍然较高,第二产业比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从临西县整体来看,轴承产业作为本地的主导产业,一枝独秀,其发展的速度直接决定了临西经济的发展。
目前临西县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为轴承产业的飞速发展也积累了基础。
临西轴承的制造、销售份额在全国占有很大比例,处于国轴承行业的垄断地位,其生产、销售、研发、以及人才培训等方面均引导着全国轴承产业发展的方向。
因此,临西县轴承产业将会继续扮演“临西县支柱产业”“国轴承行业的龙头”“的角色。
2.资源、生态环境利用现状2.1水资源利用现状2.1.1水资源赋存状况1、地表水状况境地表水主要有天然降水和地表河流两部分组成。
其中天然降水是地表水的主要来源,其降水特点是年分配不均,年际变化较大。
据历史资料统计1919—1990年,年平均降水量538.3毫米;1990年—2001年年均降水量为510.9毫米,其中1990年降雨量最大为809毫米,最大降雨日降雨量为117.5毫米,1992年最小为202.8毫米。
根据多年观测统计,临西县年降水量补给3146.3万立方米。
境主要地表河流为卫运河为季节性河流,属海河流域的五大水系之一。
卫运河由馆陶北来到尖冢入临西县境,折而东流,流经尖冢、黎博寨、单屯、河西、东枣园出境入清河县,县境河长36.52公里,左堤境长39.20公里。
其河道弯曲河床坡度平缓,在洪水含沙量大的情况下易形成地上河,其保证流量4000立方米每秒,强迫行洪为5500立方米每秒。
结冰期40天,符合灌溉水质。
此外县境还有清临渠、临威渠、临馆渠、卫西干渠等多条渠道,主要为农业灌溉渠。
2、地下水状况临西县地下水分为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深层水为承压水,补给来源很少。
浅层地下水质平均值8.01,矿化度465—1510mg/升,砷化物挥发酚、六价铬、氟化物有检出,数值很小,除PH值符合国家农田灌溉二类水质标准,其他均符合国家一类水质标准。
临西属于第四纪覆盖底层,自上而下分为四个含水组。
第一含水组埋深10—60米,咸水矿化度2—5克/升,单位涌水量1.0—8.3立方米/时,具有较大的调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