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学中的80个做人智慧_附录 1
王通的止学及译文
王通的止学及译文一、王通及其止学简介王通,字少室,唐代著名哲学家,被誉为“儒释道三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著作《止学》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之作,论述了知止、知足、知退、适可而止等人生哲学观念。
王通的止学思想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
二、王通止学的主要观点1.知止知止,即知道什么时候停止。
在《止学》中,王通认为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滞不前,此时需要明智地把握时机,适时收手。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要学会见好就收,避免贪婪而导致失败。
2.知足知足,即对自己所拥有的感到满足。
王通认为,知足是人生幸福的基石。
一个人如果不知足,总是在物质和精神上追求更多,反而容易失去现有的一切。
学会知足,才能享受生活中的点滴幸福。
3.知退知退,即在适当的时候退步。
王通强调,在人生的道路上,懂得进退是一种智慧。
有时候,退步并不意味着失败,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知道何时该放手,才能避免陷入困境。
4.适可而止适可而止,是指在做事过程中,要把握分寸,避免过度。
王通认为,适度是一种境界,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度,就会走向反面。
学会适可而止,是成功人生的关键。
三、王通止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个人修养王通的止学思想可以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品质。
如知止可以让我们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不骄傲,始终保持谦逊;知足可以帮助我们珍惜现有的一切,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知退使我们能够正确面对困境,勇敢地承认错误;适可而止则教导我们在言行举止上要有分寸,避免给人带来困扰。
2.企业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王通的止学思想也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如知止可以指导企业在快速发展时,不忘风险防范;知足使企业珍惜现有的市场份额,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知退使企业在竞争中能够适时调整战略,避免盲目扩张;适可而止则提醒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注意成本控制,避免过度投入。
3.政治治理王通的止学思想在政治治理方面也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如知止使政治领导者能够在取得政绩时不骄傲,继续保持谦逊;知足使他们珍惜手中的权力,更好地为民服务;知退使政治领导者能够在面临困境时,勇于承担责任,积极改进;适可而止则教导政治领导者要注重民生,避免过度追求政绩工程。
《止学》全文
《止学》全文隋文中子文中子(584--617一说580--617)隋代大儒,姓王名通,字仲淹,隋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乡)人。
也是隋代山西的一位私人教育家,谢世后,被门弟子私谥为“文中子”。
智极则愚也。
圣人不患智寡,患德之有失焉。
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
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
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也。
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
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歇而谋远者逆。
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势无常也,仁者勿恃。
势伏凶也,智者不矜。
势莫加君子,德休于小人。
君子势不于力也,力尽而势亡焉。
小人势不惠人也,趋之必祸焉。
众成其势,一人堪毁。
强者凌弱,人怨乃弃。
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势或失之,名或谤之,少怨者再得也。
势固灭之,人固死之,无骄者惠嗣焉。
惑人者无逾利也,利无求弗获,德无施不积。
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
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
天贵于时,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
众见其利者,非利也。
众见其害者,或利也。
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嗜利远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
利无尽处,命有尽时,不怠可焉。
利无独据,运有兴衰,存畏警焉。
物朴乃存,器工招损。
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
势不及人者,休言讳也。
力不胜人者,勿言强也。
王者不辩,辩则少威焉。
智者讷言,讷则惑敌焉。
勇者无语,语则怯行焉。
忠臣不表其功,窃功者必奸也。
君子堪隐,人恶,谤贤者固小人矣。
誉存其伪,谄者以誉欺人。
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赞。
贪巧之功,天不佑也。
赏誉勿轻,轻则誉贱,贱则无功也。
受誉知辞,辞则德显,显则释疑也。
上下无争,誉之不废焉。
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
求誉不得,或为福也。
情滥无行,欲多失矩。
其色如一,神鬼莫测。
上无度失威,下无忍莫立。
上下知离,其位自安。
君臣殊密,其臣反殃。
小人之荣,情不可攀也。
情存疏也,近不过己,智者无痴焉。
情难追也,逝者不返,明者无悔焉。
止学中的80个做人智慧_利卷
利无尽处,命有尽时。
生命的有限和利益的无限,促使越来越多的逐利者开始思考和反省二者的关系。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悲剧之所以不断重演,主要是因为人们没有站在生命的高度来看待利益,没用哲人的眼光来审视人生的价值。
人生下来就是趋利的,追财富和物质上的享受,是每一个正常人都会有的心理指向,但是如果偏离了正常轨道,势必会使自己丧失理智,最终走向沉沦!19 富贵如霜刀,切勿贪恋过炽【原文】惑人者无逾利也。
【译文】迷惑人的东西没有超过利益的了。
【释义】在讲究物质生活品质的市场经济大潮中,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有的人遇到有利可图的事,就削尖脑袋往里钻,能贪一点便宜则贪一点便宜。
在有钱的富贵人周围,天天都有趋炎附势的人聚集一堂,在追求财富的道路上不停地谋划。
然而当人们皆以富贵为荣却不知止时,富贵就会变成一把锋利的霜刀,在不知不觉中使你性命难保。
【事典】下面这则哲理性故事或许会带给我们一些这方面的思考:生活在北极圈的因纽特人常年以狩猎为生,不仅岸边的海豹与海里的群鱼是他们的食物来源,就是游走于浮冰之上、强悍无比的北极熊也照样会成为他们桌上的美味大餐。
他们是怎样捕获北极熊的呢?因纽特人在长期狩猎中发现,北极熊有一个很大的嗜好,那就是它们不仅喜欢食肉,更喜欢舔食动物的鲜血。
据此因纽特人想出了一个奇特的办法:先找来一把两开刃的锋刀,然后在上面涂上一层厚厚的动物鲜血,由于北极气温很低,厚厚的动物血很快便包裹住了里面的刀锋,看上去就像是一个令北极熊垂涎欲滴的大血团。
接下来,因纽特人把这个大血团放在北极熊经常出没的地方,然后自己隐藏在不显眼的地方静静地等待。
不久就会有如饥似渴的北极熊寻着味一路跑来,当它发现地上那块丰盛无比的大血团时,就像人类当初发现新大陆一样变得兴奋无比。
当它静静地观察周围,发现除了美味的血块再没有其他危险之物的时候,便大快朵颐地舔食起来……大血团在熊舌的翻卷舔食下一层层地逐渐融化,北极熊越发欲罢不能,完全沉浸在了美味的享受之中,完全没有意识到后来它舔食的却是从它自己体内流出来的鲜血,麻木的神经使它更无法感受到舌头被里面锋利的刀刃割破的痛楚。
《止学》
修身卷十
服人者德也。德之不修,其纔必曲,其人非善矣。【译文:让人信服的是一个人的品行。不培养品行,人的纔能就会用於偏邪,他的下场便不是善终了。】
纳言无失,不辍亡废。小处容庇,大节堪毁。敬人敬,德之厚也。【译文:采纳他人的建议就没有缺失,不中途停止就不会前功尽弃。小的地方存有缺点,大的节操就可以被葬送掉。尊敬他人就要尊重他人的思想,这是提高品德的关键处。】
用势卷二
势无常也,仁者勿恃。势伏凶也,智者不矜。【译文:势力没有永恒的,仁德的人不会依靠它。势力埋伏著凶险,有智慧的人不会夸耀它。】
势莫及君子,德休与小人。君子势不於力也,力尽而势亡焉。小人势不惠人也,趋之必祸焉。【译文:势力不要施加给君子,仁德不能给予小人。君子的势力不表现在权势上,以权势为势力的人一旦权势丧失势力也就消亡了。小人的势力不会给人带来好处,趋附它一定会招致祸害啊。】
名不正而谤兴,正名者必自屈焉。惑不解而恨重,释惑者固自罪焉。私念不生,仇怨无结焉。【译文:没有适当的名义就会惹来非议,让名义归正就一定要委屈自己了。疑惑不能解除仇恨就会加重,想消融疑惑的人一定要自我谴责了。自私的念头不产生,仇怨就不会结下了。】
宽不足以悦人,严堪补也。敬无助於劝善,诤堪教矣。【译文:宽厚并不能讨好所有的人,严厉可以作为它的补充。恭敬对劝人改过没有帮助,诤谏就可以教导他了。】
利卷三
惑人者无逾利也。利无求弗获,德无施不积。【译文:迷惑人的东西没有超过利益的了。利益不追求它就不能获得,仁德不施舍就不能积累。】
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天贵於明,动之有戒也。【译文:追逐利益的人众多但富贵的人却很少,贤明的人出让功劳但他的名望却有增高。利益大的容易伤害自身,利益小的能给自己带来实惠,选择它们应该慎重。天道贵在有其规律,人贵在明智有节,行动要遵守戒规。】
止学原文及译文
《止学》原文及译文止学原文智卷一1、智极则愚也,圣人不患智寡,患德有失焉。
2、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
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
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3、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
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
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4、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竭而谋远者逆。
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用势卷二1、势无常也,仁者勿恃。
势伏凶也,智者不衿。
2、势莫加君子,德休与小人。
君子势不于力也,力尽而势亡焉。
小人势不惠人也,趋之必祸焉。
3、众成其势,一人堪毁。
强者凌弱,人怨乃弃。
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4、势或失之,名或谤之,少怨者再得也。
势固灭之,人固死之,无骄者惠嗣焉。
利卷三1、惑人者无逾利也。
利无求弗获,德无施不积。
2、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
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
天贵于时,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
3、众见其利者,非利也。
众见其害者,或利也。
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嗜利远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
4、利无尽处,命有尽时,不怠可焉。
利无独据,运有兴衰,存畏警焉。
辩卷四1、物朴乃存,器工招损。
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2、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
势不及人者。
休言讳也。
力不胜人者,勿言强也。
3、王者不辩,辩则少威焉。
智者讷言,讷则惑敌焉。
勇者无语,语则怯行焉。
4、忠臣不表其功,窃功者必奸也。
君子堪隐人恶,谤贤者固小人也矣。
誉卷五1、好誉者多辱也。
誉满主惊,名高众之所忌焉。
2、誉存其伪,谄者以誉欺人。
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赞。
贪巧之功,天不佑也。
3、赏名勿轻,轻则誉贱,誉贱则无功也。
受誉知辞,辞则德显,显则释疑也。
上下无争,誉之不废焉。
4、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
求誉不得,或为福也。
情卷六1、情滥无行,欲多失矩。
其色如一,鬼神莫测。
2、上无度失威,下无忍莫立。
上下知离,其位自安。
君臣殊密,其臣反殃。
小人之荣,情不可攀也。
3、情存疏也,近不过已,智者无痴焉。
情难追也,逝者不返,明者无悔焉。
止学中的80个做人智慧_怨卷
世道不公平,人们的怨恨就难以停止,人与人之间相互仇视,遍布的祸患就无法消除,疑惑不能解除,仇恨就会加重。
可以说,仇与恨是一种吞噬心灵的精神病毒,也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我们如果一直活在仇恨里,那就注定会活得很辛苦。
而君子不会计较以往的恩怨,因为计较以往的恩怨只会损害君子的品行。
59 低调为人化解仇富心理【原文】穷富为仇,弥祸不消。
【译文】穷人与富人互相仇视,遍布的祸患就无法消除。
【释义】古人云“民不患寡,而患不均”。
均,即公平,只要存在着贫富差距,存在着社会不公,就难免会导致仇富心态的滋长,贫富对抗的不断升级。
所以,越是富贵的人越不会炫耀自己的富有,而是懂得示人以“剑”,以化解穷人们的这种不平衡心理。
【事典】约翰·D·洛克菲勒是美国实业家、超级资本家,美孚石油公司的创办人。
在美国商业界,提起他的财富盛名,用“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但他一向保持着节俭的作风,平时花钱都很节省。
有一次,他下班想搭公车回家,缺少10美分零钱,就向他的秘书借,并说:“你一定要提醒我还,免得我忘了。
”秘书说:“请不要介意,10美分算不了什么。
”洛克菲勒听了正色道:“你怎能说算不了什么,把1美元存在银行里,要整整两年才有10美分的利息啊!”人们很难将洛克菲勒如此节俭的作风与其亿万富翁的身份联系起来。
不仅洛克菲勒本人注重节俭,而且他的子女也都很好地继承了这一家风。
洛克菲勒家族能够经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到现在已经是第六代了,仍在续写着历史的辉煌,完全打破了中国“富不过三代”铁一样的定律,这与他们的财富观念和从小对子女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尽管他们的家族拥有如此多的财富,每一代子女都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但为了避免孩子被家族的光环宠坏,不管是老约翰·洛克菲勒还是小约翰·洛克菲勒,都始终坚守“富而不奢”的价值观念。
为了防止孩子挥金如土,他们首先不让孩子们知道父亲是个富人,洛克菲勒的几个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前,从来没有去过父亲的办公室和炼油厂。
止学中的80个做人智慧_蹇卷
人处在困厄当中是正常的,命运顺利是出人意料的,把逆境转化为顺境,有所不为是关键,否则,病急了乱投医,就会愈不顺,愈心急;愈心急,则愈不顺,乱了手脚,反而弄得一塌糊涂。
因为机运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有所不为”就是在困境中头脑冷静而不操切,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才能避免自己越陷越深。
51 困厄乃人生常态【原文】人困乃正,命顺乃奇。
【译文】人处困厄是正常的,命运顺利是出人意料的。
【释义】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一些缺憾和不如意的事情,一帆风顺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而已。
化解困厄的前提是接受现实,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这种现实。
【事典】虞舜是与黄帝、颛顼、帝喾、尧并称为五帝的中国古帝王之一,他在位期间,修正仪礼,开诚议政,明布政教,团结诸族,治理洪水,安国定民,为华夏民族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但是虞舜的一生却是充满种种困厄的一生。
虞舜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他的父亲是一个盲人,后来又娶了一位妻子,并生有一个儿子。
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并且几个人沆瀣一气,想把舜置于死地。
在这种“父顽、母嚣、象(弟弟)傲”重重包围的不幸家庭环境中,虞舜却表现出了非凡的气度。
在家人加害他的时候,他就及时地逃避;等情况有所好转后,就回到家人身边;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尽到儿子应有的本分;对于弟弟十分友善,没有任何报复心理。
此外,为了改善贫寒的家庭境况,经历坎坷的虞舜还经常从事各种沉重的体力劳动:耕种、打鱼、制作陶器和家用器物、经商……这些经历使虞舜从小就饱尝了生活的艰辛。
正是因为虞舜能够在总总不幸面前从容应对,所以他在青年时代就名气远扬了,后来受人举荐还成为了尧的继承人选。
为了考察虞舜的能力和品行,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了他。
虞舜不仅能使二人和睦相处,而且还凭着超强的才干和高尚的品行在其他方面也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
尧经过考察得知虞舜确实是难得的人才,于是就赐给了他大量的财物。
止学中的80个做人智慧_辩卷
说话是一门艺术和学问。
社会上有一些人,说话用词锋利,滔滔不绝,气壮山河,掷地有声,看似无所畏惧,其实是外强中干,是无知无智的表现,不成熟、不慎重的表现。
殊不知,大智若愚,大言若讷,言辞谨慎,不露锋芒,才是成大事者应有的说话智慧。
29 锋芒毕露,难以善终【原文】物朴乃存,器工招损。
【译文】物件朴实无华才能完好地保存,器具过于精致就容易招致损伤了。
【释义】事物因朴实而不惹人注意,俗人眼中的缺点却成了它自存的法宝,而器具过于精致会让人觊觎,在相互争夺中造成对器具本身的伤害,这正是它自身太耀眼造成的结果。
【事典】苏秦是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年轻时曾在鬼谷子门下求学,学习努力勤奋,思维敏捷,博闻强识。
自以为学业有成后,前去向老师道别。
鬼谷子想考察一下苏秦学到了什么程度,便提问了他几个问题。
苏秦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没想到鬼谷子不但没有为学生出色的口才感到高兴,反而皱起了眉头。
苏秦见到老师的面部表情,很小心地问:“先生,是我回答得不好吗?您为什么不高兴呢?”鬼谷子说:“你说得很好,并没有什么过错。
”苏秦听了更加不明白老师为何不高兴了。
鬼谷子解释说:“有句话叫‘事不可尽,尽则失美。
美不可尽,尽则反毁。
’你只知道能言善辩能表露自己的才华,唯恐不能发挥到极致,却不知一味玩弄口才容易引起他人嫉妒,从而引来祸患啊!”苏秦听了老师的批评,很是不以为然,变得闷闷不乐,但也不敢再争辩什么。
苏秦本想凭仗自己出色的口才,四处游说以求谋个一官半职,没想到却碰了一鼻子灰,很失落地回到家里,又遭到家人接二连三的数落。
家人都劝他说,立业当以务实为本,只想着耍耍嘴皮子谋得饭碗,哪有那样的好事?还是死了这门心思吧。
苏秦受挫后,开始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焚膏继晷,勤学苦读。
苦修了一年后,苏秦又四处游说,这一次收获颇丰,一个人持有六国相印,甚是威风。
有一次,他经由家乡去赵国办事,有大批人马相随左右。
人群中苏秦的兄弟和妻嫂看见苏秦威严气派的样子,吓得连忙跪拜在地,苏秦不解地问:“过去你们很是瞧不起我,今天见我为何行此礼?”嫂子连忙回话说:“如今你已经非比寻常,我等不敢再有不尊。
止学精华100句
止学精华100句以下是100句止学精华:1. 学无止境。
2. 教育改变命运。
3. 知识是财富。
4. 读书可以改变人生。
5. 功夫在字里行间。
6. 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7. 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8.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9. 走向成功的路上,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10. 成功需要坚持不懈的学习。
11. 没有一种知识是多余的。
12. 学海无涯,学习无限。
13. 学无止境,思维无界。
14. 学习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15. 读书是心灵的牧场。
16. 永远保持学习的热情。
17. 书本是人们最好的朋友。
18. 知识是传承给后代的最宝贵的财富。
19. 用知识武装自己,打开成功之门。
20. 书籍是智慧的源泉。
21. 投资教育,从不亏本。
22. 学习是人生最好的投资。
23. 学习是终身的事业。
24. 学习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25. 学无止境,奋斗不止。
26. 速度决定高度,学习决定未来。
27. 学习是自主的选择,不是被迫的。
28. 学习是提升自我的最佳途径。
29. 学习中的挫折是成功的垫脚石。
30. 学习使人改变命运。
31. 学习使人快乐。
32. 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
33. 读书是一种修养。
34. 阅读是心灵的净化器。
35. 学习力决定未来的竞争力。
36. 学无止境,智慧无限。
37. 学习是人生成长的必由之路。
38. 学无疆界,知识无极限。
39. 学习是改变自我的力量。
40. 学习是成功路上最重要的搭梯。
41. 学习是人生中最值得的投资。
42. 学习是工作中最有力的武器。
43. 知识是最值得珍惜的财富。
44. 学习是通往成功的桥梁。
45. 学习是人生的悦耳旋律。
46. 学习是人生中最美丽的画卷。
47. 读书是一杯清泉,滋润心灵。
48. 学习是行走在时代潮流中的航船。
49. 知识是存亡关键的标尺。
50. 学习是开启人生奇迹的钥匙。
51. 学习是磨砺成功的利剑。
52. 学习是选择未来的先机。
53. 勤学苦练,胜过天赋。
《止学中的80个做人智慧》一
《止学中的80个做人智慧》一前言《止学》是隋朝大儒文中子以道家思想论处世之道的经典力作,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有价值的一部珍贵经典,它在中国流传了千余年,却鲜为人知,其文笔优美,意境深远,将传统文化中关于“止”的精髓集于寥寥千余言内,极具实用价值,堪称一部奇书。
虽然史书中关于作者文中子的文字介绍并不是很多,但是提起他的门下弟子可以说无人不晓,唐太宗时的一批开国元勋——魏徵、李靖、徐世绩、房玄龄等文臣武将都是他的得意门生,从这方面来说,文中子的思想对于唐代文化乃至后世文化的繁荣是功不可没的。
其著作《止学》称得上是一部湮没久远的关于胜败荣辱的古代绝学。
所谓的“止”就是志有定向,妄念不萌,外念不摇,不急于求成,不躁而偾事,在纷杂、妖娆的尘世中,求得一颗安定从容之心;所谓“知止”就是不仅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要做什么,更要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什么地方该停下来。
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停下来,干什么?停下来,由“止”找到“定”,定下来,或端坐、或盘腿、或半卧,一切顺应自然,这样就会定。
定后会感到从未有过的安静,一切都远离,甚至天籁、甚至原本心灵的狂躁、灵魂的疲惫、身体的倦怠完全消失弥散。
这是一种“知止”后的境界,发自内心,行于一念。
不要小瞧了一个“止”字,一个“止”字关乎着每个人的胜败荣辱。
我国著名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两千多年前就揭示了“止”字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他说:“知止,则日进无疆,反者,道之动。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持盈保泰、长生久视之道。
”的确如此!对于经商者来说,一个“止”字决定了其输与赢;对于从政者来说,一个“止”字决定了其平凡与伟大;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一个“止”字决定了他的成功与失败。
“止”之奥妙,存乎一心。
前言纵览古今,凡是深谙《止学》要义并以其为人生指导的人,无不收获了辉煌的人生。
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清代“中兴之臣”曾国藩、学术界公认的奇才弘一法师和经商的李嘉诚了。
观曾国藩的一生,其为官之道的核心,就是韬光养晦、急流勇退。
止学全文译文及注音
止学全文译文及注音以下是为您生成的《止学》全文译文及注音:《止学》是隋朝大儒王通所作。
这可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典籍,告诉咱们好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智卷一”里说:“智极则愚也。
圣人不患智寡,患德之有失焉。
” 这话啥意思呢?就是说一个人要是聪明过头啦,那就跟愚蠢差不多。
圣人不担心自己智谋少,就怕自己品德上有缺失。
你看哈,咱们平常总觉得聪明是好事,可太聪明了也不行,品德好那才是根本呐!“用势卷二”里讲:“势无常也,仁者勿恃。
势伏凶也,智者不矜。
” 这就是说啊,势力不是一直不变的,仁慈的人可不能依靠它。
势力有时候隐藏着凶险,聪明的人不会自夸有势力。
就好比有些人仗着有点权势就耀武扬威的,最后往往没好下场。
“利卷三”中提到:“惑人者无逾利也。
利无求弗获,德无施不积。
” 意思是说,最能迷惑人的东西就是利益。
利益不去追求就得不到,德行不去施行就不会积累。
咱们生活中不也常见有人为了利益昏了头,却忘了积德行善。
“辩卷四”说道:“物朴乃存,器工招损。
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 就是讲东西朴实才能长久存在,器具做得太精巧容易损坏。
说话笨拙但意思隐晦,把话说尽了锋芒就露出来了。
咱们平时说话也得注意,别啥都说得太满,给自己留点余地。
“誉卷五”有云:“好誉者多辱也。
誉满主惊,名高众之所忌焉。
” 喜欢被称赞的人往往会遭受耻辱。
荣誉太多了主子会吃惊,名声太高了大家都会嫉妒。
所以啊,别太在乎那些虚名,低调点才好。
“情卷六”里:“情滥无行,欲多失矩。
其色如一,鬼神莫测。
” 感情泛滥就没有品行,欲望太多就失去规矩。
神色始终如一,连鬼神都猜不透。
这告诉咱们得控制好自己的感情和欲望,别太放纵。
“蹇卷七”讲:“人困乃正,命顺乃奇。
以正化奇,止为枢也。
” 人在困境中能坚守正道,命运顺达反而不正常。
用正道来改变不正常,停止是关键。
遇到困难别灰心,坚持正道说不定就能走出困境。
“释怨卷八”说:“世之不公,人怨难止。
穷富为仇,弥祸不消。
” 世上不公平,人们的怨恨就难以停止。
止学中的80个做人智慧_修身卷
古往今来,人们无不看重“服人”二字。
有主张“以力服人”,有主张“以理服人”,也有主张“以德服人”。
以德服人才是让人信服的一种至高境界,它是通过自我修炼来达到自我完善的一种途径,就是要把先贤之美德才学化为自身之习性功力。
唯有注重修身立德,行端品正,才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让众人服之、众心归之。
75 让人信服的是一个人的品行【原文】服人者德也。
【译文】让人信服的是一个人的品行。
【释义】古往今来,人们无不看重“服人”二字,有的主张“以力服人”,有的主张“以理服人”,也有的主张“以德服人”,认为注重自身修身立德,行端品正,道德高尚,就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让众人服之、众心归之。
我们认为,对于今天的领导层而言,除“以力服人”“以理服人”外,“以德服人”更是必不可少的,它是一种更高的用人境界。
【事典】公元225年(蜀后主建兴三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奉旨起兵50万南征。
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之际,突遇蛮王孟获率领的10万反兵的袭击。
孟获虽然作战勇敢,意志坚强,但不善于用兵。
第一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自己,不顾一切地追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活捉。
将孟获擒获后,诸葛亮让他观看自己军队的阵营,并问孟获:“你看我的军队怎么样?”孟获不服气地说:“以前我不知道你军队的虚实,所以打败了,你放我回去,整军再战,若再被擒,我便肯服。
”于是诸葛亮当即下令放了他,并给他衣服、鞍马、酒食,派人送他上路。
孟获回去后,信心百倍地对士兵们说:“蜀军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今夜三更我们去劫营,定能打败蜀军。
”当天夜里,孟获率军悄悄进入蜀军大营,一路上还无遮拦。
孟获窃喜,以为成功在望,不料正在得意之时蜀军突然四起,孟获又被擒住。
这次,孟获仍不服气,要求收拾兵马再与蜀军大战一场,若再被擒,方肯死心塌地归降。
于是,诸葛亮亲自将他送至泸水边,派船送回。
孟获接连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气:“我误中诡计,死不瞑目。
”诸葛亮还是没有杀他,只得款待他后又放他回去了。
止学原文及译文
止学原文及译文《止学》原文隋●王通(文中子)智卷一1、智极则愚也,圣人不患智寡,患德有失焉。
2、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
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
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3、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
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
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4、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竭而谋远者逆。
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用势卷二1、势无常也,仁者勿恃。
势伏凶也,智者不衿。
2、势莫加君子,德休与小人。
君子势不于力也,力尽而势亡焉。
小人势不惠人也,趋之必祸焉。
3、众成其势,一人堪毁。
强者凌弱,人怨乃弃。
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4、势或失之,名或谤之,少怨者再得也。
势固灭之,人固死之,无骄者惠嗣焉。
利卷三1、惑人者无逾利也。
利无求弗获,德无施不积。
2、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
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
天贵于时,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
3、众见其利者,非利也。
众见其害者,或利也。
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嗜利远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
4、利无尽处,命有尽时,不怠可焉。
利无独据,运有兴衰,存畏警焉。
辩卷四1、物朴乃存,器工招损。
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2、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
势不及人者。
休言讳也。
力不胜人者,勿言强也。
3、王者不辩,辩则少威焉。
智者讷言,讷则惑敌焉。
勇者无语,语则怯行焉。
4、忠臣不表其功,窃功者必奸也。
君子堪隐人恶,谤贤者固小人也矣。
誉卷五1、好誉者多辱也。
誉满主惊,名高众之所忌焉。
2、誉存其伪,谄者以誉欺人。
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赞。
贪巧之功,天不佑也。
3、赏名勿轻,轻则誉贱,誉贱则无功也。
受誉知辞,辞则德显,显则释疑也。
上下无争,誉之不废焉。
4、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
求誉不得,或为福也。
情卷六1、情滥无行,欲多失矩。
其色如一,鬼神莫测。
2、上无度失威,下无忍莫立。
上下知离,其位自安。
君臣殊密,其臣反殃。
小人之荣,情不可攀也。
3、情存疏也,近不过已,智者无痴焉。
止学中的80个做人智慧_智卷
智计有它欠缺的地方,谋略存有它的敌手,谨慎对待它才能减少祸患。
宝剑不用的时候总是要善加收藏,不可以随便示人,智谋也是一样。
智计的作用终究是有限的,用智的原则是恰当好处和适可而止,对智谋高人一筹者,不可轻易随便使用。
只有权衡智计得失,当用则用,当弃则弃,用智谋使谋算适可而止,才是人生大智慧,才能谋求长远。
1 才高非智,智者弗显【原文】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
【译文】才能高人一等并不是真正的有智慧,真正有智慧的不会显露自己。
【释义】常言道:“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真正的智者常常会有意识地隐藏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不仅与智者谦虚恭谨的处世态度有关,更多的还源于他们对智慧过于外显对自身造成的祸患心有余悸。
因为在封建专制时代,如果一个人不知收敛,恃才放旷,就容易引起他人猜忌,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事典】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年轻时曾经追随刘邦起事。
他虽没有专门带兵打过仗,但一直作为谋臣策士,相伴在刘邦左右,凭着自己过人的智慧屡出奇计,解救刘邦于绝境,为汉朝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邦曾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功也”对他的深谋大略大加赞赏,这一评价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当代学者、作家聂作平也评价说:“刘邦之所以胜出,项羽之所以败,全在于张良。
如果没有张良也就没有后来的汉王朝400年江山,中国历史也会改写。
张良以三寸舌为王者师,实乃中国历史的一代缔造者。
”张良的功劳虽然很大,但是他一直保持着低调的处世态度,从不刻意地炫耀自己。
刘邦在实现帝王梦后开始对重臣谋士进行论功行赏,功不可没的张良自然排在了首位,刘邦让他“择齐地三万户为食邑”。
出乎意料的是,张良居然辞而不受。
张良的做法为众人所不能理解,有一位与张良关系不错的谋士对他劝说道:“先生追随皇上,出生入死,立功受赏当之无愧,先生不应辞而不受。
”张良回应说:“我家祖辈几代人辅佐韩国,秦灭韩时,我侥幸地存活下来,最终得报大仇,我的愿望已经满足了,我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我只求追随仙人遨游四方了。
旷世绝学《止学》精华10句
旷世绝学《止学》精华10句止学,湮没已久的旷世绝学《止学》是一部湮没久远的关于为人处世的旷世绝学,作者是隋朝儒道大家王通。
像鬼谷子一样,史书中关于他的记载虽然不多,但他门下的弟子却是大名鼎鼎——唐太宗立朝时的一批元勋,魏征、李靖、徐世绩、房玄龄等。
清人曾国藩少时就深爱《止学》一书,他一生的作为和成就,处处都有“止”的烙印。
而今人李嘉诚更是按《止学》的要义身体力行,甚至将“知止”二字高悬于办公室的醒目之处,终成为一代商界至尊。
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止学》里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大智知止,小智惟谋。
”——在蝇头小利上的蝇营狗苟只是末流的小智,真正有大智慧者是“知止”之人。
《道德经》里说:“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止学也表达了与之相仿的智慧;人生而有欲,但贵在“知止”,即适可而止。
唯有以“知止”为始,才能以“能得”为终。
利无尽处,命有尽时,《周易》在“即济”卦之后是“未济”,也是这个道理。
“止”在中国文化中不仅有“停”的意思,还有“居,在”的意思——人生于世,在面对自身与社会关系时,首先应该尽力找好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大学》里也有“知其所止”的道理。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接下来又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一个人只有明确了自己应该身处哪个位置,才能没有迷茫和犹豫,而后才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规划人生,最后获得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结局。
这样看来,“大智知止”说的不仅仅是遇事知足的相反相成之道,更是身处迷茫和困境时定心的基石。
“知止”二字的背后,更为深刻的是一种清明心性,是一种尊道贵德、惜物爱人的做人标准与追求。
对名利多一些淡定,对进退多一些坦然,在其位而谋其事,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止学》精华10句1、虚荣是人心的绝症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
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
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止学》原文版
《止学》原文版隋朝·王通智卷一智极则愚也。
圣人不患智寡,患德之有失焉。
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
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
大智知止,小智唯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也。
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
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歇而谋远者逆。
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用势卷二势无常也,仁者勿恃。
势伏凶也,智者不矜。
势莫加君子,德休与小人。
君子势不于力也,力尽而势亡焉。
小人势不惠人也,趋之必祸焉。
众成其势,一人堪毁。
强者凌弱,人怨乃弃。
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势或失之,名或谤之,少怨者再得也。
势固灭之,人固死之,无骄者惠嗣焉。
利卷三惑人者无逾利也,利无求弗获,德无施不积。
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
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
天贵于时,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
众见其利者,非利也。
众见其害者,或利也。
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嗜利远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
利无尽处,命有尽时,不怠可焉。
利无独据,运有兴衰,存畏警焉。
辨卷四物朴乃存,器工招损。
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
势不及人者,休言讳也。
力不胜人者,勿言强也。
王者不辩,辩则少威焉。
智者讷言,讷则惑敌焉。
勇者无语,语则怯行焉。
忠臣不表其功,窃功者必奸也。
君子堪隐人恶,谤贤者固小人矣。
贤卷五好誉者多辱也。
誉满主惊,名高众之所忌焉。
誉存其伪,谄者以誉欺人。
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赞。
贪巧之功,天不佑也。
赏誉勿轻,轻则誉贱,贱则无功也。
受誉知辞,辞则德显,显则释疑也。
上下无争,誉之不废焉。
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
求誉不得,或为福也。
情卷六情滥无行,欲多失矩。
其色如一,神鬼莫测。
上无度失威,下无忍莫立。
上下知离,其位自安。
君臣殊密,其臣反殃。
小人之荣,情不可攀也。
情存疏也,近不过己,智者无痴焉。
情难追也,逝者不返,明者无悔焉。
多情者多艰,寡情者少难。
情之不敛,运无幸耳。
蹇卷七人困乃正,命顺乃奇。
《止学》文中子
《止学》原文及译文赏析作者: 隋唐文中子智卷一1、智极则愚也圣人不患智寡患德有失焉。
2、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
位尊实危智者不就也。
大智知止小智惟谋智有穷而道无尽哉。
3、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
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
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4、智不及而谋大者毁智无竭而谋远者逆。
智者言智愚者言愚以愚饰智以智止智智也。
用势卷二1、势无常也仁者勿恃。
势伏凶也智者不衿。
2、势莫加君子德休与小人。
君子势不于力也力尽而势亡焉。
小人势不惠人也趋之必祸焉。
3、众成其势一人堪毁。
强者凌弱人怨乃弃。
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4、势或失之名或谤之少怨者再得也。
势固灭之人固死之无骄者惠嗣焉。
利卷三1、惑人者无逾利也。
利无求弗获德无施不积。
2、众逐利而富寡贤让功而名高。
利大伤身利小惠人择之宜慎也。
天贵于时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
3、众见其利者非利也。
众见其害者或利也。
君子重义轻利小人嗜利远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
4、利无尽处命有尽时不怠可焉。
利无独据运有兴衰存畏警焉。
辩卷四1、物朴乃存器工招损。
言拙意隐辞尽锋出。
2、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
势不及人者。
休言讳也。
力不胜人者勿言强也。
3、王者不辩辩则少威焉。
智者讷言讷则惑敌焉。
勇者无语语则怯行焉。
4、忠臣不表其功窃功者必奸也。
君子堪隐人恶谤贤者固小人也矣。
誉卷五1、好誉者多辱也。
誉满主惊名高众之所忌焉。
2、誉存其伪谄者以誉欺人。
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赞。
贪巧之功天不佑也。
3、赏名勿轻轻则誉贱誉贱则无功也。
受誉知辞辞则德显显则释疑也。
上下无争誉之不废焉。
4、人无誉堪存誉非正当灭。
求誉不得或为福也。
情卷六1、情滥无行欲多失矩。
其色如一鬼神莫测。
2、上无度失威下无忍莫立。
上下知离其位自安。
君臣殊密其臣反殃。
小人之荣情不可攀也。
3、情存疏也近不过已智者无痴焉。
情难追也逝者不返明者无悔焉。
4、多情者多艰寡情者少艰。
情之不敛运无幸耳。
蹇卷七1、人困乃正命顺乃奇。
以正化奇止为枢也。
2、事变非智勿晓事本非止勿存。
止学中的80个做人智慧 附录 2《止学》全文
止学中的80个做人智慧附录 2《止学》全文止学中的80个做人智慧-附录2《止学》全文(隋)子志卷智极则愚也。
圣人不患智寡,患德之有失焉。
才智不是智慧,聪明人也不是聪明人。
智者不是处于危险中的智者。
大智慧只知道,小智慧只计划,智慧是贫穷的,道路是无尽的。
谋人者成于智,亦丧于智也。
谋身者恃其智,亦舍其智也。
智有所缺,深存其敌,慎之少祸焉。
那些在智慧上失败并寻求伟大的人将被毁灭,那些寻求长途跋涉而不休息的人将反对它。
智者谈论智慧,愚者谈论愚昧,用愚昧装饰智慧,用智慧阻止智慧,智慧也是如此。
潜在容量势无常也,仁者勿恃。
势伏凶也,智者不矜。
君子胜于君子,但君子胜于恶人。
绅士的力量不取决于他的力量。
当他尽力而为时,他就会死去。
一个恶棍的潜力对他人不利,但如果他倾向于这样做,就会带来灾难。
众成其势,一人堪毁。
强者凌弱,人怨乃弃。
势极无让者疑,位尊弗恭者忌。
潜在的或损失的,名誉的或诽谤的,那些抱怨较少的人永远不会再得到它。
当局势被修复并摧毁时,人们就会被修复并死亡。
没有自尊的人将使他们的继承人受益。
利润量惑人者无逾利也。
利无求弗获,德无施不积。
许多人追求利润而富有,有道德的人以他们的成就而闻名。
对身体危害大,对人民利益小,谨慎选择。
天贵于时,人贵于明,动之有戒也。
那些看到自己好处的人也是非营利组织。
看到它的危害的人可能会受益。
君子重义轻利。
恶棍贪图利益,信以为真。
反抗坏人比反抗绅士好。
利无尽处,命有尽时,不怠可焉。
利无独据,远有兴衰,存畏警焉。
辩卷物品保存简单,工具损坏。
字眼笨拙,意思隐晦,字眼犀利。
识不逾人者,莫言断也。
势不及人者,休言讳也。
力不胜人者,勿言强也。
如果国王不争辩,他的权力就会减少。
如果智者沉默,他会迷惑敌人。
勇敢的人说不出话来,但会说话的人是胆小的。
忠臣不表其功,窃功者必奸也。
君子堪隐人恶,谤贤者固小人矣。
誉卷好名声是耻辱。
声誉充满惊喜,声誉很高,这是公众的禁忌。
誉存其伪,谄者以誉欺人。
名不由己,明者言不自赞。
《止学》中50个做人智慧-教你从智计-权势-利益-名誉中知止与不止
《⽌学》中50个做⼈智慧-教你从智计-权势-利益-名誉中知⽌与不⽌古筝-⾼⼭流⽔.mp35:28来⾃青梅煮酒论国学《〈⽌学〉中的80个做⼈智慧》⼀书从智计、权势、利益、名誉、情感等⼏个⽅⾯展开,“知⽌”与“不⽌”既是⼀道成功和失败的分⽔岭。
也是成⼤事者与平庸者的分界线。
只有⾏⽌得当,⽅能业有所成,⼈有所进步,反之,命运多⾇,事业坎坷。
为⼈们指明了如何规避成功道路上最容易犯的错误,愿每个⼈都能从“知⽌之学”中获得有益的启发,做到“⾏当⾏之⾏,⽌当⽌之⽌!”智卷智计有它⽋缺的地⽅,谋略存有它的敌⼿,谨慎对待它才能减少祸患。
宝剑不⽤的时候总是要善加收藏,不可以随便⽰⼈,智谋也是⼀样。
智计的作⽤终究是有限的,⽤智的原则是恰到好处和适可⽽⽌,对智谋⾼⼈⼀筹者,不可轻易随便使⽤。
只有权衡智计得失,当⽤则⽤,当弃则弃,⽤智慧使智计适可⽽⽌,才是⼈⽣⼤智慧,才能谋求长远。
1.才⾼⾮智,智者弗显2.位尊实危,智者不就3.⼤智知⽌,⼩智惟谋4.圣⼈不患智寡5.成也智计,败也智计6.舍其智者胜天下7.知⽌⽅能谋划长远8.以智⽌智⽅为智势卷权势是⼀把双刃剑,⾼位者在拥有旁⼈艳羡不已的权位的同时,也要承受许多责⽆旁贷的常⼈难以想象的巨⼤⾝⼼压⼒。
况且,现实中不存在永恒的势⼒,它终究会有消逝的那⼀天,所以,仁德的⼈纵是登上⾼位,在⽤势的进退和取舍上也不会头脑发晕,得意忘形,⽽是懂得⼩⼼谨慎,谦恭礼让,以避免成为众⼈攻击的对象,从根本上巩固权势。
9.功⾼震主,祸患将⾄10.不要对君⼦⽤势11.仁德不要施与⼩⼈12.君⼦之势不在于权势13.依附⼩⼈必遭祸患14.众成其势,⼀⼈毁之15.得势不要得意忘形16.地位越尊贵越要谦恭17.失势⽆怨⾔⽅能失⽽复得18.贵不骄纵才会保全其⾝利卷利⽆尽处,命有尽时。
⽣命的有限和利益的⽆限,促使越来越多的逐利者开始思考和反省⼆者的关系。
“⼈为财死,鸟为⾷亡”的悲剧之所以不断重演,主要是因为⼈们没有站在⽣命的⾼度来看待利益,没⽤哲⼈的眼光来审视⼈⽣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文子简介
王通,字仲淹,生于隋文帝开皇四年(公元580年),卒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朝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乡,一说山西河津)人,是盛唐文明的思想先驱,死后门弟子私谥为“文中子”。
作为隋朝著名的大儒和隐士,《隋书》等史书中本应有关于他的传记的,可是,现存的官方史书《隋书》以及《北史》等,没有为王通留下一个字。
新、旧《唐书》王绩、王勃、王质传中虽均曾提及他,然皆极简略,仅称其为隋末大儒而已。
参考其他文献,我们大致可以知道:王通出生在官宦世家,其家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赫赫有名的太原王氏。
这支王姓族人从春秋战国时开始,就英才俊杰层出不穷,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威望。
到王通及其后人时,太原王氏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王通的弟弟王绩,是初唐时有名的诗人;孙子王勃,更是名列“初唐四杰”之首。
王通从小受家学熏陶,精习《五经》,传说他15岁时便开始从事教学活动,18岁时有“四方之志,游历访学,刻苦读书,不解衣者六岁,其精志如此”。
学问大有长进。
他在隋文帝仁寿三年,也就是公元603年参加科举,成功后就到了长安,很受隋文帝的赏识,但却受到朝廷大臣的排挤。
后来虽被任命为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读等一些很小的官,但不久便因对朝廷失去信心而辞官归乡,从此决心以古代隐逸贤才为榜样,“退而求诸野”,完全闭门著述,聚徒讲学,走了传统文人和前辈圣贤实现自己理想的老路。
就这样,王通用了9年的时间著成了《王氏六经》,或称《续六经》,共80卷。
《续六经》完成后,王通名声大噪,求学者自远而至,盛况空前,“门人常以百数,唯河南董恒、南阳程元、中山贾琼、河东薛收、太山姚义、太原温彦博、京兆杜淹等十余人为俊颖,而以姚义慷慨,方之仲由;薛收理识,方之庄周。
”他用毕生的心血培养出一大批活跃在隋唐政治舞台上的各色人才,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学术的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思想学说,上承孔孟,下接唐代韩愈,直至宋代理学,可圈可点之处颇多。
在自然观上,他对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学说及后来的谶纬神学进行了抨击,在一定程度上使汉代以来神学化的儒学向理学天理论转变;在政治上,他以恢复王道政治为目标,倡导实行“仁政”,主张“三教合一”,基本上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在文学上,王通论文主理,论诗主政教之用,论文辞主约、达、典、则,主张改革文风,这些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可惜天妒英才,王通仅活了38岁。
其死后,众弟子将他奉为“至人”,称他为“王孔子”或“文中子”,并用讲授记录的形式保存下了王通讲课时的主要内容,以及与众弟子、学友、时人的对话,共为10个部分,成为后人研究王通思想以及隋唐之际思想发展的主要依据和参考文献。
后人对他的评价都很高,如唐末著名学者皮日休就充分地肯定了他在隋唐儒学变革和发展中的重要历史地位,称赞他说可继孟氏者“唯文中子王氏”,而“文中子”之道,百代之后能得其真传者只有韩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