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学中的80个做人智慧_附录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文子简介

王通,字仲淹,生于隋文帝开皇四年(公元580年),卒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朝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乡,一说山西河津)人,是盛唐文明的思想先驱,死后门弟子私谥为“文中子”。

作为隋朝著名的大儒和隐士,《隋书》等史书中本应有关于他的传记的,可是,现存的官方史书《隋书》以及《北史》等,没有为王通留下一个字。新、旧《唐书》王绩、王勃、王质传中虽均曾提及他,然皆极简略,仅称其为隋末大儒而已。参考其他文献,我们大致可以知道:王通出生在官宦世家,其家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赫赫有名的太原王氏。这支王姓族人从春秋战国时开始,就英才俊杰层出不穷,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到王通及其后人时,太原王氏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王通的弟弟王绩,是初唐时有名的诗人;孙子王勃,更是名列“初唐四杰”之首。

王通从小受家学熏陶,精习《五经》,传说他15岁时便开始从事教学活动,18岁时有“四方之志,游历访学,刻苦读书,不解衣者六岁,其精志如此”。学问大有长进。

他在隋文帝仁寿三年,也就是公元603年参加科举,成功后就到了长安,很受隋文帝的赏识,但却受到朝廷大臣的排挤。后来虽被任命为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读等一些很小的官,但不久便因对朝廷失去信心而辞官归乡,从此决心以古代隐逸贤才为榜样,“退而求诸野”,完全闭门著述,聚徒讲学,走了传统文人和前辈圣贤实现自己理想的老路。

就这样,王通用了9年的时间著成了《王氏六经》,或称《续六经》,共80卷。《续六经》完成后,王通名声大噪,求学者自远而至,盛况空前,“门人常以百数,唯河南董恒、南阳程元、中山贾琼、河东薛收、太山姚义、太原温彦博、京兆杜淹等十余人为俊颖,而以姚义慷慨,方之仲由;薛收理识,方之庄周。”他用毕生的心血培养出一大批活跃在隋唐政治舞台上的各色人才,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和学术的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思想学说,上承孔孟,下接唐代韩愈,直至宋代理学,可圈可点之处颇多。在自然观上,他对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学说及后来的谶纬神学进行了抨击,在一定程度上使汉代以来神学化的儒学向理学天理论转变;在政治上,他以恢复王道政治为目标,倡导实行“仁政”,主张“三教合一”,基本上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在文学上,王通论文主理,论诗主政教之用,论文辞主约、达、典、则,主张改革文风,这些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可惜天妒英才,王通仅活了38岁。其死后,众弟子将他奉为“至人”,称他为“王孔子”或“文中子”,并用讲授记录的形式保存下了王通讲课时的主要内容,以及与众弟子、学友、时人的对话,共为10个部分,成为后人研究王通思想以及隋唐之际思想发展的主要依据和参考文献。

后人对他的评价都很高,如唐末著名学者皮日休就充分地肯定了他在隋唐儒学变革和发展中的重要历史地位,称赞他说可继孟氏者“唯文中子王氏”,而“文中子”之道,百代之后能得其真传者只有韩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