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规律
心理学原理的心理规律
心理学原理的心理规律心理学原理是指在研究和解释心理现象时所依据的基本规律和原则。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通过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揭示了许多普遍适用的心理规律。
本文将介绍几条重要的心理规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
1. 意识与无意识无意识是指个体不会主动察觉的心理活动,而意识则是个体能主动感知和控制的心理活动。
根据心理学原理,我们的行为受到无意识的驱动和影响,而我们的意识只能对部分行为进行监控和调控。
例如,潜意识对决策和感知过程具有重要作用,而我们有时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无意识的动机。
2. 学习与记忆学习和记忆是心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根据心理学原理,学习是通过获取新的知识和经验来改变行为,而记忆是将学习到的信息储存起来并能够回忆和使用的过程。
在学习和记忆中,多次重复和积极参与对于加深记忆和提升学习效果非常重要。
3. 权威与从众权威是指在特定领域具有专业知识和影响力的人或组织。
从众是指个体为了获得认同感和避免被孤立,模仿他人的行为和观点。
心理学原理揭示了权威和从众对于个体行为的影响。
个体往往会更容易接受来自权威的观点,并倾向于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4. 情绪与情感情绪是短暂的、较为强烈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而情感是与情境和价值观相联系的持久的主观体验。
心理学原理认为,情绪和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行为和生理状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积极的情绪可以提升个体的工作效率和创造力,而负面情绪则可能导致焦虑和压力。
5. 慈善与亲社会行为根据心理学原理,慈善和亲社会行为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
人们倾向于帮助他人,这种行为不仅能获得道义上的满足感,还能改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通过慈善和亲社会行为,个体可以感受到归属感和快乐,并与周围的人建立积极的联系。
6. 动机与目标动机是个体行为的内在驱动力,目标则是动机的具体表现。
根据心理学原理,人类的行为是由各种内在和外在的动机所驱动的。
个体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价值观设定目标,并通过追求目标来满足自身的动机。
心理学注意规律的分类
心理学注意规律的分类
1.空间注意规律:指注意力在空间上的分配和调节。
人们经常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空间位置上,例如在看电视、阅读时,我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屏幕或书本上的一个特定位置。
2. 时间注意规律:指注意力在时间上的分配和调节。
人们能够集中精力在某一时间段内完成某项任务,例如在考试或工作中,我们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因此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时间段内。
3. 特定刺激注意规律:指人们对特定刺激的注意力反应。
例如在公共场合,人们通常会对突然的响声或光线变化做出反应。
4. 分神注意规律:指人们在面对多重刺激时的注意力分配和调节能力。
例如在开车时,人们需要同时注意路况、车速、行人等多个因素。
5. 自主注意规律:指人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注意力反应。
例如在感到疲劳、压力等情况下,人们会调整自己的注意力分配和调节能力。
这些注意规律对于人们的认知和行为都起着重要的影响,了解它们的分类和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注意力。
- 1 -。
心理学规律
心理学规律人类的心理是一个复杂而又神奇的领域,其中有许多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
以下将介绍一些心理学规律。
凯勒效应凯勒效应是指一个品牌的价值与曝光频率呈正比关系。
当一个品牌经常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时,人们对该品牌的信任度也会逐渐提高,从而增加品牌的价值。
这种现象可以通过广告、推广等方式实现。
例如,苹果公司每年都会举办产品发布会,并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宣传,从而提高人们对苹果品牌的认知度和信任度。
阿特金森法则阿特金森法则是指在设计信息时,要先关注重要细节。
这一法则建议我们在传递信息时,首先要传达最重要的信息。
例如,在写文章时,我们应该注意开头和结尾,并在开头或结尾中强调文章的重点。
珍贵性效应珍贵性效应是指对于稀有或独特的事物会产生更高的评价和意价。
当一件物品或一项服务变得更加稀有或独特时,它们的吸引力也会随之提高。
例如,一些抢购限时促销商品的营销策略,就是通过减少商品数量,从而提高商品的珍贵性和吸引力。
鲁宾逊效应鲁宾逊效应是指人类在个体经历困难或孤独时,会开始寻找自我满足和愉悦的方法。
这种现象既可以产生积极影响,也可以产生消极影响。
例如,有些人在经历分手、失业等困难时,会开始健身、旅游等方式寻找自我满足。
但也有些人会通过酗酒、吸烟等方式来缓解焦虑和痛苦。
列维特定理列维特定理是指在人类做决策时,更容易从可选项中做出选择,而不是将选项与其他选择进行比较。
这种现象可以通过将商品或服务进行分类展示来利用,从而使顾客更容易做出选择。
例如,在购买鞋子时,将鞋子按照颜色或价格进行分类展示,可以让顾客更容易做出选择。
多巴胺效应多巴胺效应是指当一个人获得积极反馈时,大脑中会释放多巴胺,这种化学物质会让人感到快乐和愉悦。
因此,当人们在做一件事情时,获得了正面反馈时,他们会感到更加有动力和热情地继续做下去。
例如,在工作中,给员工发表扬信或加薪奖金可以增加员工的动力和工作热情。
以上是几个常见的心理学规律,了解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
心理学十大经典规律简介
1、心理学十大经典规律: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环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晕轮效应是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
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
有时候晕轮效应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作用,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便你能力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
而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2、心理学十大经典规律:破窗效应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
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
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
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破窗效应(英语: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该理论由詹姆士·威尔逊(James Q. Wilson)及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并刊于《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题为《Broken Windows》的文章。
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3、心理学十大经典规律:鸟笼逻辑鸟笼逻辑被认为是人类无法抗拒的10种心理之一,是由一个心理学故事引出的效应。
挂一个美丽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之处,过不了几天,主人必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因为这比无休无止的解释和说明要轻易得多。
班主任必须懂得10条心理学规律
班主任必须懂得10条心理学规律班主任必须了解心理学的10条规则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移动”的艺术.如果你不能把自己的工作放在孩子的心上,那么教育的效果往往是苍白无力的.因此,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都应该努力探索一些“心理规律”的积极或消极影响,以避免利益的方式发挥作用,从而科学地引导儿童成为他们的理想.人中的龙,人中的凤凰!心理定律1:罗森塔尔效应着名的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将一组老鼠随机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告诉A组育种者,这组小鼠非常聪明.与此同时,B组的饲养员被告知他的一群老鼠有智力.几个月后,教授通过迷宫对两组小鼠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A组小鼠比B组小鼠更聪明.他们能够走出迷宫,先找到食物.罗森塔尔教授受到启发,他认为这种影响也会发生在人身上?他来到一所普通的中学,在课堂上随便走路.然后他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并告诉他们的老师,这些学生非常聪明聪明.过了一会儿,教授再次来到中学,奇迹再次发生.他选择的学生真的成了班上最好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正是“提示”的神奇力量正在发挥作用.生活中的每个人都会接受这种或那种心理暗示.这些提示是积极的和消极的.母亲是孩子最喜欢,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也是一个给予心理暗示的人.如果是长期的负面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它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甚至影响他的心理健康.相反,如果母亲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和积极的肯定,可以通过眼睛的期望,微笑的微笑和鼓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脏,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我提升,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就有多大!心理法则2:超限效应美国着名作家马克吐温曾经在教堂里给牧师做过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感动了人们并准备捐款. 10分钟后,牧师还没说完.他很不耐烦,决定只捐出一些改变.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说完,所以他决定不捐1美分.当牧师最终结束他冗长的演讲并开始筹款时,马克吐温不仅没有捐钱,而且还因为他的愤怒而从盘子里偷走了2元钱.这种过于刺激,过于强烈,太长时间无法行动,引起心理上的不耐烦或抵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为“超限效应”.家庭教育经常发生超支效应.例如,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会对一件事做出同样的批评,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这样孩子就会因内疚而烦躁不安甚至厌恶. “即时”,将会有叛逆的心理和行为,“我想要像这样”.可以看出,母亲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制,应该让孩子犯错,只批评一次.如果你不得不再次批评,那么你不应该简单地重复它.你必须改变自己的观点并改变主意.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不会感到同样的错误被耽搁,疲倦和反叛的心理将会减少.心理法3:Desi效应心理学家德西曾经讲过一个寓言:一群孩子正在一位老人面前大喊大叫.几天后,这位老人无法忍受.所以,他出来给每个孩子10美分,并对他们说:'你让这个地方非常活泼.我觉得我还年轻.我谢谢你这笔钱. “孩子们很开心,他们第二天仍然会来,他们总是在玩耍.老人再次出来给每个孩子5美分. 5美分是可以的,孩子仍然幸福地离开了.在第三天,老人给每个孩子只有2美分.孩子们都很生气. “每天只有2美分,我不知道我们有多难!“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在这个寓言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在动机“为自己的幸福而玩”变成了一种外在的动机,可以操纵美分的外部因素,因此它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Desi效应出现在生活中.例如,父母经常对他们的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获得100分,你将获得100美元的奖励','如果你能进入前5名,你将获得一个新玩具奖励'等等.父母可能没有想到这种不正当的奖励机制会降低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在学习方面,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学习情感和兴趣,增加学习动机,帮助孩子学习学习的快乐.家长的奖励可以是有助于学习的东西,例如书籍和学习工具,而且与学习无关的一些奖励是最好的.心理法4:南风效应南风效应也被称为“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方丹写的一个寓言:北风和南风比力量更强大,看谁能脱掉外套行人.北风首先来到寒风中,寒风刺骨,因此,行人将外套紧紧包裹起来以抵御北风的侵袭.南风慢慢吹,天气很好.行人感到春天温暖,上身解开了.然后脱掉外套,南风赢得胜利.南风能够达到目的的原因在于它符合人们的内在需求.激发自我反思和满足自我要求所引起的这种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家庭教育中采用“北风”教育方法,例如“棍棒”和“恐吓”是不可取的.实施温情教育,更有“个性”风格的赞美,培养孩子自觉向上,以一半的努力达到两倍的效果.心理法五:桶效应“桶”效应意味着:一个木桶,沿着口有间隙,它占据的水量,而不是桶上最长的木板,而是桶上最短的木板.孩子学习的综合评分就像一个大木桶.每个主题都是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或缺的木头.儿童良好学业表现的稳定形成不能从某个学科的优点来判断,而应该取决于其整体状况,特别是取决于其中的一些弱点.因此,当发现某些儿童的受试者不足时,他们应该立即提醒孩子们花更多的时间在这个问题上达到“长度与长度”.心理法6:霍桑效应位于美国芝加哥的Hawthorne工厂是一家生产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它有更好的娱乐设施,医疗系统和养老金系统.但工人仍然愤慨,生产情况不理想.后来,心理学家对它进行了测试.两年后,专家们要求工人与2万多名个人交谈.规定在谈话中,要耐心倾听工人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这次谈话测试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显着增加.儿童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感到困惑或不满,但他们无法充分表达自己.作为母亲,尽量挤出与孩子交谈的时间.在谈话的过程中,要有耐心并引导孩子说出来,告诉你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惑,并告诉你的父母,学校,老师,同学等.不满意.孩子说'说'之后,会有一种发泄的满足感,他们会感到轻松和舒适.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将更加努力学习,并对生活更有信心!心理法7:增加和减少效果人际交往中的“增加和减少的效果”意味着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喜欢“越来越多”而不是“不断减少”.例如,许多推销员已经抓住了人们的心理.在向客户称重货物时,他们总是抓住一小堆并将它们放入称重盘中并稍加一点,而不是在称重盘中抓取很多东西.把它拿出来一点点.当我们评估孩子时,我们将不可避免地讲述他们的缺点和优点,并经常使用“先蹲然后蹲”的方法.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不令人满意的评估方法.在评估儿童时,我们可能希望使用“增加和减少效果”.例如,让我们谈谈儿童的天真和尊严的一些小问题,然后给予他们适当的赞扬.心理法8:蝴蝶效应根据研究,南半球的一只蝴蝶偶尔会拍打它的翅膀带来的微弱气流.由于各种其他因素的混合,它将在几周内成为席卷德克萨斯州的龙卷风!这个混乱的科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蝴蝶效应”,并提出了一个理论陈述:一个非常小的原因,经过一段时间和其他因素后,可以发展成极其庞大而复杂的影响.“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小事.一句话的表达,一件事的处理,正确和恰当可能会影响孩子的生活;错误和随意,可能会延误孩子的生命.心理法9:标签效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没有足够的军队,战争确实需要一群士兵.因此,美国采埃孚决定组织囚犯在前线作战.为此,美国采埃孚派遣了一些心理学家到战前训练和动员囚犯,他们前往战线前线.在训练期间,心理学家并没有过多地教他们,特别强调囚犯每周都会给最亲近的亲属写一封信.这封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制定.它描述了囚犯在监狱中的表现如何良好以及他如何改变自己.专家们要求囚犯仔细复制并将其发送给他们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囚犯们前往前线,专家们要求囚犯写信告诉他们的亲人他们如何服从命令以及他们是多么勇敢.结果,在战场上表演的囚犯丝毫不逊于正规军.正如他们在信中所说,他们在战斗中听话和勤奋.后来,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标记效应”,也称为心理学中的暗示效应.这种心理定律在家庭教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总是面对孩子,'愚蠢','猪头','多么愚蠢','即使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不会'等等,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孩子可能真的成了我们说'愚蠢'.因此,母亲必须放弃窃窃私语,指责投诉,威胁恐吓和其他语言,并使用激励语言为儿童积极标记.心理法十:门槛效应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当你向别人寻求帮助时,如果你从一开始就要求更高的要求,就很容易被拒绝;如果您要求较小的请求,其他人同意增加请求的权重.实现目标更容易,这被心理学家称为“门禁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使用“门效应”.例如,先要求孩子要求较低,等待他们按要求做,给予肯定,表扬,甚至奖励,然后逐步增加要求,让孩子愿意积极而无休止地争取进步.。
格式塔心理学五条规律
格式塔心理学五条规律格式塔心理学五条规律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人类的思考和行为是由内部的模式或格式所驱动的。
这些模式可以被观察到,并且可以用来预测人类的行为和反应。
下面将介绍格式塔心理学的五条规律。
一、相似性规律相似性规律指出人们更可能将具有相似特征或属性的物体归为一类。
这些特征可以是形状、颜色、大小等等。
例如,在一个装满了水果的篮子里,人们更可能将所有红色水果放在一起,所有圆形水果放在一起,而不是将它们与其他颜色或形状不同的水果混在一起。
二、接近性规律接近性规律指出人们更可能将那些距离较近的物体归为一类。
这个概念可以应用于空间中和时间上。
例如,在一个博物馆里展示各种艺术品时,人们更可能将那些距离较近的艺术品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把它们与其他艺术品分开看待。
三、对比度规律对比度规律指出人们更可能注意到那些与周围环境形成对比的物体。
这个规律可以应用于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
例如,在一个黑白图片中,人们更可能注意到那些有色彩的物体,因为它们与周围的黑白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连续性规律连续性规律指出人们更可能看到那些在一条线上或者是在一起运动的物体。
这个概念可以应用于空间和时间上。
例如,在一个飞速移动的汽车队伍中,人们更可能将那些在一起行进的汽车看作一个整体,而不是把它们当做单独的汽车来看待。
五、闭合性规律闭合性规律指出人们更可能将那些具有完整形状或者封闭结构的物体视为一个整体。
例如,在一个圆形图案中,人们更可能将其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把它分解成许多小部分来看待。
结论以上五条规律是格式塔心理学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规律之一。
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思考和行为背后所驱动的力量,并帮助我们预测和控制人类行为和反应。
在设计广告、网站、产品和其他人机界面时,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规律来吸引注意力、提高用户体验和增加销售额。
心理学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心理学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及其群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在心理学中,人的心理现象是重要的研究对象,它们展示了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各种特点。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1.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指人在面对信息或情境冲突时产生的不适感,这种冲突导致了认知上的不一致。
在认知失调理论中,人们倾向于通过调整自己的态度、信念或行为来减少这种不一致感。
根据认知失调理论,人们通常会寻求恢复心理平衡的方式,比如改变自己的看法,采取更加合理的行动,或者寻找其他方式来解决冲突。
这一观点对于理解人的决策行为和行为改变具有重要意义。
2.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社会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人们通常会将自己与某些群体进行关联,从而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
社会认同对于个体的自我概念和社交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追求与自己所属群体的共性特征,并对与自己群体不同的群体采取一定的偏见。
这种偏见可能导致社会冲突和分裂,因此理解社会认同的规律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3.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学习方式,人们在特定刺激和相应反应之间建立联系。
通过条件反射,人们可以形成对某些刺激的自动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是最具代表性的条件反射形式,例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
通过重复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联,人们可以建立起条件反射,这对于理解和治疗一些心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中的这些心理现象和规律揭示了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奥秘,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现象和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并改善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4.选择困难选择困难是指在面临多个选项时,人们难以做出决策的心理现象。
当人们面对过多的选择时,他们可能会感到焦虑、迷茫甚至后悔。
研究表明,选择困难主要是由于选择的后果、选项之间的差异和个体的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所导致的。
了解选择困难的原因和应对策略,对于个人的决策过程和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心理学七天定律
心理学七天定律心理学七天定律是心理学领域中被广泛认可的七个原则,它们被认为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这些定律的简要介绍:1. 法则一:相识的日子这个定律认为人们在认识一个新人时,往往需要一定时间来建立互相认知和信任的关系。
通常,大约需要七天的时间来熟悉一个新的人际关系。
2. 法则二:养成新习惯的时间这个定律指出,要想养成一个新的习惯或改变一个旧的习惯,一般需要连续坚持七天。
在这七天内,人们需要付出努力来实施和巩固新的行为模式。
3. 法则三:情绪起伏的周期这个定律表明,情绪的起伏是有规律的,通常以约七天为一个周期。
人们的情绪会周期性地出现高潮和低谷,了解这个定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情绪变化。
4. 法则四:思维特点周期这个定律认为人的思维方式也会有类似于情绪的周期性变化。
大约每七天,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灵感创造力会发生变化。
因此,为了保持高效的思维和创意,人们需要注意这种周期性变化并加以利用。
5. 法则五:关系变化的时间这个定律指出,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和稳定性通常需要经历约七天的周期性变化。
人际关系的疏远和亲密都会周期性地发生变化,了解这个定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人际关系。
6. 法则六:注意力的集中时间这个定律认为人的注意力通常只能在某个特定任务上持续集中约七天。
在学习或工作中,人们往往需要在每个任务上分配适当的时间,以保持高效和成果。
7. 法则七:情绪回归基线最后,这个定律指出人们的情绪会倾向于回归到一个基本的、稳定的状态。
无论人们经历了什么情绪波动,最终情绪会回归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基线水平。
了解这个定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变化。
这些心理学七天定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类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通过遵循这些定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思维、情绪和人际关系,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10条心理学规律
10条心理学规律家庭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动心”的艺术,如果不能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其教育的效果往往会苍白而无力。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每位母亲都应努力探索一些“心理规律”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并趋利避害地发挥它们的作用,从而科学地引导孩子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中之龙、人中之凤!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
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20个教育中的心理学规律
20个教育中的心理学规律教育中的心理学规律是指根据心理学理论和研究结果所总结出的适用于教育场景下的一系列规律。
这些规律的运用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以下是20个教育中的心理学规律:1.知识结构化:学生学习的内容应按照一定的结构和层次进行组织和呈现,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2.巩固和复习:通过多次巩固和复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记忆和理解能力。
3.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4.情感与认知结合: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能力相结合。
5.个体差异: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存在差异,要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
6.反馈与激励: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激励,有助于提高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7.潜移默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教育可以对学生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8.认知心理:了解学生的认知心理过程和思维方式,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学。
9.任务分解:将学习任务分解成小的任务,有助于提高学习的可行性和学习效果。
10.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
11.学习动机: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12.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和情绪管理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13.认知负荷:注意控制学习任务的认知负荷,避免任务过于复杂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14.启发式教学: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记忆规律:了解记忆规律,采用有效的记忆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16.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17.情境化学习:将学习内容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
18.认知发展: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可以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和资源。
19.专注力和注意力: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注意力,使其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学习。
心理学规律
心理学规律
1. 锚定效应:人们对信息的第一印象往往会对后续的信息产生影响。
2. 局部性思维:人们往往只关注问题的一部分,而忽视整体的影响。
3. 确认偏误:人们更容易接受和记住与自己已有信念相符的信息。
4. 权威效应:人们更容易接受权威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5. 选择支配:人们在决策时更倾向于避免失去而不是获取。
6. 社会认同:人们往往会按照社会期望和群体行为来表现。
7. 内隐偏见:人们可能潜意识地对某些群体和个体产生偏见。
8. 自我确认:人们往往更相信自己的判断和观点,因为其符合个人自我形象。
9. 可得性偏误:人们往往高估容易获得的信息和结果的概率。
10. 概率判断偏误:人们往往在概率判断时存在误差。
心理学规律
心理学规律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心理现象的学科。
心理学规律是指心理学研究中发现的一些普遍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规律一:弗洛伊德的冲动理论弗洛伊德是心理学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冲动理论也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条重要规律。
冲动是人类行为中的一种驱动力,它会影响我们的情绪、行为和思维。
弗洛伊德认为,冲动有三种不同的来源,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类内部最原始的部分,它驱动着我们的基本欲望和需求。
自我是我们意识到的自我,它会对我们的行为进行控制和平衡。
超我是人类内部的道德和道德观念,它会对我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和评价。
规律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是心理学中另一位知名的研究者,他的认知发展理论也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条重要规律。
简单来说,这个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
皮亚杰将人类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在每个阶段,人类会有不同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这也会影响到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规律三: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巴甫洛夫是一位俄罗斯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他的条件反射理论也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条重要规律。
简单来说,条件反射是一种学习方式,它通过反复的刺激和反应来产生反射行为。
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可以用来解释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并且可以通过对条件反射的控制和训练来改变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规律四: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是一位美国的心理学家,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也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条重要规律。
这个理论认为人类的需要可以被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每个层次的需求都有不同的优先级和重要性,在满足一定层次的需求之后,人类才会有追求更高级的需求的意愿。
以上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些常见规律,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如果想要深入了解各种规律和心理学知识,请参考相关的心理学书籍和研究论文。
心理学有十大经典规律
心理学有十大经典规律,它们是:1、晕轮效应2、破窗效应3、鸟笼逻辑4、罗森塔尔效应5、证人的记忆6、虚假同感偏差7、习得性无助实验8、责任分散效应9、霍桑效应10、帕金森定律一、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环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晕轮效应是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
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
有时候晕轮效应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作用,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便你能力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
而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二、破窗效应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
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
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
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破窗效应(英语: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该理论由詹姆士·威尔逊(James Q. Wilson)及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并刊于《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题为《Broken Windows》的文章。
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三、鸟笼逻辑鸟笼逻辑被认为是人类无法抗拒的10种心理之一,是由一个心理学故事引出的效应。
心理学现象的著名定律
心理学现象的著名定律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在心理学中,有许多著名的定律和规律被广泛讨论和研究。
这些定律和规律揭示了人类心理的奥秘,对我们理解和应用心理学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一些心理学中最著名的定律和现象。
1. 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帕金森定律是根据英国历史学家西塞罗·帕金森(Cyril Parkinson)的研究提出的。
该定律指出:“工作会膨胀以填满给定时间的规律。
”换句话说,人们倾向于在工作中花费全部可用的时间,即使任务实际上只需要很短的时间完成。
这意味着,如果你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去完成一个任务,你可能会发现自己会浪费很多时间,而不是更高效地工作。
2. 皮格马利翁效应(Pigmalion Effect)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他人对个体预期会影响个体的表现。
如果有人对你寄予很高的期望,你可能会因为他们的信任而更有自信,并展现出更好的表现。
相反,如果有人对你的能力持怀疑态度或者期望值低,你可能会因为这种思想限制而表现出较差的表现。
这个效应对于教育和领导有很大的影响,因为期望值的提高可能会激励个体发挥出更大的潜力。
3. 多重态度问题(Cognitive Dissonance)多重态度问题指的是个体持有与自己信仰和态度相悖的见解时所经历的内心紧张和冲突状态。
当人们面临两种或更多矛盾的信念或态度时,他们会感到不舒服,并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信念来减轻这种内部冲突。
这个现象在理解人类行为和行为改变的过程中非常重要。
4. 光环效应(Halo Effect)光环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整体印象对他们其他方面的评价产生影响的倾向。
当人们对他人的某个特点有积极的评价时,他们更有可能对这个人的其他特点也给予积极评价。
这个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例如一个外貌漂亮的人往往会被认为聪明、友好等。
5. 麦克纳马拉定律(McNamara's Law)麦克纳马拉定律是根据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Robert McNamara)的形象提出的。
52个心理学定律
52个心理学定律第1周刺猬法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好保持适当的距离/1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它犹如一个无形的“气泡”为自己划分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领域”被他人触犯时,人便会觉得不舒服、不安全,甚至开始恼怒。
第2周罗森塔尔效应:将军穿上士兵的制服就会变成士兵/7如果你想做一个聪明人,就必须以一个聪明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第3周詹森效应:抛开心理包袱,发挥应有水平/12“实力雄厚”而“赛场失误”的惟一解释是心理素质有问题,主要原因是得失心太重与自信心不足。
第4周登门槛效应:先得寸再进尺,循序渐进才能笑到最后/16当你请求他人帮助时,如果刚开始便提出比较高的要求,是极易遭到拒绝的;倘若你先提出比较低的要求,等他人同意之后再适机增加要求的分量,就会更易达到目标。
第5周毛毛虫效应:坚持自己的见解,杜绝盲从他人/23盲目跟随只会走向绝路,独辟蹊径才能拥抱人生的辉煌。
第6周感觉剥夺实验:积极感受外界环境,获取知识和信息/28身心如果想保持正常的状态,就要不停地获得外界刺激。
丰富而多变的环境刺激是有机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7周巴纳姆效应:正确认识自我,不受外界信息干扰/32人往往倾向于将别人的言行当做自己行动的参照,极易受到身边信息的影响与暗示。
第8周投射效应:辨证地对待他人和自己,克服投射效应的不良影响/37 所有人的四周都是一面十分巨大的镜子,镜子反射着自己生命的内在历程、价值观和自我的需要,即我们看见的并非外面的世界,而只是自己。
第9周瓦伦达心态:患得患失于事无益,专心致志方成大器/41一个人太想成功了反而会失败。
大事当前,要想获得最佳结局,就必须专注于事情的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的结果。
第10周杜根定律:信心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45坚定的自信心是成功的一半,强者未必是胜利者,而胜利早晚都属于有信心的人。
第11周记忆偏差:亲眼见到的,并不一定就是事实/49一个人的记忆向他提供的某些似乎真实的信息常常能影响他原来的想法,甚至让他“看到”了某些事实上并未发生过的事情。
心理学100个心理效应、心理规律,你知多少
⼼理学100个⼼理效应、⼼理规律,你知多少有⼀名运动员叫詹森,平时训练有素,实⼒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
⼈们借此把那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理素质⽽导致竞技场上失败的现象称为詹森效应。
在⽇常⽣活中,有些名列前茅,⼒雄厚"与"赛场失误"之间的惟⼀解释只能是⼼理素质问题,主要原因是得失⼼过重和⾃信⼼不⾜造成。
有些⼈平时"战绩累累",卓然出众,众星捧⽉,造成⼀种⼼理定势: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再加上赛场的特殊性,社会、国家、家庭等⽅⾯的厚望,使得其患得患失的⼼理加剧,⼼理包袱过重,如此强烈的⼼理得失困扰⾃⼰,怎么能够发挥出应有的⽔平呢!另⼀⽅⾯是缺乏⾃信⼼,产⽣怯场⼼理,束缚了⾃⼰潜能的发挥。
如何⾛出"詹森效应"的怪圈呢?⾸先,要认清"赛场"的⽬的,克服恐惧感,赛场并不可怕,只是⽐平常正规⼀些⽽已。
其次,要平⼼静⽓地⾛出狭隘的患得患失的阴影,不贪求成功,只求正常地发挥⾃⼰的⽔平。
赛场是⾼层次⽔平的较量,同时也往往是⼼理素质的较量,"狭路相逢勇者胜",只要树⽴⾃信⼼,⼀份耕耘必定有⼀份收获。
最终定会交付满意的答卷。
2 迟延满⾜效应发展⼼理学研究中有⼀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实验。
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童每⼈⼀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
有的孩⼦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另⼀些孩⼦则耐住性⼦、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的欲望,从⽽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
研究⼈员进⾏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获得两颗软糖的孩⼦,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信⼼和独⽴⾃主精神;⽽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则往往屈服于压⼒⽽逃避挑战。
在后来⼏⼗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10大心理定律。
10大心理定律。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它揭示了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在心理学中,有许多定律被广泛应用于人类行为的解释和预测。
下面将介绍10大心理定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活动。
1. 赫尔曼定律:也称为“赫尔曼效应”,它指的是人们对于一个整体的感知受到各个部分的影响。
赫尔曼定律告诉我们,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感知不仅仅取决于它的整体形象,还受到其中各个部分的影响。
2. 洞察力定律:洞察力定律认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通常会通过重新组织和重组信息来获得新的洞察力。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时,不妨换个角度思考,或者放松一下,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解决方案。
3. 形象定律:形象定律也称为“形象效应”,它指的是人们对于某个形象或符号的感知和理解往往受到其自身的特点和环境的影响。
形象定律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环境来设计形象和符号,以便更好地传达信息。
4. 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指出,人们倾向于将别人的行为归因于个人特质,而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环境。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当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应该考虑到其个人特质和环境因素。
5. 权威定律:权威定律认为,人们倾向于遵从权威的指令和建议。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权威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应该警惕权威的滥用和盲目的从众行为。
6. 社会认知定律:社会认知定律指出,人们在解释他人行为时,倾向于使用心理学中的一些普遍规律,比如说“相似性原则”、“互惠原则”等。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应该考虑到这些普遍规律对于人类行为的影响。
7. 心理对比定律:心理对比定律指出,人们往往通过将事物与其相邻事物进行比较,来评估和判断事物的价值和特性。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在设计产品和服务时,应该考虑到相邻事物的影响,以便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8. 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为之间存在矛盾时,就会出现认知失调,从而产生不适感。
教育方面的十条心理学规律
教育方面的十条心理学规律教育方面的十条心理学规律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
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
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
心理学原理的心理规律
心理学原理的心理规律【心理学原理的心理规律】心理学原理是指通过对心理现象和过程的研究所得出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规律。
这些原理和规律揭示了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性。
心理规律是心理学原理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是指在不同情境下人类心理表现出的普遍性规律。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原理中的三个重要心理规律,即认知规律、情感规律和行为规律,并探讨它们对我们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的影响。
一、认知规律认知规律是指人们在对信息加工和理解中表现出的一些普遍性规律。
其中,注意力是认知规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它指的是人们处理信息时的选择和集中能力。
根据注意力资源有限的原理,人们在进行认知任务时往往只能集中关注有限数量的信息,而忽略其他不相关的信息。
这意味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学会选择性地关注和处理信息,以提高认知效能。
此外,记忆也是认知规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根据记忆的规律,人们更容易记住与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相关的信息,而遗忘那些与之前知识背景不相符的信息。
因此,在学习和教育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规律,通过构建信息与学习者已有知识的联系,来提高记忆效果。
二、情感规律情感规律是指人们在情感体验和表达中表现出的一些普遍性规律。
情绪是情感规律中的关键概念之一,它是人们在不同情境下对外界事物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根据情绪的规律,人们的情绪会受到外界事件和内心认知的影响。
比如,积极情绪有助于促进个体的积极行为和社交关系,而消极情绪则会对个体的思维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除了情绪,情绪调节也是情感规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根据情绪调节的规律,人们在情绪受到挫折或负面刺激时,可以通过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来减轻负面情绪的影响,并提升自身的情绪状态。
这提示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可以采取积极的情绪调节方式,如寻求社会支持、发泄情绪等,来改善自身情绪和心理状态。
三、行为规律行为规律是指人们在行为选择和行为表现中表现出的一些普遍性规律。
动机是行为规律中的关键概念之一,它指的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不可不知的八个心理学规律有些教育心理学规律看似简单平常,往往易被忽视,但它的确是拓展教育途径,提高教育效果的“灵丹妙药”。
一、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一种社会知觉效应。
在人的交往中,往往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形成最初的印象;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了,这种现象叫首因效应。
例如初次见面时对方的仪表、风度所给我们的最初印象往往形成日后交往的依据。
根据首因效应,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教育过程中,尤其是新班级成立的第一天,或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一定要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它包括:良好的班容班貌,如窗明几净,桌椅排放整齐,班内物品摆放有序,宣传标语完好无缺,等等。
教育者本人要仪表端庄,给人以和蔼可亲之感;外表落落大方,给人以高雅之感。
另外,第一次上课,第一次上主题班会,第一次组织学生集体活动,与学生第一次谈话等等,都要注意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联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取得了学生的信任,就会给以后的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期待理论。
著名宗教领袖马丁?路德金说过:“世界上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抱着希望而做成的。
”人们基于对环境的认识,进而产生了价值感和目标感,进而导致需要,而需要又引起动机,但动机是否必定产生相应的行为,则还取决于行为导致预期目标的可能性有多大。
对此,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一个公式:M=V×E。
公式中,M指个体从事某项活动的积极性,称为激励水平;V表示人们对某一目标的重视程度和评价高低,称为效价;E表示某一特别行为会导致一个预期效果的概率,称为期望值。
这个公式表明,假如一个人把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实现的概率越高,那么所激发的动机也就越强烈。
运用“期望理论”,教师必须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较高且合理的期望值,即“我将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教师、父母及社会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
平时,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经常教育、鼓励和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定远大、正确的人生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对学生的远大目标进行适当的分解,降低其难度,从而增大学生实现分步目标的概率,让学生经常获得实现目标、取得成功之后的喜悦的心理感受和成就感。
这样,通过分步目标的逐步实现,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拼搏。
三、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到一所学校对学生进行测试。
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赏的口气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了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并叮嘱他们一定要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有趣的是,几个月后的考试出现了奇迹: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相处。
其实,当初那份“最有发展前途”的名单只是罗森塔尔随机挑选出来的,不过这个善意的“谎言”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产生了心理暗示,老师又将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热爱、关注和期待,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现在人们就把由他人的期待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待趋于一致的变化的现象,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作为班主任老师,在平时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多给学生以热爱、关注和期待,尤其是对一些智力平平的学生。
在上课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时常用一个满意的目光、激励的动作去鼓励这些学生,给他们传递“我能行”、“我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好成绩。
四、艾宾浩斯遗忘规律。
识记后最初的时间内遗忘得较快,以后逐渐减慢,到相当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这表明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而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平时学习中往往是按照上课听课,课后做作业的模式去学习、生活,只是到了期中或期末考试临近时,才“急时抱佛脚”,匆匆地进行复习,这样做当然学习效果就不大,因为这种做法违背了“及时复习”的记忆原则。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注意向学生介绍记忆的知识和方法,特别要讲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对学习的启示,要求学生做到:一是要及时复习,较多地复习,防止在学习后立即发生的遗忘,这好比“加固建筑物”,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平时已经遗忘的材料再行恢复,则象“修补已经崩溃的建筑物”,必须事倍而功半。
二是采用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复习时,单纯地一遍遍阅读的效果并不好,应当在材料还没有记住以前就不断地试图回忆,复习效果可以提高。
回忆是一种比阅读更为积极的过程,有利于记忆,同时,又是一种自我检查的过程,可以集中精神掌握难点和改正回忆中的错误,每次回忆效果的改善,还可以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是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复习。
可以用阅读、背诵、问答、整理笔记、比较、练习等多种方法,让信息通过多种感觉通道到达大脑皮层,对同一内容建立广泛的联系,加强记忆。
四是通过操作活动促进记忆,对一些单纯用阅读很难记住的材料,可以把活动和操作参与到这些材料的记忆中去,如学习电子电路的原理时,亲手绘制电路图才能记住各元件的特征和连接规律,乃至电路的原理。
五、归因理论。
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
具体地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
根据心理学家韦纳的研究成果,人们的成功与失败主要取决于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四方面的因素。
这些因素的归因对个人的后继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1、内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能力高低。
如果学生把自己学习的好坏归因于此,认为学习好是由于能力高,那他就会信心充足,甚至趾高气扬;或认为学习差是由于能力低,那他就会丧失信心,只好听任失败。
2、内部不稳定的可控因素,如努力程度。
如果一个学生认为学习成功是由于努力的结果,那就会鼓励自己继续努力,并预期今后再次获胜;或认为学习失败是不努力造成的,那他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一定可以获得学习成功。
3、外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任务难易。
如果一个学生把学习不好归因于任务困难,那他就会埋怨客观,并把今后学习好的希望寄托在减轻任务的难度上;或认为自己学习好是由于任务容易,那他就会提醒自己,今后要认真学习,以应对困难任务的学习。
4、外部不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运气好坏。
如果一个学生把得失归因于运气好坏,那么学习成功,他就会产生侥幸心理,并祈求今后仍能碰上好运,倘若学习失败,那他只好自认倒霉,但愿今后福星高照,好运来临。
作为教师,在学生学习上取得成功之后,要及时引导他们多从内部的、可控的方面进行归因,如归因于学习认真、刻苦、努力,这样能够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更加发奋学习,而不是把成功归于侥幸、运气、学习条件、他人帮助等外部的不可控因素。
在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多从内部的、可控的方面进行归因,这样容易激发上进心,反之如果总是把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运气不佳、头脑笨等),必然放弃自身的主观努力,形成学习上的依赖心理。
六、得寸进尺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费里德曼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一项登门访问家庭向家庭主妇提出由小到大的要求而获得成功的实验研究,充分证明了上面的结论。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适时、适地地运用“得寸进尺效应”,对学生先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则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使每个人都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尤其对年龄较小的孩子的教育引导,使用“得寸进尺效应”,运用循序渐进的原则,更容易奏效。
如对一些上网打电子游戏成瘾的孩子的转变,也可以采用“得寸进尺效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提出要求,例如第一天允许玩1小时,第二天减少到50分钟,以后依次递减,逐渐脱敏,从而改掉不良习惯。
总之,在工作中,向学生提出“小步子,步步高”的要求,往往能收到很大的效果。
七、从众心理。
教师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应设法建立起具有良好风气的学生集体,让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在其中从众、依从。
这样,在良好风气的影响下,随着从众、依从行为的反复实践,学生将不断从其行为的内外反馈信息中,逐渐获得行为的必要性认识与体验,从而使行为规范的内化过程向深入发展,遵从的态度结构也将随之而逐渐确立起来。
另外,还要注意建立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加强正确舆论的引导。
八、迁移规律。
教师在教学生活和教育活动中,要注意迁移规律的应用:一是要确立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
二是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智力、情感、态度等特点,把那些具有最大迁移价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放在首位,把那些概括性高、派生性强的主干内容确定出来,以便学生在学习中能顺利地进行迁移。
三是注意启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
学生具有独立地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能觉察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善于掌握新旧知识、新旧课题的共同特点,就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迁移。
学生的概括能力越强,越能反映同类事物间的共同特点和规律性联系,越有利于迁移的产生。
四是在教学中多应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全面、精细而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促进学生的积极迁移,如在物理课中,教师在讲授“电势能”时,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与“重力势能”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得出这两个“知识点”的共同要素,从而达到不但可以复习旧知识,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新知识的目的,也就是使学生完成学习的迁移。
趣学网的学习中心又有名句赏析、学习测评、学习宝典3个应用和1个“趣味闯关”的游戏上线咯!Fellow me,一起在游戏过程中快乐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