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心理学定律,让父母秒变教育专家

合集下载

好妈妈一定要懂的60个心理定律

好妈妈一定要懂的60个心理定律

好妈妈一定要懂的60个心理定律一、相反定律:1、最痛苦的事情不是得不到所需,而是失去已得到的。

2、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我们必须付出最大的困难和努力。

3、当我们方向错误的时候,一直走下去,只会把我们带得更远。

4、比起畏缩,改变能带来真正的自由。

5、越是想改变,越是我们面临着挫折和挑战。

6、时间消逝,想要回到过去是不可能的。

7、未经磨难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二、重复定律:1、只有当我们重复正确的行为,我们的思维才有办法发挥作用。

2、爱的行动应该要重复,这样它才有力量。

3、重复做某件事,我们会变得更加自信。

4、在长期重复行动之后,我们的孩子可以获得更多的能力。

三、努力定律:1、越努力就越会有好的收获。

2、只有勤勉和努力,才能够形成习惯。

3、最后的结果由最初的努力大小来决定。

4、有努力,就能够永远拥有希望。

四、发现定律:1、只有当你真正发掘内心,你才能发现实际的情况。

2、只有当你认识自己,你才能发掘你的潜能。

3、只有当你发现你的问题,才能够更好地解决它们。

4、只有当家庭里有充分的沟通,才能发现孩子真正需要什么。

1、越是穷极,就越是彻底。

2、挑战会让你越来越强大。

3、只有更多的拼搏,才能获得更好的收获。

4、当拼搏到极限时,便会发现一条新途径。

六、友好定律:1、真正的友好只存在于真正的爱里。

2、友谊,需要双方都付出得多一点。

3、真正的友谊并不依赖于物质,而取决于友谊的程度。

4、友谊的距离是有的,是一个多么大的距离呢?七、真诚定律:1、当真诚受到回报时,交流才变得更有效。

2、只有当你真诚地接受另一个人,你才能获得真正的和谐。

3、只有真诚的谈话,才能拔出孩子们对现实的偏见。

4、真诚从不会落后,只会越来越出色。

八、发挥定律:1、只有发挥自己的才华,你才不会觉得愧疚。

2、只有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3、只有认为自己配得上改变,才能获得真正的更新。

4、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才能迎来新的蓝图和全新的生活。

九、自信定律:1、越是坚强的自信,就越能突破挫折。

与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

与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
与家长沟通的心理效应
一、首因效应: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首因效应趋利避害的方法: 1.注重言谈、举止、衣着等外在形象
3.发挥“日久见人心”的作用
二、近因效应:前功一朝化烟云
外界信息输入大脑时的顺序,对认知效果产生重要影 响,最先输入的信息作用很大,形成首因效应;最后输入 的信息也起很大作用,形成近因效应,近因效/5
8
近因效应产生的三大原因:
近因效应趋利避害的方法:
三、超限效应:过度交流适得其反
超限效应产生的三大原因:刺激过多、刺激过强、刺激过久
避免产生超限效应的方法:
四、投射效应: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
投射效应产生的两大原因:
投射效应趋利避害的方法:
五、罗森塔尔效应:用期望鼓舞家长
心理暗示是罗森塔尔效应产生的原因 发挥罗森塔尔效应的方法:

家长教育孩子的理论

家长教育孩子的理论

家长教育孩⼦的理论 ⾃孩⼦出⽣起,养育和教育便成了贯穿⽗母⼀⽣的两件⼤事。

下⾯店铺收集了⼀些关于家长教育孩⼦的理论,希望对你有帮助 家庭教育中的六⼤经典理论 1、延迟满⾜效应—适度忍耐能成⼤事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学⼼理学教授沃尔特·⽶歇尔做了⼀个著名的实验:将⼀群幼⼉带进房间,每⼈⾯前摆着⼀个棉花糖。

孩⼦们被告知:可以现在把糖吃掉,也可以等待15分钟,那样可再得到⼀个棉花糖作奖励。

最终约2/3的孩⼦放弃奖励,⽴即吃掉了糖果。

⼗⼏年后,⽶歇尔对这些孩⼦进⾏了跟踪随访,发现当年忍耐⼒强的孩⼦成绩更好、注意⼒更集中、⼈际关系更好。

延迟满⾜其实就是平常所说的“忍耐”,为获得更⼤的利益⽽克制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

如果延迟满⾜能⼒发展不⾜,孩⼦可能会性格急躁,缺乏耐⼼,平时边做作业边看电视,放学后贪玩不回家,社交中过于固执等。

从⽣长发育中来看,19个⽉⼤的幼⼉就能表现出延迟满⾜的能⼒差异,因此,从1岁半到⼋九岁,家长都应有意识地训练这⼀能⼒。

⽶歇尔认为,有些孩⼦之所以⾃控能⼒强,秘诀在于“转移注意⼒”。

家长要善于运⽤这⼀⽅法,⽐如孩⼦在餐桌前吵着要出去玩,⽗母可以给他讲个故事,转移注意⼒。

平时可制定⼀些规矩,如晚饭前不能吃零⾷、把零⽤钱攒起来等,都是锻炼。

2、罗森塔尔效应—认可期望带来⼒量 1960年,美国哈佛⼤学⼼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所学校,随机抽出18名学⽣,却告诉校长:“他们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才。

”半年后,他⼜来到该校随访,发现这18个学⽣进步很⼤。

再后来,这18个⼈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出了⾮凡的成绩。

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正能量,让⼈感觉获得了社会⽀持,⾃我价值感增强,变得更⾃信,拥有积极向上的动⼒,会尽⼒达到对⽅的积极期望。

有的家长⽼觉得孩⼦难管,同样的错误⼀犯再犯。

这样的⽗母不妨先⾃我反思⼀下,是否在纠正孩⼦的⾔⾏时,总是不经意地带着数落的⼝吻,还总拿别⼈家孩⼦跟⾃家孩⼦⽐……这些⾔⾏都是在给孩⼦消极的⼼理暗⽰。

科学育儿必备的50个心理效应

科学育儿必备的50个心理效应

科学育儿必备的50个心理效应1. 马太效应:成功的人更容易获得更多的成功。

2. 自我实现预言:人们的期望会影响他人的行为和结果。

3. 从众效应:人们倾向于遵循大多数人的行为或观点。

4. 确认偏误:人们倾向于寻找和接受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而忽视或否认与自己观点相反的信息。

5. 锚定效应:人们对某一信息的第一印象会影响其后续的判断和决策。

6. 选择性注意:人们倾向于关注和自己相关或者感兴趣的信息。

7. 过度自信效应:人们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和知识。

8. 延迟满足效应:能够抵制即时诱惑,选择长远利益的能力。

9. 情绪传染效应:人的情绪可以影响他人的情绪。

10. 镜像神经元效应:看到他人的行为,我们的大脑会模拟这种行为。

11. 社会比较理论:人们倾向于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价自己的能力、地位和价值。

12. 认知失调效应:当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为不一致时,会产生不愉快的心理紧张。

13. 恐惧管理理论:人们通过避免、面对或接受恐惧来减轻恐惧的心理压力。

14. 归因理论:人们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内在特质,而将自身的行为归因于外部情境。

15. 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心。

16. 习得性无助:当人们反复遭受无法控制的失败后,可能会放弃努力。

17. 群体极化效应:在群体中,人们的观点往往会变得更极端。

18. 社会认同理论:人们倾向于认同与自己有共同身份或特征的群体。

19. 内隐偏见:人们对某一群体或个体的无意识的负面看法。

20. 自我决定理论:人们追求自主、能力感和归属感的内在需要。

21. 心理弹性:人们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能够恢复和适应的能力。

22. 情绪智力: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理解和影响他人的情绪的能力。

23. 依恋理论:人们在早期与照顾者建立的依恋关系,会影响其后来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

24. 成长心态:认为智力和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得到提高的心态。

25. 自我概念: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家长必须知道的几个心理效应

家长必须知道的几个心理效应

家长必须知道的几个心理效应2016-01-31家长必须知道的几个心理效应1、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效应)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许多事实证明,人的能力、性格等的形成,相当一部分取决于周围环境和他人的期待,以及他对自己的期待。

心理学上常把这种深切期待变成现实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正面鼓励表扬,努力去发现(或者发掘)孩子的优点和潜能,对孩子满怀“期望”,从而产生了“期望效应”。

不论什么样的调皮孩子,只要父母对他采取积极期待的态度,就必然会在与孩子的交往中表露出拳拳之心、殷殷之情,积极发现自己孩子的每一点微小进步,小心呵护每一个可能稍瞬即逝的闪光点;孩子也会以自己积极主动有效的行动来对家长作出反应。

这种亲子关系的良性互动,能使家庭教育顺利有效地进行,亲子间形成更为亲切、融洽、和谐、默契的关系,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2、超限效应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很感动人,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

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

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

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并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二元钱。

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称为“超限效应”。

不少父母在“望子成龙、盼女为凤”的观念支配下总是对子女不厌其烦地说教、嘱咐、训斥、终日喋喋不休,以为只有如此,才能让孩子“刻骨铭心”。

殊不知,这种教育方式也会导致“超限效应”。

一番苦心,换来的往往是孩子的无动于衷,甚至反感,被“逼急”了,就会出现“老子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教育孩子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教育孩子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教育孩子的十大心理学效应
1. 神经发育:早期的学习体验可以影响孩子的大脑神经连接发育,进而影响智力、
情感和社会学习能力。

2. 积极情感:积极情感可以提高孩子的幸福感和自尊心,培养乐观、自信、勇敢和
健康的人格特质。

3. 自我控制:培养自我控制意味着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和自律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控
制情绪、延迟满足和坚持目标。

4. 社交技能:社交技能是孩子日后生活和成功所需要的重要能力,包括沟通、合作、解决冲突和分享。

5. 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动机可以提高孩子的兴趣和学习成绩。

学习动机来源于内部
需求和外部激励,对孩子的学习方式和结果都有影响。

6. 问题解决: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是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关键,帮助孩子寻求
可行的解决方案。

7. 发展记忆:发展记忆能力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成绩,包括记忆和重现信息、复杂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8. 情绪调节:情绪调节是管理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可以帮助孩子处理荣誉和挫折,
克服压力和不良情绪。

9. 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主动思考和评估信息的能力,帮助孩子更好地判断和
理解事实,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10. 自我评估:培养自我评估能力,让孩子自我认识和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进而
进行改进和发展。

心理学七天定律

心理学七天定律

心理学七天定律心理学七天定律是心理学领域中被广泛认可的七个原则,它们被认为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这些定律的简要介绍:1. 法则一:相识的日子这个定律认为人们在认识一个新人时,往往需要一定时间来建立互相认知和信任的关系。

通常,大约需要七天的时间来熟悉一个新的人际关系。

2. 法则二:养成新习惯的时间这个定律指出,要想养成一个新的习惯或改变一个旧的习惯,一般需要连续坚持七天。

在这七天内,人们需要付出努力来实施和巩固新的行为模式。

3. 法则三:情绪起伏的周期这个定律表明,情绪的起伏是有规律的,通常以约七天为一个周期。

人们的情绪会周期性地出现高潮和低谷,了解这个定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情绪变化。

4. 法则四:思维特点周期这个定律认为人的思维方式也会有类似于情绪的周期性变化。

大约每七天,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灵感创造力会发生变化。

因此,为了保持高效的思维和创意,人们需要注意这种周期性变化并加以利用。

5. 法则五:关系变化的时间这个定律指出,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和稳定性通常需要经历约七天的周期性变化。

人际关系的疏远和亲密都会周期性地发生变化,了解这个定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人际关系。

6. 法则六:注意力的集中时间这个定律认为人的注意力通常只能在某个特定任务上持续集中约七天。

在学习或工作中,人们往往需要在每个任务上分配适当的时间,以保持高效和成果。

7. 法则七:情绪回归基线最后,这个定律指出人们的情绪会倾向于回归到一个基本的、稳定的状态。

无论人们经历了什么情绪波动,最终情绪会回归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基线水平。

了解这个定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变化。

这些心理学七天定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类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通过遵循这些定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思维、情绪和人际关系,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55387定律

55387定律

心理学上有个55387法则是指形象沟通的“55387”定律,具体是:1、决定一个人的印象55%体现在外表、穿着、仪容;2、38%的是肢体语言及语气,声调等;3、谈话内容占到最后的7%。

初看这个定律很可能大部分落脚点都放在个人仪表、形象所值价值上,而今天说一下关键的7%——谈话内容。

由此,我想引出关于亲子沟通的这个老话题。

第一:达到有效亲子沟通,听永远>说我们会用眼睛看,会用嘴巴说,而唯独忘了教育孩子应该首先把嘴闭上。

听孩子永远>大于你说,听孩子永远放在第一位。

天天跟孩子相对,他对你了如指掌,你的语气,语调,声线,口吻,都决定着孩子对你的判断。

没有好的印象、语气语调作为铺垫,你说什么孩子都不会听进去,更别说能促进行为上的改变。

我们都知道,沟通要起效果才称之为有效沟通,不然就是沟而不通有沟无通。

那么产生有效沟通的第一步是什么呢?对了,不是表达不是说,第一步就应该是听,倾听。

第二:家长学会情绪管理许多人都会说,道理我都懂,可就是臣妾做不到啊。

一遇到突发事件刺激,立马炸毛,原形毕露!为什么?因为不懂得关照自己的情绪。

一个成年人不懂得关照自己的内心,也就势必关照不了自己的孩子。

首先清楚的认识自己的情绪,接纳它,处理它。

不逃避,承认。

并尝试分析自己炸毛的真正原因,是工作上的问题引起情绪波动,累了吗?是没休息好吗?还是压力太大了……?然后再做出行为选择。

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述情障碍,不会一致性表达。

分明很关心对方却表达出来的是反话,气话。

女人常常口是心非,分明很关心自家先生,却说:你爱回不回,喝醉醉死算了。

说孩子也是:你爱穿不穿,冻死算了。

好多家庭里都充斥着这样的氛围。

没有一个家庭是完美的,那么原生家庭就更是这样了。

我们的述情障碍大都是来源于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是压抑的,不鼓励表达的。

强调听话,受控制,从小备受暴力的结果。

被要求思想强制化,绝对服从并忠诚。

比如挨打了还不准哭,硬生生的切断自己识别内心感受的通道。

20个著名的心理学定律

20个著名的心理学定律

20个著名的心理学定律1.从众心理:顾名思义,人云亦云,别人做什么,你就跟着做什么,毫无一点主见。

(1)优点:当你刚开始进入一个圈子时,运用从众心理,可以帮你很快地融入圈子。

从众心理多出现在弱者身上,这也是弱者的一种自我保护本能。

因此,当实力不允许时,乖乖跟随大部队吧,切忌做一只出头鸟。

(2)缺点:时间一久,会逐渐消磨你的主见、脾气和个性,让你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因此,我们要懂得跳出从众心理,适当发表自己的主见,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2.权威效应:当一个人或者一个机构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时,他们说的话、做的事便会引起众人的关注、信任,甚至崇拜。

(1)优点:权威效应可以有效避免谣言、流言蜚语等不切实际的事情产生,从而使我们减少我们的思考、探索、调查的时间和精力。

(2)缺点:压制个性,有时会形成垄断,带来严重的后果。

例如:在职场上,只要是官大一级,便可以把人压得死死的。

上级的一句话,有时候便可以否定一件确确实实发生的事情,使我们这些吃瓜群众一直被蒙在鼓里,永远不知道真相。

3.名人效应:这个大家应该比较熟悉,例如:某某明星为一个品牌、商品代言,使得这个品牌、商品受到大家的追捧与青睐。

(1)优点:利用名人效应,可带来很高的商业价值。

例如:利用当前网红、明星来直播带货,一小时所赚到的钱,有可能是普通人一辈子都赚不到的。

(2)缺点:网红、明星带货有时也会翻车。

例如:前段时间的星巴在直播间售卖假燕窝事件,让无数人上当受骗。

4.酒与污水定律:很有趣的一个定律,当你把一瓶酒倒入一桶污水中,最终你得到一桶污水;当你把一瓶污水倒入一桶酒中,最终你还是得到一桶污水。

大家发现没?酒是否被污染,关键取决于有没有污水。

尤其是在职场中,我们要远离那些“污水”之人。

很多时候,一个人便能把一个团队搅乱成一团糟。

5.破窗理论:当一个窗户出现一条小裂缝时,如果一直没有人注意的话,有朝一日,这条当初不起眼的小裂缝,便会使得一个窗户破碎不堪。

不可不知的73条心理定律

不可不知的73条心理定律

不可不知的73条心理定律1. 墨菲定律。

- 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比如你担心上班迟到,结果一路遇到各种小状况最终真的迟到了。

2. 蝴蝶效应。

-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说明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3. 破窗理论。

-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4. 帕金森定律。

- 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

例如一个臃肿的部门,大家都在忙碌但成果寥寥。

5. 晕轮效应。

- 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就像看到一个人长得好看,就会觉得他其他方面也都优秀。

6. 霍桑效应。

- 当人们在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或者观察的时候,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是言语表达。

比如员工知道老板在观察自己工作时,会表现得更努力。

7. 习得性无助实验。

- 经过训练,狗认识到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控制电击的终止,从而产生了一种无助感。

人在长期遭受挫折后也可能产生类似的习得性无助心理。

8. 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会影响学生的表现。

如果教师认为某些学生有潜力,这些学生往往会朝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

9. 马太效应。

-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在社会中,资源往往会向已经拥有较多资源的人或群体聚集。

比如富者越富,穷者越穷。

10. 鲶鱼效应。

- 在一群沙丁鱼中放入鲶鱼,沙丁鱼会因为鲶鱼的搅动而保持活力。

在企业中,引入竞争机制就像放入鲶鱼,可以激发员工的活力。

11. 责任分散效应。

- 当群体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减弱。

父母一定要知道的四条心理学规律

父母一定要知道的四条心理学规律

父母一定要知道的四条心理学规律嘿,爸爸妈妈们,今天咱们聊点轻松有趣的,关于孩子的心理学小秘密。

你们肯定想知道怎么更好地和孩子沟通吧?这儿有四条简单的心理学规律,让你们在育儿路上少走弯路。

相信我,这些小道理不仅好记,还能让你在孩子面前赢得更多的“威望”,嘿嘿!第一条,孩子的模仿能力真是杠杠的。

记得小时候,你是不是总觉得自己是个小影子?无论大人的每一句话,还是每一个动作,孩子们都像小海绵一样吸收。

你叼着烟,孩子就会模仿,甚至扮演一个小大人的样子。

可别小看这种模仿,心理学家说,这其实是一种学习方式。

你在做什么,孩子就会怎么做。

所以,给孩子树立个好榜样非常重要。

别忘了,咱们可是孩子眼中的超人啊!要不然,将来小家伙模仿起你来,那可就得“天雷滚滚”了。

哎,想想都怕。

第二条,孩子的情绪波动超级明显。

你们知道吗,孩子的情绪就像过山车,时而高峰,时而低谷。

可能早上还在和你分享他的梦想,没过多久,就因为小猫没和他玩,就开始哭天抢地。

这时候,作为父母的你,千万别着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情绪是可以传染的。

如果你平静下来,孩子的情绪也会慢慢稳定。

用点幽默感,或者讲个小笑话,气氛就能轻松很多。

记住,情绪的管理不仅是孩子的事,咱们也要学会调节自己。

别把自己的烦恼带给他们,让小宝贝快乐成长!第三条,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力。

这可不是说让他们决定什么大事,而是一些小事。

比如今天吃什么、穿什么,让他们参与进来,给他们一点自主权。

这其实是在培养他们的决策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孩子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时,他们会更加自信。

你要是总是告诉他们该做什么,久而久之,孩子就可能变得依赖,甚至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所以,今天让孩子选个他们喜欢的颜色,明天让他们决定去公园还是动物园,慢慢来,他们会感受到选择的乐趣。

最后一条,记得给孩子建立稳定的环境。

说白了,就是让他们觉得安全。

孩子需要一个能够放松的空间,能在这里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感受到温暖和支持。

就像一棵树,根扎得深,才能枝繁叶茂。

7个心理学定律,让父母秒变教育专家

7个心理学定律,让父母秒变教育专家

7个心理学定律,让父母秒变教育专家很多著名的心理学定律,家长真该知道。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小白鼠随机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

几个月后,两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测试,A组竟然真的比B组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找到食物。

这一实验在人身上也有效。

这正是“暗示”这一方法的神奇魔力。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各种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长期消极不良的心理暗示,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孩子就会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演讲很让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

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一次、两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批评,会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

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对抗心理和行为。

可见,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

这样,孩子的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

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55387定律

55387定律

心理学上有个55387法则是指形象沟通的“55387”定律,具体是:1、决定一个人的印象55%体现在外表、穿着、仪容;2、38%的是肢体语言及语气,声调等;3、谈话内容占到最后的7%。

初看这个定律很可能大部分落脚点都放在个人仪表、形象所值价值上,而今天说一下关键的7%——谈话内容。

由此,我想引出关于亲子沟通的这个老话题。

第一:达到有效亲子沟通,听永远>说我们会用眼睛看,会用嘴巴说,而唯独忘了教育孩子应该首先把嘴闭上。

听孩子永远>大于你说,听孩子永远放在第一位。

天天跟孩子相对,他对你了如指掌,你的语气,语调,声线,口吻,都决定着孩子对你的判断。

没有好的印象、语气语调作为铺垫,你说什么孩子都不会听进去,更别说能促进行为上的改变。

我们都知道,沟通要起效果才称之为有效沟通,不然就是沟而不通有沟无通。

那么产生有效沟通的第一步是什么呢?对了,不是表达不是说,第一步就应该是听,倾听。

第二:家长学会情绪管理许多人都会说,道理我都懂,可就是臣妾做不到啊。

一遇到突发事件刺激,立马炸毛,原形毕露!为什么?因为不懂得关照自己的情绪。

一个成年人不懂得关照自己的内心,也就势必关照不了自己的孩子。

首先清楚的认识自己的情绪,接纳它,处理它。

不逃避,承认。

并尝试分析自己炸毛的真正原因,是工作上的问题引起情绪波动,累了吗?是没休息好吗?还是压力太大了……?然后再做出行为选择。

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述情障碍,不会一致性表达。

分明很关心对方却表达出来的是反话,气话。

女人常常口是心非,分明很关心自家先生,却说:你爱回不回,喝醉醉死算了。

说孩子也是:你爱穿不穿,冻死算了。

好多家庭里都充斥着这样的氛围。

没有一个家庭是完美的,那么原生家庭就更是这样了。

我们的述情障碍大都是来源于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是压抑的,不鼓励表达的。

强调听话,受控制,从小备受暴力的结果。

被要求思想强制化,绝对服从并忠诚。

比如挨打了还不准哭,硬生生的切断自己识别内心感受的通道。

家庭系统的心理动力法则

家庭系统的心理动力法则

家庭系统的心理动力法则1.功能性原则:家庭系统中每个成员都有一定的角色和责任,这些角色和责任相互补充,共同维持和促进家庭的正常运转。

家庭中的成员通常会根据其个人特点和兴趣,承担相应的角色和责任。

例如,父母通常担任家庭主要的经济支柱和决策者,子女则负责学习和完成家庭分配的任务。

当家庭系统中的一些成员无法履行其功能时,其他成员通常会弥补这个缺失。

3.等级性原则:家庭系统中的成员通常存在一种等级和权威关系。

通常来说,父母作为家庭的领导者和权威人物,负责制定规则、做出决策以及提供指导和支持。

子女则处于较低的等级位置,接受父母的指导和教育。

等级性的建立有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秩序和稳定,同时也有助于子女的成长和发展。

然而,过度的等级差异可能导致权力的滥用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

4.平衡原则:家庭系统中的成员之间通常会努力维持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

平衡是指家庭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在平衡状态下,家庭能够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并保持系统的动态平衡。

当一些成员的行为或角色发生改变时,其他成员通常会通过调整自身的行为和角色来维持整个系统的平衡。

平衡的破裂可能导致家庭系统的紧张和不稳定。

5.反馈原则:家庭系统中的成员之间通过反馈来交流信息和调整行为。

反馈可以是肢体的、情感的、或非语言的,它可以帮助家庭成员了解自己的行为对其他成员的影响,并调整自己的行为。

正反馈是指增强行为,负反馈是指减弱行为。

反馈的有效运用有助于改变家庭系统中的不良模式,促进积极的互动和沟通。

总之,家庭系统的心理动力法则描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规律。

这些原则有助于理解家庭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帮助家庭成员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角色,从而维持家庭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父亲心理学讲解

父亲心理学讲解

父亲心理学讲解
作为父亲,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孩子们的行为和情绪。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心理学概念和技巧。

1. 重视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孩子们成长的基础,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孩子们塑造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建立自信。

父亲应该主动参与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建立亲密的关系,关注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2. 建立积极的沟通方式
良好的沟通是亲子关系的基石,父亲应该学会和孩子们交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

父亲要尽量避免过度批评、指责和威胁,而是采用积极的语言和鼓励性的言辞,帮助孩子们建立自信和自尊心。

3. 尊重孩子们的感受
孩子们的情绪需要得到尊重和理解,父亲应该关注孩子们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安全感。

在处理矛盾和冲突时,父亲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意见,寻求共识和解决方案。

4. 建立规矩和界限
孩子们需要有清晰的规则和边界,父亲应该与孩子们共同制定家庭的规章制度,让孩子们知道哪些行为是受到欢迎和鼓励的,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但是同时,父亲也要学会灵活调整规则和界限,根据孩子们的年龄、成长和需求做出相应的改变。

5. 建立信任和尊重
最重要的是,父亲要学会建立信任和尊重孩子们的选择和决定。

父亲应该鼓励孩子们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事物,支持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同时,父亲也要学会给孩子们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有机会自我表达和发展。

十大教育孩子心理学效应

十大教育孩子心理学效应

十大教育孩子心理学效应
1.正反馈效应:当孩子做好事或表现良好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动力。

2. 负反馈效应:当孩子做错事或表现不佳时,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惩罚,可以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改正行为。

3. 代入感效应: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让孩子通过观察家长的言行举止,学会正确的行为方式。

4. 后果效应:让孩子体会每种行为带来的后果,从而让孩子理性地做出选择。

5. 赞美效应:给予孩子真诚的赞美,关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从而促进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6. 自我实现效应:给予孩子充足的信心和支持,让孩子相信自己能够做到,从而激发孩子的潜能。

7. 自我肯定效应: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让孩子从内心肯定自己,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8. 同理心效应: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孩子能够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提高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9. 情绪调节效应:教育孩子正确的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方法,帮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增强孩子的心理韧性。

10. 成功体验效应:给予孩子机会参与各种活动,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和积极性。

- 1 -。

十大教育孩子心理学效应

十大教育孩子心理学效应

十大教育孩子心理学效应
1.约束效应:孩子会更加遵守规则和限制,当他们知道他们有监督和目标。

2. 平行效应:孩子们会在他们感兴趣或者擅长的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而且会更愿意学习。

3. 归因效应: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和表现,通常被归因于他们自己的能力和努力。

4. 自我效能感:孩子们的自信心会受到影响,当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做好某件事情时,他们会表现得更加成功。

5. 环境效应:孩子们的行为和表现,通常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变化的。

6. 激励效应:孩子们的学习和表现,通常是受到奖励和惩罚的影响而变化的。

7. 面向目标的思维:孩子们会更倾向于思考和行动,以达成他们的目标和目标。

8. 自我掌控感:孩子们的学习和表现,通常是受到他们自己的控制和管理而变化的。

9. 社交效应:孩子们的学习和表现,通常受到他们所处的社交环境的影响而变化的。

10. 冲突效应:孩子们会更加积极地解决冲突和问题,当他们有一个健康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技能时。

- 1 -。

养孩子的4个心理效应杠杆

养孩子的4个心理效应杠杆

养孩子的4个心理效应杠杆顺应人性,尊重天性,使用恰当的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呵护孩子的灵性;巧借心理效应,教育会游刃有余。

正如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博士所说:“当你教育孩子时如果感到痛苦,那一定是用错了方法。

”好的教育,从不是硬碰硬,而是以人性的方式去开发孩子的人性。

当我们在亲子教育中有困顿时,不妨尝试使用顺应人性的心理效应,四两拨千斤,轻巧地让良好教育效果与和睦的亲子关系并存。

一、霍桑效应卸下孩子的负能量,轻装上阵。

在学习、生活中,孩子难免遇到困扰或不如意,若这些烦恼堆积在心里,就会暗中消耗孩子的能量。

智慧的家长,会细心审视孩子的需要,创造机会与孩子谈心,引导孩子倾诉自己的烦闷或期望。

如此,孩子的心理空间与负担被“释放”,他们才能轻装上阵,大展手脚。

《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写道:“孩子的情绪就像是流动的水,源头就是他的内心。

”当父母听到孩子的心声,接住孩子宣泄的情绪,孩子便能感受到爱、尊重,相信自身的价值。

对自我价值充满信心的孩子,自会奋勇向前。

1二、瓜子效应微小即时的正反馈,养成孩子的自律一包瓜子,一旦我们嗑起第一粒,就会不自觉地一粒接着一粒,停不下来。

即便中间打个岔,回到原位时,我们还会继续嗑瓜子,直到吃光为止。

这便是“瓜子效应”——每付出一点“磕”的努力,就很快得到“瓜子仁”的反馈,任务简单、回馈即时让人感觉愉悦。

回想生活中,孩子的学习却与此背道而驰:因畏难心理,孩子便会抗拒开始;开始后,又因没体验到即时的成就感,孩子便容易放弃。

若将“瓜子效应”嵌入孩子的学习生活中,孩子的学习动力将会大大提升。

首先,将学习任务分解,比如每天的复习,可分成一个个简单的步骤,记录成任务清单。

其次,孩子每完成一项,就让孩子打个勾,将进度视觉化,同时家长可以给孩子情感反馈,例如鼓励的夸奖、拥抱等。

最后,当孩子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看着满满打勾,便能收获成就感。

同时,父母还可以给孩子当天的学习情况给予总体反馈:今天的练字更加专注了,效果也有进步等等。

好妈妈一定要懂的60个心理定律

好妈妈一定要懂的60个心理定律
这本书看了前12%之后决定不看了,里面的定律和部分事例可以快速浏览一下。
读书者是先教育自己,在去教育孩子,我觉的妈妈们值得来读一读。
要把学到的运用到孩子身上,要时刻记得自己说话的语气,说话的内容以及对待孩子的方式,发现了问题要
随时反思。
内容过于流于表面,严重缺乏生理学与心理学科学支撑。
目录分析
1适度法则:家庭教
育要宽严得当
2手表定律:父母教
育方针要统一
3天赋递减法则:趁
早发掘孩子的天赋
4榜样定律:父母的
言传身教很重要
5倒U形假说:别给孩
子施加太大的压力
6木桶定律:补齐孩
子的成长短板
7感觉剥夺:让孩子
感受多彩的世界
8天鹅效应:溺爱带
给孩子的其实是伤害
9欧弗斯托原则:父
母会说话,孩子才会
听话
11心理暗示:积极的
59成就动机:
呵护孩子的成
功欲望
60贝尔效应:
消除孩子对成
功的恐惧
作者介绍
这是《好妈妈一定要懂的60个心理定律》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精彩摘录
这是《好妈妈一定要懂的60个心理定律》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让孩子一边受挫一
边成长
43鲶鱼效应:让孩
子在竞争中活出样

45自然惩罚法则:
让孩子为自己的行
为负责
46首因效应:
善于给人留下
良好的第一印

1
47互惠关系定
律:尊重别人
才能受人尊重
2
3
48社交恐惧:
勇敢而坦诚地
去与人交往
4
49交往适度定

教育孩子的心理原理有哪些

教育孩子的心理原理有哪些

教育孩子的心理原理有哪些教育孩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和社会过程,涉及到多种心理原理。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心理原理,它们在教育孩子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模仿学习: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模仿他们周围人的行为,尤其是父母和老师。

通过观察和模仿,孩子学习社会规则和行为模式。

2. 积极强化:当孩子展现出期望的行为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奖励,可以增加这种行为在未来发生的可能性。

3. 消极强化:通过消除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加某种行为的发生,例如,当孩子完成作业后,可以取消他们不喜欢的家务任务。

4. 惩罚:对不希望的行为施加负面后果,以减少这种行为的发生。

然而,惩罚应谨慎使用,因为它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恐惧和抵触情绪。

5. 消退:当孩子表现出不希望的行为时,不给予任何关注或反馈,这种行为可能会因为缺乏强化而逐渐减少。

6. 认知发展: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是分阶段的。

教育者需要理解孩子当前的发展阶段,以提供适合他们认知水平的教育内容。

7. 自我效能感:孩子对自己能力的信心会影响他们面对挑战和学习新事物的意愿。

通过鼓励和支持,可以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8.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和模仿的重要性。

孩子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后果来学习。

9. 情感智力:情感智力是指个人识别、理解和管理自己和他人情感的能力。

教育孩子时,培养他们的情感智力同样重要。

10. 多元智能理论: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语言、逻辑数学、空间、音乐、身体运动、内省、人际交往等。

教育孩子时,应该识别并发展孩子的多种智能。

11. 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孩子出于兴趣和满足感而进行学习,而不是为了外部奖励。

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12. 情感依附:孩子与父母或照顾者之间的情感依附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至关重要。

安全的情感依附有助于孩子建立信任和安全感。

通过理解这些心理原理,教育者可以更有效地设计教育策略,以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个心理学定律,让父母秒变教育专家
很多著名的心理学定律,
家长真该知道。

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他把小白鼠随机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

几个月后,两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测试,A组竟然真的比B组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找到食物。

这一实验在人身上也有效。

这正是“暗示”这一方法的神奇魔力。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各种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长期消极不良的心理暗示,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孩子就会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
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演讲很让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

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一次、两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批评,会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

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对抗心理和行为。

可见,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

这样,孩子的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心理规律三: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

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

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其实,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

比如,父母常因为孩子的成绩进行物质奖励,但没有想到,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消减了。

心理规律四:南风效应
“南风”效应也称“温暖”效应,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的一则寓言: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先来使劲地吹,结果行人反而把大衣裹得更紧。

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行人觉得春暖上身,开始脱掉大衣,南风胜利。

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

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

心理规律五: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都很完善,但工人们仍然很不满,生产状况很不理想。

后来,心理学专家专门进行了一项试验,用两年时间,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在谈话过程中,耐心倾听工人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

这一谈话试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霍桑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

孩子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难免有困惑或者不满,但又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

母亲要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并且在谈的过程中,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尽情地说,说出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困惑,说出自己对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等的不满。

孩子在“说”过之后,会有一种发泄式的满足,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

如此,他们在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
心理规律六:增减效应
人际交往中的“增减效应”是指:任何人都希望对方对自己的喜欢能“不断增加”而不是“不断减少”。

比如,许多销售员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称货给顾客时总是先抓一小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添入,而不是先抓一大堆放在称盘里再一点点地拿出。

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总是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

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

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
心理规律七:登门槛效应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而如果你先提出较小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登门槛效应”。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

例如,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